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二
2014/9/4   热度:162
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二 问曰。生彼西方。为过去心生现在心生未来心生。若过去心生。过去心已灭。不可言生。若未来心生。未来心未至。如何说生。若现在心生。现在心不住。复如何生。以此三世求生不得。以何今劝生西方耶。 释曰。以三世推。已灭未生及现不住。无有生理真实可得。犹如灯炷。非过去焰烧炷。已灭故。非未来焰烧炷。未生故。非现在焰烧炷。不住故。非不烧炷。破闇发明。念念相续。新新谢灭。相似相续。犹如水流。能一时中有于四用。破闇发明。热器烧炷。此亦如是。由净土业感生时熟。圣众来迎。归趣净土。舍娑婆秽质。成极乐净身。三世缘生。不常不断。虽复诸法寂灭。业报宛然。诸法无生。生死相续。即不坏世谛。建立第一义谛。即其义也。故维摩经。净名大士诘身子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舍利弗言。无没生也。维摩诘言。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明第一义谛诸法寂静无去无来。故言无没生也。下经言。有世界。名曰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维摩诘言。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相续之相。此明世谛假名非真生灭相。今劝舍兹秽土生彼净方。而于第一义谛之中。三世推之。竟无往生之义。世谛因缘假名生灭。非无舍此娑婆往生佛国也。子岂得直论第一义谛之理。而坏世谛种种因果作用等法耶。此亦于世谛因果门中说。劝往生净佛土也。 问曰。金刚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如何今日作有相。观佛行于邪道。而愿求生。此实难矣。 释曰。般若观经俱是圣教。相无相观并非凡言。互说是邪。深有旨趣。不可依其般若毁彼观经。何但信谤交怀自成重罪。亦乃于佛圣教未解融通。何者此两经就人就学。就解不同作斯说也。由人者浅根之人。未能观理。为作色观。观报化身。深根之人能观实相。为说无相。观于法身。浅人学深。深法非药。甘露夭命。经有诚文。深人学浅。不成进道。遂名退业。何能进修。故佛对两根说斯二教。由学者。初学之人创初入道。观行犹昧。未能学深。不可教令作是实相观。且教观色。调练其心。后学方成。修进无相。譬如入海从浅至深。久学之人堪能进学彼无相观。而乃滞彼初学色相。为进彼行。毁前是邪。非谓此是邪见摄。如悭人学布施。悭障除已滞修初度。佛欲劝彼进学尸罗。若不毁前。无由习后。故毁其檀舍。赞行持戒。此是大圣善逗物机。愚人莫知执文迷义。今言邪道理亦如斯。由解者。若知色即空。观色非邪。若迷色不空。观色是邪。若知空即色。观空非邪。若知空异色。观空是邪。此乃解误异途。自分美丑。何关由色空二境。以辨其邪正哉。子若晓此宗途。即常色观。而恒正。迷斯旨趣虽空观以恒邪。善哉妙旨。愿详其致矣。 问曰。金刚般若言。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维摩经言。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即不住。文殊师利言。不住亦不去。不取亦不舍。远离六入。故敬礼无所观。准此大乘诸圣教说。佛本不来。亦无有去。何因观经说有化佛来迎随化佛往。有来有去。与前经相违。 释曰。甚深实相平等妙理。法身如来本无生灭。以佛本愿无限大悲。接引众生。从真起化十方世界。如来引接三辈九品。以化即真。不来不去。随机应物。有往有还。前经据化体即真。说无来去。观经据从真流化。现有往还。又西方有释言。实无有佛从彼西方而来至此授手迎接。亦无有佛引彼众生往生净土。但是如来慈悲。本愿功德种子增上缘力。令诸众生与佛有缘念佛。修福作十六观。诸功德力以为因缘。自心变现阿弥陀佛来迎行者随佛往。言彼佛遣来。不是实遣。但是功德种子。与所化生时机正合。令见化佛来迎。故言彼遣。而实不遣。阿弥陀佛悲愿功德。湛然常寂无去无来。众生识心。托佛本愿功德胜力。自心变化。有来有去。迎接行人。见有往生。是自心相分。非关他也。故前经说不来不去。约佛功德说也。观经说有来有去。约众生心相说也。又有释言。如来应机亦复变现。现作诸化身十方。迎接往生众生。彼诸化佛从佛镜智大悲流现。故言彼佛遣化来迎。然遣化迎。如摩尼天鼓无思成此事。然所现化有往来而言不往不来者。此或约真而作是说。前已释竟。或约生灭念念不住。生已即灭。不可移动。当处生当处灭。异处生异处灭。相似相续。假说往来。如火焰行非轮轮相。假说来往。实无来往也。故肇法师物不迁论言。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海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此皆以生灭迅速。不可移动也。 问曰。涅槃经说。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又言。诸佛所师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此即三身凝然不迁不变。今乃言生灭不住。斯何义耶。 释曰。此之诤论非唯今日。一般大德涅槃学者言。三身并常不生不灭。广引涅槃经文及菩萨本业璎珞经等。证三身并常。此多依教也。有一般大德依摄大乘论等。释佛有三身常有三种。一凝然常。谓法身佛。二不断常。谓受用身佛。三相续常。谓变化身佛。虽各名常义有差别。以后二身从生因生。般若论说。报化二身生因生故。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若是凝然。应同法身了因所证。又应非阴亦无缘虑言说动作。以此众多义理推之。非凝然常也。广如唯识论等成立。又约遍计所执。众生横计佛有去来。为破妄执心外有佛有往有来。为破妄情故。言不来不去故。维摩经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如是等。今此观经说有往来。与诸大乘经不相违也。各据一义。悉为妙说。 问曰。法句经言。佛告宝明菩萨言。善男子汝且观此诸佛名字为是有耶。为是无耶。为有实耶。为无实耶。善男子若名字有。说食与人应得充饱。若得充饱。一切饮食即无所用。何以故说食。寻饱不须食故。按此经义。欲明名字性空不能诠说诸法。今既教人专称佛名号。能消重障之罪。往生西方。何异说食充饱谈浆除渴也。 释曰。依诸大乘微妙经典。咸言名字虚假无有定实。故经言文字性离无有文字。又言。名义互为客。菩萨应寻思。然即寂默无言。湛然宴坐。即拘邻无得道之望。须跋靡证果之辰。唯能所说殊。不可谈食得饱。终名有诠表。而因言会理。因言会理故。指月之譬兴焉。名字性空故。舍船之喻作矣。佛以愚夫执著。缘名生惑。或爱或恚。具造愆非。骂我赞我。起生起杀。具十恶业。颠坠三涂故。破彼惑情。言文字虚假。纵令赞毁何荣辱汝身。若言因赞即荣华汝身。毁谤即损汝形质。亦应说食得饱言火焚躯。虽终日口谈味珍。不免饥虚之困。竟夕说于炬火。莫见焚身之殃。故知名字体虚。本无真实。凡夫莫悟。浪起爱憎。诤名于朝。沉沦恶道。若言名字无用不能诠诸法体。亦应唤水火来命男女至。彼即一一呼召。无有参差。故知筌蹄不空。鱼兔斯得。故使梵王启请转正法轮。大圣应机弘宣妙旨。三藏奥旨焕烂于龙宫。十二部经照彰于鹫岭。人天凡圣咸禀至言。五道四生并遵遗训。听闻读诵利益弘深。称念佛名往生净土。亦不得唯言名字虚假不有诠说者也。 问曰。瑜伽师地论云。三地菩萨方生净土。今劝地前凡夫声闻等生。有何意也。 释曰。诸经论文说生净土。各据一义。取舍不同。或上人下人义论。净土既有粗妙胜劣种种殊异不同。得生亦有种种上下阶降。亦如仁王经说。唯佛一人居净土。三贤十圣住果报土。此即十地已还并不得生于净土。以佛大圆镜智所现净土是无漏故。名之为净。十地已还本识所变诸净妙土。是有漏。故不名为净。以第八识是果报识故。所变之土名果报土也。若约行施戒修离无漏定障。能以定力处处净土受生自在。即三地菩萨得定自在。故瑜伽论言。三地菩萨方生净土。若以得无分别智。断人法二执见道烦恼。证得遍满法界。悟百法明门。得生诸佛净土。则初地已上得生净土。若以本愿大悲引一切凡愚众生乃至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但发菩提心悉得往生。具如经说。不可直依瑜伽论言三地得生。即谓初二地菩萨亦不得生净土。龙树菩萨佛记位登初地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岂为未至三地。言不得生净土。便与此经相违也。又初地菩萨依仁王经。说得百法明门见百佛净土。如何言不得生净土也。又华严经说。初发心凡夫菩萨愿生净土。即得往生。故知瑜伽论文。别据一相得定自在。离障而说也。 问曰。摄大乘论对法论等。无著天亲诸大论师。释诸经论种种文义。有四意趣四秘密言。唯由发愿而得往生西方者。此是别时意。今日劝人修西方业。即得往生。岂成道理。自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业。今即言得生。岂不与论相违也。 释曰。摄论言。唯由发愿而得往生者。此别时意也。然古来诸德。咸以此文证。是别时之意。言未即得生。今详此文。证是即得往生。显其论主之意。何者。论言唯由发愿者。是简持义。简去念佛之行。持取唯空发愿。更无有行。孤有此愿。故曰唯由发愿。若唯发愿而得生者。此即是别时意也。非即发愿之时。终后即生净土。故曰别时。今时念佛至心。即意业善行也。称佛名号。即语业善行也。合掌礼拜。即身业善行也。由此三业善行。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行愿相扶。即得往生。此岂唯是其愿哉。论主说此唯由发愿之言。意显兼行非别时之意。惑者不细寻文义。朦胧总谓别时。若以念佛行亦是别时。论文何因不言如念阿弥陀佛得生西方者此是别时也。既不言以念佛修十六观行三福善之文是别时之教。故知念佛等生西方。非别时之意也。有释者言。念佛修十六观等。即是发愿。又有释言。论师虽举愿言。意亦取其念佛。亦是别时之意。今此二释。为显利益。为显解义。若显利益。作此解文。更令无量众生流转秽土。巡历三途。不得往生净土出离生死。若为解义者。细依文句取义。犹恐不合宗途。朦胧以释论文。翻将得其旨趣。何斯谬也。如俱舍论等。诸部诤义。引其圣教。楷定旨归。拾取一字两字。以成诸部得失。况乃观经等教。备陈种种行门。或述三种散善。为净土正因。或说十六妙观。为西方正业。如何总将为发愿文也。又所以得知论师不以念佛是别时意者。此有八意。一论师释经。本以经意难知。为甚深之教。凡夫披读。莫能晓悟。造论解释佛教。欲令愚智咸知。只如观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所说。念阿弥陀佛。得生西方。文义显然。愚智皆解。何用所不了须论释耶。二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弘誓愿。接引众生。欲令生佛净土。岂将别时之意。而发弘誓。引接众生耶。彼愿之中。即言。念佛不得往生不取正觉。不言唯发愿人不得生者不取正觉。故知。念佛等行定得往生。入在四十八愿中。非别时也。唯由发愿不即往生。不在四十八愿中。故是别时意也。三称赞净土经。十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相。证得往生。岂证别时之意。诸佛舒舌。本为难信众生。将为念佛功德不多。尽此一形即生净土。咸生疑谤。不信是经。故现不虚诳之舌相。发诚谛之真言。令众生睹相听言除疑生信。乃谓别时之教未即得生西方。后至初地得生。众生有何疑惑。须佛舒舌相证往生西方耶。四阿弥陀经。先劝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后教称念佛名一日至七日。即言圣众临命终来迎行者得生。若言念佛即是愿。言前已劝。言令其发愿。后更何须教令念佛。故知前文是愿。后文是行。行愿相扶。得生净土。岂容念佛而是愿耶。五净土论与摄论。同是世亲菩萨所造。宁容世亲制净土论即言念佛得生西方非别时之意。释摄论乃曰念佛等是别时之意非即得生耶。造论如是两人。容许二师意别。何必摄论得经旨趣。净土论迷其圣言。况两论同世亲所造。文义故非鉾楯。以论求于人意。故知愿是别时也。六净土论说有五门。一身业礼拜门。二口业念佛门。三意业观察门。四发愿门。五回向门。若修行即是发愿。前三业行与第四发愿门。有何差别也。若是其一。即应无有五门。若是其异。故知前是行门也。七起信论马鸣所造。言其念佛得生西方。正是行门。非别时意。故知天亲所造论意亦同然。不以念佛等门而为别时意也。如马鸣菩萨所造起信论教初学菩萨言。有八因缘。而造此论。至第七缘。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劣。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八若以念佛非是行者。三福十六观等是行。非行耶。若是行者。如地观中说。作是观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佛国。心得无疑。念阿弥陀佛。亦于念念之中。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得生西方。何故灭罪是同。而彼是行。此非行。彼得生。此不得生耶。若俱非行者。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佛记得生为由作此观等得生。为由余行得生。若由此观等得生者。此既非行。如何得生。若作观不得生者。何须夫人请说不生之法。如来为说不生法耶。又若总是愿门。即应唯是其一。何须分别为十六观耶。又为此解。非但不晓经文。亦乃毁其正见。自损损他。于人于法。总无益也。 问曰。若唯发愿是别时意者。如何别时意耶。 答。佛以众生烦恼炽盛。流转生死沉沦苦海。无有出期。是以称赞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两报四种庄严。劝诸众生令生净土。诸众生类。虽闻佛法。障有轻重。悟有浅深。遂令依教胜劣差别。有一类众生。虽闻净教。诽谤毁呰。非但不生西方。亦自沉沦恶道。此全与西方远也。有一类众生。虽闻净教深信不谤。五欲缠心。乐居秽土。亦不发愿。亦不修行。此人修善。或生人天。或复造恶。沉沦恶趣。此人望生西方。亦为远矣。以并无心趣求。又诽谤毁呰故。清净平等觉经言。若有众生。闻说净土教法。闻如不闻。反生诽谤。我说。此人未得解脱。始从三恶道中来无信向。尔亦全无行愿。故未得解脱。有一类众生。与阿弥陀佛宿愿缘熟。闻说净土教门。净心信敬发弘誓愿。我往生西方净土。更不愿求人天果报。虽有此愿。然此人。或以烦恼因缘。耽著五欲。或复懈怠放逸。不能修道。以遇恶知识。广造十恶。或复临终时不逢善友。或以身婴重病。狂乱失心。或复多日失意。不解人语。遂使空有愿言。未曾修净行。虽不往生净土。此愿远是生因。或由发愿胜力。后必定能修行。或但起行之人。必有修行之意。彼虽未能起行。当有起行之功。方前二类之人。即有远生之义。故经记叹此人。为得生西方也。愚人将谓即得不假别修净因。论师释此经文。此是别时之意。非但唯由发愿而即得生西方。后人读论不解。即言行不得往生。此深错也。又有一类众生。善根深厚烦恼轻微。逢遇胜缘。听闻净教。深生净信。发愿修行临终往生。具如经说。此是行愿具足。即得往生。异彼空愿之人。故非别时之教。佛对前二类人未得往生之日故。记发愿之者而得往生。论师恐同行愿具足即得往生人故。别分离唯愿之人。是为别时之意也。故愿喻初一金钱。念佛修行等。是中间九百九十八金钱。往生净土是第一千金钱也。故摄论言。如以一金钱贸易得千金钱。又如念多宝佛。未即至不退位也。不退位在十住初心。此人当念多宝佛时。或是十信前心。或十信初心等。未可念多宝佛。即超十信十千劫即至十住初心。以须中间更修八万四千波罗蜜行方至初心也。而念多宝佛。与不退行为远缘。故名别时意也。上来以众多义显别时意。自关发愿非是起行之人。是彼摄论师言别时之意也。又摄论文别时意者。是报净土唯愿念佛。理未即生。若化净土唯愿念佛。必即得生。如华严经。不须疑惑。 问曰。往生众生唯此人趣。得修净业。而得往生。为通余趣亦得往生。及已终者。于冥道中亦得往生不。 释曰。于五趣中。悉能修西方净业。得生极乐。按诸天既能来听观经。乃观经下文言。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称赞净土经列众中言。无量诸天阿索洛等为闻法故皆来听法。故知悉欲愿生净土。皆能习净业。得生西方。又按菩萨处胎经第四卷说。化生龙持八关斋戒。金翅鸟欲食不得。请问其法。龙为说八关斋法。金翅鸟随龙往海龙王宫中。尔时龙子复与金翅鸟而说于偈。是时龙子龙女心开意解。寿终之后皆当往生阿弥陀佛国。又按随愿往生经说。若以亡者严身之具堂宇屋宅园林浴池。以施三宝。此福最多功德力强。可得拔彼地狱之殃。以是因缘便得解脱忧苦之患。长得解脱。往生十方诸佛净土。以此准知。五趣众生。悉得往生极乐国也。 问曰。于此三界秽土受生。但有色形。皆受中阴。死此生彼。往来传识。具有四有。所谓中有生有本有死有。未知从此生于净土。亦有中有不。 释曰。此有二释。一言无有中有。以此命终坐莲华中。故知则是生阴摄也。以入莲华之中似同处胎也。今释。此义未必则然。且如秽土受生之法。必须至彼生处方受生阴。如欲界死生于色界。须从欲死受色中有之身。至彼色界方受生阴。无有于欲界受色界生有身。今生净土义亦如此。不可于秽土死则于秽土受净土生有身也。要须至彼净土之中宝池之上方成生有身也。又无色界无色。可无中阴传识受生。净土有色。处所既别。如何不许。有于中阴传识。至彼受生阴耶。 问曰。若有中阴。则应生彼至宝池中。方入花中坐后乃花开。如何于此则入花中。与彼生阴有何殊别。 答。岂以中阴入彼花中。即令同彼生阴摄也。生彼净土。福德力胜。虽是中阴乘花往生。不同秽土中阴无花。虽中生阴同在花中。然胜劣别。明晦有殊。以分中生二阴差别。亦以趣生至生义有差别。分中生阴异。不约有花无花分中生别也。若谓同在花中难可差别。即令无有中阴者。亦可。秽土中生二阴。同无有华。应言中生二阴不别。若谓中阴生阴虽俱无花即有受胎等差别者。卵等三生可有差别。化生生阴如何得殊耶。以此故知。有中阴也。又如地狱中阴。已被火烧。岂与生阴即无差别。翻显净土善业类同中生相似。然此所说中阴。然未见经论说生净土者去身是中阴非中阴文。不可定判说有无也。虽无经文。然取有义。为胜不尔。去身说是何耶。 问曰。若有中阴者。未知此净土中阴。为著衣。不著衣。 答。无经论文。然准定应著衣。以俱舍论言。欲界中阴除鲜白比丘尼。余一切中阴皆悉无衣。以欲界中有无惭愧故。一切色界所有中阴皆有衣。具惭愧故。以此准知。净土超胜色界。如何中阴无有衣耶。故净土中阴皆有衣服。 问曰。净土中阴行相如何。 答曰。亦以义准知。秽土生天中阴。足下头上。地狱中阴。头下足上。人鬼傍生。犹如鸟飞。平身行也。今生净土。足下头上。即此经文。坐莲华中。即其相也。又释。有别。生天中阴。足下头上。立趣受生。净土中阴。坐趣受生也。 问曰。净土中阴。既未至彼极乐世界。于其中间十万亿佛土。食何食耶。 释曰。欲界中阴。生缘未合。多时受彼中阴之身。可须食香以趣生有。净土中阴。如弹指顷。即得往生。时既不长。无劳食也。又经中间十万亿佛土。即于空中。食诸佛土香之气。以资阴身。趣受生处。其中有义无量繁多。不可具说。 问曰。何故如来说经。皆为逗机化物。悉为信向者说。不为疑惑者宣。故药师经言。佛为信者施。不为疑者说。而说经之中。有舒舌相劝物生信。有不舒舌但宣妙理。又说甚深法。凡夫难晓。怀疑生谤。如说法华经会二归一。二乘人等不生信心故。须多宝世尊涌宝塔。与证实佛舒舌相。现不诳以表真。三陈当信之言方申诚谛之语。今阿弥陀经。唯说西方依正两报庄严净相。劝物往生。易生正信。何须六方或十方佛同舒舌相劝物生信耶。 释曰。按称赞净土经下文。佛自陈说。十方恒沙诸佛。见释迦牟尼佛说称赞净土经。了各在本土。异口同音俱时叹言。释迦牟尼佛。能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界极难信法。释迦牟尼佛。既得诸佛同声赞叹。告舍利弗。我于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如来虽说百千等经。不言难说。唯称赞净土经。有九张纸。恒沙诸佛及释迦牟尼世尊。咸说此经难信难说。盖以佛说十二部经。一切外道皆生诽谤。是佛弟子咸发信心。今说阿弥陀经。言五逆十恶罪根众生唯能念佛皆生净土。虽佛弟子信向之者。亦生疑惑。不信此言。现见今时四部众。咸有正信。尚疑念佛不即得生。故知此经甚难生信。一切种智预知。未来有此众生。怀疑者众。故同舒舌相。表法至真。劝物修学。又往生净土。解行已上三贤菩萨或龙树等。得生西方。极恶凡夫亦生正信。彼诸胜人福多罪少。得生净土。有何可怪。五逆十恶罪恶凡夫。一念十念。至诚彻到。乘佛本愿。得生西方。十地三贤诸菩萨众。亦信此事。不起疑心。唯说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如此愚人。无恶不造。逢善知识教称佛名。具足十念即生净土。还是斯辈十恶众生。不信念佛得生净域。我等既是罪恶凡夫。无始已来是愆皆犯。念佛十声有何功德。令我重罪则得除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但是佛接引之言。或是远声作近声说。是第二阶法。或言别时之意。种种异解不信即生。欺谤极多。信顺甚少。故此言教为信者希。诸佛同舒舌相。遍覆三千之界。证法不谬决定得生。护念行人。令生净土。 问曰。如华严经说。诸佛平等。皆具一切行满。本愿满方成正觉。号两足尊。今药师经。唯说药师琉璃光佛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无量寿经及悲华经等。说阿弥陀佛初发菩提心及修菩萨行发四十八愿。与华严经文不同。有何意也。 释曰。此两经意各据一义。亦不相违。据实而论。一切诸佛悉具一切殊胜妙愿。无有增减。若有一愿不圆一行不满。即不得道成正觉名一切智人。诸佛功德有不平等过。维摩经言。诸佛如来功德悉皆平等。而药师经说十二愿。无量寿经说四十八愿者。此对所化之机说也。诸佛教化众生。皆约有缘接引。众生共佛有缘。必依如来本愿。如来化导群品。皆乘弘愿化生。诸佛本发菩提之心。即住广大之心。所有众生之界。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然众生界无边数。菩萨始于发心终于成佛。阿僧祇劫有初有末。于中行菩萨行。成等正觉。不可遍共一切众生皆悉见菩萨修行供养。菩萨不可遍众生界教化利益。众生界未尽。菩萨已成佛。心虽广大事即难周。然于因地。众生于药师琉璃光佛所发十二大愿。至诚殷重。其愿今熟。于阿弥陀佛本发四十八弘誓愿。至诚殷重。其愿又熟。虽彼此两佛皆具尘沙诸愿。对所化机偏明别愿。众生于药师佛十二大愿根熟。药师佛虽有四十八弘誓愿其机未熟。故佛偏举十二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其机偏熟。虽有十二愿等佛亦不说。譬如医王药库之中。虽具一切药草。对所病者患冷患热吐痢不同。处方合药不同。一切药草偏取当病之者三五等味。捣筛和合。或丸与病者服。不可用药数少不信医王药库之中具一切药。不可为有一切诸药与一病。况合和汤药具用一切冷热诸药也。佛亦如是。如华严经。实具诸愿。悉皆平等。同彼医王药库药。或说彼佛十二愿。或说此佛四十八愿。如对病者合药和汤处分。故此两经不相违也。 问曰。往生众生修净业者。有何相貌。知已即得定往西方。颇有教证知相不。 释曰。有三圣教。证已得生。以教验人。即为证矣。一如称赞净土经云。于此杂染堪忍世界五浊恶时。若有净信诸善男子又善女人。闻说如是一切世间难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说。如教修行。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无量佛所曾种善根。是人命终定生西方极乐世界。二如清净平等觉经云。若人闻说净土教门。身毛为竖。如拔出者。我说。此人定得解脱也。三如贤护经第一卷说。众生学得诸佛现前三昧。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名号。而能系心相续思惟。次第不乱。分明睹彼阿弥陀佛。是为菩萨思惟具足成就诸佛现前三昧。因此三昧得见佛故。遂请问彼阿弥陀佛言。世尊诸菩萨等成就何法。而得生此佛刹中耶。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若人发心求生此者。常当系心正念相续。阿弥陀佛国便得生也。行者等自亲于此三经。随与一经相应。即知得生净土也。 问曰。如此秽土色界诸天。亦无忧苦。但有喜乐。与彼净土有何胜劣。愿生净土。不乐生色界等天耶。 释曰。彼色界天虽无有忧苦唯有喜乐。然非极乐。终有苦受。故修行者不愿上生。略以八义显非极乐。一上无寂乐。二下堕苦轮。三无圣归依。四不闻正法。五有诸味定。六邪见惑增。七三灾坏境。八八难成身。第一上无寂乐者。大涅槃寂灭之乐。生彼凡夫不能克证也。第二下堕苦轮者。生色无色受报毕已。欲界业熟还生下方也。第三无圣归依者。色界虽有五净居天。讵比西方多诸补处。第四不闻正法者。彼色界天岂方净土佛菩萨众水鸟树林昼夜六时恒宣妙法。第五有诸味定者。彼色众中。虽有净定多诸味定。以相间杂增生烦恼。净土无也。第六邪见惑增者。生色界者通诸外道。有生邪见。又受无想报。将生尽心生。谤圣涅槃堕地狱也。第七三灾坏境者。三禅已下。初火次水后风所坏。净土无也。第八八难成身者。色无色界虽无忧苦。然是八难之中长寿天难摄。具斯八义。虽有喜乐终沦苦恼。故乐非极乐。与彼净土胜劣悬殊。故往生之徒。不愿生于色界也。一生净土。毕竟不退故也。 问曰。愿生净土。诸修行者。或持一日一夜斋戒。或复孝养二亲。此业如不愿往生。即感人天之报。阎浮上寿不越百年。天即六欲。上寿极多万六千岁。今即回斯戒行愿生西方。如何以此善因。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戒因无别。胜劣不殊。寿报短长延促悬隔也。 释曰。此义甚深。难可解释。经陈业力不可思议。但知仰信。难以图度。今正一释者。虽复一日一夜斋戒无有差殊。然其受戒之心有于胜劣。由心上下。戒成差别。若本以愿心祈生净土。心求胜果。戒成妙因。感彼西方寿命长远。如愿生人天。心非殊胜。顺生死流。增长有业。故所感报命不遐长。故戒虽是同。由发戒缘别。成其胜劣之业。感报有斯长短别也。又戒因虽等。念愿有殊。缘胜助因便生净土。且如分段变易报业虽同爱愿润殊果成胜劣。此亦如是。讵劳生惑也。 问曰。若本期心愿生净土。心成上品。戒成胜因。可能招彼长时延增寿命。若本期心生天受戒。垂至终日愿生西方。即将先所受戒无作功德。招净土报。如何复能感阿僧祇之命根也。 释曰。诸业不定。或转重作轻。或促长令短。具如经说。不可备陈。行者本虽受戒愿生天中。后遇胜缘归生净土。行虽劣弱以后愿强。资前戒品转增殊胜。与佛愿合。寿命遐长阿僧祇劫。如舍福行作其命行。有虽丰财多病命短。舍物入定。舍衣钵业延彼命根。更增长远。佛力法力愿力业力不可思议。非诸凡夫所度量也。 问曰。念阿弥陀佛。生弥陀佛国。正与佛愿相当。往生可尔。何闻药师佛名。乃生西方。 释曰。按药师经言。若四辈弟子常修六斋。或昼夜精勤。一心苦行。愿生西方阿弥陀佛国者。忆念昼夜。一日乃至七日。或复中间悔。闻我说是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尽其寿命欲终之日。有八菩萨。迎其精神得生净土。为此人初愿生于西方。后心悔修前行。为有悔障。不得往生。闻药师佛名悔障消灭。引八菩萨来迎此人。还遣令生极乐世界。此显琉璃光佛为灭诸障助成西业怜令得生。亦由前持戒精勤先修西方业得功德之力。生于西方义亦无违。若不得闻药师佛名。乘有悔心不生净土。若无悔者。其人终日。自须念彼阿弥陀佛名。岂合弃西方佛号而不称名假东域佛名求生安养。 问曰。准依法华维摩经等。此方即有净土。何须远求西方耶。 释曰。虽有圣教言于此处即有净土。同处同时不相障碍。然维摩足按地。虽现净土。法华经中。虽说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而此二经尽于品末。竟无处劝往生其国。岂得以有净言即云我生其国。细详其义。恐理不然。 问。所现净土为劝往生。不劝生。何须现也。 答。今现净土自为别益。别益是何。如维摩经所现净土。为除舍利弗等心净即佛土净疑令其见净明了圣教。又为宝积等宜见净土得无生忍。又法华经显一乘妙二乘为粗。初秽后净。非关劝物往生现于净土也。由极乐净土内外功德胜余方。下品众生生亦不退。况余胜者。余佛净土不说是事。故劝往生。不说此方等无净土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老夫子给文艺的演出订了一个标准。“思无邪”这个标准,就是高深的教学。高级的教学,让你听到、看到、接触到的,都是正面的教材,这里头决定没有染污。这种教学能够帮助你远离邪思,建立正念。中国的艺术它是教育,它是善的,它不会叫你看到有邪思、有邪知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