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一·十九、别破小乘——异计(注解)
2014/9/4   热度:154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一·十九、别破小乘——异计(注解) 注解 1 谓本论卷一云: 且彼如何知得、非得异色、心等有实体用? 卷二“诸余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处,为破本萨婆多等。 2 谓本论卷二云: 有执随眠异心、心所,是不相应行蕴所摄。彼亦非理。名贪等故。如现贪等,非不相应。 3 “师”字,《金藏》作“师”,余作“等”。 4 谓本论卷二云: 执别有余不相应行,准前理趣,皆应遮止。 5 “理教”,下文作“教理”。 6 谓《杂心论》卷十二,及《阿毗昙心论》卷六。 7 《杂心论》只说为“不得圣法”。《心论》则说“未到正决定聚,远离圣士夫”。 8 《俱舍论》卷四云: 云何异生性?谓不获圣法。不获,即是“非得”异名。 又云: 经部所说,其义云何?谓曾未生圣法相续分位差别。名异生性。 9 “不”字,《金藏》作“别”。 10 “补特伽罗”,梵文为“pudgala”。 11 如《对法》卷十云: 又十无学法当知依止无学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即五分法身﹞说。何以故?无学正语、正业、正命,是无学戒蕴;无学正念、正定,是无学定蕴;无学正见、正思维、正精进,是无学慧蕴;无学正解脱,是无学解脱蕴;无学正智,是无学解脱智见蕴。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三云: 十无学法中,五分法身如常分别。唯慧蕴及智见蕴何异?义曰:慧蕴谓观于事智;智见蕴,谓观理慧﹝卷二十二云“此正见通缘理事故”﹞。此不见文。又释:慧蕴,谓缘如理解脱;智见,谓缘佛身一切无漏解脱法﹝卷二十二云“智见身缘解脱身中解脱法者是”﹞。 12 “此”字下,《金藏》有“中”字。 13 “成”字,《金藏》有,余无。 14 “为”字,《金藏》无。 15 如理《义演》云: 第一、以教齐责难,第二、假宝不成难,第三、例宝唯现难,第四、无种得不生难。 16 “教”字下,除《金藏》,余有“为”字。 17 “玉”字,《金藏》有,余无。 18 《略纂》卷三云: 七宝中五情,二非情:谓轮宝、珠宝。此二,天帝所有,下应轮王。象宝即前非天胁中善住龙王五百子之中一子。马宝,亦是天帝龙马。女、臣、兵,三亦皆天帝之臣妾也。后之五宝,下生阎浮,以应轮帝。轮帝化息,还死归天。余二,俱从天中应下。轮宝,即腾空摧敌,千辐金成,众宝雕饰。象宝,七支櫡地,轮王乘之,腾空自在。马宝,朱鬘、髦尾,亦能腾空,王乘骏远。珠宝,能放光明,所求皆雨。女宝,柔软无骨、端严美丽、不生子息,生知后宫。主藏臣宝,敦信无二,能知伏藏。主兵臣宝经纬之才,止戈之用,动身奋怒四兵﹝象、马、车、步﹞云集,所向无前,御寇警卫。如《华严经》﹝卷七十五〈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六﹞具陈其事。余三轮王,虽皆轮应,银、铜、铁别,亦无余宝。 19 “宝”字,《金藏》无。 20 “诸”字,《金藏》误作“说”。 21 “则”字,《金藏》作“即”。 22 “之”字,《金藏》作“实”。 23 “在”字,《金藏》有,余无。 24 即总征。 25 见《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三〈学支纳息〉第一之一。 26 《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三〈学支纳息〉原文: 问:此中何者是成就义?尊者世友作如是说:不断义,是成就义。问:若尔,具缚补特伽罗于一切法皆名不断,应皆成就!答:非皆成就,有未得故。复作是说:已得义,是成就义。问:若尔,无学已得学法,应成就彼!答:非成就彼。已舍彼故。复作是说:不弃舍义,是成就义。问:若尔,学位不弃舍无学法,应成就彼!答:非成就彼,未得彼故﹝以上三说属能起义﹞。复作是说:已得未舍义,是成就义﹝即已得不失义﹞。此言应理。若法已得而未舍时,必成就故。 27 “二难”,谓难能起、难不失。 28 “初、难能起”四字,《金藏》无。 29 “下,能起因有三”六字,依《金藏》补入,《演秘》牒文、《义演》亦说有疏本有此六字。 智周《演秘》云: 外以三因明得能起,即下论中外救等是。 30 “六”字,《金藏》无。 31 “外具”,如轮王七宝。 32 《金藏》作“应不更生”,余作“更不应生”。 33 “易”字,《金藏》作“异”。 34 道邑《义蕴》云: 问:未生之法,可有更得之义,难令不生,此即无妨。已失之法如入见、地狱等身毕竟不生,今难此等亦令不生,便有相符之失;如何难他?答:论文略也。应言未得,及已失可更生之法,应永不生为宗,便无妨也。 论文即专指可更生之已失法,不尔,便无容说“应永不生”。 35 《金藏》作“能为”,余作“为能”。 36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八云: 然得总有四种:一、在彼法前,二、在彼法后,三、与彼法俱,四、非彼法前后及俱。 37 “云”字,《金藏》无。 38 《俱舍论》卷五云: 生生等者,谓四随相:生生、住住、异异、灭灭。诸行有为,由四本相。本相有为,由四随相。岂不本相如所相法,一一应有四种随相,此复四种,展转无穷?无斯过失。四本四随。于八于一功能别故。何谓功能?谓法作用,或谓士用。四种本相,一一皆于八法有用。四种随相,一一皆于一法有用。其义云何?谓法生时,并其自体九法俱起:自体为一;相、随相八。本相中生,除其自性,生余八法。随相生生,于九法内唯生本生。谓如雌鸡,有生多子,有唯生一。生与生生,生八,生一,其力亦尔。本相中住,亦除自性,住于八法。随相住住,于九法中唯住本住。异及灭相,随应亦尔。是故生等,相复有相,随相唯四,无无穷失。 39 如汝不善心起时,及汝无记心起时。 40 如《俱舍论》卷四云: 谓所执得,无体可知,如色声等﹝五识现取﹞,或贪、嗔等﹝他心智现取﹞。无用可知,如眼耳等﹝由有见门等用比知﹞。故无容有别物名得,执有别物,是为非理。若谓此得亦有作用,谓作所得诸法生因,是则无为应无有得!又所得法未得、已舍、界地转易及离染故,彼现无得,当云何生?若俱生得为生因者,生与生生,复何所作?又非情法,应定不生。又具缚者,下中上品烦恼现起,差别应无,得无别故。若由余因有差别者,即应由彼诸法得生,得复何用?故彼所言得有作用,谓作所得诸法生因,理不成立。 41 谓彼自救“得”是不失因。 42 “彼”,谓诸法。 43 《顺正理论》卷十二云: 由所许得,是已得法不失因故。又是知此﹝得﹞系属于彼﹝诸法﹞智﹝之﹞标帜故。除此,更有何别大用能过于此说此为无? 44 “说”字,《金藏》作“论”。 45 如本论卷一云: 离现实法,理非有故。现在必有善等种故。 46 谓不离有情法。 47 谓离有情法。 48 “有”字,《金藏》无。 49 “应”字,《金藏》有,余无。 50 “下”字,《金藏》无。 51 “有二”至“非得”九字,《金藏》无。 52 如本论卷二云: 此中有义:亦变似根。《辩中边》说似自他身五根现故。有义:唯能变似依处。他根于己非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现”者,说自他识各自变义。故生他地,或般涅槃,彼余尸骸,犹见相续。 53 “身”字,《金藏》误作“是”。 54 “法”字,《金藏》作“就”。 55 藏文“因”作“种子”。作者按:由此道理,当知“得”是假有。 56 小乘说“获”与“成就”稍异。如《顺正理论》卷十二初云: 得、获、成就,义虽是一,而依门异,说差别名。“得”有二种:谓先未得及先已得。先未得“得”,说名为获;先已得“得”,说名成就。应知非得与此相违:谓先未得及得已失。未得非得,说名不获;已失非得,名不成就;故说异生性名不获圣法。 于何法中,有得、非得?且有为中,于自相续有得、非得,非他相续及非相续。若蕴堕在自相续中,可有成就、不成就故。他相续及非情蕴,必无成就,不成就故。无为法中,唯于二灭有得、非得。一切有情无不成就非择灭者,故《对法》中有如是说:谁成无漏法?谓一切有情。除初刹那具缚圣者及余一切具缚异生,诸余有情皆成择灭,决定无有成就虚空。以于虚空无有得故,亦无不成就,以无非得故。若法有得,亦有非得,若法无得,亦无非得,其理决定。 57 “立”字,《金藏》无。 58 “污”字,《金藏》有,余无。 59 “善法”二字,《金藏》有,余无。 60 谓如断善根。 61 《瑜伽》卷五十二原文: 若所有染污法、诸无记法、生得善法,不由功用而现行者,未为奢摩他伏,未为圣道永害,为邪见损伏,如是名为种子成就。 62 《瑜伽》卷五十二原为: 所以者何?乃至此种子未被损伏、未彼永害,尔时彼染污等法若现行,若不现行,皆名成就故。 63 仍指《瑜伽》卷五十二。 64 即见修所断烦恼。 65 “三无记法”,谓威仪、工巧、异熟生心。 66 谓《瑜伽》卷五十六说: 依因、自在、现行分位,建立得。 67 “就”字,《金藏》有,余无。 68 《对法》卷五原文为: 谓若生欲界,欲、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藏文“及生得善”四字乃在此处。下文同﹞,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生欲界,三界烦恼随烦恼成就者,依未离欲异生说。若已离欲,或生上地,随所离欲地,即此地烦恼随烦恼亦成就亦不成就。未永害随眠故,对治道所损故,如其次第﹝成不成就﹞。及生得善者,随所生地,即此地成就,若生色界,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生无色界,欲、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已得三界对治道,随如是如是品类对治已生,如此如此品类种子成就得不成就。随如是如是品类对治未生,如此如此品类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已得三界对治道者,谓已得出世圣道。随如是如是品类,对治已生者,谓修道所断上品等烦恼对治已生,如此如此种﹝前文作“品”﹞类种子成就得不成就者,谓已永害随眠故。 69 “有体”,谓有种体。 70 “然”字,《金藏》有,余无。 71 谓《瑜伽》卷五十二。 72 见《对法》卷五。 73 “无记”,谓威仪、工巧、异熟生心。 74 “就”字,《金藏》有,余无。 75 灵泰《抄》云: 唯说成就,不言不成。 76 谓《对法》卷五。 77 “一分无记”,为“工巧处、变化心等”。 78 谓此地成就。 79 谓同《瑜伽》所说“若不为邪见损伏”。 80 谓染法种子。 81 “体”谓种子体,有能生之用。 82 《瑜伽》少分,谓仅说用,不说体。 83 道邑《义蕴》云: 彼论染法及生得善,约体约用名成不成,亦不约现行名种子成就也。 84 “者”字,《金藏》有。 85 “者”字,《金藏》有,余无。 86 如理《义演》云: 次下简略有二:初、约用简,二、约体简。用中有二:初、约七识简,二、约见修道简。约识简者,意云第七识中烦恼,奢摩他不能伏,故成就。六识中分别迷理起者,行相猛利,世道不能伏,故成。修道俱生迷事起者,六行能伏,不成。六行本伏迷事惑故。我见不伏,余贪等伏。 87 《金藏》作“断”,余作“门”。 88 如理《义演》云: 此意说六识中烦恼欲界系者,总为九品,证第二、三果时,总不成,六识中我见亦断,故云“此依我见等离欲断说”。 89 如理《义演》云: 此别一师义。此师意说如六识中有九品惑,我见为第九品,余八品离欲时断,不成;第九品我见至极果方断,成;据此义,故“不尔通成﹝及﹞不成”也。 90 如理《义演》云: 意说无记法先被见道惑缚,即无记,名成。入见道断见惑缚时,便舍无记法,故说无记,名不成。 91 如理《义演》云: 若据种子体说,至佛果断,名不成。余一切时,名成。不违圣道故,故云“不尔名成”。 《枢要》卷中云: 云成不成中,种子成就,但有二乘及出世道,成不成;不说菩萨。菩萨见道前,二障亦有成不成;应说二乘烦恼种有成不成,所知一向成。菩萨双说,资粮位,俱生成,分别成不成;加行位,一向不成,俱生通成不成。入见道已,修道有成不成;见道﹝所断﹞一向不成。修道﹝所断﹞,第七﹝识﹞一向成,第六﹝识﹞有成不成;烦恼障种修不断,一向成。所知障种,有成不成。应各思准。 92 “依”字,《金藏》作“作”。 93 “体”,谓种子。 94 《金藏》作“准”,余作“唯”。 95 “应”字,《义蕴》释文作“影”。 96 道邑《义蕴》云: 无记、生得善,准《瑜伽》文虽言未被损伏皆名成就,今约被损,亦名不成。彼文虽不说体,然准《对法》,亦可说之,故言“应互相准”。 97 见《瑜伽》卷五十二。 98 谓一分无记法生缘所摄受。 99 如理《义演》云: 有强盛用,有胜功能所熏习时,傍资彼无记种子令得增盛,名无记增盛种子。 100 《对法》卷五原文为: 自在成就者,谓诸方便善法。若世出世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等功德及一分无记法,由自在成就故成就。方便善法者,谓闻所生慧等。虽先有种子,若离今生数习增长,终不能起现前故。一分无记法者,谓工巧处、变化心等。 101 灵泰《抄》云: 然此自在中,多分取心,不取于色。以心有自在故,即说取缘威仪心,故威仪心,缘工巧心,及发工巧心。 102 即除异熟生。 103 智周《演秘》云: 邪见加行,亦名邪见。即断加行、生得二善。 104 如理《义演》云: 如初地离分别惑起无漏正智证真如时。当此之时,无记不起用,名不成就,不尔,名成。其体,至佛果位不起,名体不成。佛果既圆,无无记法故。 105 “已”字,《金藏》误作“曰”。 106 “成”字,《金藏》无。 107 《对法》卷五原文为: 现行成就者,谓诸蕴、界、处,法随所现前若善,若不善,若无记,彼由现行成就故成就。若已断善根者﹝《杂集论述记》卷十六云“顺益,名善;能生,名根;邪见在身,善根不续,目之为断”。《瑜伽》卷一云“云何断善根?谓利根者成就上品诸恶意乐(及)现行法故,得随顺彼恶友故,彼邪见缠,极重圆满到究竟故,彼于一切恶现行中,得无畏故,无哀愍故,能断善根。此中种子,亦名善根。无贪嗔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现行善根相违相续,名断善根,非由永拔彼种子故”﹞,所有善法,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若非涅槃一阐底迦﹝梵文为“icchantika”;藏文为“'dod chen po”﹞,究竟成就杂染诸法,由缺解脱因,亦名阿颠底迦﹝梵文为“atyantika”;藏文为“gtan du ba”﹞以彼解脱得因毕竟不成就故。问:何等名为解脱得因?答:若于真如先已﹝原作“以”,今改﹞集起﹝藏文作“gnas pa”﹞烦恼粗重,若遇随顺得对治缘,便能永害。此堪任性,名解脱得因。若此相违,名无解脱因。问:于成就、善巧,得何胜利?答:善了知诸法增减故,于世兴衰离决定想,及至能断若爱若恚。 108 “名”字,《金藏》无。 109 见《枢要》卷中,已如前引。 110 然《显扬》卷一则离现行为二云: 得者,此复三种:一、诸行种子所摄相续差别性,二、自在生起相续差别性,三、自相生起相续差别性。 慧沼《了义灯》卷六会违云: 与《瑜伽》﹝卷五十二﹞同。云“自在生起相续差别性”者,以加行等善法种子有胜功能起现行已,而得自在,名“自在生起”。若二现行,名“自相生起”。以起现行,名自相起。 智周《演秘》增一解云: 《显扬论》意:种子类同,故合为一。现行相别,故开二种。 111 “断体”二字,《金藏》无。 112 灵泰《抄》解论下文“此类虽多”云: 若起一有心时,余烦恼皆不得起。即一一法上皆有非得。若起恶心时,即余百千万善、无记,皆不得起,皆有一个非得,故言此类多也。 113 谓有依处、差别二种义门。 114 “他”,谓他身。 115 即依他起外,亦即以生缘摄受增盛之种子为因以外。 116 见《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八初: 得有三种:一、有为法得,二、择灭得,三、非择灭得。 117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八云: 有为法得:随所得法性类差别,以有为法能有作用引自得故。 《杂集论述记》卷九云: 得属所得者,性与所得相属,随彼增减故。 118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八云: 择灭得:随能证道性类差别。以诸择灭自无作用,但由道力求证彼时,引彼得故。 《杂集论述记》云: 属道者,性与道相属,随道三品,得亦尔故。 智周《演秘》云: 得是有为,故灭能得,不属所得。为、无为别。六行断惑,此能得得即是有漏。若无漏智所证灭得,得即无漏。有宗六行而能断惑得择灭也。 119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八云: 非择灭得,随自所依性类差别。以非择灭自无作用,非道所求。彼得但依命根、众同分,而现前故。问:非得,随何性类差别?答:彼定不随所不得法,以相违故,又不随道非道所求故。但依命根、众同分转,故随所依性类差别。问:若诸非得,非择灭得,俱随所依性类差别者,所依或异熟,或唯等流,此二随何性类差别?答:随等流性,以义偏故,异熟非偏,故不随立。 《杂集论述记》云: 属所依者,所依谓同分。以非择非有为,非道得故,其得但属所依。 又云: 其非择灭得,或属所依。种离本识无别体故。或属种子,皆是种子缘缺不生故。然如佛果邪理不生,岂依种子?故属所依。 120 《杂集论述记》云: 谓六行伏惑,其种缘缺不生,所得无为,非择灭摄。诸论皆说不唯害随眠故。......六行伏惑,便入圣道,种非重生,故不属于种。非是毕竟缘缺不生,故不属所依。道力得故,但属于道。 121 《杂集论述记》接上文引云: 除此,余非择灭得定属所依。所依,即是阿赖耶识。今以理准,大乘非择,缘合后生。种非永灭,故非择得但属法种。不同小乘法体永无,属所依故。......种永灭故。﹝《瑜伽》﹞五十三说于见道中,无想天定毕竟不生故。 《瑜伽》卷五十三原文为: 若学见迹,于卵湿二生、北拘卢洲﹝梵文为“uttarakuru”﹞、无想天、若女、若扇搋迦﹝梵文为“sandhaka”﹞、若半择迦﹝梵文为“pandaka”﹞、无形、二形等生,及于后有若爱若愿,所得非择灭,当知一向决定。 122 《杂集论述记》云: 如缘合后生法。 123 智周《演秘》云: 缘六行道,证无漏道。 124 《对法论述记》卷九: 然今于此,复作分别:小乘有为得通三性、有漏、无漏,大乘同之。小乘择灭得,唯善性,通有漏、无漏。大乘善性同彼,唯无漏摄。诸论皆云择灭者永害随眠故。其非择得,小乘唯无记、有漏;属同分故。大乘通三性。此约通,亦依种子及所依上而建立故。《对法》第四等种通三种﹝如云“随逐善者,谓即彼诸法习气。......随逐不善者,谓即彼习气。......随逐无记者,谓即彼戏论习气。以名身等,熏习心故,由此习气后戏论生”﹞,故云通有漏及无漏摄。如来身中,有善得故,邪理不生。 125 《杂集论述记》卷九: ﹝第﹞三﹝义门﹞大小者,小乘立二﹝《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八云“问:所说得为更有得,为无耶?若更有得者,得复有得,何非无穷?若更无得者,此得由何可说成就?答:应说得复有得。问:若尔,应成无穷!答:无穷亦无有过。由此,生死难断难越。或无量得皆一刹那俱生而灭,无无穷过。如是说者,一刹那中但有三法:一、彼法,二、得,三、得得。由得故,成就彼法及得得。由得得故,成就得。由更互得,故非无穷”﹞,大乘唯一。得彼法已,能自成故,然无文证。诸论等中,但说于法假建立得,不见于得复立得故。又若立小,便许小得重假而立。 问:且如大得得现行无别得得,见分缘种子无别见见!彼云以见缘相,作相解,却自缘时非相解,其相不自缘。得据成就说,故无别得得。若尔,以得例相,应无小相!设无小相者,应解云:见分量非量,见分不自缘;得无量非量,所以能自得。又准忿恨等上有生等相,既许假上而复立假;大得虽是假法,何妨更得立?答:假立亦无妨;但既能自得,何更须立? 126 道邑《义蕴》云: 如诸异生不成就圣法,即是自在不成就,亦是现行不成,种用不成,现体不成。此之非得,既属能障惑种,准知圣不成就烦恼,即种子不成就。此之非得,合属能断之圣道种也。自余非得,准例应思。 127 “量”字,《金藏》作“位”。 128 无色界四蕴。 129 “有二”,《金藏》作“生名”。 130 “人”字,《金藏》无。 131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五初: 问:何故名异生性?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能令有情起异类见、异类烦恼、造异类业、受异类果、异类生故,名异生性。复次,能令有情堕异界故、往异趣故、受异生故,名异生性。复次,能令有情信异师故、作异相故、受异法故、行异行故、求异果故,名异生性。大德说曰:能令有情依止异类界、趣、生、有,发起种种颠倒烦恼,造作增长感后有业,轮转生死,无分限故,名异生性。阿毗达磨诸论师言:异生分故、异生体故,名异生性。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异生类故,名异生性。胁尊者言异生依故、障圣性故,名异生性。 132 《瑜伽》卷五十二云: 一、无般涅槃法种姓所摄。 133 《瑜伽》卷五十二云: 二、声闻种姓之所随逐,三、独觉种姓之所随逐。 134 “无”字,《金藏》误作“光”。 135 道邑《义蕴》云: 此约回心者。诸已得生空智,名圣性。未断分别所知障,名凡性,故名“俱句”。 136 《述记》卷五十七有六义门释十障:一、出体,二、对三乘明断 同异,三、明障道俱不俱,四、释二道别,五、以此障即二十二愚,六、以障即无明为同为异。十障之第一障即异生性障。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忏悔不是在佛菩萨面前,说我过去怎么错、怎么错,错了一大堆又造一次错,这哪里叫忏悔法?真正忏悔是下定决心断恶修善,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能与十善相应——这是世尊教初学的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