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包容的智慧 七、管理 7 菩萨心肠+现代管理


2014/9/4    热度:170   

 

  星云法师:包容的智慧 七、管理 7 菩萨心肠+现代管理

  星云大师:

  佛陀为了求得真正的解脱,毅然抛下荣华富贵,舍离一切五欲爱染,过着艰苦的修道生活。成道之后,他勇于挑战当时阶级森严的印度社会,以慈悲平等的真理,发出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主张,后来又有“四姓出家,同为释氏”四海皆兄弟的宣言。佛陀慈悲平等的主义,终于为数千年来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带来了光明。

  中国佛教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当政者的政策,逐渐演变成远离社会人群,封闭自守的山林佛教,使得佛教无法普度众生。民初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力排旧弊,倡导佛教革命,喊出“人间佛教”的革新口号。他认为学佛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将人做好,离佛也就不远了。我深受太虚大师的影响,渡海来台后,将“人间佛教”从寺院带入社会,从僧众带到信众,把佛法落实于生活中,期使“人间佛教”的理念发扬光大。

  长乐先生:

  中国佛教史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自隋唐以后,“禅宗”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而禅宗最核心处,就是把人心、自性归结为一切诸法的落脚点。后人还提出了一个“六祖革命”,认为它对“人间佛教”思想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星云大师:

  佛陀出生、修行、成道都在人间,所以佛教也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是帮助人生幸福安乐的。五戒十善、六度四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

  在印度,僧团是一个引导社会道德归趣、超越国家权力的出世间团体;然而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一切都附属于政治而存在,随君主的施政方针而起伏兴衰。民国以来,太虚大师极力提倡人间佛教,一些年轻僧侣受到大师的影响,对未来佛教应何去何从有了新的体认,致力于推动佛教的现代化。

  近来,佛教曾经举办不少义学,礼请名师大德为国家造育英才,也提供了各种医疗救济、教育、文化事业,造福社会。今后,只要能对国家民生、社会大众、经济利益、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佛教徒都应该去做,这叫做普济群生。现代佛教的走向必定要合乎现代大众所需;现代大众不需要的,也应该是现代佛教所不取的。

  长乐先生:

  我在佛光山走了一圈,领略到它的事业规模与管理,叹为观止。菩萨心肠加上现代管理,“人间佛教”好比是把云霞落成了地上的花朵。

  星云大师:

  自从创建佛光山以来,我一直在为教育、文化、慈善的佛教事业而努力。开办培养弘法人才的佛教学院,以及一般的社会学校;办有出版社,编辑佛教丛书刊物,办报纸,设电视台;设立养老院、育幼院、诊所等福祉设施。佛光山是希望透过佛教事业的创办,为佛教开创新纪元。

  如今,佛光山在美国创办了一所西来大学,已经加入美国西区大*盟。它是中国佛教在美国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写下了中国人在美办学的历史新页,被《圣盖博谷论坛报》记者称作“佛教的哈佛大学”。当初玄奘大师将*带回东土,我们不让先贤,在13个世纪以后,也推促了*西传。很希望有远见、有抱负的青年都能来西来大学就读,让中国人创办的佛教大学能媲美常春藤名校,在美国扬眉吐气。

  长乐先生:

  把东方文化融合于西方文化,在当今浮躁的物质世界里点燃的是智慧之灯,它所融洽的是族群关系,彰显的是人类文明。

----------------------------------------------------------------------------------------------------------------

更多星云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古人说“做人难”,做人都难,那成佛就更难了。你要想成佛,要把人做好;人不能做好,成佛没希望,这是我们要觉悟的。现在人与人之间,最困难的是不能互相包容,不能互相体谅,不能互助合作,这是我们很难过的事情!大家在一起相聚这么多年,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做人难!做人难,学佛就更难了。难在哪里?我们的毛病习气太深了。毛病习气太深,我们的善心很难生出来,处处怎么样?嫉妒、障碍。“反正是我不高兴,我就要找人麻烦”,这个念头是罪过!《地藏经》上讲,“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不要说言语造作是业是罪,起心动念都是。所以说,做人不容易,这一生来到人间,时间很短暂,你要是做不好,这一死,就又到恶道去,就回到恶道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