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的建寺文化(四)
2014/9/3   热度:446
南传佛教的建寺文化(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今天农历十月二十,恭迎文殊菩萨出家日。
文殊菩萨乃七佛之师,法王长子。
值此殊胜功德日,
愿大家广发善心、广行善业,
尽力行善、吃素、放生、供灯、持咒、诵经,
开启智慧,究竟圆满,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王 武 烈
○高棉国的佛教与建筑文化
高棉﹙吉蔑种族,Khmer、Khomer,音枯玛耶,亦译合蔑﹚现今称柬埔寨王国(The Kingdom of Cambodia,Cambodia、Kampuchea,音堪布戚阿),是湄公河下游盆地的一个国家,素有“太阳族之国”的称呼。有20多个民族,其中高棉族占人口的80%,主要是由吉蔑族以及文荼族(Munda,古印度族之一﹚、马来族、波里尼西亚族﹙Polynesians﹚与当地土著之混合种,还有占族、普农族、老族、泰族和斯丁族等少数民族。高棉语为通用语言,与英语、法语均为官方语言。
高棉国之东以湄公河﹙Mekong river,在境内长约500公里﹚与越南为界,北邻为寮国,西北则是沿扁担山脉(Dangrak Mts.﹚和头蔻山脉﹙Kravanh Mts.﹚与泰国相连,南滨泰国湾。因此,自古受到占婆与暹罗两民族间文化历史的影响。今日称为柬埔寨王国的领土面积有181,035平方公里,总人口数约为1143万人(1998年),首都金边市﹙Phnom Penh,译音伯嫩本,约十五世纪中叶才建都。原称Chademuk,是源自梵文Catur mukha,临四股河交会处;另一说是奔夫人山,因奔夫人曾建一山供奉湄公河上捞到的佛像,旧称该地为奔夫人山。﹚。
在西元前一世纪时,有一支来自爪哇的印度裔“婆罗门教”教徒,由混填﹙Khum Tian,伯希和以为是梵文憍陈如Kaundinya的对音﹚藉靠有神力之说,率领族人登陆柬埔寨,和当地的柳叶女王结婚,当上了国王并创建了“混氏王朝”,即是受印度“婆罗门教”文化影响很深的“扶南”国﹙Funan﹚的前身,当时已经采用印度文字记事。因此,目前高棉的文字是由梵文和巴利文(Pali)所构成的。《梁书》之〈扶南传〉说:“俗事天神,天神以铜为像,二面者四手,四面者八手。手各有所持,或小儿,或鸟兽,或日月。”这样的天神,可能是大自在天王湿婆﹙Siva﹚、大梵天王﹙Brahma﹚或幻惑天王﹙Visnu﹚。
“扶南”为西元一世纪至七世纪初印度支那半岛上有名的古国,地域包括今柬埔寨及越南南部部份地区。扶南虽有“扶我南邦”、“扶掖南方”的汉文意思,但一般则是高棉语“山”﹙Phnom﹚的译音。其国度树林茂盛,天然资源丰富,水源亦非常充足。而山神的崇拜一直是当地居民的信仰,所以国王也以“山帝”﹙Sailendra﹚或“山王”来神化其王权。
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约写于东魏武定五年﹙西元547年﹚重览洛阳以后,书中〈城西永明寺条〉记说:““扶南”国,方五千里,南夷之国最为强大。民户殷多,出明珠、金、玉,及水晶珍异,饶槟榔。”《梁书》卷五四〈扶南传〉说:““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湾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余里。”又《隋书?赤土传》记载:““赤土”国,扶南之别称﹙种﹚也,在南海中,水行百余日达,所都土色多赤,因以为号。”
唐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写到:“……南至占波,即是临邑,此国多是正量,少兼有部。西南一月至“跋南”国,旧云“扶南”,先是裸国,人多事天,后乃佛法盛流。恶王今并除灭,迥无僧众,外道杂居,斯即瞻部南隅。”《旧唐书林邑传》记载:“自林邑以南,卷发黑身,通号“昆仑”。”中国史籍中似乎以卷发黑身人之地区总称为“昆仑”。《慧琳一切音义》解释说:“……南海州岛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驯伏猛兽犀象等,种类数般,即有僧祇、突弥、骨堂、合蔑等,皆鄙践人也。国无礼义,抄劫为活,爱啖食人,如罗刹、恶鬼之类也,言语不正,异于诸蕃,善入水,竟日不死。”
“混氏王朝”当时“婆罗门教”与佛教非常盛行,婆罗门的祭师通常是国王的国师。每逢国家有重大的政治活动,都交由婆罗门祭师主持仪式活动,通过祈祷来稳固王位。此扶南国在六百多年间是当时东南亚﹙Southeast Asia﹚很强盛的帝国,在北边征服了现在的老挝与越南南圻的极东土地,西边占有现在泰国或是缅甸东部的大部分国土,其势力伸张到马来半岛中部,当时可能是南海或东南亚诸国中,既是一个大陆帝国,也是一个强大的海洋帝国。因为扶南国势的强大,所以就有不少论点以为缅甸与泰国的佛教或“婆罗门教”是从扶南传入的。
三国时代,扶南乐不断传入中国。《三国志》之〈吴志〉指出赤乌六年﹙西元243年﹚扶南王范旃第三次遣使献乐于东吴孙权。北魏正始三年﹙西元506年﹚,扶南憍陈如阇耶跋摩王﹙Kaundinya Jayavaran﹚时代,有扶南僧人僧伽婆罗﹙僧铠﹚、曼陀罗开始来华译经达六十四年之久,可知当时扶南佛教的兴盛,才有余力来华译经。后来僧铠在中土圆寂,留有十一部四十八卷经典,其中包括《大育王经》、《解脱道论》等著名经典。六世纪时扶南国势衰退,该国的分支属国“真腊”在湄公河中游兴起后,扶南国的优势就被取代了。
真腊﹙Zhenla、Chen-la﹚曾于隋唐及宋至华朝贡。三国时康泰、朱应出使扶南,隋朝当时亦曾派常骏出使赤土。宋宁宗庆元年中﹙西元1195-1200年﹚,真腊灭了占婆并其土地,而改称“占蜡”,元时仍称真腊,明时仍来华朝贡,万历以后改称柬埔寨,当时既为暹罗所破,后又遭安南入侵,于十八世纪时为暹罗及安南之属国。
《明史》卷三二四〈真腊传〉说:“真腊其国自称“甘孛智”﹙Kambojas澉浦只、柬埔寨、甘菩者,皆是Kamvuja或Kamboja的对音﹚,后讹称甘破蔗。万历后,又改为柬埔寨。”《新唐书》称真腊为“吉蔑”,原是扶南的属国,逐渐强盛后便开始南下侵扰衰弱的扶南。六世纪末真腊的势力便涵盖今日吴哥遗迹地区,七世纪时真腊王伊夏那瓦曼一世并吞扶南,完成统一。
西元616年,真腊向中国隋朝进贡,同时摆脱扶南海上贸易的色彩,转向内陆文化发展。真腊可说是“吴哥王朝”的前身,扶南原有的文化被真腊吸收,所以出现不少印度梵文的碑文。七世纪后叶真腊分裂成南部的“水真腊”﹙都城在婆罗提拔Vyadhapura、Baladityapura﹚与北部的“陆真腊”﹙都城文单,在今老挝的万像、他曲Tha-Kher附近,所以又称文单国﹚,并呈现各地群雄割据的局面。
《水经注》卷一引竺芝扶南记说:“扶南举国奉佛。”梁武帝大同五年﹙西元539年﹚,尚是“大乘佛教”国家的扶南王留陀跋摩﹙Rudravarman﹚遣使节来到梁都,面告﹙有说是送来﹚该国存有十二尺长之佛发。当时扶南佛教兴盛,梁武帝曾派僧人云宝至扶南取佛法造塔供奉。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西元1150年﹚,扶南﹙今柬埔寨﹚王陀罗尼因陀罗二世在位,打破印度教长期统治局面,当时奉佛谨严,“僧衣黄者,有家室。衣红者寺居,戒律甚严。”南宋孝宗淳熙四年﹙西元1177年﹚,占婆人入侵真腊将首都吴哥城毁掉。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西元800年﹚,水真腊阇耶跋摩二世﹙King Jayavarman Ⅱ,西元802-869年﹚摆脱爪哇﹙Java,当时为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国所管﹚统治后﹙有说是为室利佛逝国所拥立﹚,从爪哇回到真腊,开始征讨群雄之乱,同时逐出爪哇的势力,终于再度统一国家,二年后登基为“吴哥王朝”﹙西元802-1431年﹚的第一位君王。据《南齐书》卷五十八所载,阇耶跋摩二世曾写信给梁武帝,表明“吴哥王朝”是信奉印度教,崇奉摩诃醢首罗(大自在天),也是湿婆神的崇拜。
阇耶跋摩二世在爪哇时,有印度人所建立的“刹朗拉王朝”,当时爪哇岛上就建有婆罗浮屠﹙Borobudur﹚佛教寺院,还有许多艺术价值的石造佛教建筑。所以,离开爪哇回到真腊的阇耶跋摩二世,在统一真腊后,放弃佛教信仰,有样学样随俗地将就当地盛行的“印度教”与其宇宙观,也在今暹粒(Siem Reap,意为平定暹罗)省的洞里萨湖﹙Tonle Sap Lake,又叫金边湖或大湖Great Lake、Grand Lac,是中南半岛的最大湖泊,低水位时面积2500多平方公里,雨季湖面达1万平方公里。﹚北边土地肥沃的吴哥﹙Angkor,梵语是“首都”、城市﹚兴建了吴哥窟﹙Angkor Wat,王者寺,即小吴哥﹚。
吴哥窟有许多印度文化的图饰,是聘请古代越南的占婆匠师来雕制的,寺的雕刻充分表现出高棉与占婆民族的装饰艺术天分,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坐东向西有称号“失落的石头之林”、“遗落的城市”或“丛林之宝”(Jewel in the Jungle)的吴哥窟,成为今日的世界之宝地,并非虚名。
阇耶跋摩二世他借用“印度教”教义把自己神格化,自封为“全宇宙之王”(普天之王),以保护子民﹙阇耶就是胜利,而跋摩更是保护者之意﹚,创立新国政,使君王被奉若神明,湿婆神﹙三位一体之神,另为毗湿奴Vishnou与大梵天﹚和帝王合为一体,以后历代君王则继续发扬“王即是神”( Devaraja)的观念。曾经有人认为,阇耶跋摩二世在位六十七年,在他的统治下,使真腊跃升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阇耶跋摩二世于今洞里萨湖的东北,暹粒河(Siem Reap river)的北边,在今Promtep省中之古莲山﹙Phnom Kulen,又称Mahendraparvata,即荔枝山﹚建了一座大城为首都,名为吴哥通﹙Angkor Thom,即大吴哥,有人称为梦幻王都﹚。城周围卅八公里,墙厚三点八公尺,高七公尺,可容纳百万人以上。
吴哥窟的中心建筑是位于象征宇宙方形的体系中,主国运昌隆的弥卢山﹙Mt.Meru,即须弥山Mt.Sumeru﹚上,后又称巴孔寺﹙Phnom Bakheng,另译巴肯山﹚。初为尊奉毗湿奴神﹙Visnu,幻惑天王﹚而建,基于“王即神”的一体化思想,后来却成为阇耶跋摩二世自己的陵庙墓园。名列世界七大奇景的吴哥窟,于西元1860年被法国自然、考古学家安里?姆欧 (Henri Mouhot,亨利?穆奥)所发现,他是依据《真腊风土记》意的记载,手持砍刀深入丛林,才让这座已被遗忘的奇景重现于世。西元1992年这座占地四百多平方公里的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
九世纪末的耶索跋摩一世(Yasovarman Ⅰ)是最先以吴哥为实际所在地居住的国王,另外可以用“伟大的建设者”来称呼他。因为他特许在全国建筑了一百多所寺院,这些寺院更是土地和农民的主要监管者。当时这些寺院供奉的主神是湿婆、毗湿奴、佛陀,而且信徒们都支持王权。直到十世纪中叶拉让得拔摩取得了王位,才迁都至吴哥,并且有大规模的建设。
另外有说是西元1112-1152年在位的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Ⅱ,俗称“太阳王”,在离开吴哥城五里处,建立媲美婆罗浮屠的首都寺院“大王城寺—大吴哥寺”(Angkor Wat)——浮在水上的大伽蓝——神庙山,作为他的陵墓。
南宋孝宗淳熙四年﹙西元1177年﹚,从越南来的占婆族人﹙Chams﹚入侵真腊,将首都吴哥城毁掉。直到西元1190年才由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Ⅶ,西元1181-1218年在位﹚出兵夺回,并且攻入占婆,将占婆收编为吴哥的一省,统治达三十年。但因阇耶跋摩七世信仰“大乘佛教”,他认为毗湿奴神根本无法保护王朝,因此将吴哥窟改为佛教寺院。
阇耶跋摩七世他是高棉吴哥时期最后一位杰出的统治者,而且将自己化身为“佛王”,同时将大乘佛教定为国教。他在不到十五年的时间里,他使王国的版图扩展远到今之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安南及占婆一带,几乎统治了整个中南半岛。而在他的统治之下,让“大乘佛教”取代了“印度教”而成为东南亚最庞大的宗教,但是也让“印度教”信仰继续存在。不过,到了十三世纪末,“上座部佛教”广泛地流传于高棉,旧有的婆罗门教祭司阶层则被持钵游方的僧侣所取代之。
今天我们看到的正确资料,提及在十二世纪末,阇耶跋摩七世依照传统也为自己建造新的王都,他的新王都位于吴哥窟北方约三?三公里处,占地十平方公里,新王都称为“大吴哥王城”﹙Angkor Thom,大王城、大吴哥﹚,是一座“城垣环绕的城市”,据说可住百万人。根据最新的美国人造卫星的影像显示,大城的人工湖泊及水道,其纵横连接的规模,竟然将达五千平方公里。今城内有国寺巴戎寺﹙Bayon Temple,另译巴阳寺、百因寺、巴容寺或拜雍寺﹚、王宫、涅槃宫(Neak Pean)、巴扶恩庙﹙Bapuon Temple,另译巴本寺﹚、斗象阳台﹙Elephants Terrace﹚、癞王﹙Lepe King,拉伊王、麻疯王﹚阳台等雕刻精美的建筑遗迹。
大吴哥王城用巨石砌建长十二公里的城墙,共有五座雄伟的城门,国王通行胜利门,寻常人民走南北门,罪犯走西门,亡者由死亡之门送出。每个城门都筑有三座石塔,其入口陆桥两旁各有石刻的五十四尊阿修罗神和恶魔﹙代表吴哥盛世的五十四省﹚,分别抱著一条九头眼镜蛇保护王城。根据保罗穆斯(Paul Mus)依据碑文和印度传统,指出大蛇并非只是代表绳索,还是连接人世与天界的彩虹。
在高约20公尺的城门顶端,是一尊巨大的四面佛,分别代表国王的慈悲、慈爱、慈祥和慈德。从城门至中央圣殿的巴戎寺之间是一片古木参天的浓密森林。巴戎寺第一层的回廊墙面雕刻著吴哥人与占婆人战争的故事,以及国人日常生活场景和民族的神话故事,就这样使得中南半岛各民族间的深仇大恨,一直无法磨灭。
城中心主要十字大道所交会的百因寺,是由54座大大小小的宝塔构成的一座大宝塔,高约43公尺,每座宝塔的尖端皆雕有四面微笑的佛陀面孔,被称为“高棉的微笑”。这216张佛陀面孔其实都有阇耶跋摩七世的影子,让子民相信国王就是人间的佛陀,用于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并反映“印度教”与佛教的须弥山、宇宙与佛境的节奏律动。因此,佛教从此成为吴哥王朝的国教和建筑艺术的表现中心。
另外,周达观在元成宗铁穆尔命令下,于元真二年(公元1296年),也正是因陀罗拔摩三世新就王位之期间,随使节团沿著越南海岸航行,再循湄公河上溯至大湖东北岸登陆,到达真腊访问十一个月,返国后在《真腊风土记》里清楚的记载说:“州城周围,可二十里,有五门,门各两重,惟东向开二门,余向开一门。城外皆有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桥。桥之两旁,共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将军之状,甚巨而狞。五门皆相似,桥之栏皆石为之,凿为蛇形,蛇皆九头。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势。城门之上,有大石佛头五,面向西方;中置其一,饰之以金。门之两旁,凿石为象形。城皆叠石为之,高可二丈。石甚周密坚固,且不生繁草,却无女墙。城之上,间或种桄榔木,比比皆空室。其内向如坡子,厚可十余丈。坡上皆有大门,夜闭早开。亦有监门者,惟狗不许入门。其城甚方整,四方各有石塔一座,曾受斩趾刑人,亦不许入门。
……当国之中有金塔一座(巴阳寺),傍有石塔二十余座。石屋百余间,东向金桥一所。金狮子二枚,列于桥之左右。金佛八身,列于石屋之下。金塔至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巴扶恩庙),比金塔更高,望之郁然。其下亦有石屋数十间,又其北一里许,则国王之庐也。其寝室又有金塔一座焉。所以舶商自来有“富贵真腊”之褒者,想为此也。
……石塔出南门外半里许,俗传鲁般(Visnukarman,天工毗湿奴卡曼)一夜造成。鲁般墓(寺)在南门外一里许,周围可十里,十屋数百间。
……东池在城东十里,周围可百里,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铜卧佛一身,脐中常有水出。
……北池在城北五里,中有金方塔一座,石屋数十间,金狮仔、金佛、铜像、铜牛、铜马之属,皆有之。
……国宫及官舍府第皆面东,国宫在金塔金桥之北,近门周围可五、六里。其正室之瓦以铅为之,余皆土瓦黄色,桥柱甚巨,皆雕画佛形,屋头壮观,修廊复道突兀参差,稍有规模。其莅事处有金窗,棂左右方柱,上有镜约四、五十面,列于窗之旁。其下为象形,闻内中多有奇处,防禁甚严,不可得而见也。其内有金塔,国王夜卧其上。”“金塔”据推断就是在巴戎寺,该记描述真腊甚详,读者不妨一读。
高棉最后的这位建筑家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期间﹙西元1181-1201年﹚曾为十八位僧侣﹙另说是1186年为了纪念母亲所建造的﹚所建立的塔普伦寺﹙Taprohm Temple﹚,位于金边南方30公里处。其寺东西长1000公尺,南北宽600公尺,围墙内有三重回廊,可住五千名僧众,经费是由3,140个乡村的税收来支持。这座寺庙为最突出的遗迹,仍保存著十九世纪刚发现时的状况。当年这座寺庙拥有高僧、祭司,具有庙宇和修院的功用,是供奉著“印度教”和佛教的庙宇,当地人也称之为“小吴哥窟”。
因此,可知它与吴哥窟﹙Angkor Wat﹚的基本特色是一样的,只是规模气势小了些。由于此寺后来未被重视,庭院里不仅堆满崩落的巨石,寺门又被许多巨大的古树根所盘据,因此柬埔寨人又称这种卡波克树(Kapok tree)为蛇树。柬埔寨政府为了让世人了解古迹在无常中所遭受的无情破坏,特地保留不加整修,反而在今日成为奇观。今柬埔寨的国旗图案就是“小吴哥窟”的立面。
杜佑《通典》卷一八八扶南条﹙可能抄自《南齐书》﹚说:“有城邑、宫室,国王居重阁,以木栅为城。海边生大若叶长八、九尺,编其叶以覆屋,人民亦为阁居。”这种干栏式房屋,又叫浮脚屋,可以防潮,也能避免水患与毒蛇猛兽之害,常见于云南、柬埔寨与东南亚各地。《周书》之〈异域传〉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在马来西亚称之为“亚塔”﹙Atap﹚屋。
直到十三世纪初阇耶跋摩七世死后,“吴哥王朝”的国政迅速衰退。西元1238年,原为真腊驸马的英沙罗铁摆脱“吴哥王朝”的羁绊,在清迈以南地区建立了傣人王国——暹罗国。十三世纪末,因为信仰“大乘佛教”之“金刚乘”,历代国王极尽奢华,大量兴建庞大的佛寺,耗尽了国力资源。加上与暹罗间的战事均告失利,素可泰大军也攻陷吴哥城,战乱导致国疲民乏,因此高棉厌倦了浮华,改而接受暹罗和斯里兰卡传入的“上座部佛教”,减少布施浪费,回归佛陀当时的质朴,以清净、俭朴的清修来求得解脱。高棉将帅接受“小乘佛教”,梵文也在十四世纪初停止使用。此后的高棉一直处于被邻国征占成为殖民地,或成为傀儡政权。
西元1431年吴哥受到暹罗“阿优它雅王朝”﹙Ayuthaya,阿瑜陀﹚拉玛第菩提一世﹙Ramatibodi Ι﹚的入侵,围攻其首都七个月,烧杀劫掠,其王死于城内,终于迫使“吴哥王朝”迁都数次,于西元1434年定都湄公河旁之金边,吴哥王都便从此沉睡在密林中。西元1528年吴哥王安赞一世(Ang ChanⅠ)又将国都迁洛韦(Lovek),西元1594年洛韦又被暹罗军队攻下,真腊一度曾沦为暹罗的附庸国。由于“阿优它雅王朝”曾三度洗劫吴哥,因此让双方的仇恨结的很深。
另外有一说,因为大城里人口众多,已经到了百万。从全盛时期开始连续建造大型神庙,使得国力衰退,同时又大量砍伐森林,更使资源竭尽,加上当时大流行传染病或麻疯病,连国王都染上了,才放弃而迁都。据说当时为了治病,还建了一座数千人可以同时使用的“大药池”为证。
在西元1884年起,柬埔寨曾沦为法国的殖民地。而从当时一直到西元1945年的六百多年间,柬埔寨陷入黑暗的外国殖民时期,也曾同时受到泰国或越南的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柬埔寨被日本占领,吴哥窟曾经又归给泰国拥有,战后法国再度进入,才又回归柬埔寨。直到西元1953年才争取得和平独立,执政的施亚努国王力主非同盟的外交中立主义,内政则提倡“佛教社会主义”。之后施亚努让位给父亲,为了统合国民,组成“人民社会主义共同体”,表面上护持柬埔寨传统的王制和佛教的国家体制,实际上却是进行独裁政治,导致激进的共产主义兴起的另一个局面。
根据调查七十年代起,柬埔寨的波布﹙Pol Pot﹚政权因鼓吹憎恨越南﹙占婆﹚的意识形态,在越战时期,以解放柬埔寨的名义窜起,波布的好战造成两国边境冲突,西元1978年,越南大举进攻,并扶植了傀儡政权。当时约有两百万人民流亡泰国。此期间,受泰国支持的“赤柬”反抗越南入侵,却使了这个国家留给世人是个“杀戮战场”的意念,疯狂杀人魔波布在他执政不到四年的期间,曾将全国数百万人杀害,其中国内原有八万佛教僧侣,一口气被杀掉近六万人,对二十世纪末的柬埔寨佛教,其受损最为残酷。
波布政权被推翻后,柬埔寨的和平才露出一点曙光,后来在西元1990年由各方签订“巴黎协议”,解决了柬埔寨的问题,泰国也是签署国之一。如今僧侣们再度走遍乡间,希望佛的慈悲能给苦难的民众带来一丝希望。赤柬曾在金边市的一所高中改成的集中营里,屠杀了不少百姓,如今则改为波布罪恶馆﹙Tuol Sleng Museum﹚。
金边的王宫佛寺中尚有一间名为“银阁寺”的建筑,屋顶是五千多片每片重一公斤的纯银瓦所覆盖。内部中央有一尊重90公斤的金制立佛,头戴宝冠,佛身镶嵌9684颗宝石,据说宝冠上的钻石有一颗重二十五克拉,另外胸口的重二点五克拉,两颗时价近四百万美金。除银阁寺外,其他佛寺大多只供奉如来苦修像、佛足印等,现今的柬埔寨已成为上座部佛教王国,信仰佛教的人口已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多。另外的占族多信奉伊斯兰教,少数城里的居民则信仰天主教。
近日报载约四十年前,法国考古队为了要拯救大吴哥城内的巴阳寺,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先拆除它。可是拆好之后未及组回,就爆发了战争,考古队在西元1972年逃离高棉。前几年考古队重返现场,如今已将三十余万块哭石,重新拼回,约有百分七十倚标认完成,不久的将来,这一座十分复杂,装饰华丽又不规则的古寺,仍会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