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证严法师——两位世间的度母
2014/9/3   热度:856
特蕾莎修女、证严法师——两位世间的度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细心地观察,一般随业受生的人,到三恶道是多数,到三善道是少数。我们认真反省一下,我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我们起心动念,多少个念头是善的?多少个念头是恶的?那个恶的念头要是多,我们在三恶道住的时间就长久。念念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善念;念念都为自己打算,这是恶念。我们众生起心动念,总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所以我们不要问别人,我们冷静地反省自己,就知道将来自己随业流转到哪里去。古德告诉我们,三恶道是众生的故乡,那儿住得久;我们到三善道,是出来旅游观光,没有多久,又要回去了!我们想想,这个话是有道理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要积极地修净业。我们知道,纵然是修善业,也不是个办法,我们无始劫以来,阿赖耶识里面的习气种子太多了,这一世能控制,难保下一世还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这又堕三途,所以不修净业,不求往生,确实没有第二个办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堪布索达吉<旅途的脚印>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些人会感到不解。作为一名佛教徒,怎么忽然间对外道感起兴趣来了呢?但今天我要赞美的这位修女,决不能用单纯的宗教来界定她的信仰。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活生生的佛菩萨。她,就是驰名全球的修女——特蕾萨。
她出身於一个具有良好教养的南斯拉夫家庭,从小受到天主教的教育,十八岁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在一所拥有漂亮花园的修道院内,过着安定而舒适的欧洲式生活。
当她有一天发现修道院高墙之外人们的凄惨遭遇时,她再也不愿安于往日平静的生活,面对一双双渴望关怀的眼睛却熟视无睹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她,使她不顾周围人的极力反对,单枪匹马地走入贫民窟,勇敢地将世人的悲惨背在自己身上。用一双柔弱的双肩,挑起了拯救贫民的重任。
当一个从没有人关心过,没有人知道他死活的老人,孤寂地躺在床上等待着死神造访的时候,特蕾萨走进了他的房间;当一个被人殴伤的酗酒者醉卧街头、无人问津的时候,特蕾萨挺身而出将他救起,并送到她所创办的怜悯之家;当浑身蛆虫的伤者遭到路人的厌恶和唾弃的时候,特蕾萨精心地为他包扎伤口,并用温暖的怀抱去迎接那颗濒临绝望的心……。她的足迹穿越了大半个地球,加尔各答、也门、伦敦、墨尔本、纽约,甚至包括中国。她先后成立了一百多个替穷人服务的处所,在仅仅6年的时间里,就收留了61273个弃婴。
她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同。1979年,她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和平奖”,也使她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她除了将所有的奖金都用于慈善事业以外,还特别请求诺贝尔委员会,取消例行的授奖宴会。委员会为她的精神所感动,将准备用于开支宴席费用的7100美元,赠送给了她所创办的“仁爱传教修女会”。
尽管她已成为名人,却仍然过着拮据寒碜的生活。她只有三套衣服,不穿袜子,只穿凉鞋。在电脑等先进电器极为普遍的时代,她的住处除了电灯以外,惟一的电器用具就是一部电话。她将教皇赠送给她的一部林肯轿车拍卖,并用所得款项开办了一家麻风病院。
虽然特蕾萨修女是天主教修女,却绝对尊重别人的宗教,每一位病人去世以后,都会遵照他的宗教信仰举行安葬仪式。
她用平易近人的语气,向世人娓娓道来:
“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外,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今天,就是因为缺乏相爱、仁慈和体恤的心,所以人们的内心才会极度痛苦。”
“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都在切求爱、关心、接纳及认同。”
“在今天的世界中,肺结核或麻疯不是可怕的疾病,心灵上的贫乏才是最严重的病症。”
“我上天堂不为别的,我是为了大众而上天堂,因为大众净化了我的心。”
“从细微的小事中体现博大的爱。我们要以挪威为中心,将爱传播到整个世界,让战争远离我们。如此,那些待出生的婴儿就会欢叫着来到人间。我们把自己变成传播世界和平的火种,挪威的诺贝尔和平奖将会真正是献给和平的厚礼。”
“我们感到所作的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同做大事,在我看来,从个人做起才是重要的。”
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滴水,才能汇成一股涓涓细流,给干渴的人送去一丝湿润;
一支纱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支纱,才能织成一片布,给身处寒冷的人送去一份温暖;
一粒米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粒米,才能煮成一碗薄粥,给饱受饥饿的人增加一些能量。
让我们像特蕾萨修女一样,放弃那些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