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禅
2014/9/3   热度:232
前 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里面善根的标准一定要知道,与我们世间一般的标准大大不同。善根是听了就相信,真信,真正肯发愿,真正肯执持名号,肯念佛,这样的人就是“善根成熟”,所谓“成熟”就是他这一生一定成就。《观经》讲下品下生的,那是讲五逆之人,是讲造恶的人持名念佛。我们虽然造恶,还没到五逆十恶的程度,自己真正下定决心持名念佛,一定不在下三品,这是我们有把握能做得到的。佛在经上讲,末法时期,人“尊恶贱善”,对善人、善事瞧不起,对恶人、恶事很尊重。我们一心一意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是至善。世间人瞧不起没有关系,佛菩萨、阿弥陀佛瞧得起你!世间人瞧得起的常住世间,世间人瞧不起的常住佛国,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白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第一章 茶道
要想通达茶道的奥义,大致没有十年、二十年的修行是不行的。茶道不仅仅是“喝”,它的技巧、它的礼法、它的道,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达其奥义,绝非易事。不懂茶法,只在技巧上徘徊是一般人所为。所以,可以说通达茶道奥义,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首先,从点茶的技巧上来说,有薄茶浓茶的调制方法以及饮茶方法的练习。然后是茶席上的茶具组合。各种茶道具的取放,必须和四季的变化相适应地进行组合搭配。还有红白喜事等等各自合乎仪轨的茶道具的组合摆放。另外还有早晨、白天、夜晚,不同时间的茶事,要体现不同的主题。招待客人的时候,不用心地做好怀石料理的准备也是不行的。这些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好的事。做一个能真正进行庭院布局的茶人也极其不易。茶人的行住坐卧和上述内容都要和谐起来,否则,就不合乎茶法。
并且,只懂得茶法也是不够的。懂得茶法,仅仅是知道而已。茶人不仅要知识渊博,更要穷尽茶道的奥义,自身苦心修行,和茶事融为一体,由此来体悟茶事。这是茶人内心的问题,而非别人所能教授的技法,也不是懂不懂茶法的事情。惟有自己独自一人,真诚地从心 的安放处修为才可达到。
所谓心的安放处,就是程朱所说的“主一无适之心”,即将意念集中到一件事情上,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做到一心不乱。
用禅来说,这就叫“纯一无杂的三昧境地”。首先,将进入这个三昧境地做为第一个体验,由此悟解深刻的禅意,进而真正地体悟茶味,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领会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一边坐在仅有四、五个榻榻米的茶室里,一边领略坐在深山幽谷的心情,倾听釜中那不断的沸腾声,从中感受松风的妙音,心驰神往于大自然之中,将“小我”扩展为“大我”,开辟出天地一如的奇妙境界,这就是茶道三昧法悦的境界,和禅相融一体的意义,也在于此。而且,由此乃至行住坐卧、举手投足,完全在和敬清寂的气氛中,彻底去掉“我心”,空掉 “自己”,以平静之心和他人相处,彼此尊敬。用佛法的语言来说,这就是“和敬”。在“六和敬”中,僧人被称为和合众。清净的、不掺杂利害观念的闲寂不动之心,被禅语称为“寂静无为之心”,这种心境没有造作造业的念头,特别被临济禅师所提倡。闲静枯淡的禅意,知足安分的生活,是茶禅共同所有的“三昧法悦”境界。相信到达这种境界的人,已经踏上了茶人所应该走的路。
第二章 何为禅
禅是印度语“禅那”的略称,意译有许多种意思:静虑、思惟修、功德丛林等等。这些都是对“禅”的说明,而非禅本意。禅是实修实证的东西,由着精神的高度统一而防止散乱之心,来真正地透悟自己。
一般人很难理解真正的自己。虽然禅用各种专门用语来表达这个自己,如“本来面目”、“一无位真人”、“主中主”等,但要真正地抓住“它”,十年、二十年的坐禅仍然是必要的。最好向禅师参学,严格地精进修行。
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无缘话题,好像在一个和我们的生活毫无任何密切关系的遥远之处。突然有一天,出现在身边时,原来生活就是禅,平常心就是道。这是非常流行的说法。
首先,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从早到晚的二六时中,循环往复地运动着,从此至彼,从彼至此地不断运动着,有精神的,也有体力的。在那些繁忙的劳动中,偶尔得一时清闲,发现自己心中的宽阔天地,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是进入禅的第一步。
用通俗的话来说,这是自己的内观反省,也就是仔细地思惟那个如此地从早忙到晚的自己。用静静的、沉着的心,专注地找到自己。那个自己是没有分别的自己,是超越善恶、迷悟的对立的自己。那个自己作为主中之主,能够将“自己”这颗小我之心带向遍在宇宙的大心,这就是所谓看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本来模样,是禅的根本意义所在。
那个根本之处,也叫做“本来无一物”。然而在那个“本来无一物”中,有鲜花明月,也有楼台阁宇自由自在地随处显现。遇茶喝茶,逢饭吃饭的没有造作的行为,便是禅的体现,是最珍贵的事情。永嘉大师在其《证道歌》中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动中之静,不动智的神妙,便是禅,是禅的醍醐之味。
泽庵禅师著有《不动智神妙录》一书,这是作为向柳生但马守披显剑道极意而流传下来的。这是一本非常通俗易懂的书。书中对什么是“不动智”做了如下说明:
何为诸佛不动智?不动,不移也。智,智慧也。不动非石木无性之意。 向前、向左、向右,向四面八方而动之心,不住其动,乃不动智也。
就是说,“不动智”是指心不停留在某一事物上,看见某物的时候,心不为其所留便是不动。为什么?心若留止于物,便会起分别妄念,便是动。泽庵禅师称之为“无明住地烦恼”,是说心停住下来,分别便起,烦恼便生,本心便不能自由自在地运动。
关于本心,泽庵禅师说:
本心,不停两处,全体遍在。妄心,止思一处。本心集止一处,便成妄心。本心,失于时所而非失。本心,如水不住一处。妄心,如冰,冰无洗物之用。化冰为水,自由流动,亦能洗物。心若住于一事一处,如冰不能自由流动,亦如冰不能用以洗物。心如水般融于全身,随所而欲,乃本心也!
这个说明告诉我们,本心和妄心本为一体。本心是未来之心,妄心乃本心停住于分别之处而起。用另一种话来说,妄心和本心便是有心和无心。有心是分别思虑所生之心,止思在某一处,不能自由运动。相反地,无心是没有分别、没有思虑的。无心无处不在,自由去来,不住任何一处。
无心不是瓦石那样的没有心灵,只是心不住一处地随时随地地自由运动,随时随地地自由应用。这也叫“前后际断之活用”。全部身心、灵魂都专注在一点上,不瞻前顾后地抓住当下。这就是纵横都没有毫发可插之缝隙,快如电光石火的禅机。禅家都尊重这一点,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便是禅的灵活作用。这绝非易事,没有十年、二十年的棒下修行,一上来就要达到真正的悟境是不可能的。 (待续)
附译后记
我热爱这个地方,常来此神游!
——《 茶和禅》译后记
以我并非高精水准的外语能力,浅薄的禅茶知识(准确地说是体悟),来翻译高僧伊藤古鉴这本著名的书籍,面对如此深奥的茶道和禅学阐述,的确有些不自量力。然而,一如本书结尾对“合同船琉璃殿”所表达的向往一样,在人生的日用光中,我对禅茶的无形之地,乃至其“空无”境界也可以说:“我热爱这个地方,常来此神游”。
无数个日子,在夜深深,风清清,人也无心,茶也无语的幽寂中,我感悟这“神游于此”的空寂,长久地向内而非向外地凝视我自己。籍此,我获得一种无以言说的快乐。我甚至找不到任何一种表达这快乐的形式,或动作。希冀有谁来共享这快乐,却无人相对,独坐无语。惟冷暖自知,似明月轻移过山冈,尔后,毫无痕迹。
而伊藤和尚的这本书,却越过时空,道出了禅茶给人快乐的本源——于其中看清自己,超越自己,舍弃自己。然后,显现一切众生皆有的佛心佛性。
正是这佛心佛性的显露(哪怕仅仅一瞬间),才真正能令你感受人何以能够“与天地同根与万物一体”,那是惟有在无我的境界里方能感悟到的啊!是的,就在此刻,水从青青峡谷轻流而至,茶从云雾高山飘然而落,燃起你佛心的炉火,来煮这天地之茶、宇宙之茶、虚空之茶。在无为之为的茶事中,没有任何压力,也没有任何思想,你和那峡谷的水一起流动,你和那高山的茶一起成长,你和那本具的佛心终成一体!何等的轻松!何等的广大!何等的自由自在!难道不快乐吗?
于是,我想要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如同我想要与人共享禅茶的快乐。尽管,这份快乐或许根本不可以分享。
于是,我开始蚂蚁啃骨头般地一字一字地译起来。
感恩诸佛菩萨的加被,感恩2003年春节的假日,感恩来自某位茶友的陈年普洱,我在今年二月间,将这本传达茶禅深意的书翻译完毕。
我衷心地愿望这本书给喝茶的人们、爱茶的人们、做茶的人们,特别是投身禅茶的茶人们带来哪怕丝毫的茶喜和禅悦。
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为这本书得以中文出版而付出努力的人们:日本驹泽大学的松本丁俊教授——松本老师在百忙之中,亲自到驹大图书馆查阅此书,将之复印邮寄给我,并提供了中肯的翻译意见。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温老师也是在百忙之中,亲自为这本书找到了适合它的审译张哲俊先生。当然,在此要特别感谢张老师认真细致的审阅,他的审阅使此书在许多处趋于精确。感谢北大老教授马鸣先生,他在本书的和歌翻译中也给予了真诚的帮助。我还要感谢责任编辑刘雁女士和师兄马明博,在某种意义上,由于他们的缘起,我加紧了此书的翻译。我并且要感谢在此书的翻译过程中,以无形的方式给了我各种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们。在此,我谨以翻译此书所获得的喜悦回向给他们,愿他们在茶中,在禅中,法喜充满,安祥快乐!
以上,谨为《茶和禅》之拙笨译记。因为对禅茶,乃至籍由禅茶通向佛境之路怀有深深的敬畏,惟恐有错译之处。尽管如此,错处仍可能再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