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禅观思想研究
2014/9/3   热度:419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不论遇到任何逆境违缘,决不要抱怨嗔恨,何以故?境是自己的心相,缘是自己的因行,遇境逢缘,正好观心验因。修行所要做的主要功课是学会转念,把一切的逆境当作道场,处处训练柔顺安忍;把一切的违缘看成加持,在在对治烦恼贪嗔。谨记金刚经所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阿弥陀佛!您辛苦了,早安吉祥,感恩阅读,敬请常南无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文献属性】[台湾]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199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0年
【文章标题】印顺法师禅观思想研究
【文章作者】陈乃腕
【指导教师】邱燮友
【文章页数】186页
--------------------------------------------------------------------------------
【中文关键词】禅定|慧观|胜解作意|真实作意|慈心三昧|人间佛教禅观
【中文摘要】印顺法师是汉文佛教系中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一生著作等生,对于当代台湾佛教发展有其启发与标竿作用,对于未来华人佛教圈亦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其关怀重心在于整体佛教,相关修持观念的解析,只散见各篇章中,而其禅观思想不但修持体系的分辨明晰,对修道关键处的提醒,也相当独到有力,本文试图针对此一“修行性”主题,而作“学术性”研究。
本文以四个方向讨论其禅观思想:一、对于一般宗教经验与佛法禅修经验异同的比较研究。二、从完整的佛法体系来看待各家禅法的特质。三、依“人天乘”、“二乘”、“大乘”的三阶判摄,辨明各阶禅修体系的内容。四、“人间佛教”的禅修特色。
在“抉择禅观所缘境”主题方面,发掘印顺法师禅观思想的三大要义:一、掌握“如实正观缘起”方能趋入胜义的根本原则;二、区别“胜解作意”与“真实作意”,并留意“胜解作意”在修持上的殊胜与局限;三、溯源根本佛教与初期大乘经论,重建“初学观身、次泯能所”的修道次第。
在介绍《成佛之道》安立三士差别与三类教法的内容中,呈现他以完整性和相关性判摄整体佛法的特色。接着依其“三士差别”次第,介绍“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三个层面的禅修内涵与特质。如题出“慈心与净戒为修定所依”的观点,认为倘不能依之行持,禅修所产生的能力,将变相成为危害修行团体团与伤害禅修学生的工具。其它如修定不生天、禅境与天界之对应关系、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之异同、菩萨“不入一切”以成就大乘种种三昧等等主题,都是非常卓绝或切中时弊的观点。
在“宗教经验”的范畴中,引介其对于“宗教经验”的观点和评价,比对于宗教学界的说法,呈现他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
最后,从其性格特质与学说主张中,探究“人间佛教”禅法的宗趣所在,从“理论原则”与“禅观技巧”二方面加以阐述,并讨论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含意。“人间佛教”行者,悲智相应而积极益众,若修禅定则“不深摄心”,“不修深定”,不耽溺于定乐;若修观慧则非缘自身苦,急求解脱,而是缘苦众生,多修“慈心三昧”,在无量心的充塞宇宙,破除一切人我界限中,体证深彻圆满的空性智慧。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1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4
第三节 论文结构7
第四节 研究方法10
一、研究方法泛论
研究方法与社会认知
佛教学研究法
学术研究与佛法
─以禅修经验为主
学术与佛法之异同与互动
二、以佛法研究佛法(22)
“诸行无常”法则
“诸法无我”法则
“涅盘寂静”法则
三、治学特色(27)
重于大义
辨明体系
强调辨异
第二章 印顺法师思想概说31
第一节 究竟一大乘说
第二节 揭橥中道精神36
一、缘起正见中道(37)
二、离苦乐觉中道(37)
三、八正道趋中道(38)
四、真俗理事中道(40)
第三节 正直舍方便42
第四节 建设人间佛教44
一、契理契机以设教(44)
二、人间佛教协奏曲(46)
第三章 印顺法师禅观思想之内容与特色49
第一节 禅法的世谛流布49
第二节 禅观所缘的抉择51
一、如实正观缘起(52)
二、胜义观能证真实(53)
胜解作意:于诸事相胜解增益
真实作意:入证圣境胜义观察
三、初学观身,次泯能所(62)
声闻:先得法住,后入涅盘
大乘:依俗入空,依真解脱
小结
第三节 禅法的系统分类74
一、系统分类原则(75)
依机设教说三士差别
从学者心行论三类教法
二、完整性与相关性(79)
法的完整性
法的相关性
三、禅修三类层次(81)
下品增上生心──人天乘禅法
中品出离心──声闻乘禅法
上品菩提心──大乘禅法
第四节 “宗教经验”之评价 125
一、心识感知活动(125)
二、不自主的身心经验(127)
三、定境与慧境(130)
心的专注与定境
禅定功能与局限
如实知见与慧证
第四章 人间佛教的禅观思想137
第一节 个人性格因素137
一、基本特质(137)
智增上行人
积极研求佛法真义
消极顺应人事因缘
居易待时,时之清者
二、矛盾特质反差交错(144)
三、有限因缘,相对完成(145)
第二节 学说特色149
一、净化提纯──有关于研究的重心(149)
二、般若为导──有关修持的态度(153)
依法不依人
菩萨行者
三、任重道远──有关不急求证悟的主张(161)
第三节 悲智相应的人间佛教禅法166
一、理论原则(167)
人菩萨行者
依三心行六度四摄
矫正偏差,趋于中道
二、禅观技巧(170)
禅观功用
禅观所缘
禅观进境
三、不深摄心,修慈三眛(176)
第五章 结论181
参考数据183
--------------------------------------------------------------------------------
【参考文献】
一、藏经
l 《阿含经》,【大正藏】,第一·二卷。
l 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大正藏】第八卷。
l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九卷
l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大正藏】第十二卷。
l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第十四卷。
l 唐·玄奘译:《解深密经》,【大正藏】十六卷。
l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正藏】第十六卷。
l 元魏·菩提流志译:《不增不减经》,【大正藏】第十六卷。
l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四分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卷。
l 后秦·佛陀耶舍译:《四分比丘尼戒本》,【大正藏】第二十二册。
l 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l 唐·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二百卷,【大正藏】第二十七卷。
l 符秦·僧伽跋澄译:《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大正藏】第二十八卷
l 龙树造,青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藏】,第三十卷
l 弥勒说,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三十卷。
l 护法等造,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十卷,【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l 优波底沙造,梁·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十二卷,【大正藏】第三十二卷。
二、外文经论译着:
l 宗喀巴造,法尊译
1989 《菩提道次第广论》,台北:佛教。
l Buddhaghosa(觉音)着,叶均译
1987 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台北:华宇。
三、印顺法师著作
一、丛书
u 壹、【妙云集】二十四卷
l 《般若经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一,台北:正闻,1988,以下同。
l 《宝积经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二。
l 《胜鬘经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三。
l 《药师经讲记》,【妙云集】上编之四。
l 《中观论颂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五。
l 《摄大乘论讲记》,【妙云集】上编之六。
l 《大乘起信论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七。
l 《佛法概论》,【妙云集】中编之一。
l 《中观今论》,【妙云集】中编之二。
l 《唯识学探源》,【妙云集】中编之三。
l 《性空学探源》,【妙云集】中编之四。
l 《成佛之道》增注本,【妙云集】中编之五。
l 《太虚大师年谱》,【妙云集】中编之六。
l 《佛在人间》,【妙云集】下编之一。
l 《学佛三要》,【妙云集】下编之二。
l 《以佛法研究佛法》,【妙云集】下编之三。
l 《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编之四。
l 《青年的佛教》,【妙云集】下编之五。
l 《我之宗教观》,【妙云集】下编之六。
l 《无诤之辩》,【妙云集】下编之七。
l 《教制教典与教学》,【妙云集】下编之八。
l 《佛教史地考论》,【妙云集】下编之九。
l 《华雨香云》,【妙云集】下编之十。
l 《佛法是救世之光》,【妙云集】下编之十一。
u 贰、【华雨集】一·五册,1993。
二、专著:
l 1942 《印度之佛教》。
l 1967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
l 1969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l 1970 《中国禅宗史》。
l 1980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l 1981 《如来藏之研究》。
l 1984 《空之探究》。
l 1987 《印度佛教思想史》。
l 1994 《平凡的一生》增订本。
三、编纂选集:
l 1988 《法海微波》。
l 1982 《杂阿含经论会编》。
四、中文著作:
l 王国维
1968 《静安文集续编》,【王观堂先生全集】第五册,台北:文华。
l 王森
1983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l 冉云华
1990 《中国禅学研究论集》,台北:东初。
l 吕澄:【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
1996a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1996b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1996c 《解脱道论分别定品讲要》
1996d 《六门教授习定论》
l 吕大吉着
1994 《西方宗教学说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
l 吕胜强编
1998 《妙云华雨的禅思》,台北:佛教青年文教基金会。
l 卓新平编着
1990 《西方宗教研究导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l 邱敏捷
2000 《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台北:法界。
l 洪修平
1991 《禅宗思想的发展与形成》,高雄:佛光。
l 柳田圣三编
1990 《胡适禅学案》,台北:正中。
l 郭朋
1992 《印顺佛学思想研究》,台北:正闻。
l 真华
1996 《行化杂记·悠悠岁月六十年》,新竹:福严精舍。
l 叶嘉莹
2000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王国维的生平》,台北:桂冠图书。
l 杨郁文
1993 《阿含要略》,台北:东初。
l 杨惠南
1999 《人间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现代禅为中心的一个考察》《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论文集》,桃园:弘誓文教基金会。
l 蓝吉富
1999 《印顺法师对于大乘佛法的诠释与评价》《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论文集》,桃园:弘誓文教基金会。
l 蓝吉富编
1986 《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台北:正闻。
l 释昭慧
1989 《如是我思》(一),台北:东初。
1993a 《如是我思》(二),台北:法界。
1993b 《我愿将身化明月·永远的青年──印顺导师》,台北,法界。
1993c 《大乘法义讲座》录音带,台北:法界。
1995a 《人间佛教的播种者》,台北:东大。
1995b 《佛教伦理学》,台北:法界。
l 释昭慧、释性广:《成佛之道偈颂科判表》(台北:法界,民八十二年十月初版)
五、外文译作:
l 平川彰等着,许明银译
1990 《佛学研究入门》,台北:法尔。
l 田博尧
1995 A Modern Buddhist Monk-Reformer in China:The Life and Thought of Yin-Shun(印顺导师的生平与思想),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博士论文。
l 帕奥禅师讲述,学众等译
1999a 《智慧之光》,高雄:净心文教基金会。
1999b 《如实知见》,出版同上。
1999c 《菩提资粮》,出版同上。
l 铃木大拙,Fromm, Erich合着,孟祥森译
1998 《禅与心理分析》,台北:志文。
l 韦伯着,康乐、简美惠译
1993 《宗教社会学》,台北:远流。
l Berger, P. L. & Luckmann, T.合着,邹理民 译
1997 《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ogy),台北:巨流图书。
l Berger, Peter L. 着,高师宁译
1990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上海:人民。
l Boucher, Sandy着,叶文可译
1997 《法轮常转─女性灵修之路》(Turning The Wheel :American Women Creating the New Buddhism),台北县新店市:立绪。
l Durkheim , émile(涂尔干)着,芮传明、赵学元译
1994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of the Religious Life),台北:桂冠。
l Maha Boowa, Ven. Acharn着,Buddhasukh, Siri英译,曾银湖中译
1993 《尊者阿迦曼传》,台湾:南投,大林精舍。
l James, William着,唐钺译
1962 《宗教经验之种种》(The Vari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台北,万年青。
l Krishnamurti着,若水译
1990 《从已知中解脱》,台北:方智。
l Kornfield, Jack着,曾文丽译
1995 《心灵幽境:冥想的自我疗法》(A Path With Heart),台北:幼狮。
l Otto, Rudolf着,成穷、周邦实译
1995 《论神圣》(The Idea the Holy,德文原著:Das Heilige),四川:人民。
l Sharpe, Eric J. 着,吕大吉 等译
1990 《比较宗教学》(Comparative Religion A History),台北:联经。
l Starbuck, E. D.(斯塔柏克)着,杨宜音译
1997 《宗教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台北:桂冠图书。
六、外文著作:
l Sharpe, Eric
1987 Encyclopaedia of Religion·Study of Religion:Methodological Issues,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