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法
2014/9/3   热度:622
皈依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为什么佛弟子他一天吃一餐就够了,我们三餐还不够?原因就是他那个机器省油,我们这个机器耗油。大家要知道,我们能量消耗到哪里?消耗在妄念上,你妄想愈多,你所消耗的能量就愈多。从前出家人没有妄想,他不要攀缘,他一天到晚没想头的,他只有入定,因此他消耗量少。阿罗汉得九次第定,他没有妄念,他消耗得少,他一个星期吃一餐饭,够了;辟支佛定功比阿罗汉更深,消耗更少,半个月吃一餐就够了。我们不行,我们妄念太多,你又不肯给它加,那你不是自找麻烦!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决定不是充面子的事情,不是搞好看的事情,是看我们自己能力能不能做到,对于日中一食不要勉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释显如
“法”(梵语“达磨”)是解脱贪嗔痴的境界,也是实现解脱贪嗔痴的方法──“道迹”。皈依法,是以觉者所实践过的“道迹”,做为我们的生活之道。这些通往解脱的道迹是什么呢?就是三十七道品,一般以其中的八正道为代表。这个道迹是不论在家或出家都可实践的,并不是要仿照释尊的样子,非出家不可;经典记载,佛世的在家弟子,也有修学三十七道品而证果位的。在家、出家的差别,是印度文化条件的产物,释尊因时、因地的方便制宜。
佛陀是充分实践解脱烦恼之道,而达到人格完善的境地。皈依佛是以觉者解脱自在的完善人格做为人生追求的典范;那么皈依法──觉者的解脱之道,也是必要的。就像皈依佛不是找到一个消灾免难的保护神,皈依法也不是找到呼风唤雨、通灵感应的方法;这是古来凡夫的迷情,扭曲了原始佛教的宗旨。皈依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三十七道品或八正道,不是下班、假日或在寺庙里才可以做。
皈依法,就要了解法──正道的内容是什么,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点在那里;而不只是对经典的恭敬、礼拜、读诵而已。法的内容,举八正道来说,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就是佛法的根本精神,也就是佛教的人生观──因缘和合的世间是无常而充满不安(苦)的;苦恼的根本原因是人人内在的贪、嗔、痴;只有消除贪、嗔、痴,才能达到真正的自在无碍;消除贪嗔痴的方法,有其必然、必要的步骤,也就是觉者的道迹──八正道,这是踏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功夫,没有捷径或秘方,也没有空中楼阁的想像。一切朝著消灭贪嗔痴的方向前进,如果不是,甚至相反,那就有了问题,要加以检讨,是不是逸出了轨道。能够确立佛教的正见,才能分别“善恶”──法和非法。有人把“不分是非善恶,不分青红皂白”当做“不执著”,这是教人做白痴愚民瞎子,不是佛法。不执著是认清颜色的青红黑白,而不会对某颜色起情绪性的好恶;分清行为的好坏,要称赞、学习或指责、远离,而不起情绪上的贪嗔黏著。学佛就是学习觉者的智慧──洞察善恶、苦乐因缘而不受情绪和偏见的干扰,从无知无明的黏缚之中解脱出来,不然学佛何用?正见就像人的眼目,带著我们朝著正确的目标前进,不致误入歧途。
正思惟是依正见基础的,检讨对事理的思考、抉择等意志活动,是否合于缘起法则、是否增长贪嗔痴。由于习性的缘故,接受正见,并不见得就能马上依正见而作正思惟,这需要不断修习来改造我们思考的习气。正语,说话平和而有条理,符合场合的需要,不夸诞、不诈骗、不煽惑、不挑拨离间、不歪曲事实。语言是人际的主要沟通工具,注意观察,可以了知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语言表现说话者的心态,思路是否清晰,情绪是否平稳,动机是否纯正,时时检讨自己的语言习惯,有助于改善自己的思惟和表达能力,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人际纠纷。正业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暴行、不骄慢、不任性、不暴饮暴食、不抽烟酗酒等等,这些都干扰身心的平衡,滋长不善法,要设法加以改善,不能任它去,而说是“不执著”!正命是如法的谋生之道,赌博、走私、奴役、屠宰等投机、残忍的行业或制造污染、破坏生态等遗祸人类子孙的行业,直接、间接的影响自他身心安宁,均为修行人所不当为。正精进──已生之恶令断,未生之恶令不起,已生之善令增,未生之善令生起。简单的说就是要不断地消除贪嗔痴的心念和行为,不断地增长慈悲喜舍的心念和行为。这需要培养接受批评的胸怀,不要“闻过则怒”,以为别人的批评就是揭你的丑,损你的面子,反过来拼命遮盖。修行人要把批评当做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即使是“恶意的”批评,也要冷静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勉之。批评不是毁谤,批评是有根据的指出过失,毁谤是捕风捉影或无根据的造谣。修行人有需要善知识或道友的检讨,因为修行是逆习气的努力,同行的人才能了解彼此的问题所在。正念是修四念处──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觉察自身的紧张、懒散等不安的状态;觉察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好恶胶著所在;觉察念头纷飞、心猿意马,不能专心;觉察行为或价值判断的动机,表面动机,潜在动机。总之就是觉察自己的贪、嗔、痴表现在何处,然后寻求对治的方法。正定就是修习正确的禅定。以正见为前导,在日常生活中排除身、口、意的不良习性可以每日静坐片刻,等到贪、嗔、痴的烦恼转薄,才能专意修学禅定,才不致于误入邪定。透过正定的修习,心力集中,才可以观照微细的烦恼、洞察微细的因缘,而达到无明烦恼的澈底消除。
皈依法,就是愿意过著修行的生活,修行的生活就是有节制、不放纵的生活,提升我们的智慧和德行,关心我们周围的人和社会。皈依法的目标是断除贪、嗔、痴等烦恼的根源,不是要到某一个天堂,不是要求永生、求福报、求万事如意。早期的佛教,修学佛法有一定的步骤可循,佛灭几百年以后,开始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论,或者迎合世俗的需要,求捷径、求简易,绵延至今,无所适从。早期“佛法”说“无常、苦、无我”,末期的“大乘佛法”说“常、乐、我、净”,你要皈依那一种法呢?有待于智慧的抉择。
(1988.7.《新雨月刊》第14期)
(本文已收录在《显如法师文集》—法雨道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