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缘》序
2014/9/3   热度:271
《禅缘》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之人是学佛而不是搞佛学,佛是真实平等即如来藏。要将平等性知安住自心真实受用,什么叫平等?就是冤亲平等,好坏善恶一样看待,粪便与黄金一样不落两边,真性不变,不动就是真智,辩别正邪即是智慧。善能分别诸法相而作一切利益门,就是分别智、菩提心的相貌,就是清净生产自救慈悲正觉,方便而为菩提就是成佛度众生之心,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佛者心也,真心妙用也。佛的四大菩萨就是四大班首,四位教授各授一方,来成全你的佛果。学地藏菩萨大愿,发愿利益无量无边众生。学习大智慧文殊菩萨用大智慧断除一切生死无明烦恼,尽除无余。学习大行普贤菩萨行愿之,为落实十大愿王无我无私心,尽除业障,恭敬真诚,尊重赞叹诸佛如来功德之利,成就诸佛如来世功德。于一切众生,一切僧、法、师能作世间照明者不生嫉妒,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法久常住世,能度一切众生之苦,所修一切善法功德都要回向无上真正法界性,而且以这功能消除众生一切罪业障,念念都在佛道,不退转广渡众生而无私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成就佛果,成就普贤不思议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知众生心应所知量,千手千眼三十二应广渡无边众生,不舍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方便度之和合大慈大悲大誓愿、大行愿、大智慧于一心就是大菩提心种性。所以要成就佛法要与佛相应,就是心与佛相应,远离嫉妒、障碍、贡高傲慢,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释昌臻
佛教传入中国,今年恰好两千年。在这两千年中,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已经融合而为一体。在今天,论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学说、思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浑然整体。佛教文化经历两千年漫长的岁月,它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不是迷信,也不是消极的。佛教其实是一种教育,梵文“佛陀”,意译为“觉悟的人”。佛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佛教把佛陀称为“人天导师”,他和“万世师表”的孔子都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因为众生都有“佛性”——佛那样的智慧德性,所以都能成佛。佛与众生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觉了便是佛,迷了便是众生。《六祖坛经》说得明白:“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是佛。”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教育的旨趣是:引导众生走一条修福修慧、利己利人、由迷返觉、离苦得乐的人生道路,与那些迷信的消极的东西是不容混淆的。
本书作者周维祥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广泛的涉历和爱好,有认真的观察和思考。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产生的一个宗派。禅宗的“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是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禅宗的思想曾影响了白居易、王维、王安石、苏东坡、黄山谷等大文学家的创作。本书名为《禅缘》,刚好说明佛教文化对作者的影响,在作品中也不时流露作者对这种超越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而这个“缘”字更反映佛教的根本特色。佛教的“缘起”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存在、变化和消灭,都是由种种的缘——条件相互依靠而生存,不是突然出现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中的佛教文化,不仅仅是与作者有缘,其实对你、我、他都有缘,只是没有被察觉罢了。读这本文集,或许会让你发现自己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也许让你在某一刹那体味到那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
作者独立于一个新的思维纬度,别具慧眼,敏锐、冷静、深沉地观察生活,领悟人生,独抒性灵——山溪流水尽是广长舌相;翠竹黄花无非清净法身。一种庄严、清净、平等的,极具空灵明澈的觉照境界,遍满生活中,在眼所触,耳所闻中。
愿这个集子能帮助读者叩开自己那久已尘封的心扉,溅射出照天照地的真智之光。
昌臻于四川乐至报国禅院
199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