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南方上座部佛學
2014/9/3   热度:306
通途所說南方佛學,乃指以前由印度傳到錫蘭並逐漸遠播東南亞各處的佛學而言。南方這一名詞雖然不太恰當,但用來表示這一系統的佛學確有它特殊的性質,還是很方便的。這一系佛學原來屬於上座部,在它傳播期的漫長歲月中間,已曾有過一些變化,像攙入了方廣道人的理論或者密教的作法,可是作為它的中心思想的,始終不外乎上座部學說,而且後來仍舊是恢復了它的純粹性的。
現在,就全體佛學看來,南方佛學可說比較接近於原始佛學,值得重視,但它謹守上座系統的舊規模,不免有它的局限性。我們從這樣性質來理解它,可以在部派、典籍、學說、實踐等方面分別舉出些特點來說一說。
第一,就部派說,南方佛學可算是保有着上座系統中和法藏部相類的面目,或者就說它是法藏的南系也無不可。根據律家所傳,上座部在釋迦佛滅度以後百餘年,教團開始破裂時分了出來的,是代表保守的一派。其後還繼續有分裂,所以最初的派別稱為根本上座,南方佛學就曾經被看做是這一類。當然,根本上座部其先曾流傳於印度本土各處,象敍述佛學部派最著名的「異部宗輪論」便說從上座分出說一切有部的時候,本上座轉名雪山部(依淸辨菩薩的解釋,這因依雪山居住而得名),這說明了印度北方雪山一帶原來是上座部流行的重要地區。不過其後說一切有部在北方的勢力發展了,上座乃逐漸消失。因此,從無着世親菩薩時代(公元第五世紀)以來,卽將錫蘭所傳的佛學看成上座部的代表(象世親的「成業論」裏說到承認「有分識」的上座部,玄奘法師所譯的一本稱為赤銅鍱部,這就是錫蘭的城市名字用來代表上座部的)。到了律天尊者時代(公元第八世紀)更認為整個上座部都存在於錫蘭(律天所著「異部宗輪論部執略集」說上座部分為大寺、無畏山、祇陀林住三派,完全照錫蘭當時的派別而言),大概那時候散在印度各地的上座部都已式微了。
不過,南方流傳的上座部學說,實際並不純粹是正宗。從來印度的佛教史家都看它做上座部的別傳,常常用「分別說」這一名目加以區別。有如玄奘所譯無性菩薩釋「攝大乘論」說到上座部稱阿賴耶識為有分識的一段(論卷二),結論就作如是等分別說部云云。而淸辨敍述當時(公元第七世紀)大衆部和正量部所傳的佛學部派另用分別說部的名目概括上座系統中除去說一切有部所餘的一些派別(像化地部、飲光部等。詳見淸辨所著「異部分別論釋」)。由此可見屬於分別說範圍內的南方佛學,算不得是根本上座。現在,我們從南方七部毗曇中「論事」一書的敍述刊定它學說之所宗,特別以各部派爭論得最利害的十個中心問題(依「成實論」卷二「十論品」所舉)說,南方佛學是主張:一過去未來法無體、二並非一切法都實有、三四諦可以頓得現觀、四一定沒有「中有」、五阿羅漢不退、六、沒有眞實的「補特伽羅」(詳見「論事」第一品六、七、八章,第二品九章,第八品二章,又第一品一、二章)。這些主張都和從上座部分出來的化地部相同。不過化地最重要的一種主張是佛在僧數,它的涵義說佛和二乘(聲聞、緣覺)同一解脫並同一修道,而南方佛學反對此說,主張佛和二乘修道不同(參照「論事」第八品五章),這倒更接近於化地分出的法藏部。另外,我國蕭齊時僧伽跋陀羅翻譯了南方律論「善見律毗婆沙」,因為論中所譯的戒本很像法藏部的四分戒本,所以一向誤認為四分律論,這也可證明南方佛學和法藏部是有密切關係。我們說,南方佛學不妨看作法藏南系,其理由在此。
第二,明確了南方佛學的部派所屬以後,我們對於南方佛典為何在文字上內容上都和北方的顯然不同,也可瞭解它的原因。據眞諦法師的「部執異論疏」(吉藏、圓測諸家著述所引)說,化地部分派的原因之一,卽在於它變更了佛典所用的語言。晚世西藏佛教史家也傳說着佛家根本四部(上座、大衆、有部、正量)用語各別,上座部用一種中間語,介於梵語和訛略的俗語之間(詳見布東「善逝教法源流」英譯本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India and Tibet by Bu-ston,Parb Ⅱ,p.100)這當然指化地部等上座派別而說。至於從化地再分出法藏部,依照「大集經」卷二十二說,他們受持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顚倒解義,顚倒宣說,以倒解說覆隱法藏,故名達磨(法)毱多(藏)。由此法藏部的經典對於其他部派的特別是化地部的,非但解釋不同,並且各部分的次序亦復歧異。現在我國翻譯的佛典裏就有大衆部系統的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又有化地部的長阿含經、雜阿含經,用來作對照的資料看南方的四部(中、增、長、雜)經典,文字上(從音譯的專名說)次第上都鑿然各別,這應該是和南方佛學屬於法藏系統的一事有關的。就這一點,如果從南方佛典裏的論藏去看,尤覺顯著。南方有七部論書,它的順序是:「法聚」「分別」「界說」「人施設」「論事」「雙對」和「發趣」。這裏面除去「論事」一種,其餘的都相傳為佛說。但這些論書的結構很參差,裏面好像沒有一定的聯系。從前學者間也嘗將它們和北方佛學裏的各種毗曇做過比較研究,大抵認為對於「舍利弗毗曇」最相類似(像日本的學者椎尾辨匡、木村泰賢都作此說)。我們知道,屬於法藏部的「四分律」(卷五十四)以及律論「毗尼母經」(卷三)說到論藏來都列舉有問、無問、攝、相應、處所這五分,實際卽係結構「舍利弗毗曇」的五個部門,所以法藏部的毗曇當然為「舍別弗」一類,而南方佛學由於部派的關係,也必在論書方面看到這樣交涉的情形了。這還可以進一層去研究。根據我國譯籍裏的資料(像「分別功德論」「撰集三藏傳」等所說),最原始的毗曇結構出於佛說,而由大迦旃延結集,呈佛印可。依眞諦法師所傳,這就是「九分毗曇」(九分名目,見圓測「解深密經疏」所引,但文字有訛略處,現經考訂,應該是戒、世間、因緣、界、隨眠、慧、定、業和諸蘊,這些都連着「分別說」而立名,如說「分別說戒」等)。最初用毗曇方法解釋「九分毗曇」的至少有兩大派:隨文分析的是目犍連系統,現在北方所傳「施設足論」還保存它一部分的雛形;另外以義為類的是舍利弗系統,現存「舍利弗毗曇」也可看成它的縮影;但這些原本都不存在了。我們以為,南方論書大體卽由「舍利弗毗曇」的各分發展變化而成,這像「法聚論」「人施設論」出於無問部分,「分別論」出於有問部分,「界說論」出於攝和相應部分,「發趣論」出於處所部分,它們中間的脈絡都比較容易弄得淸楚。因此,我們可以說,從論藏方面去看南方佛學和法藏部的關係,它們有密切的聯系是極其顯著的。
第三,就由於部派的限定,南方佛學在基本理論上突出了兩個特點,一心性本淨說,二佛道不共說。心性本淨的典據是南方「增一部」經文。「增一部」「一法品」的第六節有對舉體裁的兩段,大意說:「心性本淨,為客塵染,凡夫未聞故,不如實知,亦無修心。」「心性本淨,離客塵垢,聖人聞故,如實知見,亦有修心。」這樣的解釋心性本淨,在佛家各派用「分別說」方法理解佛說的都相信它,只是對於自性淨心和客塵煩惱的內在關係看法各有不同。有些部派以為客塵所染的心使夾雜着染汚,在離染的時候,必須轉變染汚部分成為淸淨。又有些部派以為客塵所染不會影響到心的本質,它依舊是離染的,所以解脫之時只是使染汚不再生起而己。南方佛學同於後一說法,主張從離染心得解脫(見「論事」第三品三章)。他們根據這一看法解釋一切,乃至最重要的「滅諦」概念,也以為是後有愛的消滅,使後有不生(見「分別論」第四「諦分別品」,梁譯「解脫道論」卷十一「五方便品」釋四諦段也用此說)。其次,佛道不共說和法藏部的主張相關。法藏部執,佛和聲聞乘等同一解脫而不同一修道。聲聞系等的共同修道是什麼呢?依「長部」「中部」的經文所說,這以四念住為重點,從一方畫看,念住是一行道,也是一乘道,可以貫徹始終而達到究竟的(由此,化地部系統都相信「道支皆是念住所攝」,見「異部宗輪論」)。但佛道在此以外,還有不共的施戒等十波羅蜜。南方經典「小部」(卽「雜藏」)的最末一種「本行藏」就集錄了有關各類波羅蜜的本行事蹟,具備了後世所謂「菩薩藏」的雛形,這可以證明南方佛學是怎樣地重視佛道(「雜藏」和「菩薩藏」都是法藏部獨有的經典體裁,見「四分律」卷五十四、「異部宗輪論述記」卷中)。至於佛道和聲聞等道所以截然兩途,在發端時卽已有其根據,聲聞等始於厭離,佛始於悲,所以發展就各各不同了。南方「論事」第十八品三章,特別破斥北道派所主張佛無慈悲的異說(北道誤解悲和貪着為類,所以有那樣主張),用意卽在這上面。
第四,南方佛學對於實踐方法有一套組織完備的說法,它的本典大概是種瑜伽論書。其先有優波底沙上座的註解,題名「解脫道論」,這在我國梁代僧伽婆羅便已翻譯了。其後覺音尊者到了錫蘭,重整理那部論書,並作了解說,就是現存的名著「淸淨道論」。此論全用當時錫蘭大寺派的正宗學說,對於不同說法駁斥無遺,像上面提到的「解脫道論」,也在他所破之列。他組織的淸淨道,大體依着戒定慧三學的次序,而以定學做中心。本來上座一系的學說最有精采的部分就是定學。此學在北方發展為修行道地,最後組成了「瑜伽師地論」那樣的規模;而在南方呢,也由根本瑜伽論典逐漸結構為「解脫道論」「淸淨道論」。從前玄奘法師去印度求法的時候,就很瞭解這一情況,他以為瑜伽學說有南北兩系是應該全部通達的。這在「慈恩法師傳」卷四裏曾一再提到。開頭說,是時聞海中有僧伽羅國(卽錫蘭),有明上座部三藏及解瑜伽論者。繼而又對着僧伽羅的僧人說,承彼國(卽錫蘭)大德等解上座部三藏及瑜伽論,今欲往彼參學。最後,經過玄奘法師摘引瑜伽要文大節徵問那些了解僧伽羅學說的僧人,也不能超出戒賢法師所解的範圍。這似乎在北方就可得着它的究竟了,但實際上南北瑜伽是有顯著的區別的。南方定學從十遍處特別是從地遍處入手,應用到地色的曼荼羅,保存了上座系裏化地立教的宗風(這在「大集經」卷二十二、「喻伽師地論」卷三十六都提到)。這樣從十遍處修學,一一都能達到四種禪定的階段。並且在十遍處以外,還有十不淨觀、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食厭觀和界差別觀,合成四十種「業處」。隨着學者性格不同,這些「業處」各有所適(像貪行的人適用十不淨觀和身至念,瞋行的人適用四梵住和四種色遍處等),並對欲界、色界定境也各有配合(像十遍處和安般念通於四禪,而除安般、身至以外的八隨念、食厭觀和界差別觀則限於欲界的外定階段等)。如此學法比較北方以遍處等作禪定的功德看待的(見「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三、「顯揚聖教論」卷四)就更覺具體且切實了。另外,南方佛學關於瑜伽所依的心法生滅作用等解釋得也很透徹。在「解脫道論」和「淸淨道論」裏都扼要地將平常心思的起伏經過歸納為十二種作用,而概括為九類。一、在平靜的狀態時稱為有分心。二、動念時生起警覺好像從睡眠醒來一般,這叫做轉向心。三、由此隨着五根有五類感覺作用,這都稱為見心。四、有了見便對境界感受苦樂,這名受持心。五、由此分別善惡,名為分別心。六、又安立了境界的相狀,叫做令起心。七、這樣决定發起作用,名叫速行心。八、假使境界強盛,便繼續引起反省或者熏習的作用,這名果報心。九、從這裏仍舊恢復到平靜狀態,所謂有分心。在唐人的著述裏(如「唯識樞要」等)通稱以上所說為「九心輪」,形容它的周而復始地流轉不息。卽以這九類心作基礎,再加以三界、三性、世出世等區分,便有八十九種差別。從這上面判明怎樣由散心到定心,又怎樣由染心到淨心,修道方法都應該順差別心的性類而行,所以詳細的分別是有其必要的。
南方佛學具有比較完備的典據,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義理是十分豐富的。上文只從它的部派性質上抉擇了一些特徵,不過當作研究的發凡而已。詳細解說,請俟異日。
一九五五保、九、二二、改寫稿
(現代佛學一九五五年十月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说知足常乐,如果没有观察自己内在,怎么可能知足?我们很喜欢向外观察别人,认为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这时分别心、嫉妒心就产生了,由分别和嫉妒产生的强烈嗔恨,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所以说痛苦是比较出来的,幸福是珍惜得来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