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之禅迹


2014/9/3    热度:176   

苏曼殊既是近代诗坛的一朵莲花,又是佛门的一朵奇葩。有两字可以形容——“清奇”——包括清词奇情、情绝奇妙。
他的扑朔迷离的身世和传奇性的经历是他创作的本源;即其身之不幸乃文之大幸。他自言身世有“难言之恫”,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难以确定;这种最基本的归宿感都得不到,不恰似“断鸿零雁”?又由于自小缺乏母爱,使他对温柔知心的关怀、体贴,都尤为眷恋,终孕育成为“多情种子”,演化出一些缠绵悱恻来。但即使是男痴女怨、别绪离愁之作,他也胜人一筹,写得澄澈清绝,自有一番境界。这种高超之处正是由其学佛、真性流露所致。
他先后有过几位红粉知已,但结果不是美人他适,就是他自己婉拒退缩;前者如金夙,后者如百助枫子。寄调筝人组诗就是为百助写的,她是一名歌伎。当百助提出“结合”之意后,苏曼殊就退缩了,搬了佛制来自戒。所以要说他至情至性,他又不够“至”,多了些拖沓、懦弱与顾忌,但刚好是这种精神才能写出这三首奇妙、清绝的诗句来:

收拾禅心侍镜台,沾泥残絮有沉衰。
湘弦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劫后灰。

生憎花发柳含烟,东海飘零二十年。
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禅心一任群芳妒,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

与百助枫子相识相依相伴后,面临结合的尖锐问题时,他茫然了;为“出家”之身所限制,退行到“收拾禅心”,重“侍镜台”。初看,似乎是斩断情丝的表现。其实“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受执于禅心、镜台,正是处于迷途的状态。
第一首诗化用了神秀偈:“身为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苏曼殊反其意而用之,自知禅心未净应收拾,镜台未明应拂拭;然而沾泥残絮不但尽是尘埃,更令其悲哀而沉重。因此他将“尘埃”巧妙地换为“沉哀”。他其实一直在佛门进退徘徊,由有一定的灵根慧性,因此能进;而尘缘未尽,又不能不退。所以香火重生是一劫,劫后余灰住难减;表现一种陷入尘缘,无力超脱的无奈。
第二首诗句指出本来最憎花开盛景,如烟柳絮;这一手法犹如李煜的开篇长叹“春花秋月何时了”
以不忍面对美景,反观人的飘零、凄苦。只愿还尽情债,了结情缘,还我一片空净!——即“忏尽情禅空色相”一句。但是琵琶湖畔琵琶音,更惹情心无处停!枕经而眠又有何用?这种舍本取末的做法,不又是“执”的表现?他仍只是一名“禅外汉”。
第三首诗中“佛说原来怨是亲”——“无爱亦无忧”,无亲乃无怨。芳心已负,内心却难解脱;并非不爱美人,也不是故意要负心;只是禅心自在,无法跨越。“雨笠烟蓑”乃方外之象;他唯愿放下一切,回归茫茫大地——真干净!“与人无爱亦无嗔”是情绝之句;爱之者闻之心更痛,解之者闻之叹开悟;只是真悟之道难于上青天,办不办到难以自主。
苏曼殊本有灵心慧性,使他写出这样的清绝奇妙之句;然而他并非真已开悟,只是写出他所遭遇的奇情。也正是这种进退维谷的心理,才使其诗作感人肺腑。他学佛是真,动情也是真;所以说他既有悟性,又能秉承真性;这与当时,甚至是历代的爱情诗相比,就是高人一着。
禅心仍见尘迹,因而只能称为“禅迹”

摘自《人海灯》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出世间法,我们要想做得有成就、做得很圆满,要不断地改进。我们是凡夫,过失缺点一定很多,如果能欢喜接受别人的批评,把过失缺点改正过来,我们就往上提升了。世间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第一种是诸佛如来,他没有过失,他是真正功德圆满。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何况我们凡夫?第二种是自以为是的人。这种人刚强难化,他以为自己没有过失,绝不接受别人的批评。他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除这两种人之外,哪个人没有过失?所以我们自己要承认,自己的过失无量无边。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