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七·三、别辨共依、俱转、起灭门(注解)
2014/9/4   热度:224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七·三、别辨共依、俱转、起灭门(注解) 注解 1 “此有二颂”,《金藏》作“有此二偈”。 于中分三,次第如下。 2 “此”字,《金藏》无。 3 此即初文。 4 “现起”二字,《金藏》有,余无。 5 即第十六颂。 6 即《大乘阿毗达磨经》,如《摄论》卷一所引。 7 “此”字,《金藏》有,余无。 8 《瑜伽》卷五十一原文作: 为所依者,谓由阿赖耶识执受色根,五种识身依之而转,非无执受。又由有阿赖耶识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 9 即第十六颂。 10 《金藏》作“次”,余作“行”。 11 即第七分别六识共依门。又分有二:一、解初句下三字,二、却解初句上二字。此即初文。 12 即第八分别六识俱转门。 13 即第九分别起灭分位门。 14 谓“初、解所依”中初也。 15 “净”字,《金藏》无。 16 “言”字前,《金藏》有“不”字,余无。 17 《摄论》卷一云: 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18 即本论卷四解第五颂第三句。 19 见本论卷十云: 余依他起性,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 又云: 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20 谓第十五颂“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及第十六颂“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21 谓第十五颂第二句上二字,即“五识”。 22 见“第九分别起灭分位门”,如云: 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 23 如理《义演》云: 一者、眼识为一类,具五缘生:谓空、明、根、境、作意。二者、耳识为一类,具四缘生:谓五缘中除明,暗亦闻声故。三、鼻、舌、身三识为一类,具三缘生:谓根、境、作意。 智周《演秘》云: 或夜行等,亦待明等。望于人等,虽即是暗,对鸺鹠等,何废是明?如于一境,四见异故。人观琉璃障外之色,要彼琉璃而还于眼,方能见之。若近于眼,中无空者,亦不能见。以此而言,还待于空,鱼等类悉。 24 “识”字下,《金藏》衍“五”字。 25 灵泰《钞》牒文、《金藏》有“并”字,余无。 26 本论卷四云: 如是已说此﹝第七﹞识所依,所缘云何?谓即“缘彼”,“彼”谓即前此所依识。 27 如次为:眼十、耳九、鼻舌身八、第六六、第八五、第七四缘生。 28 “由”字,《金藏》有,余无。 29 “合”字,《金藏》无。 30 “渐”字,《金藏》无。 31 “六”字,《金藏》误作“三”。 32 本论《述记》引文中略: 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 33 “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八字,原作“一眼识转”四字。 34 “一眼转识”四字,原作“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十三字。 35 “身”字,《金藏》误作“方”。 36 谓“乃至”以下引义。 37 “等”,取《瑜伽》卷七十六,即《解深密经》与七十六续上引文。 38 原作“水流”,本论《述记》引倒,藏文作“chu klov/”。 39 “乃至”二字,原作“若二”。 40 原经下说第二镜面喻。 41 《解深密经》卷一原文为: 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藏文作“brten civ gnas nas/”﹞,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42 即以阿陀那识喻为瀑水流。 43 “说”字,《义演》、《金藏》同,余本作“讫”。 44 “即”字,《金藏》有,余无。 45 《解深密经》卷一原文作: 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应知亦然。 46 谓所喻五识法。 47 “中”字,《金藏》有,余无。 48 如理《义演》云: 只如法中,但有五识;既举五识,更无法可等,何须“法喻”,致下“等”字? 49 “第六”二字,《金藏》倒置。 50 “识”字,《金藏》有,余无。 51 此即第十六颂第一句“意识常现起”。 52 第一复次中又分二:一、却解五识起时少,二、正解意识起时多。 此即初中初文。 53 “识”字,《金藏》有,余无。 54 即根外之境,无始时来,我执、法执熏习所致。 55 本论卷十中云: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修道位中,后得引故,亦得初起。有义: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无漏根方容现起,而数间断,作意起故。 56 无想异熟、无想定、灭尽定。 57 如睡眠、闷绝。 58 “多”字,《金藏》有,余无。 59 “之”字,《金藏》无。 60 即第一复次。 61 即第二复次。 62 第十五颂第二句下三字“随缘现”,及第十六颂第一句下三字“常现起”。 63 谓第七识。 64 境谓一切法。 65 即第十六颂。 66 即第十五颂。 67 即第十六颂。 68 即第一复次解。 69 “位”字,《金藏》有,余无。 70 即第十六颂。 71 《金藏》作“二”,余作“之”。 72 由第三诤一期有心无心中,附有出体及辨性二义门故。 73 《金藏》作“分齐”,余作“多少”。 74 “报”字,《金藏》有,余无。 75 谓非第七、八识相应之想心所。 76 《俱舍论》卷五云: 无想有情居在何处?居在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如中间静虑﹝《光记》卷十九云“如中间定,梵王于梵辅天中起台别住”﹞,名无想天。 77 初禅眼、耳、身识。 78 即第六意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八风吹不动”的样子是怎样?世出世间功名富贵摆在你面前,你心里头干干净净,不为它所动;你在低潮的时候,在逆境当中衰落,也不为它所动。人家赞叹你也不动心,毁谤你也不动心;这些利衰、毁誉一遇到的时候,心里马上就动摇了,你就一点功夫都没有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