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宝·仲巴仁波切: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二、走向解脱的保证——持戒
2014/9/4   热度:365
东宝·仲巴仁波切: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二、走向解脱的保证——持戒 十二、走向解脱的保证——持戒 一般人都知道,佛教有着许许多多的清规戒律,在普通人看来,那许多的清规戒律只是给人以限制,让人失去许多自由,剥夺了人享受诸多欢乐的权利,让人活得不自在,活得很累。这只是从今生迷惑人的暂时现象和片面的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从多生多世轮回的长程的角度全面地看问题,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戒律不仅不限制人的自由,而且帮助人走向真正的自由;不仅不剥夺人享受欢乐的权利,而且使人获得真正的永恒的快乐;不仅不让人活得很累,是让人走向究竟的大自在——解脱。 戒律可用交通法规作比方来加以说明。交通法规规定驾车不可喝酒,行车要限速,要按道行驶,不可闯红灯等。如果一个人驾车为了所谓的“自由”而酒后驾车、横冲直闯,那么他马上就会大祸临头的。戒律便是修行人顺利通往成佛途中的“交通法规”。 一个人,如果不想做一个佛教徒而只想做一个好人,那么他也应该了解一下,知道如何减少痛苦,如何缔造幸福。如果要做一个佛教徒,即使他没有想到要受戒,他也应该了解“十善业”与“十恶业”,再了解一下基本戒律,他才能知道依教奉行,才知道做一个佛教徒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如果他想在今生修有所成,那么他应该持守戒律。 戒律,不仅是出家人的准则,也是在家修行者的规范。只不过在家众和出家众的戒律内容有所区别而已。其实,即使不信佛不修法的人,也应该戒除一切恶业。若以佛教的戒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那么他会生活得更幸福,整个社会也会有更多的祥和、文明和昌盛,减少许多的暴力和黑暗,人们会有更多的幸福而少许多痛苦和恐怖。 应该说,戒律是我们获得快乐和解脱的保障,我们不应该以“不得已”的心态去守持,而应以感激和欢喜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守持。 持戒刚开始时会觉得它是一种负担,但是当我们的觉悟渐渐提高,习惯慢慢养成,我们便不再觉得它是负担和限制。这比如游泳,一个人开始学游泳时随意乱划似乎更易学会,要按规范的姿势便是一种束缚。但要成为游泳好手,则必须掌握正确的姿势。而一旦掌握便得心应手,规范的姿势成为助力。戒律也是我们通往幸福之路的助力。 (一)戒的分类 戒因修行者的身份和修学次第不同而设有九种。 (1)三皈戒:这是随皈依而设的,即不皈依邪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说;不皈依外道徒众。 (2)五戒:即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妄语,④不邪YIN,⑤不饮酒。凡皈依三宝的在家男女信众可受五戒。在家信众受五戒中一戒或几戒之后可称居士。故在家戒又称居士戒。男女居士的梵文名称分别为优婆塞和优婆夷。未受戒的在家佛弟子不能称居士。 (3)八关斋戒: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妄语,④不YIN欲,⑤不饮酒,⑥不以香涂身、不华鬘饰身、不歌舞(自作或听看他作)注[1],⑦不坐卧高广大床,⑧不过午食。男女居士五戒全持者可受八关斋戒注[2]。受持八关斋戒,可一天(24小时)单受或数天连受,受戒之始,须在清净比丘(尼)面前求受。详细情况,请参阅相关的戒律经典。 (4)沙弥(沙弥尼)戒:男女信众必须受十戒,才算正式的出家众。(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除十重戒外还有二十六轻戒。) (5)比丘戒:沙弥修行达一定次第,符合条件者可受比丘戒。共250多个条目。 (6)式叉摩尼六法:沙弥尼在求受比丘尼戒之前,还必须学习并受持的过度性的戒律。 (7)比丘尼戒:沙弥尼修行达一定次第,又经“式叉摩尼六法”考察合格者可受比丘尼戒。共360多个条目。 (8)菩萨戒:为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和比丘尼七众弟子均可受之戒。 (9)金刚乘戒:金刚乘特有的戒律。 这里着重介绍在家修行人应持守的戒律——居士戒。 (二)受居士戒的条件 凡皈依三宝者,除自破净戒或破其他持净戒者注[3]之人及犯五逆罪注[4]之人,皆可受五戒。对不同的戒,其受戒和得戒的条件不一样。这里仅简述五戒之求受与持守。要受戒,首先应明白五戒的条文(戒目)的内容和意义,然后虔诚忏悔今生及往昔诸恶业,以清净之身口意来受戒。 (三)受居士戒的方式 受戒的方式有二种。一种是自己在佛像前自愿并大声说出(心生口言)自己受何戒目。另一种是在上师前心生口言受持何戒目。两种方式皆可得戒。如果由上师设堂传戒,那受戒者同时可获更大的信心和加持。 五戒可以一并受持。如自身条件不完备,则可选择自己能守持的一戒或几戒来受持。五戒是终身受持的,即自受戒之日起尽形寿(生命的终结)不毁犯。没有把握的可暂时不受。精进修持,努力提高自身条件,争取早日五戒全受。 受戒或未受戒之人做了戒律禁止的事,都一样有相应于这一恶行的罪过,这种罪称“性罪”——这种行为本性即是有罪恶的。受过戒的人违犯戒条则除了有性罪之外还有毁犯戒律之罪,称“戒罪”——因发愿受戒而又违犯所产生的罪恶。未受戒之人不做戒律禁止之事本身没有功德,但受戒之人不做却有守戒的功德,即使没有任何行为发生,其受戒守戒之功德却与时增长,所以受持戒律的功德极其殊胜。相应的,毁犯戒律的罪过也是很重的。戒罪本身可能比性罪重成百上千倍,所以受戒决非儿戏,不可轻受轻毁。如遇环境所迫不得不做违戒之事,必须先舍戒。这样便可免犯破戒之罪。可五戒一次全舍,也可舍其中的一戒或几戒。事后应当虔诚忏悔,还可重新受戒得戒。舍戒的方法是:向一个能听懂话语的人说:“我现在舍某戒了!” (四)居士戒的违犯与忏悔 犯戒根据其毁犯的程度而分为三种:①下罪可悔,②中罪可悔,③重罪不可悔。 现就五戒的毁犯及其戒罪分述如下: 1、犯杀生之戒罪: 杀生具足五个条件者犯重罪不可悔。a.所杀对象是人;b.人想—明知是人,蓄意杀害;c.杀心—有心(故意)杀,非误杀和(客观不可避免的)过失杀;d.兴方便—运用杀人方法(刀枪杀、药物杀、电击等);e.前人断命—被杀人在杀人者前因杀而死亡。 杀人不具备五条件之一,杀畜生和非人等犯中罪或下罪可悔。杀父母但不知或不确定是父母,杀他人作父母想,犯重罪不可悔。杀父母,知是父母,犯逆罪(无间罪)。 堕胎(不论胎儿成形与否)与杀人同罪。 2、犯偷盗之戒罪 偷盗,犯重罪不可悔:a.他物;b.他物想;c.盗心;d、兴方便取;e.值五钱(古代印度五个钱),相当于三分一厘二毫注[5]银子(一说八分);F.离本处—移动、变形、变色或损坏,致使物主有损失想。 盗三宝用品、庄严财物值五钱,犯重罪不可悔。盗公有财物、偷漏税、违反邮政电讯规定占便宜、吃回扣、报假帐、借而不还、受贿、贪污,值五钱且具足上述六个条件亦犯重罪不可悔。 不足上述六个条件之一的一切偷盗行为皆犯中罪或下罪可悔。 犯盗戒其性罪可因归还同价值之钱物而得赎,其戒罪则不可经此而赎。 3、犯邪YIN之戒罪 犯邪YIN具足四个条件犯重罪不可悔:a、非合法夫妇;b、有YIN心—乐于行YIN;c、是道—口道、阴道和肛门;e、事遂—造成行YIN的事实(二根相入胡麻许,即使有安全套或子宫帽等隔物)。 合法夫妻之外的诲YIN诲盗、打情骂俏、说粗恶YIN欲语、拥抱接吻和性行为。合法夫妻间的肛YIN、口YIN,妻子斋戒期、孕期和哺乳期等时行YIN,众人集会处行YIN,道场圣地和近上师处行YIN,合法夫妻间带强迫性而行YIN注[6],夫妻行YIN时将对方作他人想,手YIN时意中想他人;女子以物具入女根自YIN。以上为皆为邪YIN,犯错中或下罪可悔。 自己受五戒而破其他净戒人梵行(指与之行YIN犯“破净戒罪”),属重罪不可悔中最重者。未受五戒而破他人净戒,不犯戒罪,但永不得受一切佛戒。破净戒罪,破了一切受戒的根,又称边罪。 若遇冤家所逼成YIN,若自已毫无YIN欲乐受者不犯戒(如断尽我执的阿罗汉注[7]),若有丝毫乐受者犯重罪不可悔。 4、犯妄语之戒罪 妄语具足五个条件,犯重罪不可悔(即使未达说妄之目的):a.所向是人;b.是人想----确认对方是人;c.有诳心;d.说大妄语----未证圣果圣法说自己已证得,未得四禅定说自己已得,未见天人、龙神、鬼来而说其来;e.前人领解----对方领会所说之内容(不管他信与否)。说其余妄语(非大妄语),犯中罪或下罪可悔。菩萨为救护众生而说方便妄语,不犯罪(非为己、为亲友、为小团体利益而损害他人或更多人的利益)。 造两舌、恶口和绮语犯中罪、下罪可悔。 两舌:挑拨离间、传谣言、诬告; 恶口:毁谤、攻讦(讦诈不忠)、骂詈(骂人)、讽刺、尖酸刻薄语; 绮语:花言巧语、诲YIN诲盗(引诱人YIN盗之语)、情歌艳词、说笑搭讪、天南地北(漫无意义的瞎聊),言不搭意等语言。 5、犯饮酒之戒罪 酒本身并无罪恶,只为饮酒之后可能造成罪恶。为了遮止因饮酒造成犯戒而设饮酒戒。故饮酒戒属于斋戒。 饮酒具足三个条件,犯中罪可悔:a.是酒;b.酒想—明知酒是能醉人的饮料;c.入口—酒不可一滴沾唇,入口一咽,犯一中罪可悔。 也许有人说“饮酒不及乱性”便不致罪。这不对。佛在《四分律》中说饮酒有十种过恶。其中第十种过恶是“身坏命终堕三恶道”。佛既将酒设为戒,持戒之人自当滴酒不沾。在没有其他的药可治某病时,饮药酒不犯戒,但不能起欲乐受,否则犯戒。 不管犯何种程度的戒罪,应该及时在上师或清净的僧人前发露忏悔。犯有中罪、下罪可悔者所犯戒罪可经虔诚忏悔而得清净。所犯之性罪则不经此除。如犯重罪不可悔,当以“取相忏”的方式进行忏悔,即在佛像前礼忏,得见相好、见光华、见佛菩萨前来摩顶,所犯戒罪方可悔除。(这很不容易做到,对有些人甚至不可能。) 当今大德都有主张,现代社会新出现的所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毒品皆在“不饮酒”这一条目中。严格说来,香烟也在禁戒之列,因为其中有能麻醉神经的尼古丁,只是程度轻一点而已。 修金刚乘者,以修《净除恶业障碍金刚萨埵百字明咒仪轨》为最殊胜。 于“杀、盗、YIN、妄”四条居士戒犯重罪(摧毁戒体)者,于其自身还有一个“死戒体”注[8],应如法舍戒,否则,每次犯该条戒目一次,皆获一次犯戒之罪。受持五戒的居士,破戒摧毁戒体后,经“取相忏”注[9],可得清净,然后还可重新受戒、得戒。 关于犯戒和忏悔的教律很复杂,这里因篇幅限制,只作简单介绍。有心了解戒律者,请阅读相关的律学经典,最好向持戒清净的比丘(比丘尼)请求开示。 (五)受戒和持戒之功德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菩提是一切佛之法教的宗旨。而戒是菩提之本,可以说,戒律就是圆证菩提佛果的护照。受戒持戒有着殊胜的功德。下面简述之。 (1)从现实的角度讲,受戒持戒给人一个强有力的约束,杜绝了恶行,也避免了恶行带来的恶果,也便没有了恶果给人造成的身心痛苦。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家有妻子的男人在外面有了情人,那么他便有可能坏了名声,可能产生家庭内外的纠纷,也有可能吃官司,还可能受到报复,甚至闹出人命来。即使侥幸这些恶果都没有发生,但他总是担心这些麻烦的到来而担心受怕,终日便在渴望、担忧和焦虑之中挣扎。为了掩盖真相,于是还得撒谎,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这还会使本来愿做一个正直的“好人”的人丧失信念和信心,直至养成虚伪的坏习惯。人一旦处于自责和沮丧的困扰和烦恼之中,结果是身心不宁,苦不堪言。——这体现出“五蕴炽盛苦”。由此还可能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苦恼:夫妻失和却冤家相对——“怨憎会苦”;情人相见总恨时日短,却时时别离——“爱别离苦”;最终常常是有情人难成眷属——“求不得苦”。婚外恋的风波之中,人生八苦便有四苦。同样,杀人招至报复和法律的制裁;偷盗、贪污、受贿等招来官司,妄语两舌招来失信、纠纷或官司;饮酒过度则肇事、破财、伤身。反之,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如果严格受持五戒则可杜绝上述种种痛苦和烦恼。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公民都持守五戒,符合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有利于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可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安定团结起到重大的作用。 (2)从人天福报的角度来讲,受持五戒可不堕三恶道。因其戒力和善行可转生天道(即西方宗教说的“进天堂”),最高可生于欲界第六天。其中多生于四天王天至三十三天(仞利天)。如果要转生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则还须修禅定。当然,真修行者不应只求今生欲乐,也不该求人天福报。天道尽管长寿快乐,但终究还要落个“报尽再堕”的下场。我们应该将受戒的功德回向于与一切有情众生共同往生极乐净土,回向于与一切有情众生同证菩提圣果,更应当发宏大誓愿即生成佛。即使不能即生成佛或往生,也应保持人身,生生世世跟随自己的根本上师,护法修法,直至证得菩提,乘愿再来,普济有情。 (3)从究竟意义上说,受戒可得到来自佛祖,经由代代戒师相传不断的加持。而具体持守每一条戒律,便杜绝了受戒者犯下相关恶业的机会,杜绝了再种下果报轮回之因,保护行者走向成就之路——自利,同时持戒便杜绝了损害他人的行为。这也是“利益众生”这一宗旨的基本保证——利他。 不受戒而按戒律要求去做与受戒而持戒,其功德大不一样。这不仅是因为受戒之后可以更严密地持戒,更主要是因为一经受戒,便于尽形寿断除了戒律所禁止的恶行。此外,还有发愿尽形寿持戒这种强大的愿力所造的功德。不受戒而依戒而行,没有发愿尽形寿守持的愿力,做一分善行,有一分功德,不做善行时便不生功德。有了受戒的愿力,因为此愿力的连续不断,在不做善行时(如睡觉)功德也在增长。 (六)学佛的行者都应持戒 曾经有人建议我,对初学佛的行者不要讲戒律,更不要讲戒律的具体戒目,以免吓跑了那些对佛法信心不足而畏难情绪重的人。这种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的说法却是很不对的。 即使是不学佛的人,了解一些佛教的基本教理和戒律也是好的。尽管他们不受戒,甚至不相信因果与轮回,只要参照佛教的教理和戒律来为人处世,他们的人生也会更幸福祥和一些。因果报应并不因为一个人不相信而不存在。“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想法,无异于掩耳盗铃。 只要你是真心想学佛,不管你是否愿意受戒,你也应该了解戒律。如果你不了解戒律,那么你可能就想不到去受戒。当你的心理环境准备好的时候,你自然便求受戒律了。从外相上讲,戒律是制约人的行为,但从本质上讲,戒律是戒心。受戒不应该是一种勉强的行为,而应该是自觉自愿的事。 对一个发大愿,决心修法成就的人来说,受戒就是必不可少的了。佛入涅槃前,弟子问:佛涅槃后,众生无导师,应该怎么办。佛陀的回答是:“以戒为师”。佛陀是真语者,是实语者,是明察一切的智者。末法时代,业力深重的众生,不以猛利之心,严持戒律,怎么去成就呢? 出家众应该严守出家的戒律,沙弥(尼)就应该持守沙弥(尼)戒,式叉摩尼,就应该持守式叉摩尼的戒律,比丘(尼)就应该持守比丘(尼)戒。在家男女众,也应该持守居士戒。上述七种戒律,属于“别解脱戒”,是防止做恶业的。修行就是要净业障的,修行人不愿受持戒律,还要做恶业,是讲不通的。只要是恶业,就有它本质上的罪孽——性罪,并不会因为不受戒而少一分一毫。 不仅如此,所有修行的人,都应该持守菩萨戒。佛教的精髓是菩提心,受持菩萨戒,即是为了长养菩提心。只是不做恶业,顶多是不堕恶道。要想成佛,还必须累积大量的善业,即集聚福慧二资粮。金刚乘的前行法是四加行,四加行的第一步即是“皈依礼拜、发菩提心”,一个开始修加行的行者不愿意受菩萨戒,那每天在发什么“心”呢? 有的人不愿意受戒,并不是还想做恶业,而是担心犯戒就有承担毁戒的罪——戒罪。这种想法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轮回中的众生由于过去世业力的牵引,都有做恶业的自然倾向,修行人如果不以戒律来约束自己,不受戒,只是想“我不做违犯戒律的事”是远远不够的。受了戒,肯定会有些许的违犯,只要不是故意违犯、不犯重罪而摧毁戒体,通过虔诚忏悔,是可以清净罪业的。只要你是认真持戒,持戒的功德肯定会大于过失的,不要因为害怕有一点点过失,就不去做一件大的善举。不受戒,不听佛陀的教诲,这难道不是过失吗? [1] 这是几项娱乐消遣,现代的娱乐消遣已远不止这些。洗桑拿、做美容、看电视、听音乐、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等无益于佛法修持的活动皆在戒除之列。 [2] 有的戒律学者主张五戒未全受者亦可受八关斋戒。 [3] 持净戒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以及持八关斋戒者于斋戒日。 [4] 五逆罪——1、恶意出佛身血、2、杀父、3、杀母、4、杀阿罗汉、5、破和合僧。 [5]分,为十分之一钱,合零点五克。三分一厘二毫,相当于1.56克。% [6] 依冈波巴大师之教导,合法夫妻于白天行YIN都属邪YIN(见《米拉日巴大师集》下924页)。有的戒律书中认为父母祭日和佛菩萨诞辰和成道等日子行YIN也为邪YIN。 [7]阿罗汉——小乘的最高果位。见注“预流果”。 [8] 死戒体——就好比一个人死后,其尸体还在。 [9]取相忏——深刻忏悔的过程中,见佛菩萨来摩顶,或见佛菩萨光华等相好。这对一般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生命不要紧,慧命要紧;肉身不要紧,法身要紧;利益自己的不要紧,利益众生的要紧;常常这样想,我们才真正能够发起护法心。念佛人心地慈悲,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随分随力。没有力量的时候,欢喜赞叹就是结法缘,有能力的时候要随分随力,成人之美。人家做一件好事,这个好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我们有钱,用财物帮助他;没有钱,我们有时间,我们去做义工,以劳力帮助他。年岁大了,做义工做不动了,欢喜赞叹,用善念帮助他、赞美他、鼓励他。这都是行善,这都是做好事,与大众结法缘。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