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微观 与 大乘、小乘


2014/9/3    热度:341   

宏观、微观 与 大乘、小乘
  作者:黄明泰
  佛教在中国的特色是大乘法门,充满了圆满、包容,生机与创意。
  政治与经济或社会环境下,有宏观的调控,整体才有秩序与效率,有微观的基础,才能显示活力、生机与创意。经济上的宏观调控属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范围,而微观则是以个体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个人的消费支出与习惯行为。政治上的宏观是政府主导的群体政治法制行为,而微观则是强调以个人基本的自由权利。故宏观,是政府由上而下的主导与控制模式,而微观是由下而上的群体人际关系模式。
  现在的民主意识抬头,在中国,无论是政府、政治家或企业家,必须具备宏观的远视计划而且更必须满足微观个人主义。也就是政府必须以广大群众利益为依归,企业家亦必须满足整个市场的大环境趋势,亦必须以股东及顾客消费群为导向。我们的经济改革就是从宏观而微观,由计划经济导向市场经济,由计划资源生产改变为产品必须满足消费者利益的市场行为。
  我们的政治改革从“造反有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从解放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到“阶级斗争”转到“与生产力的斗争”,从破坏性的“文化大革命”转到建设性的传统文化基础相结合,从“姓资姓社”问题,经“黑猫白猫”到“与时俱进”,从“以德治国”到“三个代表”,归终于“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导入到“与时俱进”的不断追求变革,让中国走入“地球村”。我们中国终于走出自己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迈向全球化,让中国人在国际舞台充分的展现特色。
  佛教的大乘、小乘佛法,其特色不但有宏观也有微观。大乘法门,视天地万物一体,人我一如,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注重世界和平与生态环境之关系;小乘法门注重自我修养,提升人格,追求精神昇华,达到解脱自在。
  江总书记在上海龙华寺所题字:“发扬大乘佛法,促进世界和平。”佛教的同体大悲精神、传统仁爱恻隐传统道德文化与现在尊重、共荣、共生的全球化思想契合,而微观的表现在于个人素养,人与人间的互动以至于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人生观及价值观是佛教徒所拥有的。
  不断学习增广见闻,培养包容、如大海之纳百川,我们肚量大了,事业也大了,见识宽了,我们的世界也就变得大起来了。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命从哪里来的?命是自己造的,不是别人给我们定的。佛法承认有命运,“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承认有,但它不是宿命论,不是定命论。命可以自己改造,为什么?因为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当然自己可以改。“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这一生的享受,是前生所造的业因所得的果报;“命是自己造的”,这一生所造的业,就是来生的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现在不造西方世界的因,你怎么能得到果报?所以我们这辈子大部分时间都要信愿持名念佛,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