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母子喻——念佛(2)


2014/9/4    热度:298   

大安法师:母子喻——念佛(2)

所以我们现在这些逃逝的浪子,终于在身心憔悴的这一生闻到了净土法门,就好像客行,他乡的这种浪子接到了一封母亲寄来的信,而且信中讲到这个母亲多么地在想念我们,母亲的地方多么的美好。所以在外面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这一封家信那就是抵万金了——家书抵万金哪。这时候在外面已经尝够了酸甜苦辣了,这时候他对于回归故乡已经是一往情深了,外面再也没有一念可以留恋的,他就是撩衣便行一往情深地回归,有这一念就是“子若忆母”。这是很不容易的。这个母亲在永恒地忆念子女,但是这个子女却是在逃逝——不断地在逃逝,生生世世在逃离,在远逝。所以这个过程他这种业力的惯性,他是逃逝得越来越远,很少有一念的回光,很少有一念对这个生存的状态产生出离心,很少有一念想到:还有一个慈悲的力量在关注我们,只要一念地去皈命,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一念的信心是很难的,可是一旦这个种子出来了,这一念信心产生了,就是多生多劫曾经跟佛结缘,多生多劫阿弥陀佛随形六道跟我们深结法缘所致的,所以这样的一个现象出现,那就是百千万劫难以遭遇的殊胜的一时啊。我们就开始在苦难当中忆念母亲——忆念这个慈母,那么这一忆念,那母子的天性哪,它是相交的、非常敏感的,就马上能得到感应。这个世间的母子关系,如果这个母亲非常的慈爱,这个儿子又是纯孝,那么这个母子之间的相互心理上的感应——所谓心有灵犀,它能出现不可思议的效果。

二十四孝图里面有一个曾子,曾子在孔子的学生当中是以孝着称的,所以《孝经》也就是这个曾子跟他的老师孔子之间的对话。那么你看儒家传承心法:颜回去世很早,孔子的心法是靠曾子传下来的,曾子传给子思的。这个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那幺曾子当下他就领会:“唯。”他明白了,明白了夫子之道——什么叫“一以贯之”。曾子一出门,他的同学问:“刚刚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你说‘唯’到底是什么意思?‘一以贯之’之道是什么呀?”实际上这里面的心法的奥妙很多,内涵丰富,但曾子选了其中一点来谈:“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恕道,恕道就是同体的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这个儒家要传承心法,孝的一种心性它能够传承下来,所以百行孝为先,儒家文化重视孝。佛家也重视孝,佛教的戒律的根本精神就是孝,孝为制止,孝为至道之法,这个孝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地藏菩萨就是由于对他母亲的孝,来发出宏誓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孝的扩大: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生生世世的父母,必须要去救度,所以菩萨对待众生,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所以他必然要进行无条件地救度。

那幺这个曾子他有一次感应,他为了孝顺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个瞎子——一般孔子的学生都能够应聘做官哪,曾子为了赡养他的母亲,都辞官不做就在家里,然后每天上山去砍点柴,取得点钱来养他的母亲。有一天曾母在家里,家里来了一些亲人、亲属。古人都很厚道,亲属来了要给人家招待呀,招待饭食应该要好一点的。但是曾母眼睛又是瞎的,上街不方便,这时她就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赶快回家来接待客人。但那时候,怎么把这个信息传上去呢?那个时代又没有手机,但是这个曾母有办法。她用什么办法?她就咬自己的中指——用牙齿咬中指,这一咬中指,马上山上砍柴的曾子心口疼痛。心口疼痛他就知道:“这肯定是母亲在叫我。”他就下山——赶紧下山,一下山还果然是他的母亲要他下来接待客人。你看这个母子连心啰,他就能够感应到这个份上。

好,刚才讲阿弥陀佛怜念我们众生,就好像母亲忆念子女一样,但是如果我们逃逝,佛单方面的忆念,它不能产生作用,如果我们这些浪子能够也忆念母亲,这里面的效果就出来了。母亲在永恒地忆念子女,子女原来逃逝,不产生交感;现在子女一念回光,也在忆念母亲,这两种忆念就互动了,就感应了,就道交了。大不可思议的情况就会出来了。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慈悲愿力弥漫在虚空法界,渗透到我们众生的每个念头里面——他是这么去忆念的,非常贴近我们,所以佛经不断地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离我们不远。实际上就在我们的念头里面,《观经》里面讲:“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种《观经》佛像观(的)这个经文里面,真的就把这个真相揭示出来了。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所有的功德都在我们的念头里面,都在念头里面来加持我们,来忆念我们:让我们做恶事不得成就,让我们做善事得以成就;我们受苦的时候,佛头头在启发我们,觉醒我们,让我们产生信心。那幺我们在逃逝的过程当中,母亲都在忆念我们;现在我们转过来忆念母亲的时候,母亲就更会忆念我们。这种忆念是即时的,刚才讲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心中,所以阿弥陀佛在我们凡夫众生的心内,同时我们凡夫众生又在阿弥陀佛的心里,我们是这样的同体。我们是以佛内心的众生,念众生内心的佛,这样地念,每一念的呼应是当下的,是即时的,是同时的!

我们只要这一念一忆,这个“一忆”呢,它就会转变我们凡夫的心理状态。比如这个母亲对子女的忆念,要产生交感是要靠子女的信心——靠信愿。如果他逃逝,就是说他怀疑,他忘记,他对五欲六尘——认为是人生的价值,对于这种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对我们生命的真实价值,他不了解,甚至还会认为这是封建迷信,对我们没有意义,你教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哈哈大笑,他说:“你怎么这么迷信呢!这个放着钱不肯赚,你干什么呀?吃了饭没事干啦!”他会这样说,所以他对这种大事因缘不了解,这就是颠倒,这就是迷惑——业障重。现在我们由于佛给我们的这种佛经传达的意思,由于善知识跟我们讲,我们知道:原来我们追逐五欲六尘是虚幻的,是毫无意义的,是无常的,是众苦之本,徒然地增加了我们的业力,让我们在轮回的过程当中每况愈下。

我们最真实的生命是佛性,而且阿弥陀佛为了我们回归到佛性的宝所,他是那么慈悲地建立大愿建立净土来救度我们。我们知道这回事,我们就开始忆念阿弥陀佛,忆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是人的生命当中最有价值的事情。这就是“子若忆母”,就好像母亲在忆念子女,这样母子之间从生至生就不会再违背,不会再远离了。这一念的忆念就是讲一念的信心,就能够落到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里面,阿弥陀佛的愿海紧紧地把我们摄受。我们下一辈子一定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生生世世跟阿弥陀佛在一起,再也不会逃离了。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它是全体的我们自性涅槃的境界,我们的自性光明现前,我们知道真正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没有无明颠倒的话,我们就永远跟阿弥陀佛在一起,他会自觉地跟阿弥陀佛在一起,他会知道跟佛在一起的重大的意义。这就是华严的十地菩萨每一地菩萨,都不离念佛、念法、念菩萨比丘僧。

如果我们知道这桩事情——如慈母忆念子女不相违远的事情,我们就会深切地理解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以及他救度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决定不虚的愿力。知道这一点了,我们对往生就会有一个决定的信心,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建立一个至极庄严清净的刹土,能够让一切众生远离种种苦难的煎熬,备受种种的快乐,然而往生的条件却是非常低。你只要深信,切愿,持名,乃至十念——十念通临终十念,也通平时十念,你平时就是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都决定来救,来接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这一愿不能兑现的话,我就不成佛”,现在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那么这一愿绝对是可以兑现的。你看十声念佛都能往生,没有提要求哇,没有提一定要功夫成片啦,更没有提清净心往生啦。但这个信心却是很难的,“至心信乐、欲生”这六个字,我们一定要熏习,我们要建立这样的信愿的背景。“至心”是什么?至诚心。“信”,至信。这个“至”是修饰“心”的,修饰“信”的,修饰“乐”的:至诚心、至信心、至乐心。这个难就难在这个地方,难不难在念佛,难在建立信愿。

现在我们末法的众生这个心都是狡诈的,都是虚伪的,都是做表面文章的。所以表现在政治、经济和道德生活当中,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信心、信誉度越来越低呀?大家都是在玩机心哪。玩多了机心,有这个作假的习性,那幺在学佛上它也会迁移过来,所以我们学佛有时候就显得不那么真诚。你说念佛的目的是什么?求往生,求成佛,求度众生。但是真正对往生这个事情他有绝定的好乐——一往情深,对这个世间没有一念的这种留恋,这不是一般人所做得到的。你没有对这个世间的生存状态的苦难有刻骨铭心的这种体验,如果没有对这个世间的功名利禄、妻儿子女这些体性——这种苦空无常的体性,有一个甚深的智慧的观照,你要他放手还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天天说往生往生哪,真的阿弥陀佛今天晚上过来接我们走,到关键时刻还要说:“哎呀,阿弥陀佛,能不能告几年假呀?”还是不想走哇,贪生怕死啊。我们人都会生病的,小病可以治,大病你能不能说:大病就是念佛求往生。但我们一有病,可能想的是:怎么到医院去治疗,怎么求神,怎么弄点什么——算卦什么的,甚至还要吃什么山珍海味,吃肉来滋补滋补——平时吃素到了有病还想着要滋补滋补。外面显出他是学佛了生死的,实际上关键的行为又做不到,这就没有做到“至心”。

再就是“至信”,这个念佛一法它全体地建立在佛的果地上的,你要真正产生信心很不容易的。它是不可思不可议的,所以说我们一听到念佛法门,就说“我彻底地相信了”,这是很难的。我们可能有一定的信心,但里面是夹杂着怀疑的。现在要通过一个闻、思、修,慢慢使我们的这种半信半疑变成多信少疑,最后逐步抵达有相当程度上的信心。夹杂怀疑的信心他也能往生,无非是边地疑城。所以这个“至信”,就是百分之百的信心,没有一念的怀疑。念佛法门最高的功德就是信心,最障碍的一个罪孽就是怀疑,不怕你行为上造孽有多大,就怕你有怀疑,有怀疑就没办法了。怀疑,我们把它比喻成:就像一个电阻,这电阻就使电流过不来,过不来这边就不能亮。你把这个怀疑的“电阻”一撤开,“电流”一过来,全体亮起来了:至信。

“至乐”,就是听到这个法门,那种欢喜踊跃——每个毛孔里面都洋溢着那种快乐,这就是一个法性的快乐。一听到这个佛号的声音、这个净土法门,他就泪流满面,毫毛都竖起来,觉得:“哎呀!终于遇到了这个法门!”——这个庆幸得无以复加。你得要有这么一种宗教情怀呀。这时候放下娑婆世界求生极乐世界,就是“欲生”,欲生就是希求、好乐,一往情深的愿生的心,那就是如决江河啊,力量很大呀,万牛不可挽哪!所以念十声是容易的,但是你对这个十声佛号,贯注这个“至心信乐、欲生”的这种信愿确实不容易。所以看(第)十八愿好像它容易,实际上很难的。

所以我们修行净土法门的人,首先要在这个信心上突破,你先不要用我们的逻辑思维去考虑它,先很质朴地去相信它。相信什么?相信有一尊阿弥陀佛太慈悲了,他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他发的四十八大愿已经圆满了,已经有力量来救我们了。然后自己一定要谦卑,不能自傲,就说我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我是烦恼深重的,我是业障深重的,我自己靠自己力量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唯有靠阿弥陀佛才能解决问题。你对自己的这种自知之明以及走通途自力法门的放下——能够全身心地交给阿弥陀佛,实现一个真正的“南无”。“南无”就是皈命,把我们生命皈到阿弥陀佛那边去,那么阿弥陀佛——我对他有绝对的信心——他有大慈悲,他有大威力,他一定能够给我究竟的快乐,解决我一切苦难。我们只要皈命,阿弥陀佛就能解决我们一切问题。所以这个法门它的简单,说它非常简单,很容易;但难,也说它很难——我们这信心很难建立。

建立信心,他自然就会产生愿往生的心;这个信愿建立,他就一定会执持名号。每一声佛号都跟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感应道交,每一声佛号都有弥陀的光明的注照,每一声佛号都法喜充满,每一声佛号都在启动我们的信愿的善种。这样信、愿、行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我们就成了一个合格的净业行人,这就是人中芬陀利花、人中的妙好人、如来的第一弟子,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能跟观世音、大势至这些法王子把手同行。对于一个深信念佛的人,观音、势至为其胜友,是朋友的关系,都是阿弥陀佛的弟子。所以我们要想跟阿弥陀佛生生世世不相违远,跟阿弥陀佛在一起,就得要全身心地投靠到慈母的怀抱去。而慈母的那种净土是永远开放的,门槛不高的,不仅人道的众生可以去,就是蜎飞蠕动的动物都可以去。

只要一去,就能得到如阿弥陀佛那样的无量寿、那样的身相光明、那样的六种神通、那样种种的智慧。这都是阿弥陀佛果地上无条件的恩赐,把他积累的财富无条件地给我们,我们顿然地富贵,这就是至极圆顿的法门——一去就是阿鞞跋致。如果了解通途,依靠自己的力量得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菩萨,那是太难太难了!阿鞞跋致不退转,最低限度是属于圆教初住位水平——断一品无明,这要经过两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达得到。那我们这些业力凡夫,尤其造作五逆十恶的人,一去都平等地获得阿鞞跋致,那为什么会有这种特异的效果?就是这种慈母无条件的恩赐。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流浪得太久了,应该要好好地反省一下:今生要回归,“故乡明月有谁争,客路溪山任彼恋”。这个浪子原来有首歌是:回来吧,回来吧,那浪迹天涯的游子。我们是浪迹六道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游子,今生一定要回归极乐的故园,做弥陀的弟子就好。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于广州大佛寺
 

----------------------------------------------------------------------------------------------------------------

更多大安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是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大定。我们见色看得清楚,闻音声也听得清楚,这都是自性般若智慧。我们看不清楚、听不清楚,这就障碍出来了。什么障碍?烦恼,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修行不是修别的,放下烦恼而已。我们眼见色看得清楚,不放在心上,对了。不放在心上就是放下了,智慧就会开了;放在心上,它把智慧障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