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与唯识(上)


2014/9/3    热度:330   

在上一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佛教界围绕《大乘起信论》曾有过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的焦点是该论是否符合大乘思想。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先生等依据唯识学,对《大乘起信论》持批评乃至否定的态度,指出它不仅非印度所出,且根本违背佛教教理[1]。《起信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堪称中国佛学的根本经典,他们对《起信论》的批判等于否定中国佛教的基础,自然激起了传统佛教界的强烈反对。维护《起信论》者大多视中国化佛教为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是大乘教理最圆满的体现,因此坚决捍卫《起信论》的正法地位。其中,以太虚大师为首的一批缁素大德,同时亦以建设性态度,尽可能会通《起信论》与唯识学之矛盾。
  这场激烈的论争虽然早已结束,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直到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还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2]。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试图对《起信论》与唯识学作一新的会通,希望有助于对《起信论》和唯识学的正确解读。
  一、《起信论》的基本思想
  (一)一心二门
  《起信论》的核心是一心二门的思想。此“一心”[3]是一大总相法,可由二门释之: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由此二门,心统摄真如体、生灭相用,也就统摄一切法尽。
  在心真如门中,一心即真如,真如、心体、心性、诸法法性(共相)合一,故称“真心”。生灭门中,一心即生灭,是有为法,故称“生灭心”。此生灭与真如不一不异,不即不离,互相系摄[4]。这样,无为的真如,有为的生灭,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体用关系[5]。此体、相用二门及二者的体用相摄关系,奠定了整部《起信论》的逻辑结构。
  (二)真如与如来藏
  在二门中,以不同方式谈论真如。在真如门中谈真如即体,以清净相、具德相、摄染相三相归体,曰真心。在生灭门中谈用,以真如成生灭,而有本觉、不觉、始觉三相,或自性相、覆障相、出离相三相,称如来藏[6]。
  真如门摄相用以归体,直谈真如,真如就是真心。此真如不仅有如实空义,还有如实不空义。由如实空显自性清净;由如实不空具足一切非妄之法(即净法)。又由真如于一切诸法平等,即同时俱摄一切法,不舍一法,亦系摄一切杂染法,即有摄染相。因此,真如有清净相、具德相、摄染相三相。
  生灭门摄体以成相用,直谈生灭,说明有为诸法的历时缘起关系。而真如被生灭系摄,就不能直谈,只有通过生灭来谈,这样看到的真如就被生灭之法所覆障,藏隐于生灭法之后,而成为成佛的可能性及还灭的内在原因,故称为如来藏。真如(如来藏)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无始流转。
  从觉性看,作为如来藏的真如虽被生灭覆障,但自体离念,此离念相,即是“觉”义。此“觉”无始无终,故亦名“本觉”。真如自体虽是本觉,但由无明染法覆障,本觉不彰显,故成不觉。不觉即有念,也就是有分别。进一步,由不觉引入了始觉,即由对治有念的不觉而得离念的始觉。因始觉亦是离念相所显,回到了本觉。故真如(如来藏)有本觉义、不觉义及始觉义。
  从生灭看,真如(如来藏)复有二义:一者自性相,即一切诸法自性清净,即同相,或风水喻中的水相(湿性);二者随缘相,即真如与无明不一不异,而有诸法流转还灭,即异相,或风水喻中水动的起、灭相。由此随缘义成立了真如(如来藏)与无明的互熏。真如为无明所熏覆,故杂染诸法流转不断;真如熏习无明,可渐至还灭。流转为真如的覆障相,还灭是真如的出离相。
  上述义理完全符合如来藏系的如来藏思想。生灭门所谈,即是因位。真如为无明杂染所覆,如宝在身,众生不知,却是众生成佛之内在根据,由此得如来藏名。如来藏(心),具足一切如来净法(有本觉义),而为客尘杂染所覆(所谓“在缠”,即客尘杂染缠覆之义,即真如的覆障相,有不觉义;虽在缠,但自性清净,有自性相),如同珍宝蒙污,光明不现[7];待到客尘杂染涤净,如来藏“出缠”(即真如的出离相,有始觉义),如来三身成就,一切智慧功德显现[8],如同珍宝离垢,光明顿现。但不论在缠与出缠,如来藏不增不减,即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蒙染垢而有生死,离染垢即是法身。由此可看出,《起信论》的核心思想属于如来藏系。
  (三)缘起与还灭
  在生灭门中,真如与生灭相摄,非一非异,即阿黎耶识。无始以来,此阿黎耶识就是染净合流[9],而有诸法生灭,相续而转,无有断绝。此中,净者真如(如来藏)是一切诸法之体,凡圣如一,无起无灭,为内在性,为本,故称根本依;而染者无明是一切染法的直接生因[10],飘忽、有生灭,为外在性,为末,故称生灭依。依此二依为因,生起一切诸法。
  在生灭门中,以不觉义建立不觉差别相的生起次第。《起信论》云:“三界虚妄,唯心所作。”由不达一法界,而有不觉无明妄心生起。又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此心唯是不觉性[11],此不觉性即是无明。依此不觉性无始无明故心动,而有三细六粗。这样,不觉差别相根本无明及三细六粗相的生起次第得以安立。又,于此生灭门中,心识差别相(即意、意识)的缘起次第亦可以相似的方式建立,这里从略。
  在生灭门中,还依始觉义建立了还灭的次第,即从不觉到始觉回到本觉的修行次第。首先,相应于前述三细六粗、意意识相区分了六种染心。接着,安立对治六染的修行次第,最终成就如来三身。
  在生灭门中,真如(如来藏)作为无为法,是生灭之根本,但对诸法的缘起是远因,而近因是有为法。如染法流转是由于真如与无明二者和合,直接原因却是无明;又如真如自体相是还灭的内在原因,是成佛的可能性,但还灭过程的直接原因是对治六染的修行即闻思修之熏习[12]。
  (四)熏习
  缘起和还灭依赖于熏习。在《起信论》中,有两类熏习,即同性熏习与异性熏习。同性熏习者,指有为法间的熏习,而且是杂染熏杂染、清净熏清净,必具三义乃成:能熏、所熏及熏留之气分(习气种子)。异性熏习者,指无为法与有为法间的熏习,且是杂染清净相熏。此熏习只有能熏所熏,不立习气种子。
  此二熏习建立的根据是不生灭与生灭和合相续而转。依不生灭与生灭和合,有异性熏习。不生灭是如来藏(心),生灭是生灭心。由生灭心系摄不生灭如来藏,使如来藏在缠(所谓真如“有染相”),染法生起,名无明熏真如;由如来藏系摄生灭心,而生灭心有灭,如来藏可出缠(所谓真如“有净用”),名真如熏无明。又,依如来藏与生灭心和合相续而转,成立同性熏习。“相续而转”义指生灭心。于生灭心前灭后生、相似相续中有为法间的熏习,如妄心熏习等,是同性熏习。同性熏习必有习气种子,但《起信论》的生灭心主要谈不觉义,即无明是染心的近因的问题,而不是说明一切现行的缘起道理,故在论中隐而不提。
  依此二熏习义,《起信论》安立两支熏习,即顺净法熏习与顺染法熏习。由此二支熏习,建立缘起和还灭,染法、净法起不断绝。
  在生灭门中,顺染法熏习建立缘起。此熏习有二;根本不觉熏习及枝末不觉熏习。根本不觉熏习即无明熏真如。此中,无明本指一切心识的不觉相,这里指本识的根本无明,故亦可指本识。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具足净法,由无明染法而在缠,即被无明染法所系摄,与之不一不异,不即不离,和合俱转。从如来藏本净而有生灭流转角度,说本净的如来藏为无明染法所熏习,而被染污、覆障。由无明覆障如来藏,即无明系摄如来藏俱转,为“一切染因”,而有妄心生起。枝末不觉熏习者,即论中所说妄心与妄境界熏习。
  在生灭门中,顺净法熏习建立还灭。又分为根本净法熏习和对向净法熏习两种。根本净法熏习即是真如熏习,为成佛的正因。此中,真如熏习有二:真如自体相熏习与真如用熏习。此处真如自体相者,指在缠的如来藏。真如自体相熏习无明,即真如系摄无明染法俱转故,无明染法虽能生起,但刹那即灭,虚伪如幻,而容有对治法生起,乃至无明可从厚到薄最后灭尽。从此角度,说真如(如来藏)熏习无明。此即是真如自体相熏习。显然,此自体相熏习为成佛的内在原因和必要条件。但仅此还不够,还需外缘,内因、外缘缺一不可,二者具足,才能转上修行之路。外缘者,即真如用熏习。此处真如,即是出缠如来藏。如来藏出缠,三身成就,不可思议大用显现,一切如来教法从此流出。此真如(出缠如来藏)的大用,熏习有缘众生。于是,以真如自体相熏习为因,真如用熏习为缘,而生起对向净法心,发起修行。对向净法熏习者,即论中所说的(修行的)妄心熏习。此妄心(由《起信论》将成佛前所生诸法皆称为妄得名)虽在妄位,却能引如来藏真如出缠。
  从前述两支熏习容易看出,无明熏真如是一切染法缘起的根本;反之,真如(自体)熏无明亦是还灭的内在原因;其余熏习则是缘起还灭的引发条件。
  二、唯识学中的相关名相
  如上所述,《起信论》的中心概念是真如、如来藏、熏习等,下面就简单说明一下唯识学的相关概念,以利于二者的会通。需要指出,本文只讨论玄奘法师所译传的唯识学,而不涉及真谛法师所译传者。
  (一)唯识
  唯识学的基本思想是“唯识无境”。没有外境,只有内识。识即显现:虽非外境,而显现为外境;虚伪不实,刹那生灭。这里,一切有为诸法皆是识,故唯识;圆成实性是识的实性,与识不一不异,不离于识,故唯识[13]。进一步,在唯识学中识就是心,如“三界唯心”所示,一切诸法唯心。此中,唯识、唯心、唯显现,三者等义。
  (二)真如与如来藏
  在唯识学中,真如是统摄一切法相的五法之一。它是二无我所显,离分别,离言,真实,恒常,与一切法不一不异;是诸法之共相理,称法性;还有空性、实际、无相、圆成实性等异名[14]。
  在唯识学的传统诠释中,真如仅指凝然不动的理性。但依照定义,凡符合“二无我所显”者,皆属真如义。显然,清净有为法为无我所摄,定为真如所摄。于是,真如具摄有为、无为一切净法。不过,在涉及唯识学时,真如的基本义还是指无为之理性。
  另外,在唯识学中,阿赖耶识是染净依,真如是迷悟依,如来藏是凡圣依——由转阿赖耶识而转染成净,由悟真如而转迷成悟,由如来藏出缠而转凡成圣。其中,如来藏是真如的异名,由远离二我执名真如,而由具足如来净法智慧功德称如来藏。
  《摄大乘论》卷中有“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15]。世亲菩萨将此二释为“自性真如”与“离垢真如”;又进一步将自性真如释为如来藏[16];复由“自性真如”离垢即是“离垢真如”,可知离垢真如就是离垢“如来藏”。《成唯识论》卷十有“本来清净自性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此即前述的如来藏。《成唯识论述记》卷二十说为垢障所覆真如即如来藏,离垢障则称法身。
  综上所述,在唯识学中亦有“如来藏”思想,而且如来藏的自性清净、覆垢障与离垢障三义,亦与《起信论》中如来藏的自性相、覆障相及出离相一致。如来藏是无为真如理,具足如来智慧功德,在凡不减,在圣不增,隐伏于众生,是众生成佛的内在可能性;待由闻思修熏习而渐次去除垢障,最终如来藏圆满彰显,成就如来。
  (三)缘起、转依与熏习
  唯识学围绕阿赖耶识建立两种缘起:亲因缘缘起和增上缘缘起。前者涉及一切现行的亲因缘缘起,所谓“分别自性缘起”;后者即是生命流转的十二因缘业感缘起,所谓“分别爱非爱缘起”。由此二缘起成立一切杂染法的生灭、相似相续,及生命的流转。
  前面谈的是杂染法的缘起,清净法的生起则有另外的依止,即《摄大乘论》所说的“非阿赖耶识”[17]。此非阿赖耶识摄藏本有无漏种子,是成佛的内在可能性。正闻熏习发生后,亦摄闻、思、修熏习种子,是一切对治道和清净法生起之因。具本有无漏种子的众生,由清净法界等流的正闻熏习,走上菩提之路。从此,以闻思修熏习对治杂染种子势力。随着闻思修熏习的增长,阿赖耶识的势力渐减,而非阿赖耶识的势力渐增,最后阿赖耶识种尽,非阿赖耶识圆满显现,即是如来无垢识,成就转依,即所谓转识成智。
  前述的流转与还灭以熏习为基础。熏习具三事:所熏、能熏、习气(种子),喻如苣藤受花熏习。这要求能熏、所熏、习气(种子)皆为有为法。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种子生种子,皆是有为法间相生、相熏,而且是有漏法间相生、相熏,无漏法间相生、相熏。因此,无为法真如不能作为能熏去熏,不能作为所熏来受熏,亦不能作为种子亲生现行,即不能作缘起的亲因与果。无为法与有为法不一不异,只能作增上缘对有为法缘起起疏助作用。另外,无漏有为法与有漏法不能相生、相熏,但彼此可以互作增上缘对对方缘起起疏助作用。
  (待 续)
  注 释:
  [1]欧阳竟无:《抉择五法谈正智》;王恩洋:《〈大乘起信论〉料简》、《起信论唯识释质疑》(《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张曼涛主编,大乘出版社);吕澄:《起信与楞伽》p294-301,《〈大乘起信论〉考证》p337-356(《吕澄佛学论著选集》,齐鲁出版社)等。
  [2]吴可为:《辨“真如”义》,《法音》1998年7期。
  [3]“一心二门”的“心”既不同于能缘虑之心,亦不同于心体、心性,亦不是如来藏。而法藏认为,此“心”即如来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p250中,《大正藏》卷44)。但如来藏是生灭门的概念,不能指此“一心”。
  [4]真如体者,摄相用,进而摄一切法,即摄相用以归体;生灭相用,摄体,进而摄一切法,即摄体以成相用。
  [5]此体用关系的体是无为,用是有为,不同于中观和唯识,二者要求体用一致,所立体用皆为有为。如唯识学以识为体,识的差别为用,或以阿赖耶识为体,余识为用。
  [6]元晓等认为真如门真如讲不变,而生灭门真如随缘,故二门真如理不同(元晓:《大乘起信论别记本》p227下;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末,p264中;《大正藏》卷44)。但此体用二门不离,从不同角度去看真如,真如体一,不是二。
  [7]如论中云:“是心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此引语清楚表明生灭门的真如(如来藏)自性清净,为无明染法所染,即具自性相与覆障相。
  [8]论中谈本觉随染分别有二相,实指始觉;其二相的智净相,即相应于法身;不思议业相,即相应于报身、应身。这就是真如(如来藏)出缠,即出离相。
  [9]慧远法师认为阿黎耶识就是真识,是如来藏(《大乘起信论义疏》,大正藏卷44);而元晓、法藏法师认为是染净合流(元晓:《起信论疏》及《大乘起信论别记本》;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大正藏卷44)。
  [10]印顺法师认为如来藏是一切诸法之依,而不是直接的因,如说如来藏“是无为法,不可以说生”,“只能说‘依如来藏’,为依为持为建立”(《大乘三系教判》p29,《印顺集》,黄夏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唯识学更广明此理。
  [11]一般认为“唯心所作”的心指如来藏,但如来藏是无为法,不可能有造作。又心能生能灭,必是有为。故说生万法的心是造作性,是不觉性,由此虚妄染心而有诸法的生灭。这实际就是唯识思想。
  [12]这与唯识相似,有为法是有为法的直接原因。但唯识学认为无为法只是疏增上缘,没有揭示出真如与无明染法的不一不异的关系是染净法缘起的根本前提。
  [13]此显现与唯识义见周贵华:《了别与显现》,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4]《成唯识论》卷一说:“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非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成唯识论》卷九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15]无著:《摄大乘论本》,玄奘译,《大正藏》卷31。
  [16]世亲:《摄大乘论释》卷第五,玄奘译,《大正藏》卷31。
  [17]见无著《摄大乘论本》卷上,玄奘译,《大正藏》卷31。由于唯识学以阿赖耶识为根本建立杂染法的流转与还灭,就将非阿赖耶识摄入阿赖耶识,而仅称阿赖耶识;直到转依发生,阿赖耶识灭尽,才舍阿赖耶识名,转称第八净识,即无垢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要落实在十善业道。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说,这个十善是人天、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的根本,无上菩提是究竟佛果,都是从这个地方修成的。你没有十善业道,换句话说,你来生得人身都得不到。没有十善业道,你来生受业力支配,自己做不了主,你还是要搞六道轮回。我们学佛,从得人身到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是十善业;十善业要是没有,就没有佛法,那搞的是佛学。搞的最有名,也不过是佛学家而已。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学佛的人,一定要落实《十善业道》,才是真正佛弟子。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