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二·九、略辨识相彰能变体


2014/9/4    热度:167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二·九、略辨识相彰能变体

 

  【论文】

  二·一五七 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

  【疏翼】

  初一颂半略释外难略标识相中,第一长行广释上之三句答难、破执、略标论宗已,今长行广释下之三句,略辨识相、彰能变体。

  【述记·卷十二】

  上来虽有略广二段1,总是解颂上之三句,答颂前问2讫。自下释颂3下之三句。于中有二:初、别解三句,后、别解能变义。三句不同,即分4为二5,此解初句也。

  “所变相”者,释颂“此”言。此见、相分相状,各各有无量故。所言“唯”者,是决定义,此见、相分所依自体能变之识,体类定三,非增减故;或简别义,如前6已说。

  【疏翼】

  此解第一颂半之第四句“此能变唯三”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既能变识体有差别,今尚未知,为显差别,故说颂曰:此能变唯三。

  论曰:若于是处假立为我,及假立为法,即此亦由因事及果事故,而有差别。此中因能变者,谓于阿赖耶识中所增长异熟及等流习气。果能变者,谓由先业所感缘圆满时,异熟习气乃得生故,引起诸余众同分中阿赖耶识,并由等流习气得生故,从阿赖耶识生起转识及染污意。

  此中由善不善转识,于阿赖耶识中生起异熟习气及等流习气,由无记转识及染污意生起等流习气。

  【论文】

  二·一五八 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

  【疏翼】

  第二长行广释下之三句﹝即一颂半中之第四句至第六句﹞略辨识相彰能变体中,第二合解下二句。文分为四:一、解“异熟”名,二、解“思量”名,三、解“了别”名,四、解“及”字。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二】

  合解下二句7。谓初二识及第三识,如理应知。

  “多异熟”者,谓此识体总有三位:

  一、我爱执藏现行8位:即唯七地以前菩萨、二乘有学、一切异生,从无始来,谓名“阿赖耶”9。至无人执位,此名“执藏”。

  二、善恶业果位:谓从无始乃至菩萨金刚心时10,或解脱道时,乃至二乘无余依位,谓名“毗播迦”11——此云“异熟识”,“毗”12者,异也,“播迦”13,熟义——至无所知障位。

  三、相续执持位:谓从无始乃至如来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谓名“阿陀那”14,此云15“执持”,或名“心”等。

  长短分限,不过三位。以“异熟”名,通初、二位16,故论说言“多异熟性故”。不言初,以狭故;不言后,以宽故。

  宽、狭何事遮不说也?

  此中意说熏习位识。若说宽时,佛无熏习,说即无用;若说狭时,八地以后,犹有熏习,便为不足。又但说因有虚妄位,不说于佛,故说异熟识是“多异熟性”,宽、狭皆得。

  又为五位:一、异生位,二、二乘有学位,三、二乘无学位,四、十地菩萨位,五、如来位。“异熟”一名,通前四位,故言“多异熟性”,不说余名。

  又十三住17,通十二故18。又七地,如《枢要》说19。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云:

  所说三种能变,今尚未知,为显彼差别,故说颂曰: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论曰:如是三种能变者,所谓异熟、所谓思量及所谓了别境识。此中由善不善业习气异熟增上力故,随能引生所感果体,如是名为异熟。染污意者,谓恒思量为我性故,名为思量﹝或译为“由以恒审思量为性故,思量为我”﹞。眼等六识别别显现色等境界故,名为能了别境。

  【论文】

  二·一五九 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

  【疏翼】

  第二合解下句中,第二解“思量”名。

  【述记·卷十二】

  谓第七识恒审思量。

  此说“恒”言,简第六识。意识20虽“审思”,而非是21“恒”22,有间断故;次“审思”言,复简第八,第八虽“恒”,非“审思”故;“恒审思量”,双简五识,彼非恒起、非审思故。

  若言此识实内思量,何故此中不言内者,通无漏说,佛此亦缘外境相故。

  此“恒”等言,各有所简,如《枢要》说23。

  【论文】

  二·一六○ 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相粗故。

  【疏翼】

  第二合解下一句中,第三解“了别”名。即解下之三句中,第三句“了别境识”。

  【述记·卷十二】

  下、解第三句也。以前六识同了粗境,异七、八故,合为一名。

  问:此前六识亦缘细境,如佛六识等,何故但名粗?答:一、多分故24,二、易知故,三、诸有情共可悉故,四、内外道皆许有故,五、大小乘所极成故,六、不共义故,七、八二识不粗了故。

  此后二识25,亦通净名,非所熏故,又互显故26。以上如《枢要》说27。

  【疏翼】

  以上解后二句讫。

  【论文】

  二·一六一 “及”言,显六合为一种。

  【疏翼】

  第二合解下二句中,第四解“及”字。

  【述记·卷十二】

  谓前颂28言“及了别境识”,解彼“及”字。

  “及”者,合集义。以“了境识”六种不同,今合为一,名为“了境”,故言“及”也。“及”字虽通“相违及”等,今显“合集”,故解“及”言。

  【疏翼】

  以上别解后三句讫。

  【论文】

  二·一六二 此三皆名能变者,能变有二种:

  【疏翼】

  第二长行广解下之三句,略辨识相、彰能变体中,第二别解能变义。

  【述记·卷十二】

  上来虽别解后三句,出能变体,然未解释能变之义,故今应说。于中有三:初、牒列数,次、依标解29,后、总料简。初、牒“能变”列其数也。

  束三能变合为二种,即以二30义解“能变”也31。

  【论文】

  二·一六三 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

  【疏翼】

  第二别解能变义中,第二依标解。文分为二:一、因能变,二、果能变。初中又二:一、总列二因,二、依列别解。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十二】

  次、依标解,为二文也。

  此言“因”者,即所由故,谓种子也。办体生现,为现行生之所由32也,此名,唯望现果为名。据理而言,应名果变,种及33现行所引生故,今34望果说现行因故。

  “变”者,是转变义35。在三能变初异熟中,显所依止能持之识所有等流、异熟二种习气是也。

  言“习气”者,是现气分36,熏习37所成,故名“习气”。自性亲因,名等流种38。异性招感,名异熟种。一种子,二种摄尽,士用、增上于此二中,假施设立,故不说之。

  谓“因”即“能变”名,“因能变”,谓此二因能变生后自类种、同39类现行,及异熟果故40。

  【论文】

  二·一六四 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

  【疏翼】

  第一因能变中,第二依列别解。于中有二:一、解等流习气,二、解异熟习气。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二】

  不以等流所变之果显其自性,但举等流能变之因以显自体。义显所生通诸有漏三性之法各自种子,所引八识各各自果名言种子41是也42。

  “等”,谓相似;“流”,谓流类;即种子与果性同43。相似,名“等”;果是彼类,名之为“流”;即从等所流,从因为名,故名“等流”。即等之流,依士释也。即名言熏习种子,是等流之习气,名“等流习气”。等流非因名,故等流习气,非持业释。以第八识不能熏故,唯说七生44。七唯无记45,六通三性。

  【论文】

  二·一六五 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

  【疏翼】

  第二依列别解中,第二解异熟习气。

  【述记·卷十二】

  前等流因,是因缘种,其所生果,即通八识种。此异熟因、增上缘种,即是有分46熏习种子。不以所生异熟之果显其因性,但举此“因能变”之因以彰自体,义显所生47除第七识48,可49通余识及五蕴等无记之法50。

  此体虽51通善恶二性,果唯无记。前因52因果,皆通三性。第七识,唯无记,非异熟因,势力羸劣,不感果也。此非异熟,有覆性故,第八不能熏53此中皆不说。

  明“因能变”,即是种子转变生果。果,通种子及与现行,自类种子亦相生故。《瑜伽》第五“种子七义54”云:与他性为因,亦与后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

  举“因能变”,意显七识等诸现行法,亦名为“因”,亦名“能变”。故二习气,各举能熏诸因缘体办体生果者名“因能变”。故转变之义,通现种也。种因变,唯在第八;现因变,通余七识;不说我见熏习种子55,离此二外56,无别体故,于名言中别离出故,不能别招后果生故。

  言“异熟”者,如前已说57。“异熟习气”,唯依士释,果是“异熟”,因名“习气”故。第八,唯果变,而非因58;种子,因变而非果;现七识亦因,亦果能变;前六识中异熟无记心等,同第八识,唯果能变,非能熏故;至下59当知。

  问:既说现行为因能变,种子何故非果能变?对谁名因?

  答:此中果变谓有缘法60,能变现义,故种子非61。若体是果,而能转变,种子亦是62。今论但说有“八识生,现种种相”63,故知但说现行果法,名果64能变,由65以变现名能变故,种子但以转变名变。

  “等流能变”,或是持业,或依士释。“异熟能变”唯依士释66。三熏习等,下自当说67。

  【疏翼】

  以上第二依标解中,第一明因能变讫。

  【论文】

  二·一六六 二、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

  【疏翼】

  第二依标解中,第二明果能变。

  【述记·卷十二】

  即前二因所生现果,谓有缘法能变现者,名“果能变”,非因所生皆名为果能变。不尔,种子应名“果能变”,自相生故68。此果能变,即自证分,能变现生见相分果。

  此言“变”者,与前不同69,是有缘变70,变现为义。识中种子,果之所变,识所缘故71。由前等流能变力故,八识三性因缘果生;由前异熟能变力故,除第七识,余之七识无记果生。举因显果,无记之法,体性羸劣,要等流、异熟二因所生名果能变,余则不尔。

  “种种相”者,显相应等见、相法,五蕴非一,言“种种”也。

  若种子,唯转变,名变;若第八识,唯变现,名变;若能变七识,得二变名。此前所说,并在因位有漏之心。若在因位,无漏之心72唯第六、七;种及现行,唯有等流因果能变。若佛果位,八识现行,唯有等流果能变摄,以在果位不熏习故;其诸种子,名因能变,生自类种及现行故73。三界具几,如理应思74。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能变义中,第二依标解讫。

  【论文】

  二·一六七 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

  【疏翼】

  第二别解能变义中,第三总料简。文分为二:一、料简初能变,二、料简次能变。初中又二:一、明生何及如何生,二、明起何果。此初中初文。

  【述记·卷十二】

  后、总料75简前因能变等流习气。

  习气76者,种子也。必有其果,未知生何、如何生果、能起何果,即有三义。今显所生,通于八识77,能为因缘生八识也78。

  “体”,谓体性,“相”,谓相状,自证、见、相,俱名为识79。

  【论文】

  二·一六八 名等流果,果似因故。

  【疏翼】

  第一料简初能变中,第二明起何果。

  【述记·卷十二】

  显是何果。

  释等流义,为因缘生。因缘之法,必同性故80。

  【疏翼】

  以上第一料简初能变讫。

  【论文】

  二·一六九 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

  【疏翼】

  第三总料简中,第二料简次能变。于中分二:一、明生何及如何生,二、明起何果。初又分二:一、明生第八识,二、明生前六识。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十二】

  前因能变中,言异熟习气,既是种子,未知生何、如何生。今显增上缘生,不亲生故。所生真异熟者,唯第八识。增上缘生,性不同故,唯第八识是总果故,是果之主,余果方生,主引生故。由强胜业引总果已81,余别弱业,方能生果。据其胜业名引,引余业生故。报亦名引,引余果故。业胜名引,果无间故,说“恒相续”。由恒相续,及是引果,立“异82熟”名,余法不83尔。

  【论文】

  二·一七○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

  【疏翼】

  第一明生何及如何生中,第二明生前六识。

  【述记·卷十二】

  显异熟因所生未尽。

  即明亦感前之六识,俱增上缘。此是别果,故业名“满”。“引”如作模,“满”如填彩。以此六识,从第八识真异熟起,名“异熟生”。以非是主,有间断故,不名真异熟。成圆果事,具足果事,名之为“满”。亦通因果,皆有满义,业胜名“满”。

  【疏翼】

  以上第一明生何,及如何生讫。

  【论文】

  二·一七一 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

  【疏翼】

  第二料简次异熟能变中,第二明起何果。于中分二:一、明异熟果及释异熟,二、明能变果识为真异熟。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二】

  释生何果。

  言异熟果及释异熟。因是善恶,果无记故,别从总称,二种俱名异熟果,即由知前所说84故。其第七识,非异熟种之所引生,因位唯染85,果无漏故。

  问:六识报者,非真异熟,名异熟生者,善等三性法应名“异熟”生?并从真实异熟起故。

  答曰:不然。《对法》第五说:若法是异熟,从异熟起者,名“异熟生”86。善等唯87从彼起,不是异熟,故不名“异熟生”。

  若尔88,即真异熟从自前念及种起故,应名异熟生?合具二义故!

  答曰:可然。如《瑜伽》六十三〈有心地〉89,广说如彼90。

  今应义释:若法异熟,从异熟起,无间91断、遍者,名为异熟,名“异熟生”。若法异熟,从异熟起,有间、不遍者,名“异熟生”,不名异熟。若法非异熟,有间、不遍,虽从异熟起,不名异熟,不名“异熟生”。若法有漏,依异熟者,可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漏种子,皆名异熟生。由是,无漏种子不名“异熟生”,体92非有漏,不同性故。若法有为,依异熟有,不名异熟,名“异熟生”,因中无漏,并名“异熟生”。

  故五十七云:二十二根一切,皆有异熟种子93。由是,佛果诸无漏法非“异熟生”。若法缘合,与本性别,变异而熟,果始能生,名“异熟生”;即一切有为,皆“异熟生”,故具知根94名“异熟生”。

  今五义中,取第一义,唯第八识,不取于余95。

  【论文】

  二·一七二 此中且说我爱执藏——持杂染种,能变果识——名为异熟,非谓一切。

  【疏翼】

  第二明起何果中,第二明能变果识为真异熟。

  【述记·卷十二】

  虽异熟果通七识有,今初能变,唯真异熟,我所藏故,持染种故,名真异熟。非说一切业所感者,皆初能变。

  “持杂染种”,即显善恶业果名识。“能变果识”者,显此非是能变之中因能变也,不能熏故。“我爱执藏”,显初名也96。言“异熟”者,或异时而熟,或变异97而熟,或异类而熟,或异熟因所招,名异熟果98。

  前二、无文解;第三、第四,依士释,或持业释,异熟即果故。然下十因得五果处,彼自料简,故今不述,如第八卷99。

  此中所言“异熟生”者,一切色法,非第八品,亦异熟生。此但举心,心为胜故100。

  【疏翼】

  以上三种三判本颂之第一种三判中,初一颂半略释外难总标识相讫。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