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亭: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卷第五
2014/9/4   热度:209
道亭: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卷第五 霅溪普静沙门 道亭 述 第三行位差别至三明行相。 释曰圣人之大宝曰位若无此位行无由成故此次前种性修习之后也言差别者约总则五教差别约别则当教差别以诸位不同故于诸下开章总示。 初者依小乘至广如小乘说。 释曰言初者牒位相也有四下列位方便有七种谓总想念别想念五停心并暖顶忍世第一亦分远近之异见则须陀洹道修谓二果向已去及究竟乃罗汉功圆十二住者即合四果等共成十二住十二住者一声闻自种性住二入正未越次取证方便住三越次取证住四得不坏净味圣戒转上漏尽住五依增上戒增上意学出生住六七八得真谛智增上慧学住九观察生无相三昧住十究竟无相住十一解脱学相住十二一切种阿罗汉住十一地者一五趣杂居地此即欲界二初禅生喜乐地三二禅定生喜乐地四三禅离喜妙乐地五四禅舍念净地上四即色界六空处地七识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非想处地此即无色界更加未至定地与灭受想地也广如下指说处则毗昙等论也。 二不退者至彼诸论说。 释曰谓谛缘伏断或定或慧种种现相等。 问何故小乘至不待说也。 释曰原其分教盖为混滥故指陈圣意且小乘异大居然不同更何分训故此略明。 若依初教至故不在后也。 释曰言施设回心教者谓转彼小心令希大果故明位相多分影同令其欣趣有不同者贵图胜进故也于中亦但下影同又亦说下胜进又彼下出胜进所以干慧等十地义见古今立教中言又彼佛果不在十地外者释其干慧等十佛地之意所以其佛不超地中盖为引小故云以引彼故方便同彼何以故以二乘人下释是故二乘证圣既即现身故佛果不超地外方为引摄耳。 又此位相至彼毗昙等耶。 释曰瑜伽等据三乘而说毗昙约愚法而明未穷此理故此而问。 答不同相至声闻乘也。 释曰有二义意下示义正答初一随根后一引摄故此既下进退揩定且退非愚法声闻进非大心之士定属权乘分位故云即知等也。 二为直进人至前四方便故。 释曰不涉小乘而来故云直进言十地差别者谓欢喜地等又以十地通前以为十二住义者瑜伽云一种性住谓彼菩萨性自仁贤性自成就菩萨功德任持一切佛法种子二胜解行住谓从初发心乃至未得清净意乐所有一切菩萨行是三极喜住四增上戒五增上心六七八三名增上慧分成三种谓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八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九无相有功用十无相无功用十一无碍解十二最上菩萨住十三最上如来住言十二住就菩萨说加后如来为十三住第二即是三贤第三已去如次十地也何以故者征其十二住之由为影似小乘故者释良以小乘亦有十二住故此既引摄故影似彼又彼地前下总将资加二位影同方便四位。 是故梁摄至见等同前。 释曰如须陀洹下以菩萨四十心影彼道前四方便证成前义又亦下通将大乘五位影彼小乘五位何以故欲回彼心故作如是说。 问何故此教至小乘等耶。 释曰名数相影有不同者故云多分谓总同而别异也。 答为随方便至彼不名引故。 释曰为随下总答若全下出同异之相引摄之意也。 问若引二乘至假似彼小耶。 释曰印小疑大义极相违盖由相混大小宁殊。 答有二意至此为始教也。 释曰一以下义含与夺与故机浅似彼夺故而义理仍别所以别者谓造修伏断显理皆殊也。 即如何义至得般涅槃。 释曰瑜伽此云相应心境解行因果悉相应故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数数取于余趣故言云何已成就者问其进修之人也谓诸下约三品成就以答言下品者是七方便人故有犹往恶趣之说未能证入等中品者初登见道加行不退即能证入犹未究竟故不般涅槃上品者修道已上终至无学非唯证果亦般涅槃耳涅槃此云圆寂。 如说声闻至三种成就。 释曰影似正立言亦者对彼之辞也。 故彼论云至上品成就。 释曰言胜解行地名下品者即是三贤十二住中当第二胜解行住此教所谭贤位有退故次云犹往恶趣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者即从初见道至于远行地终住堕决定究竟地名上品成就者八地至毕竟位也其行不退故云决定也。 若菩萨住至可准而知。 释曰贤位加行但能伏惑未登见道犹有退期此尽下约三无数劫以配三品成就如是下例余分品故云上意也。 二不退者至三乘人也。 释曰声闻至苦忍者谓见道位中苦谛之下忍智起时即证生空更不退转缘觉至世第一法者为根稍利故方便终心即便不退菩萨至十回向者谓加行智智起勇猛趣求即无有退也当知下通妨谓有妨云二乘菩萨历然不同何以皆就一处而论不退耶此通云当知等也。 亦可菩萨至劫如是等也。 释曰前据佛性上贤不退此约瑜伽三贤皆退何以尔者谓前约胜行此论见真故各成不退之义耳。 三明位中至名胜解行住。 释曰胜解行住菩萨者正明三贤造修之行相也言转者从种性转入此中也何行何相者问或时下示相总名顺决择分善具足聪慧于其诸法能受能持者谓四寻思观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也于其义理堪能悟入者谓如实遍知名等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故也或于下顺解脱分善也故唯识云所修胜行其相云何略有二种谓福及智又云且依六种波罗蜜多通相皆二大乘法师解云并名为福皆名为智与智俱行助成智业皆名为智与福俱行助成福业并名为福此依助伴通相出体既以六波罗蜜而为其体故此中亦不出六度之相也或于一时不能如是非定也或于一时具足忆念而定也或于一时成于妄类下非施也如实引发下而施也或时虚弃下非智而智也或于一时于大下精进非精进也由内意乐下智慧也或于一时闻说下忍辱非忍辱也亦是五怖畏故如是等类者通结菩萨六波罗蜜之相皆有进退之相者唯识云此位未证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止观力微故也。 解云此是至皆如彼说。 释曰指中间而例初后也如上行相望前则胜望后则劣何以故比证不同故。 若依终教至见修等名说。 释曰此教熟故不影似小乘但直明菩萨十地之差故不分便见修之异耳。 又于地前至未得不退故。 释曰又于下分行位之别三贤名位邻极亚圣故十信名行不入位者有四义故一进退不定故二杂修十心无定阶降故三未随法界修行广大行故四未得法身显佛种性故问始教劣十信尚得名位此教渐胜翻名行耶答前教权影彼小故得称位此教称实要分行位之殊故但属行也。 本业经云至广如彼说。 释曰未上下先定其非位何以故但十心杂修故也又云下正明信相言始从凡夫地者悠悠中也值佛菩萨发菩提心者方名十信观行菩萨是人下示其行相言信想者谓希欲观想言未有其所证故次云亦名假名等也谓信进等者更等取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此之十心是习种性中为十住因开因异果故加此十耳。 又仁王经至及凡地耶。 释曰仁王云习忍者彼经说从习忍至金刚顶皆为十三法师依持建立经文牒释繁广此忍之相即发无上菩提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净故得不净忍观门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故无有退今此忍前行十善者正当十信未获所证故有退谓值胜缘则进值劣缘则退故喻随风东西耳在此下定其未入僧祗入十住位下克不退位同初习忍准知。 设本业经至得不退也。 释曰设本下纵难释通也谓有难云本业经中第六正心住犹有退转何以上云故十住初即不退堕此是据经纵难起信下约论释通云为慢缓者策励其心故故示现退也若乃克实则初住即便不退。 其行相者至广如彼说。 释曰此是解行发心之行相也于初位中破无明分证法性故云少分得见法身能于十方八相成道显其化用由体而兴又以愿力受身者谓三心大愿显现胜身故不同凡愚随业系缚受种种身又位三昧亦得少分见于报身佛者言其未得自在也是故定善则睹胜相散心只见应躯故不同地上长居受用每觌报身耳其所修下顺性行檀可知。 又梁摄论至倍前准知。 释曰十解名圣人菩萨者谓十住以解为体圣者正也冥同正理故又无漏正法得之于心故名圣也由是证知此位菩萨分有所证验彼十信名凡定当观行耳。 是故当知至差别显矣。 释曰将此中教之地前挍初教之地前优劣天隔也。 问此教岂至不假似彼也。 释曰初问二答答中所引二乘亦是纯熟等者谓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皆成佛既皆成佛故不分品位各令证也故不似彼。 若依顿教至即是颠倒故。 释曰若依下约教遣拂以离相故者出所以一念下示证入若见下斥情见决不可以立位也。 若寄言显至如是等也。 释曰若寄言显者谓寄托无次第之言显彼离相绝阶差之教故引楞伽云初地即八地此语略而未周故彼经第四长行云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颂中有七偈后二偈明不立地云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五为第六无所有何次解云初之七句约义配同最后一句据理都泯十地则为初者同证如矣初则为八地者初地不为烦恼所动同不动矣第九为第七者第九同第七无生忍矣七亦复为八者纯无相观与八同矣第二为第三者同信忍矣第四为第五者同顺忍矣第五为第六者第五地中获三慧光第六地中得胜般若同慧义矣无所有何次者颂上经文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等今此文中上句略举约义同中一句之要下句则据理都泯莫见寄言便认有位思益文显易了。 若依圆教至此方便故。 释曰初依教开义一摄下列而释之谓前之四教所明行位或大或小或渐或顿并是随机阿含施设皆为此教之前相故此中同时该摄耳。 二据别教至故圆融故。 释曰初约教标位谓始下正名行布圆融行布故六位不同言六位者若前开十信后合等觉若后开等觉前合十信皆六位也圆融故随得一位得一切位何以故者征圆融之相申以下就义释通每一故字即为一义初六相义二主伴是十玄义三相即约体四相入约用五圆融约法界总以融通故诸位历历而相收也。 经云在于至是此义也。 释曰据经示义初据经是故下示义又以下明因果交彻于一一位上者彰其融通自在是故以因取则皆因故即是菩萨以果取则皆果故即是佛纯杂无碍隐显齐成耳。 二约报明位至性起品说。 释曰对昔因而显现事故云约报明位相但有下别列而释相谓无尽法门约法成金刚种举喻如性起品说者彼云如人食少金刚终竟不销不与肉身同住要穿肉身至金刚际如来圆满无尽法门亦复如是若有见闻不与烦恼同住要穿妄法至无为际等此即见闻位也。 二成解行位至亦是此义也。 释曰成解行位者由昔因种胜故今生造解成行也谓兜率下指人以示相从恶道出者谓此天子当时闻法由戒缓故堕阿鼻狱因乘急故从恶道出生兜率天天鼓发声即便忏悔顿超十地故云即得离垢三昧等此即地中之正受耳小相品说者同唐经随好说也又如善财始从十信等者即寄位修行相也一生一身下谓因位穷终最后之善友故清凉云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 三证果海位至说当见我也。 释曰证入生也谓如下约人示相则是善财摄德成因之友既摄前差则之德以成一因便表果居后位故云我当来成正觉耳当知下约义以释准前可知虽后位属其果海为对因位以明故并皆报位摄也。 三约行明位至世界海等。 释曰正明胜相显其智用也谓自分则据其当位胜进则趣后高深此门下指人位其身等者谓依正并显言依报则世界性上显相弥多论正报则位显轮王福分不少皆表其胜也得普见者彰其智用穷于无尽耳。 若三乘肉眼至皆亦如是。 释曰举劣显胜也若三乘下举劣又彼下显胜言肉眼唯见三千世界内事者谓三乘宗中所论肉眼但见障内色故故古德云肉眼碍非通若见下返质言又彼能于一念中等者谓示智用难思摄机成大益故故皆至离垢定前耳一念既然余念皆尔故云念念斯乃益物无穷方见普贤之行。 其福分至因门示故。 释曰前智皆福二足齐彰是以定为福体故众德咸成言感一锭光玻璃者谓此菩萨福智既备故一即具多若彼玻璃明鉴远近齐照故还源中有锭光玻璃显现等事也当知下克位以约因门示故者拣彼果海位是不可说示耳。 若约信满至乃至广说。 释曰若约信满得位已去者谓行成入位也所起行用皆遍法界者谓显一证一切证故行用无方如经下示福分又云下明体用谓不离是其体能现等是其用又于下现微细八相等事已见上文并可思之。 是故当知至如是说也。 释曰毕竟而拣也言是故当知者指上一乘行位与彼三乘者对权拣显也何以故者征其不同以三乘下释成迥异则随机摄化安立教相有此差别若乃究其实证唯在一乘圆融具德故清凉云前四教因中则有至果全无此义学人不可不思。 问前终教至与此何别。 释曰用同一位而起故蹑终以难圆请试陈之。 答彼于此位至该六位故。 释曰答其位同而用别是故终教虽不退位中以三昧定冥同真际依证起用八相示成由分显故于后诸位未得自在言以未得故者谓与之则当位当教分用夺之则阿含施设故云未得但是暂化耳此则不尔下明其圆教一证一切证故同时起皆以得故者言其实证初心正觉是实行欤一舍多德该六位焉。 问义既不同至起此用耶。 释曰蹑上终圆之异还疑信成就发心位中同时用起。 答为欲方便至先作此说。 释曰良以一乘之道高不可仰深不可窥故寄彼乘同位发用令其信伏后趣上乘故作是说。 问既一位至后诸位耶。 释曰牒上圆融疑后行布故云何须更说。 答说后诸位至初后亦尔。 释曰行布是教相施设圆融是理性德用谓行布不碍圆融故上一位中有一切位圆融不碍行布故说后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如初下以初例后也意谓初既具后后亦具初前后相收方显融通位相矣。 问若初即具后至不得初耶。 释曰若初下印初具后亦可下难后具初既不下例难初后得则初后皆得不得则后初皆不得何以故初后不相离故。 答实尔但以至而不得初也。 释曰初印许问辞故云实尔但以下答初具后是故下答后具初也。 问若尔云何至阶降次第。 释曰由上前后互具则降次难分故有斯问。 答以此经至不相违也。 释曰初总标一约下别列但以下双融无碍言安立诸位者据其因门缘起说故不同诸教权设安立耳一约相就门者谓约其差别义相就彼教门不乖诸说故云寄同三乘等二约体就法者谓约其实体就于本法实德圆彰故云前后相入是别教也此犹分相但以下显其该摄融通准知。 问若尔是初至满心等耶。 释曰蹑前具后难初信心意谓若初具后应是初心何故第十满心方论具后。 答若自别教至但是行故。 释曰约本乘寄位以答是以本乘则初心正觉念念皆成寄位则十信道圆行成入位虽寄彼位成乃顿成故云一时得此一切诸位既同彼位故约满心方得位名。 问若尔应言至何名信满。 释曰蹑前得入位处名佛之义。 答由信成至余义准之。 释曰虽登初位功由行成故约功能但名信满。 第四修行时分至三僧祇劫。 释曰上来功成历位且位必涉时故此次之若依下约教辨三根中下有迟速上根唯三祇言谓于一生种解脱分者小乘资粮时也解脱即涅槃分即是其因此时种因故也随顺决择分者加行之时也决择即见道之智分亦因也此时加功用行随顺趣入故也第三漏尽得果者谓无学究竟之时也此是其疾若有迟延者经六十小劫中根独觉根利时迪故涉四生百劫上根之佛劫满僧祇方显殊胜耳。 此中劫数至三阿僧祇也。 释曰示上劫之数量言此中劫数取水火等一劫为一数者谓辘轳小劫八十增减坏劫之中前十九劫坏有情后一劫坏器界故劫章云十九从多坏有情二十一劫唯论器尔时大地并炎耀三千世界猛火聚此中本数则是八十增减之终有水火灾然后十十倍增至千六十为一僧祇余二例此故云依此以数三阿僧祇。 问何故下根至乃多时耶。 释曰下局三生上经无量此极相违故成此门。 答能于多时至是故多也。 释曰根胜时延方显难行之行耳。 又依婆沙至余如彼说。 释曰先标二释释中谓戒定慧等者更等解脱知见即见五分法身欲证此身须经时劫故列四时阿僧祇此云无量劫波云时分言有漏四波罗蜜者谓漏是失漏也不足之义四波罗蜜即六度前四也显此教劣故不能六度齐修二于百劫修相好业者此教偏修福分也三出家苦修禅定者六度后一亦智分偏修余可准知。 若依始教至经三僧祇。 释曰明时定虽三祇同小而数量乃延促不同故示之云。 但此劫数至三阿僧祇。 释曰初拣二征此取下示相言此取水火等大劫者更等于风三灾重复而论故言大也故劫章云先生后舍故应知日月岁年小劫收增减二四六中摄方名大劫将为量水火风灾渐次行七火灾后一水灾七水灾后一风灾初二静虑风飘讫风火能坏第三禅第四静虑无能坏水火风灾以为数数不能及僧祇量即此大劫三无数菩萨将登正觉时以百千水火劫为本数展转倍倍增起至于无数文中显然可知矣。 仍此教中就至阿耨菩提心。 释曰约佛明劫以显遇圣进修之时不局水火之数也。 又依本业经至一劫即成佛也。 释曰百劫修相好业者云同小乘福智偏修故故云但是变化又以一偈者偈云天地此界多闻室梵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偏无等精勤说此一偈故超慈氏九劫以先成。 问三无数劫至就化身说耶。 释曰身违实行得不疑乎故伸兹问。 答由此始教至作是说也。 释曰三祇练行乃就化身者有四所以每一故字是一所以。 若依终教至不约化说。 释曰标仪指实感报湛然不同权宗约化相说。 故法华云至阿僧祇劫。 释曰证成实义故时劫难量义含不定耳。 又经云我于至分别故也。 释曰显权方便故托授记今此不然故上云经于无量劫耳。 又亦无百劫至仍是化也。 释曰拣其权小也初拣二征三释释中以小下明小乘行偏始教下引摄影似示化可知。 此终教中至无别修也。 释曰定为福体观为慧基依体发用定观双行因成果满两足齐圆故不假更修相好耳。 二不定修至不可计数。 释曰不定僧祇有二义者初义谓界类不同时劫亦别故不止于三也二据佛德无边时亦无限若言三祇盖应权该化者也。 解云此中至定不定耶。 释曰蹑权难实穷不定所以也。 答前教生至故作此说也。 释曰前教机生故限三祇而安心趣向此教根熟故示不定而胜进一乘是知圣人巧便也如此。 若依顿教至余可准思。 释曰时无别体依法而立此教法既离相故无别时分初正明一念者下释相。 若依圆教至余准而思之。 释曰初标二征三释谓诸劫相入等者即大劫与小劫相入长劫与短劫相即体用无碍念念圆融重重涉入如帝网珠以此之时遍彼之处故云该通耳仍各下示其行布历历之相也。 第五修行所依身者。 释曰标章也然则上文虽论行位履践时宜究其所依岂离身器故此次之。 若依小乘至是实非化。 释曰分段者谓分限形段未能兼亡此教从因至于果满皆此身故纵其化主亦是此身何以故依烦恼种而现故。 若依始教至是化非实也。 释曰此教声闻虽希心廓落留意大乘但以烦恼未除故受身粗显故亦说分段如来随机影似同受此身而非实报。 若依直进至上有变易。 释曰不经小圣径发大心故云直进言寄位等者谓七地已前皆属有为功用修习据此为粗故言分段八地已去无为法尔功用沉踪据此为细故言变易因移果易故言变易亦变粗为细易短为长故。 二就实报至者是此义也。 释曰初据惑正立二既有下约惑质定三故十下引经证成既言中阴岂非分段之身乎。 问八地已去至分段之身耶。 释曰前实报论其分段通贯十地故约八地以上菩萨永伏烦恼现行与罗汉而无殊应当变易焉得更受分段之躯。 答若是凡夫至用以受生。 释曰种子现行拣异凡圣受身故无违伏惑耳。 故杂集论至留彼种子。 释曰皆以随眠力故者种子也经生相续者分段生死也又梁摄下双拣凡小可知。 解云圣人至身通诸位也。 释曰解云下约其双拣凡小定其受身若言下牒难返质留惑为何彼既下挟彼顺此却成正义若约下纵其回心受身变易自属所知亦非烦恼种子。 问若尔何故至受变易身。 释曰蹑上八地已上亦依烦恼种子受分段身此与仁王圣教八地已上义极相违故兹问也。 答此等为欲至略辨十门。 释曰总答标章也。 一说罗汉至约小乘教说。 释曰一说下明因果同成位无差别何以故此教所谈于佛现老比丘相故如律下示出处度五人者谓始于鹿苑先度陈如等(云云)即云通别者六者皆比丘故又同坐等者同踞解脱床故当知下结教。 二亦于佛地至分大小也。 释曰初分大小如对下引文释成此中下约惑引摄言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者谓从初留惑终至果满其所知障最障菩提大智故于地地中分分而断直至菩提方究竟尽故比云顿也惑灭果成故云顿成罗汉及如来故或曰二障双断应独成佛何言罗汉此中下约惑示引摄之意云。 三第十地至回二乘教说。 释曰初分大小如涅槃下指所说即四依品也此寄下示其所以令其因位生不及之心欣趣大果故也兼取上门皆属引摄。 四七地已还至及变易身。 释曰初分大小如仁王下引经示相初示小相八地下示大相言远行菩萨者即第七地从初地住心远行至此功用边际故伏三界习者谓烦恼习漏现行永灭因亡果丧约此以同罗汉地权教大乘悲增者留惑只至此地故分段身但齐于此便亡因果耳此寄下约位功用无功用而断大小也此约下依教显寄对据二障论二身也。 五初二三地至出一乘法故。 释曰该罗众行显位阶差初三地寄同人天四五地寄同声闻六地寄同缘觉七地已去寄同三乘菩萨既云已去该后诸地盖就彼权乘通相寄对说故尔也此知下指经料拣。 六世间二乘至分相而说。 释曰此章寄对大同前又但于八地已去约无功用道寄同一乘显前七地皆属有为功用未得自在例皆三乘也如梁摄下指文示相。 七于初地至比证分齐说。 释曰约其证入超凡越小谓初地之人真俗双证故不同世间修禅伏惑亦不同二乘三昧偏折故如地论下指文拣显既言比证定知唯地上有证二乘之徒皆比观也。 八地前三贤至退不退说。 释曰实教三贤圆断惑染不同二乘偏真趣寂故云已过如起信论者指彼文明三贤之相也又仁王下却属十信之人故彼文云善男子初发信想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于三宝中生习种性十心谓信心精进心念心等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清凉释云此之十心是习种性中为十住因开因异果故加此十知直达妄故过二乘此约终教退不退说者谓起信约不退超二乘仁王据退超过也。 九信满心至约一乘说。 释曰谓圆教十信功成顿该佛地迥异三乘故云即过一切等如贤首品者谓谈德业该收因果交彻故结云此约一乘说耳。 十初在凡夫至及三乘说。 释曰初发大菩提心遂即悲智双运已超小圣如智论说下指说处即是沙弥与罗汉同道而行沙弥忽发大心罗汉知其殊胜遂推让在前此通一乘及三乘者此二皆越小圣故也。 由有如是至准此而知。 释曰结上十门例余一切故云诸说等也此等寄对虽答受身之问其间亦有位超小圣而依止身同如本业七地受分段身等准知。 若依终教至下断惑中说。 释曰地前留惑受身者谓其贤位愿智劣故假惑受生资其智愿若至初地大悲摄化自在无方不假更留惑种即受变易亦不分彼分别俱生者谓妄惑无体焉可指陈粗细品类故起信束六染为二碍等若尔何故次云于所知障中又断一分等斯乃以通规而格其无断而断也此之粗品正便即是无明耳故深密以无明为粗重故。 问若于地上至同事摄生。 释曰菩萨受生益物盖由烦恼惑种资持既言初地永断故今难云云何大悲同事摄生则全乖四摄也。 答若于地前至自在同生。 释曰菩萨修因务于兼济若或教权位下愿智未充要资惑种今此希奇无方设化不复更存耳。 问如说八地至此义云何。 释曰权教菩萨初地已去悲智不同悲者留惑润生受分段身智者伏断进求受变易身若至八地悲智无殊故今但云如说八地已还也彼既偏增与今何异故云此义云何。 答如此所说至何名增上。 释曰约实弹偏故曰良恐未然何者下征释偏失先释悲增之失失于爱见纵悲下先纵悲智双运次夺云尚不名增上何况劣慧所资乎若智增下释智增之失失于沉空合有纵夺之破文略例前故也。 以诸菩萨至有增减耶。 释曰以诸下明无住大行如车下约喻显双修言菩萨从初等者谓始自发菩提心即悲智双运由是有悲故异小乘之滞寂有智故异凡夫之漂流不同斯二故行成无住耳。 当知由此至互增上也。 释曰约教定二死言始终粗细异故有二生死者谓但约烦恼之粗受其分段所知之细受其变易非于悲智之互增矣若尔非唯实教双修抑亦权宗亦不可偏上也。 若言彼智至无差别也。 释曰牒救纵夺谓此救云向弹不可论其悲智增上且智增菩萨有小乘习怖畏旧习以智永伏故说增上有何过耶若于下约地前此观劣行以纵之初地已上下约证智胜行以夺之与夫弹偏义成一揆皆地上故故起信下唯证实教可知。 又此教中至亦如下指。 释曰言亦如下指者寄惑显位第八门中明也故彼文云以四障习寄显地上四位四定四德四报等(云云)。 若依顿教至室利分说。 释曰位既不立身又不存意唯灵寂耳。 若依圆教至于因位故也。 释曰此教所谈不分变易分段身相者谓博地圆机顿除障染圆造难思惑无渐破之殊身无粗细之异故善财一生穷因究果也。 问何故此中至余准而知之。 释曰初问二答答中指世界性等微细身相类同变易何故唯论分段但以下克教示迷悟迷则一迷一切迷故总就过患以为一际悟则一悟一切悟故信满顿翻彼际。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 一般人以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不是的。死是你的身死,你的身灭掉,你的灵性没死,一般讲,你的灵魂没死。这个世间人,有很多人感觉得人生太痛苦,活不下去就自杀了,以为这一死,什么都了了,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自杀的罪很重,自杀的果报都在地狱。人死了不到四十九天又投胎了,投胎到地狱去,你该怎么苦法,还是怎么苦法!所谓因果通三世,真正了解业因果报的人,纵然遭遇到极大的痛苦、打击,也不会选择自杀这条道路。自杀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自杀是没完没了,将来的果报更苦!自杀是最懦弱的行为,自杀是错误的行为,自杀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趁还活着的时候,把问题解决;死了之后,问题就解决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