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南传上座部佛教


2014/9/3    热度:738   

  寻访南传上座部佛教
  寒山寺的钟声,月光下的庙宇……
  这是唐诗中的意境。读及这些诗句,给人留下几多的神秘与孤寂,散发着一股庄重而肃穆的神界气息──北传佛教的真谛或许就在于此。同是佛教的南传上座部(俗称小乘佛教),虽然晚于北传佛教,但自从传入祖国西南边陲的傣族地区后,经过几百年的融合,给人的感觉是神秘而和谐、恬静而清新,明亮而适度,散发的是仙境仙界的气息。

  南传佛教信徒心中的圣殿──奘房

  一个村寨、一座奘房,成了傣族、德昂族地区特有的景观。一座奘房,就是一个村寨精神的寓所,心灵的象征。奘:是傣语佛寺的意思。据傣族史《舍本勐宛》记载:“佛历1580年(公元1036年),莽达良在勐宛曼弄(今德宏陇川)建奘,塑佛像三尊,大象一。”这是有关奘房的最早记录。又据《释迦牟尼经历》一书记载:“佛祖出家传教的第36年到达果占壁(建于公元十一世纪的以今瑞丽为中心的傣族王国)传教,果占壁的信徒贺扎嘎皈依佛门舍功德建盖雷奘相(奘相:傣语,即宝石寺庙),供佛祖布道传经。”到了明清,更是“俗尚佛教,寺塔遍村落,且极壮观。”(《西南夷风土记》)。
  无论奘房有多少,从其建筑结构上看,无非只有一种风格,分为三种类型。即:傣族干栏式风格:而与泰国式建筑融合则为西双版纳奘房的类型,而与缅甸建筑融合则为德宏瑞丽市奘房的类型,而与汉族歇山式融合则为德宏潞西、盈江、陇川、梁河四县市奘房的类型。在这三种类型中,又可分为楼奘和地奘,但内在的主架结构则是相似的:主要由大殿、僧舍、厢房、小庄房、幡杆几部分组合而成。大殿屋顶有大小重檐,有的在上面加几层宝盖,远远望去,颇有点北京故宫建筑的特点,雄伟而壮观。尤其与汉族歇山式融为一体的奘房,它的重檐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说的是孔明南征到了德宏,当地的傣族对孔明极为敬重,纷纷向孔明问询如何盖房子。由于语言不通,双方都以手势交流。一位土司上前,指着自己的头,意思是说,现在大家头上没有遮盖的东西(房子)。又指指孔明的头,如果象你的帽子一样有东西遮盖就好了。孔明以为喜爱自己的帽子,便叫军士拿出一顶帽子给土司。从此,傣族人民都以孔明的帽子为原型建盖奘房和竹楼。所不同的是奘房的屋脊正中,树一尖塔,金碧辉煌,塔顶吊黄铜缕刻的缨络,作为奘房独有的标志。
  奘房不仅是众信徒的重要活动场所,一年四季人的生老病死、卜凶问吉,红喜白事、出家剃渡等等大大小小的仪式都要在这里举行。而且,信徒的生产、生活、科教文化活动等也离不开奘房。历史似乎要掂试一下村民内心的虔诚,文革十年,在砸烂封资修,扫除一切牛鬼蛇神的狂潮下,奘房只乘下一具空壳,而允许这空壳的存在,不过是作为方便批斗吊打地富反坏右的场所而已。在没有奘房的日子里,多少信徒,多少村民,无耐地“跑缅甸”,许多小卜冒和小卜少(小伙子,小姑娘)就是那时入赘嫁到缅甸的。村民的虔诚是无庸置疑的。1978年粉碎“四人帮”两年之后,国家宗教政策得到了恢复和落实。“魂兮归来”,一幢幢的奘房又恢复了昔日的香火,一大批逃往国外的村民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给边疆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农民富裕起来了,功德的舍施也丰厚起来,不少奘房修葺一新,大殿上佛像满堂供品满柜,华盖簇拥香火旺。佛爷衣、食、住、行达小康,手机、电脑、备小车。令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前来拜会的和尚们羡慕不已。羡慕中国经济的发展、羡慕中国政府对宗教事业的引导和关心,羡慕富裕起来的村民向佛的虔诚。

  殊途同归的教义

  历史上,之所以将南传上座部佛教称为小乘佛教,表面看是区别于北传的汉传佛教,实则是对南传教派的一种藐视,因此现在不再称小乘,而称南传上座部。在这里,我们无法将南传上座部的主要佛经:《三藏经》作全面的介绍,但从其教义来看,就足以了解其教派最明显的特征。南传上座部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但认为并非是万能的神,而是有限的,所以主张“阿律扎、睹哈、阿拉达”。阿律扎,即:无常,认为三维空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无止境的。睹哈,即“四谛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把现实人生定为无常,也就是说,人的生、老、病、死是无常的,是神无法控制或改变的。而苦是首要的。苦的原因,不是现实环境,也不是天意,而是由于个人自身的惑业所致。提倡在修行中自我解脱和自我拯救,以求达到阿罗汉最高果位。用他们的话说,自己尚不能自渡,何以渡众生。所以主张先教化自己,后教化众生。阿拉达,即无我,也称“非我、非身”,属“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实在自身。三维空间的变化(虚幻)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是无常的。因此主张,通过“路”(指信众在佛事活动中的供献活动),通过行善,修身养性,与世无争,最终修成正果。
  于是在佛经和民间的传说故事中,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
  故事一,四季如春的德宏。表现普渡众生的故事。
  洪荒之初,赤地千里,烈日当头。佛祖初入果占壁(今德宏瑞丽)传教,吃尽了苦头。令佛祖高兴的是,这里傣、德昂等少数民族纯朴善良,热情好客,虔诚尚佛。一天,佛祖又顶着烈日给信徒讲经,有信徒拿来蟒蛇皮给佛祖遮阴,佛祖不肯,并教化信徒不要杀生,要保护野生动物。于是拿起毛笔醮一醮墨扬手一甩,飞出的墨点顷刻在村民的四周长出遮阴的翠竹,又将贝叶经的外页解下来往身后一靠,便长出一株巨大如盖的菩堤树。如今这棵生长在瑞丽姐东来的菩堤树,已是独树成林,成为德宏第二大榕树王。而佛祖在盈江铜壁关种下的第一棵榕树,如今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榕树王,叶冠覆盖达十五亩,垂下的两百多根气根又长成一株株的大榕树,形成独树成林的景观。佛祖辞别果占壁时,挥笔在地上一画,画出了三江四河,墨点滴落处则长出茂盛的森林。从此,德宏风调雨顺,四季如春。
  故事二,太阳当顶的地方。表现出家人学识渊博的故事。
  畹町,傣语:太阳当顶的地方。曾是中国最小的县级市,是滇缅公路由中国进入缅甸的最后一站。传说,佛祖带着沙弥来到这里,沙弥问佛祖:“这是什么地方”,佛祖观测天象后用拐杖一杵说:“这里是太阳照射地球最正中的地方。”傣语翻译为“畹町”。
  故事三,卜少盘发,表现功德无量自我圆满的故事。傣族卜少(少女)将头发编成辫子,然后一圈一圈挽在头上,再用各色鲜花插满头上。这种打扮是德宏汉傣与水傣的明显区别之一。此习俗同样源于佛经故事:释迦牟尼即将成佛,各种魔怪企图将其扼杀在成佛之前,向佛祖发动了攻击,守卫在佛祖前的玉女丈义凛然劝阻群魔平息干戈,群魔不听,玉女一急解下头上盘着的辫子愤怒地斥责群魔:“佛祖功德比我的头发还多,数也数不清。”说着欲将自己的头发拔下给群魔看,谁料松散下来的辫子顷刻变成了汹涌的海浪,将群魔冲散到天涯海角。此故事说明要自己积善积德,如海洋一样浩淼,纵是遇到灾难,也会化险为夷,自渡修成正果。
  故事四,出家与还俗自愿。表现了佛祖的兼容、宽广胸怀的故事。相传,佛祖经历了五百五十代转世,人间各种动物,各种阶层都有过转世,佛祖经受了人间所有的喜、怒、哀、乐;福、禄、寿、禧;饥、贫、寒、苦。所以佛祖的思想比山高地厚,佛祖的胸怀比海阔天宽。譬如,当初佛祖奔走四方传教,只得沿途托钵化缘,吃百家饭,不忌浑素。因此,在东南亚一带南传上座部佛教一直沿用这一习俗。只有中国云南一带的和尚,僧少施主多,加之信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用外出托钵化缘了。在入教和还俗方面,南传佛教也是宽松的。男孩8岁,只要家长愿意,便可将孩子送进奘房学习,称嘎比。三年期满若愿留下可申请正式入教,由主持为其在佛殿前主持剃渡仪式,晋升为召尚(沙弥)。对成年人,则不问婚否,只要本人愿意,随时可入教。入教者也可在任何一个时候提出还俗,而不受任何责难。
  诚然,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故事还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从以上的传说故事中,可以看出其教义的宗旨在于提倡超渡自己,普渡众生;劝人为善,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使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也是其他宗教所共同追求的大同──正果。

  风景这边独好的佛事活动

  “摆”是傣语,即佛事活动,僧侣的日常佛事活动没有多少特色,无非是早晨6点起床,漱洗完了拜佛。在主持带领下,插花上香,跪拜诵《归依序》,7:30吃早点,吃完早点或自学经书,或组织沙弥学习。中午12时以前吃中饭,12点过后即过午不食,下午只能食用水果,晚诵为7点,与早课相同。11时入睡。而最有特色的佛事活动,一年中很多,农忙农闲要赶摆,建房搬迁要赶摆,生死祸福要赶摆,出家剃渡晋升要赶摆,迎佛要赶摆,等等,这里略举几件。
  进洼出洼是与节令有关的佛事活动。据佛经传说农历九月十五日为进洼,即农忙时节,这时释迦牟尼也将赶回天堂服侍母亲。所以村村寨寨的百姓都要杀猪宰牛,到奘房拜送释迦牟尼。从这天开始有三个月的时间,大家都忙于农事,年青人也不得在此期间谈情说爱,更不准举办婚礼,佛爷则守在奘房里专心诵经。直到农历六月十五日农忙结束,进入农闲叫出洼,释迦牟尼也从天堂返回人间传经。这时村村寨寨又开始准备祭祀活动,大家到奘房祭拜,迎接佛祖的到来,并向佛祖忏悔这三个月中所犯的罪过,祈求佛祖保佑。这段时间,老年人都到奘房听经、诵经,年青人则载歌载舞,喜庆丰收。这时年青人可以谈情说爱,举办婚礼。
  摆拉罗,即为和尚圆寂举行的规模宏大的葬礼仪式。2002年10月18日,瑞丽喊沙奘房主持伍并亚.温撒圆寂而举行的摆拉罗,规模之大极为罕见。因为他的级别非同一般。伍并亚生前曾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等。他的圆寂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一大损失。因此为他举行的摆拉罗特别隆重,尤其是出殡这天,前来参加仪式的各界人士达一万多人,还有来自缅甸的数百信徒和友人。人们送来的各种供品,摆成长街。在宽敞的平地上,人山人海的围着五彩缤纷的房子罩着的灵柩。灵柩搁在用木料斗的方架上,架子的两边是两根用圆木雕刻的龙柱,在龙头和龙尾各系上五根粗壮的麻绳。芒锣声、钹声、象脚鼓声,声声震天响。外来的人们纷纷去抢龙头一方的麻绳,准备往外拉灵柩,本村的村民则迅速将龙尾的绳子紧紧握在手里,一方使劲往外拉,一方拼命拽回来,双方拔河似地踯蹰而行。一方心中默念:“佛爷呵,我们沉痛的来送你,乘太阳未落山,请你快快赶路。到了天界,象从前一样赐予我们幸福,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另一方心中轻唤:“佛爷呵,请你留下来,我们心中还有许多祈求向你说,你带给我们的宏福,我们永生不忘。你留下吧!你留下吧!”
  这就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它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信众的欢迎,不在于它的神秘,而在于它的明智;不在于它的虚幻,而在于它与现实合拍……奘房建在村落边,和尚可以贴近村民,了解村民,传经布道何其方便。居之一隅,又不失为一块净土。庙前种有镇守的大榕树,后院果树成林,四周翠竹环绕,仙境一般,难怪当时拍摄电影《孔雀公主》,要把宫殿选在喊沙奘房。再看它的教义,严中有宽,宽中有度。所主张无常与万物的运动变化,颇有几分哲理。传经诵佛是出家人的法本,兼学文化科技,成为百科全书,深受众信徒和村民的欢迎。
  这就是南传佛教。一个村寨,一个奘房,村民精神的寓所,心灵的象征。虽然不如北传佛教的神秘高深,然而正是这种浅显明了,有如通俗歌曲一般,才受到大众的青睐,从而成就了南传佛教。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曾国藩在《求阙斋笔记》里面,给“诚”下了定义,“一念不生谓之诚”。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哪有诚心!诚心是真心,真心里头当然没有妄念;有了妄念,这个心就不诚。有了妄念,诚心就变成妄心;诚心里面不生妄念,妄心里面当然起妄念。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这是众苦之因。所造的是具缚,所造的是分别业,迷了才干这些事情,才有六道轮回生死不断。权教二乘、外道、凡夫统统用阿赖耶里面的“不觉义”,所以才迷惑颠倒。正如同《地藏经》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因为他起心动念是依那个不觉的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