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南传佛教大师》推荐序


2014/9/3    热度:410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推荐序
  /杨郁文
  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先生是笔者最尊敬的“佛法教师”之一,译者们都是笔者最为乐于亲近的学佛团体──新雨──的核心份子;张慈田老师早在半年前嘱咐为本书提供推荐文时,立即欣然同意。接到吴明兴居士寄来校定稿,迫不及待地从作者前言、两位大德序文、编者说明、译者序文,然后,本文十七章顺序仔细阅读。事后发觉,根本毌需再为读者推荐本书。何以故?仅依康菲尔德先生本人之前言,以及创巴仁波切与罗摩?达沙先生的序文,读者们会发觉到本书对“学佛”的重要性及“修行”的实用性,引生善法欲,探测全书究竟。倘若接触到第一章〈佛法精要〉,可以发现作者以现代语言,叙述佛法的精华──戒、定、慧三无漏学,以及完成佛德的智慧和慈悲的道路。料想读者们随即如笔者一样,第二章、第三章……乃至第十七章,犹如一气呵成,排除杂事一路审谛阅读,看完全书。
  现在笔者可以改弦更张,以老马识途前行“导读”,藉以替代“推荐序”供献读者们,冀望张老师等翻译本书诸大德合意!
  十七章正文之初章〈佛法精要〉及第三章〈教法总说〉,是康菲尔德先生多年参学南传佛教,出家亲近多位大师经年奉事学习,或者求见某大师以问答请益,或是研读某大师特殊名作等等所得精华,读者们需要细心体会。不只在阅读第四章以后十二位南传大师著作或问答录之前,需要预先了解〈佛法精要〉及〈教法总说〉,此等十二章阅读之后,尚须重阅本书的第一章及第三章;最后,阅读殿后的第十六、十七两章。
  第二章〈缅甸、寮国、泰国的禅修概况〉,提供有心留学东南亚的学生们许多珍贵的资讯,于选择学习禅修的地点、挑选适合教导的老师与法门,特别切合实用。
  第四章〈阿姜查〉,查法师是接受本书作者出家成为比丘的亲教师,影响作者最深的老师。查法师依南传传统注重“四念住法门”之修习,不强调任何的打坐方法,也不鼓励人们参加快速成就内观或者开悟的精进课程。在正式的坐禅里,他教人先观出入息以调心,等心安住了,继续观察身、心的变化。耐心修学、奉行戒律、生活简朴、保持自然以及观照内心,是他的修行要诀。
  查法师教人︰“单纯安住于当下,我们的心终会契入它原本的和谐状态,这时,修行是自然涌现的。”他会引导学生继续单纯地观照内心,甚至连深刻的内观和开悟经验都不可执著,只是分分秒秒地持续这种不执著的观点。如是禅风,与宋朝曹洞宗正觉禅师之“默照禅”几分神似。
  查法师开示︰“道场的日常作息,也是禅修的焦点,这几乎跟正式的静坐和经行没什么两样;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念念分明,这里头也是佛法。”笔者认为这与中国禅宗祖师主张︰“专精打禅七是修行,大众普请出坡劳作也是修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五章〈马哈希西亚多〉,马哈希导师以密集内观禅修,系统地教授四念住的修行方法。分为︰
  一、修学前行──四种护念──念佛(十号功德)、慈念(一切有情)、念身(不净)、死念(提起无常生灭及精进修道)。
  二、基本练习(坐禅及行禅交替)──对四念处专注能力之开发──分为四阶(练习一、二、三、四)。
  三、进阶练习──慧观之开发──分为三阶︰?辨明身心及其缘起,?体悟生灭随观智,内观深化,体验涅槃。
  马哈希导师之禅风特点在于︰没有一定的对象(止观之业处)做为开发定力的前方便;一起步,即对刹那变化的身心现象觉照观察,对每一身心生起的现象“命名称念”。这种命名称念的技巧(其他当代南传大师有赞同者亦有反对者在),康菲尔德先生认为有助于把想蕴的内容,导向做为禅修的观察的目标,它帮助瑜伽行者从“各种体验内容认同或介入”跳离。笔者认为在业力弱、业障轻时,此一招式“命名称念”有助于“随缘消业”,而又能继续止观等持;在业力强、业障重时,此招是否管用,笔者尚待此后实习、验证,而后肯定。
  第六章〈孙伦西亚多〉,孙伦导师及其弟子们所传受之禅风,有别于一般常态的安那般那念,其特点为︰很密集地集中精神做非自然的强烈呼吸(甚至鼻孔出声),以警觉气息接触鼻端之触觉。长时段的坐禅(两三小时),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苦受(皮痒、抽筋、骨肉酸痛)及散乱心;更进一步专注于苦受的改变,强化正念及观察力,得以开发智慧及解脱烦恼。其弟子强调不要耽湎于修习进步所生轻安乐受及神变现象。
  第七章〈佛使比丘〉,佛使法师弘扬“自然内观法”──即于日常生活、一般工作当下训练精神专注,通常已足够用来内观;与经由系统的训练方式产生专注及内观效果相当,而且应用于处理日常烦恼漏的有效性高,也可以避免修习禅定所生的(耽乐等)副作用。笔者认为“自然内观法”其实是以“七觉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透视事物的真相,觉悟无常性、苦迫性及无我性,维持无我执、无我所取;甚至于日常生活当下体验涅槃。
  第八章〈阿姜念〉,念法师的教法非常简要︰依“四念处”及“四圣谛”法门,观照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苦受及其由来,清楚地觉知其中的过程,就是苦的止息与获得觉悟之乐的直接门径。她也重视经、论开发五种净化,从“把握名色”乃至依“行舍智”,构成“慧体”的传统方法(如《清净道论》第十八乃至二十一品所述)。
  第九章〈阿姜摩诃布瓦〉,大布瓦法师强调定、慧互动︰坚强而稳定的专注力是生起智慧的前兆;运用智慧透过对身与心的观察与研究,来辅助培养专注力与宁静,然后,以此专注力导引更深的智慧。然而对究竟解脱来说,但有定的经验并没有什么价值,能导致解脱的智慧才是重要的。日常依戒(道德)生活,维持无悔、愉快、自在的心情,对世人是永远都有必要的。最好是在惑(业、苦)出现时,立即以戒学、定学、慧学的方式去处理。
  第十章〈唐卜陆西亚多〉,唐卜陆导师注重“正念”之功用,亦即依“四念处”的正念,专注于身、心的作业与受报,以及如实知身、心正确或错误的反应方式与结果,才能看到事情的真实面貌──“正见”。有正见才能开导一系列的“八支圣道”,现观苦、集、灭、道──四圣谛──实现究竟涅槃。修习“正念”,即以“身至念(诵念、观想身体的三十二部分)”为主,善巧练习可以对治色贪欲,以及消灭我、我所见。
  第十一章〈莫因西亚多〉,莫因导师强调禅修者应该在禅修前,先熟习阿毗昙的基本观念──对心法及色法的特性有最细致的研究──有助于以清楚精确的方式,直接注意日常生活乃至宗教修持的所有现象的真实面貌──无常性、苦性、无我性。如此,不再被自然现象所愚弄,不再执著,体验了真正的解脱自在。
  第十二章〈莫哥西亚多〉,莫哥导师指出“学习佛法的目的”是为了导向解脱、体验涅槃。“佛法的教法”富有次第性──修习戒行(道德生活)是第一阶段,修定(专注的念力)是第二阶段,开发般若慧(如实观)是第三阶段。
  莫哥导师有“系统及简化练习法”︰
  一、进入禅修之前,先善巧区分?世俗谛──所有概念、思想、构想及名相;圣义谛──五蕴法、十二支法、四圣谛。
  二、对心念(十三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贪识,嗔识,痴识,非贪识,非嗔识,(11)无痴之明识,(12)入息识,(13)出息识)以及感受的观察。
  三、内观︰第一阶段,以安那般那念,专注于正念的培养;第二阶段,以如理作意身、受、心、法的生、灭,观察五蕴的生、灭;第三阶段,现观无常、苦、无我,产生厌、离欲、灭尽惑业苦的行道智见,乃至逮得诸漏尽,作证消灭一切有漏的苦受。
  第十三章〈乌巴庆〉,巴庆大德居士教授有很多种专注的禅修法,现在弟子们(当今印度葛印卡居士即是其嫡传弟子)最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以“呼吸专注法(安那般那念)”经历一段精神专注的练习。
  二、有系统地将注意力移到身体上,感觉到肉体的种种感受。
  三、随即对身受提起无常的警觉,觉察诸受无常的实态。
  四、具有察觉无常、苦、无我的意识时,会在心内培养所谓“涅槃元素”的光明火花;这种涅槃的元素会除去肉体及精神疾患的病原──邪见及杂念。笔者认为“培养涅槃元素”,或者“活化(activate)无常、苦、无我”,其实就是于“常、乐、我”等任何邪见、偏执蠢动时,能立即提起现观“无常、苦、无我”,一一对治它们;以平等慧如实知惑、业、苦,也能随缘去惑、消业、除苦。
  第十四章〈阿姜达摩答罗〉,达摩答罗法师的禅风,是依“四念处”修习“八支圣道”,现观“四圣谛”为主,主要方法如是︰
  一、无间断的正念专注(属修习八正道所生;有别于奢摩他开展的近分定及安止定的专注),从四念处的“于身观身念住”开始,最好的下手处是︰观照手心移动时及停止时的感觉生起和消失的微细变化;正念专注能力提升,将导致感觉在全身生起和消失时,也能注意“心基(hadaya-vatthu)”处相应的微妙感觉(如此心基的反应,以笔者所知,历代及当代大德未曾提及)。
  二、身根触觉细腻的观察,导引味觉、嗅觉、视觉乃至意识到心法生灭,在心基处有所感觉。
  三、行者在所有(行、住、坐、卧)姿态中,保持感觉的持续观照──四念住分明,会觉知五蕴刹那缘生、缘灭,现观“三法印(诸行无常、苦、无我)”的真理实相。
  四、最后,行者会体验超越有漏生死的“涅槃寂静”。
  第十五章〈阿姜朱连〉,朱连法师主张禅修是一种生活方式,用于更进一步生活方式的技巧。所以每人要从好多禅修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品行的方法,然后,或单独或群体禅修;或内观或专注,最后,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回到内观修习“放下”、“无所执著”时,智慧即随缘活动著。
  然而,朱连法师亦有特殊方法──“突破姿势”──它仅用在严密的指导认真的学生︰
  通常行者要坐或站在同一位置二十四小时,一停止移动,我们身体内的苦就显现;有时四或五个小时、八小时或更久过后,行者才会突破对身体痛苦的黏著,心变得特别清晰、专注、调顺。行者可以平静清楚地观察身体和心理的生灭现象;因为对身体的渴望已静止,强固专注已开展,智慧随即生起。
  第十六章〈更进一步的问答〉,是本书编者向作者康菲尔德先生提出二十个问题,在于加强澄清、阐明前述十二位大师有关教与学的内容。这些问题及回答,是以西方人士的观点为主,然而也适用于东西两方的所有佛教徒(甚至适用于“非宗教徒”)。
  第十七章〈其他现行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法〉,作者简略地检视更多的当代上座部佛教所用的其他禅修系统和方法,或有与其他派别甚至外教的灵修方法结合的宗教行为,一共十二项目。
  “回到智慧”可说是作者一生学习佛法最重要的心得,如下︰
  当我们以七觉支(定、择法、精进、喜、轻安、正念和舍[笔者按,七觉支次第而起,其顺序为︰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然后,能随所欲觉支等至为善巧修习七觉支。作者没有说明之所以调动次序者因何?甚为遗憾。])来思考所有不同的禅修法时,就变得很简单,来看各个方法是如何有助于发展至少一些导致解脱的心灵特质。然而,必须注意,用某特种修习、方法、技巧方式的禅修,只是个提供使用工具。当人已发展了产生智慧和解脱的禅修,最后,所有系统、技巧和修习方法都必须放下。那时,禅修不再是孤立的事情,而整合为生活的方式。生活本身成为禅修,单纯、直接、无私、活在当下!
  笔者更引用作者金言,与作者、编者、译者一同发愿,愿读者们︰
  一、希望经由本书传达的法,有益处、有功德,帮助众生离苦!
  二、愿所有众生快乐!
  三、愿所有众生从迷惑中解放出来!
  四、愿所有众生勤奋、努力于解救自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陀!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五日菩萨戒优婆塞 杨郁文谨识于阿含学园
  附记︰
  作者与译者已有略注于文中,笔者另有资料提供有心查询大师们曾经引用之经文,相当经之出处如下︰
  第一章页050第三段︰《相应部S.56,31 Si%msap^a经》;《杂阿含?四○四经》
  第二章页082第三段︰《相应部S.14,15 Kamma经》;《杂阿含?四四七经》
  第六章页183第三段︰《杂阿含?一七五经》
  第六章页202第三段︰《相应部S.35,95 Saayha(2)经》;《杂阿含?三一二经》
  第七章页221第二段︰《相应部S.22,59 Pa^nca经》;《杂阿含?三四经》
  第七章页221第二段︰《相应部S.35,28 ^Aditta经》;《杂阿含?一九七经》
  第七章页232第二段︰《中部M.24 Rathavina经》;《中阿含?七车经》
  第十章页311第四段︰《相应部S.2,26 Rohita经》;《杂阿含?一三○七经》
  第十章页312第三段︰《增支部A.1(21) Jh^ana vagga 1~21经》
  第十二章页351第四段︰《相应部S.15,10 Puggala经》;《杂阿含?九四七经》
  第十二章页356第四段︰《相应部S.1.6,7 Jana%m经》;《杂阿含?一○一七经》
  第十三章页391第三段︰《增支部A.1.5,9 Pabbassara upakkili&t&tha》第十三章页403第三段︰《增支部A.3,65 Kesaputthiy^a经》
  第十四章页418第二段︰《相应部S.56,31 Si%msap^a经》;《杂阿含?四○四经》
  第十四章页419第一段︰《相应部S.22,87 Vakkali经》
  【巴利文之表示法:】一、字母前加^者,表示该字母上有一横。
  【巴利文之表示法:】二、字母前加%者,表示该字母上有一点。
  【巴利文之表示法:】一、字母前加&者,表示该字母下有一点。
  (《嘉义新雨杂志》第23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超度不需要具备什么仪式,真正功夫成就了,以自己的诚心诵经念佛,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他就超度了,他就得利益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