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2014/9/3    热度:337   

  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楼宇烈教授/北京大学宗教学系
  摘要
  印光大师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净土宗高僧,被尊为中国净土宗第一三祖。他一生以弘扬净土教义,实践念佛法门为己任。印光大师认为,作为末法时期的业力凡夫,单靠自力是不可能断惑证真,了脱生死的,而必须仗佛慈力接引,带业往生。再则,即使已证等觉之菩萨,也须回向往生,方可圆满佛果。因此,净土法门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离此净土法门,上无以圆成佛道,下无以普度众生。
  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之实践方法,就是“念佛”。他说:“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有四种念佛法门,其中尤以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持名念佛,一要都摄六根,二要志心持念,三要常时无闲。如能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
  印光大师倡导的净土念佛法门,不仅为一般佛教徒指出了奉行信、愿、行以了生的具体途径,而且对那些落入文字知见、故弄玄虚而不知了生脱死的狂禅们,也是一有益的针砭,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是有著广泛的社会影响。

  净土一宗发展到近代已是十分衰微,或以为此仅为愚夫愚妇求生福报之法门,或以参念佛者是谁,成有禅无净之法门。净土教理闇而不明,念佛法门杂而无统。印光大师有感于此,大发慈悲,一生以弘扬净土教义,实践念佛法门为己任,被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十三祖,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净土宗高僧。

  印光大师首先指出,净土法门乃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最为殊胜的了生脱死的解脱法门。他尝反复论述这一观点说: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虽具足惑业之博地凡夫,但能信愿念佛,
  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纵已证等觉之高位菩萨,犹须回向往生,方可圆满佛果。是
  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
  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
  法界。”〈《印光法师文钞〈续〉》“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

  又说: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顿渐不同,权实偏圆各异,无非令一切众生就路还
  家,复本心性而已。然此诸法,皆须自力修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绝无他力摄持,
  令其决于现生入圣超凡,成就所愿也。唯净土法门,仗佛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
  之诚,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现生往生西方。”(
  《印光法师文钞(续)》“净土十要序”)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了生死,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了生死。”(《印光法师文钞(续
  )》“复修净师书”)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
  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
  界。……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
  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印光法师文钞(续)》“无量寿经颂
  序”)

  “净土法门,……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
  不信不修,可不哀哉。”(《印光法师文钞(续)》“一函遍复”)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之所以殊胜,是因为:

  一、净土法门是如来世尊为九界凡圣速成佛道而开设的一个特别法门;
  二、这一特殊法门,与其它只靠自力修持的法门不同,而是仰仗佛的慈悲愿力
  摄受,往生西方;
  三、这一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至已证等觉之菩萨,下至具足惑
  业之凡夫;
  四、这一特别法门,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然
  又不得以一般的教义去衡量它;
  五、这一特殊法门,无论钝根众生,还是一乘上士,均不须经劫历生,而于现
  生即可往生西方。

  印光大师认为,值此末法时代,根机钝劣的业力凡夫,想要单靠自力修持悟明心性,断尽烦惑,了脱生死,可以说是“千无一得”(《印光法师文钞(续)》“致罗世芳居士书”)的,而必须仗佛慈力接引,带业往生。他说:

  “仗自力了生死,非一生两生能了,证初果人,尚须七生天上,七生人间,方证四果,
  四果则了生死矣。……未证初果者则不一定,纵一生两生不造业,决难永不造业。故知
  仗自力断惑证真之难,难如登天矣。”(《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修净师书”)

  然而,如能信仰净土法门,“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力契合”(《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习怀辛居士书”),则一定能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

  因此,印光大师强调说,唯有净土法门才是六道三乘,复自本性,了生脱死,横超三界的根本法门。他恳切地忠告大家说:

  “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
  ,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印光法师文钞
  (正)》“复陈慧超书”)
  为了阐明净土法门乃“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的道理,印光大师深入考察了大乘经典,探究了净土法门的经典来源以及发展源流。他指出,以往生净土,圆满佛果,为最终归依,实发端于《华严经》。他说:

  “若论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
  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
  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
  归宗结顶之法。然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
  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印光法师
  文钞(续)》“净土五经重刊序”)

  印光大师又说,此后在方等会上,世尊又特为专说净土三经,其中《阿弥陀佛经》摄机最普,所以禅、教、律各宗,都奉之为日课。此外,大乘经典中论及净土者,多不胜数,尤其是《楞岩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此后,“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清凉、永明,悉皆发金刚心,为之宏赞,以期六道三乘,同得横超三界,复本心性也。”(《印光法师文钞(续)》“净土十要序”)

  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以了生脱死为根本,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而绝不可有求来生人天福报之心。他说: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
  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
  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
  糖吃,岂不可惜?(《印光法师文钞(续)》“一函遍复”)

  他批评那种为求来生福报而信净土念佛法门的人说:

  “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
  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若今生尚有修持,来生定有
  世福可享。一享福,必定要造恶业(今之世道乱之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痴福者所酿成耳
  )既造恶业,则后来之苦报,不忍言说矣。”〈《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传德师书”〉

  佛法的所谓了生死,就是要人们破除无明,明自清净本性,跳出三界,超脱轮回,不再有来生。无生才无死,无生无死,才无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不再来生此方娑婆世界。所以印光大师说:

  “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
  。故念佛决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印光法师文钞〈续〉》“与张静
  江书”)

  这也就是说,念佛而求来生福报是与净土法门的宗旨相违背的,也是违背佛法的根本教理的。印光大师在这里深刻地从实践的角度,阐明了佛法“无生”与“往生”之间的不二关系。

  印光大师还反复强调指出,奉行净土法门者,当以信、愿、行三者为宗旨。他说:“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印光法师文钞(续)》“复幻修大师书”)

  又说: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
  ,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此法最要在信愿。有
  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习
  怀辛书”)

  信、愿、行三者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故说:

  “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
  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
  浅。”〈《印光法师文钞(正)》“与陈锡周居士书”〉

  而信、愿、行三者的具体内容则是: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
  了脱生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
  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
  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
  。(《印光法师文钞(续)》“一函遍复”)

  印光大师这里揭示的净土念佛法门的宗要,即信念、意志与践行,其实也是成就一切事业所必须奉行的宗要,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在信、愿、行三者之中,信与愿是必要之条件,而行是充分之条件。因为如果不落实到行,信与愿都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印光大师在他大量的说法中,讲得最多最具体的就是如何念佛的实践问题。

  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之实践方法,就是“念佛”。他说:“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然念佛法门又有种种之不同,如有专念自佛者,有专念他佛者,又有兼念自佛他佛者之不同。印光大师把专念自佛者之念佛,统称之为“实相念佛”。而于专念他佛者中又分为三类,即“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与“持名念佛”。合念自佛与念他佛,念佛之法总有四种法门。对于这四种念佛法门,印光大师分别做了具体的介绍,他说:

  “实相念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
  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
  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印光法师文钞(续
  )》“弥陀圣典序”)

  “观想念佛”者,“谓依十六观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
  大法身,及具十六种观。”(同上)

  “观像念佛”者,“谓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同上)

  “持名念佛”者,“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同上)

  在以上四种念佛法门中,印光大师认为,“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同上)观想一法,则“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印光法师文钞(正)》“复吴希真书”〉因此,“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他谆谆告诫大家说: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
  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
  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
  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
  矣。”〈《印光法师文钞(正)》“与徐福贤书”〉

  印光大师一生努力推崇与倡导的就是这“持名念佛”。然“持名念佛”法门中还须分清“观心念佛”与“摄心念佛”之不同。印光大师倡导的是“摄心念佛”法门。他认为,“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所以,他强调说:“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印光法师文钞(续)》“复杨炜章书”)“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印光法师文钞(三)》“复刘瞻明书”)

  什么才是摄心念佛呢?印光大师说: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
  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
  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
  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高邵
  麟书四”)

  摄心之说,并不只止于心,而是由心而统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此,印光大师特别推崇《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的修持方法,认为这是持名念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这样的持名念佛方法,首先是要都摄六根,也就是说:

  “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
  )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臭
  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
  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
  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
  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
  (《印光法师文钞(续)》“复杨炜章书”)

  其次是要志心持念,常时无间,也就是说要坚定信念,无时无地,念佛从不间断。这就是印光大师说的:

  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间,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
  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

  要做到摄心并非易事,人们虽努力在那里摄心念净,但还是免不了时常有无明妄念涌起。值此之时,怎么来克服它呢?对此,印光大师提出了通过十念记数之法来达到摄心念净。这个摄心之法是印光大师从自己的修持中总结出来的,为前人所未谈及者。他说:

  〈当摄心念佛时〉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
  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
  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
  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高邵麟书四”〉

  接著,印光大师对十念记数的念佛方法,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他说: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
  ,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
  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
  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
  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
  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
  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
  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
  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
  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
  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
  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
  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
  ,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同上)

  在净土法门中遇到的最主要的理论问题就是:“自力”与“他力”,“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的关系问题。如上所说,在“自力”与“他力”的问题上,印光大师是主张“他力”的,但也不完全排斥“自力”,认为如能在佛力的引发下,把佛力、自力契合一起,当然是很好的。关于“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或“自心佛”与“西方佛”的问题,印光大师认为两者是不异不二的。他尝分析说,有持事而修者,有持理而修者。持事而修者或只信西方弥陀,持理而修者则信西方弥陀是我心具,是为心造,所以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是不异不二的。如他说: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
  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
  ,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
  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
  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
  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
  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
  克臻此。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
  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身心,二俱同时
  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达人则欲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见,执理废事,
  则便不融合矣。”(《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马契西书九”)

  印光大师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说:

  “事理二法,两不相离。由有净心,方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
  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则因不感果矣。”(《印光法师文钞(三)》“复马宗道书”)

  又说:

  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
  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
  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傥单执自性弥陀
  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印光法师文钞(续)》“答曲天翔居士
  问二十七则”)

  他有时甚至认为,自心净土与往生西方净土之间有著一种内在的联系,如他说:

  〈信佛修净土者〉第一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
  切愿,持佛名号,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欲生净土
  ,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有污秽,何能生净土乎。(《印光法师文钞(续)
  》“复海门蔡锡鼎书三”)

  总之,印光大师认为:
  凡夫之心,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了无有异。其异者,乃凡夫迷染所致耳。非心
  体原有改变也。弥陀净土,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
  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
  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印
  光法师文钞(正)》“复马契西书九”)

  所以,印光大师说,一心专修持名念佛法门,如“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

  印光大师倡导的净土念佛法门,不仅为一般佛教信徒指出了奉行信、愿、行以了生死的具体途径,而且对那些落入文字知见、故弄玄虚而不知了生脱死的狂禅们,也是一极有益的针砭。如他批评当时一些自持聪明,只知在参禅弄玄上下功夫,而不在实修上努力的人说:

  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彼只知
  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
  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
  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
  著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印光法师文钞(续)》“复姚维一书”)

  在批评一位痴迷于参禅者,他更严厉地指出说:

  汝父于此劫浊之中,不知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痴痴然欲参禅明心见性。须知彼所参者非
  禅,乃文字知见,参到老于禅了无所干。即令真得禅宗明心见性之实益,其去了生死尚
  大远在。以烦恼惑业未断,悟是悟,生死是生死。若谓明心见性即无生死可得,此系门
  外汉,与狂禅者之所谬认者。然现时谁是明心见性之人。(《印光法师文钞(续)》“复郑
  慧洪书”)

  净土理论、净土向往,乃至净土实践法门,实际上是大乘佛教各派各宗都有的,只不过随其根本理论体系的不同,其内容和方法也不同罢了。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由唐代善导、道绰等创立后,绵延不断,多有发展。然自宋以来,经永明延寿等大力倡导禅净双修、禅净合一后,在以后的发展中,持名念佛之净土法门,亦已混杂不纯了,乃至以参念佛的是谁为念佛法门,实在是离持名念佛法门的原来面貌太远了。印光大师在中国近代佛教重兴的潮流中,身肩重振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并以其精深的教理阐发和伟大的人格影响,使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复明于世。印光大师往生将近六十年了,然他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影响,至今仍流传不息。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在一生当中,所遭遇到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的。所以人真正觉悟了,受再大的冤屈,心里也若无其事,而且很欢喜、很感恩。这个怨结束了,以后就没有了。真正有道心的人、有学问的人、有智慧的人,不跟人结怨。别人对你怎么不好,毁谤你、侮辱你、陷害你,你都忍受,一次伤害,真正用功的,就是一次的提升。圣人、佛菩萨为什么教我们对任何人都要笑脸迎人?因为你能怨亲平等,一律笑脸迎人,以清净、真诚、平等、慈悲之心待人接物,你才能成无上道,才能把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的怨结化解。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