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禅灯录(明末清初)


2014/9/3    热度:1509   

大鉴下第三十七世临济宗破山派灵隐印文禅师法嗣
  沅州马瑙山师林发育禅师(1625— ),蜀人。明唐王隆武元年(1645)乙酉,师林发育廿龄薙染。顺治二年,圆具之后,得偏沅巡抚袁廓宇资助,创建法光寺于沅州马瑙山马驹苑。明永历十六年(1662)壬寅十月初一日,闻灵隐印文受请住会同洪江回龙禅院,遂来参灵隐印文,得印契,付源流一纸。书联芳偈云:“师儿胆大又心粗,哮吼惊天震五湖。踞地威狞人莫测,爪牙独露在皇都。”并赋诗:“师子林中师子山,爪牙养就刺人间。有时哮吼于东土,百兽闻之心胆寒。”徧参至迥龙。于灵隐和尚喝下知归,遂受印可。开创在沅州马瑙山马驹苑。
  上堂:“本色道人无孔窍,现成木偶儿,不必问渠重觅要。切忌开口,口门未待魂劈开。卿经绝行,机先已被虚空笑。弄虚头作么?古今多少明眼人,太杀郎当,不怕羞惭惟绝叫,一片赤心两片皮。强言一句有三玄,须发全白。又道一玄具三要,全白须发。从前公案既现成,上大人今日殷勤添草料。化三千,第一要,蹋着麻绳两头敲。波斯疑是赤斑蛇,白日青天把灯照。见怪不怪第二要,金刚眼上虾蟆跳。一樵击碎献空王,元来却是新罗鹞。捏目生花第三要,熨斗煎茶不同铫。普贤失却白象王,土地面前来讨筶。马头觅角,此语诸方耳共闻。东涧水流西涧水,总解迻腔并转调。南山烧火北山红,直饶伎俩现尽时。海枯终见底,愈失自家真要道。漏逗了也!休将识量立疎亲。莫儿戏,肯信灵源无老少。信一半,毗婆尸佛早留心。用意作么?直至如今不得妙。冤家转见深,中峰本和尚道:要謌马驹,今日华擘了也。诸人还会么?于此会得,掇权衡全在我,纵横施设更由谁?其或未能,冷眼看佗人富贵,等闲无奈幞头何。”喝一喝,下座。

大鉴下第三十七世临济宗破山派灵隐印文禅师法嗣
  黔阳广福山胜觉禅寺密印真传禅师(1625—1686),号密印,姓李氏。原籍四川叙州府,寓于贵州之安顺。天启乙丑岁六月二十八日诞,晴霄正昼,白气舒腾。时,母忽倦,就榻而寝。正寐之间,见得满屋无障,四壁俱空,熟桃满株,从东扑向,觉而诞之。
  师垂髫之时,弗从他教,自不茹饮,省知世间俱从幻化。尝诵《法华经》,至“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之句,掩卷不觉潸然,因此遂有出尘之念,家园世业浑不着己。
  明唐王隆武元年(1645)乙酉,事其二亲谢世,诣观音洞薙髪。除务之暇,尝阅教典,并览宗猷。虽未深谙道义,然心中有契焉。遇一老僧谓曰:“陈年茶饭,不必苦啜。须知有教外别传”。师曰:“何为教外别传?” 老僧曰:“放下自有端的”。师从此后少以执卷,默而静坐,身心浑忘,如此半载。偶而一宵月地经行,闻钟豁悟,觉得以往所看教中从闻思修之旨,炳然不疑,胸中碍膺当下冰释。
  明桂王永历四年(1650)庚寅冬,师闻得语嵩传裔住贵州之牟尼寺,次受三潮水禅院之请,整理参见,四方云集者众。临冬结制,具圜戒法。明桂王永历五年(1651)辛卯春,因病,辞归调理。后寄书以问之。师览,修复,兼呈偈曰:“鼓浪长鲸出海游,风云相聚要吞舟。谁知泳入三潮水,是病浸成永不休。”又:“固病不离生死因,离时谁共我相亲。纯清绝点难留住,应用权将作故人。”又:“袖未藏锋一着先,然无月色过前川。今时不肯将心负,任运分辉显洞天。”自复书之后,病未脱体。
  明桂王永历十年(1656)丙申,灵隐印文出住贵州安顺静乐寺。云游楚南,过访黔阳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真传迎入礼拜毕,举问灵隐:“赵州指柏树,南泉指牡丹,未审和尚将什么为人?”文便喝,密印倒地而卧。文唤沙弥扶起。沙弥至,密印便起。绕文一匝而出。文为印证,付其曹溪源流。后有人拈此因缘,曰:“无根树子得活也。”一僧曰:“即是家里人,便话家里事。”师徒相契共住广福山胜觉寺。共住一载未周,偶值世乱,因众檀信欲同接上滇中,遂将曹溪来源,而谓曰:“佛祖位中,有个了不了事,要汝承当”。师曰:“如此病质,不能担代。”复辞不允,勉而受之。
  明永历十二年(1658)戊戍,灵隐印文受请住安顺紫竹禅院。密印真传挂锡楚新州白云山。旋住黔阳安江东城观音寺。密印真传来,焕然一新。灵隐印文寄拄杖与密印真传。并赋诗云:“白棒一条随纵横,诸方闻着胆寒惊。师王授受金锥客,临济门庭重复兴。”
  明永历十三年(1659)己亥春,率众临楚,锡挂新州白云山、黔阳东城观音寺。次受靖州绥宁波罗山云栖寺请以辟建。
  明永历十六年(1662)壬寅十月初一日,灵隐印文受请住会同洪江回龙禅院。
  结制上堂:“烟横渡口,自有来由;雪覆芦花,那堪朕兆。轰动地之之晴雷,击绳滞岸;转迅风之机要,卷尽氛埃。锦云共散一轮丽,出于性天;绣气同消万法全,彰于慧海。钵里饭、桶裹水,头头放光。有漏篱、无漏杓,物物现瑞。到这般田地,方知不动道场,遍十方界。夤缘不挂,体合太虚。千佛开口便借,万圣垂手即差。山僧然尔如是,大似虎口横身。葛藤且止,炉鞴新开。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情尽见见除逃至化,珠回玉转乐升平。”
  清圣祖康熙二年(1663)癸卯,密印真传重修黔阳广福山胜觉寺,并撰写《重修广福山胜觉寺疏引》:“能仁出现,悬慧日以当空;应化无方,驾慈航于欲海。古以人诚感格,圣迹昭然。而况水绕山旋,林郁境秀。按碑记载,寺始建于后周广顺元年(951)。宋祥符中(1008-1016)重建。元季有将军遁迹寺中,今‘养马园’犹在。递代重修屡次迄今。十载余前,兵戈攘攘,僧将半百,逃窜四方。香烟绝侍,瓦片零落,墙壁颓毁,佛身曝露。予以观之,实乃感伤。何得仙境,焕然一新。故集有志缁流,募修古寺,堪为选佛之场······”秋,密印真传,复住洪江回龙禅院。
  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甲辰秋,密印真传随师灵隐印文回四川梁山双桂堂,省觐破山海明,遇莲月印正。
  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乙巳,灵隐印文离开破山海明,与莲月印正途中话别,有诗《别怀莲月和尚有小序》相赠。密印真传建修黔阳广福山胜觉寺。
  清圣祖康熙五年(1666)丙午正月二十二日,密印真传受请,进住黔阳胜觉寺。啸峰如暐前来披剃。
  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丁未二月二十二日,灵隐印文寂于贵筑(贵州)贵阳大兴禅寺。密印真传受会同县若水乡鲁冲众庵请,住鲁冲旗山永兴禅院。
  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戊申,密印真传遣徒照俸赴贵州大兴禅寺,迎取灵隐印文舍利回楚,塔建靖州会同县若水乡鲁冲旗山永兴禅院西麓。
  清明,为本师灵隐老人入塔,上堂。僧问:“未应迹时,何处安身?”师云:“黄金国里。”进云:“已应迹后,何处立命?”师云:“白牛车上。”进云:“不挂丝毫无一物,弘开道眼仗何缘?”师云:“巴山与楚水,黔石并滇池。”进云:“事毕临行,又向甚么处去?”师云:“东家驴腹里,西舍马胎中。”进云:“假使层层无缝罅,里面亦无门,入得舍利,是甚么人?”师云:“杀人不眨眼汉。”进云:“且道此人有甚利便处?”师云:“觌面破情关,当门抽识锁。”进云:“既有,何不先与学人道破?”师云:“转见不堪。”乃云:“宝塔巍巍,人人相对;常规荡荡,缝缝不瞒。所以道:‘是法住法位,世间常相住。’故我本事和尚,如龙得水,道逗群机。寻常揭示一宝,价重泰城;末后平拈四句,光施楚地。不忆金乌出队,啄破琉璃;泥牛入海,触破屿际。而今安向其中,六合光生如在。时烦四顾而来,未审全情何尽?”喝一喝,云:“三眼摩醯窥不透,半函舍利远流芳。”下座。
  密印撰《灵隐老人塔铭碑记》:“师号灵隐,讳印文,四川夔州府梁山县王氏子。髫,从本邑兰木寺披剃。参越二十载,正续临济三十二世,乃破山明翁之法子,天童悟祖之嫡孙。扇真风于滇黔,印心法于蜀楚。至丁未春,世缘已毕,坐脱于贵筑之大兴寺。予十载前,缘化楚地,远未知终。偶闻讣音,不惮时炎,遂而至,突见不遑。次年,复令弟子照俸迎归师之舍利,幸以檀信乐从,而窀穸得所矣。便捐衣钵之用,建舍利塔于湖广靖州会同县若水乡鲁冲旗山永兴禅院之西麓。忆师存日,心光透脱,迥出根尘。末后到来,转身物外,平步青霄,始终全提今之是也。遗作指顾,述其铭曰:旗岭之下,秀峰之前。瓶其崒堵,卓而巍焉。玅象超格,奇标入玄。层层峭拔,缝缝联绵。不落偏际,所因正传。三重递接,六合相连。巨壑流水,长松舞烟。青狮踞地,翠笋插天。一嶂云尽,千山月圜。常光贯世,道范如然。康熙七年岁次戊申黄钟月。嗣法门人真传拜撰。蓂凋十荚,勒石建立。”因众眷之虔,塔就旗山之西麓。
  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己酉,密印真传建修会同县若水乡鲁冲旗山永兴禅院之祖师塔院,新建大殿,高楹三丈,廊接四周。仲秋月,密印真传撰《重修永兴禅院疏引》:“苦海沉沦永不休,故劳诸佛重兴世。遂离兜率舍皇宫,六载雪山曾悟契。覩明星,观大地,情与无情同一器。因病多端使药方,执方成病复难治。末后来,拈花示,迦叶露颜得此意。正眼流通永不绝,始传四七西天记。初祖来,光两地,一花五叶相承嗣。炳然杲日正当空,幽壑林中说未备。见不平,何以利,须建丛林立佛寺。见闻瞻礼及称名,一念了然非渐次。慕檀越,最胜志,体佛心而行佛事。身居尘世亦非尘,超出世间非越世。能令法界未闻闻,共愿同圜一切智。”
  清圣祖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造密印和尚塔于黔阳安江广福山胜觉寺前陇。于元宵日,楚南金城七十叟刘禹甸撰《密印和尚塔铭碑记》。铭曰:临济真宗,天童独盛。法传破山,林茂根正。灵隐相继,绍于密公。全提祖印,正脉弘通。手垂格外,剑按当门。云水相望,迎锋已奔。观今甚烂,做古行持。扫尽狐族,觅狮子儿。育德耆旧,久依不孤。孝当竭力,建此浮图。江山作供,日月为灯。地久禅谷,天长寿陵。迷有生灭,悟无涅盘。常光更古,慧眼能观。予言石载,师行冰清。诚以稽往,故为是铭。
  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密印真传于胜觉寺举办弥勒佛七,感得天空现瑞相。
  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戊午,密印真传于胜觉寺举办禅七,四众咸集。冬,密印真传于会同旗山结制,将黔阳胜觉寺付与法嗣啸峰如暐。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戍九月,《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十二卷刊行,板存浙江嘉兴楞严寺,随《嘉兴大藏经》流通。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三月,密印真传于黔阳胜觉寺示微疾,勤诵弥勒佛名。四月八日辰时,跏趺坐化。时闻天乐鸣空,天香漫院。世寿六十二,僧腊四十二。六坐道场,共有《密印禅师语录》十二卷锓行于世。内容为:卷一至卷三为上堂语,卷四小参,卷五、卷六开示,卷七法语、牧牛颂、十无语颂,卷八机缘、勘辨、拈问代颂,卷九颂古,卷十山居、集诗、水居,卷十一杂偈、诸赞、真赞,卷十二杂偈、疏引、塔录。

大鉴下第三十七世临济宗破山派燕居德申禅师法嗣
清黔阳蟠龙山心闻合达禅师(1618-1683),蜀人。初参燕居德申于黔之福泉,后往武冈云山,再谒燕居德申,机缘相契,得印证。付法偈云:“蜀水直来楚水弯,唯有黔阳巨石尖。行到蟠龙筑破指,拖声欸气叫苍天。”开法黔阳蟠龙山。山麓有留云寺,紫霞禅师住持;山腰有长嵌寺,苍壁明睿禅师住持;山顶为蟠龙山寺,心闻合达禅师住持。开山为唐朝寒山、拾得二大士。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时,曾在此有诗作歌咏。

大鉴下第三十七世临济宗破山派敏树如相禅师法嗣
  清辰州龙山颖秀真悟禅师( —1666),巴渝长寿黄氏子。中岁出尘,礼敏树如相禅师披剃、圆具,并得其法。敏树如相付法偈云:“少室安心至此时,全彰大用许谁知?拈来拂子亲记莂,到处弘扬第一机。”开法思南安化东山。
  蜀东石氏子长明性炅来参,一日,颖秀真悟上堂,长明性炅出而问曰:“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是何人境界?请和尚道破。”颖秀真悟云:“高高处观之,不是低低处,平之有余。”长明性炅又问:“千差万别,不出这里。”颖秀真悟云:“切莫错认。”长明性炅便喝。颖秀真悟云:“这一喝,落在什么处?”长明性炅云:“当阳突出已相呈”。颖秀真悟云:“却是阇黎道破。”
  明永历元年(1647)甲午,离开思南安化东山,行道楚之辰州酉阳龙泉山。
  上堂:“离相显中,其间殊胜莫测;诚言物格,至真动静不移。所以道,譬如虚空,体籍群相而发挥,乃至一切语默言词,施为作用,千差同一贯,万种共一心。只要人人返照回光,究出自己本命元辰落处。动则行云流水,静则心开朗耀。且不直不静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鹤有九皋难翥翼,马无千里谩追风。”喝一喝,下座。
上堂:“大道通天,威光匝地。本与佛祖同根,人天一体。三千界内,无不禀此枢机。普天之下,莫不承此恩力,收摄圆融,应用无际。设使千圣万圣出来,不移易一丝毫。只如临济德山,石霜云门,各显奇特,可以盖声盖色,亘古亘今。敌圣超贤,辉扬佛日。也不出这个。大众,若恁么去,风行草偃。不恁么去,草偃风行。且不动锋芒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杖头开正眼,法界吐心珠。”
上堂:“不是心不是佛。犹是虚空里钉橛。恁么也不得。何劳掘地更寻天?大众,须知这个消息,直下千差坐断,不隔丝毫,觌体承当。壁立万仞,还委悉么?”良久云:“空劫已前诸佛子,话头不举自方圆。”
  长明性炅随师同住辰州龙泉山,任维那事。纪纲龙象,日夕激扬,声名大振。
  明永历十四年(1660)庚子,长明性炅以帅众多年,志欲居山。颖秀真悟付曹溪正脉源流。长明性炅先后住持澧州慈利七星山菩提禅院、沅州明山太和禅院、辰州天云山浦峰寺。
  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传戒酉阳龙泉山,辰州天云山浦峰寺长明性炅徒法柱海栋前来受戒,得圆具。
  清康熙五年(1664)丙午,寂于辰州龙泉山,塔于寺后。有法嗣辰州龙山六润光杲、辰州天云山浦峰寺长明性炅、辰州云栖寺大都光定、益阳白鹿寺天长光慧、辰州沅陵智鼎光旵等。辰州天云山浦峰寺长明性炅有法嗣法柱海栋、止岸海慈二人。
  清康熙六年(1667)丁未,长明性炅自沅州明山太和禅院归辰州龙山,扫恩师颖秀真悟和尚塔。
  (见《五灯全书》卷百五、《锦江禅灯》、《黔南会灯录》、《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等) 

大鉴下第三十七世临济宗破山派敏树如相禅师法嗣
  沅州沅庆庵天壁道拙禅师(1628—1694),明末清初临济宗破山派禅僧。参敏树如相禅师得法,为临济宗第三十三世,破山海明法孙,敏树如相法嗣。沅州沅庆庵开山祖师。
  崇祯末年,与天童禅师结伴游方至沅州,募资在岩路街购址,创建沅庆庵,得偏沅巡抚袁廓宇捐俸相助。
  临冬结制,上堂:“见底闻底,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总要诸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到水穷山尽处,鬼神觑不破之机。那时了知生死不相干涉。”喝一喝,下座。
  迁化亡僧上堂:“大众:亡僧向什么处去”?一僧出,曰:“天上地下”。又一僧出,曰:“十方世界”。师曰:“若言天上地下,未免坐杀阇黎;若言十方世界,未免走杀阇黎。去此二边,亲切处道一句看?”二僧拟议,师曰:“一个棺材,两个死汉”。
  示众,以拄杖画一圆相,曰:“一望秋色界,迢遥月正圆。萧萧梧叶落,点点露珠悬。隔岸飞群雁,林深抱木蝉。禅心江上月,何处觅幽元”。(见《五灯全书》卷八十八)
  剃度弟子多人,徒端霞积善济德,募资创建东林寺,徒端圆募资创建菩提寺,各为开山祖师。后同往参遵义海龙山敏树如相,有省。后参莲月印正,得付偈,各为法主。

大鉴下第三十七世临济宗破山派莲月印正禅师法嗣
  沅州虎榜山景星禅寺归龙大谷禅师(1601—1699),蜀人。
  三岁戒荤。十二岁慕沙门而皈依佛门。先于峨眉山灵玉禅师座下听法,后参燕居德申禅师,并依之圆具。于莲月印正禅师初得悟,为临济宗三十三世,破山派莲月印正法嗣。莲月印正付偈云:“天龙甲马尽皈依,大坐当轩万指围。震动乾坤狮子吼,法王法令法王威。”
  清康熙初,来沅州岩路街沅庆寺,被敏树如相法嗣天壁道拙禅师委任为首座。后往沅州明山百字峰庵,一时间禅侣云集,法筵盛开。再移锡沅州河西黄甲街西龙头寺。久后,应达官召请,先后住持湘中南岳、江西庐山诸祖庭,万寿、天池诸胜地。
  康熙十五年(1676)止游返沅州。
  康熙十七年(1678)募资创建大慈阁于沅州南门外。竣工后,据华座敷讲《楞伽》诸经,听者称善。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开法筵于景星寺。募资复修景星寺,并且募置二十亩良田,以供香火。知州祖光佩感师德,捐资复修之,使古刹焕然一新。有《归龙大谷禅师语录》数卷。有法嗣法辂禅师继席景星寺。

大鉴下第三十七世临济宗破山派澹竹行密禅师法嗣
  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自彻超琛禅师(1639—1709),四川简州吴氏子。临济宗第三十三世,破山海明法孙,澹竹行密法嗣。
  中岁出尘,依大随白鹿寺澹竹行密削染,深得法要。
  嗣法后,初开法紫微山,作偈云:“亘古日东出,元归西埯没。逢寅但早起,遇亥将肱曲。应用有些子,古今无所属。他时解翻身,跃出狮王窟。”(见《锦江禅灯》卷十一)
  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秋,出住湖广会同县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将曹洞宗祖庭,改为临济宗道场。临冬结制,小参:“禅不假修,施用现成。道不假学,本自圆明。须是恁么人,方说恁么话;不到恁么时,必须要大歇。诸昆仲,还知大歇的消息么?”良久,云:“挨到水穷山尽处,回头撞着本爷娘。”(见《五灯全书》卷八十八)
  康熙四十八年(1709)冬,寂于洪江嵩云山,塔于大兴禅寺后。有法嗣宇鹏明广禅师,出住黔阳县南三十里之尖坡大隐寺。寺创自明初洪武年间,由邑绅向宗彝捐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秋,玉元禅师偕曾氏重建。康熙三十七年(1698),宇鹏明广禅师扩建殿堂楼阁,并建浮屠于寺右,时号“中兴祖师”。 
       洪江嵩云山临济宗法派传承表
  临济义玄—兴化存奖—宝应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楚圆—杨歧方会—白云首瑞—五祖法演—圆悟克勤—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密庵咸杰—破庵祖先—无准师范—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千岩元长—万峰时蔚—宝藏普持—虚白慧旵—海舟普慈—天奇本瑞—无闻自聪—月星德宝—幼有正传—密云圆悟—破山通明—澹竹行密—第三十三世自彻超琛—宇鹏明广
       洪江嵩云山临济宗源流演派
 祖道戒定宗,方广正圆通。行超明实际,了达悟真空。 

大鉴下第三十七世临济宗木陈派芥庵琛大禅师法嗣
  清沅州十方庵行之显笃禅师(1631年—1692年),西蜀李氏子。年因世乱入黔、礼贵州龙音山崇宁禅寺余山道瑞禅师祝发。矢志遍参,游江南至金陵蒋山,参兴善寺芥庵不琛大禅师。芥庵,湘潭李氏。幼无儒。礼桃花不韵禅师染。依天童弘觉木陈道志为入室弟子,参极思通贤有苜。住金陵蒋山兴善寺,善诗文,有《半山集》行世。《五灯全书》郑七十四有其行实,法语。《方外诗选》有其诗作。行之参芥庵日久,得受记籍。开法贵阳干明禅寺。为临济宗第三十三世,天童密云下第三世。顺治十七年(1660)行脚沅州,募化创建十方庵于城北,供养十方如来。为方便行人,长年煮荣山门,惠施行旅。康熙十一年(1672年)秋,卓庵明闲来参,机缘相契,师付之源流拂子,令开法安南,创辟云山梵光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总兵林葵、巡道田庆曾、王舜年等僚属以十方庵山门简陋,奉关帝像不宜,遂建关帝宫于斯。康熙三十一年除夕,集众话别,跏跌说偈,奄然坐化。
  上堂:“雪峰滚球,禾山打鼓,赵州吃茶,曹山颠酒。一滴水作大海波涛,一点尘培泰山崔嵬。只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且道是有分咐?无分咐?”击禅床一下,云:“对日思玄度,临风怀谢公。”喝一喝,下座。
  小参:“日照孤峰暖,明临溪水寒。祖师玄秘诀,莫向寸心安。于今日已照,月已临溪水孤峰,依然如故。且道祖师玄妙在什么处?”拂一拂,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小参:“当下便会,不快漆桶;举起便知,漆桶不快。有极天之云涛,方可容吞舟之鱼;有九万里风,方可负乘天之翼。赵州老汉道个‘粥吃了也,洗钵盂去’,也是针头削铁,佛面刮金。”
  小参:“石巩张弓,道吾舞笏。洞山麻三斤、云门干屎撅,透得者,平地丹霄;迟凝者,遭他埋没,拈了也。咄!咄!咄!”
  小参:“三日不相见,莫作等闲看,山僧与诸大众,一别数月余,今日归来相见,依然只是旧时人,有什么不等闲处?”拈拄杖,卓一下,云:“细雨揩磨好山色,春风抬举旧花枝。”(见《五灯全书》,《黔南会灯录》卷三、卷七,《芷江县志》、《芷江宗教志》等载)。
   临济宗第三十世密云圆悟——木陈道惫——芥庵琛大——行之显笃——卓庵明闲

大鉴下第三十八世临济宗木陈派行之显笃禅师法嗣
  清沅州十方庵德全炳阳禅师(  —  ),江西金溪李氏子。幼颖悟,怀出世之心,游诸名山。至沅州十方庵,礼行之显笃披剃,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关帝堂。后嗣法行之显笃,为临济宗第三十四世,天童下第五世。后行脚往滇,于云南天一山楼上,精苦修行二十余年后沐浴而化。(见《云南通志》卷二十五,《芷江宗教志》)。

大鉴下第三十八世临济宗破山派密印真传禅师法嗣
  清黔阳蟠龙山宗信(1638—1707),黔阳石一里(今湖南洪江市湾溪一带)人,俗姓黄,家巨富。让财产与兄弟,登大云山祝发为僧。后参破山海明法孙、灵隐印文法嗣安江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得嗣其法,为临济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海明禅师下四世。
  尝夜梦神授《弥勒上生经》,并与木鱼。醒来,果得经书、木鱼于床头。遂毕生师事事弥勒,诵经、持名、礼忏不辍。发愿上生兜率天,亲近弥勒。
  康熙四十六年八月十五日示寂,荼毗时,刚见火起,即有虚空诵经声,云霞上绕,缥缈而去。时寺众共见,以为奇瑞。(见同治十一年《黔阳县志·释道传》) 

大鉴下第三十八世临济宗破山派密印真传禅师法嗣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樵山如奂禅师(1633—1696),临济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派破山海明下第四世,灵隐印文法孙,密印真传法嗣。黔阳县安江人。幼投东城观音院披剃,研习《上生》、《维摩》、《楞伽》及《唯识》、《因明》。
  明永历十一年(1657)冬,破山海明法孙,灵隐印文法嗣密印真传挂锡东城观音院,示以教外别传,遂终日宴坐,参究宗乘。后得法密印真传禅师。付法偈云:“脉发川黔到楚天,单提祖印授高贤。时来休挂寒岩上,据令当行续正传。”嗣法后,先后出住龙标山普明禅寺、托口三里坪归化寺等丛林。与沅州明山太和禅院长明性炅、黔阳蟠龙山心闻合达、黔阳龙泉山古源海鉴等禅师来往甚密。有法嗣元见廓然等。

大鉴下第三十八世临济宗破山派天隐道崇禅师法嗣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古源海鉴禅师(1634年—1700年),清代临济宗破山派禅僧,成都人,俗姓余。诞生明崇祯七年甲戌。
  明永历元年(1647年),值乱入滇,寓曲靖圆通寺。
  永历四年(1650年)庚寅,年十七礼沧海薙度。
  永历六年(1602年)壬辰,隐居云南鸡足山。
  永历十二年(1658年)戊戌,参灵隐印文于滇城新兴云集寺,不契。
  永历十三年(1659)己亥,次参灵药慧宗于富民九峰山,亦不契。
  永历十四年(1660)庚子,又参渠山妙随于开州永兴寺,次年偕渠山妙随至楚。渠山妙随得武冈知州吴从谦资助,开创武冈双峰山洪觉禅寺。
  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闻灵隐印文应众请出住靖州会同洪江回龙禅院,复参灵隐印文于洪江回龙禅院,仍不契。遂离洪江,游江南。于金陵参大咸本咸,充知藏。次年,复充维那。
  康熙四年(1665)乙巳,返黔,往石阡中华参天隐道崇,得印证。
  康熙六年(1667)丁未,应众檀越请,出住楚之沅陵龙泉寺,继席莲月印正法嗣悦可道严。进院、据室、上堂。拈贴、说偈、升座。拈香云:“此一瓣香,参天地玄化,夺日月光华。爇向炉中,祝延今上皇帝万岁万万岁。伏愿龙基永固,弘开亿万皇图;圣化流芳,普润三千世界。”次拈香云:“此一瓣香,根深蒂固,浩劫培来;叶秀枝昌,多生种就。爇向炉中,奉为满朝文武、阖国公卿,当为架海津梁,永作擎天玉柱。”复拈香云:“此一瓣香,回龙寺里,频遭毒手;中华山中,屡遇钳锤。当年种就祸胎,今向人天吐露。爇向炉中,供养传临济宗第三十三世本师天隐老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敛衣就座。上首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僧问:“法座高登,四众归崇。法令初行,愿乞垂示。请问:如何是第一义?”师挥拂子云:“若论此事,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不可以智知道,不可以识识。一任开虚空口,掉江海舌。到这里,也不能措得一辞。何况轻举妄动?早是笑杀旁观。”
  上堂:“五千四十八经卷,是闲故纸;三千七百则公案,似的烂葛藤。直饶临济、德山,棒喝交弛。到这里,也只看即有份。何故?”良久云:“三边不用安戈甲,万里歌谣贺太平。”
  康熙八年(1669)己酉,应黔阳县令容园张公扶翼、攸县训导介子黄公飞远、前明孝廉亦庵向公文焕等众檀越请,出住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
  师至山门,拈拄杖,直指山门,云:“山坐远古,梁代始名;寺建熙宁,月蓬多事。今番山僧来到,指叫龙吟虎啸,月落星沉。”顾左右云:“直捣黄龙夸岳帅,横冲此寺看山僧。”
  至弥勒殿,拈拄杖,卓一卓,云:“不在天宫享福,却来人世度生。试问:有何生可度?看老僧将尔一棒打杀,还能坐此直等龙华也未”?拈香,礼拜,遂起。
  据室:“当年维摩当道,山僧未得其便。今朝维摩隐遁,让却山僧坐镇。”拈香次,上堂,拈贴,说偈。
  升座,拈香云:“此瓣香,根培地久,干挺天长。爇向炉中,恭惟今上皇帝,祝延圣寿。伏愿皇基如南山,帝德齐北极。”次拈香,云:“此瓣香,久沾玉露,常润甘霖。奉为黔阳大令容园张公扶翼及合府官员,文学介子黄公飞远、亦庵向公文焕及众檀越等,伏愿功高上古前贤,名垂万代后昆。齐沾法雨,共听妙音。”复拈香云:“此瓣香,大炉鞲中,几回锻炼;智竭情枯,一朝契证。恶辣手中得来,逢人触发生焰。此是第二回拈出,专申供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天隐和尚,以酬法乳之恩。伏愿生生为人天眼目,世世作佛祖钳锤。”摄衣,就座。维那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察第一义。”师挥拂子,云:“古人道:‘有一人长不吃饭,一生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一生不道饱。’诸仁者,且道即今此人在么处?若道现前方是,未免指鹿为马;若道不是,又是斩头觅活。正恁么时,还的当么?分明月在梅梢上,看到梅梢早已迟。”喝一喝,下座。
  太史张公扶翼营斋,请上堂:“眉头额底,眼横鼻直。上智下愚,阿谁无分?到这里,因什么十个五双,不能领会得?且道他过在什么处?”击拂子,云:“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康熙九年(1670)元旦,文学向文焕营斋,请上堂。师挥拂子,云:“山僧有个千圣不奈何的句子,要与众人吐露。惟恐诸人不识好恶,当面错过,空起劳攮,不自宁静。所以不敢相报。但未审诸人还有直下委悉的么?若委悉得,便见山僧无事多事。其或未能,莫道不疑好。”
  康熙九年(1670)元宵,文学黄飞远营斋,请上堂。师拈香云:“明珠在掌,随物色以分辉;宝月当空,临水际而影现。”卓拄杖一下,云:“会么?释迦老子降生了也,九龙吐水沐金躯,第涌金莲捧双足。恍然八万四千毛孔,孔孔说无尽法忍;独露三百六十骨节,节节放大宝光明。光光照彻无边世界,微尘刹土。若凡若圣、若草若木、若僧若俗、若男若女,并有情无情,无不尽皆睹其光彩。于其光中,得大利益、得大安乐、得大神通、得大受用。正恁么时,还有恁么者么?若有,不妨捉败释迦老子,将无尽三际净戒,不假文词,一时受具。如无,则听颂曰:‘天雨四花呈瑞彩,地摇六震起云龙’。”喝一喝,下座。
  康熙九年(1670)春,解制,咐嘱向文焕、黄飞远,因营斋,上堂:“祖师心印铁牛机,举似现前大众知。不是见闻生灭法,等闲慎勿别寻思。”
  康熙十年(1671)冬,结制,上堂:“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言而万物生,圣人不言而万邦宁,且衲僧不言,又作么生?”良久,云:“东方日出卯,因缘时恰好。虚空绝遮拦,大地光皎皎。此事甚分明,切忌外边讨。”
  康熙十年(1671)腊八,上堂:“时临冬正寒,大地雪漫漫。鼻祖西来意,分明无两般。若与么会,十万八千;不与么会,辜负现前。敢问诸禅德,且毕竟如何体究得不辜负现前法?还会么?咄!雪消清涧水,海吐玉枝香。”卓一下,下座。
  康熙十一年(1672)元旦,上堂:“天寒地冻,水滴冰生。释迦老子,夜睹明星。摸着鼻孔,打失眼睛。冤沉度海,累及儿孙。且道:‘累及个什么’?”良久,云:“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康熙十一年(1672)元宵,上堂:“朔风凛凛透疏篱,寒威彻骨忆初时。六年功毕遭涂炭,直到而今几得知。且道:‘哪里是释迦老子遭涂炭’?若也会得,不妨出手共整颓纲,堪报不报之恩,用作无为之化。如或未然,直饶语透威音外,眼底青黄天地悬。”喝一喝,下座。
  小参:“若论个事,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争奈十二时中,业识茫茫,致使当面错过。若是鼻孔端的底,管取开眼合眼,时时明见;脚跟点地底,一任东行西行,自然步步踏着。所以道,舍之不离,求之即错。错错错,佛祖到头难摸索。”
  小参,喝一喝,云:“天自高兮地自厚,日月无私照林阜。堪笑一等丈夫儿,只管随人背后走。直饶足迹遍天涯,到头依旧还依旧。”
  颂《女子出定》:“夜冷霜寒明月天,都来帘外打秋千。更阑沽酒不知醉,悮赚婴痴入倒悬。”
  颂《赵州访二庵主》:“船到江干任放行,高低深浅浪花生。纵横两岸歌声疾,风叶满蓬听不真。”
  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出住洪江回龙禅院。
  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开辟岑山。
  康熙二十年(1681)辛酉,开辟定番九龙山。
  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复兴普阳天龙山普德禅寺。
  康熙三十四年(1695)乙亥,善权达位法嗣善一如纯禅师远游十载,自浙江回黔,挂锡天台,师命其接管普阳天龙山普德禅寺,分半座与之。
  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仍回定番九龙山示寂,世寿六十七岁,僧腊五十夏。善一如纯应九龙山、天龙山信众请,为古源海鉴禅师对灵,小参:“我九龙法叔古源和尚,数十年来,行悲切令,用老婆心,摇三寸舌,簸两片皮,横说竖说。虽是方便为人,亦未免随群逐队。幸尔今朝化缘已毕,到此难瞒。只得改声换调,弃虚抵实。将此这段大事因缘掀翻,普示诸人去也”。善一如纯《发法叔古源和尚灵骨上天龙》云:“真性圆明无动转,幻住业缘有变迁。清净法身藏不得,杖头掉转上龙山。”又其《发法叔古源和尚灵骨入塔》云:“平生伎俩尽收拾,末后风光别洞天。无缝塔中安身静,闲看绿水绕青山。”

大鉴下第三十八世临济宗破山派颖秀真悟禅师法嗣
  清辰州云栖寺大都光定禅师(1625—1698),湖广黄冈何氏子。出身行伍,初镇守辰州,常游历寺院,参谒高僧。后感宿因,乃弃官隐居沅州芷江,参礼诸尊宿。
  明永历九年(1655)乙未,投沅州芷江沅庆庵,依临济宗破山派高僧天壁道拙和尚薙发。
  明永历十四年(1660)庚子,参谒临济宗破山派高僧辰州龙山颖秀真悟禅师,充侍者。
  一日入室次,颖秀真悟问曰:“汝昨日道无,是有中无?是无中无?”师曰:“法本不二。”颖秀真悟曰:“再道一句来。”师便喝,颖秀真悟便打。师连喝,颖秀真悟便休。后得法颖秀真悟,出住辰州云栖寺。
       
大鉴下第三十八世临济宗破山派颖秀真悟禅师法嗣
  清辰州天云山浦峰禅寺长明性炅禅师,号长明,蜀东石氏人。
  幼年礼极初老宿剃落,复从渤水法师学习大乘经论。昔年曾遇象牙性珽和尚,知有教外别传事,虽看教中语言,知非极则。回上黔中思南东山,参礼颖秀真悟和尚,直叩临济宗旨。尝立愿不睡,夜静坐间,忽然如人拍一掌相似,不觉通身汗下。一日,颖秀真悟上堂,出而问曰:“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是何人境界?请和尚道破。”颖秀真悟云:“高高处观之,不是低低处,平之有余。”长明性炅又问:“千差万别,不出这里。”颖秀真悟云:“切莫错认。”长明性炅便喝。颖秀真悟云:“这一喝,落在什么处?”长明性炅云:“当阳突出已相呈”。颖秀真悟云:“却是阇黎道破。”
  颖秀真悟行道楚之辰州酉阳,长明性炅随师同住辰州龙泉山,任维那事。纪纲龙象,日夕激扬,声名大振。以帅众多年,志欲居山。颖秀真悟付曹溪正脉源流。
  初住澧州慈利七星山。清初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长明性炅应众请,出住沅州明山太和禅院。法柱海栋随师同住,任上座。次年,长明性炅莅临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作《龙标山晚眺》:“闲步清江上,游鱼自往来。青山烟外赏,白眼世间开。喝石连云走,拈花带露回。蓬门应未掩,待月且擎杯”。后又游对岸蟠龙山,作《过蟠龙山》:“秋江浅使碧沙明,引入渊源一派清。转盼老龙蟠杖底,风云相送浪头平”。
  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归辰州龙山,扫颖秀真悟塔。复上沅江。过浦市,被众请住浦峰寺,大肆修复。《重修酉阳天云山浦峰禅寺序》:“三楚之上,五溪之中,天云宝山,浦峰禅院。真龙象盘踞之所,乃檀那积福之场。天然苍古,不假凿为。锦江玉浪,长迎大觉之门;翠嶂云山,尽拱螺峰之顶。松风鸟语,颂不二之圆音;草树村畴,现至真之实相。山花萝月,篆不雕之心印;樵歌渔唱,显不说之真常。珠树玲珑,锡飞近鹤;清江缭绕,钵出潜龙。不啻鹫岭巍峨,境培祇园壮丽。堪嗟烽烟变运,难为见闻。珠宫绀殿,困荆棘之围;月相金人,遭涂炭之惨。花堕泪,而庭荒鸦乱;云封树,而径冷苔生。黠鼠每居厨积,妖狐怕骤云堂。幸我朝定鼎以来,皇风荡荡,帝道平平。欲将梵刹再整,般若弘通。或现宰官居士,惟愿不忘灵山咐嘱,大家齐出手眼。扶整法席,名传万古清高;追复古风,声播千秋大雅。施金施粟,无非大事因缘;助栋助梁,悉是当人受用。信得及,正好大破悭囊;见得透,不妨铺花锦上。莫谓善财一去,杳无消息。他时春来门外,芳草自青。急须直下承当,慎勿觌面错过。谨序”。
  康熙九年(1670年)后,百废具兴。明年示微疾,叮咛训众,努力办道,端坐而逝。有《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一卷行世。收序、上堂、示众、颂古、牧牛颂、联芳、法语、佛书、塔铭。法嗣有法柱海栋、止岸海慈二人。演派:性海圆澄寂,明心悟本宗。真如绍佛印,道证永弘通。
  莲月印正撰《浦峰寺长明和尚塔铭》:“公讳性炅,号长明。蜀东涪陵石氏子也。有嗣法门人法柱,求铭于予,以为久长记。予按公行实。幼年礼极初老宿鬀落。复从渤水法师习大乘经论。公昔年曾遇象崖和尚,知有此事。虽看教中语言,知非极则。逥上黔中思南东山,参颖秀悟和尚,直叩济北宗旨。公立愿不睡,夜静坐间,忽然如人拍一掌相似,不觉通身汗下。一日,悟上堂。公出问:“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是何人境界?请和尚道破。”悟云:“高高处观之不是,低低处平之有余。”公云:“千差万别,不出者里。”悟云:“切莫错认。”公便喝。悟云:“者一喝,落在什么处?”公云:“当阳突出已相呈”。悟云:“却是阇黎道破”。悟行道楚之酉阳,公侍悟同住辰州龙山,任维那事。纪纲龙象,日夕激扬,声名大振。以帅众多年,志欲居山。悟付曹溪正脉。公出龙山,行到澧州慈利,值大休禅师、道彻胡居士、我静赵居士,延住七星山。瞻仰道范,俱生喜跃。感悟夙因,彻请开法。闻公垂示,得未曾有。沅州聆公道望,请住明山。公随机开导,阖郡皆亲槌拂。康熙丁未,归龙山,扫悟和尚塔。复上沅江,过浦市,乡绅士庶耆旧归宗,特虚浦峰法席,请主其事。盖浦峰自宋嘉定年间开瓶,屡经兵燹。殿阁楼台,渐成倾圮,公力为重建。有鬀度弟子百余人,各领职事,交相肘腋。未及三年,百废俱兴,顿成大观。四来瓢笠,共集如云。众檀越护法居士等,请公开堂。公唯诗本色钳锤。请益门人甚多,得法者有法柱栋公、止岸慈公二人焉。明年,公示微恙,叮咛训众,努力办道,端坐而逝,塔于寺之左。时四方僧俗闻者,莫不流涕。以公素行真诚,其德感人如此。乃为之铭曰:
  本质真诚,生缘涪上。参叩诸方,众中龙象。成褫东山,互相唱和。
  一喝当阳,阇黎道破。湖北酉阳,信杖所指。澧州沅州,行道之始。
  浦峰虚席,待公重振。三年开拓,百度维新。衲僧四来,单提正令。
  狮子同群,门庭最盛。只履归时,犹打口鼓。缁素感伤,泪下如雨。
  塔于寺左,平生事全。法胤继起,正脉永传。
                 康熙壬子年六月

大鉴下第三十八世临济宗破山派圣符道越禅师法嗣
  思南府梵净山九台天庆禅院福圆自满禅师。南直凤阳杨氏子。自幼出尘。年十九,行脚至楚之靖州(会同县洪江镇)青云山(青云山,又名嵩云山),依愿如律师受具。后入黔江口之香山,久亲圣符和尚印可。住梵净山九台天庆禅院。
  上堂:“年年此夕庆元宵,万户千门佳气饶。一盏无油灯自焰,光明破暗不须挑。大众:旷大劫来,这盏无油灯,尔等有眼,切莫莫错过。”卓拄杖,下座。
  示众:“出家子切为何事,方能辞亲割爱?剃发染衣,身入空门,莫不是为生死一大事,因缘心切,故求受戒参禅。乞善知识抉择之。生死既明,亦更不可有违初志。错过目前,目前若得端的,自然不被一切污染。何为污染?即今所说,种种言辞,岂不是污染?说心说性,亦是污染。说玄说说妙,亦是污染。坐禅息定,亦是污染。着意思惟,亦是污染。只今恁么形书纸笔,亦是特地污染。除此之外,且如何是洁白无染处?”良久云:“金刚宝剑当头截,莫管人间是与非。”

大鉴下第三十八世临济宗破山派圣符道越禅师法嗣
  石阡凤凰衡岳行规禅师。楚南武攸蒋氏子。在黔之铜仁江口香山寺,礼圣符和尚剃染、圆具,并以印可。住凤凰而终。塔于镇远潕阳迎仙寺后。世寿四十九,僧腊十八。

大鉴下第三十八世临济宗破山派赤松道领禅师法嗣
  玉屏平溪紫气山云石明源禅师。高安吴氏子。母胡氏,在楚平溪紫气山,礼省念剃染。矢志行脚,至常德翠微,依雪仑和尚圆具。参赤松和尚印可。
  上堂:“一槌粉碎,徧界扬辉;一句才彰,十方庆赞。物物龙骧虎骤,头头宾主交参。正恁么时,直得七星台畔,木人起舞;紫气峰头,石女讴歌。还委悉么?”卓拄杖一下云:“鹤有九皋难翥翼,马无千里漫追风。”喝一喝,下座。

大鉴下第三十八世临济宗破山派佛语彻御禅师法嗣
  重庆府香国寺寱堂法秀禅师,湖广辰州府人。
诞生明桂王永历四年(1650)庚寅。
明桂王永历九年(1655)乙未,失恃怙。
明永历十六年(1662)壬寅,因孑身无靠,浪游巴蜀。闻人语佛,遂前往重庆香国寺,依慧觉照衣法嗣佛语彻御薙发出家。
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戊申,十八岁,圆具。深研内外典集,未几屏去铁脊焦园。
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辛亥,受佛语记莂,嘱之南游,游历江南,遍参诸方大德。在家乡,参礼了沅州马脑山马驹苑法光寺师林发育、沅州十方庵行之显笃、沅州沅庆庵天壁道拙、靖州会同县若水乡鲁冲旗山永兴禅院密印真传、靖州会同县洪江嵩云山颖悟老宿、沅州黔阳新路万寿宫明心如诚、辰州辰溪黄荆庵文灿、辰州辰溪天云山浦峰禅寺长明性炅、邵州金峰青莲庵法柱海栋等。
清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重庆香国寺慧觉照衣法嗣佛语彻御寂。遗言寱堂法秀继席香国寺法筵。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戍,编辑《佛语御禅师语录》一卷刊行,华岩圣可德玉为《佛语御禅师语录》作序,板存浙江嘉兴楞严寺,随《大藏经》流通。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己巳,归渝,就香国寺法席。
  开炉上堂:“炉火乍燔,是铁是铜须经煅;橐龠大煽,若凡若圣尽销熔。淬般若之智锋,励金刚之神剑,若是跃治之金,徒劳锻炼。”蓦竖拂子,云:“这一星儿火种,自鹫峰发焰,嵩少腾芳,太白山中,标霞天之光彩;锦江江上,阐亘古之宗猷。如如意珠,似帝青宝,可以福国裕民,为祥为瑞,入圣超凡。而今落在香国这里,只得借曼殊普贤作炉头,势至圆通为冶匠,五百声闻缘觉作散工,肩火扇风,添煤添炭。山僧忍俊不禁。未免助其神用。”遂掷拂子,云:“直下来也,急着眼觑。”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佛成道日,寱堂法秀为《赤松禅师语录》(文学卷)作序。
清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为《赤松禅师语录》(上堂卷)作序。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冬杪除日,寱堂法秀为《幻住明禅师语录》撰序,呵冻书于彝陵半橼客舍。

大鉴下第三十八世临济宗破山派月幢彻了禅师法嗣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九月二十三日午时,善权达位诞生辰溪瞿氏。
  明毅宗崇祯四年(1631)辛未,善权达位十三岁,父母双逝。以《方便》、《智度》为父母。  
  明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善权达位因兵燹,入黔,寓安顺府。诣观音洞礼太虚和尚落发,并禀受沙弥十戒。日精毗尼。    
  明崇祯十三年(1640)庚子,善权达位禀含光和尚圆具,领“道无高矮”之句。  
  明崇祯十四年(1641)辛巳,善权达位住安南(龙场)广福寺。适遇丈雪通醉法嗣兰溪月幢彻了应请往安龙,道经广福寺。遂坚留参叩。  
  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善权达位随月幢彻了住普坪。
  明桂王永历元年(1647)丁亥,善权达位应总戎陆君祥请,住楞严寺,开律堂。虽云水日增犹不自肯。决意辞退,迁龙场太平山万寿寺掩关。自誓不悟必不出关。凝坐数月,参“父母未生前,什么是本来面目”。一夜经行至四鼓时,昏沉甚重。忽倒地上,人事罔知。久而苏醒,只是手足不能自举。遍体流汗,觉得浑身轻快,疑情冰释,如放下百斤担子相似。然后出关,复见月幢彻了。月幢以数十公案验之,均对无疑,方承印证。月幢分座与之,不从。
  明永历十四年(1660)庚子,善权达位开辟普安州松岿山普光禅寺,为初祖。
  明永历十五年(1661)辛丑,善权达位重兴松岿山普光禅寺,师翁丈雪通醉致书祝贺。  
  清圣祖康熙二年(1663)癸卯,善权达位应请,住普安州慈云山普祥禅寺。  
  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乙巳,善权达位复住普安州松岿山普光禅寺,一时道望乡梓。
  清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皋台张粮驿前往普安松岿山,请益善权达位。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秋,善权达位示微恙于普安州松岿山普光禅寺。仲秋廿日,诫真俗门人:“时当末法,各宜精进。向上别无一言”。廿三日,嘱侍者圣机曰:“清净奉持,如老僧在日,报恩足矣”。又谓身心疲倦,就枕少憩。复起警众,端坐而逝。寿六十七岁,僧腊四十五年。有《语录》二卷行世。
  剃度弟子若干,授戒弟子记数百人,而得法分居列刹者有八人:宗风大阐、天一大悦、普现大行、普渡大海、普应大现、天培本照、天骨本净、恒暲圣目、善一如纯。
  自达字起,新演派十六字:达本无学,觉自通照。能仁智海,绍续真宗。

大鉴下第三十八世临济宗五峰派慧山超海禅师法嗣
清潭州大沩山密印寺揆庵明空禅师(1622—1689),辰州溆浦趋氏子。
明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二十岁投无卓禅师剃染。
清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参大沩山密印寺慧山超海禅师圆具,并参谒禅法。每请益已,躬达痛棒。充饭头,一夕送七堂饭。慧山超海问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如何是道?”揆庵明空拟对,慧山超海打曰:“耳道落在什么处?”师豁然猛省。
次年入侍寮,机语甚惬师意。后遍参诸方。归,复侍慧山超海左右。
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冬,受慧山超海和尚记莂。
清康熙五年(1666)丙午,开法沩山同庆寺,住数载。
清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主席益阳资阳龙门。
清康熙十七年(1678)戊午,主席大沩山密印寺四载。
晚年,再住资阳龙门解脱院。卜静于安化开元寺逸老。建寿幢于龙珠峰下。大沩山密印寺古梅明冽为撰塔铭。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己巳示寂。寿六十七岁,腊三十七年。有《大沩山揆庵禅师语录》八卷行世。有法嗣夫实珆、电机实幻等十五人。陶汝鼐之子陶之典为撰塔铭。
子孙繁衍不绝。电机实幻传法牧峰际云;夫实珆传法逸庵际俊、吼天际灿、雪舟际莲、旦庵际煜、廓梅际怀、介山际训、别峰际椿。吼天际灿传法映松了洪、敏学了慧、卓庵了林、语莲了法、思朴了善、珂月了明等二十六人。映松了洪传法泗滨悟源等。次第不绝。

大鉴下第三十八世临济宗五峰派慧山超海禅师法嗣
  清潭州大沩山易庵明应(1628—1685),龙标(黔城)蒋氏人。将诞之夕,母梦白象到门,惊寤而娩,紫胞裹体。父异之,因名象带。时在明毅宗崇祯元年戊辰。虽在髫齿,颇甘素茹。既终亲养,决志出家。
  明永明王永历三年(时为清顺治六年)己丑,投武攸(武冈)莲花庵祝发。后诘大沩山同庆寺慧山超海圆具,执持左右,参“三不是”话有省,乃行脚吴越,遍谒尊宿。久之,觉真淳之气,终以沩阜为优,遂还本山不出。间检《传灯》,至云门章次,顿举平昔疑滞,涣释无余。从此精修孳孳,昕夕苒苒,寒暑十有五载。服勤既久,因受记莂,首众代讲。初开法朗州(常德)西禅寺,风行沅水、澧水流域。
  清康熙庚戌(1670年),上湘乡白云山,古貌岩冷,略进枯株,提倡死心叟之为人,昭示来学,矩范一肃。
  康熙甲寅(1674)年,更主龙山,别立堂奥,诸方颂之。
  康熙丁巳(1677)岁,大沩虚席,寺众敦请,五让乃就。既至,百废俱举,宗风大振,声施愈远。已而白云性宗上人再请莅席。晚节卓然,策励门子,不少弛假道,誉益崇感。其邑宰及诸檀护,敬礼有加。殿宇楼廊,一革其故,号为“中兴”。
  康熙乙丑孟夏十六日,方及落成,遽示微疾。封龛举火,俱自留偈。年五十有八,腊三十有七。着有《大沩山易庵禅师语录》十二卷行世。
  初至白云,山鸣七日,卒符其兆。塔于白云山下。西宁陶太史之典为之铭焉。嗣法弟子曰要旨实辉、敬元实足、浮雪实正、天枢实铉、远目实敬,皆能瓒绍,不愧师承。(见《新续高僧传·第五十七卷》载)
大鉴下第三十九世临济宗破山派樵山如奂禅师法嗣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元见廓然禅师(1649—1726),洪江马氏子。素喜禅法。
  康熙元年(1662)壬寅十月初一日,灵隐印文法嗣密印真传受请住洪江回龙禅寺。结制上堂,廓然兴慈心、布喜缘、开宝藏、运家珍,设斋供众。后出家洪江回龙禅寺,参密印真传和尚。密印赠诗:“珍囊不惜念常存,拟向何方助法门。∴点一○全信受,雷音未震已明恩。”
  密印真传《赠元见大德》云:“雨过云开晓半明,天边一发尽圆成。清光耀出乾坤外,非是依山傍水行。”依密印真传受菩萨戒。后嗣法密印法嗣樵山如奂禅师,继席龙标山普明禅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九月,捐资刻印《密印禅师语录》。雍正元年(1723),于普明禅寺传法雪舫际航后,退居。付席雪舫际航。

大鉴下第三十九世临济宗破山派长明性炅禅师法嗣
  辰州天云山浦峰寺法柱海栋,俗姓陈,父名三桂,母姓赵。澧州石门人。廿龄父母双逝,悉废儒业。至二十五岁,因思亲恩难报,乃弃俗出家。往慈利七星山,礼长明性炅和尚披剃,参“三不是”公案,亲炙三年。
  后往辰州龙山颖秀真悟师翁座下圆具。又随师长明性炅,至沅州明山太和禅院,巾瓶七载。一日,长明性炅问:“从苗辩地,因语识人。只如苗未发生之际,语未开口之先,作么生辩得?”法柱海栋曰:“不会”。长明性炅问:“汝实不会么?”法柱海栋曰:“一轮明月千峰上,古往今来一串穿”。长明性炅云:“又道不会”。法柱海栋遂作礼。
  复随师长明性炅至辰州浦峰寺。一日坐次,长明性炅问:“达摩西来,传个什么?”法柱海栋曰:“路逢毒蛇长千尺,脚下翻腾势转高”。长明性炅云:“又须吃棒”。法柱海栋拂袖便出。
  后一夕,闻风动树,鸟作喧,洞明此事,偶成一偈:“娘生鼻孔本来长,八字打开不覆藏。风韵鸟鸣元不异,灵灵系俏绝商量。”长明性炅云:“塞却鼻孔,坐断舌头,作么生出气?”法柱海栋曰:“顶门上七纵八横。”长明性炅云:“放你三十棒。”法柱海栋震威一喝,长明性炅亦喝。法柱海栋过前便作掌势。长明性炅谓座元:“此是浦峰第二代主人”。
  法柱海栋亲炙长明性炅十年有余,后受记莂,往住邵州金峰青莲庵。长明性炅示寂,法柱海栋归浦峰为师收葬。受众请,继席浦峰。帅众廿余年,朝夕不怠,精勤垂训,遐迩缁素,披沥钦崇。提持正令,大启宗遒。殿阁寮舍,俱成大观。法柱海栋演派“海慧明常静,通真达本源。道弘证佛果,绍继祖灯绵”。有法嗣殊伦慧相、崇鉴慧晟、断疑慧智、宗庆慧升、天祥慧祯、六融慧观、阆仙慧怡、碧岩慧渠、如初慧恒、昶东慧耀、宗序慧原、中山慧岱等。有《浦峰法栋柱禅师语录》二卷,卷上收有住辰州府天云山浦峰寺语录:上堂、拈古、颂古、牧牛颂、联芳偈;卷下收机缘、示偈、杂着、书问、佛事。

          重修浦峰禅寺序
                (清)法柱海栋撰
  立茎草而建梵刹,正眼宏开;移片石而得云饶,敏手亲切。所谓鍜琢金玉,须凭良匠之工;拥护法幢,必假恩檀之力。古称裴休夺芴于石霜,苏子解带于佛印。所以,道不虚行,秉时而合也。
  爰有辰郡胜地,浦峰禅寺,曲水拖兰,群峰耸翠。钟如是之灵秀,产如是之英贤;高也,明也。松风鸟语,演不尽之玄音;奇哉,俊哉。萝月烟云,叶无穷之妙旨。宛然鹫岭西开;俨若普陀南现。
  嗟吁,沧桑之后,一片丘墟。殿阁楼台,苍苔迭锁;墙垣户牖,荆棘丛封。画栋倾而鼠雀成巢,丹壁颓而狐犴作穴。风轮雨矢,无日摧残;金容败露,人意何安?
  兹略竭以寸枕,冀重新而鼎革。谅一木之难支,思众擎之易举。仰祈尊官长者达士仁人,发难舍能舍之心,施极爱所爱之物。共襄盛事,快覩落成。庶使佛日重辉,法轮再转。功高德厚,注北海以无涯;善因乐果,积南山而有庆。现手眼于当时,勒芳名于不朽。谨序。

          募修普同塔缘引
               (清)法柱海栋撰
  历古丛林知识,建立法幢,激扬宗旨。勘龙验象,竖拂拈槌。是谓禅宗之极者也。然而收骨殓骸,普存合塔,亦先佛之定制。兹以山僧劣志,固不敢効古人之大作,别展一线风规,化导有缘缁素。同发盛心,多寡施助。共成一塔,功勒千秋。是疏。 

          法柱栋和尚行状
  师讳海栋,名法柱,姓陈氏。先大人名三桂,母赵姓。澧州石门人也。廿龄,父母双逝,悉废儒业。
  至二十五岁,因思亲恩难报,乃弃俗出家。往慈利七星山,礼长明性炅和尚披鬀。参“三不是”,亲炙三载。
  到龙山颖秀师翁座下圆具。又随炅至沅州明山,巾瓶七载。一日炅问:“从苗辩地,因语识人。祇如苗未发生之先,作么生辩得?”师云:“不会。” 炅曰:“你实不会么?”师云:“一轮明月千峰上,古往今来一串穿。” 炅曰:“又道不会。”师作礼。
  复随炅至辰州浦峰寺。一日坐次,炅曰:“达磨西来,传个什么?” 师云:“路逢毒蛇长千尺,脚下翻腾转高。” 炅曰:“也须吃棒”。师拂袖便出。后一夕,闻风动树,鸟作喧,洞明此事。偶成一偈,:“娘生鼻孔本来长,八字打开不覆。风韵鸟鸣元不异,灵灵紧俏绝商量。” 炅曰:“塞却鼻孔,坐断舌头。作么生出气?”师云:“顶门上七纵八横”。炅曰:“放汝三十棒”。师震威一喝,炅亦喝。师过前,便作掌势。炅谓座元曰:“此是浦峰第二代主人”。
  亲炙十有余载后,受记莂。往住邵州金峰青莲庵。适因老人示寂,归浦峰收葬。事完,受请继席。师帅众廿载,朝夕不怠,精勤垂训。遐迩缁素,披沥钦崇。提持正令,大启宗猷。祥畧威凤,振振绳绳。殿阁寮舍,俱成大观。安装圣像,百他余尊。一切常住,诸事具备。
  比年五大余六,栖心泉石,暂截葛藤。将院务交付嗣法门人轮流住理。自此袍道情闲,以乐余年耳。
           康熙辛未岁蒲月夏至前五日

          天云山浦峰寺法柱海栋演派
  海慧明常静,通真达本源。道弘证佛果,绍继祖灯绵。

         法柱海栋禅师法嗣表
  殊伦慧相、崇鉴慧晟、断疑慧智、宗庆慧升、天祥慧祯、六融慧观、阆仙慧怡、碧巌慧渠、如初慧恒、昶东慧耀、宗序慧原、中山慧岱 

大鉴下第三十九世临济宗破山派古源海鉴禅师法嗣
  清定番九龙山月恒真升,贵阳章氏子。于本邑圆通寺,礼冰雪和尚披剃。始参慧林和尚,缘不相契。又参莲月印正,得示偈:“松老枝横疏影到庭,苍龙鳞即似龙形。祁寒溽暑频相易,霜雪万年不改青”。后参古源海鉴得发明,亲承印证。古源海鉴示寂后,大众勉其继席九龙山,不允。遂掩关于卧云室内。

大鉴下第三十九世临济宗破山派古源海鉴禅师法嗣
  清黔阳烟溪孤云亭主向文焕,字亦庵,黔阳山门人。明末孝廉。幼孤贫,嗜文学。得烟溪南明招抚使邱式耔助以良田三十亩,遂家于烟溪,筑孤云亭。诗文卓然成一家,生性孤傲,不随流俗。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烟溪。康熙初,安徽霍丘蓉园张扶翼任黔阳知县,请其出山,辅助治理县事。喜游山水,访寺僧,《游蟠龙山记》、《游赤宝山记》、《复修株山碧泉庵记》、《复修龙标山普明禅寺记》、《复修托口归化寺记》等散文、游记作品,风格清新。诗作《宿僧房》、《香炉岩》等以及《黔阳八景》系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其五言诗成就最高。有《孤云亭》四卷,版存湖南出版社、湖南图书馆。
  向文焕撰于康熙八年己酉冬月的《游蟠龙山记》曰:己酉暮秋,向子亦庵将游蟠龙,与廖子长公、黄子子铉、向子复旦、吉水欧阳孝先,出安远门。始命舟,王子敢臣从后至,遂与诸游人会于岸次。既登舟,自潕水渡龙阳洲,溯渠江舟行。步步望山,瓮城沿岸,窍石嵌空,水激有声。乃涉浅濑达岸。舍舟,穿径入平畴,数百亩阡陌交通。缘细路行数百步,略不经意,田尽,山渐合。壁皆赤色,额曰:“天台进步”。缘溪行,溪中一石,截流而峙。王子指曰:“石中空,旁入,可容数人。”舍之不顾,折而入,度石砌。砌下隙处,仿佛若水门。王子曰:“是李湾潭先生渡仙桥。”水失故道,桥遂湮。石磴磷磷。梯而上,茅舍数椽。篱外垂杨袅袅,为王子庄。游人小憩,出故道,踰峻阪。王子在前遥呼,众愕然。乃从庄后出其径前也。诣游人岸,帻跻磴道。数百尺遥,见石洞间,薜萝倒挂。王子曰:“洞中有石床,壁间字皆篆籀。”荒径云封,不可往,遂不往。度危岭,小憩。复梯磴数百尺,杉松塞覆,细磴曲折,清凉沁人肌骨。去真武殿,仅咫尺路。不欲即至,故纡以拗之。诸游人憩树下,有顷,蚁行历曲磴。一僧貌甚癯,补衲石上。桔柚离离,遂造殿。游人先后至。小憩,入后阁。阁奉佛,半在岩下,气阴森。坐久,淡人思虑。石壁有诗,点画断缺,不可读,遂出。步檐石壁,嶙峋百寻,色赤甚。仰见吕祖像立石龛,龛架空,垂壁外,若将飞去。游人欲上,斗绝不可攀。然必欲从他道穷之。右壁镌张容园先生诗。读毕,渡危桥,过补衲石。左穿修竹,岩下丹灶石床。王子曰:“明代宗时,宦者年七十,祝髪,坐石床三年,无履迹。将乱,辞去,莫知所终。”出,折下曲磴旁,得石径,略之。傍林,转小径。路如带,细草青青。复得磴道。舍之,取径,看泉。泉之名曰“杜香”。上多杜蘅芳草也。掬饮,寒香沁骨。泉旁细花,红白数点。山半有岩,涌出向空。游人争欲往。王子止之。返向所舍蹬道,蹑而登。不尽百级而憩。人各据一磴。有顷,陟岭。岭穷,磴亦穷。西瞰金斗山,若在足底。潭水渊然可掬。南绕山后,或降或升,遂至绝顶。一石如车轮,苔藓斑驳。去山根万尺,目眩心悸。孝先立石上瞰之。无论城闉,烟火千家。大角、紫霄、皆在指顾。两江水,如白气一缕。近俯,阡陌、屋舍俨然。身在秋色中,众人争以秋色献。顷之,云自山谷中出。微风荡之,片片飘忽树间。向子欢然曰:“秋山宜淡,霜林、黄叶,正须白云点缀。”乃返磴穷处,诸子盟曰:“必踞盘龙岩始快!”遂踊跃披榛,往踰小峰。草树蓊郁,松径滑,履不能着,搜奇良苦矣!乃猿引,穿松径入,石阪荒寂。有龛垂垂将坠。王子曰:“是向所仰吕祖像也。”众喜甚,出不意,乃大呼噪。逼前下瞰,心魂肃肃。昔亭其上,今破瓦断椽无存,亭亦废。至此,游人意颇足。向子曰:“向所略石径,当一往,以了此游。”诸子许之。于是返石径。临錾谷,危甚。蚁而渡,足所著处,目即注之。窦间积泉,落叶如游鱼。屏息,不得转眸。既渡,得平山,上可结茅斋数楹。隙处,多香饵草,香特异。复旦拔数百本,命从人肩之。再返佛阁,足与心目俱劳,遂命觞。久之,谋归。便觅向路。王子邀入庄,设鸡黍蔬果杂陈。廖子纵饮。诸子惧舟危,饮不欲多。辞出,返山口。牧童四五,折树枝成屋,拾败叶以代陶瓦。至江岸,乃返棹,渠水流急。向所望窍石,目不睱接。徐棹入潕水,逥望山际,瞑色黯淡,不能辨。是日,意各有余。黄子订再游,许之。
  作于康熙十一年岁次壬子的《赤宝山记》云:自黔江渡南岸,循江而下,数百步,得“梅花径”。去径碧梯数武,怪石怒起,若狮象搏立。梅花坞缘径附石,尽梅花。直上数百尺,为第—峰。俯江峭削,芳草名花,皆缘壁下上。上稍平,则紫竹、黄杨、兰、桂、栝、柏之属,参差秀郁。踰阪数折,为“螺山”。蘼芜荫翳,顶如青螺。稍纡,为帝宫废址。苍烟杳霭,有暗淡色。缘径行,得“斗山”,状如覆斗;又面西与金斗相望,故名。山后为平台。自第一峰,径路峻折,至此气象稍舒。侧下略东,为“翠云坪”、为“翠云峰”。修竹美箭,空翠森秀,而断云栖之。其下深窈杳冥,为“琴涧”。涧水曲屈,达于江声,泠泠然可听。由翠云坪,渡枫香岭。青枫、乌桕,疏落可数。细草、杂树,皆能花。蜿蜒而登,得小径。藤萝覆结如亭。亭之名曰:“翠微”。其下多薇蕨,青翠可茹。稍曲而东折,而西上,纡余千尺,天风冥冥,始达白云峰也。峰势峻绝,众鸟飞鸣其下。俯视白云,去来空际。上平舒,可五六丈。其前为盘谷。窈窕盘纡,树色青葱可掬。昔有鹤巢其巅峰,时引众子回翔其上。背负大壑,深可二千丈。下多良田、美树,壑中时作江涛声。度危岭,面西稍低,为“香藤峰”。古藤覆径,花时能香也,为“萝月峰”。夜月萝径,踈踈也。又西跌,为“岚峰”。芳草薜萝,烟岚迭翠也。又西折,则境绝矣。自岚峰落而东,曰“回峰”。谓香藤、萝月、岚峰,皆迤逦而西,此独东也。与第一峰近,若接襟带。回望白云峰,恍然天际。自白云峰东下,逶迤而北,为峰五。曰“观澜峰”,东观狮水,洄澜下折也;曰“芙蓉峰”,峰势秀如芙蓉也;迭前而奔,曰“待月峰”、曰“先月峰”,北临大江,而东,则月先之前,既得月,而次则略待之也;间四峰而低,其中曰“乳峰”,峰微起,如乳也。五峰都无树木,惟芳草鲜美耳。山之峰十二。得小山二、径一、坞一、废址一、台一、坪一、涧一、岭一、亭一、谷一、大壑一。而十二峰之胜,白云领其要焉,势为之也。山之胜,宜春夏,幽芳繁阴,杜宇、黄鹂也;宜秋,红叶潇潇,白实离离也;又宜冬,梅花畹荪,刻露清芬也;登山而游,宜雪,又宜月。雪则极目千里,乾坤一气;月则四顾寂寥,万山尽碧,长空无垠,江流有声也。二者月较幽,山势俨然,面城郭。邑侯霍邱张公爱其气严而体舒,增植花卉为堂于署之西。偏望之,名其堂曰“望山”云。
  《募修玄灵观序》曰:释老二氏之教,亦有裨于治理,故佛刹观宇,多与学宫争其瑰丽。而玄灵观居西城,颇静而幽。予尝与都人士游息其中。及通籍,每意观里桃花年年无恙,古柏青桐,亦不改清阴待我也。沧桑后,学宫之地,鞠为茂草。上方钟鼓,阒不闻声。所谓玄灵观者,则砖瓦毁缺,榱桷挠倾,蓁莽荒秽,又甚焉。康熙改元,岁功既登,精舍回廊,渐次修复。明年春,盲僧湛然,曳杖踵予门而告曰:“观不修且坏,乞文劝之。”噫!亦奇矣!夫湛然者,盲而学佛者也。佛与老,道不同,何以动于中而慨然任之?夫好善,美名也。汲汲者,岂艳其名乎?佛者,性淡泊,吾知必不艳其名。墨子,佛氏之徒也;杨子,老氏之徒也。逃墨于杨,岂慕其道将迁其业乎?盲者,心专一,吾知必不迁其业。何居乎?其故可思矣!夫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道之不同,又奚足病乎?且夫老氏之学,贵乎清净,今天下厌烦乐简之民,得其道、闲其性、安其情,其亦庶乎?可大冶矣!此湛然之意也。诚如是,固足以动人好善之心,予何不可乐劝之。嗟乎!学宫之地,鞠为茂草久矣!亦有动于中,而慨然任之者乎?

大鉴下第三十九世临济宗破山派古源海鉴禅师法嗣
  清黔阳龙标居士黄飞远,康熙三十八年贡生。曾任攸县训导。诗文俱佳。喜佛学,乐与僧交。
  康熙丁亥岁春作《募修紫霄山寺引》云:紫霄山,在黔邑东北。层峦迭嶂,耸出云霄。天时阴晦,烟雾蒸然。非极晴霁,莫能见其峰。相传袁、刘诸仙炼真处,土人祷雨辄应。探奇之士,鲜着履而登者;樵夫牧竖,即至之,亦不能言。遂令山之胜概萧骚,岑寂灭没而弗彰。忆往时避兵山中,由麓循溪而入,攀萝扪石,至其处,可十余里。西望烟溪,平畴碧树,与阜冈相错。极目眺之,则城廓如盘,两江晶莹如匹练。东南诸胜,若罗翁、古佛,或隐或见。于云烟缭绕间,令人应接不暇。盖邑之巨观也。旧有“真武殿”,剥落荆棘中,缁流黄冠,畏其高峻深僻,未有过而问之者。岁戊寅,老僧行普,担瓢攲笠,婆娑其上。锄山而食,汲泉而饮,且十年于此矣。邑中人莫或知之,老僧亦不乐人知。故蓬蒿满径,键户焚修,晏如也。今承平日久,时和年丰,若邑之精蓝禅宇,星列而棋布者,大都皆数数修举。是诸檀越乐善好施,其俗然也。何独吝于紫霄山,而听其颓落若是。老僧以日暮途穷,将有志于丹碧,以俟来者,俾兹山胜概,不终于湮没而弗彰一日者。敞衣蓝缕,扶杖叩门,乞予为引。夫予言何足重?老僧第述山之胜概,以告诸达官长者之前,必有解囊以从事者,又何俟乎执之晓晓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投胎的时候,六道的众生都是以YIN欲而正性命的。女人来投胎,她就看中了那个男的,她的父亲;男人来投胎,就喜欢他的母亲,异性相吸。投胎时,喜欢父母哪个相,就取那个相貌,所以,小孩出生之后,就像他的父母。相貌能不能改?能改,从心地改。看相的人常说,一个人四十岁以前,相貌是前生,就是你投胎那个时候决定的,四十岁以后的相貌,与前生不相干,为什么?是你在这一生当中修积的。所以相貌是会转的,年轻跟年老的时候不一样,年老的时候的相貌,是你这一生修积所变的。你的心地如果是觉而不迷、慈悲好善,那你的相貌是一天比一天殊胜!“相随心转”,四十岁以后的相貌,要自己负责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