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禅灯录(清代民国)


2014/9/3    热度:383   

五溪禅灯录(清代民国)
  文/心照不宣
  大鉴下第四十世临济宗破山派元见廓然禅师法嗣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雪舫际航禅师(1681—1761),广东人。经商于楚,寓于黔阳。后观世事幻化,乃出俗。曾参曹洞宗高僧画僧借庵兴弘禅师。后嗣法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元见廓然禅师。在雍正元年(1723),继席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后,扩建寺院,募建禅堂,奉兜率接引佛。同时修建寄亭、十笏院、香林、伏虎石、梅花坞、松竹廊诸胜。弘扬禅法。以所绘画资,以供寺用,或者赈济贫苦人民。一时声誉颇浓,号称“普明中兴”祖师。有法嗣识尽悟智,继席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
  大鉴下第四十一世临济宗破山派雪舫际航禅师法嗣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识尽悟智禅师(1740—1810),黔阳汤氏子。少年出俗龙标山普明禅寺,依雪舫际航禅师披剃、圆具。苦参力究,深得法要,遂受记莂。
  乾隆五十四年(1789),增修观音堂。初为官府假寓,后遂成馆舍。识尽自请捐贸北门地,建大公馆,而观音堂复旧。有法嗣初容心华。
  大鉴下第四十二世临济宗破山派识尽悟智禅师法嗣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初容心华禅师(1787—1830),邑人。幼年披剃龙标山普明寺,依识尽悟智禅师参究宗乘,后嗣其法。
  嘉庆二十四年(1819)辛未,住黔阳城隍庙。黔阳邑侯王金策与师交往甚厚,赏识师才,擢为僧会司僧会,命住龙标山普明禅寺。
  道光六年(1826)丙戌,黔阳城隍庙住持洞昌宗盛提议扩建旧址,得王金策主事,初容副之。黔阳进士陈道隆、中方玉屏禅院隆佐以及安江胜觉寺、万寿山等皆出资捐助。
  道光十年(1830)庚寅春,移住水口山。同年示寂,葬于水口山鳌山庵。有碑文记载,今存水口山。世寿四十四岁,僧腊三十四夏。有法嗣洞昌宗盛住持黔阳城隍庙。后法孙兆西继贤任黔阳僧会司僧会,住龙标山普明禅寺。
  大鉴下第四十三世临济宗破山派初容心华禅师法嗣
  清黔阳城隍庙洞昌宗盛禅师( —1852),道光六年(1826)丙戌,住持黔阳城隍庙,提议扩建旧址,得黔阳邑侯王金策主事,初容心华副之。黔阳进士陈道隆、中方玉屏禅院隆佐以及安江胜觉寺、万寿山等皆出资捐助。
  大鉴下第四十三世临济宗破山派初容心华禅师法嗣
  清凤凰太平庵智参尼师(1768年—1856年),俗姓钟,黔阳人。初因家贫,为辰永沅靖兵备道傅鼐家侍女,侍傅家小姐。小姐出嫁辰州徐止峰,遂为媵。傅孺人无子,止峰因纳钟为妾室。翁姥孺人先后卒,钟侍疾、持丧,尽力尽礼。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湘黔苗民起义,傅鼐随云贵总督嘉勇贝子福康安进剿苗民。止峰以候补县丞同往平苗,因劳绩着,授麻阳岩门丞兼管屯务。傅鼐因受命“总理边务”,实施屯政,建立“屯田”和“屯租”制度,修复明代“边墙”,沿苗区筑碉堡千余座,即今所谓“南方长城”也。止峰力奉傅鼐便政,助傅鼐建立书院、义学。傅鼐因政绩卓著,于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年)授湖南按察使,十五年庚午(1810年)卒于任所。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止峰积劳致疾,疾丞,语钟曰:“吾无子,汝少而孀,能死,死之。否则以床头金,为归籍资。”钟大沮,诺以身殉。及止峰卒,出殡日,钟盛妆就缢,傅鼐亲戚赵雨甸破扉控视,钟已气绝。绕项带,深入分许,结甚牢。赵雨甸操刃断之,带断,肤为之裂。俄尔钟氏气大喘,良久苏醒,瞠目长号,顾赵曰:“公误我矣”。赵嘱婢妪严伺之。钟乘间截约指金蚕之,不能死;又碎二玉环,吞之,亦不死。计穷,泣曰:“不能践诺,事主人于地下,无厄之也。然终不可以苟生。”遂攸然有出家之念。逾三年嘉庆庚辰(1820年),自制奁具,嫁傅孺人所生女,曰:“吾事毕矣。”族子某为止峰后,不以庶母事钟。钟度不能相容。一日,集止亲友朋戚,哭拜灵座前,操剪髯其发,去髻委地,饰宛庶。形既毁,念益决。
  太平庵有老尼,与钟素识,钟是日谒庵,师事人。得披剃,具戒律,名之曰:“智参”。挟随婢感其义烈,愿终身事之,亦披剃为弟子,曰:“心道”。智参既为尼,后子畏人言,至庵,强之归。智参曰:“我非汝家人矣”,峻绝之。长斋奉佛,诵经梵箧数千言,出橐金新修太平庵,并置香火田产,像没之移剥者,重塑之。凤凰人感傅鼐及止峰恩惠,立中丞祠,附塑止峰像于傅鼐像傍。每逢春秋祀,智参必具麦饭,楮镪亲奠之,后参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初容心华禅师得法。
  道光二年(1822年),止峰生前旧友,宁乡才子黄本骥号虎痴者,中举人。十七年(1837年)赴黔阳任教谕。途经凤凰,闻智参名,造访太平庵,适智参外出,未遇,遂留诗于壁。及智参回,见壁诗,生感慨焉。嘱赵雨甸代为谢诗。赵雨甸因述诗所来及事与黄本骥,并出示止峰所遗《冷金笺》嘱其补书,藏之法林,以传久远。
  大鉴下第四十四世临济宗破山派洞昌宗盛禅师法嗣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兆西继贤禅师(1816—1871),黔阳王氏子。临济宗第四十世,破山派第十世,雪舫下第五世孙,初容心华法孙,洞昌宗盛法嗣。
  道光十九年(1840年)己亥,任黔阳僧会司僧会,住持龙标山普明禅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雷知县立碑,禁止地痞骚扰普明禅寺,时僧会司兆西贤率两序大众同立。《普明禅寺示禁碑》云:
  署湖南沅州府黔阳县正堂加五级纪录五次雷,为严禁事照得普明禅寺,建自前朝,历有年。上年本县莅任,查得该寺,向有田山,招佃纳租,以资香火日用之需。前因住持各僧,经理不善,致将寺产败坏。
  迨经前县召募僧会司僧兆西贤在寺住持,渐复旧业。并访闻有等不法痞徒,心生觊觎,混称檀越,或假以索债为名,在寺索扰,捏词控告。旋经本县随案审明,穷惩在案。
  第该寺供奉佛像,理宜肃静,以照诚敬。岂容痞徒藉端需索,扰害寺僧,亵渎神明。正出示查禁间,旋据该僧会司僧兆西,以该寺迭被痞徒索诈捏控案,蒙审结。诚恐僧人不—,故智复萌禀请示禁前来。除批示外,合亟出示严禁,为此示仰诸色人等知悉。
  嗣后,如有不法痞徒,仍敢混称檀越名色,或捏称债主,在该寺索诈扰害;或承认寺田佃户,抗租不纳,讦住持僧人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拏穷追缴。
  该住持在寺,亦当认真妥为经理,慎勿败坏寺产,务期恪守清规,以杜讼端,而垂永久。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右仰通知
  皇清道光二十四年清和月十六日示
  宏法沙门兆西贤同两序僧:西送 启开 祥照
  祖德 古松 悬光
  法徒:觉岸 轩堂 怀愚
  戒徒:联结 隆兴 应聪
  觉川 觉松 妙传
  寂光 芳圭 应修等立
  大鉴下第四十五世临济宗破山派灵隐下第十五世
  普泽法镜禅师(1891—1968),云南丽江人氏。清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四月初七日生。童真入道。25岁受具后,广参诸名宿。1930年驻锡鸡足山悉昙寺,剃度湖南怀化的觉空光钰、邵阳的觉早光铣、四川大足的觉利光胜等人。1941年后,来洪江嵩云山,住持大兴禅寺。携徒觉空光钰、觉早光铣、觉利光胜及徒孙万清永铠(湖南湘乡人,光晤徒)等同住。1944年秋,芷江景星寺传戒,普泽法镜禅师应请为尊证阿阇黎。1947年四月,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传戒,普泽法镜禅师任得戒大和尚。请绥宁县永乐庵正济常周任羯磨阿阇黎、洞口县观音阁镜澄普超任教授阿阇黎、洪江嵩云山都监普清乘道任正训阿阇黎;洪江嵩云山监院自然照宗、芷江龙头寺住持宏规正大等任尊证阿阇黎。传戒期间,作《嵩云山同戒录序》。并为比丘尼严善,优婆夷光圆,比丘尼念如及领沙弥尼妙光、妙香、妙真、妙净、妙智,优婆夷光刚,洪江居士林林长申濂清、副林长朱月池等来山求法者,作《上堂》、《法语》、《开示》等,并作《传戒讲律开示讲话》。
  传比丘戒上堂:“万象森罗本无因,心佛众生原不二。妙矣哉!虚虚玄玄,绵绵密密。听其言而无声,观其形而无相。无头无尾,无形无相。体备于己而不可离,原出于天而不可易。言其大则含吐十虚,犹若片云,放之则弥于六合;言其小则行藏芥子,俨同沙界,卷之则退于藏密。万法皆从此出,十方亦从此生。事理交彻,性相融通,无不从此法流。一为无量,无不还归此法界;无量为一,表一体而随缘显相。乃至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请问诸上座:这个是什么东西呢?”良久,云:“默然无言识,不再审何如。今有诸沙弥、沙弥尼等,来山求受三坛净戒,顺求觅心一句,如何答呢?”挥一挥拂子,云:“咦,巍巍乎,荡荡乎,强立而名曰性,其有成功曰心。”
  普泽禅师工诗文、善草书,与当地名流交往,诗文唱和。有《洪江嵩云山普泽禅师语录》八卷、《洪江嵩云山普泽禅师诗集》八卷。
  大鉴下四十五世临济宗壁峰下第二十一世能彻照慧禅师法嗣
  民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镜澄普超禅师(1904—1969),武冈洞口人,俗姓唐。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五月誓死日。幼投洞口观音阁,依能彻照慧禅师披剃。圆具后,回寺侍师,佐理寺务。后继席观音阁。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传戒,普泽法镜禅师礼请镜澄普超任教授阿阇黎,作《嵩云山同戒录序》云:
  “••••••今洪江嵩云山者,湘西之一名胜也。钟灵毓秀,瑞气凝祥。明初洪武年间开山愿如和尚、万历年间中兴无意祖师、当代方丈普泽法师,悲世时之日非,怜僧伽之颠沛,遵佛正范,宏开戒法。今普泽法师于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传戒,定五十三日为期船,新一班释子,作佛教中流砥柱,荷如来家业。究重三藏救世教义,阐扬八德大乘精神,慈悲济世,戒律导人。上弘佛怀,下利群生。可谓佛戒之序云耳。都梁衲子镜澄序于嵩云山教授室。”
  一九五○年,携僧尼弟子众等二十余人,入住洪江嵩云山,将禅宗道场改变为净土宗道场。后又组织生产小组,乘法任组长。文化大革命时,被红卫兵将之脖子上吊牌游街,暴晒终日,结果被活活整死。
  大鉴下四十六世临济宗壁峰下第二十二世镜澄普超禅师法嗣
  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乘法通才禅师(1915—1996),字乘法。俗姓张,名宏日,系邵阳洞口三门人。诞于民国四年(1915)乙卯十二月十八日。民国十年(1920),师六岁,随母住庵茹素。到十四岁依洞口观音阁镜澄普超和尚披剃。十七岁圆具。因颈生瘤,知为宿孽,遂发心燃指供佛。三月后,疾消。复返观音阁阅藏三年,于《方等》、《般若》、《法华》、《涅盘》着力颇多,对《维摩》、《上生》、《圆觉》诸经多有入处。之后,辞师外出,结庐茅庵。断炊,唯以粽子为食,长达三年。后返寺,仍侍恩师。民国二十八年,嗣法镜澄普超,为临济正宗第四十一世,碧峰下二十二世,突空下第十六世孙。
  壬辰岁,师年三十八,随镜澄普超和尚入住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先师随师翁镜澄普超和尚入住大兴禅寺后,继承百丈禅师农禅并重之风,组织种植及织布小组,以图自养。丙午乱起,被勒令还俗,僧团解散,寺院由茶场占有。师就职洪江中医院期间,坚持独身素食,打坐念佛不缀。癸亥秋,受众请,回归本山,重兴祖庭。师遂召回原寺僧尼,新收出家徒弟数十,皈依弟子数千。重修弥勒殿、功德堂、莲池会,将大雄宝殿予以修缮。丁卯岁,任洪江市佛教协会会长。庚午岁,任怀化地区佛教协会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理事。壬申秋,于寺对众敷讲《维摩诘经》半月有余。师博览群书,对《圆觉经》独有领会,且于书眉作了批注,是为自己心得所在也。心照是师关门弟子,虽于同门居尾,亲师日促,却独得闻师宣讲《上生经》,对心照专攻弥勒净土,起了重要影响。
  一九九六年丙子腊月二十日,示寂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湖南、贵州弟子前来参加圆寂法会的数以千计。塔于嵩云山大兴禅寺祖师殿后。
  大鉴下四十七世临济宗壁峰下第二十三世乘法通才禅师法嗣
  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绍敏心丽尼师(1969—  ),讳心丽,字绍敏,密名央吉,密号真乐(格鲁派)。俗名罗永秀,湖南会同县团河人。生于一九六九年三月。一九八七年礼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乘法通才禅师为师。一九八八年披剃后,于九月十九日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依一诚大和尚圆具,虚云老和尚沩仰宗法嗣、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住持圣一禅师任羯磨阿阇黎,虚云老和尚沩仰宗法嗣、云居山真如寺首座和尚满觉宣云禅师任教授阿阇黎。一九九○年,往广东汕头市佛教僧伽培训班学习一年,毕业后又入广东潮州岭东佛学院进修,毕业于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五年,前往四川色达县喇荣镇,在五明佛学院学密。四月二十八日,皈依寺大吉活佛(索达吉堪布),取法名央吉。一九九六年腊月,乘法通才圆寂后,为师守塔四十九日,以报师恩。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于福建福州市崇福寺增戒。之后,遍参诸宿,先后住云南鸡足山、山西五台山、重庆缙云山、西安卧龙寺等。其间,曾数回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小住。二○○一年后,定住洪江嵩云山,对信众开示净土、禅宗、密宗法门。师持戒谨严,笃行励志,精勤不懈,缁素咸钦。
  大鉴下四十七世临济宗壁峰下第二十三世乘法通才禅师法嗣
  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宗逸心照禅师(1965—  ),一名明夷,字宗逸,号崇照,湖南龙标苏园人。生于一九六五年乙巳正月十二日子时。将诞之夕,母梦龙绕屋三匝,长吟而去。惊寤而诞,遂名龙生。祖视予,甚喜。取字砚香,名仲。长兄仁,次兄仕,予仲,皆祖命焉。大弟佃,小弟化,父命焉。大弟及长,不喜佃,易名伸,欲顶天立地、上天入地,不乐困守田庄耳。长姊凤,次姊凰,亦祖命名矣。
  本生陈留世家,迹发开封。晋分南渡,乔居乌衣巷,祖行朱雀桥。朝代更替,兴废交容。至唐出皎然,至宋出佛印,一门两代,诗僧递传。俟至余诞,佛法消匿。幸家有藏书,古籍斑黄。检阅家谱,九代书香。
  幼,喜读书。演义、小说,常杂陈床头、案前。如厕行路,皆手不释卷。十岁,依式填词,多有发表。离开学校,往来工厂、学校间。亦曾放舟江上漂流扬子;亦曾遁迹山间品赏烟霞;亦曾肩一身行囊,行脚巴、蜀、黔、粤;亦曾揣一纸陋文,求职穗、深、漳、夏;亦曾于锦城授人以柄;亦曾于羊城遭人以掠;亦曾在星沙投考戏院;亦曾在镡城创办宾馆;亦曾在王少伯送客处吟风啸月;亦曾在魏了翁流放地吹笛放歌。
  至乙丑暮,经湘、黔、渝,入川,往来宜宾、泸州间,流连月余。丙寅春,自渝州乘舟下。不见猿啼月,不见女迎王;不见丈八蛇矛在,不见鬼城阎王来。穿三峡、抵宜昌、转枝城,乘直快南下。返家乡,径投湘西第一山剃染。于是百城烟水眼前过,历代圣贤心中居。
  初上嵩云山,面谒乘法老和尚,寒暄之余,戏言:“若我出家,拜你为师,肯么”?其应声而允,遂栖身斯地。未出家前,阅禅宗历代公案、语录,心生踊跃。每见心仪祖师,必拈古颂偈。老和尚亦每每以其悟偈呈阅,心照只是不肯。曰:“见地未透,格律失严”。予又每每以临济之喝对师,而师如沩山,只是慈祥的笑。而今忆当时情景,想师已化去,不禁潸然。
  居嵩云山月半,即恳师剃落。得师举刀,师兄心无施衣,遂现僧相。行脚五溪诸山,再踅身东进,访湘东、赣西名山。朝庭祖庭之后,漫游江、浙,往来皖、鄂。湘、黔诸寺,皆在脚下;巴、蜀诸山,尽在眼前。行脚多年,未遇有可意者。只是在创办报纸杂志之余,撰写论文,间或以游记、诗词,将心中影像一一绘出,似幻似真,亦虚亦实。
  初诵《金刚经》,每有入处,身心如电触,须发皆震颤。至“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之句,恍如旧习,与须菩提感同身受。至“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句,感恩之情不禁涌出,至心诚恳顶礼膜拜。当读至“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四句偈,顿觉空性朗朗,妙谛明明。读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偈时,浑不知身在何处,生在何时,心在何所,觉在何方。于是大起疑情,至心参究。一至七日,精勤不懈。至后来,因“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叹无穷”赞词入眼,不禁欢欣踊跃,通身庆快,有如桶底脱落。山河大地,过眼烟云,皆历历在目,又廓然无迹。
  于是由《金刚经》发慧,于《圆觉经》得的,因《维摩经》而由理入事,到后来诵《上生经》而契证事理圆融,因是而择抉弥勒法门,志宏慈宗大业,以慈宗开山道安大师、慈宗中兴玄奘三藏、慈宗集成太虚大师为楷模,毕生事之。
  2000年后,于赵州古佛道场圆具,亲炙虚云老和尚法嗣净慧禅师。感其慈和,事为亲教授。遂依师嗣为临济宗第四十六世,云门宗第十四世。兹后,每倦旅归来,必亲聆法要。尝见诸所付源流,皆以镶名七绝为主,于格律颇有造诣,益发敬之。爰当今丛林,以诗名世之老宿,仅茗山长老诗书俱佳外,其它诸人,不过依样画符、图虎类犬而已。放眼当今丛林,内外皆通者,凤毛麟角矣。心仪古代高贤,感喟时人,不禁摇头而已。
  佛历二五四七年季秋,假道铜仁,往梵净山一探古佛道场。欲振兴弥勒法门,开辟弥勒道场,寄厚望于斯焉。因是,有《梵净山佛教考》之出炉。现返沅州虎榜山景星寺,恢复“湖南慈宗学会”,撰写《五溪禅灯录》、《怀化佛教史》、《景星寺志》等。出版有新诗集《伞形寂寞》、散文集《懒散的阳光》以及古典诗词集《乙亥诗词存稿》等。并有作品入选多种诗选,且多次获奖。同时还出版有《慈宗简史》、《兜率的鼓声》、《湘西佛教简史》、《慈宗朝暮课诵仪规》、《熏修慈悲弥勒宝忏仪规》、《明夷法师佛学论文集》诸佛学专着等,以及许多佛学论文。
  沅州虎榜山景星寺诸祖传
  宋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开山了庵景晕禅师(1131—1201),筠州人氏。径山大慧宗杲法嗣,为临济宗第十三世,南岳下第十七世。开法潭州大沩山密印寺,举扬宗风。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云游沅州,见虎榜山堪建梵刹,遂开景星兰若于城南。为沅州景星寺开山祖师,提倡大慧宗杲“话头禅”,接引学人,一时缁素钦仰,为沅州一大丛林,佛教重镇。
  上堂:“云门一曲,腊月二十五;瑞雪飘空,积满江山坞。峻岭寒梅花正吐,手把须弥槌,笑打虚空鼓。惊起僮梵钵提,冷汗透身如雨,忿怒阿修罗王,握拳当胸问云:‘毕竟是何宗旨?’咄!少室峰前,亦曾错举。” (见《五灯会元》卷二十,《嘉泰普灯录》卷十八、《续传灯录》卷三十二,《沅州府志》、《芷江县志》、《芷江宗教志》)。
  明沅州虎榜山景星寺眉山方会禅师,南岳下第二十九世,临济宗第二十六世,杨岐宗第十九世,虎丘派第十五世,断桥系方山下碧峰派第八世,无际明悟四传弟子,广善宝月耀潭法嗣天宁镜宣法孙,吉庵智祚禅师法嗣。
  蜀之眉山人,号眉山,善诗文,乐与仕官儒绅交。嘉靖初,开法沅州虎榜山景星寺,继宝藏自成禅师之后,弘法湘西,成为五溪地区弘扬禅宗的法将,是临济宗碧峰派的尊宿。嘉靖末,圆寂于沅州景星寺,葬于虎榜山。清沅州贡生李太统作五古《游景星寺》云:“平生癖游兴,况此契尘表。我来作佛事,顶礼眉山老。徘徊不忍还,暮烟生树杪。坐久当安禅,或听迦陵鸟”。清沅州廪生李永龄七绝《登景星寺》云:“偶从尘外叩禅禅关,曲径通幽俗虑删,千载诗僧传佛印,更谁唱和属眉山。”
  眉山方会法派源流
  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密庵咸杰—破庵祖先—天准师范—断桥妙伦—方山慧宝—碧峰性金—福林空度—古拙原俊—无际朗悟—宝月耀潭—天宁镜宣—吉庵智祚—眉山方会—了幻福周
  明沅州虎榜山景星寺了幻福周禅师,一字师严,号休休老人。绥阳周氏。自少发,能诗善画,游楚、蜀间,谒参名宿。尝住景星寺参眉山会得法,随待左右。四十年后始归绥阳,结庵西山绝顶,榜曰:“亲云禅院。”阐弘宗旨,从者甚盛。后自造塔,刻木像,入其中,跌坐而逝。(《黔诗纪略》)
  明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复兴豁了圆来禅师(1551—1636),黔阳谢氏。笑岩德宝法嗣,系临济宗第二十九世,杨岐宗第二十四世虎五派第十九世。
  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8年)游化沅州府,见宋季开山之景星寺废弃已久,决意兴复祖庭,乃诛带结庵于景星寺故址,得知府虞德晔捐资随喜,十方善信鼎力相助,景星寺还得重光于沅州,被列入“沅州八景”之中,人称“景刹星辉”,往来登临,络绎不绝,文人达官题咏赞赞颂。之后,历代修葺,成为沅州名刹,与报恩禅寺、兜率禅寺,共称沅州三大丛林,禅宗重要道场之一。
  明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卐庄明一禅师(1611—1676),莆田人。豁了法嗣。主席沅州景星寺,善诗文,着有《余间诗》。后开法土桥罗山兜率禅寺。康熙中,住上生寺。传法归龙大谷及慈裔法辂等人。剃度大都光定禅师。(见民国《福建高僧传》卷七、《芷江宗教志》、《沅州府志》、《沅州志》、《沅州诗抄》等书载)。
  清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归龙大谷禅师(1601—1699),蜀人。三岁戒荤。十二岁慕沙门归依佛门。先于峨嵋山灵玉禅师座下听法。后参燕居德申禅师,并依之圆具。谒莲印正有悟,得蒙示偈:“天龙甲马尽皈依,大坐当轩万指围。震动乾坤狮子吼,法王法令法王威。”
  康熙初,来沅州岩路住沅庆寺,天壁道拙委以首座。后往明山,开法百子峰庵,一时禅侣云从法筵盛开,后移锡黄甲街西龙头寺。嗣法景星寺卐庄明一。久后,应达官召引,往湘中南岳、庐山五乳祖庭;万寿、天池诸胜地。
  康熙十五年(1676年)止游,返回沅州龙头寺。十七年(1678年)募建大慈阁于南门外。竣工后,据华座讲《楞伽》诸经,听者称羡。三十二年(1693年),开讲筵于虎榜山景星寺,募置良田二十亩以供香火。知州祖光佩感师懿德,捐俸维修景星寺,使古刹祖庭焕然一新。有法嗣菩提端圆、东寺端霞、景星法辂等,皆一时禅宿。
  清沅州虎榜山景星寺慈裔法辂禅师(1661—1747),黔阳株山谢氏。少年出俗。圆见后遍参诸宿,后谒沅州归龙大谷得印可。
  康熙三十八年(1699),率徒众数十,从天宁山来景星寺住持,大开法筵,举扬禅风。净教禅戒并弘,诗书琴画共施。与邑绅、儒生、官吏过往,皆以禅接引,以教启悟,以诗书为方便,以上生为导归。力倡弥勒净土,誓生兜率,亲近弥勒慈尊。尝设“上生会”,举办“弥勒佛七”,拜《弥勒宝忏》。有法嗣聚芳等,皆相断主席沅州景星寺法筵传禅。
  清沅州虎榜山景星寺聚芳禅师( —1756),沅州人。依法辂出家、圆具,并嗣其法。喜诗文、善饮。与邑绅儒宿交。知县泾阳张五典与之交稔,有《登景星寺赠聚芳上人》五律一首见赠:“老僧如病鹤,迎客步蹒跚。懒捉挥尘坐,从教别室餐。奕棋随手着,画壁称心看。得畅酣呼兴,深知戒律宽。”(载《芷江县志》十二册)。
  清沅州虎榜山景星寺义林明景禅师(1736—1807),沅州人。九岁入景星寺,依聚芳和尚剃发出家。谨遵师训,精研内典。性颖悟,下目即了。兼涉猎儒家诸学。精读古诗,琅琅秀句,触手纷批。书法亦自研绝技 ,自成一家。乾隆二十年(1755)后,出游名山古刹。闻本师圆寂,极悲哀,赋《哀诗》十章,以悼恩师。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出游梵净山,投宿禅寺,遇一金某,相互盘桓。相处既久,受金某揲蓍法,苦参深究,临诀别,方有解悟。后遂以筮法闻名,缁素咸重。居铜仁梵净山一载后,与金某临行留别,作诗《临行留别》:“行遍天涯兴愈奢,逢场所戏久无家。今番未忍匆匆别,为爱清吟手八叉。”为感谢金某授揲蓍法,作诗以谢:“妙道难闻独嗜辞,灵蓍谁破钝根疑。却渐羲画传心日,未抵程门立雪时。”又有《别梵净山诸禅友》诗:“省溪萍梗已经年,了却三生石上缘。此后精魂应记取,分襟正是木樨天。”行脚江湖十余载后,止游返沅州。后继席虎榜山景星寺。嘉庆十二年(1807年)寂于寺,世寿八十二岁。有《行吟草》刊行于世。《方外诗选》、《湖南通志》录其诗甚多。付法传州。
  清沅州虎榜山景星寺性香传州禅师(1741—1830),沅州李氏子。家巨富,喜布施,好禅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带产出家沅州景星寺。侍聚芳和尚巾瓶多年。聚芳寂后。复依义林明景参究宗乘。侍师日久,得受记莂。义林寂后,继席景星寺,大肆修复寺宇殿堂楼阁廊庑,面目为之一新。
  清沅州虎榜山景星寺眉山一真禅师( —1840),沅州人。依传州性香出家、圆具,并嗣其法。喜诗文,善饮,邑人以“大颠”目之。先住沅州雁塔寺开法。道光十三年(1832年)创建文峰阁后,继席景星寺法筵。乐与士人诗文交。邑生张登庸有诗《登文峰阁,僧一真留饮》五律相赠:“早知梅熟意,未得芋赏来。莫笑糕无字,同吟菊正开。流霞可与醉,白发都相催。最好今朝会,胸中扫俗埃。”(载《芷江县志》十二册)
  清沅州虎榜山景星寺觉岸联航禅师(1820—1904),黔阳株山汤氏。幼投黔阳龙标山普明寺出家,依僧会司兆西和尚圆具。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嗣法兆西和尚后,开法沅州虎榜山景星寺。景星寺自传州寂后,荒芜日久,师至,乃重新修葺,大设法筵,举扬宗乘。光绪三十年(1904年)寂于本山。
  民国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如祥芳瑞禅师(1872—1949),平坝人,幼出家。依觉岸和尚披剃、圆具,并嗣其法。光绪三十年(1904年)继席景星寺。民国二十八年付法希舜。民国三十二年,移席晃县太和山寺。三十三年(1944年),驻锡沅州土桥洞下场回龙寺。
  民国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希舜隆悟禅师(1888— ),合肥人。幼年出家,圆具后,朝礼四大名山,一报佛恩;二求国家太平。止游返沅州,住芷江景星寺。民国十二年(1923年)湖南省议会副议长李永瀚辞职返芷江,创办“芷江佛教正信会”,师参与其事。十五年,“芷江佛教正信会”正式成立。十九年,撤销“芷江佛教正信会”,成立“中国佛教会芷(江)黔(阳)麻(阳)晃(县)四县佛教联合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丁丑,“芷黔麻晃四县佛教联合会”于芷江景星寺举办“水陆法会”,超度抗日阵亡将士。次年,复办水陆法会。二十八年,继席景星寺。二十九年,“芷黔麻晃四县佛教联合会”改选,师任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三十年二月,因惮于无赖僧徒为夺寺产,师乘赴省参加佛教会议之机,将寺产契约寄存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谛闻方丈处,托他转交芷江长秦佑农。然后假道安江广福山胜觉寺,参祖启裔忏禅师。有法嗣宏规正大,住持开法芷江土桥回龙庵,龙头寺。
  民国沅州虎榜山景星寺治明正觉禅师(1880—1944),慈利县汪氏子。民国元年(1912)出家慈利县七星山菩提禅院。民国五年(1916)圆具。民国十二年(1923)住持芷江县北关帝庙。民国二十九年(1940)出任“芷黔麻晃四县佛教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监事长。十月十日,经友人介绍,云南姚安彭育英(1885—1968),脱离队伍避难芷江,生活无计,遂前来出家,为取法名普晰。师徒共住北关帝庙。时中心镇第六保保长肖志群强提寺产为公益捐赠,提出寺谷三十石,师力争无效。民国三十年(1941)七月三日,舞北乡乡长肖翕林率兵来寺,迫师交出关帝庙寺产文契归乡公所。适芷江新开农民银行。因无址,经县党政机关来寺交涉,暂借十年,师遂与徒另修回龙庵于渔溪口。为避肖翕林纠缠,遂往洪江嵩方山大兴禅寺避难。时逢省参加佛教会议之机,假道洪江,上嵩云山,将景星寺文契寄存大兴禅寺方丈谛闻处。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八月,芷江县秦佑农县长赴洪江开会,上嵩云山,从谛闻处取得景星寺文契。秦乃命治明住持芷江景星寺,并发放寺产产业登记表一张。次年,秦县长复夺去景星寺文契,存放教育科,强提景星寺寺谷一百一十七石。作为“庙产兴学”的教育基金,寺谷仅留十石(包括香灯)。时适“芷黔麻晃四县佛教联合会”改选,师受任为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民国三十三年(1944),寂于景星寺,葬于寺前。徒普晰继任景星寺住持。普晰有徒心印传佛。
  民国沅州虎榜山景星寺普晰照澄禅师(1885—1968),滇姚安彭氏子。原从戎,后兵败,逃难到沅州,投关帝庙依治明和尚出家。民国三十年(1941)七月,因为舞北乡乡长萧翕林率兵来寺,迫师交出关帝庙寺产文契归乡公所。遂写信给湖南省政府主席王东原,状告萧翕林。民国三十一年(1942)八月后随师住景星寺。因为秦县长夺去景星寺文契,存放教育科,强提景星寺寺谷一百一十七石。作为“庙产兴学”的教育基金,寺谷仅留十石(包括香灯)。写信给湖南省政府。民国三十六年(1947)继席景星寺。三十六年住持芷江大慈寺,徒心印传佛(宁远人)依嵩云山普泽和尚圆具。“大跃进”时,寺林被乱砍,以作炼钢之用。愤极而寂。
  沅州虎榜山景星古寺崇照明夷(1965— ),字宗逸,号崇照,原名心照。诞于一九六五年正月十二日子时,黔城苏园谢氏,世代书香。俟父辈时,值世局革新,家道中落。钟鸣鼎食沦为披蓑戴笠。一九八一年高中毕业于黔阳三中,八二年执教,八四年从事食用菌栽培。八五年从事短途贩卖。八七年修筑洪黔公路毕,往吉首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工作。八八年应聘,就职黔城芙蓉楼文物管理所。九○年,就职安江塑料厂任办公室主任。九二年南下广东、福建,往来广州、东莞、深圳、汕头、漳州、厦门、泉州间揾食。九四年往成都,从事中介事务。九六年春回乡,创办昌龄宾馆,不久辞去。巴蜀一游后,返湘。三月往洪江嵩云山依乘法老和尚披剃。落发后,行脚江湖,遍参名宿。二○○○年往赵州柏林寺,于本焕老和尚座下,圆具足戒。是年秋,往武冈云山胜力寺,撰写《武冈云山志》。冬,往梵净山,途经沅州景星寺,应众檀越坚留,遂住此。二○○一年,成立“芷江佛教协会”并成立“湖南慈宗学会”,从事弥勒法门宣传。闲时,撰写《怀化佛教史》、《五溪禅灯录》、《灵隐印文禅派研究初探》等史籍。出版有《熏修慈悲弥勒宝忏仪规》、《慈宗朝暮课诵仪规》、《倾听慈尊的召唤》等佛学专着,同时有诗集《伞形寂寞》和诗词集《乙亥诗词存稿》、散文集《懒散的阳光》及论文集《五溪文化散论》等文章。
  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临济宗禅师传
  宋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开山月蓬禅师(1017-1083),巫州何氏子。少年出俗。圆具后,行脚江湖。状貌古怪。善绘佛像,得古人体韵。《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二有载。参杨歧方会法嗣石霜守孙得法,为临济宗第十一世,杨歧派第三世,杨歧方会法孙。
  宋熙宁四年(1041)游化黔阳,见龙标山堪为兰若,遂开山结茅,建普明禅寺,是为黔阳县城佛寺之始。
  明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突空智板禅师(1381-1449),不知何许人,姓氏未详。系临济宗第二十五世杨歧派断桥系方山下碧峰性金第七世孙,无际明悟三传弟子,月澄耀澄再传弟子,千峰镜秀禅师法嗣。
  正统元年(1436)游黔阳,见龙标山普明古寺残败,遂重新之。
  正统十四年(1449),苗民起事,突空智板禅师寂,禅寺遂毁。
  明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碧天清空禅师(1439—1510),临济宗第二十七世,突空智板法孙,无尽慧海法嗣。
  明成化八年(1472)游黔阳,遵师命重兴祖庭龙标山普明禅寺。邑令应天坚远陈公钢于普明禅寺,亦多有眷顾。
  成化二十三年(1487),铸大钟于钟楼。王守仁贬贵州龙场驿,曾与碧天清空有交往。
  明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仁绘德禅禅师(1581-1646),临济宗第三十世,突空下第六世,碧天清空三传弟子,古智净海法孙,宗湛道澄法嗣。黔阳谢氏子。幼出家龙标山普明寺,依古智净海披剃。古智净海寂后,遵遗命随宗湛道澄参究。后依宗湛圆具,并嗣其法,继普明禅寺法席。
  明崇祯四年(1631),新修普明禅寺,增建殿堂楼阁。后为入定所。杨正苾为撰新修寺记碑。
  临济宗十八世方山文宝—碧峰性金—白云空度—古拙原俊—无际朗悟—月溪耀澄—千峰镜秀—突空智板—无尽慧海—碧天清空—古智净海—宗湛道澄—仁绘德禅—蟠龙圆明—万寿明心
  杨正苾(1553—1639),黔阳黔城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万历三十九年(1611)辛亥,任石臣举同知时,呈奏请宽释被陕西税监梁永诬陷而入狱的麻阳籍官员满朝荐。旋升四川省保宁府知府(府治阆中),清廉正直,不循私情。后告老还乡,隐居黔阳。崇祯四年(1631),仁绘德禅禅师新修龙标山普明寺,增建殿堂楼阁。杨正苾为撰《新修龙标山普明寺碑记》。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樵山如奂禅师(1633—1696),临济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派破山海明下第四世,灵隐印文法孙,密印真传法嗣。黔阳县安江人。
  幼投东城观音院披剃,研习《上生》、《维摩》、《楞伽》及《唯识》、《因明》。
  明永历十一年(1657)冬,破山海明法孙,灵隐印文法嗣密印真传挂锡东城观音院,示以教外别传,遂终日宴坐,参究宗乘。后得法密印真传禅师。付法偈云:
  脉发川黔到楚天,单提祖印授高贤。时来休挂寒岩上,据令当行续正传。
  嗣法后,先后出住龙标山普明禅寺、托口三里坪归化寺等丛林。与沅州明山太和禅院长明性炅、黔阳蟠龙山心闻合达、黔阳龙泉山古源海鉴等禅师来往甚密。有法嗣元见廓然等。
  长明性炅禅师( —1670),号长明,蜀东石氏人。幼年礼极初老宿剃落。复从渤水法师学习大乘经论。昔年曾遇象牙和尚,知有教外别传事,虽看教中语言,知非极则。回上黔中思南东山,参礼颖秀真悟和尚,直叩临济宗旨。尝立愿不睡。夜静坐间,忽然如人拍一掌相似,不觉通身汗下。一日,颖秀真悟上堂,出而问曰:“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是何人境界?请和尚道破。”颖秀真悟云:“高高处观之,不是低低处,平之有余。”长明性炅又问:“千差万别,不出这里。”颖秀真悟云:“切莫错认。”长明性炅便喝。颖秀真悟云:“这一喝,落在什么处?”长明性炅云:“当阳突出已相呈”。颖秀真悟云:“却是阇黎道破。”颖秀真悟行道楚之辰州酉阳,长明性炅随师同住辰州龙山,任维那事。纪纲龙象,日夕激扬,声名大振。以帅众多年,志欲居山。颖秀真悟付曹溪正脉源流。初住澧州慈利七星山。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长明性炅应众请,出住沅州明山太和禅院。康熙四年,长明性炅莅临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作《龙标山晚眺》:“闲步清江上,游鱼自往来。青山烟外赏,白眼世间开。喝石连云走,拈花带露回。蓬门应未掩,待月且擎杯”。后又游对岸蟠龙山,访破山海明法孙,燕居德申法嗣心闻合达禅师,作《过蟠龙山》:“秋江浅使碧沙明,引入渊源一派清。转盼老龙蟠杖底,风云相送浪头平”。
  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归辰州龙山,扫颖秀真悟塔。复上沅江。过浦市,被众请住浦峰寺,大肆修复。三年后,百废具兴。明年示微疾,叮咛训众,努力办道,端坐而逝。有《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一卷行世。法嗣有法柱海栋、止岸海慈二人。
  清黔阳蟠龙山心闻合达禅师(1618—1683),蜀人。初参燕居德申于黔之福泉,后往武冈云山,再谒燕居德申,机缘相契,得印证。付法偈云:“蜀水直来楚水弯,唯有黔阳巨石尖。行到蟠龙筑破指,拖声欸气叫苍天。”开法黔阳蟠龙山。山麓有留云寺,紫霞禅师住持;山腰有长嵌寺,苍壁明睿禅师住持;山顶为蟠龙山寺,心闻合达禅师住持。开山为唐朝寒山、拾得二大士。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时,曾在此有诗作歌咏。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古源海鉴禅师(1641—1708),清代临济宗僧,成都人,俗姓余。值乱入滇,寓曲靖圆通寺,礼沧海薙度,时在永历十一年(1657年),年十七。后参灵隐印文于滇城新兴云集寺,不契。次参灵药,亦不契。又参渠山妙随,偕渠山妙随至楚。1663年复参灵隐印文于会同洪江回龙禅院,仍不契,时年二十三岁。遂游江南。于金陵参大成,充知藏,复充维那。后参天隐道崇,得印证。
  康熙六年(1667年),出住楚之沅陵龙泉寺。
  康熙八年(1669年),住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道化一方,禅法大兴。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元见廓然禅师(1649—1726),洪江马氏子。素喜禅法。
  康熙元年(1662)壬寅十月初一日,灵隐印文法嗣密印真传受请住洪江回龙禅寺。结制上堂,廓然兴慈心、布喜缘、开宝藏、运家珍,设斋供众。后出家洪江回龙禅寺,参密印真传和尚。密印真传赠诗:
  珍囊不惜念常存,拟向何方助法门。∴点一○全信受,雷音未震已明恩。
  密印真传又有《赠元见大德》云:
  雨过云开晓半明,天边一发尽圆成。清光耀出乾坤外,非是依山傍水行。
  依密印真传受菩萨戒。后嗣法密印法嗣樵山如奂禅师,继席龙标山普明禅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九月,捐资刻印《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
  雍正元年(1723),于普明禅寺传法雪舫际航后,退居。付席雪舫际航。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雪舫际航禅师(1681—1761),广东人。经商于楚,寓于黔阳。后观世事幻化,乃出俗。曾参曹洞宗高僧画僧借庵兴弘禅师。后嗣法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元见廓然禅师。
  雍正元年(1723),继席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后,扩建寺院,募建禅堂,奉兜率接引佛。同时修建寄亭、十笏院、香林、伏虎石、梅花坞、松竹廊诸胜。弘扬禅法。以所绘画资,以供寺用,或者赈济贫苦人民。一时声誉颇浓,号称“普明中兴”祖师。有法嗣识尽悟智,继席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识尽悟智禅师(1740—1810),黔阳汤氏子。少年出俗龙标山普明禅寺,依雪舫际航禅师披剃、圆具。苦参力究,深得法要,遂受记莂。
  乾隆五十四年(1789),增修观音堂。初为官府假寓,后遂成馆舍。识尽自请捐贸北门地,建大公馆,而观音堂复旧。有法嗣初容心华。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初容心华禅师(1787—1830),邑人。幼年披剃龙标山普明寺,依识尽悟智禅师参究宗乘,后嗣其法。
  嘉庆二十四年(1819)辛未,住黔阳城隍庙。黔阳邑侯王金策与师交往甚厚,赏识师才,擢为僧会司僧会,命住龙标山普明禅寺。
  道光六年(1826)丙戌,黔阳城隍庙住持洞昌宗盛提议扩建旧址,得王金策主事,初容副之。黔阳进士陈道隆、中方玉屏禅院隆佐以及安江胜觉寺、万寿山等皆出资捐助。
  道光十年(1830)庚寅春,移住水口山。同年示寂,葬于水口山鳌山庵。有碑文记载,今存水口山。世寿四十四岁,僧腊三十四夏。有法嗣洞昌宗盛住持黔阳城隍庙。后法孙兆西继贤任黔阳僧会司僧会,住龙标山普明禅寺。
  清黔阳龙标山城隍庙洞昌宗盛禅师(1787—1830),邑人。幼年披剃龙标山普明寺,依初容心华禅师参究宗乘,后嗣其法。
  道光六年(1826)丙戌,洞昌宗盛提议扩建城隍庙旧址,得黔阳邑侯王金策主事,初容心华禅师副之。黔阳进士陈道隆、中方玉屏禅院隆佐以及安江胜觉寺、万寿山等皆出资捐助。
  清黔阳中方玉屏禅院隆佐继荣禅师(1789—1888),黔阳中方周氏子。依洞昌宗盛得法,系临济宗第四十一世,破山派第十一世,雪舫际航下第五世,初容心华法孙,洞昌宗盛法嗣。开法中方玉屏禅院。
  道光六年(1826)丙戌,洞昌宗盛提议扩建城隍庙旧址,隆佐出资捐助。
  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玉屏禅院,禅房治饬,法相庄严,为当地一大丛林。热心公益事业,修桥路、施棺资,均系自己平时积累。有法嗣兆西祖贤住持黔阳龙标山普明寺。
  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圆寂于玉屏禅院。世寿九十九岁,僧腊六十三夏。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兆西祖贤禅师(1816—1871),黔阳王氏子。临济宗第四十二世,破山派第十二世,雪舫际航下第六世孙,洞昌宗盛法孙。
  道光十九年(1840年)己亥,任黔阳僧会司僧会,住持龙标山普明禅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雷知县立碑,禁止地痞骚扰普明禅寺,时僧会司兆西贤率两序大众同立。《普明禅寺示禁碑》云:
  署湖南沅州府黔阳县正堂加五级纪录五次雷,为严禁事照得普明禅寺,建自前朝,历有年。上年本县莅任,查得该寺,向有田山,招佃纳租,以资香火日用之需。前因住持各僧,经理不善,致将寺产败坏。
  迨经前县召募僧会司僧兆西贤在寺住持,渐复旧业。并访闻有等不法痞徒,心生觊觎,混称檀越,或假以索债为名,在寺索扰,捏词控告。旋经本县随案审明,穷惩在案。
  第该寺供奉佛像,理宜肃静,以照诚敬。岂容痞徒藉端需索,扰害寺僧,亵渎神明。正出示查禁间,旋据该僧会司僧兆西,以该寺迭被痞徒索诈捏控案,蒙审结。诚恐僧人不—,故智复萌禀请示禁前来。除批示外,合亟出示严禁,为此示仰诸色人等知悉。
  嗣后,如有不法痞徒,仍敢混称檀越名色,或捏称债主,在该寺索诈扰害;或承认寺田佃户,抗租不纳,讦住持僧人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拏穷追缴。
  该住持在寺,亦当认真妥为经理,慎勿败坏寺产,务期恪守清规,以杜讼端,而垂永久。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右仰通知                    
  皇清道光二十四年清和月十六日示
  宏法沙门兆西贤同两序僧:西送 启开 祥照
  祖德 古松 悬光
  法徒:觉岸 轩堂 怀愚
  戒徒:联结 隆兴 应聪
  觉川 觉松 妙传
  寂光 芳圭 应修等立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离天京(今南京)出走西行,到达湘西,攻黔城。清军设火药库于黔城龙标山普明禅寺。是年十一月初七日,黔城龙标山普明禅寺毁于兵火,独存钟鼓楼。
  民国三十一年(1942)6月,官商合办的“黔阳县民生工厂”在黔城龙标山普明寺正式开工,民国三十七年(1948)“黔阳县民生工厂”停办。
  “大跃进”时期,将黔城龙标山普明禅寺大钟拿去大炼钢铁。龙标山普明禅寺遂毁。
  黔城龙标山普明禅寺,为清代黔阳僧会司所在地,如历届黔阳僧会司初容华、兆西贤等均住持该寺,广弘佛法,为黔阳第一禅林。 
  民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敏恒灵冶禅师(1920—1995),黔阳大马邱氏子。十五岁投龙标山普明禅寺出家。次年往芷江东寺,依南岳空也和尚受具足戒。
  民国三十年(1941)住水口山,依禅悟和尚习禅,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头。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龙标山普明禅寺成立官商合办“黔阳县民生工厂”,师前往交涉,无功而返。仍参话头不辍。
  民国三十六年(1947)春,参谒洪江嵩云山普泽和尚,令嗣法嵩云山大兴禅寺监院自然照宗和尚,为临济宗破山派灵隐印文下第十八世,系黔阳安江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真传一脉。
  民国三十七年(1948),得知龙标山普明禅寺的“黔阳县民生工厂”停办,遂返寺修缮。未及一载,大军压境,僧侣四散。师独守古寺,延续祖道。不久,江山易色,被迫还俗。返乡务农后,日日以泪洗面。久之,双目失明。但对平时所诵《金刚》、《维摩》、《上生》等经烂熟于心。心仪北周大统法上国师,虽易常服,不改禅修。
  风气渐改,佛寺相继恢复时,曾往龙标山普明禅寺旧址,图谋恢复,竟未能够。旧址一半为粮库,一半为镇政府招待所。所幸钟鼓楼尚存,惜乎不能眼见也。于是还乡,就家作道场,开始宣传佛法。
  在四出游走时,结识一位谢姓青年,慧根深种,灵芽早发,对佛法有很深刻的领悟,与之相谈甚契。遂为之取法名明夷,并付曹溪源流与之。嘱咐其绍隆佛种,再振祖道。付法偈云:“曹溪水涨破山边,巴蜀滇黔支脉连。紫竹回龙传胜觉,沅江一路浪滔天。”
  临终日,招明夷前来,叮嘱再三,命续祖灯,高举禅风。又对其作颂曰:“几度繁华几度沉,红尘喧嚣掩微声。鸟啼空谷花开野,琴响清宵雨落尘。法运常随人云转,师言每伴祖言深。他时自在寻思量,踏破芒鞋走百城。”言毕,跏趺坐化。人探其身,顶门尚暖,芳香漫室。
  沅州虎榜山景星古寺崇照明夷(1965— ),字宗逸,号崇照,原名心照。诞于一九六五年正月十二日子时,黔城苏园谢氏,世代书香。俟父辈时,值世局革新,家道中落。钟鸣鼎食沦为披蓑戴笠。一九八一年高中毕业于黔阳三中,八二年执教,八四年从事食用菌栽培。八五年从事短途贩卖。八七年修筑洪黔公路毕,往吉首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工作。八八年应聘,就职黔城芙蓉楼文物管理所。九○年,就职安江塑料厂任办公室主任。九二年南下广东、福建,往来广州、东莞、深圳、汕头、漳州、厦门、泉州间揾食。九四年往成都,从事中介事务。九六年春回乡,创办昌龄宾馆,不久辞去。巴蜀一游后,返湘。三月往洪江嵩云山依乘法老和尚披剃。
  落发后,行脚江湖,遍参名宿。二○○○年往赵州柏林寺,于本焕老和尚座下,圆具足戒。是年秋,往武冈云山胜力寺,撰写《云山志》。冬,往梵净山,途经沅州景星寺,应众檀越坚留,遂住此。二○○一年,成立“芷江佛教协会”并成立“湖南慈宗学会”,从事弥勒法门宣传。闲时,撰有《五溪禅灯录》、《怀化佛教史》、《洪江佛教略史》、《黔阳佛教简史》、《芷江佛教史》、《芷江景星寺志》、《黔阳胜觉寺志》、《黔阳普明寺志》、《洪江嵩云山志》、《灵隐印文禅派研究初探》、《密印真传禅师研究发微》等史籍,并新编《方山文宝禅师语录》、《灵隐印文禅师语录》和《古源海鉴禅师语录》。同时出版有《熏修慈悲弥勒宝忏仪规》、《慈宗朝暮课诵仪规》、《倾听慈尊的召唤》等有关弥勒法门的佛学专着,诗集《伞形寂寞》;诗词集《乙亥诗词存稿》、《禅余衲唱》;散文集《懒散的阳光》;游记集《百城烟水》;论文集《五溪文化散论》等文章。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这个社会每个人工作繁忙,分秒必争,哪有时间来念佛?所以大家如果要真修,一定要做定课,定课就是早晚课。早晚课怎么定?采取十念法,这个时间很短。十念法是尽一口气叫一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口气叫一念,念十口气,这个所花时间不长。早晨起来,洗了脸,漱了口,家里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做你的早课。晚上在睡觉之前,洗完脸之后,在佛像面前做晚课。这个时间很短,大概三分钟就够了。除此之外,我们要常常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不能忘记。忆佛、念佛,这很重要。平常生活当中怎么修?咱们每天吃三餐饭,在吃饭之前合掌念阿弥陀佛,念十声,再开动吃饭,你看你三餐饭不忘记阿弥陀佛,忆佛念佛,你不忘记。上班的时候,在工作之前,我们合掌念十句佛号才开始工作。这样,一天你就能够修六、七次,而时间不到一分钟,时间短。我们一天修六、七次,如果加上早晚课的话,八、九次,时间短、次数多,非常有效果。你要真正能这样做,这一生当中往生净土是绝对成功。其他的时间,散念,想起来就念阿弥陀佛,这么做就好。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