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会: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一(之上)
2014/9/4   热度:196
师会: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一(之上) 玉峰沙门 师会 述 【科01】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一题之中能所两重初者章是能诠上皆所诠谓以玄言妙语开释显章一乘因果分齐也二者华严是能诠次六字是所诠谓无尽教海诠示一乘因果二大甚深分齐今章显明兹义从诠就旨以立章题全取他名有财释也经题之义备乎大疏无尽部类今将略出然圆教微言必穷法界既尽如来辨力各遍虚空毛端刹海尽未来际顿说常说若斯之教岂可限其部帙今准经文自狭之宽拆为十类一略本经二下本经三中本经四上本经五普眼经六同说经七异说经八主伴经九眷属经十圆满经解云然上诸经皆各诠显一乘教义分齐若以同别开判者前八别教以虽互为主伴皆是无尽法海故第九一经义当同教以随一方逐机少说但为方便非主经故是故下同教中始自一乘二三乘等并列余经皆是第九眷属经摄良由是方便故末不离本是依本而成故应法界故入一乘摄是故同教亦三亦一也第十经者总融诸本为一圆融无边教轮谓以圆教摄前诸教一一同圆一切三乘等法本来是彼一乘法故海中百川无非海也唯是圆别或于圆中开前同别当知吾家所宗圆顿该尽如来难思教海总曰华严通显一乘教义二大分齐故立斯题余诸异名作者一时略举耳。 【科01】京大荐福寺沙门 法藏 述 【科02】今将开释迦如来海印三昧一乘教义。 如来者即十身如来也海印者即斯经所依定也以一乘同别要依海印定起不同三乘依法住智说故标海印以定其宗然此三昧从喻受名良以如来证圆智满堕果海时所起无方大用略说十大三昧此门正当依体起用遂起无尽身云遍于时处顿演此经故曰所依是所证得故无出入之相广如贤首品释梵语三昧此云正受或云等持正思惟等一乘者即不二摩诃衍法也龙树曰大本华严契经所说圆圆海也或称一味大乘太一曰性起树藏内庄一乘外严三乘及小乘等有一觉门向菩提树下唯有因果二位佛及普贤二人开见为可化众生张大教纲等是即圆融理智普别行等而为其体而言一者谓不一名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非一切一亦非一一切诸法互相涉入事事无碍相入相即无不镕融同一法界皆如此故总一切法都是一乘方称经宗故圭山曰统收不异谓之一运载含融谓之乘谓教理行果皆有运载义故总名一乘无一一法非此乘摄故不无他名一不二名一等也教义如下释。 【科03】略作十门。 建立一乘第一 教义摄益第二 古今立教第三 分教开宗第四 乘教开合第五 教起前后第六 决择其意第七 施设异相第八 所诠差别第九 义理分齐第十 【科04】初明建立一乘者。 言初明建立一乘者谓吾祖以大手显笔章此道以示后昆首辨斯义故曰初明言建立者孔目曰一乘法义佛及普贤愿行建立有情众生依而住持三乘法义众生业行建立佛菩萨等依而住持故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等有人云吾祖建立者非也且佛及普贤等所证之道却俟祖师而建立哉。 【科05】此一乘教义分齐开为二门一别教二同教。 然此一乘者即缘起自体无尽普法也言教义者即下因果二大也古有多说有云能诠之教为因分所诠之义为果分吾祖曰此说甚疏镇国又云令乖文旨及乎崇观已来释通此章疏记之家驾说之流复宗此解今不免失举以正之孔目释曰因分者是教大果分者是义大所以约果说义大者为果是所克之位义大是所证之法义位相似故约之以显所以约因明教大者因是能生之位教是能目方便义位相似故约显之教证二分德量非小故名为大证分绝言是发趣者究竟所归故名为义远公亦取言教吾祖黜之清凉曰后解不取能诠者意云如经七偈亦明义大岂无能诠正应用所以甚深故名之为义可寄言说故称之为说一乘体性不离此二言分齐者因门果门摄法无遗唯普贤智方穷其底包大虚越法界无尽复无尽非算数譬喻能尽故称分齐是故文中显此教义越三乘超权渐迥异余宗包括一切玄妙难思也开为二门者难思普法超情离见启二门以示之故曰缘起理实用二门取会一别教二同教此即智论共不共也故要问云一乘教义分齐云何答一乘教有二种一共教二不共教圆教一乘所明诸义文文句句皆具一切此是不共教如华严说又曰华严一部是一乘不共教清凉曰别即不共不共顿实故又曰迥异余教又曰不共三乘二乘故孔目云一乘之法对机以明别非谓自相而可别随机论别相别别具十所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即圆融普法夐绝回异故名别也二同教者要问曰二共教则小乘教名字虽同意皆别异如诸大乘经中广说是故下同教中始于一乘至无量乘并列其中总出余经故曰余经是共教一乘三乘小乘共依故又孔目云同教门者则与三乘义同但由智回向故入一乘摄故论及问答乃云共教又共者同也诸祖乃言同教滥觞于智论广布于吾宗诸文同别皆自此始胸谈臆说无足尚者备如同教问答中辨随文释处将略出之。 【科01】初中二一性海果分当是不可说义何以故不与教相应故则十佛自境界也。 初中者别教中因果二分也何以弁此二者云华言一乘缘起自在法界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故须弁也性海果分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也是不可说义者谓圆果绝于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而弁也何以故征有何所以而不可说不与教相应故既不相应故不可形诸言也论曰是法极妙甚深独尊离机根故离教说故形于彼佛其德胜故大本华严契经中作如是说其圆圆海德诸佛胜故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圆圆海劣故菩萨二乘一切异生亦复如是性德圆满海是焉则十佛自境界者云花曰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乃离世间品明十佛义谓无著佛愿佛等是也四教三乘皆无此也故说至果全无。 【科02】故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者是也。 地论等者清凉曰直望论意即指义大为果分故不可说教大为因分是则可说探玄曰此二大义略作四门一定名二弁相三明可说不可说四释文初中所诠故所以故名之为义深故广故名之为大谓义即大故名为义大表义故显境故名之为说因于此说得彼义故教从所诠亦名为大此即大之说故名为说大此释名也下弁相云此十地中宗要有六一所依果海如大虚空二地智所证十重法界如空中所尽之处三根本地智能证法界如能依尽相四诸地后得随事起行悲智不住等五诸地加行所起解行为趣地方便六寄法显成诸地差别即十善禅支等前三合为义大后三合为说大此上二大体相也彼释地品故将究竟圆果合彼地中始智为义大也清凉疏主曰更以义求略有二种一唯就十地以明以证智为果分方便寄法等并为因分二约究竟佛果对普贤因为二分今当后义孔目与今章亦取自体寂灭圆果为义大普贤圆因为说大皆本地论故今引也探玄复明可说不可说义教义二大各有三义可说三义不可说义中一约果海可以总标令人知有名为可说不可指斥示人名不可说等具出如彼。 【科03】二是缘起因分即普贤境界也。 二缘起因分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今约教就自体相寄缘弁起故云缘起在因门显故云境界然其教大有其三种一因成就大谓慈悲愿力为起行本故名为因二因渐成就大谓闻思慧等为出世智因起之不顿故名为渐三教说修成就大谓即修慧真修契实如于正证可寄言诠故名教说教说二字正拣义大非如果分不可说故诸地之内皆有此三若约见闻即不得分教义二大若约普贤解行证义即说有其教义二大若将见闻对普贤证亦得可言见闻是教大证义是义大也。 【科04】此二无二全体遍收其犹波水思之可见。 二祖皆用此一科名以说即无说无说即说无二俱融故又不可说不异于可说以真理普遍故可说不异不可说以缘修无性故经文虽说一分义亦不少论云如实满足摄取故故云全体遍收其犹即波之水全波即水之波全水也。 【科05】就普贤门复作二门一分相门二该摄门。 就普等者虽始起于妙德圆满在于称周故隐文殊独言普贤也所以作二门者分相以彰权实该摄正示无他含万流而为其广落群峰特现其高巍乎洋哉可谓迥异余宗统收不异也。 【科06】分相门者。 分相门者分别三一教相差别也。 此即别教一乘别于三乘。 别教一乘别于三乘者至相曰依法华经约界分体相方便究竟不同故探玄云或开为二谓一乘三乘前诸教中虽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后一直显本法不通二乘故唯是一清凉曰或唯后一是不共一乘智论指此以为不共大品等经共二乘说故亦顺四乘下章曰后一即别教一乘中间三教或总为一谓一三乘教也以此皆为三人所得故亦名称法本教逐机末教或名究竟乘方便乘然于五教有乎二说一诸教为三乘后一为一乘略如前引广如孔目问答搜探二玄诸杂章等二者以始小为三乘后三为一乘此如华严圆觉疏钞等所以尔者前代诸德但于教门显权实不同方便正乘有异尊显华严顿圆究竟唯有此法有极果证离此普法无有得成佛者诸有所作皆为方便故唯后一为圆极一乘前之四教皆是随宜少说纵说如来藏真常功德实不兼权方便安立总属三乘贞观以来奘师西归基师承袭以五性三乘为实一乘一性为权其说翳于一乘其道盛行中国起信等疏以言教具阙等门辞而辟之遂明一乘一性为实三乘五性为权终顿二教皆谈一性是以判入一乘清凉承其后圭峰继其踵故说后三为一前二为三今章乃抄录云花之遗言勒成文体故以前诸教属三皆名方便昔人不闲孔目问答搜探二玄失于章旨以惑后贤耳。 【科01】如法华中宅内所指门外三车诱引诸子令得出者是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牛车是一乘教也。 如法华等者文处可见用教分齐云今依七种教证华严经文义分齐一经谓法华胜鬘璎珞本业梵网入如来境界不思议经等二论谓十地论摄论瑜伽杂集如实论等三疏四章五钞六问答七杂孔目文义相符具可引也。 【科02】然此一乘三乘差别诸圣教中略有十说。 问祖曰具录和尚微言妙旨勒成义记且孔目等但随所立略引教证今何广开义门衍引经论答上古但有性空二宗共谈平等一味闻而易信故不俟证基奘诸师执三为实不信有一确乎难回故须具引觉钞云大乘与一乘异者法相宗中学人多不信之故华严藏和尚制五教义分齐文中料简大乘一乘有十义差别都引二十余部经论证之故知学识寡浅者难免谤法是故圭峰作此指示不言为此而作章独拣相宗不拣终顿也有谓圭峰述吾祖制文之意者不亦谬乎且佛陀光继踵诸德共尊华严广有述作岂亦为彼相学者哉。 【科03】一权实差别。 一权实差别者此约究竟方便以明权实方便者权施方便也即法华经开方便门也于五教中后一为究竟乘亦名本教亦名正乘前之四教为方便乘亦名末教方便故权究竟故实问终教亦名实教顿亦名实何以为权答以实体不足故不说一切皆有佛知见故故属三乘纵谈一乘一性但有理性因车而无果性果车今章约果故说皆空并为方便车须舍方便而趣正乘然后成佛故非究竟而是权也问清凉曰有实不滞方便故不会之何谓趣正乘是方便耶答曰祖师但云不滞方便不言不是方便虽不俟会根熟而自归譬如寄宿旅亭虽不遣而自往矣清凉曰谓昔日虽有大乘亦说如来藏性涅槃法身真常之理未曾显说一切众生皆悉具有如来知见唯为一事出现于世不为于余则一乘三乘昔权今实于理照著故睿公云至如般若诸经深无不极故道者以之而归大无不包故乘者以之而运然其大略皆以适化为本应劝之门不得不以善权为用权之为化悟物虽弘于实体不足皆属法华固其宜矣其宜则昔有实总属三车皆为方便也。 以三中牛车亦同羊鹿权引诸子务令得出是故临门三车俱是开方便门四衢道中别授大白牛车方为示真实相。 以三中等者相宗不信三外有一以门外牛车混于露地二牛不辨故今判云三中牛车同于羊鹿俱属方便门也露地大车为真实相孔目云别教者三界外别索大牛之车故也。 【科04】若彼三中牛车亦是实者长者宅内引诸子时指彼牛车只在门外此应亦出即得见车如何出竟至本所指车所住处而不得故后更索耶。 若彼等者镇国曰羊鹿是虚指出门不上车牛车若是实出门即合上今诸子皆索明知三皆虚指昔指三乘俱在界外二乘出三界无有真实证菩萨出三界岂有真实证俱无实证名不上车明知三乘皆是权设。 亦不可说界外索车但是二乘以经不说彼求牛车人出门即得彼牛车故又不说彼索先许车唯二乘故。 亦不可等者恐彼救云但是回心二乘出竟索车故云经不说等既不得车明皆无体以无可得故长者虚指三车实无尽无生智是二乘车体丈六浅智是牛车体二乘之智既非真实丈六浅智岂有实耶故知同索。 【科01】是故经中诸子得出至露地已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以此得知三车同索。 诸子既索牛车明同无体故牒索耳索车是喻约法云何古有多释略要有二一者机索二者口索言机索者三乘之人以佛教门出三界苦谓为究竟不解索车已被陶练一乘机发机宜叩圣义言索耳佛知机熟灵山集会为说法华一极之旨即是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二口索者已集灵山三乘三根皆悉启言求法求记即是索车为说与记令其修证即是等赐弥勒序品陈四众疑征佛定因已是索义文殊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已许等赐方便品初云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已是开权又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即是显实开权显实已是略赐亦是许与身子三请法说索车譬喻品初腾疑白佛请说喻车踊出品中弥勒陈疑请说果车开示知见说佛寿量等即是等赐三根求记即是索车佛皆与记即是等赐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即是叹喜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皆是赐义故合喻云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是宝乘直至道场由是故知三乘皆索三乘皆赐。 【科02】此中三车约彼三乘所求果说。 此中等者镇国曰三乘之果非究竟故是故要须回入一乘方有果证正是今章分相之意也首明义大是佛究竟果法也离普法外余乘无成佛之义故演义曰前四因中则有至果全无又云约果则会三乘之因同归一果故则知三乘无果故说三车虚指也。 以是意所标趣故。 以是意等者禀教造修志求果故。 【科03】问二乘各得小果何以界外更索耶。 二乘志期罗汉既已出界各证小果理不应索今云何索。 【科04】答依小乘云有教有行果今依大乘云昔日但有言教无实行果故故云三车空无。 阿含经等依彼自宗则云有所禀之教依以起行以行趣果得二涅槃今依法华了义大乘等经则云昔日但有善诱之空言不能如实修四无量故无实行所得非真故无实果故云三车空无也法华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故云但有言教且法华经者宗意在于一乘吾祖止有判属渐教以约五时渐说故镇国云华严之圆是顿中之圆法华之圆是渐中之圆渐顿之义二经则异圆教化法二经不殊今章与搜探孔目问答圆觉华严等疏尽皆判为同教一乘通教一乘等。 【科05】若望自宗并皆得果若不得者如何出世今言俱不得者以望一乘故是故以实映权则方便相尽故皆无得也。 本求出界今既出已非不得也仍在所引之中故皆无得望一乘也映者隐也实现而权自隐矣方便随宜巧便施设引归一实一实既显假相亡矣故云方便相尽。 【科06】为欲回彼三人入一乘故是故大乘亦说回也。 为欲等者谓有义云昔既有实会二归一义则明矣今谓随机引导权设三乘三皆无体是故大乘亦说回也。 【科01】若不尔者彼求牛车人既出界外不同凡夫非求羊鹿不同二乘未得露地大白牛车不同一乘若非三中大乘更是何色人也。 若不等者已出三界固非凡夫退非二乘进非一乘求牛车者当知是彼大乘人也。 【科02】以至自位究竟处故后皆进入别教一乘。 自位者三乘自所得位也究竟处修因所至之处也后皆进入果车住处既皆空无则当等赐大白牛车无尽普法是圆果故探玄云共教菩萨于彼教中多时长养深解穷彻行布教源即当得此普贤法界以离此普法更无余路得成佛故故云入也。 【科03】问临门三车为实不实耶。 实不实者据自宗则得果望一乘则空无就彼三车为实不实。 【科04】答实不实。 实不实答也。 何以故。 何以下释所以。 是方便故由是方便引子得出非不实由是方便引故非是实此二无二唯一相也。 是方便故者总示由是方便引得出在三乘而非不实也由是方便引故望一乘而非是实也虽有二义而无二法故实不实唯一相也。 【科05】二教义差别。 教者因大也义者果大也因果不同故言差别。 以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但有其名以望一乘俱是教故。 界内具许三车出门不上牛车同索故云但有其名俱是教者望彼一乘但是因故果虚指故下文云三乘为教一乘为义故知差别。 【科06】是故经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 【科07】亦不可说以佛教言但约二乘以经不简故彼求牛人等寻教至义亦同二乘俱不得故。 义如前释。 【科08】三所期差别以彼一乘非是界内先许三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诸子时皆云非本所望。 以彼一乘四十余年秘而不说故非界内所许三车直至法华方始开显等赐大车故云四衢道中授时非望也四衢即谕界外如四达通衢不同火宅内也。 【科09】是故经云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科10】亦不可说非本所望但约二乘以经不简故圣言无失故。 一一作此遮者为彼宗固执不可回故。 【科11】良以门内所许今皆无得露地牛车本非悕冀故今得之言非本所望也。 【科12】四德量差别谓宅内指外但云牛车不言余德而露地所授七宝大车谓宝网铃等无量众宝而庄严等此则体具德也又彼但云牛不言余相此云白牛肥壮大力其疾如风等用殊胜也又云多诸傧从而侍卫等行眷属也。 宅内等者但云羊鹿牛车不言余德不同七宝大车宝等庄严也则彼三乘行用体德皆悉不具故与一乘差别二宗异也若尔岂彼无行解位地等耶孔目曰又诸三乘经论所明位地及差别次第法相等并约信解门中作如是说又曰行解亦入解门是故今章约行德胜用拣彼不具也。 【科13】此等异相并约同教一乘以明异耳。 约同教者未显无尽故非别教如善财见三千大千界尘数知识探玄判云同教者义同此也同者同前诸教三乘故名同也。 【科14】又彼三中牛车唯一以彼宗明一相方便无主伴故此则不尔主伴具足摄德无量是故经云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无量宝车非适一也此显一乘无尽教义广说如华严中。 又彼等至相曰在一乘则圆明具德处三乘则一相孤门故知二乘宗不同今约之以弁一相方便者下文云随机少说一相一寂一味等理非穷尽说孔目云三乘终教寂照照寂一相真如乃至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义理各别则知终教三乘等乃一相方便耳今明无量宝车具足主伴故差别也此等祖文如稻麻竹苇不可固执适者往也之也非适所谓一也此显示所宗法也华严者能诠教也古人有云法华一乘意兼两势等其言已错或云于此可用其言亦错也法华宗于会三义当同教非以无尽为宗但由经文具斯二义章中引成如七八二门皆同教也。 【科01】此约别教一乘以明异耳。 上四皆约法华四乘义如初门辨。 【科02】五约寄位差别如本业经仁王经及地论梁摄论等皆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间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间八地已上寄出出世间于出世间中四地五地寄声闻法六地寄缘觉法七地寄菩萨法八地以上寄一乘法。 彼经论等则以四乘寄显诸地不同今却约诸地显诸乘有异。 【科03】若大乘即是一乘者七地即应是出出世又不应一乘在于八地是故当知法华中三乘之人为求三车出至门外者即三乘俱是出世自位究竟也即是此中四地以去至七地者是也四衢别授大白牛车者此在出世之上故是出出世一乘法即是此中八地以上一乘法也。 【科04】问若尔何故梁摄论云二乘善名出世从八地以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既不言三乘是出世如何作是说耶答既四五二地为声闻第六地为缘觉八地已去为出出世彼第七地是何人耶是故当知彼云二乘善名出世即大小二乘也以声闻缘觉俱名为小故二乘名通具如下说。 二乘名通具如下说者如同教中也。 【科05】六付属差别如法华经云于未来世若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智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报佛恩。 于未下至得佛智慧嘱一乘也若有下至示教利喜嘱三乘也汝等下通示嘱也。 【科06】解云余深法者即是大乘非一乘故称之为余然非小乘是以称深。 余者所未尽之谓也孔目所谓是随一方化仪少说非无尽说者又如经云是有余说非无上说故云即大乘称为余然非愚法故称深也。 【科07】亦不可说以彼小乘为余深法以法华中正破小乘岂可叹甚深耶。 法华破小显一故不可叹甚深也。 【科08】是故当知法华别意正在一乘故作此付属也。 法华宗义是于一乘今虽二乘等付当知其意正在一乘也。 【科09】七根缘受者差别。 根器机缘受行之者有所不同谓普别二机感普别二法各不同也。 如此经性起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道品善根未闻此经虽闻不信受持随顺是等犹为假名菩萨。 【科10】解云此明三乘菩萨根未熟故虽如是经尔许劫修行不信不闻此一乘经者是人也当知是前法华经内余深法中示教利喜者是也以望一乘究竟法是故说彼以为假名若望自宗亦真实也此文意明华严是别教一乘不同彼也。 言以为假名者章中明言望一故说为假名望彼自宗亦真实也探玄云假名菩萨者但依权教修行昧得一乘实行也非初地前地上若其如此则不能分二宗显差别矣。 【科11】八难信易信差别。 如此经贤首品云一切世界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乘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甚为难。 举三乘之信展转犹难况于一乘明文照然权实有据。 【科12】解云以此品中正明信位终心即摄一切位及成佛等事既超三乘恐难信受故举三乘对比决之。 信位终心者即十信满心胜进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等故云成佛等事此是实成非变化成非三乘境界设有闻者必难信受至今有谓但名字观行即耳非究竟即也经恐难信故以三乘对决显二宗不同也问前明果德绝于说相云何十信终心即具佛果德用若十信同果德者即果德是可说之相何名不可说耶答因位弁果德者欲彰果德是不可说是故叹德文言菩萨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也。 【科01】九约机显理差别。 如此经第九地初偈云若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于众苦若复有众生诸根少明利乐于因缘法为说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饶益诸众生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于佛乘说无尽佛法。 谛缘度等为三乘皆是一方化仪有限说也非是无尽佛法故云差别。 【科02】解云此明一乘法门主伴具足故云无尽佛法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以此地中作大法师明说法仪轨是故开示一乘三乘文义差别。 主伴具足等者如此经中一一结通一切时处皆说此法又一一法门皆说十者欲显无尽故或名无尽修多罗海与彼三乘不同一相一寂即一事一理所谓三乘终教一相真如也而言等者孔目云并初教门染净即空愚法小乘苦谛之教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义理各别也下文云若依三乘种性差别略有三说一约始教二约终教三约顿教今就彼终教以拣明知此章通拣诸教三乘无足疑者以此下示经意也。 【科03】十本末开合差别。 如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 所有下至诸佛法本末分异也诸佛法是本余法是末故二宗差别也。 【科04】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 如是诸法是前二乘并菩萨法也皆悉流入者会前三乘之末归遮那之本法也经文甚显。 【科05】此文约本末分异仍会末归本明一乘三乘差别理耳。 本末分异前分四法也仍会末归本即如是下会一切三乘法归第四诸佛法也章语如揭日月而行也何其惑哉智藏大海即诸佛十地中第十名也。 【科06】此上十证足为龟镜。 龟者定吉凶镜乃别妍媸以喻圣言能判二宗也。 【科07】其别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与彼三乘教施设分齐全别不同广在经文略如下辨纵无教证依彼义异尚须分宗况圣教云披焕然溢目矣。 所诠差别具明行位等相二宗分齐不同故云略如下辨尚须分宗者文中虽但云三一差别意兼小乘明有三宗一小乘宗二三乘宗三一乘宗然此三宗寄于五教则有二说一依此章并孔目等则以后为一乘宗中间三教为三乘宗初一为小乘宗探玄云谓小乘三乘一乘智论既将此经为不与二乘共故名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诸教为通三乘同观得益故名为共即是三乘四阿含经不共菩萨即是小乘亦名不共依此三位梁论第八善成立有三种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一乘下章云是故当知三宗各别理无疑也清凉亦曰或唯后一为不共也二依圆觉华严等疏初一为小乘宗次一为三乘宗后三为一乘宗今当前义至文更释。 【科08】二骇摄门者。 骇摄者若但明分相则唯彰权实不同义非绝待岂知一外无三独一圆极今备骇诸权骇摄一切方尽圆融无碍之大宗也。 【科09】一切三乘等本来悉是彼一乘法。 一切三乘本来是一乘良以三乘无体揽一成故则经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祖曰普法所成故既无自体全揽一成故本来是一浮石曰且约印像以明六相示一乘三乘主伴相成显法分齐总相者义当圆教别相者义当三乘教如六相不即不离不一不异常在中道一乘三乘亦复如是主伴相资不即不离不一不异虽利益众生而唯在中道主伴相成显法如是昔说三乘派总为别今言即一揽别成总乃成普法也吾祖复曰一切即一者会别归总故显一甚深故一外无三方称圆极也。 【科01】何以故。 前曰三一不同何以复说悉是故征也。 【科02】三乘望一乘有二门故谓不异不一也。 由有二门故说别而复说即也。 【科03】初不异亦二一以三即一故不异二以一即三故不异。 三一互即故云不异。 【科04】问若据初门三即一者未知彼三为存为坏若存如何唯一若坏彼三乘机更依何法而得进修。 三即一而唯有一者且普别二机各得自法吾祖云若彼别机称自根器但各见己所见闻自所闻皆不见他所见不闻他所闻若坏彼三如何进修若存彼三如何唯一进退不可故须问以通释。 【科05】答有四句一由即一故不待坏二由即一故不碍存三由即一故无不坏四由即一故无可存由初二义三乘机得有所依由后二义三乘机得入一乘由四句俱即一故是故唯有一乘更无余也。 一由即一不待坏既即是一将待何坏二既已即一何碍其存三既其即一复何不坏四既其即一复何可存初二三存故得有所依后二三即是一无可存坏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得入一乘也。 【科06】二以一乘即三明不异者隐显四句反上思之是故唯有三乘更无一也此如下同教中辨。 一乘即三而不异即下揽实成权门也隐显反上者一由即三故不待隐二由即三故不碍显三由即三故无不隐四由即三故无可显由四句俱即三故唯有三乘更无一也此如下同教辨者非此门意故指如下即揽实成权也四句之中或唯三乘即三乘宗耳问何以不作问及结语耶答一乘隐显者对别机小智说也以彼不见他所见不闻他所闻隐彼无尽法也故圆融本法法尔常然本无隐显一异等普贤等机具获十眼无所不见无所不闻吾祖又曰此普贤机见一切所见闻一切所闻皆尽卢遮那能化分齐故不可作此问结也。 【科07】二不一者此即一之三与上即三之一是非一门也。 是非一门者普别二机所得不同也。 【科08】是则不坏不一而明不异。 一异二门相即也。 【科09】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门此中不异是此骇摄门也。 文处可见。 【科10】二同教者于中二初分诸乘后融本末。 于中下分门至相曰同教者经云会三归一故知同也即以临门三车为开方便门界外别授大白牛车为示真实相也三乘一乘和合亦名回三入一也是故具列诸乘普摄无量则亦三亦一是同教也问答所谓共教一乘三乘小乘共依故摄前诸教为方便故末不离本故是所流故为所目故应法界故法界义普故义总故是皆华严眷属摄故若尔何以清凉但言同顿同实答彼疏以终顿亦说一性而立一乘破五性而泯一乘至终教中乃说一乘一性十条大义拣彼五性三乘合后三教为一性宗则后三合为一乘至义分齐开同别处将彼二教为同教后一为别教是故且同顿实至下地钞云若同三乘亦收前四则当始小是知清凉亦同诸教总会诸教权以入一实也分诸乘者明统列方便总入正乘融本末者显一理遍通权实无碍。 【科11】初中有六重。 六重者显全收也。 【科12】一明一乘于中有七。 【科13】初法相交参以明一乘谓如三乘中亦有说因陀罗网及微细等事而主伴不具或亦华藏世界而不说十或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等谓如十眼中亦有五眼十通中亦有六通等而义理皆别此即一乘垂于三乘三乘参于一乘。 此就二宗所有法相交互参杂成就机缘也三乘说因陀罗微细等即净名芥纳须弥也而主伴不具者一不即多也华藏世界者即梵网云莲华藏世界也十眼中五眼等如十通品等而义理皆别者问答曰据义分量深浅宽狭并皆不同今举义门有差别名字有同欲引三乘信乐故孔目云地经六决定义是其地体返不用十数目之十地不同是其地相翻用十数目之以此验求知佛慈悲欲令易解将不满数目体以满数目相是佛别意也一乘居上故说于垂垂者自上而下三乘居下故曰参参者承也参承而上也。 【科01】是则两宗交接连缀引接成根欲性令入别教一乘故也。 二法所以参而垂者引彼别机入普法也根者一向发起圣道之根欲者乐欲性者种性也。 【科02】二约摄方便谓彼三乘等法总为一乘方便故皆名一乘。 皆名一乘者即圆教摄四皆名圆也。 【科03】所以经云诸有所作皆为一大事故等也。 即莲经也。 【科04】三约所流辨谓三乘等悉从一乘流故。 三乘从一流者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也非海无以潜流非本无以垂末若无海为本不能流百川之末也经云譬如大海潜流四天下地有穿凿者无不得水无有根本之法何有随宜之说故探玄云将欲逐机渐施末教故宜最初先示本法是故初说此经后于鹿园等处渐说枝末小乘等法文殊问经云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故知小乘之法从大乘所流出故皆名一乘也。 【科05】故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又经云毗尼者即大乘也。 是菩萨道即一乘也又经下即胜鬘师子吼一乘经云毗尼者即大乘学大乘者即是佛乘也。 【科06】四约殊胜门即以三中大乘为一乘以望别教虽权实有异同是菩萨所乘故。 即取三车之中求牛车人入一乘也孔目云大乘中乘小乘分别大乘即是一乘何以故大乘尊上即无尽故中乘小乘义即不定如经会三归一故以望下纵夺以成之也。 【科07】是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又云止息故说二等。 皆妙经也。 【科08】此文有二意一若望上别教余二者即大小二乘也以声闻等利钝虽殊同期小果故开一异三故若望同教即声闻等为二也又融大同一故。 开实以拣权则以大小为二以利钝共名小乘望于同教融大乘同一乘是三中最胜故故声闻等为二乘也。 【科09】五约教事深细如经云我常为灵山等。 粗者见劫坏细而常安隐粗为三乘细为一乘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等。 【科10】六约八义意趣依摄论如问答辨。 此辨一乘得名意也故问答云一乘语字几意故说答有八意说一为不定机性声闻通因及果故说一乘等列释如彼又曰约此八意括声闻乘本来是一唯声闻人不了自法谓有别意愚住声闻行从彼愚故诸佛所呵今一乘所救者据此病别也。 【科11】七约十义方便如孔目中说。 孔目曰一乘义者分别有二一者正乘二者方便乘正乘者如华严经说祖曰华严一部是一乘不共教余经是共一乘教三乘小乘共依故方便乘者分别有十一对三宝分别二对四谛分别乃至十对譬喻分别初对云佛宝是一乘法僧是三乘何以故佛同无尽故法僧即不定等又曰上来所辨于眷属经中欲显圆通无尽法藏一乘教义故于方便之处示一乘名令进入者易得解故作如是说若横依方便进趣法门即有二义通说一乘一由依究竟一乘教成何以故从一乘流故又为一乘教所目故二与彼究竟圆通一乘为方便故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一切三乘等并名一乘若谓是所流为所因无异事等故三乘等即圆通法也若言摄方便是方便则三乘等非即圆通义。 【科01】依上诸义则三乘等并名一乘皆随本宗定故主伴不具故是同非别也。 依此七义一切三乘等法皆名一乘但从自宗大非小等不同故纵说一乘之义主伴不具如华藏不说十等义当同教非别教也。 【科02】二明二乘有三种。 【科03】一者一乘三乘名为二乘谓如经中四衢所授并临门三车此中合愚法同回心俱是小乘故有二耳。 言一乘三乘问答云约界分体相方便究竟不同故如经下指经分别也此中下释所以合二声闻故唯有三乘故有二也。 【科04】二者大乘小乘为二乘此即合一同三开愚法异回心。 言大乘小乘者问答云于方便中从教趣果分二故合一同三为大乘开出愚法为小乘回心属大以皆趣佛果故。 【科05】三者声闻缘觉为二乘此通愚法及回心。 约利钝不同开声闻缘觉为二乘也约本俱得三乘名故通二声闻等也。 【科06】又初约一乘次约三乘后约小乘准可知之。 可知。 【科07】三明三乘亦有三种。 亦有三种者以前二乘有三种故今蹑之云亦有三种也良以乘门数法一四五等皆不相通唯二三两数得互相通故唯二门而言亦有三种要问曰又约数说谓二及三各通三二义意故说所言二通三者谓大乘小乘声闻缘觉一乘三乘所言三通二者有二义意谓大乘中乘小乘一乘三乘小乘其意各别三二两数既互相通从通义意故标三种若言错者不应三韩与大国之本俱错若脱一义者离今二门无别有故问答亦应脱耶或有足成一种者臆说无取。 【科08】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为三乘此为显法本末故上开一乘下开愚法故有三也。 一乘等者要问云此依摄论于教门中成机欲性显法本末差别不同故言上开者是于一大善巧法中开作三宗也探玄云或分为三谓小乘三乘一乘智论既将此经不与二乘共故名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为通三乘同观得益故名为共即是三乘义准四阿含经既不共菩萨亦名不共即是小乘一乘最胜故云上开愚法最劣故云下开。 【科09】以经中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诸子中故知三乘外别有小乘三车引诸子故知小乘外别有三乘三人俱出至露地已更别授大白牛车故知三乘外别有一乘。 以经等者愚法二乘即是穷子也三车引彼则在所引中故知三车外别有小乘指彼三车以引诸子诸子既即小乘故知小外别有三乘三人出已别授大车则三外有一明矣当知分相中虽但拣三乘祖意正在三宗不同。 【科10】问何以得知愚法二乘在所引中耶。 何以等者以始教有宗说彼愚法出界总断烦恼分断所知以入涅槃名为趣寂故有此问。 【科11】答以彼愚法约大乘终教已去并不名究竟出三界故。 大乘终教深细而说不许出界故在所引中也顿圆亦然故云已去。 【科12】何以故以人执烦恼未永断故但能拆伏而已。 但伏现行未除种子故云而已也。 【科13】故弥勒所问经论云一切声闻辟支佛人不能如实修四无量不能究竟断诸烦恼但能折伏一切烦恼故也。 不如实修行不真也不断烦恼断不真也。 【科01】又经云汝等所得涅槃非真灭度。 非真灭度者胜鬘云言诸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又经云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入于涅槃又云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则知小乘涅槃非真灭也。 【科02】又经云若不信此法得阿罗汉果无有是处。 【科03】又大品云欲得阿罗汉等果当学般若波罗蜜。 若学般若则得罗汉顺释也。 【科04】是故当知罗汉实义在大乘中是故大乘必具三也【科05】普超三昧经云如此大乘中亦有三乘即为三藏谓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唯大乘中得有三藏余二乘中则无此也入大乘论中亦同此说。 大中有三小乘无也余二下所引二乘也无此三藏谓其行果俱无徒有虚言入大下指论示同。 【科06】是故当知门外三车不通愚法以法华非小乘故。 由上愚法在所引中门外三车不通彼也以界内外二位不同故法华会三归一正破小乘故曰非也。 【科07】其瑜伽声闻决择及杂集等论辨声闻等教行位果及断惑分齐与婆沙俱舍等不同者是其事也。 大小二论大分齐别如所诠中具出问终教亦有二乘耶答界内二乘前教则无唯此有也昔人云此乃说前小乘非终教有此说太疏岂不闻教说声闻尽理不尽理非声闻亦有差别始教许彼出界入寂岂亦是说前教乎又问此上诸论义当始教何以于此终教引耶答断惑中有二义一者声闻是一始教许断终教不许断二者始约三乘声闻终约愚法若终约三乘说声闻者亦如诸论若始说愚法义同法华故下文云三乘有三义一始二终三顿吾祖曰若约三乘则从始至终皆说三乘通益三机于中虽有权实不同皆具三乘当知经论义实多含此诸论等义通三教是故此中引成终教之义故下文云中间三者或总为一谓一三乘教也以此皆为三人所得故如上所引说正指此文也问始说五性故有三乘终顿共谈一真如性何忽有三答若谈一性而泯二乘则二教归于一乘若皆为三人则属三耳故云前诸教中虽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等也。 【科08】是故当知一乘三乘小乘分齐别也。 即初科正明本义也。 【科09】由此义故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密有二种一共二不共言共者谓摩诃[衔-金+工]经及余方等经等共诸声闻众集共说故不共者如不思议经不与声闻共说故。 此论释大品经要问曰大品般若三乘终然般若是通名故有共不共也谓此摩诃[衔-金+工]者即所释大品也及余方等者即涅槃维摩思益迦叶佛藏仁王胜天王等也。 【科10】解云不思议经者彼论自指华严是也以其唯说别教一乘故名不共。 【科11】义准知之如四阿含经名不共以唯说愚法二乘教故。 【科12】如大品等经共集三乘通说三乘法具获三乘益故云共也。 集三众而说三法具获三益非前三人趣终顿之一也。 【科13】此中通大之小非愚法通小之大非一乘。 通大等要问曰仍诸共教上下相望有共不共如小乘三世有等三乘则无三乘教有小乘则无或二乘共有如道品等名数共同共犹通也彼有此无则不通矣或二乘俱无则一乘是也。 【科14】依此三义故梁摄论云善成立有三种一小乘二三乘三一乘其第三最居上故名善成立即其事也。 依此三义者近指智论远则指其开三本通文也梁论之文诸祖同引然则统论佛法唯有四乘一乘三乘为四三乘中拆之小乘则上有一乘故有三宗一乘之中即开同别若以今家五教摄乘乃有二义一独以圆教摄一乘于中亦开同别一乘之中无余法也以中间三教摄于三乘三乘则有三义始终顿三各说不同然皆三乘也小乘独一则为三义由此义梁论之中作如是说今章始末皆明此义故云依此三义等也孔目问答通计一百四十余处并谈此义搜探二玄上下之文凡拣三乘亦明此义然亦有约一性义拣五性义但少说耳二若以后三终顿圆教以摄一乘于中亦开同别则终顿为同圆教为别则由终顿说于一性泯于二乘不同相宗谈五性而存三乘故开二教入一乘摄为一性宗前二不融为同教后一圆融为别教则一乘宗中离同别外亦无余法是故诸祖并无二种同教对一别也以始教为三乘愚法为小乘为三宗不同亦引梁论当知论造于彼方引用于此土经论多含而用不同然则不碍其成三宗也当知白牛为一三车为三愚法为小三鸟出笼三兽渡河等皆是彼方通义岂令彼可独用而此不容引耶后哲当深体之。 【科01】若言说大品等时一音异解得小果故有三乘者说华严时何不异解得小果耶又说增一等时何不异解得大果耶。 【科02】是故当知三宗各别理不疑也。 则一乘宗三乘宗小乘宗理无疑也为有不信者是故再三指示也。 【科03】二者大乘中乘小乘为三乘此有三义一则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故唯三也教理可知此约一乘办二即大乘中自有三乘如上所说三小乘中亦有三如小论中自有声闻法缘觉法及佛法此中佛法但慈悲爱行等异于二乘故也。 此有三义初中约一乘辨者以大乘拣二乘故小乘则回心也就普机说故知约一乘辨二者大乘中自有三如上者即普超大品等所说梁论有本三乘作大乘此约三乘宗也三则小中有三但慈悲等异者亦止三十四心断结成真佛故此约小乘宗也。 【科04】四者或为四乘亦有三种一谓一乘三乘为四此则开一异三合声闻故也二谓一乘小乘人天为四此总开意也三谓三乘人天为四准上可知。 一谓下合二声闻愚法同回心也二谓下总开者约三世间就世间中开人天为四三谓下三乘为三也。 【科05】五者或为五乘亦有三种一谓一乘三乘小乘为五二谓三乘人天为五三谓佛与二乘天及梵亦为五并准释可知。 初中三为三故有五也二谓中人天分二也三谓下并可见。 【科06】六者或无量乘谓一切法门也故此经云于一世界中闻说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无量乘此之谓也。 一切法门皆可入道然此有二义此中但差别乘耳。 【科07】上来分乘竟。 是知大小人天等法皆入此门良由是方便故法界义普故圆教甚深广大不思议故同别各各摄法尽故吾祖曰然此教海宏深包含无外语其横收全收五教乃至人天总无不包方显深广乃至语广明无量乘语深唯显一乘当知教海全深全广能拣能收或有不知何法全拣何法全收但数语字真不晓者也。 【科08】二融镕本末者。 本末则同所摄一三乘等融通无二也。 【科09】此同教诸乘等会融无二同一法界有其二门。 此同教者指分诸乘中或三或一权实无碍权实角立互成而总名一乘者良由应法界而有二门有二门故两宗并立应法界故三一无碍皆入此门故吾祖曰或亦通收以本末圆融无一相故摄方便故同一法界故是故人天所得亦在其中又曰若摄方便如前诸教并在此中是故同教一乘先分别诸乘后明融本末也易简折薪将同一法界作同教得名所以者误也如祖师曰此文在三乘亦得一乘用何以故由此观法一切处用应法界故又此文在一乘及三乘余宗不具显若无尽究竟唯一乘何以故以应法界故若从文相别相是三乘当知此说差别三乘得入一乘所以也如云文在三乘义通一乘何以故以应法界故等又云此文在三乘义通一乘用由同法界故又云此文在三乘一乘方究竟何以故称法界故又云诸义差别不同皆是同教一乘义也何以故为成普法故普法所成故义甚分明同教之名但由三一共耳。 【科01】一泯权归实门即一乘教也二揽实成权门即三乘教等也。 一泯权等者则三亡而一显故唯一乘揽实成权则一隐而三存以别机不见普法唯见三乘也别教唯有初门三乘独有后门同教具斯二门该摄中指一即于三云如同教说者义见于此。 【科02】初即不坏权而即泯故三乘即一乘而不碍三后即不异实而即权故一乘即三乘而不碍一是故一三融摄体无二也。 初则下由有四句不得坏等故故即一而不碍三也后则下譬犹派总成别不动总也是故即权而不碍一体无二者吾祖曰分非圆外分分圆以成分圆非分外圆揽分以成圆是即分内之圆圆内之分也水动故成波波澄故为水何二之有哉。 【科03】问若尔二门俱齐如何复说有权实耶。 俱齐三一俱融体无二故。 【科04】答义门异故权实恒存理遍通故全体无二。 以义从门则权实常在法界理圆其体不二也。 【科05】何者谓权起必一向赖于实是故揽实实不失实现未必一向藉于权故泯权权不立。 如何是门异而有权实耶谓权下释也非水而无波有波必赖水无一即无三有三必揽一依本而成故派总成别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实不失者有波即有水波波全湿故风停水在故是故揽实实不失实现下静水不因波故实现不藉于权泯权则方便相尽济河而焚舟权不立也。 【科06】是故三乘即一虽具存坏竟必有尽一乘即三虽具隐显竟恒无尽。 三乘者引机假设体本是一就义以明存坏性本自无故竟有尽一乘普法法尔繁兴小智不知故说隐显法体无尽。 【科07】由此融镕有其四句一或唯一乘谓如别教二或唯三乘如三乘等以不知一故三或亦一亦三如同教四或非一非三如止果海。 镕者事入理而消镕故融和而有四句也一唯一乘普法独立无一切故如上别教二或唯三乘方便说三隐一乘故不知一者机劣不知故名为隐是故不可约一乘机设难也三亦一亦三如同教则三一和合会三归一如前同教也四非三非一者性果圆极如前所弁。 【科08】此四义中随于一门皆全收法体是故诸乘或存或坏而不相碍也准思可解。 皆全收法体者法界性融分圆俱现故诸乘或存或坏虽权实俱融就三乘为语也所以不相碍准此深思可得开解矣。 【科09】余释乘名体等并如别说上来明建立一乘竟。 运载体性等广如起信论别记探玄等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间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自古以来,大家所体会到的事实真相。为什么会不如意?受业力的支配。什么叫业力?妄想。我们成天想东想西,成天在打妄想,妄想的结果就叫做业。这个世间人受业力的支配,想做一桩好事不容易,所谓“好事多磨”,折磨很多!这些折磨从哪里来的?无始劫以来,我们造作的恶业所感。我们希望事事如意,我有没有给别人如意?我们希望别人能够关怀我,我有没有关怀别人?希望人家关怀我,这是果报。果报从哪里来?我要关怀别人。我只关怀几个喜欢的人,不喜欢的,我不关怀了!喜欢跟不喜欢的,大概对比是十比一,那你不如意事就常八九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