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师吃茶去——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散记


2014/9/3    热度:465   

[南昌]农业考古,2005年第4期

180-187页




2005年的金秋时节,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了由河北省佛教协会和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主办、赵州柏林禅寺承办的“天下赵州禅茶交流会”。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我的老师范增平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临行前希望我和他一起去,并为我报了名,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很感谢老师的提携。范老师如约于10月16日乘飞机从台湾经香港抵达天津,我和两位师妹驱车去飞机场接来老师,当晚在新文化茶城德暄阁茶苑,范老师与弟子们欢聚一堂,晚餐后范老师不顾旅途劳累,又和大家一起去了泊明雅轩茶艺馆品茶,很晚才去休息。第二天上午范老师在古文化街海雅茶园出席了“茶艺与人生”座谈会,下午和有关人士商议天津茶文化发展大计。晚上回到鼓楼客栈又约我去送给我几本台湾出版的书和两袋高山茶,他一直到深夜还在忙着斟酌修改赵州古塔前的致词,我也连夜在电脑桌前为老师打印出讲稿。
10月18日上午,我和师姐张娜一起跟随老师乘火车前往石家庄市。张娜是天津较早取得证书的高级茶艺师之一,也是较早拜范老师为师的女弟子,虽然比我年轻许多,论排行却是我的师姐。范老师让我与柏林禅寺的明一法师联系安排张娜去表演茶艺的事,我把张娜的情况向明一法师说明,并特意说明张娜是范老师的得意门生,多次在电视台展示中华茶艺,还教了许多中日学生,恳请他们予以安排茶艺表演。很快得到回音,明一法师经呈报柏林禅寺方丈、这次活动的总协调人明海大和尚,表示非常欢喜,决定安排张娜在赵州古塔前表演茶艺,张娜也很珍惜这次机缘,临来之前精心做好了准备工作。
我们师生一行三人到达石家庄后下榻河北宾馆,接待工作十分周到,每人领到一袋资料及纪念品,里面是几本禅茶方面的书和一只装在精美木盒里的小石瓢紫砂壶,壶身上刻着净慧老和尚的一首诗:“燕山修水隔天涯,明月清风共一家。千古禅林公案在,逢人且说赵州茶。”在当晚的音乐宴会上就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净慧老和尚,他老人家与范老师等贵宾们在主桌上就餐,散席时范老师让我和张娜过去与净慧老和尚照张相,但是因为争相合影的人太多,始终没能如愿。晚宴后嘉宾们都应邀去参观石家庄的茶艺馆,而我们却留在老师的客房里开始准备明天的茶艺表演。从摆放茶具、选择插花、茶叶、服饰等等,范老师都仔细推敲,确定,而且还由范老师解说,张娜操作,从“丝竹和鸣”、“恭迎嘉宾”到“品味再三”、“和敬清寂”,将“三段十八步”完整地演习一遍。我们虽然拜师已久,却从来没有像今晚这样有充裕时间得到老师如此具体细致的指导,今后我们应该算是范老师的“亲传弟子”了吧?



10月19日清晨,几辆大客车由交通警车在前面领路,浩浩荡荡驶向几十公里外的赵县,来到柏林禅寺门前。此时寺院门口热闹非凡,人头攒动。寺院方丈明海大和尚亲率法师仪仗队在山门前迎接引领嘉宾。人们排成两队从平时很少打开的中间大门缓步而入,聚集在万佛楼金碧辉煌的大殿内诵经捻香。我曾在一个多月前刚刚到过这里,还在云水楼住了一夜,并写了一篇《夜宿柏林禅寺》的散文发表在北京《茶周刊》上。想不到时隔不久,我又有缘再次踏上了这片清净乐土。拜佛之后来到塔院,在《虔诚献花赞》的音乐声中,我们先向赵州古佛献上一束鲜花。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借花献佛”,因为这束花本来是石家庄一位叫刘欣颖的小师妹献给范老师的。隆重而热烈的献茶典礼开始了,领导和嘉宾先后致词。赵县领导说,赵县是赵州禅的故乡,柏林禅寺是赵州茶的发祥地。赵州禅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禅茶一味的思想和它推崇的茶道揭示了人类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规律,弘扬赵州禅茶文化,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惊喜地看到,柏林禅寺在完成修复任务后致力于服务社会、繁荣文化的工作,积极探索佛教文化回报社会的道路。希望海内外各界朋友关心柏林禅寺和赵县的发展,让赵州禅茶文化发扬光大。在远道而来的韩国茶道队代表致词后,是著名书画艺术家、茶文化学者陈云君先生致词。陈云君是我们天津诗人,我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诗词社举办的学习班上听过他的演讲,那时他正是活跃在诗坛和书坛的津门才子,风流倜傥,温文儒雅,曾有“推盏挥毫飞碧墨,风流谁解此中狂”的诗句,令人倾倒。此后一别二十年没有见过他,但后来我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茶博览》等茶刊物上常见他的行踪,知道他这些年作为游子四处漂泊,热心于茶文化活动,足迹遍布南昌、厦门、珠海、澳门等地,还收了云南普洱茶艺小姐刘菂为弟子。河北赵县更是他常来的地方,前几天他刚在柏林禅寺度过六十华诞,正式皈依佛门,成为净慧老和尚的弟子。值得称道的是,他无论在哪儿,都是以天津书画家、天津诗人的身份出现,为天津赢得了很多荣誉,也使我为此而感到骄傲。今天早晨在河北宾馆门前临出发时,陈云君先生热情地邀请范老师乘坐他的一辆黑色高级轿车去赵县,但范老师执意要和大家一起乘坐大客车而心领了陈先生的一片好意。只见风采不减当年的陈云君先生来到塔前说到:我记得十几年前,就在此地,仅存残塔一座,古柏几株,我亲眼看见我们尊敬的净慧长老一锨一锨地在劳作,当时我赠他老人家的诗句有“袈裟塔影两萧萧”之句。今天身处此地宏大规模的大丛林中不胜感慨。今天能在茶的清新、平和之中共沐和谐人生、和谐社会之风,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清明,也感谢净慧长老的人格魅力。陈先生即兴口占七绝一首:

清风塔影感物华,百舸相交古佛家。
造就和谐功德海,大千同饮赵州茶。

范老师从观礼台前排健步走到古塔前致词,他今天特意换上一件褐色的长袍。这身中国传统的服饰与献茶仪式的庄重气氛十分协调。范老师致词的内容我早已十分熟悉,文采飞扬,颇具古风骚韵,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禅意:
乙酉深秋,中韩日星,台湾同胞,四方多士,赵州塔前,虔诚齐心,奉上一盏香茗唱道:
奠茶兮,龙井、碧螺春、果味花香;
奠茶兮,岩茶、铁观音、滋味芬芳;
奠茶兮,黄山、阿里山,爽口清香;
奠茶兮,普洱、红茶、单枞好深长。
习习清风,香飘九天,乃长歌曰:
茶是南方之嘉木,大自然恩赐的瑞叶灵芽;
禅是北方的瑰宝,宇宙奥秘中的生命哲理;
人生苦短,生老病死,茶是修行的最佳饮品;
烦恼无边,回头是岸。为寻求解脱学佛参禅。
人生的苦恼,不外贪嗔痴,每天忙碌,不知为何?为名忙?为利忙?
盲目忙碌,忙碌盲目,说为创造生命价值,其实是在摧残生命。
生命价值乃在认识四圣谛的道理,把握六波罗蜜。放下六根的无明,放下六尘的贪念,放下六识的痴迷,放下自己被囚禁的心性,做一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做一个戒、定、慧的禅者,体会茶禅一味的真意,使自己和佛成为一体,达到“奠茶、奠汤,一味同心”。这是我们今天在赵州塔前奉茶、奠茶的意义。
茶能解口渴、禅令心中乐;
不忘做茶苦,时时禅中坐。
天下赵州吃茶去
柏林禅寺学佛来

嘉宾致词后,明海大和尚代表柏林禅寺全体僧众向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茶人学者、专家名流们表示热烈地欢迎。他说,大家知道,赵州禅寺“吃茶去”的公案,是“禅茶一味”思想的源头,千载以来,这源头活水奔流不息,不舍昼夜,终于汇集成为禅茶文化的汪洋大海,成为东方文化一道绚丽多彩的景观。禅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明海大和尚认为就是在此时此地此物上安身立命的大自在,是主人翁精神,也就是家师净慧上人所倡导的生活禅。生活禅是赵州茶禅在现代的提倡,它的实质是要我们以禅心的智慧之光照亮生活的道路,转化人性的缺欠。我相信这不仅是人类文化史上永恒的主题,更是当今时代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大众生活品质,引导人们走出迷惘的一剂妙方。我们愿借这次千载一期的盛会,以扬赵州禅茶的神韵,表达对赵州禅师深深的感恩。生命之树常青,赵州茶香永在。此时此刻,还是让我们回归当下,品尝赵州古佛赐予我们的这一杯甘露琼浆吧!明海大和尚致词后中韩法师们在净慧老和尚引领下诵经。德高望重的净慧老和尚是生活禅的首倡者,提出了“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从1993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影响很大,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青年学子。接下来是中韩双方代表队的献茶仪式,其实也就是禅茶的茶艺表演。献茶后是净慧老和尚颂词与说法,他朗诵了一首特意为这次禅茶交流会所作的《赵州禅茶颂》:
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
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
瞿昙曾记,鸿渐复添蛇;
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
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
著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
正清和雅气,慈悲喜舍花;
上供诸佛祖,平施百姓家。
人人亲受用,处处绝尘渣。
林下清和满,尘中敬寂夸。
千年逢盛会,四海颂蒹葭;
三字禅茶意,和风送迩遐
最后随着净慧老和尚一声震撼人心的“吃茶去、”的棒喝,十位法师手提大铜壶斟茶,在众多义工协助下,托盘传杯,参会人员纷纷“吃茶去”,我也端着一个纸杯,讨得了一杯“赵州茶”来吃。
献茶典礼结束后,大家绕塔退场,中午到斋堂午餐。下午一点多,张娜在古塔前开始茶艺表演,我帮着摆好茶席,焚香挂画。背景音乐响起,伴随着张娜精湛优美的茶艺表演,范老师亲自详细解说了“三段十八步”行茶法,引来许多僧人和群众驻足观看,品尝茶汤。明海大和尚也亲自来了,因为忙于筹备文殊阁的学术讨论会,他只看一会儿就又匆匆离去。
茶艺表演获得了圆满成功后,我们收拾好表演道具和茶具,赶紧去文殊阁参加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主持人是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年轻的教授的吴言生先生,他也是净慧老和尚的弟子,才华横溢,妙语连珠,对每一位发言者都作了精彩的评述。江西社会科学院的余悦第一个上台发言,先声夺人。四年前的今天,在中韩禅茶交流会上他也是第一个发言,他称之为“头泡茶”,充其量只起到温杯的作用。余教授这次主要是讲茶禅一味的当代价值,他认为茶禅一味所直指人心的,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此地此人此物,总而言之就是“当下”。余教授还是以四年前的那句话结尾:万语与千言,不如吃茶去。韩国学者发言后轮到陈云君先生发言了。陈云君上台后先是说:“吃茶去”和“禅茶一味”这两个公案,如果我在认识净慧长老之前,可能会说一万句话,也可能要写一本书。认识净慧长老以后我恐怕就无可奉告一句话了。然后他话锋一转,毫不掩饰地说,对上午的茶艺表演他不欣赏,对下午的研讨会,他认为应该大大发扬。但是他又觉得茶艺表演这种艺术形式也不失为引导人们到茶禅一味境界的方便法门。所以他主张把茶艺表演和学术交流截然分开,泾渭两断。表演归表演,研讨归研讨。主持人吴教授称赞陈云君先生“本色住山人,且无刀斧痕”,“直心是道场”,深得赵州禅茶的真味,是“真性情、真诗人、真赤子,真净慧老和尚之弟子也。”人民大学的宣方教授和来自陆羽第二故乡湖州的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和韩国学者先后登台发言。交流会中场休息期间还穿插了才艺表演。先是韩国的长老演奏一支箫曲把人们带进无比美妙的境地,接着是年届七旬的江西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自告奋勇,跃身上台,为大家高歌一曲,是南昌女职茶艺专业为教学谱曲的唐代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陈教授的嗓音洪亮,歌声激越高昂,令人荡气回肠。接下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范老师和净慧老和尚分别做了总结发言。楼教授的发言与他写的一篇论文内容差不多,已收在发给每位嘉宾的《吃茶去》一书。他的观点主要是参禅不能离开生活,吃茶、参禅是平常心、本分事。他对吃茶去公案的理解,就是给那些把参禅看成是高不可攀的那种执著的人一个当头的棒喝。他还论述了禅与茶的关系,认为可以由禅进入茶的境界,也可以由茶进入到禅的境界里去。范老师在总结发言中先用一句韩语问候在座的韩国老朋友,赢得了一片掌声。范老师还风趣地说:在几位指定发言人中最精彩的是湖北黄梅县一位代表,因为他说的比唱的好听,我一句没听懂,他讲的主题我不是很清楚,不过这也正是禅的最高境界。在简要点评了几位学者发言后,范老师主要讲了从“吃茶去”到“茶禅一味”的因缘。最后,范老师还告诉了大家一个千古的谜底。赵州禅师问来过和没来过寺院的那两个人,都叫他们“吃茶去”,来过的那个人吃茶吃得很好,没来过的那人因为赶了很长的路,好几天没有吃饭,赵州禅师也让他“吃茶去”,结果第二天饿死了。为什么呢?范老师希望大家研究研究,作为明年讨论的课题。范老师幽默诙谐的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明海大和尚也在禅茶文化交流会上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说,茶吸收了天地雨露的精华,它的生命离不开大自然,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也是一样。明海大和尚把茶的一生作了形象的比喻:死一番、活过来、回家去。茶无论是被人采摘还是炒制,都要经历一番痛苦和磨难,这个过程就是死一番。人也有这个过程,对有的人是漫长的,甚至是无止境的。茶在制作成后在好的氛围之下,在开水或热水的冲泡下,它又复活了,人们取悦于它的美好,它的美味,却不知道它死过一回。有的人永远死过去,而茶还要活过来。茶喝完以后还要被扔进垃圾中,回到大地,回到大自然中去变成土壤,这是回家去。禅者的生活也有死一番的磨难,还要活过来,最后要回家去,提醒我们不要把生活封闭在风花雪月的世界里,要向社会敞开,向大自然敞开,去接受磨难,去承担责任,这是茶对我们人生非常好的昭示。
净慧老和尚在热烈的掌声中做了最后的总结发言,虽然他上台前主持人对他悄悄说,别人都是限时8分钟发言,他可以讲到天亮。净慧老和尚开玩笑说那就取消今天晚上的全部活动,听他讲到天亮。但他还是言简意赅地对禅茶文化作了深刻开示。然后他向范老师等海内外学者赠送了纪念品,是一幅赵州从谂禅师法像。范老师回赠了一盒从台湾带来的高山乌龙茶。



禅茶研讨会结束后,返回石家庄在金谷大厦参观了紫砂壶展览并用过晚餐后,回到河北宾馆休息。晚上,在范老师的房间里,陈文华教授应邀进来作客。我将随身携带来的陈文华新著《长江流域茶文化》一书拿来请陈教授签名留念,这是陈教授近年来倾心编著的一部力作。陈教授在书的扉页上为我题了字,范老师在一旁还特意托付他对我这个后生晚辈多加提携,使我心头一热。趁此良机,范老师拿出微型录音机来开始采访陈教授。我一边听着,一边用我从家里带来的紫砂壶泡上铁观音斟在品茗杯里请他们喝。能有幸为两位资深的茶界师长泡茶也是难得的一次机会。刚才在车上他们坐在一起已经推心置腹地交谈了许久,现在他们又在一起畅谈。估计这次访谈的详情,将会很快编入范老师的《中华茶人采访录》(大陆卷三)一书。陈教授谈了他主编《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创办江西南昌女职茶艺专业的过程。特别是谈起中华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来,陈教授更是兴致勃勃。江西婺源县的上晓起村倾注了陈教授近年来的心血。他还写过一首茶乡童谣《迷人的上晓起》:“迷人上晓起,风光美无比。自然铺锦绣,文化是根柢。传统小作坊,令人惊且喜。水转揉捻机,人醉茶香里。”陈教授一心扑在茶文化上,怪不得茶界有人称他为“拼命陈郎”,比年轻人还富有朝气。昨天我在电梯里第一次遇见陈教授,自我介绍后握了手,见他身穿白色运动衣式的夹克衫,里面是红色衬衣,我不禁脱口赞道:“真精神!”正如陈教授自己所感受到的:“从事茶文化研究和活动十多年来,以茶结缘,结交了国内外一大批茶友,男女老少,东南西北,既有鹤发童颜的前辈,也有青春靓丽的忘年之交。他们多年来给予我很多的关爱和鞭策,诚挚的友爱给我以力量,推动我不懈地去攀登新的高峰,也给我生活中增添了莫大的快乐。真感到茶人世界的无比清纯、无比芬芳。这是茶神对我辛勤劳碌的最大奖赏,它使我在忙碌中忘记了烦恼,忘记了年纪,忘记了衰老。”(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后记)其实我很早以前就在一本《当代百家话读书》的书里知道陈文华了,他谈过自己藏书、读书的坎坷经历,附上的两张他在书房里工作的照片很有意思,一张是他光着上身赤膊写作,题为“酷暑中的劳作”,另一张是他穿戴皮袄围脖捂得严严实实的苦思冥想,题为“严寒中的沉思”。可见陈教授曾经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辛勤地耕耘。
这时房间的电话铃声响起,会务组请两位教授到三字禅茶院接受河北电视台采访,范老师让我跟着一起去。我们边走边谈,来到坐落在富强大街的石门公园,这是一座仿照苏州留园建筑的园林,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小桥流水,楼台亭榭。园内的三字禅茶院幽雅清静,茶室里面电视台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着摄像、录音,中韩知名的茶文化学者正陆续接受采访。我们坐在室外露天茶座,身旁是假山池塘。已先来一步的袁勤迹女士见范老师和陈文华到了,热情上前招呼。袁勤迹可以说是我国茶艺师中的“大姐大”了,芳名远扬。她编创的“龙井问茶”、“九曲红梅”、“菊花茶道”等茶艺早已闻名遐尔。我曾戏称茶艺表演界有“南袁北王”之说,“南袁”就是来自温州清和茶馆的这位袁勤迹,“北王”当然不是我,而是沈阳和静园茶艺馆的王琼,她出版了好几张茶艺教学的光盘,编创过“白云流霞”茶艺,还写得一手好散文,在茶艺圈内颇有名气。看得出两位教授和袁勤迹是老相识了,他们无拘无束地和她开着玩笑。合影留念时,他们俩非让袁勤迹坐在中间不可,说是这样才更能衬托出袁勤迹的“美”来。
轮到范老师进屋去接受采访后,我和陈教授等人在外面池塘边的茶桌前品茶闲聊,茶艺小姐给我们端来普洱茶和茶点。闲聊中,我觉得陈教授对范老师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充分肯定了范老师等台湾学者对茶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后来余悦教授也赶过来了,他也是知名的茶文化学者,主编和参与编写过许多部茶文化书籍和茶艺师教材,有人赋诗赞曰:“立说著书知几许,一千八百万雄文。”余教授在我旁边坐下交谈,并互换了名片,我还是第一次与他近距离接触,感觉他倒是挺平易近人的,没有什么学者、作家的架子。此时已是午夜时分,月光下大家坐在一起品茶论道,谁都没有一丝倦意。看到海峡两岸这三位大名鼎鼎的专家级教授相聚一起谈笑风生的场面,我内心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也正是范老师所极力倡导的两岸品茗,一味同心。



10月20日上午在石家庄人民会堂隆重举行了茶道茶艺表演开幕式,范老师作为贵宾被邀请到了主席台,和他并排站在台上的还有国学大师文怀沙老先生、著名作家铁凝女士、陈云君先生等社会名流。九十六岁高龄的文怀沙也是我仰慕已久的,今年五月份他来天津在第15届全国书市上签售他的《屈骚流韵》一书时,我正在济南参加茶博会,错失良机,后来只好买了一套他未签名的书。据说当时签售现场盛况空前,媒体有“书市最爱谁?燕叟文怀沙”的报道。《屈骚流韵》最早出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深受毛泽东、柳亚子、郭沫若、胡耀邦、钱钟书等人推崇。早晨我们在餐厅吃早餐时见几人簇拥着一位神采奕奕的银髯老者进来,有人说是文怀沙来了,便热情地带范老师前去认识一下,问同桌的陈文华去不去,陈教授笑着说他已经过了追星的年龄。来人民会堂的路上范老师向我了解文怀沙,我说他是国学大师,也是一位年老的风流才子。自称“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他直言不讳地宣称他喜欢在街上看女人。果然不出所料,在开幕式上文大师讲话时幽默风趣,说他刚做过白内障手术,眼睛一下子看得清楚了,原先看女人感觉都很美,现在却看清了她们脸上的坑坑凹凹,引起全场一阵阵笑声。文怀沙在净慧年轻时就相互认识,已是五十多年的老朋友了。他的一篇短文《三十三字箴言》对净慧老和尚归纳禅茶文化精神有很大启发,这三十三个字是:正、清、和——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发扬斯三气也。
净慧老和尚在开幕式上作了讲话。他老人家提出: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他认为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四大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的四大功能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开创新境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挥禅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老和尚深切期望今后会有更多的机会,以便更多的中外禅茶爱好者能像今天这样,济济一堂,共享禅茶的正清和雅之气,为这个热烦的世界注入一剂清凉。
开幕式后紧接着便是中韩两国的茶艺表演,上午中方表演的是来自杭州西湖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文士茶,余悦教授作了点评,文士茶是早年流行于江西婺源文人学士中的传统茶俗,讲究/饮茶人士之文雅,饮茶环境之清雅,饮茶器具之高雅”,追求汤色清、气韵清、心境清,以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云南昆明的刘菂表演的是根据陈云君诗歌意境编创的普洱茶艺,她的表演突出一个“静”字。陈云君先生点评,他再次语出惊人:非常不赞成在舞台上搞茶艺表演,建议搬到台下,小范围的,边看边喝,省得这样在台下看怪口渴的。当然这只是陈先生的一家之言,很多学者认为茶艺表演还是可以搬上舞台的,用灯光、布景、音乐等各种手段烘托出舞台的艺术气氛,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对茶艺的普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大型茶艺表演比赛,更适合在舞台上表演。韩国代表队表演的茶道形式庄严肃静,内容深奥难懂,多亏听了湖州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的点评我才略有领悟。
因为我第二天要奉命赶赴江西参加单位组织的“红色之旅”(其实对我来说是“绿色之旅”更为恰当,因为那里的名茶“庐山云雾”、“井冈翠绿”深深地吸引着我),张娜师姐也要回津讲授茶艺课,我们不得已只好提前匆匆离别了石家庄,离别了老师,未能跟随老师继续参加禅茶交流活动,也未能欣赏到陈文华教授率团来的江西南昌女职的禅茶表演和袁勤迹的日本茶道表演,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两天的活动虽然时间短暂,收获却是非常丰硕,范老师嘱咐我回去可以写一写,然而我只能像记流水帐似的零零散散地写下这些文字,内心更多更深的感受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尤其是博大精深的禅茶文化内涵,远远不是我这支秃笔能够写出或是我笨拙的手指在键盘上所能敲打出来的。
2005年10月下旬初稿于江西庐山、井冈山
2005年11月上旬修改于天津抱璞斋书房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度众生,他不是业力来的,他是愿力来的,乘愿再来!他发什么愿?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凡夫是业力在作主,佛菩萨是愿力作主。为什么我们的愿力作不了主?我们有业,业力大过愿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