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楞伽经》后


2014/9/3    热度:68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为心法。如医之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无不可者。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
  近岁学者,各宗其师,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了证。至使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高者为名,下者为利,余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譬如俚俗医师,不由经论,直授方药,以之疗病,非不或中;至于遇病,辄应悬断死生,则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世人徒见其有一至之功,或捷于古人,因谓难经,不学而可,岂不误哉!
  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于世,几废而仅存也!大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公安道,以广大心,得清净觉,庆历中,尝为滁州,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画,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人。常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
  轼游于公之门三十年矣,今年二月过南都,见公于私第,公时年七十九,幻灭都尽,惠光浑圜,而轼亦老于忧患,百念灰冷,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且以钱三十万,使印施于江淮间。而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曰:“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轼乃为书之。而元使其侍者晓机,走钱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为金山常住。
  元丰八年九月九日,朝奉郎新差知登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绯苏轼书。
    ——摘自《圆明文集》
[简释]
  
一代文豪苏东坡居士,诗词文章,领袖当时,亦为后世人称道。然而,他出入禅门,交游有道之士,诗文酬唱,尽得风流雅兴之故事,则为世人轻忽矣。《书楞伽经后》明白地告诉我们他与本经的因缘,他对经教理趣的信仰态度,还有他对人生磨难的潇洒的情怀。故而,本文不可不读。
  东坡居士自出川入仕后,并未放弃他的入佛因缘。中年后,诗文常涉禅趣,诸如:“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送参寥师》)“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次韵秦太嘘见戏耳聋》)他的参禅可谓“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庐山烟雨》)他的悟境可见于《赠东林总长老》:“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本文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九月,苏轼年已五十,于朝中新旧党争中屡遭排挤,自言“老于忧患,百念灰冷”。然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有风雨也有晴。他路过南都(南京)拜见了年长的张安道,这位“得清净觉”的老者,在为宫滁州时,从一僧舍获得一部手抄的《楞伽经》,“从是悟入”,自觉觉他。今见苏轼,即请他书写,并出资请钱塘(杭州)善刻书者刻板印刷成书,广为流通。金山寺的长老佛印亦赞助其事,还把书板藏在寺中,以为常住。因缘具足,终于成就一大善业,亦是佛门一段佳话矣。
  苏轼散文似行云流水,于此文可见一斑。先评本经“真实了义”,推崇备至;次则直斥禅悦者“无所不至”;“不由经论”则误人误己,可谓痛快淋漓。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这个年头,要度众生,一定要有相当的定力。没有定力,必定是心随境转,堕落在名闻利养里头。没有定力,你的智慧不足,没有能力转境界,你必定是被境界所转,所以最好愈少接触外面境界愈好。古人说得好,“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知道的事情多,烦恼就多;认识的人多,是非就多。烦恼多、是非多,你的心怎么能定得下来?真正要想成就,不必要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知道,你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最好不要去跟他打交道,避免是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一个修行的人,不必要知道的事情,统统不要知道,心里面少分别执着妄想,这个心才清净。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