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衲子心:生命成长的契机
2014/9/4   热度:182
禅林衲子心:生命成长的契机 文/见熔法师 生命的提升与成长绝非自然而得,而是必须透过精进、努力来达成,其关键点即是“承担”。承是接受;担是挑,以肩承负之意。承担得了来自外在及内心的压力、挫折,淬炼为生命的胆识和智慧,就能产生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具备这样的特质,才能承担责任。 一个人若能勇于面对压力、逆境,就会调整原有的观念、想法,以化解压力,度过难关;一个人若愿意承担责任,就会有无比的勇气和力量来达成使命。国父孙中山先生认为: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聪明才智大者为千万人服务;聪明才智略小者为十百人服务;至于没有聪明才智者,至少要为一己服务。这即是承担的观念。正因为国父有承担的观念,所以终其一生,都在为革命奔走,为推翻专制政府、解救人民而努力。国父临死前仍挂碍责任未了,真的是以国家存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其承担的魄力与胸襟,实在令人敬佩。这样的努力,不但让个人生命得以成长,社会的民主亦随之萌芽。 佛由人成,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成佛得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因地修行,如:释迦牟尼佛过去曾为能施太子、忍辱仙人、雪山童子、鹿王等,在因地修菩萨行,难行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如果没有过去的忍辱与承担,哪能有后来的成佛证果呢?唐代的高僧义净大师写了一首诗:“晋代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此诗歌颂历代高僧大德,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一肩荷担起如来家业,远赴印度、西域求法,为佛法的弘扬尽了最大的努力。隋唐时期,佛教之所以兴盛,即是因高僧大德忍辱负重,用生命写历史,两肩扛起如来家业才得到的成果。所以有宽广的胸襟、强而有力的肩膀,其所承担的责任就愈大;也因发心广大,自然将个人的压力、挫折置之度外,生命也因此获得成长、提升。 世间人若能各安其位,父尽父职、子尽子职,夫妇、兄弟、长幼、上下各尽其分,也是承担责任的表现,必能达到家庭和乐、社会祥和的境界。可惜一般人易于文过饰非,有过推诿、有功则争,无法面对挫折、压力,如此人生找不到成长的使力点,生命将难以提升。要想改变这样的窘境,必须改变知见、观念,好事归他人,坏事自己承担,人生大道才会愈走愈光明。 战国时代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即为“承担”之义下了一段注脚。廉颇为赵国良将,因攻城野战立下大功,受封为上卿,而蔺相如也因外交贡献,得到皇上的青睐。蔺相如因官在廉颇之上,所以引起廉颇的不满,时时想找机会屈辱他。蔺相如不但不和他争,且处处退避,并表示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只因我们两人在此。今两虎相斗,这个优势就不在了,所以我应当以国家的利益为优先,置私人恩怨于后。廉颇听了这段话非常惭愧,肉袒负荆,登门谢罪。最后二人和好如初,并成为刎颈之交,齐心努力,终为赵国带来二百多年富强的局面。因此,能够愿意认错悔过,即是能承担的勇者。 勇于承认过失并忏悔改过,不但是勇者,也是仁者。《中庸》云:“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虽然从大方向来说,修行人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于上求下化的同时,更要端正知见,勇于承认错误、调整心念、修正习气、清净三业,才能真正承担修行人所应承担的责任。生命真正得以成长,即从“承担”开始。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要忏除业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业障?乱心是业障,妄想是业障,烦恼是业障,忧虑是业障,牵挂是业障……如果心上没有这些,业障就统统消除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