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华严经》的终生学习观
2014/9/3   热度:474
中国佛教《华严经》的终生学习观 虽然当代终生学习和终生教育的思潮,源于欧 No.5.2004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再小的动物跟一个人完全一样,它不但有灵性,它也有佛性。它不幸轮回得这么一个身相,我们决定不能看它弱小就欺负它,那是绝对的错误。佛在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我们怎么可以杀佛?所以佛制定戒律,第一条是不杀生,这个意义太深太广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沈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华严经》普贤十大行愿的第八愿—常随佛学、《净行品》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结合华严宗与中国佛教其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总结与论述华严终生学习观,进而提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终生学习理念。
!关键词]终生学习;《华严经》;中国佛教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03一7667(2004)05一0033一04
美发达国家,但中国文化其实早已积淀了极其丰富
的终生学习和终生教育的理念。历代先辈们用自己
的生命实践终生学习,履行终生教育的使命,千年
传灯,不绝如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惟一传承了自
己文化道统的文明古国。顾明远先生说:“比较研究
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就需要研究影响这个国家
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文化就
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教育的使命就在传承国家与民
族的命脉。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是儒家文化、佛教
文化与道家文化,本文基于中国佛教文化,围绕大
乘经典《华严经》的理念,来阐述颇具特色的中国终
生学习理念。
东汉末年佛教传人中国,经过三国魏晋南北
朝六百年左右的发展,到隋唐产生了禅宗、华严
宗、天台宗、法相宗等十三个宗派,终于形成了具
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标志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独
立与成熟,从此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并立,成为中国文化殿堂的一大支柱。
唐朝杜顺禅师创立的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
要依据。《华严经》在《普贤行愿品》①中,通过“常随
佛学”明确提出了华严学习观;在《净行品》中,细
致人微地展现了一种生活学习一体化的境界;在
《入法界品》②中,以四十卷的篇幅浓笔重彩地描绘
了一个求法学习的大型案例—善财童子五十三
参。作为大乘佛学优异学生的典范,善财童子⑧为
了追求佛法的真谛,云游四方,参访了五十五位导
师,最终获得了究竟的智慧与彻底的解脱。
一、“常随佛学”与终生学习
《华严经》的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详细阐
述了普贤菩萨的十大誓愿,其中第八大愿“常随佛
学”,是《华严经》终生学习观的基础。
“常随佛学”的大意是:我(普贤)誓愿向佛学
习,永不言退。我誓愿书写经典,堆积如山。为了追
寻宇宙人生的真理,可以放弃世间所有功名利禄,
克服重重艰难困苦,直到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然
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到各种教学场所,教
导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使他们个个悟道,人人解
脱成佛。我要向无限时空中所有觉悟者学习,永不
间断,永不放弃。即使虚空到了尽头,即使生命不
复存在,即使所有生命消除了一切烦恼,我的学
习,依然如故,没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我
将全身心地投人学习,没有丝毫疲惫与厌倦。
“常随佛学”言词简洁优雅,蕴义微妙深广,我
们现在就围绕终生学习作如下简要浅近的总结。
1.无限双螺旋学教对称的学习模式
首先要学会学习—学习已经觉悟者(佛)是如
何学习的: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恒心,竭尽生命地学
习经典,放弃所有物质享受,直到获得彻底的觉悟。
其次要学会教学—学习觉悟者是如何使大
众踏上觉悟之道的:全身心投人到教育实践中去,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以心印心到身体力行,
从启发式教学到活动教学法等,走出书斋,远离当
初悟道的菩提树,走向大众,哪里有教室就到哪
里,哪里有学生就到哪里,击大法鼓,雨大法雨,启
大法筵,使所有人都踏上最终觉悟的道路,正如近
代教育之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明示的: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
终生学习和终生教育融为一体,学习就是为了教
育,而教育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踏上终生学习的道
路。教学—带动大众共同终生学习,自然就成为
学习的高级形式,成为最完美的学习途径,因此人
的一生也就此化作学习的一生,教育的一生。
最后,这种学习与教学一体化的学习并不局
限在一个导师,也不局限在今生与此地,而是扩展
到所有的导师,扩张到无限的时空,正如夸美纽斯
所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
预备。”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构成了《华严经》学
习观均衡对称的两翼,在无限的时空中周而复始螺
旋上升,类似于DNA的双螺旋结构,最终形成了无
限双螺旋学教对称的《华严经》终生学习模式。
2.深入到意识流的微观终生学习模式
佛法把人类行为分成三种:身体行为、语言行
为与意识行为,其中最本质与最细微的是人的意
识行为,意识行为是语言与身体行为的出发点与
决策者。因此,人的学习行为也相应分成身体行为
的学习,语言行为的学习与意识行为的学习,其中
最重要与最细微的是意识行为的学习。
人的意识永恒不断,如云变化,如水流逝;即
使当夜晚人睡之时,意识仍如抽刀不断的一江春
水,滔滔东流。《华严经》“常随佛学”展现了如此宏
大的气魄—把滔滔不绝的意识之江流,转化成
滔滔不绝的“学习之江流”。“于念念中,我皆随
学。……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就此形成一个永续
学习的意识流,进而带动永续的身体行为学习流
与永续的言语行为学习流,不知疲厌地学习。这就
是深人细微到意识流的微观终生学习模式。
《华严经》的终生学习从细致人微的意识流出
发,身口并作,学教一体,均衡旋升,贯穿无限时空,
构建了一个极富特色的广博精微的华严终生学系。
二、《净行品》:基于行为矫正的学习化
生活
《华严经》所展现的是究竟觉悟者的境界,博
大宏富而庄严堂皇,有时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但其
中的《净行品》却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无限双螺旋学教对称的华严终生学习模式,
是以学习意识流作为运动主体的。然而对于一个
过平常生活的人,如何才能把他的意识转化为连
续不断的学习意识流呢?这正是《净行品》所要解
决的问题。
《净行品》的主体内容都采用一个简单的句
式,可以总结成一个简单的公式:
……,当愿众生,……。
请看下面一个简短的范例: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
与上述句式完全相同的句子共有141个,“当
愿众生”之前是一个日常生活行为,“当愿众生”之
后则是一个经过矫正的华严学习行为。通过这种
方式,《净行品》把141种日常生活行为,一一巧妙
地转化为非凡的学习与教学行为,以“当愿众生”
这四个字作为杠杆,把原本狭小的一己之心,四两
拨千斤,即刻就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广阔胸怀。通过如此巧妙的转化,把日
常生活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随顺而转,化作连续
不断的学习意识流。只有当每个人都能自觉养成
一整套学习化的日常行为习惯,才有可能真正造
就学习化的学校,学习化的公司,学习化的家庭,
最终进人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三、终生学习的大案例:善财童子五十
三参
“福城东际,童子南询,百城烟水渺无垠。
知识异常伦,五十三人,一曲和阳春。”
这是对“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精练描摹,善
财童子风尘万里,寻访明师,是中国传统文化好学
青年的最佳楷模。
善财童子的启蒙老师是文殊菩萨,在他指引
下,踏上了南巡的学习之旅,游历了一百一十个城
市,依次向德云比丘和弥伽长者等五位善知
识请教,最终彻悟了佛法的真谛。
善财童子,确立了高远的志向,博学多闻,转
益多师,循序渐进,终于迈进了终极智慧的堂奥。
1.终生学习的金刚种子—菩提心
《华严经》终生学习观存在一个原动力—菩
提心,菩提心是学习意识流的源头,是学教对称的
无限双螺旋学习模式的推进器,也是《净行品》使
生活学习化的发动机。
菩提心是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善
财童子遇到每位导师,第一句话都是:“我已发阿褥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再提问请教。菩提心就
是自己愿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且誓愿教导一
切大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决心。这种誓愿与
大众共同追求最高智慧,追求最高真理的决心,几
乎是一切伟大教育的共同特征。让我们来重温一下
哈佛大学的校训: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
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哈佛
之所以能够确立在世界教育中的卓越地位,就是
因为她数百年来都以追求真理作为学校教育与研
究的根本使命。佛法把致力于觉悟真谛的决心
—菩提心,比喻为超越时空、超越生命的金刚种
子,一旦发起,则如同坚不可摧的金刚石一般可以
破除一切障碍,确保人们能够永远走在觉悟真谛
的道路上,直到结出圆满的智慧佛果。
2.广博的学习内容—五明与八万四千法门
《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所学习的内容是无限
的,因为众生无限,烦恼无限,佛道无上。在这里我
们简要介绍两种:五明与八万四千法门。
内明(佛法)、声明(语言学)、因明(逻辑学)、
医方明(医学)与工巧明(工艺技术)通称五明。
五明还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分类,佛法的学习
内容细分有八万四千法门,进一步则包括无限的
智慧与法门,佛陀曾说,一切皆是佛法,所以佛陀
要求学生学习无量法门。
3。言传身教的师徒传承方式
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
在此之前的东西方传统教育,主要是沿袭师徒传
承的教育方式。即使在今天,师徒传承依然是一种
比课堂教学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善财童子就是通
过师徒传承的方式来学习的,从启蒙导师文殊菩
萨开始,直到最后一个导师弥勒菩萨,都是一对一
的个别教学。
如果从语言、身体与心灵三方面来看,教育一
般分成三种:言传、身教与以心印心。斥之于语言
文字的言传只是其中一种,身教与以心印心是静
默的教育,老子称之为“不言之教”,则是更为有效
而高尚的教育方法。静默的教育需要导师与学生
能够共同生活,面对面交流,情景交融,通过这种
方式,学生才能契人导师的心灵,才能养成高尚而
睿智的行为习惯。
侧重课堂教学的现代教育只注重言教,而言
传身教与心灵共鸣并重的师徒传承则可以弥补课
堂教学的诸多不足,仍然是一种值得我们大力倡
导的教育方式。
4.参学—身临其境的学习
与以书本课堂为主的应试教学绝然不同,善
财童子的学习是参访或游学,是一种身临其境的
学习,是一种行万里路的实地体验。
例如善财童子告别第四位导师弥伽长者后,
渐渐南行,游历了长达十二年之后才找到第五位
导师—解脱长者。在第十一参中,善财童子为了
寻找善见比丘,走遍了城市、乡村、郊区、集市、平
原与山谷等一切去处,最后才在一片树林中看见
正在散步的善见比丘。到第五十二参的时候,善财
童子已走过了一百一十座城市,才来到普门国悦
意城,再次诚心求访文殊菩萨。
以上事例表明,善财童子的参访是强调现场
与即时的情景学习。这种与导师面对面、心印心的
学习方式肯定可以超越书本学习、课堂教学、自学
乃至E一learning(电子学习)而具有无与伦比的教
育价值。
5.大教师与善知识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一个寻访明师,向善知
识学习的过程。怀爱伦在《教学论》中说:“认识至圣
者,便是聪明。”善财童子所访问的导师被称为善
知识,善知识与怀爱伦在《教学论》中所提到的上帝
差来的“大教师”颇为相似,不仅具足智慧,更富有
崇高的道德品格与慈悲博爱的胸怀。在大乘佛教
中,只要是彻悟了宇宙人生的实相,能够善巧方便
地教导后学弟子的导师,不论在家出家、男女老少
或从事哪个行业,都是善知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总共请教了五十五位善知识,其中既有文殊、普贤、
观世音和弥勒这样的大菩萨,也有德云、海云和善
住等比丘;既有解脱、普眼、法宝髻和无上胜等长
者,又有自在主、善知众艺童子、慈行童子与有德童
女这样的青少年:甚至还有摆渡人、下层妇女,正如
孔子所说的那样,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对于每一位
追求真理的学习者来说,择师的惟一标准是导师的
智慧和德行,而不是导师的学历和权势。
《华严经》不惜笔墨,表达了对善知识的无比
推崇和虔诚礼敬,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二十参
都有“善知识赞”,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善知识
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
功德藏;善知识者,难可值遇;善知识者,十力宝
因;善知识者,无尽智炬;善知识者,福德根芽;善
知识者,一切智门;善知识者,智海导师;善知识
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华严经》对善知识的礼赞和儒家强调“师道
尊严”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佛法认为:道不自弘,
人能弘道,因此人与法两者俱尊,学生要像尊重佛
法一样尊重导师。善财童子五十三为了追寻佛法
真谛,烟水南巡,风餐露宿,行脚天涯,寻访良师,
成为《华严经》的华彩乐章,为我们实践终生学习
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参考文献:
【11顾明远.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汇J].比较教育研究,2000,
(4):3.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9.3、7
[3拭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第70页上.
{4】吴咏慧.哈佛琐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97.
【5」(美)怀爱伦.教育论【M].刘瑶年译.上海:时兆报馆,
1940.
[6】《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界品》,《大正藏》第10册,第
366页下.
General No.168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总第1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