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二·十二、漏无漏种三性分别
2014/9/4   热度:122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二·十二、漏无漏种三性分别 【论文】 二·二○○ 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 【疏翼】 第三广释中,第六三性分别。文分为二:一、有漏种三性分别,二、无漏种三性分别。初中又二:一、唯无记所以,二、通三性所由。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十三】 自下第六、三性分别。 此有漏种与本第八体无别故,性类是同,唯是无记。 【论文】 二·二○一 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 【疏翼】 第一有漏种三性分别中,第二通三性所由。 【述记·卷十三】 能、所生法,皆通善等,故通三性。谓此种子本能熏习现行之因,及后所生现行之果,皆通三性,故言因果俱善等性,即是功能差别门说。非依体门,性唯无记,如前已说。 问:何故尔? 答:不相违。无记,不违善恶品故。《对法》第1三末及第四初:等起善等即是种子2,此三性同。及《瑜伽论》九十六云:谓十八界,各决定有差别种子3。广解种子,稍胜余4文。 此辨有漏种。 【疏翼】 以上第六三性分别门中,第一有漏种三性分别讫。 【论文】 二·二○二 诸无漏种,非异熟识性所摄故,因果俱是善性摄故,唯名为善。 【疏翼】 第六三性分别门中,第二无漏种三性分别。于中分三:一、善摄所以,二、引教兴问,三、两释作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三】 无漏种云何? 此无漏种,非异熟识性所摄故,故非无记,体性不顺本识体故,体既不同,不可相5即。又性、类别,能治、所治、漏、无漏殊,不可相即。故一“性”言,义乃合6通体、类二种。 既不从识名无记性,此为何性? 因果俱是善性摄故,唯名为善。若法尔种,前念同类因本性是善,后念等流果是善,亦然;乃至后生现行果,亦尔。既法尔力,非第八性之所摄故,因果7是善性,亦无有过。此即种子未熏习位,自类相望有如是义。若后熏习,由见道前闻思等熏,令其8增长,虽有漏因,增上缘中为果增长,然亦名善。见道以去,理显可知,故唯善性,非恶、无记。法尔一切,无漏之法顺理、违生9,无恶、无记10。 【论文】 二·二○三 若尔,何故〈决择分〉说:二十二根,一切皆有异熟种子,皆异熟生? 【疏翼】 第二无漏种三性分别中,第二引教兴问。 【述记·卷十三】 问曰:无漏与识性类别,不得随识名无记。无漏与识体不同,应非随识名异熟!为有此义,故此论问:第五十七〈决择分〉说“二十二根,一切皆有异熟种子11”,又说一切“皆异熟生12”。 此为二问13:一、异熟种,二、异熟生。 【论文】 二·二○四 虽名异熟,而非无记;依异熟故,名异熟种。 【疏翼】 第二无漏种三性分别中,第三两释作答。于此有二:一、齐义释,二、不齐释。初中又二:一、暂依同名异熟,二、举喻以成。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十三】 此诸种子,虽名异熟,而非无记。何故尔也?体非异熟,由所依识是异熟故,名异熟种。 【论文】 二·二○五 异性相依,如眼等识。 【疏翼】 第一齐义释中,第二举喻以成。 【述记·卷十三】 若尔,此等体非无记,依无记故,应名无记!如眼等识,异性相依,从根为名,但名眼识,即依士14释。依眼根识,名眼识也,不可说言识依眼故,亦名无记。 应返质云:无漏依识名异熟,亦令从识名无记,识依于眼名眼识,亦应从眼名无记?此既15不尔,彼云何然!故无漏种,不名无记。此除佛无漏,即齐义解16。 【疏翼】 以上第三两释作答中,第一齐义释讫。 【论文】 二·二○六 或无漏种,由熏习力,转变成熟,立异熟名,非无记性所摄异熟。 【疏翼】 第三两释作答中,第二不齐释。 【述记·卷十三】 又有不齐释。 此“无漏种,由熏习力,转变成熟”,与本种异,“立异熟名”。即转变已,而方成熟,能生现行;非如善恶而为因故,所招无记性所摄之异熟,非是因果性别之17异。果起酬因,说名为熟之18异熟也19,此通佛果诸无漏种20,又设除佛21。此中但言经熏习气,非未熏时自类变异而成熟位22。所以者何?如前所解如眼识等,即唯自类未熏时义。今此中解,即熏已位23。 又复前解,通熏、未熏。此解但据已熏之种,据显偏说。又前解,通已熏、未熏。今解据三家24种子无诤义,法尔自类有不许故;若言熏者,诸皆许故25;前约本有等义,此约新熏等义,故文差别;故《瑜伽论》26:二十二根,皆名异熟。无处而言皆通无记,不可为难。如此文义,诸论未详,古昔文抄,皆须毁弃。 【疏翼】 以上第六三性分别讫。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无我,只有别人没有我,这个人修行容易契入,他契入佛境界的条件有了。念念执着我,你要知道,有我,就有贪嗔痴慢,就有名闻利养,就有嫉妒障碍。看到别人比我好,心里难过,严重的,“怎么样去障碍他,怎么样去破坏他”,那你就造恶业。这个恶业,你自己一定要受。你障碍别人的道业,你自己决定不能够开悟,决定不能够证果;你障碍别人的教学,你的果报一定得愚痴。如果我们能把念头转过来,看到别人有好处,能生欢喜心,能生随喜心,那功德就无量。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