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一六、如来寿量品──佛寿无量,永不入灭


2014/9/4    热度:362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一六、如来寿量品──佛寿无量,永不入灭

 

  此品在《法华经》本门之中,居于核心肝要的地位。日本的日莲宗修行者,经常持诵的就是迹门的〈方便品〉和本门的〈寿量品〉。日莲宗的大本山,建于身延山中,名为久远寺,也是出于〈寿量品〉的「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句。所以,此品乃为日莲宗的宗义信仰的根本依据。

  但在中国汉传佛教系统内,并未特别重视此品,倒是由于隋代南岳慧思禅师特重〈安乐行品〉而撰〈立誓愿文〉;天台智者大师因读〈药王菩萨本事品〉的「是真精进」句,而悟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观音菩萨普门品〉则形成家喻户晓的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信仰。可见由于民族文化背景各异,衍生出对于《法华经》的内容轻重取舍,亦有出入。

  关于如来寿量的讨论,依据吾师坂本幸男的《法华经注》(岩波书店袖珍本)说,他将《法华文句》卷九下之〈释寿量品〉整理而得:如来有法、报、应三身,法身寿命非有量非无量;报身在金刚心以前为有量,在金刚心以后为无量;应身虽有量而其救济活动不断,故亦无量。虽言三身,正是报身。因为报身之智,上契法身之理,下为利益众生,成为应身之根源。此在日本的中古时代天台家中,慧心流将报身释为自受用身,檀那流将报身解为无作应身的「应色常住」说。其实,自受用身与应色常住,乃是「即身成佛」及「久远成道」的同体异名。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如是三说)。

  佛说:「你们应该要相信如来所说的话是真诚的、是实在的。」这句话佛一连讲了三遍。

  「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四白)。

  佛陀三说「诚谛」,菩萨四请「唯愿说之」。弥勒菩萨对佛请求说:「但愿世尊为我们说,我们定当信受。」

  尔时世尊「而告之言:如等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

  这时,释迦牟尼佛告诉这些菩萨们:「你们用心地听、细心地听、认真地听、好好地注意听喔!我将告诉你们有关如来的秘密神通之力。」

  一切的世人及天神,只知如来从迦毗罗卫国的王宫,出家至离伽耶城不远的地方,禅坐成道,这一生的时间过程很短。但是要知道,如来有秘密的神通之力。「秘密」的意思就是不容易让人家一听就懂,也可以说,一般人没有办法到达这种程度,没有办法亲自体验的。对佛来讲,并没有秘密,因为以众生的心量没有办法体会,所以叫作秘密。

  「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此意是说,世尊成佛以来,事实上已经很久很久了,自从成佛以来,世尊经常在这个娑婆世界说法,经常在这个地方教化众生;也在其他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的诸佛国土,帮助众生,引导他们,发菩提愿。

  「成佛」是指三身同时成就,由于三身圆融,不即不离,既有法报应之三身,色身即是应化身,应化身可以分身至千百亿万,而又不离久远未变的法身。故于此处及余处,教化无量无数众生。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

  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这段经文是说,世尊成佛以来,已经非常久远,在此期间,虽曾有燃灯佛给世尊授记作佛,以及佛入于涅槃,其实那是方便分别,不是真的。那是因为如来见到许多众生乐着二乘的小法,所以示现从年轻时出家而修道成佛,其实世尊乃久远成佛,但为教化众生,令入佛道,而说次第方便。不过,世尊一生之中所说经典,皆为度脱众生,表现的方式则有多种,例如说己身、他身,示己身、他身,示己事、他事,那倒是真的。

  「燃灯佛」梵文Dipa?kara,也见于《大智度论》卷九及《金刚经》等,《瑞应经》译为锭光佛,是释迦如来于因中第二阿僧祇劫满时,得逢此佛出世,世尊买五茎莲华,供养于佛,以发布地,让佛走过,因此接受成佛的记莂,谓自那时起,九十一劫「汝当作佛,名释迦文」。《法华经》举出此例,说明此亦为了方便德薄垢重的众生,易以起信修道,其实乃为权说,因为如来成佛,实已相当久远了。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这段经文重复说明:站在佛的立场,如实所见的欲、色、无色之三界诸相,既无有生,亦无有死;既不退离,也不出现;没有住在世间,亦没有由世间得灭度者;不能用虚妄与真实、一如与差异来说明,也不说三界即如实相,而见有三界。像这样的事,如来非常清楚,不会错谬。

  不过,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各有不同的欲求,不同的修为,不同的主观意识分别作用;如来为使这些不同层次的众生,都能生起一切善根,所以要像本经各品中使用若干因缘、譬喻、言辞,来作种种说法的佛事,永不中止。

  佛所见的一切诸法,是平等无差别、如如无生灭的,然而众生各有不同层次的性质,为使众生也能归向佛的层次,所以有了种种方便的设施。

  「非实非虚,非如非异」,实际上与《心经》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意思相同,也就是佛的中道见,既非左亦非右,更不执着中间,排除一切的知见障碍。凡是偏空偏有、执断执常,都是边见,如执中间又成了可右可左的骑墙主义,也非常危险。

  「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不要把三界看成真实的,但三界又是存在的。从因缘所生的三界本质而言,三界并无不变的实体可得;从众生居住的环境而言,又不能说三界是不存在的。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已经很久很久了,佛的寿命有无量阿僧祇劫,在无数的劫中,永不灭度。这是第二度宣称,释迦世尊是「久远」成佛的古佛。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释迦所言久远劫前已成佛道,是法身慧命;发菩萨誓,度尽众生,是报身所现的应身工作,已成佛道,犹现菩萨身、行菩萨道。此一报身寿命无限,远过于如前所说的时劫数量。如今并非真的要入灭,只是为了教化众生,使众生有难遭遇想,而宣布即将灭度。许多薄德之人,如果知道佛久住世,恐怕就不会急着赶快学佛修行,也不会想到要种善根,而宁可居于贫穷下贱,贪着五欲,落入颠倒梦想的妄见网中。

  佛说即将灭度,又说佛寿久远无量,听来好像自相矛盾,其实宣说灭度是为利益众生的方便,久远成佛而常住在世永不入灭,才是真实之教。

  依据天台智者的《法华文句》卷九之下,解释「秘密」二字说,如来的一身即三身,是秘说,三身即一身,是密说。据日本中古天台的看法,则谓《法华经》之前是隔异的三身,《法华经》的迹门是相即的三身,《法华经》的本门是法体法尔的三身,又名俱体俱用的三身,观心门则是己身的三身。是以三身思想疏释佛寿及灭度的矛盾性。

  「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成佛的因地,称为行菩萨道,而此处是说,成佛以来,已经有无量劫行菩萨道。亦即,成佛之后,佛的应化身,经常还现菩萨身,例如三乘所知的八相成道之前悉达多太子是菩萨,为十六王子沙弥阶段的是菩萨,受歌利王节节支解的是菩萨,被燃灯佛授记作佛的是菩萨。此处又说世尊灭度也是方便,故于未来依旧会以菩萨身无尽期的利益众生。

  「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说此《法华经》时,释迦牟尼佛已经宣布要灭度了,之后就说了《大般涅槃经》,这是灭度之前所说的最后一部经。「灭度」就是寂灭,从此以后不再到这个世界上来度众生。

  「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可是实际上他不是真的灭度,那只是方便教化众生的一种方法。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为什么呢?如果知道如来永久住世,许多福报不够、善根薄弱的众生,就不种善根了。就好像是说:太阳永远发出光明,四处都有空气可以呼吸,得来不费吹灰之力,就不觉得阳光与空气对人的重要性。又如父母亲太富有了,家中器物都是珠玉,满地都是黄金,不知惜福的儿女,就不会想到珠玉黄金的可贵。又如泥土能够生长万物,乃是众生栖息营生之宝物,由于到处都有泥土,大家也就不以为贵了。物以稀为贵,是凡夫的浅见,所以佛要示现涅槃,好让那些薄德而不种善根的人们,赶紧来认真学佛。

  「善根」在三十七道品中有五种,称为五善根,那就是信、精进、念、定、慧。是指由于修习四念处观而发起的修行经验,善根发起之后,修行的工夫才算着力,故接下来便是信、精进、念、定、慧的五力。

  善根的梵文ku?ala-mūla是善之根本,又被译为德本。《中阿含经》卷七《大拘絺罗经》有云:「若有比丘如是知善知善根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这是比丘成就正见,得四不坏净,信心坚固,又名四不坏信,即是信佛、信法、信僧、信戒。此在小乘的《俱舍论》及《成实论》,都说于修四念处的总相念之后,即得暖、顶、忍、世第一的四善根位,是见道位前的修行位。若得暖位,纵然断善而造无间地狱业,堕于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

  大乘法相宗,于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亦是暖、顶、忍、世第一的四加行位,是见道修行位,与小乘四善根位不同。唯其从善根发起之后,即入正见正法位,是没有疑问的。《大拘絺罗经》谓「云何不知善根?谓贪不善根,恚痴不善根。」以此可知,无贪、无恚、无痴为三善根。《法华经》的「不种善根」是指不修佛法的人,也就生不起善根了。

  「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是指不修四念处观、不能发起坚固信心善根的人,于佛法僧三宝前极其贫穷,因为他们贪着五欲之乐,未知有禅悦,不懂得法喜,满脑子思想的都是颠倒的虚妄见,就像禽兽鱼虾,被生死的网所系,无法逃脱。世人为了私利私欲的满足,为了颠倒妄见的坚持,忧愁苦恼,奔忙挣扎,就像是鸟兽鱼虾进入罗网之后,无法自拔自救。为何不来听闻圣教,修持圣道呢?

  「难遭之想」,《法华文句》卷五列有四难:1.值佛难,2.说法难,3.闻法难,4.信受难。这是有连带关系的,如不值遇有佛出世住世,便无佛法,也无从信受。所以在《涅槃经》卷二有两难:「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

  「盲龟喻」出于《杂阿含经》卷十五有云:「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因而古来诸善知识,都会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勉励世人珍惜人身,并当及时闻法,信受修持。

  《法华经?法师品》说,凡有此经所在,即有如来全身;也就是有法即有佛,闻法即见如来。此经宣布如来将入灭,灭度之后,正法、像法及后末世,尚有此经之时,大家应当珍惜因缘,修持此经,种大善根。如果不作「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的难遭遇想,则一失人身,万劫不复,错过佛缘尘劫难逢。为了说明佛的灭度是为了使不种善根的凡夫众生,起难遭之想,所以接下来又说了一个「良医救子喻」。

  父为良医,有子百数,当父外游,诸子饮他毒药,或失本心,或未失者,父还家时,依诸经方,调药令服,未失心者,服药即愈,失本心者,得药不服,父即告曰:「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作是教已,复往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是时失心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乃知此药,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闻子,悉已得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这则譬喻是说,曾有一位良医,他有十、二十、乃至上百个孩子,他因为有事,远往外国去后,孩子们误食毒药,有的失去了本心、迷失了本性,有的虽然中毒,尚没有失去本心、没有迷失本性。他们的父亲回家之后,便依医经药方,调药令他们服用。那些心智未失的孩子服药以后,毒解病除,马上好了;已失心智的孩子们,拿了药也不服用,这个时候他们根本不相信父亲的药是有用的,也不相信他们自己有病,所以不想吃药。

  这位良医父亲就告诉这些不肯吃药的孩子们:「我现在已经年老体衰,再活也没多久了,这是好药,留给你们。不用担心,一定能够治好你们的病。」说完,他就离家又到其他国家去了。之后他派人告诉那些失心未愈的孩子们:「你们的父亲已经死了!」听到父亲过世的消息,这些原来不肯吃药的孩子们,心里非常悲痛哀伤、忧愁苦恼,并且心想:「父丧他国,已失依怙,我们有病在身,也无人能予救护了。」这么一难过,心智便恢复醒悟了,才知道父亲留下的药物,真是色香美味具足,立即取药服用,每一位的毒病都痊愈了。医生父亲得悉之后,便从远地回家,跟诸子又见面了。

  这个比喻是说,释迦牟尼佛告诉一般迷失了本性而不种善根的众生:「我快要涅槃,我留下这部《法华经》,作为佛的遗教,当你们发觉你们中了贪、瞋、痴等三毒,需用此经疗毒治病之时,赶紧修持此经吧!」

  我们这些末世众生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已见不到佛,看到佛留下来的经典才觉得稀有难得,决心要好好地依教修行。当我们真正发起善根,见到如实的佛法时,体验到唯一佛乘时,就会发现佛是永远不灭度的,佛是永远与我们活在一起的。

  偈云:「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恼;故不为现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恋慕,乃出为说法。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花果,众生所游乐;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花,散佛及大众;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

  偈子的大意是说,佛看到众生都在生死烦恼之中,所以他不显现,为的是让众生在苦恼而又不知道怎么办的情形下,产生「希望得到佛法」的渴仰感;等到众生心里产生眷恋和孺慕的感觉时,佛就出来为他们说法。不要觉得奇怪,佛的神通力量是能够做到这样的。当世人见佛涅槃的时候,其实他是依旧、永远地住在印度的灵鹫山上,以及其他处所。当此娑婆世界于劫尽之时、大火焚烧之际,佛所住的净土,还是那般的安乐稳定。天神充满、园林宫殿、宝树花果遍于处处,还有天鼓天乐,天女散下曼陀罗华,落在佛及大众之间。佛土永不毁,众生所见的世界则已烧尽了。

  「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佛于未来无数劫中,还是常住灵鹫山上,以及其余的住处。后来形成了日本日莲上人提倡的灵山净土信仰。地理上的灵山,是在中印度王舍城外的一个山坡上,到劫尽之时,是会被大火烧尽的;信仰中的灵山,是佛的报身所住,报身可遍一切处,所以说不仅常住灵山,也常住其余诸处,那是永不毁灭的。

  原则上,报身的佛仅对二乘圣者及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说法,因此此灵山净土,也非凡夫可见。唯中国隋代的天台智者大师在光州大苏山,入法华三昧观二七日,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身心豁然,寂然入定,乃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这是由定境而进入悟门,见的就是灵山净土。

  「众生见劫尽」,劫的梵文kalpa,译为长时、非常时节。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1.一个小劫的算法是由增劫减劫构成:人寿八万四千岁起,每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为减劫;再由人寿十岁,每百年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合一减一增,为一小劫。2.合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3.合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

  劫尽有三种:1.小劫尽时,人寿减至十岁,便有刀兵灾、疾疫灾、饥馑灾的所谓三灾发生,命极危脆,大量死亡,然后转为增劫。2.中劫尽,即是每经过二十个小劫,至第二十个小劫尽时;至第二个中劫终了,世界即进入毁坏阶段。3.大劫尽,即是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一个大劫终了。

  四个中劫之中,只有「住劫」有众生活动,我们的现在就是住劫。「成劫」的时候,是由宇宙元素渐渐凝聚,物质的世界才刚刚开始,尚非众生居住生存的空间。「坏劫」其实就是第二个中劫的终了,亦即住劫终了,便是第三中劫的坏劫开始。

  住劫的每一个小劫尽时,均有三灾,首先是兵灾,人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其次是瘟疫弥漫,都是不治之症;再次是饿殍遍野,五谷不生,菜果绝迹,一切动植物,多已枯死不生。住劫的第二十个小劫尽时,接着就进入坏劫,火、水、风三灾,次第发生,把整个世界彻底摧毁,及至消失在太空之中,那便是第四个中劫,名为空劫的时段了。大火灾烧尽所有的东西,甚至烧到色界初禅天;大水灾的结果,毁灭至二禅天;大风灾的结果,毁灭至三禅天,然后进入空劫。

  但是佛说,虽然劫尽的时候,大火烧掉一切,灵山净土还是很安稳的,天人充满,到处都是有福报的菩萨。

  「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花果」,在灵山里,种种的树林、殿堂、楼阁,以及许多许多的树木,满园花香处处,鲜果累累,通通都由七宝所成,就像《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里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一样。众生在那个净土里非常的自在,由于福德所感,还有歌舞音乐,是「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

  「曼陀罗华」梵文māndārava,译为天妙、悦意等,为色泽美妙、见者悦意的一种天华,据说是一种树花,与波利质多树同种。在印度的草本植物中,也有曼陀罗之名,高四、五呎,叶作卵形,夏日开大紫花,有漏斗状的合瓣花冠,亦名风茄儿、山茄子。但据日本学者宇井伯寿考证,《法华经》中的曼陀罗花是天华,而非俗称的山茄子。天人散花,在《维摩经?观众生品》中也有一例,颇为有名:「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未知那种天华,是否也是曼陀罗华。「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

  这六句经文是说,佛的智慧力就是这样的「光照无量」。佛的智慧光,无微不至,无远弗届;佛的寿命有无数劫的长远,那是由于久远以来的修持而成。凡是有智慧的人,对佛的这番话是不会起疑窦的。世尊的慧光无量,寿命无限,与《阿弥陀经》所介绍的阿弥陀佛相同,于空间而言是无量光佛,于时间而言是无量寿佛。此虽不是世尊的称号,还是表现了佛佛同道的含意。只是唯有善根深厚的见道位以上的菩萨,始能与这样境界中的佛会面。

  「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

  这四句经文是说,佛就像「良医救子喻」中的医生父亲一样,其实是没死,但为了治疗他已经失去心智的孩子们,却说他自己死了,诱骗他们服药治病。这算是说谎吗?是的!但若不说谎,便救不了孩子们的毒病,这是骗对了的。

  释迦世尊慈悲殷勤,老婆心切,在《法华经》中,不断地告诉我们,他在诱骗众生进入佛的涅槃大城。

  有一次我也模仿《法华经》说,我所讲的话全都是诱人离苦的方便谎言,有个弟子顺口就说:「圣严师父是一个大骗子!」我回说:「不,我仅是小骗子,我们的释迦老子才是大骗子!」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在顺境、善缘里面,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觉悟到生死无常!我们中国人讲“好景不常”,我们要珍惜这个时节因缘,认真求道;如果把大好光阴去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把你过去生中修的那点福报享尽了,那你就错了! 人在一生当中要修福,不要享福,不要把你所修的那点福报都享尽,享尽了,到了晚年就没福了。 我过去看过不少富贵人家,少年得志、中年得志,尽情享受,一呼百应的,到晚年就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看他连一个伺候他的人都没有了,洗衣服、烧饭都要自己动手,可怜得不得了!我们记取这个教训,在自己得志的时候,在自己福报现前的时候,千万不要享尽,留一点给后面。所以,晚年有福报,那是真正有福报;年轻有福报,那不是福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