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三·十五、释赖耶异名(注解)


2014/9/4    热度:316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三·十五、释赖耶异名(注解)

 

  注解

  1 谓引经颂。

  2 初中分二:一、总,二、别。此即总文。

  3 “质多”,梵文“citta”。

  4 见《摄论》及两《释》卷第一:

  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5 灵泰《抄》云:

  如愚意,初解,唯约集种在识中;后解,即约集诸种子后起现行;名之为心体。

  6 见《摄论》及两《释》卷一。

  7 《摄论》卷一:

  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

  8 《对法》卷二云:

  心者,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习气者,谓由现行蕴等令彼种子皆得增益。

  又云:

  又言“心”者,谓能积集一切法习气故。

  9 道邑《义蕴》云:

  《摄论》中以积集、生起二义名心。《对法论》中但云积集,不说生起,故云“一边”。

  10 “阿陀那”,梵文“adana”。

  11 《摄论》及二《释》卷一:

  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流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

  12 《对法》卷二云:

  阿陀那识﹝梵文为“adana vijbana”﹞者,谓能数数令生相,持诸根等令不坏故。

  13 “六”字,原误作“三”,今改。

  14 见《解深密经》卷一,如云:

  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15 本论卷四中云:

  由此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缺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者,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

  16 《摄论·无性释》卷一云:

  所应可知,故名“所知”。“依”,谓所依。此“所依”声,简取能依杂染清净诸有为法,不取无为——由彼无有所依义故。“所依”即是阿赖耶识——是彼因故,能引彼故,如其所应。若尔,“所知”即“所知依”,由异熟识是所知性,故不相违。

  《摄论·世亲释》卷一云:

  所应可知,故名“所知”,所谓杂染清净诸法,即三自性。“依”,是因义。

  17 《中边论》卷一原文: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18 《摄论》约“是彼因故”,不取无为。

  19 即为因缘义。

  20 第三名“所知依”者,“依”可宽于因缘。

  21 《对法》卷二:

  一切种子识者,谓能生蕴等诸法种子所积集故。

  22 “六”字,原作“三”,今改。

  《瑜伽》卷七十六云:

  于﹝四生﹞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心识”藏文作“心”﹞。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23 此谓大众部等。

  《摄论》卷一、两《释》卷二云:

  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又名“穷生死蕴”,如云:

  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

  又名“有分识”,如《摄论·无性释》云:

  分别一说部亦说此识名“有分识”。

  24 见《摄论》卷一及两《释》,如云:

  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即指第八识﹞成大王路。复有一类谓:心意识义一、文异,是义不成。意、识两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应有异。

  25 “宝”字,原误作“实”。《杂集论述记》卷十作“宝”。

  26 《了义灯》卷十作《楞伽经》,因该经有“现识”名。

  27 “别抄”,如《杂集论述记》卷十。

  今取《了义灯》卷十解。因其取《枢要》卷中十八名颂文,并较后出故,如云:

  第八识名,总有十八。颂曰:无没、本、宅、藏、种、无垢、持、缘、显、现、转、心、依、异、识、根、生、有。

  释曰:

  初“无没识”者,《无相论》﹝《显识论》、《转识论》所从出﹞云:一切诸种,无所隐没,故“无没”也﹝《显识论》云“正量部名为‘无失’。譬如券约,故佛说偈‘诸业不失,无数劫中,至聚集时,与众生报。’......萨婆多部名‘同随得’。‘同’者:与数、处、时等,相应长。‘随’者:与三性不相妨。而‘得’者:不失义。同亦不失,随亦不失。譬如摩斗楼(梵文为“madhula”,即芒果树),此言榆华(《成业论》作“枸橼”),取洛柯汁,谓赤色汁,点摩斗楼华须。华须与赤色俱,后结实成熟,则有赤色出,是名‘同时修得’,赤色至果不失,故名‘同’。前者赤色出,是名‘同修得’。赤色至果不失,故名‘同’。前来至后不失,名‘随’。随最后显,故名‘得’也。”﹞。

  二、名“本识”者,谓是一切法之根本故﹝《广百论释论》卷二云“有情身中,一一名有阿赖耶识”。《转识论》说“果报识”亦名“本识”﹞。

  第三、“宅”者,亦《无相论》﹝《转识论》初﹞是种子之宅舍故﹝原为“亦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栖处”﹞。

  四、“藏识”者,谓执藏识。即阿赖耶﹝《转识论》初云“亦名‘藏识’,一切种子隐伏之处”﹞。

  五、名“种”者,谓种子识。

  六、“无垢识”者,如下引《﹝如来功德庄严﹞经》。

  七、“执持识”,谓阿陀那识。

  八、名“缘”者,《辩中边论》﹝卷上〈辨相品〉﹞云:能缘事识故﹝原为“缘识者,谓藏识,是余事生缘故。藏识为缘所生转识受用主故,名为‘受者’”﹞。

  九、名“显”者,《无相论》﹝《显识论》初﹞云:为显五根四大等,皆于此中显也﹝原文“‘显识’者,即是本识。此本识转作五尘四大等”﹞。

  十、名“现识”者,《楞伽经》﹝《杂集论述记》卷十等误作“宝性论”乃见唐译卷一﹞云:诸法皆于本识上现故﹝唐译作“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

  十一、“转”者,《无相论》﹝《转识论》首﹞云:与诸法为依而起故﹝原文为“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生,二、转为法。一切所缘不出此二,此二实无,但是识转作二相藐也”﹞。

  十二、名“心”者,谓集起义故。

  十三、名“依”者,谓“所知依”故。

  十四、名“异”者,谓“异熟识”也。

  十五、名“识”。《无相论》﹝《显识论》末﹞云分别事识也﹝原为“显识是分别识因,显识被损,分别识亦被损。此分别人、我,及六尘等识,又已灭尽,何止被损耶?今言‘被损’者,据净品为语。此与本识俱尽也”﹞。如依此文,则应名“分别识因”。《楞伽》三译均说“分别事识”与“现识”或“了别识”对言,亦非指第八识。若为第八识异名,则取魏译《楞伽》卷二初中“了别识”可,“识”言非指“分别事识”也。《杂集论述记》卷十第六异名即作“了别事识”,实即“现识”。

  十六、名“根识”者,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十七、名“生”者,谓化地部名“穷生死蕴”。

  十八、名“有”者,谓上座部﹝《摄论·无性释》作“一说部”﹞、分别说部立为“有分识”。

  28 灵泰《抄》云:

  即约阿陀那相续执持位说也。

  29 “藏”字下衍“故”字,《演秘》、《义演》牒文无。

  30 “所”字,《义演》作“所”,余作“能”。

  31 智周《演秘》云:

  不取染法以为能藏,意明不取八为所藏,染法能藏。

  32 “第三”,谓第三师。

  33 道邑《义蕴》云:

  论云“非无学位不退菩萨”者,初师“不退”,唯取渐悟。第三师通取《十地》,故言“随应”。

  如理《义演》云:

  初师者,即取〈决择分〉四人:谓三乘无学,及不退菩萨。意说二乘无学回心名“不退菩萨”。第三师取初地菩萨名“不退”——已证二空,已得二智。应检前文,随理应说,彼已问答有学金刚故。

  34 灵泰《抄》云:

  此师即说入金刚心时,舍异熟识种子,唯有异熟识现行与金刚心俱起。即是正舍名“舍”,其菩提在未来,名为将得也。此师亦是不若义,此义即是护法门人释也。

  35 见《佛地经论》卷三初、卷四末,乃至卷七。

  36 “净”字,金陵本误作“诤”。

  37 《佛地经论》总出云:

  当知有五种法摄大觉地。何等为五?所谓清净界大圆镜智。

  38 “不”字,疑为“亦”。

  39 道邑《义蕴》云:

  问:平等性智正起之时,即不执藏,如何此智得缘赖耶?答:智虽不执,名未舍故。设暂不执,未毕竟故,缘彼位故。

  40 如理《义演》云:

  “似能缘从所缘分三”者,意云三位者,一者、谓我爱执藏,二者、善恶业果,三者、相续执持。第七亦有三者,谓染污末那、法我见末那,又但名末那。

  41 “阿末罗识”,梵文为“amalaka”。

  42 “阿末罗识”或“阿摩罗识”,相当唐译《瑜伽师地论》中的“转依”。

  43 “古师”,谓如真谛。

  44 见《楞伽经》魏译卷九、唐译卷六。

  唐译卷六云:

  由虚妄分别,是则有识生;八、九识种种,如海众波浪。

  45 “上”,谓《述记》卷二,“下”,谓《述记》卷四十一。

  如卷二云:

  《楞伽经》说“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说有九识,即是增数。显依他识略有三﹝应作“二”﹞种﹝魏译《楞伽》卷二初云略有二种:即“了别识”及“分别事识”。“了别识”,即相当余二译“现识”﹞,广唯有八。离于增减,故说“唯”言。《楞伽经》中,兼说识性,或以第八染、净别开,故言九识。

  46 《枢要》卷中云:

  依《无相论》﹝《转识论》云“此境识俱泯,即是实性。实性即是阿摩罗识,亦可卒终为论,是阿摩罗识也”﹞、《同性经》﹝卷上云“言菩提者,但有名字、言语,谓‘菩提’耳。何以故?楞伽王!无有是菩提,无根是菩提,无住是菩提,无垢是菩提,无尘是菩提,无我是菩提,不可捉是菩提,无色是菩提,无形是菩提,无此是菩提,无彼是菩提,无忧是菩提,无恼是菩提,无著是菩提,无染是菩提,无边是菩提,无伪是菩提,无浊是菩提,已过一切根是菩提,除一切忆想念是菩提,已过一切有行是菩提,无底是菩提,难知是菩提,甚深是菩提,无字是菩提,无相是菩提,寂静是菩提,清净是菩提,无上是菩提,无譬喻是菩提,无求是菩提,无断是菩提,不坏是菩提,无破是菩提,无思惟是菩提,无物是菩提,无为是菩提,无见是菩提,无害是菩提,无明是菩提,无流注是菩提,常住是菩提,虚空是菩提,无等等是菩提,不可说是菩提。楞伽王!欲求菩提者,若不求法,是求菩提,何以故?楞伽王!若无有著,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垢识”是自性心,是真如理,故知“无垢”,通二种也。

  47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复次,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何位初得?何位现行?无漏种姓无始本有,依异熟识生灭相续,发心以去,由外熏习渐渐增长。大圆镜智相应心品金刚喻定现在前时,转灭一切有漏种子异熟识等。尔时,方得最初现行一切佛果,无漏种子圆满依附,尽未来际常无间断。

  48 “如”字,依《演秘》加,原脱。

  49 如理《义演》云:

  即种子生现行有同时、别时二种。同时者,种子舍,异熟亦舍。异时者,种子舍,异熟不舍。若许金刚心趣无漏,第八识虽不受熏,以时少故,唯一刹那。解脱道中方圆满故,所以但说佛有“无垢识”,不言菩萨也。

  50 即下文云:

  二、无漏位,唯善性摄。

  51 《述记》卷十二:

  谓此识体,总有三位:一、我爱执藏位......,二、善恶业果位......,三、相续执持位。

  52 《述记》卷五辨第七识三位差别:

  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

  53 《枢要》卷下云:

  差别三中,以心对境,境有三位,谓“我爱执藏位”等。心﹝能缘﹞亦应三:补特伽罗执位,名染末那。二、法执位,名不染末那。三、思量位,但名末那。与前三境相应,不宽、不狭。今第三说“平等智”,不说“思量位”者,今显第七有二位别:一、有漏,二、无漏。无漏无别,有漏位中有染、不染,故分为三。又前三位,心境虽相应,而境中“无垢”,不别明显。今对彼境,虽宽狭不同,无漏义等;故说平智,不说末那。此准本识名,亦应有四,加“正思量”,对彼“执持”故。彼若但说异熟、无垢二名,此但名无覆、平等智。彼但名“执持”,此亦但名“末那”,俱通染净故。今此说别,故有三名。

  54 《摄论》卷一、两《释》卷二:

  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

  55 如《摄论》卷一、两《释》云:

  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

  56 如《述记》卷十二。

  57 道邑《义蕴》云:

  此中赖耶,言“阿罗汉位舍”者,据舍能缘缚也。若异熟识亦约舍缚名舍,即与赖耶同时而舍。由约舍体,故前后别。

  问:何故异熟不约舍缚,赖耶即然?答:赖耶从缚立名,故据缚;异熟体是无记,故约舍体。

  58 “颂中偏说二”所以中之一。

  59 灵泰《抄》云:

  此疏中两释中,两释即是正义:一、初师云:金刚心时与异熟识俱,其金刚心即与异熟同时灭。故金刚心舍异熟识,即是正舍,名舍。犹如小乘中说世第一法与异生性俱起,如敌怨相似。即世第一法能容异生性,异生性与世第一法同时而舍。即正舍,名“舍”也。此师即是正义。其金刚心时,菩提在未来,名为“将得”也。

  智周《演秘》云:

  余染种等,无间道起彼已舍矣。第八种、现、金刚心俱,异熟无记,容俱无失。

  60 “就”字,《义演》、金陵本作“熟”,《了义灯》、《演秘》、《义蕴》作“就”。下同。

  61 此下将得、正得正释第二义。

  62 智周《演秘》云:

  问:初师种现而得俱时,今此不尔,何得同初?答:取无间道有异熟识少分,同也。不言种现俱名为“同”。若种现俱,即不得言“种现异时”。

  63 胜友、胜子、智月等。

  64 谓种生现行,有同时及异时二说。

  65 即“有余依、无余依二地”。

  66 如《瑜伽》卷八十云: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为有少分差别、意趣﹝藏文作“bsam pa”﹞殊异不耶?答:一切无有。所以者何?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施设高下、胜劣,此是如来,此声闻等。

  灵泰《抄》云:

  言无别者,即约三乘皆无苦依身故。二乘入无余已,身智俱灭。若佛虽无苦依,而得无漏五蕴常身等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叫忏除业障?你每天想想你的过失,能改过就叫做忏除业障。每天想想,我今天哪些事情做错?哪些事情念头是不如法?能够每天反省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叫做忏除业障。改进就是消业障,不改进就是业障没消除!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