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论》与成实师——中国佛教史话之四十二


2014/9/3    热度:577   

《成实论》与成实师——中国佛教史话之四十二
  方 之

  《成实论》一书,诃梨跋摩著,鸠摩罗什译,是部派佛教中的重要论典之一。作者诃梨跋摩,中印度人,出身婆罗门种姓。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载玄畅所撰《诃梨跋摩传》云:他是佛灭后900年时人,“幼则神期秀跋,长则思周变通”。他聪慧过人,精通《四吠陀》①,从一切有部②的究摩罗陀出家后,研习《阿毗昙》,不到一个月,即精通其文义。他认为《毗昙》繁琐,名相太多,不是佛陀的教化之源。如是他就用了几年的时间,对三藏经典进行研究。《成实论》就是他研究的成果。此论一公布,就哄动了摩揭陀国,因而被尊为国师。
  后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到达长安(今西安)之后,译出了这部《成实论》,共16卷202品。此论为何名“成实”?据说是为了成立修多罗(经)中的实义,故名。此处所说的实义,即指《阿含经》中所说的四谛内容。罗什翻译此论时,手持梵本,口译汉语,由其弟子昙晷笔受。译完之后,罗什的另一弟子昙影在整理译稿记录时,发现问答辨难,往返再三,很难分成段落。于是他就按全书的内容分成五聚(五个部分),即《发聚》、《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和《道谛聚》。昙影的这样分类,曾获得罗什的赞许。其中的《发聚》是全书的序说,泛论体现佛教存在的佛、法、僧三宝,四谛大要和对各部佛教、特别是对有部《毗昙》的批判,主张声闻人亦可理解人、法二空的道理,不立过去和未来有实体等内容。 《苦谛聚》主要是讲五阴(蕴),即色、识、想、受、行。作者认为色有三种,即四大(地、水、火、风)、四尘(色、香、味、触)和五根(眼、耳、鼻、舌、身),四尘是能造,五根是所造,四大通能所。关于识,就是心,依色而有。心有各种不同的功能,从体上讲,只有一个;从用上讲,则又不同,不同意建立有各种不同的心数(心所)。因为想、受、行等都是心的不同功能而已。想是假想,并无实体。受有三种,即苦、乐、舍,三受皆苦。行是心理上的其他各种不同的作用,如贪、嗔、痴等等。
  《集谛聚》,主要是讲烦恼和业,因烦恼而造业。业有三种,即身、口、意,意业是主要的,有意业才去造身业和口业。为何又有烦恼呢?这就是因为有无明。所以众生的生死流转,以无明为首。若没有无明,就不会有烦恼;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没有业,就不会有生死苦果。 《灭谛聚》,灭,就是涅槃。论中对闻、思因缘智(人空观)和空智(法空观)以及灭尽定灭假名心,对法心和空心分别作了解说。灭是第一义谛,即见圣谛而得道。所谓灭,就是灭假名、法、空三种心,了知阴、界、入诸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只有假名,都无实我和我所。三种心都灭之后,所有业和烦恼,皆无所依,因而就永不再生起,这样就进入了离言绝思的涅槃境界。
  《道谛聚》,所谓道,就是道路之意。以其能通达到灭谛(涅槃)。道谛一共有八,因为远离邪恶外道,故又称为八正道。它们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学人从听闻正法,引生智慧,相信和理解五阴无常无我,是谓正见。此种相信和理解的智慧是自己的真正忆念而生,即称为正思维。由正思维断除染法,努力修习净法,即为正精进。受戒之后,获得正语、正业和正命,进而成就正念和正定,由定发慧,观察四念处的身、受、心、法而得解脱,进入无余依涅槃。
  《成实论》在许多问题上,有其特殊的见解。例如五阴(蕴)的次第,一般都说色、受、想、行、识,而本论则说色、识、想、受、行,原因是本论认为识是主要的,受、想、行都是心(识)的不同功能。又如本论认为声闻人亦能理解我、法二空之理。其他还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大都是针对着有部《毗昙》而发的。
  《成实论》是在长安译出的,最初只流传于北方,但不久就传到南方了。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载《略成实论记》中说:“齐永明七年(489)十月,文宣王(萧子良)招集京师(今江苏南京)硕学名僧五百余人,请定林(寺)僧柔法师、谢寺慧次法师于普弘寺迭讲”《成实》。后来他又请僧柔、慧次等人改编《成实论》,简繁存要,略为九卷,并抄写500部流传于南方。从此以后,成实之学,即盛弘于南方。
  《成实论》究竟属于小乘论典还是大乘论典?在中国佛教史上各说不一。有些人认为论中既阐明我、法二空之理,又引用菩萨藏中的经文,应该是大乘论典。如梁代的三大家僧旻、法云和智藏,都把此论作为大乘论典弘扬,直到陈、隋时代的智 和吉藏等人才认为该论是小乘论典。实际情况是罗什译此论,是因为此论的思想比较进步,接近大乘般若思想。可以肯定地说,《成实论》是介于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一部论,从发展的观点看,该论的思想是趣向于大乘的,但不一定就是大乘论典。
  《成实论》传译中土之后,从南北朝至唐初,许多高僧学者讲说或作注疏,形成一个学派,即所谓成实师。在南北朝时代,成实师分为两大系统,即寿春(今安徽寿县)系和彭城(今江苏徐州)系。两大系统弘传《成实》的人很多。此外,还有不明系统的弘传人物,在这里不可能,也无必要都一一说到。现在只列举几位代表人物如下:
  (一)释僧导(公元4—5世纪间),长安(今西安)人,俗家姓氏不详。他十岁出家从师学经,勤奋好学,夜以继日。因无钱买油烛,就自己采薪作为照明之用。十八岁以后,读书更多。梁《高僧传》卷七说他:“气干雄勇,神机秀发,形止方雅。举动无忤”。僧睿见到他,认为他将来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便问:“你于佛法有何愿望?”僧导答:“我愿为法师作都讲。”僧睿连声说:“不,不,你将是万人的法主,岂肯作小法师!”
  僧导受戒之后,学识日进,禅律经论,无不通晓,受到秦主姚兴的敬重。兴乃入寺拜访,并接他同车进宫,参加鸠摩罗什译经的审定工作。后来宋武帝(420—422)刘裕西伐长安,因慕其名,专程入寺拜访。刘裕东归时,留子义真镇守关中,并嘱托僧导多子照顾。不久,义真被西边一个少数民族勃勃赫连所逼,几乎要被俘,是僧导带领数百名徒众相救,才得脱险。刘裕为了感谢他的救子之恩,便命家族子侄皆礼他为师,并为他在寿春建东山寺。僧导在寿春经常宣讲经论,从其受学者逾千人。宋孝武帝(454—456)刘骏即位后,将僧导请到建业(今南京),住中兴寺,后转瓦官寺,并讲《维摩经》,刘骏自己亦到寺听讲。后僧导回寿春,卒于石间寺(即东山寺),享年96岁。僧导著有《成实论义疏》、《空有二谛论》等传世。僧导是成实师寿春系的创始人,其弟子有昙济、道猛、僧钟、道慧、法宠、慧开、慧勇等多人。
  (二)释僧渊(414—481),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俗家姓赵。他从幼年时代起,就欢喜读书。受戒之后,专研佛学。他游学彭城(今徐州),住白塔寺,从僧嵩受学《成实》和《毗昙》等论。只学了不到三年,其成绩比受学十年的人还好。他慧解超群,驰名遐迩。北魏太和五年(481)卒,终年68岁。僧渊的老师僧嵩是从鸠摩罗什受学《成实论》的,师徒都住在彭城白塔寺,故称为彭城系。僧渊的弟子有昙度、慧记、道登、慧球等多人。
  (三)释慧次(434—490),冀州(今河北)人,俗家姓尹,幼年依志钦出家,后随当时的名僧法迁到京口(今江苏镇江),住竹林寺。年十五,到了彭城(今徐州)。他年纪虽小,但勤于学习。十八岁时,即通解经论,名重当时。他经常宣讲《成实论》和《三论》。宋大明年间(457—464)离开建业(今南京)住在谢寺,常开法筵,听众甚多。曾应齐文宣王萧子良之请讲《成实》,并参予改编该论的工作。其后梁代三大家法云、智藏、僧旻早年都曾从他受学。齐永明八年(490),他讲《百论》,突然死在法座上,年仅57岁。
  (四)释僧柔(431—494),丹阳人,俗家姓陶。九岁的时候,他就随叔父到处游学,家虽贫寒而不改其志。后依名僧弘称出家,并从其研习经论。二十岁后,开始登座说法。他住在定林寺,名声大振,受到齐文宣王萧子良等人的敬重,并请他讲《成实》并参与改编该书。齐延兴元年(494)无疾而终.享年64岁。
  以上列举的代表人物,都是宋、齐、梁代盛弘《成实》的学者,其他如陈、北魏、北齐、北周、隋和唐,都有很多弘扬这部论典的人。唐代唯识学兴起之后,研究和弘扬《成实》的人就少了,在这里应当说明一下的是:成实师不只是弘扬《成实论》,其他经论,他们也都弘扬。

  注释:
  ①《四吠陀》是印度的四部古典。
  ②“一切有部”是部派佛教之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 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这个世间,污染非常严重,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非常严重。用什么方法来防范?要用清净心、平等心来对治。平等心里头,最重要的是冤亲平等。“冤亲平等,万法一如”,冤亲能够平等,其他的没有不平等的。所以修行,要从冤亲平等修起。你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礼敬一切众生,那你就是真学佛。 佛心清净平等,博爱一切众生!清净平等是真心,你跟世间大富大贵之人往来,心地清净平等;跟世间最贫穷、最没有地位的乞丐往来,也是清净平等。 不是说你富贵我就巴结你、恭敬你,你贫贱我就瞧不起你,那就错了!佛弟子对待人一律平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