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十·四、广所转得(注解)
2014/9/4   热度:364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十·四、广所转得(注解) 注解 1 “此中”以下至“即初也”十七字,《金藏》有,余无。 2 即“所显得”及“所生得”。 3 “就”字,《金藏》有,余无。 4 “圣人涅槃”四字,《金藏》有,余无。 5 “真”字,《金藏》有,余无。 6 “涅槃”二字,《金藏》有,余无。 7 “凡圣”二字,《金藏》有,余无。 8 “别”字,《金藏》有, 余无。 9 即本论卷八末。 10 即“二无我”或“二无自性”。 11 “真”字,《金藏》有,余无。 12 如本论卷八云: 二、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 又云: 此七实性,圆成实摄。根本、后得二智境故。 13 “四”字,原《述记》传抄误作“三”。 14 见《佛地经论》卷四,如云: 相甚深者,谓离十种不清净过,当知即是十清净相。不清净过有十种者,一、差别过,二、杂染过,三、有行过,四、有为过,五、增减过,六、行动过,七、断常过,八、劳弊过,九、积聚过,十、摄众过。十清净相者,谓无差别相、无杂染相、非有行相、非有为相、无增减相、无行动相、非断常相、无劳弊相、非积聚相、无我所相。 15 《佛地经论》卷三中至卷四中,详解该经“以虚空譬喻清净法界”十义。第二“无杂染义”中,即广明心本性清净光洁,已如前引。 16 “具功德”,原作“具无数量微妙功德”。 17 “之”字,《金藏》有, 余无。 18 “释讫”,《金藏》作“讫释”。 如本论卷八云: 由前﹝不即不离﹞理故,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此性应是无常。彼、此俱应净非净境,则本后智用应无别! 云何二性非异、非一?如彼无常无我等性。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应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19 《金藏》作“虽”,余作“唯”。 20 “凡圣”二字,《金藏》有,余无。 21 “凡圣”二字,《金藏》有,余无。 22 “圣”字下,《金藏》有“者”字。 23 “平等共有”四字,《金藏》有,余无。 24 “种”字,《金藏》有, 余无。 25 《摄论》卷三中〈彼果断分〉第十初云: 断,谓菩萨无住涅槃﹝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spov ba ni mi gnas pa'i mya van las 'das pa gav yin pa'o/”﹞。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藏文作“de'i mtshan bid ni gav bon movs pa yovs su btav ba dav bcas pa/ 'khor ba yovs su ma gtov ba'i gnas te gnas gyur pa'o/”﹞。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藏文作“de la 'khor ba ni gz/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e kun nas bon movs pa'i char gtogs pa'o/”﹞;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藏文作“mya van las 'das pa ni de bid rnam par byav ba'i char gtogs pa'o/”﹞;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藏文作“gnas ni de bid gbi ga'i char gtogs pa ste/ gz/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o/ gz/an gyur pa ni gav gz/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e/ bid kyi gben po skyes na gav kun nas bon movs pa'i cha ldog civ rnam par byav ba'i char gyur pa'o/”﹞。 26 “果”字,灵泰《抄》牒文、《金藏》有,余无。 27 灵泰《抄》云: 即断烦恼缚而得后三涅槃果也,其事云何?若二乘人起金刚心,断非想第九品烦恼无间道时,即同时,即双得有余、无余二涅槃无为果。其实,解脱道中,方得涅槃。今言无间道时即得涅槃者,约无间道正断烦恼;将得,名得,其解脱道在未来故。其二涅槃,得虽同时,显有前后。若断烦恼障尽已,即显得有余﹝依﹞涅槃。为有身者有故,不显得无余﹝依﹞涅槃。若身智灭已,显得无余﹝依﹞涅槃故。故“断缚得果及得位次,同时异时”?异时者,即是显有前后也。 若菩萨在真见道无间道中,正断分别二障时,即名得无住,其涅槃果,实是解脱道中方得涅槃。此言无间道中得涅槃者,亦约将得名得。以无间道正断二障,故言得涅槃也,名断缚得果。 若菩萨至金刚无间道,正断俱生二障时,即同时双得有余、无余,二涅槃择灭无为果也,即名断缚得果;亦约将得名得。如前作法,实解脱道得二涅槃也。由断却二障已,苦依身灭,故名无余依涅槃。由得无漏五蕴身故,即名得有余﹝依﹞涅槃。即佛得二涅槃时,后亦“同时”,显亦“同时”,非即前后也。“异时”者,在菩萨见道,先得无住涅槃,后至金刚心时,方得有余、无余二涅槃也。 28 “凡圣”二字,《疏翼》原文有,未详出处。《大正藏》无。 29 即初总辨凡圣三乘具不具也。 “凡圣”二字,《金藏》有,余无。 30 “有”字,《金藏》有,余无。 31 “断”字,《金藏》无。 32 初中又二:一、问,二、答。此初中初文。 33 “此第一问”四字,《金藏》有,余无。 34 “也”字,《金藏》有,余无。 35 “若”字,《金藏》无。 36 “示”字,《金藏》有,余无。 37 “现”字,《金藏》有,余无。 38 《金藏》作“苦”,余作“者”。 39 “二乘”,原作“阿罗汉、辟支佛”。 40 见《胜鬘经》卷一〈一乘章〉第五。原文作: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藏文作“bcom ldan 'das/ dgra bcom pa rnams dav/ rav savs rgyas rnams kyav 'jigs pa dav pa lags te/”﹞,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藏文作“bcom ldan 'das/ de lta lags pas dgra bcom rnams dav/ rav savs rgyas rnams kyav skye ba'i chos kyi lhag pa dav bcas pa lags te/ bcom ldan 'das/ de dag gi skye ba ma zad pa yav mchis so/”﹞;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藏文作“bcom ldan 'das/ de dag ni bsten par bgyi ba'i lhag ma dav bcas pa lags te/ des na/ de dag ni dag pa ma lags/”﹞;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藏文作“las mthar phyin pa ma lags te/ de dag gi bgyi ba mav lags so/”﹞;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去涅槃界远﹝藏文作“de dag gi spav bar bgyi ba'i chos gz/an yav mav du mchis te/ de dag ma spavs pas dgra bcom pa rnams dav/ rav savs rgyas rnams kyav mya van las 'das pa'i dbyivs dav riv ba lags so/ ”﹞。 是故彼言无无余依。 “别抄”卷六中云: 《胜鬘》云“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故﹝原无﹞,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等者,解云: ﹝阿﹞罗汉、辟支佛利根者,得二种智——谓尽、无生;若钝根者,但得尽智,不得无生智。何以然者?若钝根者,说缘惑灭,名为尽惑。恐退故,而不能缘当蕴不生,故非无生。若利根,必定不退,当蕴定无生理,故得二智也。 然此地分为四分:谓尽智为二:谓我生已尽智中,更开梵行已立智;于无生智中不受后有智,更开所作已办智。此约二乘于自乘中定姓之者,于三界中果,有分段生死之中已断除故,具此四智。故论中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今此经中“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者,说我生已尽智也。“余生法”者,谓无明住地,名为集谛。“有生”者,变易苦谛也。 “有余梵行未﹝原引缺“未”字﹞成,故不纯”者,三界烦恼对治道,名为梵行,而未能断所知障故,有余道可修,未满足故,名为不纯﹝该经《述记》卷二云“道有二种:谓生空、法空。若唯证生空智,名梵行已立。若未证法空智,名‘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也”﹞。“纯”者,具也。 “事不究竟当有所作”者,解云:得烦恼对治道,未修断所知对治道,故云“未﹝原作“不”﹞究竟”。“当有所作”者,当修断所知障对治故也﹝该经《述记》云“灭有二种,(一云:)谓有余等。二云:不住处也。若住有余等,名所作已办。若未得不住,名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若就分段,应云“所作已办”。已断烦恼障故;若就变易,故云“当有所作”也。 经云“不度彼故,当有所断”者,解云:若约二乘自果,是不受后有智。今约变易生死果未尽;未尽故,故云“不度彼”。“彼者”,变易果也。“当有所断”者,无明住地为变易因故,故须断之。故云“当有所断”也﹝该经《述记》云“集有二种:谓二障也。若唯断烦恼障尽,名不受后有;若未断所知障,名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也”﹞。 经云“以不断故去涅槃远”者,解云:以不断无明住地,故去常、乐、我、净涅槃界远也﹝该经《述记》云“明无涅槃也。以未断烦恼,毕竟无有三事大涅槃也”﹞。 经云“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者,有苦谛也﹝该经《述记》云“若唯无分段生,名‘我生已尽’;未离变易生,故名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也”﹞。“余生法”者,集谛也。 “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者,有余道谛也。“不度彼故当有所断”者,显余灭谛也。 41 “有三初”三字,《金藏》有,余无。以下三文,不依《金藏》科分。 42 “者”字,《金藏》有,余无。 43 “语”字,《金藏》有,余无。原经文亦无。 《胜鬘经》原文作: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无量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44 “无”字,应作“定”。 45 “依无姓者”四字,《金藏》无。 46 《金藏》作“等”,余作“中”。 47 “前约”至“定姓者”二十九字,《金藏》有,余缺。 48 此句,《金藏》作“下三、申正义,依不定姓等”十字。 49 “问答”二字,《金藏》作“外人问”三字。 50 《金藏》作“于”,余作“此”。 51 初“问应不得涅槃”中有二:此第一、外人问。 52 “彼”字,《金藏》误作“被”。 53 《金藏》作“感”,余作“润”。 54 原作“谓即真如出所知障”。 55 如本论卷九云: 二、邪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彼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便能永断。 56 《金藏》作“毁犯”,余作“犯毁”。 57 “果”字,《金藏》无。 58 见《佛地经论》卷七初云: 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诸法萨迦耶见以为上首,所有无明、法爱、恚等,诸心、心法,及所发业并所得果,皆摄在中,皆以法执及无明等为根本故。 59 “起复”二字,《金藏》有,余无。 60 “智”字,《金藏》有,余无 61 《金藏》作“亦”,余作“智”。 62 “故”字,《金藏》有,余无。 63 “于中”以下等十字,《金藏》无。 64 “涅槃”等九字,《金藏》在“于中”前。 65 “答中有二”等二十四字,《金藏》等均置于次前科文中,今移至此。 66 初答非中初文。 67 “论主”二字,《金藏》有,余无。 68 《金藏》作“复征”,余作“又问”。 69 《金藏》作“释”,余作“答”。 70 前文云: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 71 “择”字,《金藏》无。 72 《瑜伽》卷十一中云: 由诸烦恼一分断故,非决定故,名彼分涅槃。非究竟涅槃故,名差别涅槃。 灵泰《抄》云: “彼”者,外道。 73 “有”字,《金藏》有,余无。 74 “以”字,《金藏》有,余无。 75 “余”字,《金藏》无。 76 《对法》卷四: 并一切恶趣等蕴、界、处,是见所断义。 77 见《瑜伽》卷五十三〈摄决择分五识相应地意地〉之三中,如云: 若余法生缘现前,余法生故,余不得生、唯灭、唯静,名非择灭﹝藏文作“de las gz/an pa skye ba'i rkyen mvon du gyur pa na de las gz/an pa skye bas/ de las gz/an pa mi skye z/iv be bar z/i ba'i 'gog pa tsam ni so sor brtags pa ma yin pa'i 'gog pa z/es bya ste/”﹞,诸所有法此时应生﹝藏文作“不生”﹞。越生时故,彼于此时,终不更生,是故此灭亦是假有,非实物有﹝藏文作“gav de'i tshe na ma skyes wiv skye ba'i dus las thal ba de ni de'i tshe nam yav skye bar mi 'gyur bas/ de'i phyir de yav btags pa'i yod pa yin gyi/ rdzas su yod pa ma yin no/”﹞。所以者何?此无余自相可得故﹝藏文作“de'i rav gi mtshan bid ni gz/an cuv zad kyav mi dmigs so/”﹞,此法种类非离系故,复于余时遇缘可生,是故非择灭非一向决定﹝藏文作“de yav chos kyi rnam pa dav ma bral ba'i phyir/ dus gz/an gyi tshe rkyen dav phrad na 'byuv bar 'gyur bas de'i phyir so sor brtags pa ma yin pa'i 'gog pa de ni gtan du ba ma yin no/”﹞。......及于后有若爱、若愿,所得非择灭,当知一向决定﹝藏文作“yav 'byuv ba'i srid pa la sred civ smon pa dag so sor brtags pa ma yin pa'i 'gog pa thob pa de ni gtan du ba yin par rig par bya'o”﹞。由学见迹当不于后有起希望缠,发生后有﹝藏文作“slob pa gz/i mthov ba ni nam yav yav 'byuv ba'i srid pa la mvon par 'dod civ smon pa'i kun nas dkris pas yav 'byuv ba'i srid pa mvon par sgrub par mi byed de/”﹞,唯除未无余永害爱种子﹝藏文作“有种子”﹞故﹝藏文作“srid pa'i sa bon lhag ma ma lus par yav dag par ma bcom pa kho na tsam du zad do/”﹞。 78 《金藏》作“难”,余作“问”。 79 “即”字,《金藏》有,余无。 80 《金藏》作“得”,余作“行”。 81 原有“等”字。 82 见《瑜伽》卷五十三中。 83 见《对法》卷二。 84 见《显扬》卷一末。 85 善、不善、无记。 86 《金藏》作“分三性真为三”字,余作“加三性真如”五字。 87 本论卷二初云: 诸无为法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设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离诸障碍,故名虚空。由简择力灭诸杂染,究竟证会,故名择灭。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缘缺所显,故名非择灭。苦乐受灭,故名不动。想受不行,名想受灭。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故诸无为非定实有。 88 《枢要》卷中〈无为章〉,以五门分别。 89 谓不动、想受灭。 90 《金藏》作“毕”,余作“究”。 91 如《显扬》卷十八云: 由四种离系故,建立余四无为:谓非择灭等。四种离系者,谓缘解脱毕竟离系;简择烦恼究竟离系;苦乐暂时离系;心、心法暂时离系。 92 《金藏》作“彼”,余作“诸”。 93 “暂离”,金陵本作“系离”。 94 “永”字,《金藏》有,余无。 95 《金藏》作“者”,余作“有”。 96 “人”字,《金藏》有,余无。 97 “女人身”,原作“若女”。 98 “迦”字,《金藏》缺。 99 “迦”字,《金藏》有,余无。 100 “取”字,原作“愿”。 101 《瑜伽》卷五十三原文作: 若学见迹﹝藏文作“slob pa gz/i mthov de/(疑“dav”)”﹞,于卵、湿二生﹝藏文作“sgo va las skye ba dav/ drod gwer las skye ba'i skye gnas dav/”﹞、北拘卢洲﹝藏文作“byav gi sgra mi sban du skye ba dav/”﹞、无想天﹝藏文作“'du wes med pa'i sems can du skye ba dav/”﹞、若女、若扇搋迦﹝藏文作“za ma dav/”﹞、若半择迦、无形﹝藏文作“mtshan med dav/”﹞、二形等生﹝藏文作“mtshan gbis par skye ba dav/”﹞,及于后有,若爱、若愿,所得非择灭,当知一向决定。 102 “暂”字,《金藏》有,余无。 103 “子”字,《金藏》有,余无。 104 “遇”字,《金藏》误作“过”。 105 “余”字,《金藏》有,余无。 106 “灭”字,《金藏》有,余无。 107 《金藏》作“不永”,余作“永不”。 108 “不动”等七字,《金藏》有,余无。 109 《金藏》无“永”字,余本无“者”字,今兼存之。 110 《金藏》有,符原论,余缺。 111 《对法》卷二原文作: 有二种应断法﹝藏文作“spav bar bya ba ni gbis su blta'o/(疑应作“te”)﹞谓诸烦恼,及此﹝金藏有,符原论,余缺﹞所依受。受有二种:变异及不变异﹝藏文作“bon movs pa dav/ de'i gnas su gyur pa'i tshor ba'o/ tshor ba de yav rnam pa gbis te/ 'gyur bar byed pa dav/ 'gyur ba mi byed pa ste/”﹞。如其次第,苦、乐、非苦乐﹝藏文作“bde sdug dav dav/ bde ba yav ma yin sdug bsval yav ma yin pa dav go rims so/”﹞,当知烦恼断故,建立择灭;二受断故,建立不动及想受灭﹝藏文作“tshor ba gbis spov bas mi g-yo ba dav/ 'du wes dav tshor la 'gog pa rnam par gz/ag go/”﹞。 112 《金藏》无“道”字,余本无“等”字,今兼用之。 113 泰《抄》牒文、《金藏》无“子”字。 114 “今”字,泰《抄》牒文、《金藏》无。 115 “此”字,《金藏》作“之果”二字。 116 《金藏》作“后”,余作“永”。 117 《金藏》作“于”,余泰《抄》牒文作“在”。 118 “先”字下,余本有“择”字,泰《抄》牒文、《金藏》无。 119 “惑”字,泰《抄》牒文、《金藏》作“或”。 120 “后永”二字,金陵本、《续藏》作“复永”。 《金藏》云“作‘复’字,非是”。 121 “而”等五字,《金藏》有,余无。 122 “是”字,《金藏》有,余无。 123 灵泰《抄》云: 然有二本《疏》云文不同:有本言“三无为”者,即约论文中第二师说,后三皆择灭说也。有一本云“二无为”中“是择灭”者,即约第二师不动、想受灭皆是择灭摄,以断障得故。二取《疏》文皆正。 124 “不动等二”四字,《金藏》有,余无。 125 “惑”字,《金藏》有,余无。 126 “二”字,《金藏》有,余无。 127 “不动等”三字,《金藏》有,余无。 128 《金藏》作“惑”,余作“灭”。 129 即《显扬》卷十八。 130 本论《述记》卷十一云: 若离第三静虑欲时,得于一切苦乐受灭,即此真如,说名不动。乃至若离无所有处欲,想、受不行,即此真如,名想受灭。《对法》第二,及《瑜伽》第五十三、《显扬》第一、第十八等说。然《显扬》﹝卷十八﹞亦苦、乐等无为是暂时离系。此说二性无为,下三性中遍计所执有、无合说﹝即染、净二依他合论﹞。 131 《杂集论述记》卷十末云: 言“此所依受”者,谓为根、为境、相应法受,总名烦恼所依之受;或除相应缚、所缘缚,或断硬涩性,总名断受;非要体无。通三性法种子、现行,随所应皆得。 又解:“所依受”者,唯说俱时受。以是离系、断相应缚得故,非孤断受等。彼非是离系得无为故。此文据一分故,故离系。《显扬》据孤断一分故,言暂时离系。若依前解,此文为尽理,摄二皆尽故。 132 “显”字,《金藏》有,余无。 133 见本论卷二初,如云: 苦、乐受灭,故名不动;想、受不行,名想受灭。 134 “下”字,《金藏》无。 135 “外人”二字,《金藏》无。 136 “亦障”二字,《金藏》无。 137 “障”字,《金藏》无。 138 《金藏》作“定”,余作“实”。 139 即本论《述记》卷一末,如云: 问:此言二障各障一果,为定别障?为亦互通?答:此不定,或别,或通。此中且说定胜障故,说各别障,至下﹝卷十中,此处云:“应知圣教依胜用说”﹞当知。 140 “此解”二字,《金藏》无。 141 “下”字,《金藏》无。 142 即菩提果。 143 “释”字,《金藏》作“义”。 144 即九门分别。 145 余本作“第一”二字。 146 “二、相应得智名非识等”以下五十二字,《金藏》有,余本无。 第一、出体辨四智差别门中,分四:一、出大圆镜智体,二、出平等性智体,三、出妙观察智体,四、出成所作智体。 147 《金藏》作“彼文”二字,余本作“法复”二字。 148 《金藏》作“理”,余作“余”。 149 “细”字下,余本有“谓”字,金陵本作“诸”,《金藏》无。 《佛地经论》原文作: 谓离一切我、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藏文作“me lov lta bu'i ye wes ni var 'dzin pa dav/ va yir 'dzin pa dav/ gzuv ba dav 'dzin par rnam par rtog pa las dben pa/”﹞,所缘、行相,不可了知﹝藏文作“dmigs pa dav rnam pa yovs su ma chad pa/”﹞。 150 “一切种智及一切智”,灵泰《抄》谓:“即缘事智”、“即是缘理智”。余本此处有“若”字,《金藏》无。 151 “忘”字,《金藏》误作“妄”。 152 “忘”字,《金藏》误作“妄”。 153 “者”字,《金藏》无。 154 《金藏》作“性相”二字,余作“为”。 155 《金藏》作“即”,余作“者”。 156 “起功德故”四字,《金藏》有,余无。 157 “种”字下,余本有“子”字,《金藏》无。 158 “镜”字,《金藏》有,余无。 159 《金藏》作“法”,余作“德”。 160 “自”字,《金藏》有,余无。 161 “第八”二字,《金藏》有,余无。 162 《金藏》作“即”,余作“有”。 163 “以”字,《金藏》有,余无。 164 “为智影”三字,《金藏》有,余无。 165 “能现一切方”五字,《金藏》有,合灵泰《抄》释,余无。 166 “如”字下,《金藏》有“依”字。 167 《金藏》有两“故”字。 168 《佛地经论》卷四原文作: 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藏文作“de bz/in du de bz/in gwegs pa rnams kyi me lov lta bu'i ye wes kyi dkyil 'khor la brten nas skye mched dav/ de'i yul la rnam par wes pa'i gzugs brban dag snav vo/”﹞。唯以圆镜为譬喻者,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等,是故智镜名圆镜智。 169 “者”字,《金藏》有,余无。 170 “故”字,《金藏》有,余无。 171 《金藏》作“昔”,余作“在”。 172 “无住”二字,《金藏》有,余无。 173 “者”字,《金藏》有,余无。 174 《佛地经》卷一云: 复次,妙生!平等性智者,由十种相圆满成就﹝藏文作“win tu 'dus/ mbam pa bid kyi ye wes ni yovs su grub pa rnam bcu las rig par bya ste/”﹞:证得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mtshan dav/ bdag po dav/ dga' ba mbam pa bid khov du chud pa yovs su grub pa las dav/”﹞;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rten civ 'brel bar 'byuv ba bams su myov ba mbam pa bid khov du chud pa yovs su grub pa las dav/”﹞;证得远离异相、非相、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mtshan bid dben pa mtshan bid med par mbam pa bid khov du chud pa yovs su grub pa las dav/”﹞;弘济大慈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yovs su skyob pa'i rnam par byams pa chen po mbam pa bid khov du chud pa yovs su grub pa las dov/”﹞;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yal bar mi 'dor ba'i rnam par sbiv rje chen po mbam pa bid khov du chud pa yovs su grub pa dav”﹞;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sems can thams cad la mos pa ji lta ba bz/in du gzugs kyi lus kun tu ston pa mbam pa bid yovs su grub pa las dav/”﹞;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sems can thams cad kyis gzuv bar 'os pa'i tshig mbam pa bid yovs su grub pa las dav/”﹞;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jig rten be bar z/i ba dav ro gcig pa mbam pa bid yovs su grub pa las dav/”﹞;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性,圆满成故﹝藏文作“'jig rten gyi chos bde ba dav sdug bsval ro gcig pa mbam pa bid yovs su grub pa las dav/”﹞;修殖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yon tan win tu bskyed pa mbam pa bid yovs su grub pa las so/”﹞。 175 《金藏》作“今举”二字,余作“中几性者”四字。 176 即第四、第五平等性。 177 《金藏》原作“位”,今依经文改。“余八位”三字,余本作“摄八德”。 178 “谓为”等十一字,《金藏》有,余无。 《佛地经论》卷五中云: 随诸有情乐见如来色身差别,如来示现如是色身。如来虽居无戏论位,由平等智增上力故,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现琉璃等微妙色身,令诸有情善根成熟。自心变似如是身根,谓自心外见如来身。 179 “处”字,《金藏》有,余无。 180 《佛地经论》卷三初云: 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常无间断,建立佛地无住涅槃﹝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s mvon par rtogs pa'i dus na/ bdag dav gz/an mam pa bid kyi ye wes thob pa de la dmigs pa gav yin pa de bid gov nas gov du sa sgom pa khyad par z/ugs pa dav ldan pas byams pa dav sbiv rje chen po dav ldan pa savs rgyas kyi sa la mi gnas pa'i mya van las 'das par z/ugs pa/”﹞。 181 《金藏》作“变”,余作“转”。 182 《金藏》作“无”,余作“莫”。泰《抄》牒作“莫”,释为“无”。 183 “观察”,藏文作“so sor rtog pa'i ye wes/”。 184 《佛地经》卷一云: 譬如世界持众生界,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说诸佛妙法﹝藏文作“'jig rten gyi khams ni sems can gyi khams gnas yin no/ de bz/in du de bz/in gwegs pa rnams kyi so sor rtog pa'i ye wes kyav tiv ve 'dzin dav/ gzuvs kyi sgo dav/ so sor yav dag par rig pa dav/ spobs pa dav/ bstan pa dav/ savs rgyas kyi chos thams cad kyi gnas yin no/”﹞。 185 《金藏》、《大正藏》作“亦”,余作“示”。 186 《佛地经》卷一云: 又如世间,是诸众生,顿起一切种种无量相识因缘,如是如来妙观察智,能为顿起一切所知无碍妙智、种种无量相识因缘﹝藏文作“win tu 'dus/ 'di lta ste/ dper na 'jig rten gyi khams ni sems can rnams kyi rnam par rig pa rnam pa sna tshogs can gcig car 'byuv ba'i rgyu yin no/”﹞。 187 即法、义、咒、能得菩萨忍四陀罗尼门。 188 “陀罗尼门”等十八字,《金藏》有,余无。 189 “不共”二字,《金藏》有,余无。 190 《佛地经》卷一云: 又如世界,种种可玩园、林、池等之所庄严﹝藏文作“dper na 'jig rten gyi khams ni kun dga' ra ba dav/ nags tshal dav/ rdziv bu bams dga' ba rnam pa sna tshogs pa dag gis lam me thal le lhav ve'o/”﹞。如是如来妙观察智,种种可玩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十力、无畏、不共佛法之所庄严,甚可爱乐﹝藏文作“de bz/in du de bz/in gwegs pa rnams kyi so sor rtog pa'i ye wes kyav pha rol tu phyin pa dav/ byav chub kyi phyogs dav mthun pa'i chos dav/ stobs dav/ mi 'jigs pa dav/ savs rgyas kyi chos ma 'dres pa rnams kyis rnam pa sna tshogs bams dga' ba dag gis lam me thal le lhav ve'o/”﹞。 191 “神”字,《金藏》有,余无。 192 《佛地经论》卷五,有七喻显明妙观察智“作用差别”: 如“世及出世盛衰因果、声闻独觉菩萨圆证无余、观察妙饰间列﹝藏文作“'jig rten pa dav 'jig rten las 'das pa'i phun sum tshogs pa dav rgud pa dav/ rgyu dav 'bras bur bcas pa dav/ ban thos dav rav savs rgyas dav byav chub sems dpa'i yav dag par 'grub pa ma lus pa la so sor rtog pas win tu rnam par phye ba'i rnam pa yin no/”﹞,......示现一切诸佛众会,雨大法雨,为令众生受大法乐﹝藏文作“savs rgyas kyi 'khor gyi dkyil 'khor rnam pa thams cad phun sum tshogs pa kun tu ston pas chos kyi lovs spyod chen por 'grub pa'o/”﹞。......无边因果、五趣差别,具足显现﹝藏文作“rgyu dav 'bras bur bcas pa'i rnam pa rab tu dbye ba mtha' yas pa dav ldan pa'i 'gro ba lva dag snav vo/”﹞。......无边因果、三界差别,具足显现﹝藏文作“rgyu dav 'bras bur bcas pa'i rnam pa rab tu dbye ba mtha' yas pa dav ldan pa'i khams gsum po dag snav vo/”﹞。......诸佛菩萨威神所引广大甚深教法可得﹝藏文作“savs rgyas dav byav chub sems dpa'i mthu dav ldan pa'i chos rgya chen po ston pa dag snav vo/”﹞。......一切天魔外道、异论,所不倾动,甚深法界教法大海可得﹝藏文作“chos dbyivs zab mo mu stegs can dav/ phas kyi rgol ba thams cad kyis mi 'khrugs pa'i chos bstan pa dag snav vo/”﹞。......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围绕﹝藏文作“chos thams cad kyi rav gi mtshan bid dav/ spyi'i mtshan bid kyi rnam pa la kun tu rmovs pa med pas yovs su bskor to/”﹞。 “别抄”卷六云: “三、妙观察智摄观无量总持、定门”者,“摄”,谓摄持;“观”,即观察﹝即现前展观一切自相、共相法﹞;“总持”者,念慧为体,即陀罗尼门;“定”,即三摩地门。谓由此智摄持,观察总持、定门,发生“功德珍宝”也。 193 “成所作即智”,藏文作“bya ba grub pa'i ye wes/”。 194 “六”字,本论《述记》原作“七”,今改。 195 《佛地经论》卷六云: 成所作智:应知成立如来化身﹝藏文作“bya ba sgrub pa'i ye wes ni de bz/in gwegs pa rnams kyi sprul pa'i sku'o/”﹞。此复三种:一者、身化,二者、语化,三者、意化﹝藏文作“de yav rnam pa gsum ste/ sku sprul pa dav/ gsuv sprul pa dav/ thugs sprul pa'o/”﹞。 196 《瑜伽》卷九十八原文为: 又诸圣者变化神通,于其四事不能变化﹝藏文作“'phags pa'i sprul pa'i rdzu 'phrul gyis kyav rnam pa bz/i ni sprul mi nus te/”﹞:一者、根,二者、心,三者、心所有法,四者、业及业异熟。 197 见本论卷十中,如云: 如来实心,等觉菩萨尚不知故。由此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又说如来成所作智化作三业;又说变化有依他心——依他实心,相分现故。虽说变化无根、心等,而依余说,不依如来。又化色、根、心、心所法,无根等用,故不说有。 198 “明”字,《金藏》无,金陵本、《大正藏》、《续藏》等作“门”。 199 智在其内。 200 即本论卷七初,如云: 有义:此二亦正智摄。说思惟是无漏故,彼能令心寻求等故,又说彼是言说因故。未究竟位,于药病等未能遍知,后得智中为他说法,必假寻伺,非如佛地无功用说。故此二种,亦通无漏。 201 《金藏》作“说”,《演秘》牒释同,余作“从”。 202 “此二十二者”五字,《金藏》作“是”一字。 203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复次,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有几心法共相应耶?有二十一:谓五遍行、五各别境、十一唯善。于一切处常遍行故;如来恒乐了所知境欲无减故;印境胜解欲无减故;如来无有不定心故;恒决择故;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无染污故;无睡眠故;无恶作故;现证一切,无寻、伺故。有漏心品胜劣不定、所缘拘碍,心法相应或多、或少;无漏心品自在无碍,心法平等,互不相障。 204 “三”字,《金藏》误作“四”。 205 如《佛地经论》卷三云: 大觉地中无边功德,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无为功德,净法界摄。净法界者,即是真如,无为功德皆是真如体相差别;有为功德:四智所摄,无漏位中,智用强故。以智名显一切种心、心所法,及彼种类。 若就实义,一一智品具摄一切功德法门。若就粗相,妙观察智摄四念住,观察一切身等法故。平等性智摄四正断及四无量,以四正断虽用精进为其自性,而由如来平等性智所摄受故,无高下相。四无量者,平等行故,此智所摄。四如意足﹝即“四神足”﹞,以三摩地为自性故,观察智摄。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下经说故。 如是其余静虑、解脱、等持、等至、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诤、愿智、通、无碍解、如来十八不共佛法力、无畏等,多分摄在妙观察智;神境智通多分摄在成所作智;漏尽智通、漏尽智力,若说漏尽相续中有,四智所摄﹝藏文作“zag pa zad pa mkhyen pa'i mvon par dav/ zad pa zad pa mkhyen pa'i stobs ni zag pa zad pa'i rgyud la brjod par 'dod na ni 'di la zag pa rnams zad pa yod pas z/es bya ba yin pas ye wes bz/i char gyis bsdus so/”﹞;若说彼缘漏尽涅槃,多分摄在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藏文作“gal te mya van las 'das pa'o z/e na ni zag pa rnams zad pa yin pas me lov lta bu dav/ mbam pa bid kyi ye wes dag gis bsdus so/”﹞;第七遍行﹝“行”字,《瑜伽》、《显扬》、《对法》、《俱舍论》等均译作“起”﹞行智力者,四智所摄﹝藏文作“thams cad du 'gro ba'i lam mkhyen pa'i stobs ni ye wes bz/i char gyis bsdus so/”﹞;慧等诸根、慧等诸力,多分摄在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苦等十智真无漏者,多分摄在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无忘失法,多分摄在大圆镜智;永断一切习气相续﹝藏文作“bag chags kyi mtshams sbyor ba thams cad spavs pa ni/”﹞,多分摄在清净法界大圆镜智;波罗蜜多若是无漏、若似有漏,多分摄在后二智中﹝藏文戒贤《论》则作“pha rol tu phyin pa zag pa med pa rnams kyav chos kyi dbyivs rnam par dag pa dav/ me lov lta bu'i ye wes kyis bsdus so/”﹞;诸相、随好,多分摄在成所作智;其余佛法如其所应,随相应摄。 如是四智具摄一切佛地无漏心及心法,若俱有法,若所变现品类差别。清净法界摄真如上诸相差别。是故五法具摄一切佛地功德。 206 “别抄”卷六云: 问:何故诸余功德无量无边?何故四者摄之总尽?解云:诸功德皆是四智作用差别,故不离智也,体摄用也。 207 如《摄论·无性释》卷九中云: 由转阿赖耶识等八事识蕴,得大圆镜智等四种妙智,如数次第,或随所应。当知此中转阿赖耶识故,得大圆镜智。虽所识境不现在前,而能不忘﹝藏文作“dmigs pa mvon du ma gyur kyav bsbel ba mi mva' ba'o/”﹞。不限时处,于一切境常不愚迷,无分别行能起受用佛智影像﹝“不限”至“影像”等二十四字。藏文无﹞。 转染污末那故,得平等性智。初现观时,先已证得﹝藏文作“sems can thams cad la mbam par gzigs pa gav las byuv ba'o/”﹞;于修道位,转复清净;由此安住无住涅槃,大慈大悲恒与相应,能随所乐现佛影像﹝“于修”至“影像”等三十三字,藏文无﹞。 转意识故,得妙观察智,具足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宝藏于大会中,能现一切自在作用﹝藏文作“gav gis tiv ve 'dzin dav/ gzuvs kyi sgo rnams dav/ wes bya gz/an dag kyav ji ltar bz/ed pa bz/in du thogs pa med par mkhyen pa'o/”﹞;能断诸疑,能雨法雨﹝藏文无此二句意﹞。 转五识故,得成所作智。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现变化,从睹史多天宫而没乃至涅槃,能现住持一切有情利乐事故。 208 见《庄严经论》卷三末颂文云: 圆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藏文作“me lov ye wes mi g-yo ste/ ye wes gsum de la brten/ mbam pa bid dav so sor rtog/ bya ba sgrub pa kho na'o/”﹞。 209 “观”字前,金陵本、《续藏》、《大正藏》有“且”字。 210 见《佛地经论》卷三初,如云: 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相应心,能观一切皆无碍故。转五现识得成所作智相应心,能现成办外所作故。复有义者,转第六识,得成所作;转五现识,得妙观察。此不应尔,非次第故;说法除疑,周遍观察,非五用故。 211 “因解”等二十四字,《金藏》有,余本无。 212 “重”字,《金藏》有,余无。 213 即第二、“所弃舍”。 214 第一师说“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已舍。第二师说未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 215 《对法》卷十原文为: 究竟道者,谓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藏文作“mthar phyin pa'i lam gav/ gnas van len thams cad rgyun bcad pa dav/ bral ba'i thob pa rnams thob pa'i phyir ro/ rdo rje lta bu'i tiv ve 'dzin la brten nas de ma thag tu gnas ma lus par 'gyur te/”﹞,证得尽智及无生智﹝藏文作“zad pa wes pa dav/ mi skye ba wes pa'o/”﹞。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三中云: 若无间道生、惑灭,尽智应与无间俱?答曰。然。仍不说,以未全净故,于解脱道方说。 216 如前护法弟子对“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已舍、 未舍,二说不同,俱不违理。 217 本论卷十云: 二、所弃舍:谓余有漏、劣无漏种。 218 除异熟生少分。 219 “非是障此名”五字,《金藏》有,余无。 220 “种”字,《金藏》有,余无。 221 “生时”,即证得时。 222 《金藏》作“有”,余作“者”。 223 《金藏》、《大正藏》作“隔”,余作“障”。 224 “文”字,《金藏》有,余无。 225 “分”字,《金藏》无。 226 如《佛地经论》卷三云: 金刚喻定现在前时,转灭一切有漏种子异熟识等,最初现行一切佛果,无漏种子圆满依附,尽未来际,常无间断。 227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初地初现观时,最初现行。 228 “俱”字,《金藏》有,余无。 229 “故”字,《金藏》有,余无。 230 见本论卷五初,如云: 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231 卷五复云: 八地以上,一切菩萨所有我执皆永不行。或已永断,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现前时,犹起法执。不相违故。 《佛地经论》则云: 从此以去后后地中,修令增长清净圆满。无漏观等现在前时,恒常现行。若有漏心现在前时,则便间断。如是展转乃至十地最后心时,自此以后,尽未来际常无间断。如有漏位,阿赖耶识恒与末那一识俱起;无漏位中,大圆镜智亦应常与平性等智一时而起;故平等智亦无间断。 232 灵泰《抄》云: 二乘人得四果已,回心向大地前一大阿僧祇劫满胜解行地终以来,皆得起二乘生空妙观察智,不得菩萨法空妙观察智也。入初地方得。 233 “上位”二字,《金藏》有,余无。 234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亦在初地、初现观时,最初现行。 235 即生空观。 236 《金藏》作“必违其粗”,余作“带其粗意”。泰《抄》作“亦带其意”。 237 《义演》牒文、《金藏》有“时”字,余无。 238 “法空观品”四字,《金藏》无。 239 《金藏》作“所叙”,余作“应释”。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从此以后,渐修增长。若有漏心正现前时,或无心时,则便间断。如是展转,乃至佛果。若入灭定,亦不现行。 240 泰《抄》牒文、《金藏》作“有唯生观”,余本作“唯生空观”。 241 “有”字,灵泰《抄》、《秘蕴》作“或”。 242 见本论卷七末“第二等无间缘”,如云: 有义:五识有漏、无漏,自类互作等无间缘。未成佛时,容互起故。有义:无漏、有漏后起,非无漏后容起有漏。无漏五识,非佛无故。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异熟识相分摄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 243 如《佛地经论》卷三云: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初地以上诸位,皆得现行,堕法流故。 244 “以”字,《金藏》无。 245 “后”字,《金藏》有,余无。 246 “引”字,《金藏》有,余无。 247 见本论卷七末“第二等无间缘”,已于次前引讫。 248 如本论卷七云: 无漏、有漏后起,非无漏后容起有漏。无漏五识,非佛无故。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异熟识相分摄故。 249 《金藏》作“等”,余作“具”。 250 见本论卷七末。如释“有漏根生无漏识有何义违”云: 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 外人复云: 如六依七,理亦依有漏。有何不相应? 论释云: 此二于境,明昧异故。 251 见《佛地经论》卷三中。如云: 如实义者,佛果方起。以十地中有异熟识所变五根,非无漏故,能依五识,亦非五漏。有漏五根发无漏识,曾未见故。于佛果上,此智亦不现在前,作意起故,数数间断。 252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种子本有无始,法尔,不从熏生,名本性住种姓。发心已后,外缘熏发渐渐增长,名习所成种姓。初地以上,随其所应乃得现起,数复熏习,转增转胜,乃至证得金刚喻定。 从此以后,虽数现行,不复熏习更令增长。功德圆满,不可增故。持种净识,既非无记,不可熏故。前佛后佛功德多少,成过失故。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一向是善,一向无漏,道谛所摄。诸佛无有一切有漏种子法故。虽复现化作生死身,业烦恼等,似苦集谛,实是无漏道谛所摄。随世俗相名五、十二、十八、蕴﹝处界﹞等;而实非是蕴、处、界摄,离戏论故,离诸相故。 如是五法,皆通假实,不待名言,此余根境皆实有故;若待名言,此余根境皆假有故。 又净法界,真如为体,是实有故,择灭等相是假有故。诸心智等、青黄色等,是实有故;不放逸等,长短色等,是假有故。 253 “解”字,《金藏》作“知”。 254 亲光亦同护法义。 255 《佛地经论》卷三初云: 复次,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为何所缘?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若一相说,唯缘真如。无分别智,非后得智,所缘行相不可知故。 256 “故”字,《金藏》无。 《庄严经论》卷三末:原文为: “不愚诸所识”者,了知一切境界,障永尽故﹝藏文作“rtag tu sgrib pa dav bral ba'i phyir wes bya thams cad la ma rmovs pa yav yin la/”﹞。“诸相不现前”者,于境界离行相缘,无分别故﹝藏文作“rnam pa med pa'i phyir de dag la mvon du phyogs pa yav ma yin no/”﹞。 《佛地经论》卷三初亦云: 若具相说,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普于一切所知境界不愚迷故。 257 《金藏》、《大正藏》作“有”,余作“缘”。 258 《金藏》作“解”,余作“知”。 《佛地经论》续云: 此《﹝佛地﹞经》中说: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 259 “二”字,《金藏》有,余无。 260 泰《抄》牒文、《金藏》、《大正藏》、金陵等作“似”,合原论。余作“以”。 261 《佛地经论》卷三初原文说: 如是智上有十八界众像影现,故知此智缘一切法。由此镜智于一切时缘一切法,故说如来具一切智。若不尔者,余智不定知一切法,如来不应名一切智!如是镜智内缘自体功德种子,外缘一切——若真、若俗所知境界——现身、土等一切影像。缘真义边,名无分别智;缘俗义边,名后得智。虽缘一切,行相微细不可了知,如阿赖耶虽缘三境,以微细故亦言缘境不可了知,故不应以不可了知,证此镜智唯缘真如无分别智非后得智。诸心、心法体虽是一,义用有多;随用差别,分为二智,亦无有过。要达真理,方了事俗,故虽一心,义说先后。或似后得,名后得智。余亦如是。 262 “因中”二字,泰《抄》、《义演》释文、《金藏》有,余无。 263 “位”字,《金藏》有,余无。 264 “便”字,《金藏》有,余无。 265 “者”字,《金藏》有,余无。 266 “未获述之”四字,泰《抄》牒文、《义演》释文、《金藏》有,余无。 267 《佛地经论》卷三初续云: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唯缘大圆镜智,如染污缘阿赖耶为境界故;有义:唯缘真如实际,缘平等性为境界故。 268 《佛地经论》卷一云: 如实义者,此智亦缘一切为境,普缘一切平等性故。《庄严论》﹝卷三末﹞说:平等性智缘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故。随诸有情胜解,示现佛影像故。 汉译《庄严论》卷三有两颂说平等性智,第一颂云: “众生平等智,修净证菩提”者,若诸菩萨证法现前时,即得一切众生平等智。若修习此智最极清净,即得无上菩提。 “不住于涅槃,以无究竟故”者,由众生无尽,故无究竟。无究竟故,不住涅槃﹝藏文第一颂云“sgom pa dag pas sems can la/ mbam pa bid kyi ye wes 'dod/ mi gnas z/i bar z/ugs pa ni/ mbam bid ye wes yin par 'dod/”。藏文论云“byav chub sems dpas mvon par rtogs pa'i dus na/ sems can rnams la mbam pa bid kyi wes pa thob pa gav yin pa de sgom pa dag pa'i sgo nas/ byav chub thob pa'i dus na mi gnas pa'i mya van las 'das par z/ugs pa ni mbam pa bid kyi ye wes su 'dod do/”﹞。 汉译第二颂云: “大慈与大悲,是二恒无绝”者,诸佛如来于一切时随逐众生。何以故?大慈大悲无断绝故。“众生若有信,佛像即现前”者,如其所信,随彼现故。是故或有众生见如来青色,或有众生见如来黄色。如是一切,此前二智即是法身﹝藏文第二颂云“dus rnams kun tu byams pa dav/ thugs rje chen po dag dav ldan/ sems can rnams la mos pa bz/in/ savs rgyas sku ni ves par ston”。藏文论云“dus thams cad du byams pa chen po dav/ thugs rje chen po dav ldan pa dav/ sems can rnams la mos pa ji lta ba bz/in du savs rgyas kyi sku ves par ston par mdzad pa yin te/ 'di ltar sems can kha cig gis ni de bz/in gwegs pa kha dog svon par/ kha cig gis ni kha dog ser par mthov vo z/es bya ba de lta bu la sogs pa'o/”﹞。 《﹝佛地﹞经》中说: 证得十相﹝种﹞平等性故。此平等性,通真及俗,故缘一切,亦无过失。若不缘俗,即不能随一切有情胜解,示现诸佛影像,亦不应以染污末那类平等智,唯缘圆智。凡圣异故,违圣教故,余不类故。 269 《佛地经论》卷三初云: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普观一切自相、共相,皆无障碍,故缘一切所知境界。 《庄严经论》卷三末亦有二颂,其第一颂意云: 观智于所识一切境界,恒无障碍,譬如大藏,与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而为依止。何以故?如是二门,皆从此智生故﹝藏文第一颂云“so sor rtog pa'i ye wes ni/ wes bya kun la rtog mi thogs/ tiv ve 'dzin dav gzuvs rnams kyi/ gter dav 'dra ba kho na yin/”﹞。 汉译第二颂云: 恒在大众中,种种皆示现;能断诸疑网,雨大法雨故﹝藏文第二颂云“'khor gyi dkyil 'khor rnams su ni/ 'byor ba thams cad ston mdzad pa/ the tshom thams cad gcod pa yi/ chos chen char ni rab tu 'bebs/”﹞。 270 见《述记》卷三十一。 271 《金藏》作“记”,余作“显”。 272 如本论《述记》卷三十一云: 彼﹝《庄严经论》﹞第三卷中〈菩提品〉﹝第十﹞说。 又云: 《佛地论》第六广解此义。 本论卷五中原谓: 《庄严经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者,且依粗显,同类境说。 273 本论卷五中原文: 《佛地经》说:成所作智决择有情心行差别,起三业化,作四记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 274 《佛地经论》卷三初云: 一切时、方,无间、无断、永离一切烦恼障垢有漏种子,一切清净无漏功德种子圆满,能现能生一切境界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任持一切佛地功德,穷未来际,无有断尽,如是名为大圆镜智。 又云: 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种种影像,妙观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为平等性智。 275 《佛地经论》卷三云: 随所应化,应熟有情,示现种种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佛变化事,方便利乐一切有情常无间断,如是名为成所作智。 276 《佛地经论》卷三云: 于大众会,能现一切自在作用,断一切疑,雨大法雨,如是名为妙观察智。 277 “余”字,《金藏》有,余无。 278 见《佛地经论》卷三中,如云: 《集量论》说:诸心、心法皆证自体,名为现量。若不尔者,如不曾见,不应忆念!是故四智相应心品,一一亦能照知自体。 云何不与世法相违?刀不自割、指端不能触指端故!不见灯等能自照耶?云何得知灯等自照?现见无暗分明显现。若不自照,应有暗障,应不现见!如瓶、衣等。体虽非暗,无灯等照边有暗障,不得现见。灯等照时,除彼边暗,令得现见,说名为照。灯等亦尔,自体生时边暗障除令现得见,故名自照。诸心、心法虽有胜劣,皆能外缘、内证自体。犹如光明,既能照他,又能自照,非如刀等。诸法法尔,不可一类。 279 “二”字,《金藏》误作“三”。 280 如《佛地经论》卷二末云: 又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三分如前,复有第四证自证分。此若无者,谁证第三?心分既同,应皆证故。又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必有果故。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时非量摄故。由此见分不证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过;非即、非离,唯识理成。 281 如本论卷九中云: 前真见道,根本智摄。诸后得智,有二分耶? 有义:俱无,离二取故。 有义:此智见有、相无。说此智品有分别故,圣智皆能亲照境故,不执著故,说离二取。 有义:此智二分具有。说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见真实真如性故;又说此智分别诸法自共相等,观诸有情根性差别而为说故;又说此智现身土等说正法故。若不变现似色声等,宁有现身、说法等事?转色蕴依,不现色等;转四蕴依,应无受等!又若此智不变似境,离自体法应非所缘!缘色等时,应缘声等!又缘无法等,应无所缘缘!彼体非实,无缘用故。由斯,彼智二分俱有。 282 “前”字,《金藏》无。 283 如本论卷三云: 然第八识应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唯缘前说执受、处境﹝“执受”,“谓诸相、名、分别习气”,“诸色根及根依处”。“处:谓处所,即器世间”﹞。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与一切心恒相应故;常乐证知所观境故;于所观境恒印持故;于曾受境恒明记故;世尊无有不定心故;于一切法常决择故;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无染污故;无散动故;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以一切法为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 284 “五”字,《述记》原作“四”,今改。 285 “解”字,《金藏》、金陵本等有,余无。 286 如本论卷五云: 已转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如第八识已转依位,唯舍受俱。任运转故,恒于所缘平等转故。 287 “五”字,《述记》原作“七”,今改,即第五卷末。 288 如本论卷五云: 第七、八识,此别境五随位有无,如前已说。第六意识诸位容俱。依转、未转,皆不遮故。......有义:五识容有此五,虽无于境增上希望,而有微劣乐境义故;于境虽无增上审决,而有微劣印境义故;虽无明记曾习境体,而有微劣念境类故;虽不作意系念一境,而有微劣专注义故;遮等引故,说性散动,非遮等持,故容有定;虽于所缘不能推度,而有微劣简择义故。由此圣教说眼、耳通是眼耳识相应智性。余三准此有慧无失。未自在位,此五或无。得自在时,此五定有乐观诸境欲无减故;印境胜解常无减故;忆习曾受念无减故;又佛五识缘三世故;如来无有不定心故;五识皆有作事智故。 本论卷六初“善心所”中又云: 此十一种前已具说第七、八识,随位有无。第六识中,定位皆具。若非定位,唯缺轻安。有义:五识唯有十种。自性散动,无轻安故。有义:五识亦有轻安。定所引善者,亦有调畅故。成所作智俱,必有轻安故。 289 即“第二、释相应多少明得智名非识所以门”,及《佛地经论》卷三中。 290 本论卷三中,引《如来功德庄严经》颂云: “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境智相应”。 “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槃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心等通故;随义应说。 本论卷五初云: 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本论卷五中云: 谓于六境了别,名识。色等五识,唯了色等;法识通能了一切法,或独能了别法,独得法识名,故六识名无相滥失。此后随境立六识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说。若得自在,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但可随根,无相滥失。 本论卷五又云: 故六转识三性容俱。得自在位,唯善性摄。佛色、心等,道谛摄故,已永灭除戏论种故。 291 如本论卷六初说“善法”云: 此十一法,三是假有:谓不放逸、舍,及不害,义如前说。余八实有,相、用别故。 又如前文云: 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 又如: 云何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位为性。 又如: 云何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谓即无嗔于有情所不为损恼,假名不害。无嗔翻对断物命嗔。不害,正违损恼物害。无嗔与乐,不害拔苦。是谓此二粗相差别。理实无嗔实有自体,不害依彼一分假立。为显慈、悲二相别故;利乐有情,彼二胜故。 有说:不害非即无嗔,别有自体,谓贤善性。此相云何?谓不损恼。无嗔亦尔,宁别有性?谓于有情不为损恼,慈悲贤善,是无嗔故。 292 如卷六初“十一善”中,说“不害”云: 为显慈、悲二相别故;利乐有情彼二胜故。 说“无住涅槃”云: 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又如说“精进”云: 诸佛究竟道,乐利乐他故。 决前文云: 故此四品,总摄一切有为功德皆尽。 次下文云: 界﹝指“无漏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 293 本论卷九中云: 定学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谓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三、贤守定:谓此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四、健行定:谓佛菩萨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又说: 大圆镜智,依金刚喻定起。 294 本论卷三中,说第八识“第二无漏位”时云: 此亦唯与舍受相应。 295 《瑜伽》卷四初云: 复有超过﹝五﹞净宫大自在住处﹝藏文作“gnas gtsav ma rnams las 'das pa na dbav phyug chen po'i gnas yod de/”﹞,有十地菩萨由极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sa bcu la gnas pa rnams kyis sa bcu yovs su sgom nas gav du skye ba'o/”﹞。 本论卷七末云: 此何界后,引生无漏?或从色界,或欲界后。谓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后引生无漏。彼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 《枢要》卷下云: 既言第十地菩萨四禅之主故,于自在宫起十种果相,现大宝华王座故,﹝见《十地经论》卷十二初。﹞要得生彼,非第八地已得生彼,唯说第十地极熏修故。 胜友释云: 其处尚属有漏。 296 《金藏》作“总”,余作“即”。 297 “中”字,《金藏》有,余无。 298 “第”字,《金藏》有,余无。 299 “今”字,《金藏》有,余无。 300 即第二别解转依。 301 “非是果位”四字,《金藏》有,余无。 302 “得果”二字,《金藏》有,余无。 303 “当”字,《金藏》有,余无。 304 “得”字,《金藏》有,余无。 305 总为第二十九颂。 306 《金藏》作“略广”,余作“广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净土法门,不管是男女老少,不管是聪明才智,或者是愚钝卑贱,都可以修学,所以这个法门,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法门真正是易行道,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能于此地直接通达西方极乐世界,稳稳当当,保证我们圆满证得三不退,一生成佛,所以称为妙门。这个法门不需要断烦恼,只要能把烦恼伏住就行了。伏烦恼,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断烦恼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这个法门真正是易行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