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山彻庸周理禅师论


2014/9/3    热度:615   

妙峰山彻庸周理禅师论
  李建欣
  内容提要:本文在稽考多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彻庸周理禅师的行实、对整理和保护佛教文献的贡献,他的禅学思想及其交游进行论述。指出了他所编著的《曹溪一滴》对保存云南佛教文献的贡献,概括了彻庸禅师禅学思想的特点。
  彻庸禅师在滇南乃至云南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鸡足山志》把他列为“祖师”与古庭等并列,有“滇南自古庭后,二百余年,祖灯再焰,实赖斯人”的评价。因此,实有必要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本文即是这样一种尝试。
  一、彻庸禅师行实
  彻庸禅师,名周理,云南县人,俗姓杜;万历八年(1580年)出生。他的家庭世代务农,“不习儒业”。他11岁时,即万历十九年(1519年)上鸡足山,拜遍周上人为师。其中据说还有预兆:遍周此前先梦到有青莲花长于大殿前的庭院中,次日彻庸就来了,于是遍周很高兴,并为之剃度。3
  关于彻庸师大觉遍周,《鸡足山志》中有传,“可全禅师,号遍周,鹤庆人,俗姓李。大觉十六岁时入山。依月轮值,妙峰无心二师捧藏来山,由是开阅藏制场。百期于中选师披剃,侍无心老人迨妙峰复命,则无心老人居大觉矣。师侍侧历劳,感云:邑杨公募新大觉法席顺师门下百人,如彻庸辈咸其孙也。”4
  据记载他幼年“质钝语謇,因礼观音号豁然开朗。十八岁见顿悟要论《维摩经》,知所用心处。又以空观习定,大有得力处。及读大慧、中峰诸书,乃知用无所用时,得无所得处而未敢足也。”5
  “时密藏开公游鸡足,师就请益,公示与‘父母未生前,那个是你本来面目?久久参究,忽炉中火爆撕破疑团,诣开公请证:曰‘理至不疑之地。’公曰”那个是你本来面目。师便,公曰:“汝解学。喝师曰:‘于此元外和尚学个喝看。’公示一掌,师曰:‘敢不在待者家内。’公曰:‘以后云南佛法自子始耳’”6
  崇祯甲戌(1634年)到南都“请大藏时,密云和尚佩祖心印,说法于天童。公往谒。童一见便问:‘万里到此费却多少草鞋?’公曰:‘某甲乘船而来。’又问:‘来此作甚么?’曰:‘有事借问得否?’童曰:‘你在甚么处?’曰:‘和尚还见么?’童拟取杖,公便喝,童打公,接住送一送。童曰:‘你作甚么?’公曰:‘和尚要杖,便送还。’童大喜,遂许放入室,气吞诸方,咸称‘吾道南矣,久留之不可以,请藏期迫。’”
  崇祯丙子年(1636年)入寂于妙峰山,铸有金像,奉于山上的宝华禅寺。有《谷响集》、《云山梦语摘要》行世。《谷响集》(后附彻庸的《净土偈》)一卷,由其弟子洪如录,收在《曹溪一滴》卷八。它集录了彻庸禅师的法语、偈颂、书、诗等,卷首收灵陶珽所撰之小传及陶珙撰于崇祯九年的序文。该书为研究彻庸禅师的重要参考。
  《曹溪一滴》卷末附《云山梦语摘要》二卷,卷首收有戈允礼的引文,卷上收有元起章、唯识章、意生章;卷下收有问答章,卷末收有彻庸所撰的《纪业》一文。
  彻庸禅师弟子众多,著名的有无住洪如、洪度、洪希等。“洪度,号不空,临安府孝廉,初于云南玉案山筇竹寺祝,名自度。后归依彻庸改今名,尝随彻庸住鸡山。”1
  洪如禅师,字慎宇,号苍波,大理太和县人。俗姓何,七岁依遍周和尚剃染,自彻庸和尚开堂,即入堂参究,至无住和尚开堂。不以同行自矜,均领单参究,更至非相和尚开堂,则师辈矣。不挟长以自满,仍虚心入堂参究。”
  “洪如禅师,号无住,定远人,俗姓邓,始精铁工,不识字,倏闻生死为大事语,时时自问:舍此孰可谓之大事者?然生从何来死去何往?刻发疑情,不觉掷锤于炉畔,即入定去。遇行吃僧,知其为再来人,敲金击醒之且曰:‘有大觉寺之彻庸通佛法,可往叁之。’师以远不及至,恐无常逼在眉睫,遂暂诣大千和尚座前剃染。千曰:‘吾净土非汝师也。可往叁彻庸方不误事耳。’
  师抱志已久触着快甚,即作礼便去见彻公,方作礼,公曰:‘不远而来有何证据?’曰:‘始闻生死大事,大掷却铁锤,有些入路,做了僧家,虽会念佛,转觉僧不如俗。’公曰:‘赵州狗子有佛性也无?汝且参去。’师疾应声曰:‘无便。’撒手出,公曰:‘却也灵慧。’遣唤师,不顾而去。于是若究三年,乃于万历丁己,邀周居士芝公再谒彻公于定远之化佛山。公大声曰:“狗子有性也无?’师疾仍前,答曰:‘无公曰,无则无掉臂去,又如何?’师曰:‘今则血胤不离慈母。’公曰:‘体尚未圆用还大欠。’师闻是语即辞,彻公入白云窝,死究三年拶逼,无无亦无,一无所得,恒自十娄日定去苏,则寒粥在锅,生毛寸许矣。因折山茶拓枝曰:‘如道成,则活而树大;否则根行浅薄可知。’师又定去十一日验茶,则活而长芽,乃作礼以水灌之。其时道友弥庵嘻曰:‘师兄欢喜魔人其肺腑。’师大惭,誓曰:‘死即死于座。’竞不起卧,倏闻化佛山高楼饶钹声,忽然大悟,遂走姚安,礼彻公于陶不退先生之雪阁,曰:‘当时觌面却错过,今日蓦地却相逢。’公问:‘狗子有佛性也无?’师曰“‘一棒早已打杀,不劳〔殷/心〕动问。’公曰:‘举棒者师。’摘起公帽,公曰:‘恁么露地时如何?’师即拈帽还之,公顶陶曰:‘真狮子儿也。’师曰:‘先生,雪搁在何处?’陶指阁,公曰:‘此带水拖泥尚不理会婆子烧庵手段。’陶合十曰:‘法诲法诲。’嗣是彻公亦同师住白云窝,时时印证,不二年即从彻公南天童印证。”
  二、彻庸禅师在整理和保存佛教文献上的贡献
  彻庸禅师除了自己的著述《谷响集》、《梦语摘要》外,还编著了滇南僧传《曹溪一滴》,其中收录了由彻庸禅师整理的大巍禅师的《竹室集》、朗目本智的《浮山法句》。
  关于《曹溪一滴》的缘起,陶珙说:“岁甲寅从家不退先生、彻公和尚礼盘龙、古庭两肉身大士于昆明池上晋宁山中。既知盘龙得法中峰因缘,而古庭出世事仅存断简,闻有《山云水石遗集》为黄慎轩太守选订,朗目和尚校刻,散传不传怆恍者数年。迨辛酉得之友人架子上,不啻夜光宝也。甲子偕计游明圣湖谋之,石梁、不退两兄芟芜点定,梓于武林,见者得未曾有,谓我明楚石以来一人昨年。彻公与家不退南来如善财五十三参,语余曰:吾欲为吾滇从前大善知识出些子气。余唯唯否否,乃取所携《竹室集》、《浮山法句》摘其要者附焉,一为得法古庭高足大巍所著,一为朗目和尚所著,皆浮山派也。余题之曰:《曹溪一滴》。彻公谓余:吾滇故称佛国,迦叶抱金襕袈裟,入定华首,待弥勒下生,补佛处今鸡山是。《法苑珠林》载:四天王答唐律师益州三塔等并有神异。《白古记》载:三皇之后,西天摩竭陀国阿育王第八子蒙苴颂,居大理为王,三塔见存。传闻国初地震缝开复合,益州即今大理郡是。大藏有《华严悬谈》、《会玄记》,为苍山再光寺比丘普瑞集,即妙观禅师是。此一滴水从鹫岭来,从曹溪来,须向威音王那畔求之始得。遂集禅宗、应化、诸圣贤崖略冠之篇端。”1
  从陶琪的《缘起》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条信息:一是编著《曹溪一滴》的动机是“欲为吾滇从前大善知识出些子气”,由于当时“僧史缺略,文献无徵”,因此佛教在云南的传播情况人们一无所知,此前的高僧大德因此也湮没无名,或其著作散佚。彻庸等正是对此深有痛感,为此发心而有此编。二是对《曹溪一滴》的原貌有所了解,对其内容与编排有所介绍,该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禅宗、应化、诸圣贤崖略”;第二部分为古庭善坚的《山云水石遗集》,不过收入《曹溪一滴》时改名为《古庭禅师语隶辑略》;第三部分为《竹室集》、《浮山法句》摘要,一为古庭高足大巍所著,一为朗目和尚所著,因为他们均属浮山派,因而附在其后。而从此编产生的经过来看,当然最初是《古庭禅师语录辑略》,《竹室集》与《浮山法句》只是它的附隶。然后产生书名,最后才将“禅宗、应化、诸圣贤崖略”加进去的。三是《曹溪一滴》名称的由来,它是由陶珙题名,由彻庸禅师做出解释。
  然而后来各卷纷纷从《曹溪一滴》中独立出来,我们从《曹溪一滴》崇祯九年(1636)的版本(《嘉兴藏》收录的也是这一版本)中可以看出,它卷首保留了原有的无学居士陶珙的序文、戈云礼的引文。其内容只有两部分,第一部分《禅宗》,收录二十四位禅师的机锋语;第二部分《应化》,收录十九位散圣的机锋语。卷末附《云山梦语摘要》二卷。而《古庭禅师语隶辑略》、《竹室集》和《浮山法句》都单独成书。
  而事实上,彻庸禅师对古庭禅师还是尊崇有加的,据称:“比得《古庭录》,心师之,恍若付嘱者。”2陶珙在其《缘起》中也记载他与不退先生“礼盘龙、古庭两肉身大士于昆明池上晋宁山中”。可见对其崇拜之情。而当时古庭的著作就已“散佚不传怆恍者数年”,如果不是他们将其精编并收入《曹溪一滴》,巩固《古庭禅师语录辑略》早已失传。
  大巍禅师的《竹室集》收在《曹溪一滴》卷六。本书集录大巍的示众、拈古、颂古、诗偈等,卷首收有弘治九年(1496)李绅的序文。关于大巍禅师,李绅在其《竹室集》序中说:“……。师名净伦,号大巍,本滇南昆明康氏,父讳泰,母何氏。宣德丁未诞生。师幼即超卓不凡,正统庚申出家,礼太华无极泰和尚受禅学,天顺癸未得法于浮山古庭和尚,为临济下廿四世孙廿。……。师不但为宗门山斗,而又旁通儒学,所著上堂、示众、拈古、颂古,与夫赓酬独唱之作,士林君子见之莫不起敬起慕。”3
  朗目本智的《浮山法句》收在《曹溪一滴》卷七。集录朗目和尚的浮山九带序、书、偈颂等。关于朗目本智,《曹溪一滴》中说:“明朗目慧光,本智禅师,曲靖人,姓李,从本山白斋和尚落发。初游方参不二、遍融等八大善知识究竟大事,其后乃登天目兰风和尚之门,以见佛了生死为问,方拟说,辄呵之。一日风肩柴,次遥见师掷柴于地,曰:见佛了生死。师不言,直肩柴去。曰:见佛了生死。深契之后,开堂于北京卢沟桥兴复浮山。刻《九带集》。当时大宰官如汪可受、陶望龄、王元翰等咸执弟子礼。因与众说楞严,于同分别业二种妄见处,忽下座告众曰:缘尽矣。跏跌而逝。塔于浮山。所著有《法句》行世。”4
  彻庸禅师整理《浮山法句》,其表面上的原因如陶珙所说大巍与朗目皆为“浮山派”,实际上,据《径山滴乳集》,彻庸禅师还是“浮山智禅师法嗣”。5
  对《曹溪一滴》如何评价?陈坦先生言:“其取材多属方志稗史,神话连篇,且考证多疏,未足据为典要。”6这是史家言,若从佛教史的角度衡量,似乎并不能遽下如此暂钉截铁之论,至少它保存了云南诸大善知识的语录、法语、诗词等,对于佛教文献的整理和保护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三、彻庸禅师的禅学思想
  我们首先来看彻庸禅师的学禅经过。据陶珙的《谷响集序》:“十八岁顿悟要论《维摩经》,知所用心处。又以空观习定,大有得力处。及读大慧中峰诸书,乃知用无所用,得无所无得处”。而陶珽也这样描述他:“是时师已从空观入定,又从定发慧、知见正而性光朗、疑情勃勃欲动,而话头时书逼拶上身矣。欲罢不能,佛力加被,密藏印证赞叹久之,喜滇中佛法幢在兹,岂诬也哉?比得古庭录,心师之,恍若付嘱者。语言文字外卓有觑入,得大自在。”1
  彻庸禅师在十八岁时研读《维摩经》,知道该用心何处,也就是如《维摩经》所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然后以空观习定,因定发慧。他虽从遍周剃度,但向密藏请益的时候更多。从他所读禅书来看,多为临济一系,像宋朝的大慧普觉(1089—1163)和元代的天目中峰(1263—1323)。而前者最著名的即为他的“看话禅”,也就是参究“话头”,在《大慧语录》中提出了几个著名的话头,像“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而“狗子无佛性”话头以后确实经常为彻良禅师提起。而后者恰巧又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后者的禅净合一对彻庸禅师有相当的影响,在其《谷响集》后附有彻庸禅师撰写的“净土偈”就是明证。
  当然,崇祯甲戌(1634年)到南部参拜密云圆悟对彻庸当有重大的意义,在其《谷响集》中有一偈专记此事,《上天童密云和尚报国院小参》:“未得个人头遭毒害了也,既得个人头遭毒害了也。偈云:当头一棒破天荒,耀古腾今赤骨寒;海宇一吞云外去,痴人犹在是非关”。
  彻庸禅师的禅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谷响集》中,尤其是其中的“法语”、“参禅偈”等。他禅学思想的特点主要有:
  1、禅就是要超越真俗二谛,走出悖论的困境
  彻庸禅师在其《谷响集》中说:“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有形相而可得;又道: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既道无形相而可得,又谓一切无有如佛者,汝等诸人作么生商量。”
  又如彻庸禅师说:“上前一步不如退后一步,上前一步死,退后一步亡,只如不进不退,未免死水里浸杀,诸仁者作么生是出身之路?”
  再如:“有心思量是贼,无心思量是魔。总不恁么又是鬼窟里活计。”
  他总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反复提撕:人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众生可自寻出路。
  2、禅说不得,非思量分别的对象
  彻庸禅师说:“但禅岂可是说得的,又岂是参得的。说得的是唇舌牙齿风息鼓播而成音声,参得的是意相交加钻研而成道理,都是戏论,都是法尘。禅岂是任么而然?教中谓:若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大寂灭海,如取萤火烧须弥山;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参禅莫思多,思多转迷瞒,多少参禅客,只向意里忙。”
  “参禅有别旨,不属见闻知,兀兀似枯椿,声色如木石。”
  3、参禅不离日用
  “大众还会么?会则直下便是,莫于意根下,左思右想,才落思想便隔千万里。”
  “参禅为不了,强立一个参,若是上上士,直下便承当。”
  “参禅达至理,不离日用间;春夏秋冬佛,东西南北天。”
  4、禅净合一
  彻庸继承宋元禅宗的传统,强调禅净合一,把参禅与念佛结合起来,这从他所创作的为数不少的《净土偈》中就可以看出。
  四、彻庸禅师与士大夫的交游
  彻庸禅师不但佛学精湛,而且广交滇地士大夫,据现有文献记载与他交往较多的一是陶珽、陶琪二兄弟,一是戈允礼。现根据有关资料屡述如下。
  陶氏兄弟在云南影响颇大,据《鸡足山志》:“陶珽,号葛阆,晚悦禅,又号不退。姚安府人。慧夙生,以故称天台人,曰:稚圭方孔。稚圭而系其景行之思,亦犹司马之暮蔺者也。举万历辛卯,科孝廉,以屡科不第,凡会试归即弃家人鸡足山。初读书于白井庵,嗣读书大觉寺,继精临摹于楞伽室。万历庚戊成进士第,与括苍傅宗龙先生为同年,初授刑部四川司主事,二任福建司员外郎,三任山西司郎中,四任外推大名府知府,五任升陇右道副使。再转辽东兵备道;历任未久,改补武昌兵备道,凡七任。居官皆有声称,以其才高学博,故所施裕如也。善书法,宗大米,与邢子愿齐名。傅慎轩、董玄宰、陈眉公诸名乡交,所为诗文海内称绝,着有《阆园集》,钱牧斋序之,并纂《说乳续》。
  《曹溪一滴》实际上是彻庸禅师与陶氏兄弟三个合作的成果,这一点我们从陶琪所撰写的《曹溪一滴缘起》中看得出来,最初当然是陶不退与彻庸两人由于志趣相投,他们都非常推崇盘龙与古庭,后发现了古庭的《山云水石集》,视之“不啻夜光宝也”,然后才以此书为核心,吸收陶珙参与,共同增添、丰富其内容,编辑了《曹溪一滴》。因此《曹溪一滴》可以说是他们三人友谊的见证。
  陶珽还为彻庸禅师撰写了小传,名为《妙峰山开山善知识彻庸禅师小传》,其中特别交待了他为彻庸改名字一事:“彻庸,旧号彻融。易融而庸则自余始。往余读《礼》,青莲兰若汗漫,华严大旨与吾儒《中庸》义互发而顿显。彼既彻而复融,正如儒友家谈,切而磋,既琢而磨,愈进愈入,终生无我歇脚处,至于至庸而奇近而远,小而大,入缠垂手,回脱凡情,岂浅根劣种?一肩担去,故以庸易之,乃彻于此深信不疑,世下遂称妙峰山德云比丘彻公云。”1
  而彻庸禅师《谷响集》中收录有诗一首:《中秋寄陶紫阆居士》:“三月三日玩月时,半个银钩挂天上,是日与公相聚首,争奈人圆月未圆。八月十五玩月时,一轮明镜秋江上,是日与公隔地远,又见月圆人未圆。人离已是分两地,月缺依旧不离天,月缺不知可有意,人离心内大不然。此时此夜中秋节,千门万户对樽前,宇宙山河同一色,婵娥一夜不曾眠。团团遍照四神州,不在天上在指间,与公相去远万里,万里同看一月圆。”从诗歌艺术来看也许并不高妙,但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
  陶珙与彻庸也是交情甚密,陶珙在其《曹溪一滴缘起》中记载了他们与兄弟与彻庸共同编著此书的经过。他还为彻庸禅师的《谷响集》撰写了序。其中提供了比陶珽为彻庸禅师所作的小传更多的信息,而且对彻庸有较高的评价:自盘龙古庭后,“无那末法沉沦,牵缠义海,虽正法眼藏尚在西南,而拈花公案寥寥绝响,不啻法堂前草深一丈而已,所幸产我彻公,手提正令,善吹无孔笛,直教顽石点头,吞尽棘粟蓬嬴,得木人眨眼,然且不惜婆心放出辣手,结集《曹溪一滴》,与诸方换却眼睛,为前人重开生面,功亦伟矣,法莫尚焉”。
  而在《谷响集》中,彻庸禅师也有书信一通,《与陶工部》:“连日坐丈室,而居士欠和,不能瞻对,殊为念切。来谕:虽病却有不病者;又云:将病魔何处安着?大医王何下手,咄!多年学道,俗气未除,大似有个病者,不病者要去排遣他,能所角立,未离有无。既有见在,自然痛苦,与八苦交煎,总不妨者没交涉在。古德云:如何是清净法身?答:浓滴滴地,还有不病者么?答:我常看他有分居士要得病中自在,但看此二老用处,此中看破,从八万魔军现前自然倒戈归降,不然经书上着脚,心意上支当,如油救火,益增其炽。
  戈允礼与彻庸交往颇多。《曹溪一滴》中有戈氏的引文,附在《曹溪一滴》后面的《云山梦语摘要》也有戈氏的引文。前文中,戈氏自述彻庸对自己的恩情:“不肖允礼,不知味着数十年,忽被彻公一喝,顿觉所谓知味者不知味者如是。”而在后文中,戈氏说:“崇祯丙子,大士诞日,遇吾滇彻庸禅师于金陵之兴善寺,谓予生死事大,须求菩提。归而胡猜乱度,展转弗宁。更憧扰于梦中。求师指示,但推椅顿足,曰:再商量。益云雾于梦中。至无可奈何田地。彻公出所说《梦语》示予。……。猛力愤发,细读沉思,越十日,味爽在枕,豁然有悟。……。今而后,读无书书,应无事事。且可说无说法。如是饥餐渴饮,昼起夜眠。……。然非彻公紫阆把我筌蹄,何由得此鱼兔?恐活佛出世,周孔再生,所接引我者,亦不过是;别无奥妙可传也。然后知彻公紫阆之善用棒喝,具大慈悲心,有大功德力,起而顿首谢之。”由上可见,彻庸禅师对戈氏多有接引,棒喝使之开悟。《谷响集》中,彻庸禅师有《答戈给谏讳允礼》:“若有真龙,得半点水便能兴波鼓浪;而蛤蟆则却被泥潦浸死了也。老居士相别数日出语甚奇,但此事非言可及,见时劈脊三十棒再看分晓。”
  总之,彻庸禅师是盘龙崇照、古庭善坚之后云南又一大善知识,正如《鸡足山志》所言:“南中自古庭大振宗风于明正统间,至弘治六年示寂后,真修者惟知净土,否则粥饭同餐,栾头焚献,即谓不坏家门矣。向上一事,匪特不行,且无知者。自彻大师夙具青莲妙音,直入红炉煅炼,坐参究,黔其徒无住嗣之,其孙非相嗣之,彰昏衢于杲日,芟荒径以康庄者,彻大师力也。允宜为古庭后之一人入祖师为确当。
  (作者李建欣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世界宗教文化》副主编)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相貌,我们的体质,我们的生活环境,都是从心想生。我们的心想,首先就不善,怎么说不善?念念为我。念念有私心,念念为我,这是染污。这个世间也有很多人做好事,好事做了不少,为什么没有得到好果报?为什么自己生活境界转不过来?他行的善没错,“言善,说好话;身善,做好事”,但是他的心不善、念头不善。他为什么要做好事?为名、为利。他纵然行善,心不清净,没有离开贪嗔痴,那是三界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出不了六道轮回。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