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关斋戒的内容


2014/9/3    热度:925   

八关斋戒的内容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YIN):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髻、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娼伎、不故往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大床:八不非时食。此八戒之中,除了六、七、八三条戒,其余前五条戒,则与五戒相同,不过第三条的“不邪YIN”在此改为不YIN了。最后一条的非时食戒,不是戒而是斋,不非时食称为斋,过中午不食称为持斋(持斋不等于吃素),过了中午而食,称为非时食。八关斋戒也就是以此持斋为体为主为本为要,故而前面七条称为戒,后面一条称为斋。斋的意义是清净,从事相上说,过中午而食者,即为杂乱不净,所以三世诸佛,皆是过中午不食的。从根本上说,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便名为斋。
  佛陀慈悲,感应很多世人信佛学佛,以期走出生死之道。然因各自不同的差别因缘,由于社会、事业,家庭的牵缠,使得许多人尚于轮回中无法做主。因此,开出一个方便法门,使那些向往出世生活而又因缘不具足的人也有机会来过过出世的生活,种植出世的善根,八关斋戒,就是此一广大的方便法门。那么受持八关斋戒会得到怎样功德呢?受持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终究必因此功德而将得到涅槃之果!
  我们应注意到八关戒的“重心”,是在设法关闭众生的生死之门,真正走上解脱之路。生死的关键主要在YIN欲与饮食的两大祸源。儒家说:“食、色、性也——众生之成为众生的根本原因”。依佛法的观点说:饮食为生死的增上助缘,YIN欲是生死的根本原因。一切众生,皆由不断YIN欲,所以不离生死;一切众生,皆因贪恋YIN欲之乐,所以生死相续,轮回不息。众生之有YIN欲,乃是与生俱来。YIN欲之形成两性的交接,则又必在饱暖之后,饱暖属于衣食。食比衣更重要,有食无衣,可以饱也可以暖;有衣无食,终必饥饿而死。所以YIN为生死根本,食为生死助缘。若能超越YIN欲与饮食,必已了生脱死——三界之中,虽至无色界的非想非想处天,已无YIN念,但乃不离识食,故仍不出生死。为了超越生死,所以戒YIN;为了抑制YIN欲,所以持戒。出世的生活,端从戒YIN与持斋做起,饮食虽为生死的助缘,YIN欲却由饮食的满足而起,正因如此,持斋虽非戒,却是戒之体了。
  八关斋戒重点在于戒YIN,故与五戒不同。至于第六条(不著香华髻、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以及第七条(不坐卧高广大床),目的也是为了间接的戒YIN。著花、涂油、涂香、唱歌、跳舞、弹琴、杂技、坐宝座、卧大床、不论自己去看也好,他人做也好,对于修道的人来说,总是不相宜的。这些都是放纵导欲的媒介,都会使人联想到YIN欲,甚至触到YIN欲相关的东西上,故其仍属戒YIN的范围。
  正因为八关斋戒,是重在YIN欲和饮食的戒除与节制,所以持了八关斋戒,就是种植了出世之因的功德。在家俗人而想种植世之因的功德者,就该受持八关斋戒。不论你已受了三皈也好,受了五戒也好,受了菩萨戒也好,都可以也应该再来受持八关斋戒的。因为八关戒斋与三皈、五戒、菩萨戒的受持并无冲突。这是一日一夜受,今日受了到明日天明就可以不再受此斋戒的限制。如果下次要受,必须重新再受,这实在是非常方便而功德很大的波罗提木叉,不像五戒是终身受持,菩萨戒是尽未来际时受持。
  八关斋戒的内容
  受戒的目的不在于受戒的本身,但是受戒却能使人达到其学佛的目的,戒只是方法过渡而已。从世间法中说,利用工具或运用方法必须能产生正面的功利或是反面的罪过。受戒,是行善的方法,故亦必有其应产生的功德。为了持戒清净必须深入学习了解戒。
  现在来稍加解释:一至五戒,除第三YIN戒之外,完全与五戒相同。
  一、杀戒
  以杀人为重,杀旁生异类为轻。杀人以具足五个条件,犯不可悔罪。
  (1)杀者是人而非异类旁生。
  (2)蓄意杀人而非想杀异类旁生。
  (3)有心杀人,而非无意过失杀人。
  (4)兴方便运用杀人的方法。
  (5)被杀人的断定的已死。犯不可悔罪。
  (一)杀人的方法:
  杀人的方法很多,不外有自手杀、劝人自杀、教人杀人、派人杀人等。
  (二)杀人的后果:
  当时杀死或当时不死过后因此而死,犯不可悔罪。
  当时不死,以后也不因此而死,犯中可悔罪。
  不论用刀用枪,凡是能致人于死的手段,都称为杀人,都要负起杀人的罪责。
  (三)杀生的动机:
  为杀人而设方便如设陷井、置毒药、放火、放水等致人死,犯不可悔罪。致非人(变化人死)或畜牲死,犯中可悔罪。
  为杀非人而作方便使人死、畜牲死,皆犯下可悔罪。
  为杀畜牲而作方便使人死、非人死、畜牲死、皆犯下可悔罪。
  作不定方便,准备遇到什么杀什么者,人死,犯不可悔罪;非人死,犯中可悔罪;畜牲死,皆犯下可悔罪。
  上边讲的杀生动机,皆以动机的对象边得罪,不以被杀的对象边得罪。比如杀人而误杀非人或畜牲,是中罪。这是从杀人的方便而得。无心杀非人与畜牲,误杀亦不得罪。如果作杀人方便,均可犯下可悔罪。
  佛戒杀生:
  (1)杀人,人死,犯不可悔罪。
  (2)杀非人,非人死,犯中可悔罪。
  (3)杀畜牲,畜牲死,犯下可悔罪。
  故照藕益大师说:
  (1)杀人做人想,不可悔。
  (2)杀人做人疑,亦不可悔。
  (3)杀人做非人想,中可悔。
  (4)杀非人做人想,中可悔。
  (5)杀非人做人疑,中可悔。
  (6)杀非人做非人想,中可悔。
  有人问,日常生活中打扫伤杀虫蚁,或命仆人打扫时伤杀了虫蚁,是否犯杀生或教他杀生罪,还是归咎于虫蚁的业报所至?这实在是个大问题,有损天人类的虫蚁,是要驱除,又不得故意杀伤,还要扩持戒体的清净,我们应如何作为适当?应该小心为之。如已尽到扩生的最大可能,仍有误伤,应该自责于心,生悔意,发悲愿,愿其投生善类,愿其终将成佛,庶可免以杀生之罪。这在律中是有根据的。十诵律卷十一,记载佛陀亲自为僧伽的床褥除虫。十诵律卷三十七,因浴室之中湿热生虫,佛说:“应立即修补,墙脚壁孔,要填平塞满。”容易生虫的所在,应防患于未然。为了持戒,应以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之心去驱除虫蚁,不得药物来歼灭,否则的话,杀一虫,得一下可悔罪,杀千万虫,即得千万下可悔罪!但要求得杀戒的绝对清净,要到小乘初果以上哩!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凡夫是办不到的!由于戒的持犯,全在于心,故对杀虫的罪责,分别六句:
  (1)有虫有虫想,根本小可悔罪。
  (2)有虫有虫疑,亦犯根本小可悔罪。
  (3)无虫有虫想,方便小可悔罪。
  (4)无虫有虫疑,亦犯方便小可悔罪。
  (5)有虫无虫想,无犯。
  (6)无虫无虫想,无犯。
  另外,不得打人,不得打畜生乃至虫蚁,有心打者皆得罪。
  (四)三种意业的杀戒:
  (1)贪欲而杀:为贪肉食的美味,为贪因杀生贩卖而得的利润,为贪因杀生而得的代价或报酬。
  (2)瞋恚而杀:为报仇泄愤,为恼差成怒,为去除障碍。
  (3)邪见而杀:为求福报,为求功德,为求平安,为祈祷丰收。比如祭神祀鬼的屠杀畜类,甚有野蛮民族以猎取人头作为谢神的祭品者,此类杀业,皆属邪恶知见之所促成,故称邪见杀。
  在此,读者可能尚有疑问,即是守持杀戒,是否必须素食?在小乘在律制,并无素食的要求。这乃是大乘菩萨戒的规定。持戒不杀,不得亲自杀生,不得劝他或教他杀生,故应不得屠杀一切肉类众生。如果买食已屠好的肉类,不在戒的禁忌之列。当然,能发心素食更好。素质食是汉地大乘佛教的美得,也是戒杀精神进一步的具体表现,食否自亦无妨。
  二、盗戒:
  不与而取的行为,便称偷盗。
  (一)盗戒的毁犯也有轻重之别,具备六个条件,便成不可悔罪;
  (1)他物——他人的财物。
  (2)他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自己之物。
  (3)盗心——起偷盗的念头,亦即存有偷盗的预谋在先。
  (4)兴方便取——假借种种方法达到达盗目的。
  (5)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国法偷盗五钱以上即犯死罪,所以佛也制定佛子偷盗五钱以上,亦成重罪可悔。五钱究有多少价值,殊难衡定,唯据明末读体大师考核,相当于三分一厘二毫银子。又据藕益大研究,则为八分银子。
  (6)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此中包括移动位置,变动形状,变更颜色等等,凡是以盗心使物主损失财物者,皆称离本处。不论是自身不与而取,教人不与而取,或派遣他人为自己不与而取他人的财物,皆为偷盗。获得五钱以上的财物者,即成不可悔罪。
  如果物主不同意,不论用什么手段,骗取、窃取、强夺、霸占、吞没、凡具以上所列的六个条件者,皆成重罪不可悔。除了合理的利润(五戒优婆塞除了不得渔猎、酤酒、屠宰、贩毒、走私、卖YIN、赌博等恶律仪之外,可以贩卖,也可以耕作)不得谋取他人的财物。
  无论是地面上、地面上、水面、水中、高处、低处、树上、空中、动物、植物、矿物、行动中的、静止中的一切财物,不论是国家的、私人的、佛教的,只要有所属的主权者,皆不得偷盗。除非是无主系属的粪扫物(拉圾类的抛弃物),取之无罪。
  (二)盗戒不可悔罪的例举:
  如果以盗心盗人担人置肩上,两足离地,犯不可悔罪;盗心拐骗,使人行过两复步,亦不可悔罪。
  如果以盗心盗牛羊驴马等四足动物,以绳牵引,行过四复步,即犯重罪不可悔。 
  水中有木筏,盗心留其一部分,使之离筏落后,值五钱,成不可悔罪。
  水中物,盗心取离水面或使沉水底,值满五钱,成不可悔罪。
  空中有主的鸟,衔他人之物去,盗心期待,犯下可悔;盗心夺得值五钱,犯不可悔;若有野鸟衔物飞去,盗心期待,犯下可悔;盗心夺得,犯中可悔(此非以物得罪,而以盗心结罪)。
  盗心取舍利,犯中可悔(因舍利不能以价值计算);恭敬心取舍利者无犯(舍利在律中及阿含经中的原义是尸骸,今所相传,皆以焚化尸骸所得的坚固子称为舍利子)。
  经卷法器,一切三宝用品,庄严财物,皆不得盗,若盗值五钱,皆犯不可悔罪。
  一切税,不得偷漏,若漏税,值五钱成不可悔罪。其中包括各项国家法令所规定的税捐,用至今日的邮件,在印刷物中夹带书信,或以印刷物达成传递书信的目的,或在平信之中附寄现款,皆算偷税,皆犯盗戒,满五钱,成不可悔罪。
  弘一师善于书法,向他求墨宝的人很多。有一次,他的在家弟子寄他一卷宣纸,请他写字,但他写字所要写的字,尚有宣纸剩余,他不知如何处理,为了不犯不与而取,他便写信询问那位在家弟子,从此可以见出弘一大师持戒的谨严了。但是,生活在今日的社会里能够不公开窃盗与走私,已算好人了,至于要绝不苟取分文的非份之财者,实在艰难。所以,要想守持盗戒清净,并不容易。在十法界中也唯有佛才是究竟持戒清净的人,到了小乘初果,始能永断故盗。
  (三)盗戒的范围:
  盗戒的范围,也包括损坏他人财的在内。这是所谓“损人不利已”的恶作剧。如果存心使他人蒙受财物的损失,不论采用何种手段,只要造成损坏的事实,所损财物若值五钱,即得重罪不可悔。
  (四)盗戒的轻重分别:
  盗值五钱或过五钱,中罪可悔;作偷盗方便而未达到成偷盗目的,下罪可悔;漏税或损坏,罪责与偷盗同罪。
  依佛法,不得以任何理由,如饥饿、疾病、天灾人祸、孝养父母、供给妻儿等,而行偷盗,若行偷盗,一律成罪。如有困难,可以求乞,受人布施者无罪。借而不还者,犯盗罪。
  但是盗戒之中,也有开缘:如作自己的所有物想而取,以为他人之所以抛弃而取,或因痴狂心乱痛恼所缠而取者,无罪。
  (五)三种意业的偷盗:
  (1)贪欲偷盗:见利忘义,为求发财,为求享乐,为求生活得好些,为求贪心的满足。
  (2)瞋恚偷盗:嫉妒他人的财富,不满他人发财,或为报复他人,而使他人遭受财物的损失,或为受了刺激报复他人,而使他人遭受财物的损失,或为受了刺激,因而迁怒他人,致使偷盗以及损毁他的财物。
  (3)邪见偷:为求平安,为求愿望的达成,比如过去乡间,新婚的妇女或是久婚不孕的妇女,喜欢到寺院中偷盗出家的人的鞋子以及佛前的庄严供具,拿回家去压在枕头下面睡觉,他们以为如此作法便会生儿子了,此可算是邪见偷盗的一种。
  三、邪YIN戒:
  除了夫妇之间男女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均为称为邪YIN。
  圆觉经中说“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可知众生的存在,皆因YIN欲而来。若要凡夫众生,皆断YIN欲,那是不可能的事。众生修证至三果阿罗汉位,始得永断YIN欲。修禅定而入初禅的心,始得伏住YIN欲。欲界众生,虽至第六天,仍在YIN欲中。所以YIN欲的烦恼,在人类世界是很难戒绝的。佛陀设教,固然盼望一切众生皆能离欲,但此终属不可能的事,所以巧设方便,在家第子,允许有其正当之夫妻生活。事实上,人间的安立,社会的稳定,有很多的因素都是男女关系的正常与否而决定的。否则不会发现奸杀、情杀、强奸、和奸以及破坏家庭等等的事了。为了创造人间的和乐,佛为在家的男女信徒制定了邪YIN戒。
  (一)邪YIN戒若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成重罪不可悔:
  (1)非夫妇——不是自己已结婚的妻子或丈夫。
  (2)有YIN心——乐于行YIN,如饥得食,如渴得饮,否则便应如热铁入体,或腐尸系颈。
  (3)是道——须于口道,小便道(阴道)大便道行YIN。
  (4)事遂——造成行YIN的事实。男女二根相接相入为胡麻许,即成重罪不可悔。
  (二)邪YIN戒的毁犯后果:
  若五戒信士了妻室以外,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的三处(即口道、阴道、大便道)行YIN,或于人男、非人男、畜生男及黄门(阉人及阴阳二性不全人)的二处(口道与大便道)中行YIN,人二形(有时变男有时二形者)、非人二形、畜生二形的三处行YIN,犯重罪不可悔;两身和合而未行YIN,即行中止者,犯中可悔罪;发起YIN心,而未和合者,犯不可悔罪。除女性的三处,男性的二处,于其余处行YIN,罪可悔。
  于熟睡中的女性三处,男性二处行YIN,亦犯重罪不可悔。
  于死女性的三处,死男性的二处行YIN,若死尸男性的二处行YIN,若死尸未球或多半未坏者,亦犯重罪不可悔;若尸半坏,多半坏,一切坏,乃至于骨间行YIN者,中罪可悔;一切方便而行YIN者,皆犯下罪可悔。
  在家优婆塞五戒相经中说:“若优婆塞YIN女行YIN,不与直(同值)者,犯邪YIN不可悔,与直无犯。”这是说,受了五戒的在家信士,给钱嫖妓,不为犯戒。此由于印度是热带民族,对于男女关系非常随便,男人嫖妓是普遍寻常的事,所以不禁。但大乘菩萨戒中,若非地上的菩萨,为了摄化因缘者,不得有此行为,即在今日我国的习俗观点中,狎妓而YIN的行为,断非正人君子榜样。我们既然信佛学佛,并受了五戒,自应视为邪YIN。
  今人为了避孕或防毒,有用子宫帽及安全套的,虽男女性器未曾直接相触,但其仍受行YIN之乐。若于夫妻之外的男女行YIN,自亦视同邪YIN。律中有明文,不论有无遮隔(如子宫帽及安全套),或一方有隔或两方皆有隔,只要性器相入如毛头许(亦称胡麻许)即成重罪不可悔。不论是内中作,外边出精,或外边作,内中出精,一律犯重罪不可悔。
  如果是在家的信女,梵语称优婆夷,除了自己的丈夫,不得与任何男性发生肉体关系。
  女人三处(口道、阴道、大便道)受人男、非人男、畜生、人二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及黄门行YIN,而有YIN乐的惑受者,犯重罪不可悔,不论睡中或醒时,乃至强力所制,三处受YIN,但有一念YIN乐的惑受者,皆成重罪不可悔。女人由于YIN欲烦恼而于男性死尸上行YIN,若尸未坏或多半未坏者,重罪不可悔;半不或多半坏者,中罪可悔;女人由YIN欲烦恼而用器物入女(阴道)中(今人所谓手YIN)而受YIN乐者,犯下罪可悔。
  犯戒均在于心,如无邪恶YIN之心,即不会主动去犯YIN戒。万一受到强力的逼迫,而被奸污,若于被奸之时,了无受乐之惑,虽被奸污,不为破戒。这在佛陀时代,有些比丘,比丘尼,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或因熟睡之际,或因病苦之中,也被YIN女及暴力徒强奸,但因罗汉已经离欲,断无受乐之理,所以并不犯戒。
  (三)三种意业的邪YIN:
  (1)贪欲邪YIN,为贪YIN欲的享受,不论和奸、诱奸或强奸,乃至YIN业的买卖,但为了贪图YIN乐而与夫妇之外的男女发生超友谊的关系者,皆贪欲邪YIN。
  (2)瞋恚邪YIN,为了怨仇而奸YIN他人的母女姐妹与妻妾。有人对刻骨仇恨的人,实行暴虐的手段也不能解心头之限,以这样的心态对仇家女子实施YIN行手段凶恶残酷的为瞋恚邪YIN。
  (3)邪见邪恶性YIN,为求功德,为求福报,为求子孙,为求长生,乃至没有正确清净的心态以及深入的了解而实行的YIN行,为邪见恶YIN。
  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觉空文殊童子之加持,密意界中获证八辩才,
  教证法藏海洋尊胜主,诚挚祈祷麦彭那迦尊。
  四、妄语戒:
  妄语在佛教中分为三类: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最得要的是犯在妄语罪,大妄语具务五个条件,即成重罪不可悔。
  (1)所向是人——对人说大妄语。
  (2)是人想——认定对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生。
  (3)有欺诳心——蓄意要使对方受骗。
  (4)说大妄语——自己未证圣果圣法,而说已证圣果圣法,乃到实未得四禅定,而说已得,实未见夭来、龙来、神来、鬼来,而说见到夭来、龙来、神来、鬼来。
  (5)前人领解——对方能领解所说的内容,如对方是聋人、痴人、不解语人、及向非人、畜生等说大妄语,不犯重要。
  妄语的定义是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觉言觉,不闻言闻,闻言不闻。
  妄语的方法是自妄语、教人妄语、遣使妄语、书面妄语、现相(现异妄语惑众,表示已非凡夫的身行威仪,又如默认、暗示、点头、手势)等。
  凡是存心骗人,不论利用何种方法,使得被骗的人领解之时,不管能否达到妄语的目的(如求名闻利养)即成妄语罪。
  故意地相互标榜,甲说乙是圣人,乙也说是甲是圣人,以期求得第三者的恭敬供养,而实则皆非圣人者,也算大妄语罪。如果不以大妄语骗人者,一切欺狂,皆属小妄语。若为救护众生,菩萨可作方便妄语比如有醉汉要杀某人,实见某人而骗醉汉言未见某人者,无罪。
  是大妄语具足以以所举五个条件,成重罪不可悔;虽作大妄语,言词不清或对方不解者,中罪可悔;向天作大妄语,天人解者,中罪可悔;不解,下罪可悔;向畜生作大妄语,下罪可悔;欲说已得阿罗汉果,错说已得阿那含果,凡是类此心口不相应者,虽作大妄语,使人领解,皆得中罪可悔。说世间妄语,诳他者,皆可悔罪。
  妄语之中,尚包两舌、恶口、绮语,虽犯不失戒体,但犯可悔罪。两舌是挑拨离间,东家说西,西家说东:恶语是毁谤,攻忤,骂詈,讽刺,尖酸,刻薄语等;绮语是花言巧语,诲YIN诲盗,情歌艳词,说笑搭讪,南天地北,言不及义等言语。受了五戒的人,皆应随时检点,否则动辄犯过,犹不自知。
  妄语之中的大妄语,除非是不知惭愧不解因果的人才会造次。常人最易犯有是小妄语,最难戒的是绮语,犯两舌、恶口的机会,不会太多。如有三朋四友聚集一起,兴高采烈,谈笑风生,保证这些人犯绮语罪了(如果他们已受五戒的话)。所以,修行的人应该守口如瓶。
  在家的信士信女,最应注意乃在评论佛弟子尤其是出家的人的操守问题。在家人不得说出家人的过恶。如其过恶属实,亦不可见人便说。如果缺乏由见、由闻、由疑而来的确实罪证,人云亦云,或捕风捉影地说某某人犯戒者,他自己便首先犯了无根(见、闻、疑、称为证罪的三根)谤人罪。谤的越重,自己的罪也越重。
  不过,要断绝妄语,须证初果之后。薄地凡夫,终难做到妄语戒的一向清净。但能知所检点,犯了小小口过,立即悔改,仍可不失为学戒的佛子。
  (三)、意业的妄语
  (1)贪欲妄语:为贪名闻利养,为贪酒色势力等。
  (2)瞋恚妄语:为使他家受骗,为使一切恼乱于已及障碍于已的人非人乃至畜生,受到损害,故做妄语者;因瞋恚而恶口与两舌者,最为普遍。
  (3)邪见妄语:以为说谎可以避难,骂人可以消灾,此如乡下人感冒之后,有用纸条写着(出卖重伤风,一念就成功)的字样,贴在路旁的树上或墙上,那就是邪见妄语的一种。
  五、饮酒戒:
  饮酒戒是佛戒的特征,自五戒乃至大乘菩萨戒,无不戒酒;小乘的比丘,不戒肉食,但无有不戒酒的。这在内地,情形略有不同,有些吃常素的佛教徒,竟然并不戒酒,他们以为饮酒可以养成生,他们抱著“饮酒不及乱”的观念,贪恋杯中这物,其实这是犯戒的行为。
  酒的本身,并无罪恶,所以饮酒属于五戒之中唯一的遮戒。因为饮酒之后可能造成罪恶,为了遮止因饮酒而造成犯戒的罪恶,所以不许饮酒。饮酒虽不是犯罪,酒却最能使人犯罪,三杯一下肚,由于酒精的刺激,使得神经系统兴奋、胆大、冲动、盲目,失去了理智的控制,可以骂人、打人、杀人、强奸、放火……
  在大小乘经律中,无不主张戒酒,同时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迦叶波佛时,有一个五戒信士,一向持戒清净。有一天,他从外回家,口渴非常,见有一碗水色的酒,放在桌上,他以为是水,一口喝下了肚。谁知酒性发作时,他便连续犯戒了。一见到邻居家的鸡,走进他的屋,他便偷了杀了都熟了吃了。邻居的太太不见了鸡,便来问他,他见邻居的太太美得很,竟予强奸了。事后把他扭送公堂,他又支语其词,不肯招认。他由于误喝了一碗酒,连续犯了五条戒,酒的罪恶,可谓大矣! 
  另有佛陀时代,有一位名叫莎伽陀的阿罗汉,他的神力能够降伏毒龙,后于乞食时误受信徒以水色之酒供养,喝下肚去,竞在归途中醉倒了。佛陀见了,便问弟子们说:“莎伽陀先能降伏毒龙,现在还能折伏一只癞哈蟆否?”
  什么是酒?四分律中说:“酒者、木酒,果汁酒、粳米酒、馀米酒、大麦酒、馀有酒法作酒者是。”
  如何算是犯饮酒戒?四分律中说:“酒色、酒香、酒味、不应饮;或有酒、非酒色、酒香、酒味、不应饮。”十诵律中说:“饮作酒、若曲、若糟、一切能醉人者,咽咽波逸提,若但作酒色,无酒香酒味,不能醉人,饮者无犯”。律摄中说:“若酒变成醋,不醉人。”无犯,但是四分律中说:“不犯者,以酒为药,以酒涂疮”。然此必须是医生的处方,不得自作主张,假名以酒为药,而享饮酒之乐。否则便是犯可悔罪。(波逸提,译为“堕罪”。)
  饮酒的罪报很可怕,四分律中说有十过,第一过是“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另有三十六失(四分律及分别善恶报应经),可知酒是饮不得的。
  不过,必须具足三个条件,始成可悔罪。
  (1)是酒——能醉人的饮料。
  (2)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饮料。
  (3)入口——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则一咽,犯可悔罪。
  从五戒的持犯上说,饮酒一戒是最容易持的,但要永不犯饮酒戒,须是四果阿罗汉的圣位,才可办到。
  三、三意业的饮酒戒:
  (1)贪欲饮酒:为满口腹之欲,贪图酒精的刺激,为求引导色欲的兴奋(醇酒与美人,往往不可分)。
  (2)瞋恚饮酒:所谓借酒浇愁,人在愤怒或失意之时,往往愿意用酒来麻醉自己,其实借酒浇愁,愁更愁。
  (3)邪见饮酒:为求养生,为求羽化,这求生天而饮酒者。比如一般人饮酒有益健康;有人以为李太白饮酒,终成酒仙;有的低级宗教,以为酒能通神,众神之中也有酒神;印度的裸体道,甚至以为能帮助解脱。这些都是是邪风,都是颠倒之见。
  即YIN戒一条,详述:“每月的六斋日,不得行YIN。”但持五戒而不持八关戒斋的人,虽说六斋日不得行YIN,万一行了夫妻的正YIN,也不算犯戒。唯于梵网菩萨戒轻垢第三十条,也有如此的规定:“……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YIN色,缚着。于六斋日,犯轻垢罪。”这是说受了梵网菩萨戒的人,也应于每月的六斋日及每年的三个长斋月中,皆不得犯杀生、偷盗、YIN欲、非时食等的行为,否则便跟持八关戒斋的人一样,成为犯戒罪!这在梵网戒中,称为“不敬好时戒”;五戒之人,不敬好时,虽非犯戒,总也不是好事,今在八戒之中,如果不敬好时,那就成为犯戒了,这是与五戒情形不同之处。同时八戒的不YIN,还有更进层的要求,佛说斋经中说:“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如来),无YIN竟,不念房事,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在此最要紧的,是要向佛陀看齐,虽仅一日一夜,也得希望做到百岁比丘那样的梵行清净,身不犯YIN行,口不说YIN语,心不念YIN意现前,或者回忆过去的YIN境,或者想向未来YIN乐,便算斋不清净。
  第六条、不著香花髻,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
  因为八关戒斋是重要的教人出离世间,重在种植出世之因,所以从事相上看,是属于自求解脱生死的小乘法门,(不要轻视小乘,若无小乘行的基础,大乘行便无从落实。自己不能生死自主,先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那是等同犯罪,堕地狱,而非乘愿救地狱了;要知道,唯有自主的能力越强大,能做到化度的范围越深广。)故也不要说:“为了接引众生,一生补处的菩萨也要用花髻璎珞来作壮严。”要知接引众生是一回事,为了生死又是另一回事。
  [著香花髻]:是印度美化装饰品……如今女人的项链,耳环、发夹、饰帽、别针、手镯、钻戒、指环等等,男人的手表、金戒、领带上的饰物等,皆属香花髻的同一性质,在此不著香花髻的含义之中,也包括了不著华丽高贵与色彩鲜艳的衣服在内,这是不能不注意的,出家人著袈裟——坏色衣,是终身的事,在家人于持八关戒斋的六斋日,衣著自也应当力求朴素为宜。这在佛索时代,有一个例子,当时有一位非常有钱有地位的贵妇人叫做毗舍母,有一次她去拜见佛陀,直到走近祗圆精舍的门口,才发觉她是盛装出来的,一身都是珠光宝器花髻璎珞,她觉得去见佛陀是不该如此的,但又不便再退回家去卸装,于是就将那花髻璎珞卸下来,随便向精舍里的树下一放,朴朴素素地拜见佛陀。以次可见,弟子为了恭敬佛陀,所以不敢打扮得花枝招展去拜见。我们为了了脱生死而受八关戒斋,就更不应该盛装艳抹了。
  [香油涂身]:本来也是印度的习俗,印度地处热带,皮肤需要经常润滑,所以有钱的人,不论男女,都有涂油的习惯。
  今日市场上所卖的香水、香皂、香粉、香脂、香膏、香油等等,在受八关戒斋的日子里,自然也不得使用,如果有香料涂身,那是持戒不清净的征象。以上两点,男人比女人容易持,女人爱美的心里,是与生俱来的。俗语说:“女为悦已者容”。女人美化自己的容貌,乃为求取男人的受慕与欢心,其中富有挑逗引诱之意,所以佛陀要求,在家弟子们受了八关戒斋的日子里,要把这些全部放下。如说为了交际与应酬的理由而不能放下,那么你就可在没有交际应酬的日子里受八关戒斋,绝不可即受了,又要去犯,受戒功德大,犯戒罪更大!所以泰国的在家人,如于六戒日(他们称为佛日),受了八关戒斋,那是一日一夜不回家的,夜间就合衣睡在佛殿的四边。
  对于香料的运用,律中也有指示:涂在佛殿里,涂在僧房里,或因住处房内有臭气,亦可燃烧各种好香来熏。
  [歌舞娼妓]:是娱乐,以世间法来说,人对于娱乐,是不能缺少的,人类自初民开始,便有简单的歌唱与跳舞,因为娱乐是调剂人类生活的一种产物,所以娱乐于世界各民族中,自古以来均受重视。不过娱乐的范围很广,娱乐的效果,也不善与不善,所以今世的社会,要提倡正当的娱乐,取缔不正当的娱乐,娱乐有益于人的身心者,为正为善,有害于人的身心者,为邪为恶。故在中国的古圣先贤,要“制礼作乐”,“礼者养也”,礼的目的,在培养中正和平的大众性,是为发扬人性,提高人格而设。“乐者乐也,乐则安,安则久”。乐的目的,是在陶冶和乐互助的大众性,是为了上下和敬,长幼和顺,族里和亲而设。其实礼乐二者,相互为用,才能产生敬顺和乐的效果:有乐有礼,虽乐而不流于YIN乱,有礼有乐,虽礼而不滞于呆板。因此娱乐的价值,可以达成移风易俗的目的。
  即然如此,我们佛教,怎么要教人“不歌舞倡伎”呢?其原因,是在向往出世,即已向往出世,哪还有闲情逸致来享受世间的娱乐呢?出世者的态度,决不可仍以顺世的心来衡量,否则也就不成其为出世者的态度了。即求出世,不可再以广度众生的理由来随顺世俗,若尚未证入圣果圣位,空言随顺世俗而广度众生者,那你随俗而流,顺流而去是真的广度众生,则绝难做到!所以瑜珈菩萨戒中,菩萨为度众生,可开七支罪,虽犯戒而有功德,但又明文规定:“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摄大乘论则说地上的菩萨,为度众生,可开十恶,虽犯十恶,仍多功德。入十恶而不住,体不变为功德。八关戒斋即是出世戒(本质与出家戒一样),我们即然不是地上的圣位菩萨,为了解脱生死,持斋之日,不做歌舞倡伎,不享声色娱乐,谁说不该?
  当然,佛陀并不禁止在家弟子的歌舞倡伎,为了供养三宝,俗人可以歌舞作为奉献,这在大小乘经典中,均有记载,唯其应以赞扬三宝的功德为先决条件,否则不得演奏于三宝之前(今人有以佛化电影、佛化歌曲、佛化戏剧来弘扬佛法者,自是不违佛制的,但是出家人未经大成就者开许是绝不可以参加演出)。如在寺院中由俗家人演歌秦歌而属于赞扬三宝功德的,并且专为出家人演时,佛陀是准许看的,至于到以歌舞倡伎为营业的娱乐场所去看,佛陀则绝对禁止。
  有几点理由:
  ①娱乐场所的歌舞,好坏不等。以娱乐为商业的人,为了(票房价值)迎合低级趣味的色情演出,乃是极平常的事;
  ②娱乐场所的观众,男女混杂、贤愚不类;
  ③出家人的生活,应以摄心闲静为职志,应以禅诵听教为要务;
  ④出家人的服饰形貌与俗人殊异,易受俗人的注目,易招俗人的讥谤。
  有这四点理由,修道人是否应该进出于娱乐场所呢?受了八关戒斋的人,可能于第四点无关,于前三点则有著密切关系的。
  关于“歌舞倡伎”的内容,近代藕益大师在“沙弥十戒威仪要注释”中所说:“唱由呤诗,名之为歌;掉臂踯足,名之为舞;吹萧、弹琴、双陆、围棋、掷骰、赌钱、医、卜、星相、投壶、射箭、驰马、试剑、并为倡伎。”从此可以明白,不歌舞倡伎的内容,是包括了一切的歌舞技艺与杂耍了。
  [不故往观听];是说,只要不是存心蓄意去看去听,如果到经其前者,不为犯戒,但也不得因为偶而到经其前,便驻足观听,或随逐观听。总之,争看街头巷间的热闹,也是不许可的。
  藕益大师十戒威仪录要注释称:“床足高一尺六寸,坐时脚不挂空,过此量者,即名为高;但可以容身转侧,过此即名为广。即高且广,即名为大。”这是根据四分比丘戒单随法八十四条而来。
  唯有淡薄了物质的享受,才能提高精神的境界:唯有简单了物质的生活,才能勇猛于道业的精进。即然向往出世的境界,自当放下感官的贪著了。资生的用品越好越美、我们就越是会被资生的用品所役所转,甚至爱护资生的用品要比爱护自己的道心更为热切;资生的用品越高贵,我们的心也就越是因资生用品的高贵而现得高傲我慢起来,一有高傲我慢之心出现。道心也就走得无形无踪了。所以唐代悟达国师,因受沉香宝座,一念名利心起,竟遭人面疮报。
  再说,床上刻画雕漆、绫罗绸帐,绣枕锦被等等,都算是高贵,如果再加床身宽广高大,试问那对于一个修行的人是适合的吗?一个睡在这样好而且大的床上,会有些什么样的心里反应,当亦可想而之了!
  在家人,受了八关戒斋的日子,应该男女夫妻分床分房睡,如果家里,只有双人床,没有单人小床,不妨特为自已设一张小床,专备六斋日卧用。否则虽受斋戒,亦不得斋戒。
  第八条、不非时食。
  是说过了日中之后,除了饮水,不得再吃任何食物。俗人也许不惯中后不食,到了晚上也许会饥饿难忍而反增烦恼,甚至形成胃病。这一点,我要普劝:如你万不得已,你可以方便吃糖水减饿;可以吃果子汁,但要先用清水洗净,并且不得吃果子肉。如果你能忍受的话反正一个月只有六天,为什么不能勇敢一些不妨忍受一下呢?如说营养不够,那是多余的顾虑。
  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觉空文殊童子之加持,密意界中获证八辩才,
  教证法藏海洋尊胜主,诚挚祈祷麦彭那迦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一定要学佛。佛是怎么教导我们?佛是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完全是以平等心,完全是以慈悲心,一定没有差别。对于一切人,都要慈悲,都要容忍,要能够包容,要能够“和颜爱语”,这非常非常重要。化解内心对人事物的对立与冲突,我们的身心就会协调、安康。古人常讲:“学问深时意气平。”越是有学问的人,越有涵养;越是有道德的人,越能够包容。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人不是圣贤,免不了有过失。对于人的过失要能够包容,不要憎恨,不要嫉妒,这非常非常重要!人与人过去生中是有怨来的,“包容”可以把“怨恨”化解掉。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要学会“以责备别人的心责备自己,以包容自己的心包容别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