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密大师: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一


2014/9/4    热度:447   

宗密大师: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一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道场法事七门

  (一观修 二简器 三呵欲 四弃盖 五具缘 六严处 七立志)(已上唯第一卷)

  礼忏法门八门

  (一启请 二供养 三赞叹 四礼敬 五忏悔 六杂法事 七旋绕 八正思)(已上通一十六卷。初卷具八。余一十五卷唯七。除启请故也)

  坐禅法八门

  (一总标 二调和 三近方便 四辨魔 五治病)(已上第十七卷)(六正修 七善发 八证相)(已上第十八卷)

  道场七门

  一 劝修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读诵思惟顿教大乘了义经者。欲修不可思议圆通理智者。欲见毗卢遮那。文殊普贤。三圣性相身者。欲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通达无碍者。欲得闻十方诸佛所说法门。一念悉能受持。通达不忘。演说无障碍者。欲得与文殊普贤十二上首。十万大士。及诸菩萨。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共为伴侣眷属者。欲得一念中不起灭定。遍至十方佛土。供养诸佛。于诸佛所见种色身。作种种神变。放大光明。说法普度众生。令入不思议一乘者。欲得破坏四魔。净诸烦恼。破根本无明三毒四倒。除见障业障报障。乃至灭一切障道之罪。见身入菩萨正位。具一切佛自在功德者。当于空闲寂静之处。依圆觉了义经。一百二十日中。或百日中。或八十日中。一心精进。修习圆觉普眼观门。及奢摩他等三种观门。先于三七日中。施设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形象。目睹心想。至诚礼拜。恳到忏悔。深发誓愿。愿灭如上所说罪障。愿得如上所说功德。过三七日。一向摄念。满所期限。必得斯益。所以者何。此圆觉经。是顿教大乘。诸经中之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共演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是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故行者。应当不计身命。尽未来际。修行此法。况三期限而不懈怠耶。问曰。佛道长远。百日修行。卒有何益。答。教是顿教。若能依此顿修。于观行中。得初后无二(初者初发大心。后者毕竟佛果。无二者。华严云。初发心时。即得阿耨菩提。涅槃云。发心毕竟二不别)。与佛一体(华严说。佛心众生三无差别)。圆顿大益(文在普眼章)。及三种观成之益(文在威德自在章)。至下当说。

  二 简器

  (若简三期坐禅之器。僧尼士女互不相通。僧及男子许同。尼及女人许同。若简三七日礼忏之器。则四众皆通。但尼及俗众。须在坛外。余堪与不堪等。如文中自述)。堪任入道场礼忏人。略有三类。一起行入证。二灭业成信。三熏种结缘。初中欲修证者。必须先访真善知识。如达磨心地宗中代代承禀正解悟者。或天台宗中精通三观三谛者。咨求秘妙。乞示心法。令自分明了达心性。然后听受圆觉经疏。首未通会。无所疑虑。又僧尼士女。各依本戒。受持清净。然后可入道场专志克证。何以故。缘此礼忏词句。一一是观智之境。称性之文。若不通经悟心。则难得文意。但成声韵不印自心。观行无由成就。若在道场。方得法主开示。即才贪领义。何暇安禅。若破戒不悔。即心畜垢念。何堪习定。欲求证相之人。必先慧解明白。志行清洁 二灭业成信者。谓有或僧或俗。未悟自心。未听经疏。但泛尔信此教法。是出凡入圣之门。因遇道场。愿同修习。屏绝诸缘。决志依期。于诸戒品。则或受未受。或持或犯。然道场限内。誓不为非。又有明师。始终教授。设有破戒之罪。或业道罪。亦的拟于道场礼念发露忏除。如是之人。亦可随清净众同入行道。虽难得如经证验。亦必得信根成就。灭诸罪业。永不退心。便成累生修行基本。若未誓心的不造业。则尘境缘想。住运潜流。难得观行成就 三熏种结缘者。复有或僧或俗。未曾于此教发心。但泛信三宝是所归仗。亦不辨何门最深。何法最真。偶遇道场便随喜欲入。但意在三七礼忏。长福消殃。不能终期。坐禅决志修道者。则法主须为说。此本是禅观。道场礼忏者。盖是方便。即时既未能依教修习。须重发誓愿。或他日或他生。决定屏缘修之。今日谛听词句。以熏智种。至诚礼念。以结良缘。愿与此一道场人。此生他世。永同法行。先得道者愿相济拔。宿生多障。愿得除灭。如此一一兴说胜事。令一一晓会大意。一一领受因缘。即他生。与道场中修行者。必相会遇故。今亦容入道场。三七日礼忏。若三七日后。即尼女悉不通也。若是尼众道场。则不论礼忏坐禅。其僧众都不合入也。尼众位卑僧。不合却随文礼忏。受教戒故。除上三类之人。即入道场无益。法主切不得为人情利养。容入等闲之流。既慢心未除。信心未发。三业懈怠。惑乱诸徒。贤圣不喜。神祇不祐。思之思之。

  三 呵欲

  (此及下弃盖具缘等三门。及后坐禅法中调和等七门。皆约天台止观中说。今以兼于置道场礼忏之法。故加数门[门]而用之。彼先说具缘后明呵款弃盖。今以呵欲弃盖。皆是洗心令净。堪入道场意义。宜次简器。故却在具缘之前也)。虽简得根器堪可修禅。其中有不识五欲过患者。数为尘境所惑(惑者令人希望须得也)。故此呵之。欲有五种。谓色声香味触。此五常能诳惑凡夫。令生受者失于道志。故欲礼忏修禅观者。必须呵责。令心永不系念。色者。男女等恣媚之态。及金宝等珍贵之物。红紫等鲜妙之色。能令愚人见即贪爱。作诸恶业。如频婆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独在YIN女阿梵婆罗房中。被擒受辱而死。优填王财色为染。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今世上亦多有为财色者。声者。谓种种男女歌咏等声。如五百仙人。雪山中住。闻甄迦罗女歌声。即失禅定。醉惑狂乱。香者。饮食等种种香。及一切熏香。味者。亦饮食等种美味。如沙弥爱酪。命终为酪中虫。触者。男女身分柔耎细滑。寒时得温。热时得凉。如独角仙因触欲故失神通。被YIN女骑项。问。云何呵之。答。如摩诃衍中说(天台每节皆云。广如摩诃衍中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炎转威。五欲无益。如狗啮枯骨。五欲增诤。如乌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亦如假借。须臾摩灭。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若贪此五欲。与畜生同。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为奴仆。乘此弊欲堕落三途。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当急远之。如禅经中偈说。

  生死不断绝  贪欲嗜味故  养怨入丘冢  唐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  愚贪身无异  智者应观心  不贪染世间  无累无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诸佛所说  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静定  是名头陀行

  四 弃盖

  (前五欲是外境。本不相干。但迷者强自追举。故呵其过患。令心不求。故但云呵。不云弃。今此五盖。已是多生熏习成种。故令合发猛利心。一向决断弃却)。盖有五种。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悼悔。五疑。此五起时盖覆心慧。任运昏浊。不觉是非善恶。故须永弃。勿存之于心也 一贪欲者。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圆意根生欲。所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盖覆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时。不烧诸善法。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不安心。任欲无由近道。如偈说言。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愿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恐怖  失时怀热恼  一切无乐处

  问。贪等是多劫熏习种子。任运于境生爱著心。如何弃得。故下答云。然于世上都绝一切希须之心。方名弃贪欲也 二嗔者。失诸善法之根本。坠诸恶道之因缘。是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苦之府藏。(余如下忏嗔中说)行人坐禅时思惟。某人见在触恼于我。毁伤我亲。赞叹我怨。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恼故生嗔。嗔故生恨。恨故生怨。怨生故便起心。拟恼于彼。如是嗔觉覆心故。名之为盖。当急弃之。无贪增长。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

  何物杀安隐  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  答灭一切善

  佛偈答言。

  杀嗔则安隐  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  答灭一切善

  如是知已。当修慈忍以除灭。令心清净 三睡眠者。能破今世后世乐事。及涅槃乐。最障善法。何以故。余盖情觉可除。眠盖如死人。无所觉识。故难除灭。如经偈云。

  汝起勿抱臭尸卧(云云在下偈中)

  当惊觉无常。减损睡眠。或起观星月。或冷水洗眼。乃至用禅观镇禅杖却之 四掉举者。身好游戏。坐不暂安。口喜吟咏。诤竞是非。无益戏论。心情放荡。纵意攀缘。思惟世艺。乃至诸恶觉。如无钩狂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云。

  汝已剃头着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著掉戏法  放逸纵情失法利

  既无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悔者。若掉时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便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说偈言。

  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  后世坠恶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著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种种因缘。呵掉悔。令心清净。无有覆盖 五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诸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人入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

  复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者。谓三种疑。一者疑自。二者疑师。三者疑法。疑自者。如作是念。我诸暗钝。罪垢深重。非修禅人。作此自疑。定法终不得发。若欲去之。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二疑师者。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利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得弃其臭皮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心如佛想。此事彼论具明。是中应广说。三疑法者。世人多执本心。于所爱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除疑偈说言。

  汝若怀疑惑  死生狱吏缚  如师子搏鹿  不能得解脱

  佛法中。信为能入。若无信者。虽在佛法中。终无所获。如是种种因缘。觉知疑过。当急弃之。问曰。不善之法。尘沙无量。何故但弃五法。答曰。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为根本。亦得摄八万四千尘劳问。谓一是贪毒。一嗔毒。睡眠及疑是痴毒。掉悔即是等分。合四分。一中即有二万一千。四中合有八万四千。是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种种因缘。弃于五盖。譬如负债得脱。如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除此五盖。其心安隐。清净快乐。亦复如是。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翳。谓云。烟。尘。雾。罗睺阿修罗手。被此五障。则不能照。人心被五盖障。亦如是也。

  五 具缘

  既已识五欲之过患。内弃五盖之障碍。则身心寂静。堪入道场。一向依经。忏业备观。然凡心无准。动止随缘。缘若不胜。心亦随散。故欲备观行者。须具五缘。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得闲静处。四息诸缘务。五得善知识 初戒净者。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戒者。在家五戒。出家十戒(沙弥)。及具足大戒(比丘僧尼)。或菩萨戒。若受持清净。如前简器中说。是上根人。若有毁犯。即须忏悔。如下礼忏门中具明。举要而言。若未决志的不拟犯。则尘境缘想潜流不绝。难得禅观成就。故须持戒之心。为慧胜因缘 第二衣食具足者。谓随粗细多少。先支计令足。免有营求之念而妨观行。名为具足。不以丰浓为具足。如诸经多观知足。岂以丰富而足邪。然据出家弃世衣有三种。各名具足。一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乃至草叶蔽形。即是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等。常受头陀法。但畜粪扫三衣。不须余长。三者。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然须有施主断定供给。若自营求。则非此限。次食法者。有四种。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食。食药草果等。随得资身。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能破四种邪法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种。(四邪命者。一下口食。合药种殖。二仰口食。观视星宿。三方口食。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四维口食。咒术卜算吉凶。四种皆以不净活命。故云邪也。又有五邪命。一为利养诈见异相奇特。二为利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声见威。令人生恭敬。五称说所得利养激动人心)三阿兰若处(此云寂静处)檀越送食。谓有门徒施主许云。但安心修行。我长供给饭食。不令断绝。四僧中结净食。此须寺众先许。免同僧中诸务即得。若因同众食有杂差遣。或断众事等。妨于功行。即不在此限。然衣与食。若入道场。并须先有施主。断定供给。不得处处乞化。及自非法营求。起道场后。设使外有斋供。亦不得受。恐引于外缘。妨于观行也 第三得闲静处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诸愦闹。名之为静。此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处。离于聚落。极近三里。此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舍处。清净伽蓝之中。皆名静处 第四息诸缘务者。于中有四意。一息生活缘务。不作有为事业。二息人事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识。断绝人事往还。至于殷重道俗门徒。身心清净欲随喜者。唯礼忏时。任于坛外随其隐便。至三七日后摄念时。即不得容。三息工巧伎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伎术医方。禁咒占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皆弃舍。此为息诸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第五近善知识者。善知识有三种。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卫护行人。不令别有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每呈心问疑。即能通决。乃至辨魔治病。一一教授。

  六 严处者

  坛场衣服身形。皆是修行人。心所依处也。夫欲修此圆顿大行。先须礼忏。礼忏之法。必须净心。心不孤起。必藉依缘清净。心即清净。故须严净此三事也。况欲启请贤圣。须严坛场。坛场不严洁。则道心不发。无所感降。是故应当严坛净服。欲身息诸事务。三七日内。调伏身心。供养三宝。一心系念。自忆我等有此身来。及过去世中所有恶业。重生惭愧。礼佛忏悔行道诵经。专精志愿。为修观行时。身心清净。无障碍故。心所愿求。悉克获故。其道场法。先须简处。离于喧杂秽恶。及诸障难。如前具缘中说也。若得深邃岩谷幽僻林泉。最为殊妙。若在人间。须除去一二尺旧土。以香泥泥地。悬诸幡花。当中置卢舍那象。两畔置普贤文殊二象。是为三圣。点莲花灯。焚百和香。诸庄严具。唯要洁净。不必珍贵。各随力分。但力极即为至贵。本献供养贤圣。只为表自虔诚。岂贤圣有好恶也。(好恶二字皆去声)其布置方法。任自随便。亦无局足之仪式 次净衣服者。僧尼二众。本来自合护净。若自料寻常。护之不谨。即临入道场。上下表里。皆须洗浣 次须澡浴身体。身若秽触。岂堪近于贤圣。虽诸佛无心。神祇不卫。神祇不卫。即邪魔恼乱。障难生也。若在家二众。即新衣为妙。如无即准僧净洗及俗身也。非唯净身。尤须净心者。即下立志门中。一向誓心。绝诸缘念。遇难不退等是也。从净坛场。乃至净心。自外之内。有四重展转亲切。谓坛场最外。衣服次之。身又转近。心最内也。佛在心中。心净即感佛。故须从粗至细。展转净之。事法方便。诚宜如此。如此三业清净。方入道场。初入用六斋日。此日四王使者。诸天善神。来下人间。捡察善恶。见修行者。安慰守护。为见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益善根故。

  七 立志

  行者初入道场。应自誓心。我于今时。乃至百二十日(中期下期随日所称)。当一心专注。初三七日。专志圣境。及自身心。自念累劫迷倒业系之苦。三七日后。专注实相及菩提道。何以故。心若异念。即自然杂诸烦恼。名不清净。岂得与三昧相应。是故誓心不惜身命。一向精进。满足百二十日。乃至过丧命因缘。亦不退怠。(此说上根誓克证者)或除丧命因缘。余决不退。设有病患。除著床困顿。亦不出坛。问。凡夫心数。朝别暮异。如何固之百日不变。答。设身有苦。当念恶趣众生。况修出苦因缘。如何不能委命。苏武持节。身苦心坚。岂悟道大丈夫。不如俗士。下忏悔文中。节节引经。皆是固之关锁。但立大志。岂可先疑。问。众生心相任运异缘。何能专一。答。有二方便。令得专一。一者事中修。如三七日礼忏等法。及随病作五种对治停心之法。二者理中修。如上说。三七日后。一向摄念。谛观诸法空幻。唯灵性明性。如是观时。住凡圣平等境中。心有所依。自无异念。更有种种方便。令心不散。至下坐禅中当说。

----------------------------------------------------------------------------------------------------------------

更多宗密大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天天念佛,业障消不了,原因在心不真诚、不恭敬。而且念佛当中还夹杂着妄想、杂念,不纯,虽然消,消不了那么多。可是一面消,一面又造,造的比消的多,这就麻烦了,最后的结果还是到三途。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