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居士《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叙


2014/9/3    热度:1307   

韩清净居士《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叙
  净自闻法以还,初读《俱舍》,继研《唯识》。《俱舍》以《光记》、《宝疏》为归,《唯识》以慈恩《述记》为准。一名一句,务得其诠;一义一量,务得其旨。习规矩于步趋,衡是非于智解。乃知佛法文字.不同世籍。得鱼固要忘筌,废筌亦不能得鱼也。然如世籍,无义无利,不外绮语、戏论,则非吾人所当习矣。吾国佛法.号称十宗,入主出奴,各执己是。究其实际,随时随地,各有变迁。而吾国人之所信受者,终不越乎吾国固有儒道沿袭之见。纵或援引佛典名字,不无非义为义,标榜附会之嫌;纵或传译佛教经论,不无非法为法,矜奇好异之弊。求如《俱舍》、《唯哉》,文显义圆,明了易解者,渺不可得矣。
  然《俱舍》教义,不通大乘,《唯识》精旨,遮无外境。犹不足以窥大乘全体大用。民国十三年,净因离家居,避静平西房山云居寺,与芾煌居士同时发愿研究《瑜伽师地论》,欲以弘扬真实佛教精义,而苦不得要领。古疏中《略纂》、《伦记》等皆不足以为研究之资。匪唯义不能详,甚且文莫能解。门犹不入,室何能窥?乃知此论传译虽久,研讨无人。间或涉猎,乌能有得!科判不分则统系不明,解释无据则义理无当。遂乃致力精研,发愿以三万小时为期,文义务求润洽,前后务求贯通。不惑虚言,但征实际。稔知平昔所闻于各宗者,因多以讹传讹,而有讦格不通之弊,即《成唯识论》十大论师所引《大论》,亦自各引异文,附成己意,讵免顾此失彼之嫌。自非熟读《大论》者,盖难详知其故矣,何暇与人诤论得失耶?嗣因时局战乱突起.兵匪扰害地方,芾煌居士强余回平,辟地造屋以居之。继乃创建三时学会,以为学子研讲之所。约集同侣,朝夕相从,佛法真义,得以日昌。
  不幸国都日迁,倭氛告警,同侣日以星散矣。乃与芾煌居士整理《大论》,厘句读、立《科判》,以为读本。三易其稿,纲领次第,始得井然。释文义以为《披寻记》,前后披阅,始得贯通。自二十六年九月始,迄三十二年一月终,五年之间,寒暑无辍,幸得竣事。《大论》端倪,略具梗概。乃复发见文句舛误者固多,章节错简者亦有。非唯传写之讹,亦乃原译之失。推厥所由,其源远矣。兹略择举一二,以明其失。
  如‘抉择分’中‘思所成慧地’所举差别各法内,有所知、所识法,应置所缘法前,而竟漏略不及;内无三苦性,而反增入无因。至所漏略所知、所缘诸法,发见妄列‘抉择分·声闻地’中。此则章节错简,毫无疑义者也。披文勘校,尽人能知。初则以为传刻之讹,继乃知为梵文之误。《大论》卷一百,二十页云:‘复有十智,能觉一切所知境界,谓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苦等智、尽、无生智。此广分别,如“声闻地”。’然此十智分别应属‘抉择分·思所成慧地’,皆是所知法差别,不应列入‘声闻地’中。当知译本错简根据梵文。不然,何故前后同一讹误?古昔诸德皆未校正,翻译诸师亦未深察,可知从事研究《大论》而能披文寻义者,古今中外不易多觏矣!
   又,《大论》‘本地分·菩萨地’中,分列‘初持瑜伽处’、‘第二持随法瑜伽处’、‘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第四持次第瑜伽处’诸品,不知何所依据?‘菩萨地’初[口+温]托南曰:
  ‘初持次相分,增上意乐住,
  生摄受地行,建立最为后。’
  长行释云:‘持有三种:一为堪任性持,次为行加行持,后为圆满大菩提持。’皆为初持所摄,次后皆不名‘持’,何可分为第二、第三、第四诸所持相?译本当亦根据梵文,定非弥勒菩萨所说。此则论文中间义不容有者也!翻译诸师沿袭增入,岂非随自意解,与《论》相矛盾耶?
  净自揣愚陋,不敢谓为无失。然依论文前后互相印证,披寻有据,不托空言,犹如老马识途,岂竟茫无觉。爰即发愿,拟设清净瑜伽馆,并成立董事会,筹集资金,培植学子,以副造百论师,弘扬《瑜伽》之旨。而芾煌居士先已物故,能无慨然!乃事变告终,瞬将三载,而人心日非,生计日迫。虽欲闻法,谁复有暇?虽识奥旨,谁肯精研!前所发愿造百论师,弘扬《瑜伽》,诚恐将成泡影矣。
  然以弘法之愿,不在一时。佛亦说法,真理常住。今日世界潮流推崇主义,非唯厌故喜新,实欲兴利除弊。然其终也,适得其反。强不同以为同,挟非是以为是。有乖事理之真,不顺自然之则。人心演变,各自为利,驯至武力相抗,酿为战争。揆厥初因,能无矛盾?可慨也夫!益信佛法真理,不重言说,纵有言说,唯在解义。平等自由之旨,会之于心,当无是非得失之辩。未见其利,先蒙其害,苟有智者,幸深察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一些人不懂佛法,听说佛法要永断情爱,于是乎他就反对了。他说人与人之间要没有爱情,那还有什么意思?佛是不是情与爱不要了呢?不是的。他这个“断”实在是转变,把情爱转变成智慧。佛经上常讲:“转烦恼成菩提”。情爱是烦恼,佛教给我们,要把烦恼转变为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里面有没有爱呢?有。那个爱不叫ZUO爱情,叫慈悲。世间人所讲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转变成智慧,那就是真的,是永恒不变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