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三·二、第八心所相应门——别解作意
2014/9/4   热度:205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三·二、第八心所相应门——别解作意 【论文】 三·二○ “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 【疏翼】 第一别解五心所体性作业中,第二解作意心所。 【述记·卷十七】 解第二数、文可知也。初、略明体业,次、广,后、破1。 《显扬》等2同。 【疏翼】 此即第二解作意心所中,第一略明体业。 【论文】 三·二一 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 【疏翼】 第二解作意心所中,第二广解。于中分二:一、解“能警”,二、解“引心”。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七】 何名“警心”?如何“警心”?何位“警心”?起已方警,更何须警?先已起故,未起即警,应警一切心;能警作意亦未生故,如何能警? 谓作意等并未生位,其作意种,义警应生心之种,可起趣境;非警一切心之种子,彼未逢缘,不定生故。 作意警心有二功力:一者、令心未起正起,二者、令心起已趣境,故言“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正理师说作意之用在未来起3,此在种子,义势亦同。 由作动意,立“作意”名,作意种子,能警心种。此解依文。或现作意与识同时,义说警彼应生心种令起趣境,理亦无违。起已方警,警理难见,故论不许4。 问:作意警于心,种位言能警;触等生心所,现位不能生? 于此难中,应设功力5。种子之位,未有三种不和之义,亦无心、心所合不同触境,故触唯说现行有用。 【论文】 三·二二 虽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但说引心。 【疏翼】 第二广解作意心所中,第二解“引心”。 【述记·卷十七】 问:心种能生现,作意警方生;心所无能警,种应不生现? 答:由作意警,心所方生,理与心齐,何得为难? 问:既尔,应说“即是作意遍能警觉”? 但说心者,为是主故。 问:心等自能生,作意警方起;作意无能警,应种不能生? 答曰:受等三和生,更说由触起;触不由触起,自体应不生6! 问:此质不定。为如触数,无能生触?为如生等,复有能生? 于此难中,复应思择7。 【疏翼】 以上第二解作意心所中,第二广解讫。 【论文】 三·二三 有说:令心回趣异境。 【疏翼】 第二解作意心所中,第三破斥。于中分三:一、叙《顺正理》计,二、叙《集论》计,三、正破。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七】 然《顺正理》第十一卷解作意云:谓能令心回趣异境。但住此境,行相微隐8,故今叙云9——此叙彼计。 下破之云:此应非遍行。住此境,无故。彼名大地法,亦遍行义故。若相微隐,由何知有?《瑜伽》第三“谓心回转”10,然约显相处说,非为尽理,不同彼执将为尽理。 【论文】 三·二四 或于一境,持心令住,故名作意。 【疏翼】 第三破斥中,第二叙《集论》计。 【述记·卷十七】 《集论》11初说:于所缘境,持心令住,故论叙言12。 此叙彼计。《集论》文意,亦非尽理。 下破之云:“不异定故”,定行相亦能持心住境故。此师亦可“应非遍行”,若散乱心,行相无故。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作意者,谓发动心。能令发动,故名发动。谓于所缘境中,由此能令心起趣向,此以于所缘境,持心为业。持心者,谓即于此所缘境中数数引心,此业唯约心相续于所缘境界决定作意,具有殊胜力故说,而非依一刹那心。以唯于一一刹那心,起其业用,而非于余刹那故。 安慧《大乘五蕴论广释》卷一续云: 此中说喻:谓得作意者,即心得定。此亦即说由得具有殊胜作意者,名为得作意。若不尔者,由一切心,一一刹那得作意故,一切有情,即应皆得作意! 【论文】 三·二五 彼俱非理。应非遍行,不异定故。 【疏翼】 第三破斥中,第三正破。 【述记·卷十七】 “应非遍行故”——破正理师;“应不异定故”——破杂集论师13;已如前说14。由杂集师不解《集论》,约15此行相以为真理,故令破之。 然救初云:且约新起异缘胜说,非非遍行。 救第二云:据修定中16胜作意说,故与定别。 此亦不然,义不具故。既说行相,应尽理明。理既不周,故如论破,与萨婆多别,如《俱舍》第四17。 问:何故《百法》等18,作意为初,此论中所明,触为先说? 答:和合三法、摄心、心所,令同取境,是触胜能。警心、心所令皆能起,作意胜力。此约和合,触乃先明;彼论约警,作意初说;各据一门,不相违也。 【疏翼】 以上第四别解五心所中,第二解作意心所讫。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总是会下意识去抱怨某种事情。其实,在佛学里,抱怨,是一件极其不好的事情。抱怨会让人心里烦躁,容易犯贪嗔痴。佛经有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一抱怨,就是动了嗔心。嗔是佛家三毒之一,我们在抱怨,就是在损害自己的福报。还有在医学上也是说多抱怨动怒是对身体不好的。特别是在运势不好的情况下,切忌千万别去抱怨。人抱怨,会产生负面影响,无形中引来一些不好的东西。在你运势差的情况下抱怨,无疑只有雪上加霜,更加倒霉了。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要轻易去抱怨什么。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要学会感恩和随喜。感恩和随喜是消除抱怨的最佳方法。心存感恩,慈悲待人,运气一定能好。人在做,天在看。我们所做的一切菩萨都看在眼里。我们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时,请先静下心来,反省一下,是否自己有过错?如果没有,那是不是前世欠下的因果呢?凡事要冷静,改变命运,有时,你只是差一个好念头。停止抱怨,你的命运会越来越好,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