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与业报——《感应篇》是佛法吗?


2014/9/3    热度:421   

初阅《太上感应篇》,见其中“祸福无门,为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文字,以为它也是讲因果报应,劝人行善止恶,与佛教的业因果报说一样;然而细读其文,方知谬矣!那么,《感应篇》是一篇什么文章?感应说与佛法的业报说有何差别?我们又如何对待《感应篇》呢?本文拟对此作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感应篇》是什么书?
  《感应篇》,全称《太上感应篇》,成书于宋朝。《正统道藏》太清部《太上感应篇》三十卷,署“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宋史-艺文志》著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宋代名李昌龄者又不止一人,故其作者尚无定论。
  《感应篇》仅约1200余字,以开头的“祸福无门,为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十六字为纲,接着述说人如想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二十余条善行,一百多条恶行,作为趋善避恶的准绳。要求人们“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声称“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它特别强调“立善多端,莫先忠孝”,成仙证道的根基就在于此。它将道家的方术和戒律贯穿于道德修养之中,由神来对人作道德上的善恶批判,使人从一念处下功夫。最后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天必降福,行恶天必降祸作结。全篇主要宣扬天人相感,因果报应思想,既有儒家伦理规范,又有佛教、道教的宗教信条。
  《感应篇》问世以后,受到中国历代统治王朝的欢迎。不少皇帝都大力推动它的流布,南宋皇帝出资官刻,明成祖皇后徐氏还仿之作《仁孝皇后劝善书》,为之推波助澜;清顺治皇帝还御制劝善要言序,以示提倡。与此同时,明清时期民间富有之家都纷纷捐资刊刻,免费散发,从而使此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影响十分广泛。
  二、感应说不同于业报说
  《感应篇》的中心思想就是感应说,什么是感应呢?《太上感应篇直讲》说:“感,是感动;应,是报应。言人以善恶感动,天必有祸福报应。”的确,《感应篇》整篇思想都是劝人行善止恶,因为人的善恶行为必能感动天地之神,而天地之神根据人的善恶行为给予祸福报应,这就是《感应篇》的感应说。显然,这是汉儒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思想的末流,明显不同于佛教的业报说。佛教认为,我人在思想上,或因思想发之于身体语言的善恶诸造作,皆名为业;业为产生果报之因,故又称业因;由业所报之果,称作业果、业报。业有善、恶、无记三性,善业能招致善果,恶业能招致恶果,无记业既不是善又不是恶,故不感果。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感应说与业报说的差异:
  1、善恶的标准不同
  《感应篇》所谓的善,是以其行为能够得到“长生、多福”,究竟的目标是“求天仙、求地仙”;而感应篇所谓的恶,乃指其行为会招致“夺其纪算,贫耗,多逢忧患”,甚至“殃其及子孙”。佛教业报说的善恶观念更深刻、更全面、更究竟、更有体系,如《阿含经》的善已有多个层次上的定义:善指“得可爱、可念、可意果”,修学佛法的最低要求是“得人天”果报,目标是得到“涅般”,其标准是:(1)行为“不自害、不害彼、不俱害”,(2)“觉、慧、不恶相助,得涅般”,(3)“趣智、趣觉、趣至涅般”。
  2、有无“轮回”观
  《感应篇》只讲人的现世报,不说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如“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等,全篇没有一处论及越过今世,更无轮回思想。而佛教的业报说是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为理论基础的。
  3、鬼神观不同
  《感应篇》中的神是人的主宰,由神来对人作道德上的善恶批判,并予人以祸福之报应,其中有四种神灵一起监察掌管人的祸福:(1)“天地有司过之神”,这是上天降下来的神道,专掌人间过恶的;(2)“三台北斗神君”,三台是星名,掌人寿夭的;北斗也星名,主人善恶的。(3)“三尸神”,住在人身里,凡心头意语,总是瞒不过的;每逢庚申日,趁人好睡,便上到天曹,据实告白人的罪恶。(4)灶神,掌人一家的命,每到月终,直奏上天,是一月一结算的。
  而佛教认为,并非鬼神主宰人的命运,众生的生死轮回,及种种苦乐业报皆是自作自受,《阿含经》中说:“汝自身作此恶业,今还聚集受此报也”;又说:“本自作罪,今自受报”。同时佛教以为,鬼神只是六道众生之一,与我们人类一样受因果业报而轮回;至于神,高级的是诸天,低级的是夜叉龙等,佛不否认这些神鬼的曾在,但以为,这些神鬼都处在生死中,值得同情怜悯,应该接受佛的教化,趣向解脱。于是传说梵天请佛说法,四大天王奉钵,梵天得不还果,帝释得预流果,成为佛门弟子;夜叉与龙,有些是善的、尊敬佛法的,有些是恶的,如以人为牺牲等。对佛法有善意的,邪恶而受到降伏教化的,都成为佛教的护法神。
  4、是否缘起论
  《感应篇》所宣扬的因果报应是典型的机械因果论,如“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必降之祸。”
  佛教的业报说是缘起因果论,佛法认为:并非所有的业必然引生果报,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决断之造业,称作“故作业”之业才引生果报。而且业的受报有时间的迟速,可分为定业和不定业:受报有特定之时期者,称作定业;不确定何时才受报者,称为不定业。定业又可分为三类:(1)顺现业,于现在作业现生受报;(2)顺生业,于现生作业来生受报;(3)顺后业,至第三生以后始受报。不定业依其果报内容,又有二种不同:(1)异熟定时不定,确定果报而不确定何时受报;(2)异熟时俱不定,果报与受报时间均不确定。
  可见,《感应篇》的感应说,只不过相当于佛教业报说中的顺现业报的相关内容,只说现在作业现生受报,又怎么能够真正说明实际的因果业报呢?
  5、是否趣向解脱
  《感应篇》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长生多福”,最高目标是“求天仙、地仙”,虽然类似于佛教的人天乘善法,然而二者有根本的不同——佛教的人天乘是解脱道、菩提道的基础,为了引导趣向于解脱、乃至成佛,决不会单单以“长生多福”和生天为目标。
  6、是否自作自受
  《感应篇》中的“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中固有的株连制度的反映,但与佛教业报说的“本自作罪,今自受报”的思想是相背离的。佛教如何解释“一人造业,家人受累”的现象呢?佛教业报说中用“共业”来说明。   7、是否正戒
  《感应篇》把“晦腊歌舞”、“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对灶吟咏及呗”等列为禁戒,从佛法的立场看,这是不是戒禁取见呢?可以进一步讨论。
  三、如何看待《感应篇》?
  如上所述,《感应篇》可以说是一篇世间劝人为善、有益世人之文,因此是否就能说它是佛法呢?不能,它虽然类似于佛教的人天乘善法,但却有根本上的不同;并且在历史上,它也未曾被当作佛教典籍弘扬过,而是一直被道教奉为经典,被收入道教的《道藏》。那么,我们佛教界应该任何看待《感应篇》呢?我们以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也就是说,对待《感应篇》应该有佛教内、外的区别:
  1、佛教外:对教外人士宣扬《感应篇》我们表示欢迎和赞扬,因为它毕竟是一篇世间劝善之文,在道德沦丧、邪见横行的当代社会,尽管它不是佛法,但对世人是有益的;而且,尽管佛法比它优越完美,但我们也无法强求外道或一般世人都来弘扬佛法。因此,我们不但不反对世人弘扬、宣讲《感应篇》,而且表示欢迎和赞赏。   2、佛教内:我们反对教内人士弘扬宣讲《感应篇》,以及诸如此类的书文。或许有人认为我们“搞两面派”,既然它对世人有益,为什么又要反对教内人士的弘扬呢?因为我们认为,教内人士,尤其法师弘扬《感应篇》,其弊远大于利,其弊有三:
  (1)弘扬佛教人天乘善法比它对世人利益更大。如果教内人士专注于弘扬《感应篇》,不就忽略了对佛法的弘扬了吗?
  (2)导致鱼目混珠,正法不住。如果教内人士去弘扬《感应篇》之类的东西,初学者以及普通信众难免会以为《感应篇》就是佛法,导致鱼目混珠,而真正的佛法却不被人识,长久以往,正法又如何能久住呢?
  (3)机缘不当。或许有人会说,民国高僧印光大师都曾提倡《感应篇》,为什么今天不应弘扬呢?是的,印光大师的确曾经提倡《安士全书》,其中就包含《感应篇》。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印光大师所处的时代乃一特殊、非常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更处于危难之中,打倒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时尚,具有深邃眼光、卓识远见的印光大师自然不会弃之不顾,而只单单弘扬佛法,因此他老人家不但弘扬佛法,而且同时也对儒、道二家的优秀文化多有宣扬,这正是一个大菩萨的作为!然而,时过境迁,今天的时代已经不同当时,中国佛教所面临的境况是,在唯物论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同时,还有种种富有侵略性、扩张性的外道,宣扬儒、道二家文化的也大有人在,佛弟子又有何暇去宣扬非佛法呢?另外,《感应篇》的因果说是机械论,鬼神化严重,对今日深受唯物教育的人们也不对机。相反,佛法的缘起因果说,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们更容易接受,我们有何必要去宣扬非佛法,而不弘扬佛教的人天乘法呢?
  总之,《感应篇》是一篇世间劝善之文,却是非佛法。佛弟子理应去弘扬真正的佛法,而不应去宣扬此类相似佛法却非佛法之文。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所有好事都想去做,但一时做不了。我们可以一天做一条,今天我修不杀生戒,我把它落实了之后保持、受持;明天,我修不偷盗戒,再保持、受持。这样一天学一条,三个月我们就可以脱胎换骨,不是凡人了。所以如何取得成就?平时绝不贪多,一天一条慢慢地累积。古人讲“读书在变化气质”,真肯这样做,三个月到半年,你的气质就不一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