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译:大乘无上续论 大乘无上续论释·善说日光 如来藏品第一


2014/9/4    热度:1428   

益西彭措堪布译:大乘无上续论 大乘无上续论释·善说日光 如来藏品第一

  其中就有垢真如,为了宣说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而首先讲解:

  戊一、所觉法界义分八:一、法界遍满一切;二、总标略说能遍者;三、其义广说;四、摄义并启下文;五、依启下义以喻宣说;六、以信心了知所说之义;七、认定所觉之空性;八、诠示宣说之必要。

  己一、法界遍满一切:

  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

  具种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

  佛智入诸有情故,自性无垢彼无二,

  佛性假立彼果故,说众皆具如来藏。

  由正等觉佛陀之法身照见一切法而周遍故,轮涅一切之法性真如无有差别故,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法界自性清净且障碍能净故,一切有情无始以来恒时相续不断具有胜义如来藏。如经云:“世尊云:一切众生恒时具有如来藏。”

  己二、总标略说能遍者:

  本体因果业相应,行及分位遍行义,

  常恒不变德无别,是说胜义界密意。

  下文所说的内容归纳而言,即是:法身真如如来藏本来自性清净本体义;如来藏上客尘障垢能遣方便的信解等因义;彼法界离一切障垢而获佛位功德的四波罗蜜果义;以具有如来藏为根据而有见轮回过患后生起厌离、见涅槃功德后生起欲求的业义;如来藏中具有信解等因功德及神通等果功德的相应义;以不同所依补特伽罗有法对能依法性也作三种分类的行义;虽抉择行义自性无差别,然以三种补特伽罗分类,在三分位中唯以异名宣说的分位义;如是如虚空般法界随行一切分位的遍行义;虽周遍一切所依但恒时不为彼等过失功德所改变的不变义;于不变真如中诸断证究竟功德的无别义。

  当知以如是十种义善加辨别而抉择了法性胜义谛法界自性清净的密意。

  己三、其义广说分八:一、以本体与因清净义;二、果与业成就义;三、诸功德相应义;四、以补特伽罗分类之行义;五、分位唯名分析义;六、如空遍行义;七、恒时不变义;八、诸功德无别义。

  庚一、以本体与因清净义分二:一、合说能净所净;二、别说各自本体。

  辛一、合说能净所净:

  如净宝珠虚空水,自性恒时无杂染,

  信法以及增上慧,三昧大悲而出生。

  犹如如意宝珠自性清净、虚空自性清净、水自性清净般,如来藏法界也具有恒时自性无杂染障垢的清净本体义。对于大乘法的信解、证悟无我的增上智慧、无量具足安乐的三摩地以及缘一切有情的大悲,此四法是客尘障垢的能净因,从彼等出生的菩提,则是离系果。

  辛二、别说各自本体分二:一、所净本体义;二、能净因义。

  壬一、所净本体义:

  自在势力及不变,滋润本体自性故,

  彼等宝空水功德,是为相似对应法。

  当知依次就三自性的自相而言,如来法身具有能如意满足一切所愿等的自在势力故,与如意宝珠相似;真如在一切分位中自性不迁变故,与虚空相似;种性是周遍一切众生的大悲滋润本体的自性故,与水的功德相似。也应了知,就彼等三者的共相而言,是恒时无障垢且自性本来清净故,与如意宝珠、虚空、水三者自性清净的功德相似。

  壬二、能净因义分二:一、断除四障;二、以对治成为佛子。

  癸一、断除四障:

  于法嗔恨及我见,怖畏轮回之痛苦,

  舍离利乐众生事,是为四种障碍性。

  大欲有情及外道,声闻以及辟支佛,

  增上信等四种法,应知是为能净因。

  对大乘法嗔恨、执着补特伽罗等我见、怖畏轮回痛苦而自求寂灭安乐以及舍离利乐众生事业的四种人,依次是大欲者、外道、声闻及辟支佛。以彼等障碍现量现前如来藏故,是四种障碍性。能清净彼等之因,是恒时修习对大乘圣法的增上胜解与“等”字所摄的智慧度、无量三摩地、大悲此等道法四相。

  癸二、以对治成为佛子:

  信解胜乘为种子,般若为母生佛法,

  禅乐胎处悲乳母,具足彼等诞佛子。

  譬如具有种子、生母、安乐胎藏、乳母这四种因缘,则能生育转轮王子。如是,此处信解三乘中的殊胜大乘是一切殊胜功德的根本,故如种子;证悟无我的智慧是能出生一切诸佛功德法之因,故如生母;不失坏且增上虚空藏等禅定的安乐,故如安乐胎藏处;大悲能养育,故如乳母。如是具足此等四法者,是由能仁正等觉佛意所生之子并能延续慧命的缘故,是佛子菩萨。

  庚二、果与业成就义分二:一、合说所得能得;二、广说各自体相。

  辛一、合说所得能得:

  净我大乐及恒常,功德波罗蜜多果,

  厌离轮回求涅槃,欲愿彼等之作业。

  如是修习四种对治遣除四种障碍后,获得如来法身净波罗蜜、我波罗蜜、乐波罗蜜及常波罗蜜,即获得具有胜义的四波罗蜜功德,是果义;生起厌离轮回、希求寂灭涅槃以及欲愿修道,则是具种性的作业义。

  辛二、广说各自体相分二:一、所得果义;二、能得作业义。

  壬一、所得果义分三:一、断除颠倒相;二、获得四种果;三、解脱于二边。

  癸一、断除颠倒相:

  彼等果者若总摄,以于法身四颠倒,

  不净无我苦无常,相反对治而获得。

  彼亦,信解、智慧、禅定、大悲是能清净法界的四种因,简略而言,彼果即是获得为了遣除法身不净、无我、痛苦、无常四种颠倒而依次以对治所安立的具有净、我、乐、常四种波罗蜜功德。

  癸二、获得四种果:

  法身自性清净故,及断习气故为净;

  我与无我诸戏论,寂灭之故为圣我;

  彼意生身及其因,舍离故为大安乐;

  三有轮回及涅槃,证悟平等故为常。

  究竟果如来法身者,由共相自性本来清净及其别相无余断尽一切客尘障垢及习气故,是净波罗蜜;寂灭以外道等遍计的我执戏论及以声闻等遍计的无我执戏论故,是圣我波罗蜜;灭尽痛苦故,离意生身,灭尽业惑之集故,舍离其因无明习气地的烦恼并且也灭尽一切无漏业故,是大乐波罗蜜;如是证悟彼三有轮回与寂灭涅槃于究竟真实义中自性平等故,是二利相续不断的常波罗蜜。亦即,胜义法界自性者,本来清净故,所减轮回无常的过失丝毫无有,故不堕断无边;本来任运自成故,所增涅槃常法的功德丝毫无有,故不堕常有边,因此成立是离二边的大般涅槃。

  癸三、解脱于二边:

  智慧断除我爱执,悲悯众生不住寂,

  智悲菩提方便力,圣者不住有寂边。

  以智慧无余断尽爱著五蕴的我执及随眠故,不会如大欲有情堕于三有边;以大悲心悯怜一切众生故,为成办彼等利益的具慧菩萨也不会如声缘堕于仅获寂灭痛苦之边。如是依靠证悟无我的智慧和缘有情大悲,即依靠修习能得无上菩提的两种殊胜方便,诸圣者菩萨不住三有轮回或寂灭涅槃的任何一边而现前无住大涅槃。

  壬二、能得作业分二:一、若无种性不能了知取舍;二、若有种性则有了知功过之作业。

  癸一、若无种性不能了知取舍:

  倘若无有佛种性,不能厌离轮回苦,

  及不希求于涅槃,亦无希欲之愿心。

  倘若根本不存在佛种性或法界自性清净如来藏,则应成诸有情不会生起见轮回过失后对轮回痛苦的厌离心,也不会生起见涅槃安乐的利益后希求获得彼者的心,也不会欲求能得彼者的方便之道,以及无有希欲行持其义之心,但实际并非如此。

  癸二、若有种性则有了知功过之作业:

  于彼轮回及涅槃,观见苦乐之功过,

  此依具有种性有,何故于无种性无。

  于三有轮回及寂静涅槃,依次见彼等有彼彼苦乐功过后,生起对三有痛苦过失的厌离心及对涅槃安乐功德的欣求心,此等是由具有佛种性而出生的。何以故?彼等取舍之心,暂时对于无增上种性的邪定聚者,如《亲友书》所说“生中依善友,以发于正愿,先身为福业,四大轮全获”般,乃至对三乘中任一法未生信解之间,无有此见有寂功过故。

  庚三、诸功德相应义分二:一、合说因果功德;二、别说各自功德。

  辛一、合说因果功德:

  犹如大海器宝水,无量功德无尽处,

  具有无别功德性,是故犹如酥油灯。

  犹如广阔海器中蕴涵着无量宝珠和海水,如是,信解法界的广大器也是具有无量定慧功德宝珠与大悲水的无尽处,故具有因功德义。并且于自性无别而具有神通、无漏智及漏尽等功德,故如酥油灯的光明、暖热及色相无别般,法界具有果功德义。

  辛二、别说各自功德分二:一、因功德相应义;二、果功德相应义。

  壬一、因功德相应义:

  法身以及如来智,大悲之因蕴涵故,

  如以具有器宝水,是故宣说如大海。

  清净法身之因的信解、获得如来智之因、转入大悲之因或界,彼等无余蕴涵而住故,依次与巨器、宝、水三者相似,由此宣说法界如大海。

  壬二、果功德相应义:

  神通智慧及漏尽,于彼真如体无别,

  犹如灯之明暖色,故与无垢界相似。

  在自性无垢处的如来藏中,五神通、无漏智、真如无余转依的漏尽通,彼等无别而住,故如灯的光明、暖热、色相彼等无别安住一般。

  庚四、以补特伽罗分类之行义分二:一、以三者宣说分类之行义;二、彼等渐次清净理。

  辛一、以三者宣说分类之行义:

  依于凡夫及圣人,佛陀真如分类行,

  见真实者于众生,宣说如此如来藏。

  依于凡夫的真如、圣人的真如、圆满正等觉的真如而作三种分类,现量见真如的一切种智佛陀于诸有缘所化众生极明显地宣说此自性清净如来藏法界。

  辛二、彼等渐次清净理:

  一切凡夫心颠倒,已见真实异于彼,

  如来如实不颠倒,远离一切诸戏论。

  一切凡夫想、行、见解都是颠倒;现量见四谛法性真如的诸圣者与彼相反,即想、行、见解无倒见真实;如来如实无颠倒见一切法并断尽二障与习气故,无任何戏论。如是依所依三类补特伽罗的分类,也将能依法界真如分为三类。

  庚五、分位差别唯名分析分二:一、于三分位安立异名;二、以三名摄六义之理。

  辛一、于三分位安立异名:

  不净以及不净净,极为圆满清净者,

  如是次第而宣说,凡夫菩萨与如来。

  彼如来藏有以客尘障垢不净、不净净以及极善清净的三种分位,如是依次以三种异名宣说为凡夫、菩萨与如来。

  辛二、以三名摄六义之理

  于彼本体等诸义,以六所摄之法界,

  彼者于三分位中,以三异名而宣说。

  由以上广说本体义及“等”字所摄的因义、果义、作业义、相应义、行义此六种义所摄的自性清净法界者,于彼不净、不净净、极善净的三分位中,仅仅是以假立的凡夫、菩萨、如来三种异名分别宣说而已,实际在本体上没有丝毫差别。

  庚六、如空遍行义分二:一、无分别周遍一切;二、共相无差别理。

  辛一、无分别周遍一切:

  犹如具无分别性,虚空遍行于一切,

  心之自性无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

  犹如具有无分别且无质碍的虚空无差别遍行于有事的色法般,如是,心的自性光明本来无垢法界也如是无差别而遍行于凡圣一切分位。

  辛二、共相无差别理:

  共相法性能周遍,过失功德究竟位,

  犹如虚空能周遍,下中上等色相器。

  自性清净法界是一切诸法的共相或法性,故能平等周遍于具过失的凡夫位、具功德的菩萨位及功德究竟的如来位,犹如虚空能平等周遍于下品色相的土器、中品色相的铜器及上品色相的金器一般。

  庚七、恒时不变义分二:一、宣说不变之分位;二、其义广说。

  辛一、宣说不变之分位:

  具有过失客尘故,具有功德自性故,

  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易。

  有人认为:彼法界先前有垢而后来具功德,故有变易。并非如此,因为先前有垢位的过失客尘也是能远离且非自性,后来清净位所现前的十力等诸功德也是自性无离具足,并非忽尔生起,所以如同先前安住轮回时是存在,后来涅槃时也如是恒时不变,不变者即是此法界的法性或自性。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一、不净位不变;二、不净净位不变;三、极净位不变。

  壬一、不净位不变分二:一、如空无变理;二、宣说彼等差别。

  癸一、如空无变理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犹如虚空遍一切,由体细故尘不染,

  如是佛性遍众生,一切烦恼亦不染。

  譬如虚空虽能周遍一切色法,然由其体微细即非色法之粗故,以色法的无常等过失不染污,如是周遍安住于一切众生的心之自性光明如来藏自性本来清净,以众生的烦恼等过失何时也不染污。

  子二、广说分五:一、有法显现生灭理;二、法性无灭理;三、广说实相;四、以客尘成立轮回理;五、自性无变理。

  丑一、有法显现生灭理:

  犹如器界一切法,依于虚空而生灭,

  如是有情之诸根,依无为界而生灭。

  犹如器世间的一切法,最初依于无质碍的虚空生起,最终灭于虚空,而虚空无生灭,如是依于非因缘所作的大无为法的法界如来藏,内之有情诸根最初生起,最终灭尽,然而法界无有生灭。

  丑二、法性无灭理

  犹如虚空以诸火,往昔何时未曾烧,

  如是佛性死病老,诸火亦复不能烧。

  譬如一切有为法虽然以劫末、地狱、普通三火可烧尽,但无为法的虚空以彼等三火往昔何时也未曾烧过,如是诸有情以病等三火可烧毁,然此法界如来藏以死之劫末火、病之地狱火、老之普通火三者何时也不能烧毁。

  丑三、广说实相分三:一、比喻;二、意义;三、彼等对应。

  寅一、比喻:

  地者依于水而住,水则依于风而住,

  风复依于虚空住,虚空不依地等住。

  譬如器世界的形成与安住,即地轮依止水轮,水轮依止风轮,风轮复依虚空而安住,而虚空不须观待因缘,故不须依止风轮、水蕴、地界等任何有为法的有事而极为安住。

  寅二、意义:

  如是一切蕴界处,住于业及烦恼中,

  此等行业及烦恼,住于非理作意中,

  此等非理作意者,住于心之清净中,

  心之自性诸法者,不住彼等诸法中。

  如是以有漏所摄的五蕴、十八界、十二生处的一切生杂染,依于能生彼等之因的业烦恼而住,业与烦恼恒时依于执无常为常等的非理作意分别心而住,非理作意者,是依于心的自性光明法界自性清净而住,而心的自性光明胜义真如是无为法自性的缘故,何时也不依于一切非理作意、烦恼业及生杂染的客尘诸法而安住。

  寅三、彼等对应:

  知蕴处界犹如地,有情业惑犹如水,

  非理作意犹如风,净心如空无基住。

  当知,如地轮依水成立,如是近取五蕴、十二生处、十八界依于业烦恼成立;如依水界能作成立地轮之缘,如是诸有情的有漏业烦恼是能成立诸蕴处界之缘;以非理作意引起业烦恼故,如依风界能作水轮的所依;犹如以空界能作一切的所依,然彼不住任何中,如是心的自性如来藏能作一切客尘的所依,然其自性无有任何依靠基且不住于任何法中。

  丑四、以客尘成立轮回相:

  非理作意分别者,住于心之自性中,

  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诸业及烦恼,

  依于业及烦恼水,生起有漏蕴处界,

  空中器界成坏般,如是有情生而灭。

  犹如风轮住于虚空般,不相应诸法实相的执著——非理作意的分别心,彼以障碍的方式住于心的自性光明法界中;犹如依风能作水的所依,如是依诸非理作意,转生轮回之因的诸有漏业及贪欲等烦恼发挥而增上;犹如以搅动水蕴成就大地,如是以业烦恼水生起有漏蕴处界痛苦所摄的生杂染。总之,如同在无为法的虚空界中以不同时位器世间前有新灭、前无新成,如是无漏法界中诸有情随分别心及三杂染而转,初生终灭。

  丑五、自性无变理:

  心之自性如虚空,无因以及无有缘,

  无有和合及无生,无灭亦无安住相。

  心的自性光明法界犹如无为法的虚空界不须观待近取因及俱有缘,故也不须观待彼等和合,因此最初无生、最终无灭、中间亦无住,故以有为法的三相何时也不迁变。

  子三、摄义:

  心之自性为光明,犹如虚空无转变,

  妄念所生诸贪等,客尘诸垢不能染。

  犹如虚空不被云烟转变般,一切众生心的自性光明如来藏以障垢净与不净何时亦无转变,亦即,以非理作意所生的贪嗔痴等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的诸客尘障垢根本不能染污法性,以自性本净故。

  癸二、宣说彼等差别分二:一、无变法性以生灭空;二、变异与三火相同。

  子一、无变法性以生灭空:

  依于业及惑水等,不能令彼新生起,

  以死病老猛烈火,亦复不能焚烧彼。

  以如水蕴的业惑等不能令前际无有的心之自性光明法界新生,以是无为法的自性故,如是彼法性不会被无量猛烈的死之劫末火、病之地狱火、老之普通火所焚 烧或毁灭,以自性不会转变为其他故。

  子二、变异与三火相同:

  劫末地狱普通火,三者依次而对应,

  死病老之三种火,应知彼等相似法。

  劫末能毁灭器世间之火、能烧坏诸地狱众生之火、以普通薪柴所燃之火,此三者依次对应命迁变的死火、界迁变的病火、寿迁变的老火,应知彼等互为相似法。

  壬二、不净净位不变分二:一、宣说以生等不变之真实义;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

  癸一、宣说以生等不变之真实义分二:一、不变现似变之理;二、其义广说。

  子一、不变现似变之理:

  菩萨如实知佛性,解脱生老病死等,

  离生等贫由证因,悲悯众生示生死。

  诸圣者菩萨已从五蕴新起的出生、相续灭尽的死亡、能生痛苦的疾病、相续变化的衰老中获得解脱,由如实现量了知如来藏法界的自性或实相而安住故。彼菩萨既已了知,故能远离以业惑所致的生等贫乏之苦,虽是清净也是不变,然而以如实了知法界为因,具慧菩萨对于未能如是证悟的众生发起欲拔一切痛苦的大悲而安住故,为了利他以愿力等随欲投生于轮回之中,并为断除众生的常执示现死亡,或有必要而示现病老等安住于轮回中,故在所化众生前示现不清净与变化相。

  子二、其义广说分二:一、以痛苦不能转变;二、以大悲示现变异。

  丑一、以痛苦不能转变:

  死病老之诸痛苦,圣者悉皆永灭尽,

  依于烦恼业力生,彼者无彼故无生。

  获得意生身的诸圣者菩萨彻底断尽不自在的死苦、病苦及老苦,因为通常是以彼等之因——非理作意、业、烦恼而转生轮回,而彼菩萨无有彼等因故,无有以苦果转变。

  丑二、以大悲示现变异:

  如实真实已见故,虽于生等已超离,

  然以大悲之自性,示现生死老病等。

  诸圣者佛子如实现量见法界无生无变故,虽已超越而脱离不自在转生轮回的诸种痛苦,然对未如是证悟的有情已成为大悲自性故,示现投生轮回并有死、病、老等众多迁变的显现,以此成熟有缘的所化众生。

  癸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分五: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三、获不退转之功德;四、成最后有之功德;五、成办二利之差别。

  子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

  诸佛意子已证悟,不变法界真如性,

  无明令盲诸众生,见现生等诚稀有。

  若得圣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显现,

  是故众生之至亲,善巧以及悲殊胜。

  安住一地的诸佛子菩萨最初现量证悟以生等不转变的心之法性界自性清净后,自己虽从生老病死的真实痛苦中解脱,但以无明障瞎却智慧眼的众生见生及“等”字所摄的老病死的显现,由此成熟诸所化,诚极稀有又极希奇!如是已超越凡夫不善法、现量见法性且获得从生死中解脱的圣者菩萨,在未解脱生死的诸凡夫境界中,示现生等诸多游戏且能成熟诸所化,因此,成为众生殊胜至亲之自性的诸菩萨以四摄法修持利他的善巧以及能引生彼者的大悲是极为殊胜的。

  子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

  彼者超越诸世间,依然安住于世间,

  为利世间现世间,世间障垢无染污。

  犹如莲花出于水,不为彼水所染污,

  如是佛子生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染。

  安住二至七地的菩萨,虽以智慧力真实超越一切世间行为,然以大悲力不离世间,为了成熟世间有情于世间中示现生等,丝毫不被世间过失染污而行持伟大的菩萨行,犹如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水的过失或障垢所染污般,如是菩萨为利他虽生于世间然不为世间法——烦恼与过失等染污。

  子三、获不退转之功德:

  行持利他之事业,智慧恒如火炽燃,

  寂灭静虑之等持,恒时入此定境中。

  安住第八地的菩萨行持利他事业,自己的智慧恒时无有勤作,如干薪自然起火般炽燃转入。不仅如此,同时也能恒时相续不断入于远离戏论相的寂灭静虑等持的定境中。

  子四、成最后有之功德:

  以宿善愿推动力,及离一切分别故,

  为令成熟诸有情,十地菩萨无勤作。

  说法以及现色身,利行及与诸威仪,

  何者以何如何调,此者如是皆通达。

  如是普于虚空际,无边有情恒时中,

  具慧任运无障碍,真实广行利生业。

  安住第十地的菩萨以往昔十地之前善愿力的推动,无勤行持利他事业,以及一切分别念以转依方式遣除而远离的缘故,最后有的十地菩萨为成熟诸有情不需勤作和加行。虽即如是,而语的事业相应众生意乐宣说法要、身的事业相应信解示现种种色身、行持伟大利他菩萨行以及示现种种行住等威仪,应于何等所化、以何种方便、如何调伏的事业,此菩萨如是悉能通达。如是无勤作的事业普被于浩瀚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恒时之中一切无碍任运自成,具有极大利益。具慧菩萨以此种方式为成熟诸有情而真实无倒地广行利生事业。

  子五、成办二利之差别:

  菩提萨埵后得时,事业相与诸善逝,

  真实救度诸有情,于此世间视平等。

  然如大地与微尘,亦如大海牛迹水,

  彼等差别极悬殊,佛与菩萨亦如是。

  安住第十地的菩萨后得位转入广行利众的事业,断证究竟的诸善逝从轮回大苦海中真实救度有情的事业,此二者于世间任运成就且相续不断的缘故,视为平等,因为此菩萨已获六神通、十自在等殊胜功德故。虽然利他这样相同,但就自利的断证功德而言,则如大地与微尘、大海与牛蹄迹水有天壤之别一般,正等觉佛陀的究竟功德与十地菩萨道的功德的差别也如是极为悬殊,彼亦,以诸菩萨无明习气等诸微细障未断除而善逝佛已断除彼等并获得法身功德四波罗蜜的缘故。

  壬三、极净位不变:一、略说不变易;二、其义广说。

  癸一、略说不变易:

  不变性具无尽法,众皈无后际究竟,

  此常不二无分别,无灭法性非作故。

  法界极清净位如来法身,是无有舍此身成彼身的变易性的常住义,以无余涅槃界时也具有无尽无量胜义功德故;也是一切众生的无欺殊胜皈依义,以是尽轮回后际未究竟之间具有诸救度功德故;此无垢法界恒时是轮涅不二的寂灭义,以具足对彼等功过不分别的功德故;也是恒时不灭不变的法性义,以具有非由业惑所作的自性功德故。

  癸二、其义广说分三:一、远离生等义;二、摄义并承上启下;三、安立常等之根据。

  子一、远离生等义分二:一、分别宣说;二、广说对应。

  丑一、分别宣说:

  清净法界无有生,无死无病亦无老,

  依次常故坚固故,寂灭故与不变故。

  极为清净且自性光明的藏法界最初无生,最终无死,中间以病无害、无迁变或衰老,其根据依次是常故、坚固故、寂灭故与不变故。

  丑二、广说对应:

  佛性依于意生身,无生其性常恒故;

  依于不可思议死,无死其性坚固故;

  依于无明习气病,无害其性寂灭故;

  依于无漏之行业,无老其性不变故。

  如来藏种性最初以意生身无生,以其自性是不变恒常故;最终以不可思议死不能令佛性死,以其自性是无欺坚固性故;中间以微细无明习气病不能害,以其自性是已寂灭二取执著等故;并且以诸无漏业不能令彼衰老,以其自性不灭且不变故。如是以意生身等也无迁变,何况以凡夫粗大的生老病死呢?

  子二、摄义并承上启下:

  当知以二复二句,亦复具有二二句,

  依次无为法界中,具有常恒坚固等。

  以无常等根据安立无生等,对于略说不变异处的“不变性具无尽法”等的广说分别有“具足无尽功德故”等二句,“如同轮回无边故”等二句,“无分别智自性故”等二句,以及“具无造作功德故”等二句,依次指明在非因缘所作的无为无漏法界如来藏中具有常恒义、坚固义及“等”字所摄的寂灭义与不变义,应当如经典而了知。

  子三、安立常等之根据:

  具有无尽功德故,如如不变常恒义;

  如同轮回无边故,皈依自性坚固义;

  无分别智自性故,无二法性寂灭义;

  具非造作功德故,自性不灭不变义。

  现量现前的此法界自性法身,即使无余涅槃法界时也具有无尽功德故,是何时也如如不变的常恒义;如轮回的无边相续不断摄受故,众生皈依的自性,是坚固义;是不分别二边的智慧自性故,是轮涅无二法性寂灭义;具有非因缘所作的无为功德故,是恒时不灭不变义。 荣敦巴大师说,此颂不属本论,是无著菩萨注释中的偈颂。

  庚八、功德无二义分二:一、以名略说;二、其义广说。

  辛一、以名略说:

  法身如来及圣谛,涅槃如光不离日,

  如是功德无二故,除佛之外无涅槃。

  如来藏极清净位,即是诸佛法身,如是彼者也是如来,也是圣谛,也是胜义的涅槃,故此四者仅是不同异名,如同光明与日轮无二,如是,与十力等诸胜义功德无二故,除如来外无有真实涅槃。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一、广说异名;二、广说意义;三、彼等以喻了知。

  壬一、广说异名分二:一、以四义说四名;二、名义对应而说。

  癸一、以四义说四名:

  总之无漏法界中,依于四种义差别,

  当知四种相应名,称为法身如来等。

  总之,应知在无漏法界如来藏本体中,依于下文所说的“佛陀诸法不相离”等四种差别义,安立法身等四种异名。

  癸二、名义对应而说:

  佛陀诸法不相离,及彼佛性如是得,

  不妄不欺之法性,本来自性寂灭性。

  于此法界自性清净,从具足佛陀十力等胜义功德法的无二的角度,称为法身;从具足无始以来安住的佛性如是获得或现前的角度,由乘如如之性而来,故名如来;从具足何时不妄、恒时不欺或无变的实相或法性,以及彼是圣者智慧所境的角度,称为胜义谛;从本来自性清净且寂灭一切客尘障垢的角度,称为涅槃。

  壬二、广说意义分二:一、广说无二义;二、广说解脱义。

  癸一、广说无二义:

  遍知一切现菩提,已断障垢及习气,

  如来以及涅槃者,于胜义中无二性。

  一切种智照见如所有尽所有的一切相而现证菩提,称为如来;已断除客尘二障及其习气,称为涅槃。故从证德究竟的角度安立为如来,从断德究竟的角度安立为涅槃,仅仅是异名而已,在真实际中唯是同一如来藏,因此于圣者各别自证的行境无漏法界中无二无别。

  癸二、广说解脱义:

  一切诸相无数量,无思无垢之功德,

  无别体相即解脱,解脱彼者为如来。

  广大而一切种类无有欠少故,是一切相功德;无边差别且无法衡量故,是无数量功德;甚深难测故,是不可思议功德;彻底清净二障及习气故,是无垢功德。现前无漏法界中具有无别体相的法身,称为究竟解脱涅槃。于彼解脱,从现量圆满证悟真如的角度,也是如来。

  壬三、彼等以比喻了知分二:一、绘画喻之义;二、日轮喻之义。

  癸一、绘画喻之义

  譬如种种绘画师,各自善巧各不同,

  某师了知能绘分,此分余人不知晓,

  此后于此由诸师,我之形貌当共绘,

  具权国王于彼等,下谕布绢赐与彼,

  从彼听闻此事已,着手绘画国王像,

  绘画王像画师中,若有一人去他方,

  由于彼人远行去,缺少彼者一人故,

  圆满王像遂不成。此喻此处如是知,

  所言彼等画师者,布施持戒忍辱等,

  具有殊胜诸方便,空性即说圆身像。

  其义之比喻如何?譬如国中有画天等的种种画师,对于首足等不同分各自仅擅长一分,一人所知能绘的部分,余人都不知晓。其中一人去他方,则其应绘部分无法描绘,这是概略总说。某时,权势自在的国王下谕:汝等画师当于此布画我圆满身像,说完赐布给画师,众师受命于各自所知分着手描绘,画师中有一人如画首者前往他方,由于缺少所应绘的一分,故像一切支分不能圆满。应知,此处是依《宝髻所问经》中的比喻而宣说的。以能圆满画一切支分的众多画师的喻义是无贪著的布施、无障垢过失的持戒、何时也无动摇的忍辱以及“等”字所摄的于善法勇悍的精进、一缘安住的静虑、测知诸法的智慧。如是具足诸殊胜方便者,即是方便无缺的空性究竟法身,宣说此法身如同所绘的圆满王像。

  总之,所有画师中若缺一人,则不能圆满王像,若全部具足,则得圆满成就。如是,诸方便缺一也无法成就圆满功德,相反由全部具足则能成就一切功德。与彼等无二的解脱涅槃是于究竟的一切果相同。

  癸二、日轮喻之义分二:一、以四法与日轮相似;二、除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

  子一、以四法与日轮相似:

  般若以及智解脱,光明照耀及清净,

  无二是故如光明,光芒日轮无二般。

  与四功德无二的般若、智、解脱三者依次是光明、照耀、清净故,三者也无异故,与日轮的光明、照耀、清净以及三者无二相似。

  子二、除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

  是故乃至未得佛,真实涅槃不可得,

  如舍光明及光芒,日轮永时不可见。

  从无始即安住的界——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中,无二具有十力等一切胜义功德,若圆满现前彼者方是究竟解脱,是故乃至未获得具有无障照见一切所知法智慧的正等觉佛陀之间,尚未获得从一切障碍中解脱的究竟涅槃,如同舍弃光明与照耀后无法见清净日轮一般。

  己四、摄义并启下义:

  如是已说如来藏,十种意义而安立,

  今说烦恼所缠藏,当以九喻而了知。

  如是以上广述中,于无后际常恒法性胜者如来藏法界抉择之理或安立,以本体至功德无二义之间的十种义已作明显宣说。此处是宣说完毕的摄义。

  于无始以来安住然而不相属之自性的无量客尘障垢烦恼缠缚之中,安住无始以来安住并相属之自性的清净法性如来藏,以九种譬喻显示,应当依照《佛说如来藏经》如是了知。这是承上启下之义。

  己五、依启下义以喻宣说分二:一、有垢真如共同相似对应;二、障垢与如来藏二者各自相似对应。

  庚一、有垢真如共同相似对应分三:一、如来藏周遍众生之理;二、广说其喻义;三、摄义并说无前际理。

  辛一、如来藏周遍众生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宣说喻义对应。

  壬一、略说:

  萎花中佛蜂中蜜,皮壳中果粪中金,

  地中宝藏果中芽,破衣之中宝佛像,

  贫贱丑女腹中王,焦泥模中妙宝像,

  客尘烦恼所障覆,众生如是佛性住。

  犹如在萎败莲苞中安住相好庄严的佛身,如是在无量客尘烦恼所缠的众生相续中安住法界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以下也应如是对应,即是:在群蜂围绕中有美味圆满的蜂蜜,在皮壳中有未失坏的稻等果实,在不净粪堆中有不变异的圆形真金,在地层深处有无尽大宝藏,在果及皮壳中有渐次能生树芽等的功能,在破垢衣包裹中有珍宝所成的佛像,在贫贱丑女腹中有人主转轮王,在焦泥模中有以真金所铸之像。如是,以客尘烦恼所缠缚的诸有情决定具有此佛性或法界自性清净如来藏。

  壬二、宣说喻义对应:

  障垢犹如萎莲花,蜜蜂皮壳及粪秽,

  地蕴果皮破坏衣,苦逼丑女黑泥模。

  无垢佛性如佛身,蜂蜜果实及黄金,

  宝藏胚芽宝佛像,四洲圣王妙宝像。

  于自性清净成为能障的诸客尘烦恼障垢,犹如莲花、蜜蜂、皮壳、粪秽、地蕴、果皮、破坏衣、无怙等痛苦逼迫的丑女、焦黑泥模。所障的本来清净无垢如来藏,犹如佛身、蜂蜜、果实、黄金、宝藏、郁多罗等树、珍宝佛像、四洲之主转轮王、妙宝像。

  辛二、广说其喻义分九:一、萎花中佛之喻义对应;二、群蜂中蜜之喻义对应;三、壳中果实之喻义对应;四、粪中金之喻义对应;五、地下宝藏之喻义对应;六、果皮中胚芽之喻义对应;七、破衣中宝佛像之喻义对应;八、贫贱丑女腹中怀轮王之喻义对应;九、焦泥模中妙宝像之喻义对应。

  壬一、萎花中佛之喻义对应分三:一、萎花中佛身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萎花中佛身之喻:

  譬如萎败莲花中,安住相好庄严佛,

  具净天眼人见已,去除花叶显佛身。

  譬如在萎败的莲花中安住相好庄严、千光赫奕的佛陀,具清净天眼者见后欲令他人瞻仰,去除萎花败叶,令佛身朗然全显。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如是善逝佛眼见,阿鼻亦遍如来藏,

  无碍大悲于轮回,常住令众解脱障。

  此义与比喻相同,即善逝以无碍佛眼现量见自法——自性清净的法性如来藏能周遍自他,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大慈大悲的诸佛为了开显众生的如来藏,尽轮回后际常住三有轮回救拔众生,令彼等从障碍中逐渐解脱。

  癸三、喻义对应:

  犹如萎败莲花中,安住善逝佛陀身,

  无垢天眼见此已,去除凋残败坏叶。

  如是众生贪嗔等,烦恼缠中住佛性,

  大悲能仁见此已,善作摧毁障垢业。

  犹如具有无垢天眼者见到未开敷的萎败莲花中有妙相庄严的佛身后,为了开显佛身而去除能障的残花败叶。如是,佛眼现见具有贪嗔等无量客尘垢染的一切众生相续中安住着法界如来藏,为令如来藏显露,具有无量大悲的能仁怜悯未如是证悟的众生,犹如去除能障花叶般,善作摧毁一切有情的客尘障垢烦恼的事业。

  壬二、群蜂中蜜之喻义分三:一、群蜂中蜜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群蜂中蜜之喻:

  譬如上妙美味蜜,为诸群蜂所围绕,

  须者见已设方便,驱散群蜂而取蜜。

  譬如上妙圆满美味的蜂蜜被群蜂密密匝匝地围绕守护着,须求美味的智者见到爱命群蜂围绕之中的美蜜后,以烟熏等种种善巧方便驱散群蜂后取得美蜜。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大仙一切智眼见,犹如蜂蜜之佛性,

  彼之障垢如蜜蜂,善作彻底断除业。

  如是大仙正等觉佛陀以现量见一切所知相的智慧眼,见到如美蜜般的各别自证智的佛性以及佛性障垢如蜂般的烦恼及种子后,宣说彻底断除彼等的妙道而善作现前法身的事业。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蜜为百千万,蜜蜂障覆须求人,

  驱散彼等诸群蜂,随意而作蜂蜜事。

  如是众生所具有,无漏智慧如蜂蜜,

  善巧摧毁如蜂惑,智者佛陀如丈夫。

  譬如百千万亿那由他数毒蜂遮障了上妙圆满美味的蜂蜜,须求美蜜的具慧丈夫见蜜后,驱散群蜂随意食用或配药等。如是一切众生具有如美蜜般的无漏各别自证智如来藏,为摧毁如蜂障垢客尘烦恼而令法界现前的通达善巧方便的智者如来,则如同取蜜丈夫。

  壬三、壳中果实之喻义分三:一、壳中果实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壳中果实之喻:

  譬如具壳之果实,众人不能得受用,

  凡欲食用果实者,去除皮壳取果实。

  譬如外有皮壳的稻等果实被皮壳包裹,乃至未脱壳之间,不成为众人受用的美食,而若脱皮壳则成为美食等,因此,凡是想寻求饮食等的人们定会从皮壳中取出果实。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如是众生所具有,佛性为诸惑垢杂,

  乃至未脱烦恼垢,三有不能作佛事。

  如是一切众生所具有的正等觉佛性自性清净如来藏被烦恼障垢所杂染,乃至未从混杂的烦恼障垢客尘中脱离之间,善逝佛陀的诸多不可思议事业不能在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显示而作,一旦远离障垢,则会放射佛陀事业的光芒。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稻谷麦等粮,果未脱壳具芒者,

  倘若果实未善治,众人不能享美味。

  如是众具法自在,未离烦恼之佛身,

  于为烦恼所逼众,不能赐予法喜味。

  譬如稻麦等果实未脱离各自皮壳的具芒者,若未善作从壳中取出果实的彼等之事时,众人不能享用美食等。如是,众生所具有的一切法自在之如来藏未从皮壳般的烦恼缠中解脱的佛身,对于如饥饿般被烦恼所逼迫的众生,不能成为赐予法喜及安乐味的自性。若断烦恼,则当演说广大法门。

  壬四、粪中金之喻义分三:一、粪中金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粪中金之喻:

  譬如有人行路时,黄金遗失粪秽中,

  具有不坏之黄金,于彼安住百千年。

  具净天眼见金已,以语告示余人言,

  此中现有真金在,汝当还净起金用。

  譬如有一携带宝中圆形巨金之人,走在人流不息的路上,由忘失正念等,黄金失落在粪秽充满的坑中,以腐烂粪秽不能蚀坏的真金如前一样,于彼处安住了百千年。具有清净天眼者看见彼处有黄金后,以饶益心出语告诉其他人:此处有超凡殊胜珍宝,你们捞出洗净后,应当让它发挥本有的作用,造佛像或打制饰品等。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如是能仁分明见,陷溺烦恼粪秽中,

  众生功德欲令净,于诸众生澍法雨。

  如是能仁佛陀也现见遍行于众生的功德法界真如如真金陷溺在粪秽般的烦恼之中,欲清净如粪秽般的烦恼,故对一切所化众生宣说如妙雨般的圣法。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腐烂粪秽中,坠入黄金天眼见,

  为令清净胜美金,认真显示于他人。

  如是佛陀已明见,烦恼不净大粪中,

  堕入有情圆觉宝,令净于众说圣法。

  譬如不净粪秽中坠入的黄金,后有天人发现,为清净黄金上的一切粪秽,将胜美黄金认真为人显示。如是,正等觉佛陀发现在如极多不净粪般的烦恼中坠入的如珍宝黄金般的诸有情的圆满正觉藏真如后,为了清净佛性上的烦恼客尘障垢,对所化诸有情,相应各自的机缘宣说圣法。

  壬五、地下宝藏之喻义分三:一、地下宝藏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地下宝藏之喻:

  譬如贫家地层下,具有无尽珍宝藏,

  主人于此无所知,宝藏不言我在此。

  譬如为饥饿贫乏所逼迫的穷人家的地下深处,已有随欲可得的无尽宝藏,尽管如此,主人却对地下宝藏一无所知,宝藏也不对主人说“我在地下此处,你可取出随意受用”,因此在具宝的同时枉受贫乏之苦。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如是意中珍宝藏,不增不减净法性,

  由未证故诸众生,恒时备受贫乏苦。

  如是,在一切众生心中自然安住如宝藏般的“由清净无垢的自性故,在自性住种性胜义功德中无有新增也无有先有后减的过失”的法性,然而如来藏被客尘烦恼所缠故,未证悟自具之自性的诸众生恒时相续不断感受无漏功德财宝贫乏的三有痛苦。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贫家地层下,已有宝藏对主人,

  宝藏不言我在此,主人不知有宝藏。

  如是意家法藏住,一切众生如穷人,

  为令彼等获此故,大仙真实降世间。

  譬如贫家地下已有无尽大宝藏,宝藏不会对穷主人诉说我在此处,主人也不知自家地下有此宝藏,故未解脱贫乏的痛苦。如是,在众生意家虽安住具有无量无漏功德的法界藏,但未如是了知的一切众生却如有宝藏而不得的穷人一般;如同善巧丈夫传授开掘宝藏的方便般,为令一切所化有情从客尘障垢的地下开出法界藏并现量现前具有二种清净的法身,大仙正等觉佛陀真实降临于无量世间宣说圣法。

  壬六、果皮中胚芽之喻义分三:一、果皮中胚芽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果皮中胚芽之喻:

  譬如郁多罗等树,果中种芽未朽坏,

  种于地中灌水等,渐次生长成大树。

  譬如菴摩罗、郁多罗等树果中具有能生大树功能的种子,如遇助缘则生苗芽,因为没有朽坏的障碍,种植在沃土之中,如果及时浇水、施肥等,就可以渐次长成圆满大树王。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一切有情无明等,果皮中缠法界善,

  如是若依彼彼善,渐次成为能仁王。

  如是,一切众生如果皮般的无明等烦恼客尘中有法界或佛性如来藏的无漏善法,亦如具缘渐次长成大树,如是依于福智二资彼彼善根,渐次经历地道而成为能仁王正等觉佛陀。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依水日风土,时间虚空之众缘,

  郁多罗及菴摩罗,果皮之内生长树。

  有情烦恼果皮内,具有正觉之胚芽,

  如是彼彼善缘力,见法次第渐增长。

  譬如若依潮湿的水、能成熟的日光、不腐坏的风、能住持的地、春天等的暖和时节、无碍的虚空等众缘,则从郁多罗及菴摩罗的果皮内渐次出生大树。在有情如果皮般的客尘烦恼内具有的如胚芽般的圆满正等觉,也从积聚助缘中产生,如是依于成为解脱因的二资粮的彼彼善缘力,则现量见法界逐渐增长后获得正等觉之果。

  壬七、破坏衣中宝佛像之喻义分三:一、破坏衣中宝佛像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破坏衣中宝佛像之喻:

  譬如宝成之佛像,臭秽破衣所缠裹,

  天人见彼在道中,为除秽衣此示他。

  譬如以种种珍宝所制成的殊胜胜者如来佛像缠裹在臭秽破衣之中,此像放在十字路口,众人未见,某时天人以天眼见后,为了去除能障的臭秽破衣而将道中安住的佛像之事如实对人宣说并作指示。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佛陀无碍眼现见,诸惑缠裹如来藏,

  下至旁生亦具有,为令解脱示方便。

  如是,诸佛如来以无碍见一切法的智慧眼,见到被贪等种种客尘烦恼所缠裹的如来藏下至蛆等旁生也具有,如从破衣中取出佛像般,佛陀为令法界如来藏从客尘中解脱而指示修道的方便——无量圣法。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珍宝之佛像,臭秽破衣所缠裹,

  置于路中天眼见,为令解脱示他人。

  如是烦恼破衣缠,佛性安住轮回道,

  佛见旁生亦具有,为令解脱说妙法。

  譬如珍宝自性的佛像被臭秽破衣所缠裹,放于十字路口,具天眼的天人见后,为令佛像从能障的障垢中解脱而将此像指示于人。如是,被如破衣般的烦恼缠裹而安住于轮回道中的佛性如来藏,诸如来见到下至旁生等下劣者也具有,为令佛性从障碍中解脱,正等觉佛陀相应所化众生的机缘宣说圣法。

  壬八、贫贱丑女腹中怀轮王之喻义分三:一、贫贱丑女腹中怀轮王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贫贱丑女腹中怀轮王之喻:

  譬如丑陋无怙女,住于无有依怙处,

  胎藏住持吉祥王,自腹有王不觉知。

  譬如无依无怙的丑陋女人住在无有依怙之处如客栈、十字路口等,彼胎藏能住持具有吉祥转轮王相的胎儿,但以胎藏障蔽的缘故,能住持的丑妇腹中怀有人主而不自知,故枉受被人歧视等的痛苦。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转生三有无怙家,不净众生如孕妇,

  具有怙主无垢界,如彼腹中转轮王。

  如是,转生在具有种种痛苦的三有中,就象住在无依无怙的寒舍,客尘烦恼的不净众生虽有怙主而不觉知故,就象胎藏中有人王的孕妇;如同彼孕妇怀有人王的缘故将会有怙主,如是彼有情有法性故,自性清净无垢的法界如来藏现量现前时,成为具有从怖畏中救护的殊胜怙主者,故如孕妇腹中怀有转轮王。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身著破垢衣,丑女胎中轮王住,

  然于无怙寒舍中,感受猛厉之痛苦。

  如是心住佛性怙,无怙具心诸有情,

  由于烦恼心不静,是故安住痛苦处。

  譬如身著破垢衣的丑女腹中虽有转轮王安住然未如是了知的缘故,在无依无怙的寒舍中枉受被人歧视的猛厉痛苦。如是,自心之中虽有自性光明怙主佛安住,然未如是证悟的缘故,无依无怙的具心诸有情以客尘诸烦恼力自心不得寂静故造作有漏业,以此因安住在感受怖畏的痛苦轮回之中。

  壬九、泥模中金像之喻义分三:一、泥模中金像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泥模中金像之喻:

  譬如模中融金铸,宝像外有焦泥模,

  见已知者为清净,内金除去外泥障。

  譬如泥模中以融金所铸成的铸像,量与相都已圆满成就,以自体是障垢寂灭故,虽是清净,但外面被焦泥覆障,有具慧智者见彼之后,为了净除内金上的障垢及除去外部焦泥等障而作种种方便。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佛见自性常明净,以及障垢亦客尘,

  众生犹如金泥模,令净诸垢成菩提。

  如是,佛见本来自性清净光明如来藏以及贪等诸能障烦恼也是可断尽的客尘后,包裹珍宝黄金所作像的泥模般的诸有情见法界的客尘障碍能被净除的方便,即是宣说圣法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果。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无垢金铸成,象马等像藏模中,

  彼无垢故寂灭性,铸师知已除泥模。

  如是遍知佛陀见,犹如纯金寂灭意,

  以说妙法巧方便,善破模障令清净。

  譬如以自性无垢清净具有光泽的纯金熔化而铸成的象马等像藏于泥模之中,彼铸像自性无垢故寂灭,铸师了知彼宝像自性之后,即依次以轻敲等除障的方便除去能障的外部泥模等能障。如是,遍知佛陀的智慧见到如纯金所成的铸像般烦恼本来寂灭之意——法性如来藏周遍一切有情,尔后施行除障的方便——以相应各自机缘宣说妙法如轻敲外模般善破现前佛性的障碍。

  辛三、总摄而说无前际之理:

  萎败莲花与蜜蜂,皮壳粪秽及土地,

  果皮破坏垢秽衣,女人胎藏及泥模,

  佛身蜂蜜与果实,纯金宝藏及大树,

  佛像以及转轮王,纯金所铸宝像般。

  宣说众生无始来,具有烦恼客尘垢,

  无垢自性清净心,无始不离而安住。

  所谓萎败莲花、爱命蜜蜂、果实皮壳、不净粪、土地、树果之皮、破坏垢衣、女人胎藏、泥模是能表示障垢的比喻,相好庄严佛身、具足美味蜂蜜、稻芽等果实、无变纯金、无尽大宝藏、大果树、珍宝制成的庄严佛像、转轮王、纯金铸成的宝像则是能表示如来藏的比喻。以彼等比喻所显示的意义即是宣说:有情界之真如的能障诸烦恼缠与心的自性不相属,故是客尘,然而彼也是无始以来即与法界并存,何处有彼等,彼处即有心的自性如来藏本来无垢俱生智慧,且从无始而安住。

  庚二、宣说各自相似对应分二:一、显示障垢之差别;二、显示自性法界。

  辛一、显示障垢之差别分四:一、能障障垢之分类;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三、广说各自之喻义对应;四、再摄总义。

  壬一、能障障垢之分类:

  贪欲嗔恚痴随眠,猛厉现行及习气,

  见道修道不净地,清净地之所断障。

  如是九种障垢相,依于萎莲等显示,

  以随烦恼所缠覆,差别之相无有数。

  贪等九种障垢者,概要略说如次第,

  萎败莲花等九喻,依彼真实而宣说。

  自性清净法界的能障诸客尘障垢,若归纳,种类有九种。彼亦,世间离欲者相续中具有的、能作不动业之缘、能成就色界无色界果报、以出世间智慧所摧毁者,即是贪欲随眠、嗔恚随眠及无明愚痴随眠,彼等恶取处或三种种子各算一类;未离贪欲等的相续中具有的、能作福业与非福业之缘、仅能成就欲界果报、以修不净观等智慧所摧毁者,即是贪嗔痴的粗大现行,此等三毒现行算一类;诸阿罗汉相续中具有的、能作无漏业之缘、能成就意生身果报、以大菩提智慧所摧毁者,即是以无明习气地所摄的障碍;诸凡夫学人相续中共有的、以最初出世间现量见法性的智慧所摧毁者,即是见道所断;圣者学道相续中具有的、以已现量见法性的修道智所摧毁者,即是修道所断;不究竟菩萨相续中具有的从初地至七地之间的违品、以三清净地修道智慧所摧毁者,即是依止不净地的所断;究竟菩萨相续中具有的三清净地的违品、以金刚喻定所摧毁者,即是依止三清净地的所断。如是从粗略易知的角度所说的贪心等九种障垢依次以萎莲、蜜蜂等九喻显示。于如来藏,如果以能障的随烦恼自体划分,则有八万四千及成无量无边等,如同如来智慧无量无边一般。

  壬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

  以彼等垢令凡夫,罗汉学人及具慧,

  如其次第四一二,复二成为不清净。

  出有坏云:“一切众生悉具如来藏。”于彼能障的九种客尘障垢所障的有情种类为:一切凡夫、声闻阿罗汉、缘觉阿罗汉、见修道菩萨、共同安住学道者、不共诸具慧菩萨。此义归纳,依如是次第,以萎莲、蜜蜂、果皮、不净粪等九喻宣说能障,以佛身、蜂蜜、果实、黄金等真实宣说法界,诸凡夫、诸阿罗汉、学人、具慧依次是四种不净。彼亦,依次以前四种障碍中的三毒随眠令上界凡夫不净,以彼等粗大现行令欲界凡夫不净,以无明习气地一者令阿罗汉不净,如是以诸见道所断、修道所断二者分别令凡夫学人及圣者学人二者不净,以依止不净七地的障垢及依止三清净地的障垢二者分别令不究竟及究竟菩萨不净。彼彼补特伽罗主要具足彼彼所断障碍的缘故,对现前究竟法界作障碍。

  壬三、广说各自之喻义对应:

  譬如淤泥水莲花,初敷荣时人欢喜,

  后萎悴时人不喜,欢喜贪欲亦如是。

  譬如水莲花最初从淤泥中敷荣绽放时,见者当即心欢喜,后来不须多久而萎悴时即不欢喜,如是,贪欲随眠依非理作意生起贪欲时人皆欢喜,待其灭尽时则不欢喜,故也如见水莲的欢喜般,因此贪欲随眠犹如莲花。

  譬如爱蜜之蜜蜂,极其扰乱刺蜇击,

  如是由生嗔恚故,内心产生诸苦恼。

  譬如爱蜜的蜜蜂遇人取蜜时,其心被嗔恚极度扰乱,则以锐刺蜇击而生痛苦,如是,由嗔恚随眠增上生起嗔恚现行的缘故,自他内心也产生痛苦忧恼,因此嗔恚随眠犹如蜜蜂。

  譬如稻等内果实,外为皮壳所包裹,

  如是现见如来藏,痴心蛋壳所覆蔽。

  譬如稻等果实外面被皮壳包裹而不能现见,如是,以如蛋壳般的无明痴心随眠对如理现见如来藏法界自性光明义作障碍而不得现见,因此愚痴随眠犹如皮壳。

  譬如粪秽不合意,如是具贪诸有情,

  依止五欲之因故,猛厉现行如粪秽。

  譬如不净粪秽是与悦意相违的怖畏处,如是,贪著欲界的诸有情依止五欲等诸多恶行的因是猛厉三毒现行的缘故,彼如不净粪聚般是生起忧恼与厌恶心之处,因此三毒现行犹如不净粪。

  譬如财富由覆障,不知不得珍宝藏,

  如是众生自然智,无明习气地所覆。

  譬如无尽大宝藏财富被地蕴所障而隐藏时,诸穷人不知有财而不得受用珍宝藏,如是,于功德圣财贫乏的诸有情,无尽功德的自然智慧被无明习气地覆障而不得现见,因此无明习气地所摄的烦恼犹如地蕴。

  譬如芽等渐生故,种子皮壳即破裂,

  如是由见真实性,断除见道诸所断。

  譬如由树的芽、茎、枝等渐次生起故,诸种子皮壳逐渐破裂,如是,由渐次见法界胜义真如的智慧能断除诸见道所断烦恼故,诸见道所断将渐次断除,犹如果皮。

  由与圣道相连属,摧毁坏聚见核心,

  修道智慧诸所断,宣说犹如破坏衣。

  依靠与圣道现量见四谛法性相连属而摧毁执五蕴为我及我所的坏聚见等所断核心或主要者见道所断,诸阿罗汉相续中所具以现量见法性后的修道智所断的诸障碍是断除粗大后的残余者,宣说如破坏垢衣,因此诸修道所断如破坏衣。

  依于七地诸障垢,犹如胎藏之障垢,

  如同远离于胎藏,无分别智成熟般。

  依于七地的诸障垢对所见障碍并有勤作故,如胎藏诸垢秽,于如离胎藏般从彼等障垢中脱离的八地等,以无勤作并任运现前无分别智故,如转轮王于胎中成熟即降生,因此一至七地的诸障垢犹如胎藏。

  随逐三地诸障垢,当知犹如泥土染,

  巨大智慧之自性,金刚喻定所摧毁。

  随逐三清净地的诸微细障垢无勤即能断除的缘故,当知犹如金像上所染着的薄土,彼亦,被诸大菩萨金刚喻定的对治所摧毁,故说随逐三清净地的障垢犹如泥土。

  壬四、再摄总义:

  如是贪等九种垢,如同萎败莲花等。

  以上相似之法广作对应,如是贪嗔等能障法界的九种客尘障垢依次与莲花、蜜蜂等九喻相似。

  辛二、显示自性法界分三:一、略说九喻显示三法;二、显示分别喻义;三、广说分别喻义。

  壬一、略说九喻显示三法:

  由三自性归摄故,种性如同佛身等。

  由下文所说三自性所摄的缘故,种性如来藏与佛身、蜂蜜等能表九喻相似。

  壬二、显示分别喻义:

  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种性者,

  其中由三及一种,五种比喻当了知。

  何为三自性?此如来藏的自性是自然智慧法身及不转变的真如义,也是成佛的种性,共有三种。彼等以九喻如何表示?应知三自性依次以佛身、蜂蜜、果实三喻表示法界具有法身自性,以真金一喻表示真如自性,以宝藏、果树、宝佛像、转轮王、金像五喻表示彼是成就三身的种性自性。

  壬三、广说分别喻义分三:一、法身之喻义;二、真如之喻义;三、种性之喻义。

  癸一、法身之喻义分二:一、显示法身之分类;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子一、显示法身之分类:

  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最极清净体,

  以及依彼之等流,所说深及种种法。

  当知法身以真假分为两种:法界如来藏最极清净自性光明诸佛各别自证智的所缘境,称为真证法身;证悟或获得彼者的等流因,是由所化缘分如实现在识前的诸教法,称为假教法身。当知彼等是以所诠与能诠或果与因而划分的。假教法身又分两种,即是依真胜义谛从菩萨藏展开宣说的甚深法藏,相应种种有情的意乐依世俗谛从因缘经等十二部经展开宣说的广大种种法。

  子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当知由超世间故,世间此喻不可见,

  不可见故佛自身,宣说与彼界相同。

  所说微细甚深法,犹如蜂蜜一味性,

  所说种种广大法,犹如种种壳中实。

  应知,由所证自性清净法身真实超越一切世间法故,在世间丝毫不见有能表示法身的比喻,因此宣说萎莲中安住的自生佛身与法界自性清净如来藏二者仅有一分相同。证悟彼者的等流者,具有微细难测之功德故,是微细甚深,显示胜义之相即是所说一切诸法真如一味的缘故,比喻如同一切蜂蜜甘甜一味,所说广大十二部经等种种方便之相即是为了证悟如来藏与次第引导的种种意相应的缘故,比喻如同种种皮壳中安住所受用的不同果实。

  癸二、真如之喻义:

  由于自性无变异,以及胜善及清净,

  是故宣说此真如,与彼真金性相同。

  如《般若经》云:“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恒常安住。”所谓心的自性看似与烦恼痛苦相连,然而清净光明实无迁变,由此称为真如。因为如真金的不变,在一切分位彼自性毫无迁变;如黄金的庄严,彼自性本善而殊胜;如黄金唯以垢秽而净,法界真如自性清净,所以宣说真如与真金之性相同。

  癸三、种性之喻义分三:一、以喻显示二种性;二、由此获得三身之理;三、彼等与比喻对应。

  子一、以喻显示二种性:

  犹如地藏及果树,当知佛性有二种,

  无始自性住种性,真实纳受胜种性。

  如同不须新作、自性安住地下、具有无尽受用的宝藏,以及依勤作在园中渐次生起的果树,当知能生三身的佛种性也有两种,即无始以来自性安住的法界清净自性住种性,以及缘彼(自性住种性)依靠听闻等勤作重新真实纳受的善根,成为顺解脱分故而殊胜,彼是增上种性。

  子二、由此获得三身之理:

  承许依此二种性,获得如来三种身,

  依于初者得初身,依于后者得后二。

  承许依此二种性之因获得正等觉如来三身之果。彼亦,初者自性住种性以智慧资粮究竟而远离一切客尘障垢获得初者具有二种清净的法性自性身,依于后者增上种性究竟福德资粮,获得后二者相应远近众生显现的报化身。

  子三、彼等与比喻对应:

  当知庄严自性身,犹如珍宝之佛像,

  自性本来非所作,摄集功德宝藏故,

  具大法王国政故,报身犹如转轮王,

  唯是影像自性故,化身犹如黄金像。

  当知,胜义自性身本来清净光明并具功德庄严,犹如珍宝所成的佛像,以自性本来安住、非是以勤作新生的所作法故,及十力等功德如无尽宝藏故。具有大乘深广法圆满的王政故,对清净圣者显现的受用大乘的报身犹如自在受用七宝、四洲的转轮王。依靠现前胜义身的功能在所化众生前显现的种种影像,唯是显现之自性故,在共同所化前显现的化身犹如黄金铸像。

  己六、所说义以信心了知:

  自生诸佛之胜义,唯是依信所证悟,

  犹如日轮光晃耀,无眼目者亦不见。

  本来任运自成非依他缘新生的无为法自生诸佛的法性胜义如来藏,是诸凡夫、声闻、缘觉、初发心菩萨唯一依于了义经和解释其密意的论典以信心信解的所证,因为不具见甚深真如的眼目不能如实现量证悟的缘故,犹如光明晃耀的大日轮无眼盲人也不能现见一般。

  己七、认定所证空性:

  此无任何所遮遣,亦无纤毫所安立,

  真实正观真实性,真实见已即解脱。

  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

  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

  远离二边的空性自相如何呢?自性清净如来藏之种性胜义谛真如,于此,丝毫无有所遣的前际有的杂染过失,以本来远离一切客尘障垢是其自性故;如是,也丝毫无有重新所立的前际无的清净功德,以十力等诸胜义功德本来任运自成无分离的法性是其自性故。如是远离所境二边的真实义法界真如,以能境了知胜义的智慧真实现量见且入定观修串习究竟,以及以如实现量见真实法性的智慧渐次生起后,从所断客尘障垢中获得解脱。彼亦,见道位从见道所断障垢中获得解脱,修道位从修道所断障垢中获得解脱,究竟道位从一切二障及习气中获得解脱。

  因此,于法性具有别别可分离的体相且能遣除的客尘障垢诸世俗有为法,如来藏以彼等空故,是远离有边;于法性具有不可别别分离的体相且不能遣除的自性胜义无上如来法,如来藏以彼等不空故,也是远离无边;互相相违故,也解脱有无二俱边,以此也解脱遮破彼二者的非二边,故是解脱二边或四边的空性,唯此是无颠倒之理。

  己八、以彼等宣说之必要分二:一、以问答略说;二、其义广说。

  庚一、以问答略说分二:一、提问;二、答复。

  辛一、提问:

  处处经说诸法空,如云如梦如幻相,

  此中如来云何说,众生皆具如来藏?

  犹如不坚且无自性的云、虽有感受然无自性的梦以及虽有种种显现然无自性的幻相,如是,在二转无相*轮的广中等般若经中,处处广说从色法乃至一切种智之间的一切所知法虽现一切相而空无自性,然而,在此第三转*轮胜义决定《如来藏经》等诸多佛经中,正等觉诸佛如来的谛实语为何宣说一切众生的相续中本来具足如来藏法界自性清净光明任运自成法?前面说无、此处说有岂不相违?

  辛二、答复:

  心怯轻慢劣众生,执著虚妄谤正法,

  增上我执五过失,为具过者断彼说。

  无有此二者相违的过失,因为先前说无是为破实执,故说无客尘障垢,此处说有是为了五种殊胜必要,故说有法界如来藏。彼亦,若不宣说有如来藏,诸有情由于不知自具胜义如来,故想如我如何能修菩提,由此心生怯弱而导致不能勇悍入道的过失;由于不知他众也具胜义如来,故视彼等有情为下劣而心生轻慢不敬的过失;由不知自他平等具有胜义如来,故有将无自性非真实虚妄诸客尘障垢执着为有而增益的过失,以及本有与诸真实功德无别周遍一切的法界反执为无有而毁谤的过失;由不知自他自性在法界中平等,故自身执著增上我慢的过失。何者具有此等强力五过,为了使他断除此等,并为生起希求无上菩提之勇悍、于一切众生之恭敬、证悟客尘本无之般若、证悟有自性之智、了知自他平等之大慈,宣说一切有情周遍具有如来藏法性真如。

  庚二、其义广说分二:一、二转*轮宣说空性之密意;二、此无上续典中宣说法界如来藏之功德。

  辛一、二转*轮宣说空性之密意:

  究竟清净真实际,以诸有为法而空,

  烦恼行业果报义,说为犹如浮云等,

  一切烦恼犹如云,行业犹如梦受用,

  烦恼行业之果报,五蕴犹如幻变化。

  如是有如来藏若是了义,则于《般若经》等中宣说“一切诸法空性虽现而无自性,如梦如云如幻化”的密意如何呢?此无颠倒所证真实际胜义法界无为法,以世俗有为法客尘障垢生灭住的一切显现空,于此密意宣说无自性。此等空的诸客尘障垢有为法是何者呢?即是贪等烦恼杂染、不善等业杂染以及彼等异熟蕴等生杂染。宣说此三者依次如浮云等的相似,其中烦恼者,周遍障碍如虚空般的有情自性且是客尘的缘故,犹如浮云;由彼引生的有漏业者,是由颠倒心所生且是迷乱之境的缘故,犹如梦境的受用;烦恼与有漏业的异熟果——五蕴等义者,是观待因缘才显现种种,然而以理善察则无实有的缘故,犹如幻相与变化等。

  辛二、此无上续典中宣说法界如来藏之功德分三:一、为除过失而说法界如来藏;二、过失如何产生之理;三、由遣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壬一、为除过失而说法界如来藏:

  先前如是安立已,复于无上续此中,

  为令断除五过失,宣说具有如来藏。

  于此法界实相,为了依次引导诸所化而在最初转了四谛*轮,但有人执著色等实有存在,为了破除此执,在先前二转无相*轮中宣说一切诸法空性以及虽现而无自性如云如梦如幻化,如是着重安立无自性之后,仅以此点即能不舍精进。又复宣说殊胜甚深的缘故,在无上或三转*轮转决定胜义*轮的后者显示法界相续不断故如密续般宣说究竟义的“此处”,为了遣除自心怯弱想、鄙视他众、执着障垢自性是有、执著法界为无、增上我执这五种过失,且能获得欢喜勇悍等诸功德,以众多比喻根据等极明显地宣说一切众生皆具种性自性清净如来藏。

  壬二、过失如何产生之理:

  如是未闻此善法,而以轻视自身过,

  心中生起怯弱者,菩提心者不生起。

  何者已生菩提心,由此故生我慢心,

  众生未生菩提心,于彼生起下劣想。

  如是于此思惟者,真实智慧不生起,

  是故执著虚妄法,及不能知真实义。

  由于改造客尘故,众生过失非实有,

  真实此过无有我,功德自性为清净。

  执著虚妄之过失,诽谤真实功德者,

  具慧自身与众生,不得现见平等慈。

  如是,若未宣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则不得听闻,由未闻此,则想我自身如何能得菩提,由轻视自身的过失导致心生怯弱者不能生起欲现量现前自性胜义如来的殊胜菩提心的过失。如果何人为利他稍许发起希求佛果的菩提心,但执着我是安住大乘故为胜者或上者而生贡高我慢,若见未发菩提心的其他众生,由于不了知也具真如,会导致产生彼等众生下劣之想的过失。如是思惟无有如来藏的补特伽罗不能生起真实远离增损的实相义智慧的缘故,有将虚妄世俗客尘诸障垢执着为有的增益过失,不通达真实义法界胜义与无二之功德任运自成安住则产生损减的过失。如果善加观察,是因缘所作及能遣除的客尘的缘故,众生的过失客尘障垢在真实中无有,而在真实中无有人我法我的过失客尘的缘故,十力等诸胜义功德是于自性本来清净中具有。如是由执著虚妄过失客尘有自性而增益,将具有真实功德的法界本来任运自成安住毁谤为无有的缘故,诸具慧菩萨不能获得现见自己与众生自性胜义如来平等的大慈心,而且产生增上我执的过失。因此,为了断除此等过失极明显地宣说法界如来藏。

  壬三、由遣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如是依于听闻此,勇悍敬众如导师,

  生起般若智大慈,由于生起此五法,

  无罪以及观平等,无有过失具功德,

  自与有情平等慈,依此疾得如来果。

  如是一切了义经典中宣说一切众生都具有法界如来藏,对此善听闻者,由于已了知自己的自性现前即是大菩提,故生起苦行修道的勇悍心,由于了知众生自性是佛,故如导师般恭敬,而且生起于世俗客尘障垢二无我的自性了知为无的般若、于胜义法界有的自性了知为有的智,并由见自他自性如来平等而生起欲作他利的大慈,如是产生五种功德法。依于此等功德——心中远离怯弱等罪过、观一切众生平等具有如来藏、了知无有诸客尘障垢过失、了知自性清净本具诸功德、由见自己与有情平等具有如来藏所生起的大慈,渐次修道,无疑速疾获得二利究竟的无上如来果。

  大乘无上续论辨三宝种性中如来藏品第一终。

  大乘无上续论辨别三宝种性中如来藏品第一释竟。 远近众生:远者指凡夫、声闻等障重众生;近者指地上大菩萨。

  “广般若”指《般若十万颂》,“中”指《般若二万五千颂》,“略”指《般若一万八千颂》,“极略”指《般若摄颂》。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古人说,四十岁以后相貌要自己负责任,四十岁之前是神识投胎来的时候你所取的相。为什么儿女像父母?他看到父母那个相,欢喜那个相,他的相就变成跟那个相相似,是投胎时候一刹那当中取的相。取的这个相,这是先天的,但是后天相貌会随着你一生的心行改变。如果一生心地非常善良,待人忠厚,成年之后,三十至四十岁,他就是忠厚老成之相。这相貌就变了。四十岁的时候,相貌定型了,就不太容易改变,这时相貌要自己负责任。你心善,非常慈悲、善良的相;心胸险恶,那个相叫人一看就害怕,就是个恶相。如果我们天天想阿弥陀佛,想久了,不知不觉相貌就变成阿弥陀佛。相随心转!所以我们要想自己的相貌好,阿弥陀佛的相貌最好,天天想他,相貌就漂亮;常常想阿弥陀佛,就不老了,虽然是老,老得很慢。你看念佛、想佛的好处太多太多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