圣严法师:法鼓钟声 现世为何不报
2014/9/4   热度:245
圣严法师:法鼓钟声 现世为何不报 我们常听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在佛教来说,因果的报应总计有三种:华报、果报、余报。 华报是指「开花」,种了因之后先开花,就是看到一点影子、受到一点影响了。果报是整个结果形成,受报的事实全部呈现出来。余报是在果报之后,还有一些剩余的力量,或是还有若干后遗症。 这三种报应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全部出现,也有的报应不能马上成熟,那要看因缘,若因缘不配合,就不能马上显现,这一生不报,就到下一生、或下下一生再报。可是,虽未见果报,华报在现世一定会报。 华报是包括对于受报者身心的影响、事业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影响。 例如,自己做了一桩恶业,虽然逃过法律的追究,逍遥法外,平常还是装作很安闲的样子,可是,内心必然有所不安、愧疚,半夜会做恶梦。旁人看他照样荣华富贵,地狱却已在他心中,虽还没下地狱,他自己心中已经有了地狱。 余报也是存在的。例如,一个刑事犯服刑期满,心里有个污点在那里,出狱之后,往往会觉得人家看不起他,虽然没有人歧视他,但他可能因此心中常会有自卑的阴影,这就是余报。实际上,社会也不一定容不下刑满出狱的人,只要他改过向善,渐渐地,人家对他印象也会改变,那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了。 至于果报,可能种一个因,得几个果;也有的种几个因,得一个果。可见因果不可思议,并不呆板。若要种一粒瓜子就只得一个瓜,种一粒豆就得一粒豆,那必须要看因缘的配合了。 例如,甲放很多债给乙,可是甲又欠丙很多钱,乙和丙并不认识,所以,乙不会把钱直接还给丙,乙还是把钱还给甲,甲再把钱还给丙。 也有可能功过相抵。例如,丙看到甲对乙很慷慨,乙虽没有还钱,甲也没有逼债,丙觉得甲这个人还不错,而丙自己也还过得去,可能丙就不会再向甲讨债,这样,果报就不会出现,也可以说,丙做了一件功德。另外,丙等到甲有钱再向他讨债,甲就没有被逼还债的痛苦了,对丙而言,也是功德一桩。 因果问题不是那么单纯的,报不报要看事件的对方的态度以及环境的变化,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当自己努力成长,有了相当能力,即使欠人家债,在还报时也不会痛苦;被动地还报,叫作逼债,这是非常痛苦的。 不论我们是不是欠了债,都应该努力。当人家问我们要一些东西时,不管是来讨债,还是求援,只要我们有能力,都应该多少帮助他们一些。但如果是对方来勒索,就不能给他了,因这不是做好事。 还有一种是主动还报。有一些人主动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时间、金钱、财力、物力,或用自己的影响力,都可以有所帮助。这种主动还报叫作布施,如此一来,果报就不会现前,因为人家已没机会来讨债了。 不过,也有一些好人不长寿,好人没好报的例子。往往有人做了一辈子好事,最后竟遭强盗惨杀、横死;好人碰到这种事,天底下似乎就没公理了,这些人为何要受这种苦难呢? 这牵涉到过去生的果报,虽然自己已做了不少好事,可是,并没有把所有的债主冤家都安抚好,善缘结的不够,所以,仍有恶报现前。 有的不是冤家,而是对方就是要造业。好人有人欺、好马有人骑,善门一开,古古怪怪的人都来了。来的时候,你给他少了,他觉得你不够慈悲,给得不公平,他恨你不能给他更多,便可能会要你的命。发生这种事,似乎做好事没好报,使得布施的人也会起退心。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布施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有退心。布施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布施会招怨、招恨、招忌;有智慧的布施,大家皆大欢喜。善门难开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智慧地开善门。 有智慧地开善门,必须经过调查、考察:是不是应该给?对方是需要呢,还是欲壑难填?我们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欲望、贪心,给得越多,越使他贪得无厌。我们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公平,但经过调查至少可以做得比较公平。 看果报,不能从单一事件的因素来看,要从多元观点来看;也不能以一生来看,而是要从前生、前生的前生,来生、来生的来生看。这样就不会觉得「现世不报」或「好人没好报」了。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懂得选择生活方式,懂得选择工作,你懂得在周边生活环境里面发心作模范、作典型,转移社会风气,令一切众生在名利里头醒悟过来,你就是佛菩萨,你是真正在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一定要用语言。像道源老和尚讲的真实的乞丐故事,那个乞丐就是以身作榜样,真正了不起。叫人知道一般人所讲的荣华富贵,在他觉得那不是生活、不是幸福。幸福是身心清净,无有烦恼,无有牵挂,得大自在,那是真正的幸福!这里面有大学问,几个人能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所示现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乞丐。我们出家人叫比丘,比丘是梵语,翻成中文叫乞士。乞就是乞丐,加一个士,士是读书人,这个乞丐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不是一个普通的乞丐;换句话说,就是模范的乞丐!模范的乞丐,可以叫一切众生看到他的生活行为,有所警惕,有所领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