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1)
2014/9/3   热度:5081
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1) 第一节课 思考题 1、若想迅速成就圣天与世德这两种功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 2、有些人认为:“上上的功德包括下下,只要好好地修持佛法,世间上的高尚品格自然就会具足。”这种想法对吗?请以比喻具体说明。 3、一个人的好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为什么? 4、有些人不用劳作,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非常努力,却一贫如洗,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了知此理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此课音频下载地址:http://www.zhibeifw.com/audio0/erguijyl01.mp3 此课视频下载地址:http://www.zhibeifw.com/video0/erguijyl01.wmv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宣讲《二规教言论》。为什么要讲这部论典呢?因为在学《入菩萨行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学佛的同时必须打好人格基础。不然,尽管《入菩萨行论》讲的大乘佛法非常殊胜,但就像雪山狮子的乳汁只能用金器来盛,注入陶器里一定会裂开的,如果法器太低劣了,甚深的法不可能停留在相续中。且不说大圆满、大威德等密法,以及显宗中观的般若空性,如果自己的人格不好,即使出离心、菩提心也生不起来。因此,我希望凡是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友,必须要学习《二规教言论》。 这部论典,以前大恩上师如意宝讲过许多次,我本人也在法王座下听过三四次。1998年刚翻译出来的时候,我讲过一遍,2003年法王传讲时我也给大家做过同步翻译[1]。对有些道友而言,《二规教言论》是比较熟悉的。当然,熟悉并不是很重要,在自相续中反复串习才最关键。 本论所讲的内容,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如果人都没有做好,佛法高深莫测的境界是谈不上的。现在有些人对世间学问非常精通,但从平常的言行举止来看,对做人的基本原则可谓一窍不通,处理人际关系时经常捉襟见肘。所以每天学一点做人的道理,对今生来世都会有莫大的助益。 我本人非常喜欢学习做人的道理。虽然自己做得不好,为人处事非常糟糕,有时候确实十分惭愧,但我还是很喜欢学习这些论典,比如《君规教言论》、《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以及世间上净化人心的人规教言。我认为,倘若连一个好人都算不上,想获得成就,变成一个好的修行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佛法的殊胜成就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如同播种先要有肥沃的良田,假如土地贫瘠荒芜,要想五谷丰登,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现在好高骛远、希求高法大法的人比较多,而重视人格的人比较少。要知道,学习佛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良好人格为基础,法再怎么样殊胜,最后也会付之东流。因此,这次宣讲《二规教言论》,原因也在这里。 解释题目:二规教言论 所谓“二规”,就是佛规和世规。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语言教诫世人,就叫做“二规教言论”。在藏文当中,本论又名《积聚圣天世德之宝》,也就是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满功德,均是依靠它而积聚。由此,本论的殊胜可见一斑。 以前上师经常强调这里面的教言,他老人家每做一件事情,都用它来要求自己、要求别人。作为后学弟子,我们应该遵循传承上师们的传统,也用这些格言来要求自己,尽量在人格方面加以完善。否则一辈子都糊里糊涂的,死守老习气、老毛病不改,这样活着也没有多大意义。 首先讲礼赞句: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这里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祈祷文殊菩萨,加持护佑所有闻思修行这部论典的人。颂词字面上比较简单,意思是说,任何人忆念文殊菩萨,就能开启世出世间一切智慧之门。 所谓出世间智慧,指证悟空性、无缘大悲、佛陀不可言说的相好庄严等,世间智慧则是取舍因果、待人接物的道理等,通过祈祷文殊菩萨,就能获得以上这些功德。 《文殊根本续》中说:“纵使一刹那间忆念文殊菩萨,此功德亦不可思议。”现在世间上有些人智慧不够、精力不够,若能经常持念文殊心咒、祈祷文殊菩萨,生生世世都不会变成愚昧无知的众生。《大忿怒续》中也讲过:“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所有佛母当中,具光佛母的加持最快。”《宝积经》十五品的《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还说:“念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都不如念文殊菩萨的名号功德大。”《释尊广传》中亦言: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也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菩提心。 文殊菩萨是三时诸佛菩萨的智慧总集,是一切诸佛的长子,佛陀经常在佛经中赞叹他。假如经常祈祷文殊菩萨,持诵心咒“嗡阿 巴杂那德”,无垢文殊菩萨定会护佑我们,尤其是学习这部论典的人,应该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所以,大家平时要祈祷文殊菩萨和麦彭仁波切,有了本尊和护法神的加持,自己的所作所为必定如理如法、懂得取舍。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此颂是立宗句。在这个世间上,人人极为赞叹的是什么?就是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圣天),以及世间天尊和世间美德(世德)。平时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做什么都很顺利,应该是本尊和护法神的加持。”“这个人什么功德都非常圆满,应该是诸佛菩萨在护佑他。”世间人特别赞叹的,就是圣天与世德。要想如吸铁石吸铁屑般自相续迅速获得这两种美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就是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教言,然后如理如法地反复抉择思维,认真思考之后,对论中所讲的稳重、智慧、信心等十种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真正将这些教义落在实处。 各位一定要重视这部论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好修行人,之所以无法做到,所作所为不成功、不顺利,就是没有得到护法神和天尊的加持。比如有些人家庭不和、工作受挫、生活不快乐,有些修行人的人格不稳重、心态不调整、身体不舒服、经常遭受谣言的攻击,这些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业力现前,另一方面就是自己人格太坏,护法神和非人都不愿意保护(此理下面还会具体分析)。倘若得到他们的保护,做什么都会一帆风顺,心情舒畅快乐,修行没有任何障碍,家庭工作也会非常圆满。而获得保护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具备这两种美德。 有些高僧大德弘法利生的事业十分圆满,做任何事情都能如愿以偿,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二者的关键差别在于:是否具足这些功德和窍诀。在座的道友也好,电视网络前的道友也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今生来世顺顺利利,修行、工作、家庭圆圆满满,快快乐乐。但很多人都达不到这种目标,原因是什么?百分之八十就是因为没有精通这些教义,当然也有前世不可饶恕的恶业等其他因素。 因此,希望大家在学习《二规教言论》的时候,尽量像麦彭仁波切所讲的那样:先在上师面前听,听完了以后认真思维,思维过后对每一个道理深信不疑,有了这种见解之后,在实际行动中尽力去行持。现在世间上有些人,买一件产品或搞一个项目时,首先都要学习半天,掌握了操作方式后,自己会有一种信心,有了信心后再去做,成功率是很高的。假如你信心没有,也不懂,也不想做,那这个事情不会成功。所以对修行人而言,这种教言不可缺少,大家不要将它只停留在字面上。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总的来讲,世间行为有两种,一是高尚的行为,一是卑劣的行为。如果行持高尚的行为,即生中快乐,来世也会快乐;如果行持卑劣的行为,即生中痛苦,来世也会痛苦。 为什么这样呢?这是一种因果规律。我们的行为相当于一种因,依靠快乐的因,会产生快乐的果,依靠不快乐的因则产生不快乐的果,只要是毒药,怎么样都会产生苦果。 有些人认为:“既然如此,某人即生中造的恶业非常多,行为都是不高尚的,为什么他现在如此快乐?”这只是果报没有成熟前的暂时现象而已,实际上他不会永远快乐。就像已经服用了毒药的人,在毒性没有发作前,有时甚至会感觉极舒服,但过不了多久,痛苦必定会降临。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造恶业、行为不如法,果报不一定马上现前,但今生来世一定是逃不开苦果的。 重视因果极为重要。以前印光大师讲过这样一个公案:江南有一对双胞胎,相貌声音都一样,从小到30岁,读书、考取、娶妻、生子也相同。31岁那年,兄弟两人去赶考。旅店旁有一美丽的寡妇,先勾引老大,老大严肃地拒绝了,并且告诫老二要当心女色。老二口头答应,私下却和寡妇发生了关系。寡妇不知道他们是兄弟二人,日久情深,老二和她约定考中后必来迎娶。放榜时,老大高中,老二落选。老二又骗妇女说:“等我上京考取后再来娶你。”还说自己路费不够,此女遂将全部积蓄赠给老二。女人日夜盼望,后来一点也没有消息,抑郁成疾,私下写信给老大后,不久病死了(妇女认为他俩是一个人)。老大收到信追问,老二才低头认罪。第二年,老二儿子死了,他伤心过度,双目失明,没过多久也死了。老大子孙满堂,长寿高官,荣华富贵。从这个故事也可看出,若贪执美色,丧失自己的高尚行为,且不说来世的果报如何,即生中也会出现不悦意。 另外,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最后用自己的猎枪自杀,此事可谓轰动一时。为什么举世闻名的文学家会这样呢?这要追溯到他年青的时候,那时的他经常带着猎枪到林中打猎,残杀了无数众生,因果不爽,最后他自己也丧生在这杆猎枪之下。可见,今生中不管行善、造恶,果报不一定马上成熟,但因果的裁决迟早是要落到自己头上的。 尤其对僧众等严厉的对境,行为务必要值得注意。以前有个出家人,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享用僧众财产,一点执著都没有。后来寺院虽没有对他作严厉的惩罚,但不到四五年,这种因果就现世现报了:他突然患了许多怪病,痛不欲生;强盗把他积累的财物洗劫一空;他整个人也疯疯癫癫疯的,非常可怕。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他滥用僧财的果报。所以,得一世人身很不容易,不敢说每个人都成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但最起码,我们也要做一个好人! 有些人可能会想:“除了高尚和低劣的行为外,应该还有中等的行为吧?”其实高尚与低劣是观待安立的,行为要么是高尚的,要么是低劣的,中等的界限分得不是很清楚。这一点平时也看得出来,比如找一个发心的人,要么说“他人很好,可以接受”,要么说“他人不好,不要用他”,如果说他是中等的,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这种情况就很难抉择。总之,不管怎么样,我们应选择高尚的行为。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这个偈颂非常重要。上面刚讲的高尚行为,可分为世间的高尚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所谓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叫做小品的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叫做圣者之道。上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佛法上安立的,小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我们学佛的人,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 为什么呢?因为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谈不上的。如果要拥有大乘六度四摄、瑜珈行境、神通神变等不可思议的境界,最起码在世间中也要是个好人。假如整天都喝酒、抽烟、杀生,连普通人都比不上,想获得成就是不可能的。以前有个领导常说:“你们有些出家人,连我一个党员都不如,我平时都好好地行持善法,看见别人痛苦也有悲悯心,但有些出家人连这一点都没有。”他说的是千真万确。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身披袈裟,声称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口头上说得特别好听,但有时候若连善良的心态都没有,那真是非常惭愧! 那天有个人说:“我对某某失去了信心,他口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实际行动中不要说菩提心,就连善良的人格都不具足,竟对我如何如何地伤害……”当然,这也许是他们的个人矛盾,里面有些夸张成分,但如果是真实的,所谓出世间佛法的高深境界,一定要建立在世间人规的基础上,倘若连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没有,佛法是根本谈不上的。 有些人原来特别坏、特别可恶,但进入佛门以后,摇身一变,现在成了了不起的大活佛、大瑜珈师、大和尚,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家一定要值得观察。如果他在家时是公认的好人,出家后也非常了不起,这样的话,说他有一些高深境界,那倒有可能。六祖也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佛法的证悟离不开高尚人格,若抛弃世规而想希求无上菩提,就像寻求龟毛兔角一样不现实。 世法既然是佛法的根本,若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就不可能拥有出离心、菩提心,也不可能有神通神变,可以看到别人的前世——“你前世跟我是一家人,我对你的恩德非常大,所以你对我很有信心,你现在应该对我如何如何……”,这些眼耳鼻舌以外的境界,是根本不可能照见的。其实真正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任何场合中都不会讲这些,那些将“前世”天天挂在嘴上的人,大家应该好好观察。 下面作者用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对这两个比喻,你们一定要好好思维!首先,“如无树根即无茎”,没有树根的话,树干肯定不会产生。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树干要从树根产生,没有树根的树只能成为无本之木,世间上根本找不到。同样的道理,若连世间好人都做不到,佛法中不可思议的境界,在相续中也不可能出现。 第二个比喻,“或如无福即无财”。没有福报的人犹如沦落街头的乞丐,连吃穿等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不可能拥有如意宝或万贯家财,他每天为了填饱肚子,拿着破碗到处乞讨,用现在的话来讲,他肯定没有轿车、别墅等等。因此,佛法的根本就是世间人格,想获得出世间成就,首先在世间中要变成一个好人,让家庭、社会、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印象好一点。 前段时间,有些学《入行论》道友的家属给我打电话,说:“非常感谢您!学了《入行论》以后,我家那口子对我很好。以前他学佛后一直不理我,我心里特别痛苦,觉得佛教徒没有良心,口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连家人都不顾。最近听说他在学《入行论》,现在对我还不错,经常比较关心。”这也是大乘佛教的一种加持吧。如果对世间法都不会处理,出世间的境界肯定没办法谈。 法王如意宝在教言中说:“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在这句话里面,做人的道理全部都包括了。我们平时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应该随顺别人,不要别人说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别人说做稀饭、自己偏要吃干饭,什么都要自己特例独行。法王如意宝之所以能摄受这么多弟子,一方面当然是不可思议的超胜功德,另一方面,做人的基本原则,他老人家完全具足了。所以心很坏的话,要变成一个好修行人,绝对不可能!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世间上的所有众生,可分为好人、中等人、坏人三类,这种次第并非他人安排,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 倘若一个人行为高尚,大家会公认他是好人;假如行为中等,则称为中等人;如果行为恶劣,就是所谓的坏人。因此,世间中的好坏划分,主要依靠自己,并不是别人来操纵。 假设有个人特别坏,即使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呼,比如国家总统、国务院常委、省级领导,也没有用。由于他自己恶习不改,经常作恶多端,下场肯定非常悲惨。同样,从佛教而言,有些人叫法师、高僧,但他根本没有这些功德,称呼再大、地位再高也用不上,过段时间可能就变成最可怜的人。 反之,倘若一个人行为高尚、智慧超群、道德圆满,世间上的地位财富也会唾手可得。格鲁派有种说法:“甘丹[2]的金法座没有主人,谁有本事谁可得。”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真有一些高尚行为的话,今生来世都非常快乐,人人也对他特别恭敬。但若行为恶劣、人品低下,不管在哪个团体中,别人都不会对他有好的看法。 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行为恶劣,无论处于什么团体,总觉得那里不舒服,跟谁的关系都不好,过不多久就要跑到别的团体去。我们学院也有这种情况,有些坏人离开后,听说在哪里都呆不长,经常会传出他的一些劣迹。而有些人道德、修养、智慧、人格等非常好,虽然人已经离开,但大家都觉得他不管到哪里去,对众生肯定有贡献,人人都会赞叹他。在座的道友,有些也是从其他道场来的,如果自己以前口碑很好,现在的闻思修行肯定也不错。当然,有些人是跟俱生的性格有关,有些人刚开始行为不如法,后来通过教言、上师的开导,也逐渐变成非常好的人。 所以,好人和坏人,并不是谁给你刻在头上的,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这部论典再再强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依靠别人是非常困难的,佛陀为什么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原因就在这里。 从另一种层面来讲,对于上中下三等人,人们也有不同的对待。有一次,赵州城的赵王拜访赵州禅师,当时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给他送礼,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众弟子很不理解,就问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你为什么下床到门外相迎呢?” (不管是禅宗大德还是印度上师,下面都有些弟子分别念特别多,这个不理解、那个不理解,自古以来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由于经常生邪见,有些弟子就用棍棒打自己。一方面可能是自己没有好好修空性法门,另一方面,也是前世诽谤佛法的一种果报。)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门外去迎接他。” 然而,有些上师的行为也不相同。以前上师如意宝到印度时拜见大悲上师,当时大悲上师手捧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亲自到门口来迎接。那里有些弟子说:“大上师对上等的客人,会到门前去迎接;对中等的客人,专门在接待室单独会见;对一些普通的信众,则让大家在接待室前排队,一加持就过了。”可见,高僧大德们的行为风格迥异,这也跟他们摄受弟子、度化众生的方式有关。 此处的主题,主要讲我们的行为。好人、坏人、中等人,均由自己的行为决定,这一点大家应该搞清楚! 本论既讲佛法的做人道理,也讲世间的为人处事,假如世间好人都做不到,那佛法的境界是望尘莫及的。这就好比加行的基础没有打好,佛法的甚深教言不可能通达。听说前段时间慈诚罗珠堪布在成都时,有位傲慢的居士在堪布面前说:“我于某地专门闭关六个月修托嘎,今天下来了。”堪布问:“那你修加行了没有?”“没有,我直接观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哦,你白修了,徒劳无益!” 他可能气坏了吧。实际上,我觉得堪布言之有理,真要修一些高深的法门,基础没打好是不行的。同样,要想获得佛法的境界,没有善良的人格不可能成功。当然,世间上的高尚行为,不用我解释,大家也应该清楚。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世间上的众生,都喜欢自己幸福快乐,恒时追求自己的利益,除了极个别的发大乘菩提心的圣者以外,其余众生再无其他可求之事。 这一点,大家应该都会了解。现在世间上的人,多数都是日日夜夜希求自己的快乐。大城市里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几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为了“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快乐。而在希求自利的人当中,真正思维“我”的解脱、“我”的成就的人非常少。 前段时间,我们开“极乐法会”,当时人山人海,千百万人聚在一起精进念佛。但在这精进的背后,智慧稍微不错的人,可能会想到来世的解脱,但大多数人都是追求自己的快乐。尤其是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天天想着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平时在交往的过程中,所谈的话题也不外乎这些,除此之外,自他怎样获得解脱、如何帮助利益众生,这样的话语难得一闻。纵使去到偏僻的农村,人们所讲的话也全部围绕着自己利益,为众生着想的语言,恐怕不太多。 在这个世间中,只有真正的圣者,或者虽不是圣者,但内心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人,才不希求自己的安乐。他们对自己的病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乐,并不会如是执著,反正身体是假合之躯,怎么样过都可以,只要有一口气、有一份力量,就要献给众生,就要为众生做事情。正如《华严经》所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当然,有这种精神的人,在凡夫的群体中寥寥无几,相当稀少。上至国家总统、国家主席,下至沦落街头的乞丐,大多数都是纯粹为了自利。佛陀在经中也说:“不净粪中不会有妙香,凡夫人一定会有自私自利。”所以严格来讲,高尚行为在凡夫人中比较难以产生,除极少数发了愿行菩提心的人,会经常思维利益众生并身体力行,其他人只是希望自己过得舒适安乐。 所以,各位也不要太傲慢了,否则,只会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现在的有些人特别傲,当辅导员给几十个人传一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自身的过失那么多,但却视而不见,好像成了大法王一样,对谁都看不起,以这种心态来学佛,肯定是不行的。真正的高僧大德们,一辈子都在学习佛法,他们如是的谦虚、如是的精进,而我们有些人,闭关几年或是学佛几年,就觉得自己不得了,实际上自相续中连出离心都生不起来,形象上摆出傲慢的姿态,只会成为他人的笑柄。 不知道别人怎么感觉,反正我有时候看自己,觉得凡夫人真是特别差,自己对自己都生起厌恶心。试想,一天有二十四小时,我们为众生想过几个小时,为自己想过几个小时?假如除了睡觉外,平时分别念中占多数的都是为了众生利益,那已经算是不错了。但大多数的人若将一天的分别念过过秤,有多少时间想的是众生?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因此,你们不要觉得如何如何了不起,自己到底有没有高尚的品德行为,衡量一下就会明白!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尽管人人都希求安乐,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前世没有高尚的行为,所以今生感受许许多多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跟即生中的发心和行为有一定关系。 由于业力的不同,有些人不需要奔波劳作,自然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虽然精勤不息,并为此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但因为前世未积累善根,不但无法金玉满堂,反而经常遭受违缘,被病魔缠绕,苦不堪言。这些归根到底,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质所致。 放眼四周,有些众生非常可怜,不是心情不好,就是身体不好,有些虽然有财产,但没有福报享用,有些人暂时能享用一点,可是无常却不期而至……。所以,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行持善法?通过这些也看得出来。 大家应仔细审察自相续,不要总认为自己学得很好、做人也很好。说实话,有些人不管是言行举止,还是发心方面,真的是特别糟糕。自认为学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似乎就高人一等,但如果观察自己的相续,以真正的佛规和人规来衡量,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跟我没什么差别,真是非常差劲。世间人是这样,有些修行人也是这样,在修行方面不精进,平时行为不如法,自然增长了许多恶行,必定会因此倍受苦痛。所以,麦彭仁波切在此用悲哀的语气说:呜呼!大家应多多观察轮回众生的痛苦与安乐。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而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内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这些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如果自己行为高尚、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 通过现在的行为,也能推测出未来的前途如何。品行高尚的人,即生中自己衣食不愁,就连亲朋好友的生活也能帮忙解决。而行为卑劣之人,不要说是帮助别人,连自己维持生存也有一定困难,不仅得不到饮食、名声、地位,心里还有说不出的种种痛苦,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恶行所导致。 即使一个家里出来的两兄弟,或一个教室里出来的两个学生,各自的前程也不相同。以前曲恰堪布在讲此颂时说:“人的际遇还是跟行为好坏有一定关系。我并不是说我非常了不起,但比较而言,很多人天天给我献哈达。可是有些人不但没有,反而天天被别人责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应该是有差别的。” 他的话的确言之有理。前段时间,我上学时的一个同学来看我,晚上在我家里过了一夜。以前我们俩比起来,智慧方面我可能好一点,能力方面他非常不错。但是现在,他完全没有以前的影子了,整个晚上一会儿谈家庭,一会儿谈钱,一会儿谈地位,从头到尾全部围绕着自己,只要一开口,直接或间接就是在谈自己的利益,从来不谈众生的事情。偶尔谈一谈家乡的学校,也谈得不深入,只是表面上应付我而已。 我当时就想:“尽管我不是真正有利他心的人,但不管怎么样,为自己的吃穿、为明天的生存、为帮助家人,这方面我用的时间几乎没有。经常想的可能是,佛法非常好,怎样用佛法来帮助众生,这方面想得稍微多一点。虽然我们是一个学校出来的,但心的方向完全不同。” 在座道友也是同一个经堂里一起闻法的,但每个人的方向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再过几十年,有一群人应该会受到世人的赞叹,饮食财产根本不用考虑,自然用之不竭。而另有一群人,由于行为不如法,最后可能破戒还俗,这样的话,他们每天想的肯定是“我现在怎么谋生,孩子如何读书”,除了这些以外,众生的事情可能一刹那也想不起来,即使有时候想一次,也根本没希望帮助众生。 所以,我们学《二规教言论》,主要是认清做人的方向,到底是做一个有利他心的高尚人,还是自私自利的可怜虫?在自私自利当中,有些人也根本不想自己的解脱,只看重眼前几十年的暂时吃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跟牦牛没什么差别了。当然,我并不是侮辱人,《萨迦格言》中就是这样讲的!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1] 现收录于《妙法宝库15》之《二规教言论浅释》。 [2] 甘丹:全称甘丹池巴,也即宗喀巴大师狮子法台的继承人,是格鲁派的最高教主和最高学位。这个职务是全凭个人的闻思修水平考上去的,从它的诞生过程就可看出藏传佛教教育制度的严格与次第性。考取甘丹池巴,首先要获得显宗学院的第一等拉让巴格西学位,再进入甘丹上下密院深造五年以上,学完全部密宗课程、参加密宗立论考试合格后,充任格归四月,担任翁则三年,堪布三年,堪苏若干年,再担任上密院的夏孜却吉或下密院的降孜却吉十四年,若有空缺,才有资格参加竞选甘丹池巴。所以,一个学僧要想登上甘丹池巴的宝座可谓难于上青天。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是教我的,不是教别人。教我的,我就得认真好好地学;不是教别人的,别人认不认真与我不相关。所以自己要想成就,首先要肯定,三藏十二部是诸佛菩萨教导我的。我要发心作佛弟子,我要发愿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别人学不学与我没有关系,这样你才能真正做到,像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学佛而不能成就,就是这个地方观念颠倒了,“佛是教你的,不是教我的”。天天责备别人,“你破戒了,你犯戒了”,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起心动念都是找别人麻烦,这样造了一身的罪业,最后的结果三途轮转去了,亏还是自己吃,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我学佛,不是为别人学的,我学佛是为自己学的,是为提升自己的灵性。帮助呢?帮助真正好学的人。对大众弘法这是结缘,他听多少是他的事情,他领悟多少也是他的事情,不能勉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