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 第二节
2014/9/4   热度:370
href="/wumin/2013/03/140602216549.html" target="_blank"> 第二节 二乘道 二乘,为声闻乘、缘觉乘的合称,大乘佛教称之为“小乘”,意谓其愿力、果证比大乘要小,义理比大乘浅。阿底峡称二乘道为“中士道”,说它是专求自己超出生死的中士所修。修学二乘道的共同前提。是发“出离心”——即切感三界生死轮回是苦,志求超出三界的愿心。在声闻乘法中,出离心通过思维无常(思人决定有死、思死无定时、思死时无可依怙)、思维世间诸苦而生起。 二乘道的见地,一般归纳为“业感缘起”或“爱非爱缘起”,即四谛、十二因缘,阐明“染净因果”。四谛为声闻乘法的纲宗,亦可看作佛教诸乘诸宗教义的纲宗。四谛,即四条真实不虚的谛理:一苦谛,谓人生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这些苦确实是苦;二集谛,集谓集起,指苦谛所言苦果,由自心所起贪嗔痴等烦恼为因而集起;苦、集二谛,为染缘因果。三灭谛,谓息灭烦恼,即入涅槃,不生不灭,寂静安乐;四道谛,谓寂灭涅槃,由修三学、八正道等为因而实现;灭、道二谛,为净缘因果。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为缘觉乘法的内容,为阐明染净因果的十二个因果链条,分生起、还灭二门,生起门述染缘因果,从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果,追溯其成因,见老病死等因“生”而有,生因“有”(能感三界果报的业)而有,有因“取”(希取追求)而生,取因爱(贪爱)而生,爱因“受”而生,受因“触”(接触外境)而生,触因“处”或“六入”(六根之窗开放)而生,处因“名色”(五蕴)而生,名色因“识”(能知之心)而生,识因“行”(意欲、所作)而生,行因“无明”而生。利用缘起法则“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规律,从自心中迫寻到最后,发现无明为造成老病死苦的渊源。 十二因缘还灭门,是据缘起法则“此无则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规律,逆观如何消灭老病死苦,谓“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三有业灭,三有业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诸苦灭。”(《过去现在因果经》)。总之,灭掉自心所起无明,则老病死的苦果永灭,臻于不生不灭之涅槃。 无明或痴的寂灭,只有依靠如实观察真实的智慧,所谓“以智慧剑,断烦恼根”。这种智慧,被概括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佛法的三大标帜)。如实观一切行(生灭变迁的现象)无常,念念生灭,无常一自在的实我,便能息灭无明、烦恼,证得超越生灭的寂静涅槃。无常、无我,或苦、空、无常、无我,可谓声闻、缘觉二乘法的基本见地。 声闻、缘觉二乘所修的道,即四谛中道谛的内容,被归纳为八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共三十七条,称“三十七品助道法”、“三十七道品”,以八正道为本。八正道为;一正见,树立佛家所说因果业报、缘起无我等正确的见地;二正思维,依正见思考抉择;三正语,不妄语等;四正业,不杀盗YIN等;五正命,按佛家所说如法正确地生活;六正精进,精勤修学善法;七正念,时时摄护自心,不忘失正见,念念行于正道;八正定,以正见为导,摄心专注不散,深入禅定。四念处: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四如意足:为欲(意欲)、念、进、慧四种修禅定、神通之法。五根、五力是由信(确信三宝)、进(精进)、念、定、慧五法,在内心生根,名五根,由根生长出断灭烦恼恶业的强大力量,名五力。七觉支,亦名“七菩提分”:为念、择法(选择适宜自己修习之法)、精进、喜、轻安、定、舍,是七种修习禅定、获得智慧的要点。三十七道品,被概括为“三无漏学”(能断灭烦恼的三大方法):一增上戒学,恪守佛教所制定的各种在家、出家的戒律;二增上定学,亦译增上心学,修习禅定;三增上慧学,观察思维,证得与真实相应的智慧。三学为一阶梯式结构: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以智慧断烦恼。三学的修习次第,大略如《杂阿含》第五百九十九经的一首偈所言:“住戒有慧人,修习心(定)与慧”,意谓在持戒的基础上,以“闻思慧”(对佛法义理的知晓理解)为指导修定,在定中修观,证得堪断烦恼的真实智慧(“修慧”)。 声闻乘法的修证次第(程序),被总结为七贤四圣凡十五个阶梯,十五阶梯又分为顺解脱分、顺抉择分、见道、修道、无学道五位。如下所示: ┌五停心┐ │別相念├─顺解脱分(资粮道) │总相念┘ 七贤─┤暖 ┐ │顶 ├─顺抉择分(四加行) │忍 │ └世第一┘ ┌预流向───见道 │预流果 ┐ │一来向 │ 四圣─┤一来果 ├─修道 │不还向 │ │不还果 │ │阿罗汉向┘ └阿罗汉果──无学道 修行者入门之初,须受三归依,发增上心、出离心,具备修行所需的种种资粮——如听闻正法、严持诸戒、调节饮食睡眠、乐住静处等,才能进入修学的“正行”禅观。首先修的,北传佛教为“五停心观”——即五种止息妄想杂念波澜的方法:一不净观,观想尸体及自身中诸物,思肉身污秽不净,以止息性爱的躁动。二慈悲观,想象众生受苦的情状,产生增长怜愍慈悲、护助拔救之心。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的流转还灭。四界差别观,观析自身由地水火风四大及十八界集成。五持息念,梵文阿那波那,又译“数息观”,由默数呼吸入门,平息杂念,渐入正定。一说五停心观为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思念佛的相好、功德等),分别对治五种粗重烦恼,有云:“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散众生数息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五停心观中以不净、数息二门最为重要,有“二甘露”(长生不死药)门”之称。 经过五停心的反复修习,躁动难制之心逐渐平息,能渐渐入定,此时在定心中修四念住(四念处)观,此观分别想念、总相念两步。别相念,于身、受、心、法一一分别观察其苦、空、无常、无我;总相念,通观身、受、心、法皆悉苦、空、无常、无我。 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三个阶位的修学,都是以闻、思所得智慧为指导,随顺、学习趋向解脱之道,故名“顺解脱分”,亦名“资粮道”——初步积集向涅槃境地前进的资粮。 此后所入“顺抉择分”,抉择,指以智慧观察而决定取舍,此位还只是随顺、学习修观,故名。其修习是在定中观修四谛,依所观修的深浅而分为四个阶位,称“四善根位”、“四加行(预备)位”。一煖位,如钻木取火,虽然尚未出火,而已见暖热,比喻虽然尚未得无漏智,但不久将得。《禅秘要法经》说修至暖位,“出定之时顶上温暖,身毛孔中恒出诸香,出定入定恒闻妙法;续复见身体温暖,悦豫快乐,颜貌熙怡,恒少睡眠,身无苦患。”修至此位,已恒常在定中。二顶位,以山顶、人之头顶等,喻在尚未坚固的善法中,已登峰造极。《禅秘要法经》称修至顶位,“出定入定,恒见顶上火出,如真金光,身毛孔中亦出金光,如散粟金,身心安乐,如紫金光明,还从顶入”。三忍位,谓于四谛能信解忍可,而不动摇。四世第一位,谓于世间,此为最上第一,即将超入出世间。《俱舍论》颂总结修至四善根位的功德说:“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根),忍不堕恶趣,(世)第一入离生(见道)。” 五停心观等三资粮位与暖等四加行位,虽然逐渐坚固了对佛法的信解,力行诸善不作诸恶,并渐入正定,但还未真正证到堪断烦恼的智慧,故称“七贤位”,又称“七方便位”——为见道证圣果作预备工作的阶位。
----------------------------------------------------------------------------------------------------------------- 更多陈兵居士佛学内容 -----------------------------------------------------------------------------------------------------------------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如果希望佛菩萨保佑我们升官发财,这是在搞贪嗔痴,就是在搞六道轮回。凡是正神都不接受贿赂的,更何况是佛菩萨?修念佛法门,你信心清净,阿弥陀佛保佑你,观世音菩萨保佑你。念一句阿弥陀佛,诸佛护念,护法神保佑,一切鬼神不敢靠近你身边。真正修行人,心中没有一个恶念。这样的修行人,一定得到诸佛菩萨和龙天善神的护佑。迷惑颠倒的人,心中恶念一个接一个。这样的人,善神远离,妖魔鬼怪就会跟着他。我们做错了事情,在佛门里修点供养,想佛菩萨就保佑我,赦免我的罪了,那是打妄想!佛法是破除迷信,破迷开悟,你要认真努力修学,才会得到佛菩萨的保佑。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