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疑论》及净土法音(一)
2014/9/3   热度:334
前 言
我們實在是末法時期,根器陋劣的凡夫。如果不修淨土法門,而想即生了脫的話,是不可能的。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不管才智如何過人,或是愚蠢至極,只要具備信願行的條件,一律都能往生極樂世界。不同之處是,上根人上品生,中根人中品生,下根人下品生。
“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是清末民初,蓮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的作品,相傳印光大師是西方三聖大勢至菩薩的化身。此文把律教禪密淨五宗,做了簡單扼要的說明,特別把淨土宗的道理,加以透徹介紹,並要行人真實修行。
“淨土十疑論”是陳朝及隋朝時,智者大師的著述,相傳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本文是他把一般人對修淨土法門的疑惑之處,分十點來回答。
“略論安樂淨土義”是後魏曇鸞法師的作品,和上文一樣,是回答對淨土疑惑的問題。
“西方發願文”是蓮宗第八祖蓮池大師的作品,而由蓮宗第十一祖實賢法師加以註釋。真有心想即生了脫,求往生的人,如果能夠每天早晚課時,誦此西方發願文,將會獲得不可思議之加持力。
“復濮大凡居士書”是印光大師回給信徒的信,指陳一般自視甚高,自以為是,傲慢固執的知識分子學佛旳弊病,可作為我們的殷鑑。──────
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民 印光
大覺世尊愍諸眾生,迷背自心輪迴六道,久經長劫莫之能出。由是興無緣慈運同體悲,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順機宜廣說諸法,括舉大綱凡有五宗,五宗維何?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淨。
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佛之所以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眾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禪以修持,則即眾生之三業,轉而為諸佛之三業。三業既轉,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矣。
又恐宿業障重,或不易轉。則用陀羅尼三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若蜾●之祝螟蛉,曰似我似我,七日而變成蜾●矣。
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脫,而再一受生難免迷失,於是特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門,俾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聖則速證無上菩提,凡則永出生死繫縛,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也。
須知律為教禪密淨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則教禪密淨之真益莫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固,則未成即壞。淨為律教禪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
故華嚴入法界品,善財蒙普賢加被開示,已證等覺,普賢乃令發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復以此普勸華藏海眾。
而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惡,將墮阿鼻地獄之人。蒙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但數聲,即便命終,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觀此,則上自等覺菩薩,不能出於其外,下至逆惡罪人,亦可入於其中。其功德利益,出於一代時教之上。以一代時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淨土法門,未斷惑者仗佛慈力,即可帶業往生。已斷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可以常途教道,相為並論也,以故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悉皆顯闡讚導,普勸往生。
迨至大教東來,遠公大師遂以此為宗,初與同學慧永欲往羅浮,以為道安法師所留。永公遂先獨往,至潯陽,剌史陶範景仰道風,乃創西林寺以居之,是為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歲也。
至太元九年甲申,遠公始來廬山,初居西林,以學侶浸眾,西林隘莫能容。剌史桓伊,乃為創寺於山東,遂號為東林。
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遠公乃與緇素一百二十三人,結蓮社念佛,求生西方。命劉遺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而慧永法師亦預其社。永公居西林,於峰頂別立茅室,時往禪思。至其室者輒聞異香,因號香谷,則其人可思而知也。
當遠公初結社時,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屬法門龍象儒宗山斗。由遠公道風遐播,故皆群趨而至。若終公之世,三十餘年之內,其入蓮社而修淨業,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則多難勝數也。自後若曇鸞、智者、道綽、善導、清涼、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
曇鸞著往生論註,妙絕古今,智者著十疑論,極陳得失。著觀經疏,深明諦觀。道綽講淨土三經近二百遍,善導疏淨土三經力勸專修。清涼疏行願品,發揮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說四料簡,直指即生了脫之法。自昔諸宗高人,無不歸心淨土。唯禪宗諸師專務密修,殊少明闡。自永明倡導後,悉皆顯垂言教,切勸修持矣。
故死心新禪師勸修淨土文云:“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又云:“參禪人最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淨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
真歇了禪師淨土說云:“洞下一宗皆務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機。”又云:“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淨業者,得非淨業見佛,尤簡易於宗門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證入。”
長蘆賾禪師結蓮華勝會,普勸道俗念佛往生,感普賢普慧二菩薩,夢中求入勝會,遂以二菩薩為會首。足見此法契理契機,諸聖冥贊也。
當宋太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師住持浙之昭慶,慕廬山遠公之道,結淨行社。而王文正公旦首先歸依,為之倡導。凡宰輔伯牧學士大夫,稱弟子而入社者,有百二十餘人,其沙門有數千,而士庶則不勝計焉。
後有潞公文彥博者,歷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將相五十餘年,官至太師封潞國公。平生篤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專念阿彌陀佛,晨夕行坐未嘗少懈。與淨嚴法師於京師,結十萬人求生淨土會,一時士大夫多從其化,有頌之者曰:“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自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壽至九十二,念佛而逝。
元明之際則有中峰、天如、楚石、妙,或為詩歌或為論辯,無不極闡此契理契機,徹上徹下之法。而蓮池、幽溪、蕅益,尤為切摯誠懇者。清則梵天思齊、紅螺徹悟,亦復力宏此道。其梵天勸發菩提心文,紅螺示眾法語,皆可以繼往聖開來學,驚天地動鬼神。學者果能依而行之,其誰不俯謝娑婆高登極樂,為彌陀之弟子,作海會之良朋乎?
自後國運日衰不暇提倡,法運亦隨之而衰,至咸同時兵災四起,哲人日希庸流日多。儒者唯奉韓歐程朱闢佛之說,以為至理名言。而不知佛法包括群聖之薪傳,發明當人之心性。其妙義微言功德利益,有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者。以故悉以毀滅佛法為志事,不肯讀誦受持保護流通,致使佛法一敗塗地。譬如小兒見摩尼珠,不但不加保重,尚欲毀而棄之。
至光緒末廢除舉業,大開遊學之端。凡天姿高者悉以博覽為事,所有各種學理,皆不足以饜飫其心。唯佛學幽深宏博無妙不備,真俗互資空有圓融,從茲群相研究而修習焉。禮云:“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今既知其旨知其善矣,豈肯將此無上心法讓古人獨得,而自已與一切同人皆不得乎?是故研究會、居士林、念佛社、素餐會各處建設,其戒殺護生吃素念佛者,日見其多。譬如窮子自迷家鄉,一旦得人指示,當即直求歸路。斷不肯仍舊循乞,孤露他方也。
青蓮寺由黃谷法師開山以來,固為淨土一大道場。其形勢雄偉,實為廬山第一勝地,以故千數百年道風不墜。經洪楊之亂悉成劫灰,以法門式微無人恢復竟成荒山。妙培大師出家以來,即以淨土為宗,欲以即生了脫之法普利同人,特往紅螺熏修數年。今春遊廬山,深慨遠公之道無人振興。於世道人心殊失裨益。
至青蓮寺基,見其形勢若蓮華然,而復前臨三疊之瀑布,後倚五老之雄峰。左右則有獅子象鼻二峰,以為護衛,殆天造地設一淨土道場。不忍永令湮沒,遂發願恢復以宏蓮宗。乃與上海諸大居士商搉,幸得均示同心。故先建立數間殿堂,以為修持之地。至於寺之全體齊備,須待龍天感應,非今所急。
為今之急務者,開蓮社以行道耳。或謂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結社?是不知世間萬事,須待眾緣相助方得有成,況學了生脫死之無上妙法乎?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蓋取其二澤相並,彼此互益之義。又聖人以朋友列於五倫者,蓋取其勸善規遇,如二月互照,扶危保安,如兩手相援之義也。
人之常情,若無依倚,則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眾同居功課有定,雖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課之外,其奮發精進者,即可攝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進誰甘後退,彼此相輔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見,有可決擇。每日暇時,請諸耆宿略示淨宗綱要,則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諸益,故古人咸以結社為倡導。即身有職業不能親預,但依社章修持,待開會日或親往或函告,明己修持之勤怠,利益之大小,亦與預修相去不遠,以心冀社友不敢怠荒故也。
須知佛法原不離世間法,凡諸社友必須各各恪盡己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僕忠等。又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不餐葷洒。閑邪存誠克己復禮,自利利他以為己任。如是則基址堅正堪受法潤,果具真信切願,當必往生上品。
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實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虛名。以故設種種法妝點粉飾,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稱讚於己。其心行己污濁不堪,縱有修持亦為此心所污,決難得其真實利益。此所謂好名而惡實,為修行第一大忌。
倘具前之所當行,無後之所當忌。則於世間則為賢人,於佛法則為開士。以身率物,由家而鄉由鄉而邑,以至全國及與天下。則禮義興而干戈息,慈善著而災害不生,庶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矣。願見者聞者,同皆發起倡導,則幸甚幸甚。
佛陀憐愍眾生迷惑不知自己本具佛性,因而生生世世輪迴六道,脫離不了生死的束縛。於是佛陀就興無緣慈運同體悲,在世間示現出生,並隨順眾生不同的根器,而說種種的法。總而言之,佛陀所說的法,不外五宗,那就是律宗、教宗、禪宗、密宗及淨宗。
律代表佛的身體,教代表佛的語言,禪代表佛的心。佛之所以成佛,也就是修律教禪之故。佛度化眾生,也是教這三樣法。眾生如果真的能依照佛的律教禪來修持的話,那麼當下就能夠以眾生的身語意三業,轉成佛的三業。三業既然轉了,那麼以前的煩惱,當下就成了菩提,而以前的生死,當下就成了涅槃。
佛陀又怕眾生的宿世業障太重,或許不容易把三業轉過來,因此又教眾生誦真言,以陀羅尼三密加持的力量來熏陶。好比蜾●一直對著螟蛉說,要像我要像我,七天之後,螟蛉就變成了蜾●。
佛陀又怕眾生根器陋劣,沒有辦法這輩子就獲得解脫,而下輩子難免又迷失了。於是特別開了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門。讓已經證聖果或是仍在凡夫地的人,通通都能這輩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那兒,已經證聖果的人,很快就能證得究竟佛果。而凡夫只要能往生,就已經能夠永遠不再受生死的束縛。因為這個淨土法門,是靠阿彌陀佛的慈悲力及願力之故,所以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
要知道,戒律是教禪密淨的基礎,如果不嚴持戒律的話,教禪密淨的真實利益是不會獲得的。好比要修建萬丈的高樓,地基如果不穩固的話,尚未蓋成之前,早就倒了。而淨土法門,則是律教禪密的歸宿。好比百川萬流通通流歸大海一樣,這是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從開始到結束最根本的法門。
所以華嚴經入法界品裡面說,善財童子獲得普賢菩薩的加被與開示之後,證到了等覺位。而普賢菩薩還要他發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達到證成圓滿佛果的地位。普賢菩薩還勸已證法身的華藏世界的諸菩薩,同樣發往生極樂世界的願。
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下品下生的,都是犯五逆十惡罪,要墮阿鼻地獄的人。而這類人,只要能蒙受善知識教念佛求生西方,就算念十口氣佛號,或不到十口氣就死了,也能獲得佛陀的接引,往生西方。
由此觀之,可以知道上自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的罪人,通通都要修這個法門。它的功德利益,實在是超出其他法門之上的。一代時教的其他法門,全部都必須仗自己的力量修行,才能不受生死的束縛。而淨土法門則可以讓還沒有斷除惑業者,仗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帶著業力往生。已經斷除惑業的聖人,則可以仗著佛的慈悲願力,很快的證到上位。這是佛法裡的特別法門,普通法門是不可以相提並論的。因此華嚴經、法華經這些大乘經典,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這些大菩薩,及馬鳴和龍樹這些大祖師,全都稱讚宏揚淨土法門,勸大家求生淨土。
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慧遠大師就專修淨土法門。他和同學慧永打算到羅浮山修行,結果他被道安法師挽留下來,於是慧永就自己先去。慧永到了潯陽,刺史陶範很景仰他的道風,就為他蓋了西林寺,這是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的事。
七年之後,慧遠終於也來到了廬山。起初他也住在西林寺,後來跟隨他的人越來越多,西林寺容納不下。刺史桓伊就替慧遠在山的東邊,蓋了東林寺。
六年之後,也就是東晉太元十五年,七月二十八日那天,慧遠大師和一百二十三位出家眾及在家眾,成立了蓮社,專門念佛求生西方。他叫劉遺民把這件事寫下來,並刻在石碑上。住在西林寺的慧永法師,也是蓮社社員,他在峰頂另外蓋了一間茅屋,常常前往禪思。到那間屋子拜訪的人,常常會聞到異香,所以就給慧永法師起了一個號,叫做香谷。從這裡,就可以想見慧永法師這個人了。
慧遠大師蓮社的一百二十三位創社會員,出家眾全都是法門龍象,在家眾都是儒宗的泰斗。他們全都由於景仰慧遠大師的道風,所以才加入此社。一直到慧遠大師往生,這三十餘年之間,加入蓮社修淨業,最後蒙佛接引往生的人,多得數不完。慧遠大師之後,又有曇鸞、智者、道綽、善導、清涼及永明等諸大祖師,全都修淨土也宏揚淨土。
曇鸞註釋馬鳴菩薩的往生論,妙絕古今。智者著的淨土十疑論,把往生淨土的得失說得十分透徹,還有他著的觀無量壽佛經疏,把觀想的方法及道理講得很明白。道綽講解淨土三經,幾乎講了兩百遍。善導也為淨土三經作疏,極力勸導專修。清涼為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作疏,發揮究竟成佛的修行法門。永明說四料簡,直接指出即生了生脫死的方法。自古以來,各宗派的高明人士,沒有人是不修淨土的。雖然禪宗諸師都秘密修持淨土法門,而很少明講。不過自從永明大師倡導之後,很多禪師也都明白教人要修淨土了。
死心新禪師的勸修淨土文中說:“阿彌陀佛很容易念,淨土很容易往生。”又說:“參禪的人最好念佛,根器比較鈍的人,這輩子恐怕無法大徹大悟,因此要借彌陀佛的願力,接引往生西方才行。”又說:“你念佛如果不能往生淨土的話,我就會墮到拔舌地獄。”
真歇了禪師的淨土說文中講:“曹洞宗都祕密在修淨土,因為念佛法門是修行的捷徑,正是大藏經所言接引上上根器的密法,而又能順便接引中下根器之人。”又說:“禪宗的大匠已經悟了不空不有之後,還孜孜不倦的修淨土法門,難道不是因為淨土法門得見佛陀之面,要比禪宗簡單容易的緣故嗎?”又說:“不管是佛菩薩或是祖師大德,不管是天台教或者是禪宗,通通一樣要修淨土法門,只要入了這一門,無量的法門通通都能證入。”
長廬賾禪師創立蓮華勝會,普勸在家眾與出家眾念佛往生,感應了普賢及普慧兩位菩薩,在夢中要求加入勝會,於是蓮華勝會的會首,就是這兩位菩薩。可見這個法門的契理契機,連菩薩都在暗中贊助。
在宋太宗、宋真宗之世,省常法師在浙江的昭慶寺當住持。他仰慕廬山慧遠大師的道風,於是創立了淨行社。居士王旦首先歸依,並廣為倡導。結果官僚自宰相以下,紛紛加入的有一百二十餘人,出家眾有數千人加入,一般老百姓加入的就多得數不清了。
後來文彥博也這麼做,他歷任宋仁宗、英宗、神宗及哲宗四朝,出將入相五十幾年,官至太師封潞國公。潞公平生篤信佛法,到了晚年更是用功,專門念阿彌陀佛,從早到晚行坐都不廢佛號。他和淨嚴法師在京師,創立十萬人求生淨土會,當時的士大夫紛紛加入。有人寫頌聯給他,說“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自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他後來活到九十二歲,念佛而逝。
元朝及明朝時,有中峰、天如、楚石、妙等人,或者以詩歌的形式,或者以文章的方式,盡力闡揚這個契理契機,徹上徹下的法門。而蓮池、幽溪及蕅益等大師,更是懇切叮嚀。清朝則有梵天寺的思齊大師及紅螺山的徹悟大師,都宏揚淨土。梵天的勸發菩提心文,紅螺的示眾法語,都是可以繼承以往先聖所言,以開示未來學人的大作,直可驚天地而動鬼神。修學的人如果真能照著做的話,一定能夠與娑婆世界道別,往生到極樂世界,成為阿彌陀佛的弟子,做西方淨土的善知識。
後來中國的國運日衰,國王大臣沒有閒暇提倡,佛法的法運也就隨之而衰弱。到了清咸豐同治年間,兵災四起,高人日漸希少,而平庸流俗之輩日益增多。儒門學士只尊奉韓愈、歐陽修、程顥、程頤及朱熹等人闢佛之說,以為是至理名言。而他們不知道佛法包括了儒教諸聖人的薪傳,而且佛法把眾生的心性,講解得淋漓盡致。佛法的幽微玄妙,及其中的功德利益,實在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由於腐儒不懂佛法的奧妙,因此以毀滅佛法為能事。他們既不肯讀誦受持,當然更不會保護流通,因而使得佛法一敗塗地。譬如無知的小孩子,看到了摩尼珠,不僅不加以保護珍重,還打算把珠子敲碎然後丟棄。
到了清光緒末年,由於廢除了舉業,知識份子除了四書五經之外,開始讀其他的書籍。天姿高的人,大多求博學多聞,而所有的各種學術理論,都沒有辦法滿足他們求知的心,只有佛法能讓他們沈迷其中。由於佛學的幽深宏博,無妙不備,真俗互資,空有圓融,因此知識份子開始群相研究而修行研習。禮記說:“雖然美食當前,不吃是不知道它的味美的。雖然有無上之法,不學是不知道它的妙好的。”現在既然已經知道佛法的美味及妙好,怎麼能讓這種無上的心法,只讓古人獨享,而自己和其他的人都不去享用呢?於是各處就成立了佛學研究會、居士林、念佛社及素餐會等等,戒殺護生,吃素念佛的人因而日漸增多。好比迷路的子女,窮困他鄉,一旦得到別人的指示,馬上就往回家的路上走,再也不肯乞食度日,孤苦無依,流落他方了。
青蓮寺自黃谷法師開山以來,一直是淨土宗的大道場。它的形勢雄偉,實在是廬山的第一勝地,因此一千多年以來,道風一直不墜。不料經過洪楊之亂後,被火燒光,再加上沒有人提倡恢復,最後竟成了一座荒山。妙培大師出家以來,就修淨土,想用這門即生了脫之法,來普利眾生,因此他特別前往紅螺山熏修數年。今年春天,他遠遊廬山,感慨慧遠大師的淨土法門沒有人振興,失掉了度脫眾生的殊勝利益。
看到殘破的青蓮寺遺址,形勢有若蓮華,前面有三疊瀑布,後面有五老峰,左右又有獅子峰及象鼻峰作護衛,有如天造地設的一個淨土道場。於是他不忍心讓青蓮寺永遠湮沒,遂發願重建以宏揚蓮宗。妙培大師就和上海諸大居士商量,獲得大家同意,先建了幾間殿堂,作為修行的道場。至於要把全寺完全建成,則須要龍天護法的感應才行,這些並非當急之務。
現今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蓮社好來修行。或許有人會說,念佛求生西方就可以了,何必結什麼社呢?要知道,世間的萬事,都必須要眾緣相助才能夠成功的,何況要學了生脫死這種無上的妙法呢?易經說:“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就是取兩個澤潭相並,彼此互相利益的意思。孔子把朋友列為五倫之一,就是朋友有勸善規過的功用。又好像太陽和月亮晝夜的照明,使人不致走險路而能保平安。又好比兩隻手,可以互相支援。
人之常情總是這樣的,如果沒有依倚的話,大多數人就會因循怠惰。要是大家住在一起,有一定的功課要做,就算想懈怠也不可能。除了該做的功課之外,有特別奮發精進的人,還可以作為懈怠者的榜樣。人都是想往前進的,誰甘願落後呢?於是彼此互相輔導,修行就容易有成就。在修行上或經解上有疑問或有心得時,也有人可以幫忙決定或做選擇。每天有空時,還可以向老修行請教淨土宗的綱要。如此一來,則邪法正法如何去取,都能夠了了分明。有以上種種的益處,因此古人都倡導結社。如果有職業不能住到社裡的話,只要依照社章的修持法修持,等到開會當天親自參加,或寫信說明自己修行的情形,這樣也就和住在社裡相差不多,因為心裡想到社友的修行,自己也就不敢懈怠之故。
要知道佛法不離世間法,凡是社友每一個人都要盡自己的本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僕忠等等。同時還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不吃酒肉。時時刻刻要去除自己的私欲,處處恭敬,注重禮儀,要以自利利他作為己任。如果能夠這麼做的話,那麼學佛的根基就夠穩夠正,可以夠資格獲得佛法的滋潤。再加上有真信切願的話,一定能夠上品生。
世上常有一些愚蠢之人,不務實修,卻偏偏想獲得實修的虛名。因此就用種種辦法來掩飾,裝成似是而非的假相,想要得到別人的稱讚。這種存心和行為實在是污濁不堪,就算有修行,也會被自己這種存心所染污,因此絕對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就是所謂的好名而惡實,是修行上的第一大忌。
如果具備了前面所說的善行,而沒有後面所說的惡行的話,在世間就可以稱之為賢人,在佛法上就叫做開士。希望大家能如此身體力行加以提倡,從自己的家庭做起,再影響到一鄉,再由一鄉影響到全邑,以至於全國全天下。那麼全世界就會禮義興而干戈息,由於眾生皆慈悲善良,災害自然不起。那麼天下就太平,人民自然就得到安樂。願見到的,聽到的人,通通都發起倡導,那就太好了。
淨土十疑論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第一疑
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祗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捨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故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塗,焉能救眾生?
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迴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
故維摩經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
又智度論云: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
又論云,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祇得依樹傍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論云:“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眾生。”
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問:諸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以救度眾生為志業的。他們只願生在三界,在五濁惡世的三惡道裡,救拔痛苦的眾生。怎麼會求生淨土,獨善其身呢?如果這麼做,豈不是捨離眾生,而失掉了大慈悲心嗎?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為,豈不是障礙了修菩提道?
答:菩薩有兩種,一種是久遠劫來一直在修菩薩道,而且早已證得無生忍的,也就是你所指責的那種菩薩。一種是尚未證得無生忍及剛開始發菩提心的凡夫。這類凡夫菩薩要經常不離佛的身邊,等無生忍的力量成就之後,才有能力入三界在惡世中拯救苦難的眾生。
所以大智度論說,被貪瞋痴綁得無法動彈的凡夫,就算有很大的慈悲心,想要在五濁惡世中救度苦難的眾生,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因為五濁惡世裡煩惱的力量很強,如果沒有忍力的話,心就會隨著境界轉。被聲光色相一纏縛之後,自己就先墮落三惡道了,還有什麼能力救眾生嗎?
就算不墮惡道生在人間,佛法也是很難得再聽聞了。又或許由於修過布施持戒等福,因此生在人間當上國王大臣,而得到富貴,過著自在的日子。縱然遇到善知識教,也不肯相信了。這時就容易因貪欲而沈迷在放逸的享受裡,於是就造了許多罪業。由於這些罪業,結果墮落三惡道裡,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之後,才再從地獄裡面出來。這時投胎人間得的是貧賤之身,若是又沒有遭逢善知識的話,很可能又因為造罪而又墮落地獄。像這樣子輪迴不已一直到今天,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的。這種能力不足的發大心修行法,叫做難行道,就是很難修成之道。
所以維摩經說:“自己病了都救不了自己,而還能夠去救其他的病人嗎?”
大智度論又說,譬如有兩個人,親屬都掉到水裡。有一個人情急之下,也立刻縱身入水救人,可是因為不會游泳,也不會其他的出水方法,因此和親屬一起都淹死了。另外一個人就曉得要去找船,然後乘船去救接溺水的親屬,結果兩人都安然無恙。剛發菩提心的菩薩也一樣,忍力沒有成就以前,是沒有能力去救眾生的。因此要常親近佛,證得無生忍之後,才能救度眾生,好比找到船那人一樣。
大智度論又說,譬如嬰兒不能離開母親,如果離開母親或是掉到坑洞或井裡,嬰兒就會因為沒有乳飲而死亡。又有如翅膀未長成的小鳥,只能依靠在樹枝四周,不能離開遠去。等到羽翼成就之後,自能一飛沖天,自由自在,毫無障礙。
而我們凡夫毫無一點力量,只能專心念阿彌陀佛,以便修成念佛三昧。由於信願行三業具備,臨命終時收攝身心一心念佛,能夠往生是一定的。到了極樂世界花開之後,見到阿彌陀佛,然後證成無生法忍。那時再到三界來,乘坐無生法忍的大願船,來救濟苦惱眾生,那時就有任意自在的能力,可以廣泛的大作佛事了。
因此大智度論說,修行者在地獄裡,其實是遊戲,因為他證得無生法忍,具備遊戲神通能力,可以自在出入生死國,到地獄裡教化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
因此之故,要求生淨土,願大家認識清楚求生淨土的真正意思。所以十住婆沙論把求生淨土稱為易行道,也就是容易修成之道。
第二疑
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捨此,求彼生西方彌陀淨土,豈不乖理哉?又經云:“若求淨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此云何通?
答:釋有二義,一者總答,二者別答。總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則是捨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捨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
故金剛般若經云:“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
為此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又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
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瞋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問:諸法的本體是空的,本來就沒有生,是平等寂滅的。現在要捨棄這些,求生到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去,難道不是乖違佛理了嗎?而且經典上說:“想要求淨土,要先清淨自己的心,心清淨了,佛土也就清淨了。”因此我們要求生淨土,不是就不通了嗎?
答:分兩方面回答你,一個是總體回答,一個是分別回答。總答如下,你說求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是捨棄這裡而求生到那裡,是不合乎中道之理的。那麼你執著這裡,而不求生西方,這不也是捨棄那裡而執著這裡嗎?弊病是一樣的,也都是你所說非中道之理。如果你又想說,那我就也不求生那兒,也不求生這兒好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叫做斷滅見。
所以金剛經上,佛告訴須菩提說:“須菩提呀,你如果用這種念頭來發究竟菩提心的話,那就叫做斷滅相。你千萬不要這麼想,因為發菩提心的人,是不說斷滅之見的。”
別答如下,現在告訴你不生不滅的意思,先講不生。所謂不生,是指生的因緣,是由於諸法的和合而成的,它是沒有一個堅守的自性的。然而尋求此生物之本體,也找不到。它生的時候,不知道從那裡來,所以叫做不生。其次講不滅,不滅是說諸法散時,它也沒有堅守一個自性,說我要散滅了。當它散滅時,不知它到了何處,所以叫做不滅。所以說,並不是因緣生之外,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也不是說不求生淨土,就叫做不生。
因此中觀論有一首偈語說:“由因緣而出生之諸法,我說這就是所謂的空,也就是所謂的假名字,這一切就叫做中道法。”
中觀論又說:“諸法不是自己生出來的,也不是別人來替他生的,不是共同生也非自然生,故可知諸法根本就無生。”
維摩經說:“雖然知道諸佛的國土和眾生是空的,但是卻依然經常修行以莊嚴淨土,經常教導度化諸眾生。”
維犘經又說:“譬如有人,想要蓋房子。如果在地上的空曠之處蓋的話,就可以沒有障礙而隨自己的意思蓋。如果想在虛空中蓋房子的話,那是永遠也蓋不成的。”
要知道諸佛的說法,經常是應用虛假的文字語言,來講述真諦與俗諦的道理,再從中透露出諸法實相的義理出來。有智慧的人精進不懈求生極樂淨土,從而達成不可得的生之本體,這就是真正的無生,也就是所謂的心清淨的話,佛土就清淨。而愚蠢的人,往往被字眼束縛住,聽到生這個字,就把它死死的當個生來看待。聽到不生這兩個字,又把它當成不生來看待。他們不知道生就是不生,不生就是生。結果由於不了達此中的道理,而橫生了許許多多的是非諍論,反而瞋怪別人求生淨土。這種錯誤實在是太大了,這就是所謂的毀謗佛法的罪人,也就是邪知見的外道呀。
第三疑
問: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云何生淨土?
答: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繫一心一境,三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
如隨願往生經云,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讚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
佛告普廣:“閻浮提眾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讚西方一佛淨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
“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為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
故華嚴經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又云:“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剎,佛身無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問:十方諸佛和一切淨土,他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功德也一樣。修行人應該要念一切功德,往生一切淨土才是呀,而現在我們只偏求一尊佛,只求往生一個淨土。這豈不是和平等性相乖違嗎?請問為何只求生西方淨土?
答:一切諸佛及淨土,確實都是平等的。但是由於眾生的根器鈍,內心混濁雜亂的人多。如果不專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話,三昧是很難修得成的。專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修一相三昧。由於專心到了極點,所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好比隨願往生經裡,普廣菩薩問佛說:“十方世界也都有很多的淨土呀,為什麼世尊您偏偏只稱讚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專門要眾生往生那裡呢?”
佛陀回答普廣菩薩說:“閻浮提的眾生,大部分人的心都很混濁雜亂,因此我我只特別稱讚一尊西方的佛及他的淨土,是為了要使那些眾生,能夠專心在一個境界上,這樣才比較容易能夠往生。如果要他們念所有一切佛的話,境界就太寬廣了,那麼心就會散漫。心一散漫,三昧就很難成就,三昧不成就沒有辦法往生了。
“其實求一尊佛的功德,和求一切佛的功德是一樣的,因為佛性相同之故。因此,念阿彌陀佛也就等於念一切的佛。求生極樂世界,就等於求生一切的淨土。”
因此華嚴經說:“一切佛的法身,也就是一尊佛的法身。一尊佛的心、智慧、十力、四無畏,和一切佛也是一樣的。”
華嚴經又說:“好比十五日的月亮,映照在一切的水中,雖然月亮的影像很多,但是未來的月亮也還只是天上的那一個。這月亮就好比修成究竟佛的無礙智,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感應示現。佛的法身就和月亮是一樣的,只有一個而沒有二個。”
有智慧的人,可以從譬喻裡獲得解悟。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夠瞭解一切的月影,就是一個月亮之所現,一個月亮,就是一切的月影源頭,因此月亮和月影是無二無別的道理,那麼他也就能夠明白一尊佛就是一切的佛,一切的佛也就是一尊佛,因為法身無二無別之故。所以,精進專心念一尊佛時,也就是精進專心在念一切的佛。
第四疑
問: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隨得往生,何須偏念西方彌陀佛耶?
答: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故能偏念阿彌陀佛。云何用佛語?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眾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餘部經論文等,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故偏念也。又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眾生。
又觀經云:“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云:“釋迦佛說經時,皆有十方恆沙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成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何以得知?無量壽經云:“末世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眾生往生彼國。”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也。
問:同樣是念一佛求生一淨土,那麼何不在十方佛土中,隨自己的意思念一尊佛求生他的淨土,何必一定要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答:凡夫沒有什麼智慧,不敢隨自己的意思念佛。只敢照著佛說的話去做,所以專門只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說只聽佛所言呢?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所說的法,流傳下來的經典裡,到處都在勸眾生專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好比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及往生論等等,幾十部的經典、論著及文章中,都殷勤指點教授眾生,勸大家往生西方,所以眾生專門念阿彌陀佛的多。而且阿彌陀佛特別發了四十八個大悲願,來接引眾生。
觀無量壽佛經裡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種相貌,每一種相貌都有八萬四千種妙好。每一種妙好都放八萬四千種光明,這種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的眾生。由於光明一直照射不捨,因此誠心念阿彌陀佛的人,就會獲得感應,最後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阿隬陀經、無量壽經及鼓音王陀羅尼經等都說:“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時,十方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都會把舌頭伸出來,蓋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以證明一切眾生,只要肯念阿彌陀佛,那麼就能乘佛的大悲心跟本願力,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要知道阿彌陀佛和我們這個世界,特別有緣。何以得知呢?因為無量壽經裡說:“將來佛法要滅亡之前,這部經還特別留在人間一百年,以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淨土,之後佛法才整個消失。”因此我們知道阿彌陀佛和娑婆世界裡非常惡劣的眾生,有特別的因緣。其他的佛和他們的淨土,只有在一兩部經提到,只略微勸眾生往生而已。不像阿彌陀佛的淨土,處處經論都殷勤叮嚀,勸大家往生。
第五疑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瓔珞經云:“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迴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論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
“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
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淨土者,亦可有漏凡夫應不得見佛身。然念佛三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相也,菩薩見微細相。
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分得見?相,菩薩見微妙相,此何所疑?
故華嚴經說:“一切諸佛剎,平等普嚴淨,眾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問:身心全被束縛,不得自在的凡夫,惡業既厚又重,一切的煩惱一絲一毫都未斷。而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是超出三界的,具縛凡夫如何能夠往生呢?
答:因為凡夫可以靠自力和他力這兩種因緣,而得以往生。所謂自力是說,靠自己的力量在此世界修行,而單靠自力修行,是無法往生淨土的。因此瓔珞經說:“從具縛凡夫開始,不認識佛法僧三寶,不知道善惡因果的關係。後來接觸佛法而且相信佛法,這時就開始發菩提心,去受菩薩戒。接著就生生世世不斷的不破戒修行,修到三劫之後,才能達到別教初住位,也就是所謂的初發心住。接下來就修十信位的十種波羅蜜等無量的願行,一直不間斷的修直至滿一萬劫為止,這時才能證到第六的正心住。如果再加緊用功的話,就能更上一層樓,進入第七的不退住,就是種性位。”這是就自力修行而言,到此為止,還是沒有能力往生淨土。
所謂他力是說,若是相信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能夠攝取念佛的眾生,於是就開始發菩提心,開始修念佛三昧,心裡很厭惡三界,很想離開三界,並且身體力行修布施、持戒等的善行福報,還把所有的善行福報,全部都迴向願意往生阿隬陀佛的極樂淨土,最後乘佛的願力及自己的念力,互相感應而得以往生。
因此十住婆沙論說:“在這世間有兩種修行的方法,一種容易,一種難。難行道是說,在五濁惡世修行,要歷經無量的佛,要想修到不退轉之位,實在很難。
其中的艱難是無數塵沙劫的時間也說不完的。簡單歸納有五點:一、或許會和其他外道成為好朋友,結果受影響,壞了自己的菩薩修行法。二、很可能遇到無恥凶惡之人,被他破壞自己殊勝的德行。三、很可能獲得富貴等之善業果報,結果由於富貴的弊病,反而破壞了禪定不YIN的的清淨梵行。四、可能會墮落成小乘,只求自己得出離,而障礙了大悲心。五、由於只靠自己的力量,沒有佛力的加持,就好比跛腳的人,一天最多只能走幾里路,非常辛苦。這就是完全靠自己力量的結果。
“易行道就是相信佛說的話,修念佛三昧,發願往生淨土,靠佛的願力攝持,決定能往生,一點也不懷疑。好比走水路的人,藉著船的力量,片刻就可以走千里,這就叫做他力。譬如愚劣的凡夫跟著轉輪王,一天一夜就可以行遍四天下,這不是他的力量,而是轉輪王輪寶的力量。”
如果有人認為,有煩惱的有漏凡夫不能往生淨土,那是不是就表示有煩惱的凡夫也應該見不到佛才是呢?然而並非如此。我們知道念佛三昧是隨著無煩惱的無漏善根而引發起來的,有漏的凡夫還是可以隨著他修行的程度,而見得到佛身的粗略相貌,菩薩見得的是佛的微細相貌。
往生淨土也是一樣,雖然淨土是無漏善根的果報,但是有漏凡夫只要發了無上的菩提心,求生淨土,經常念佛之故,所以能把煩惱伏住或斷滅,因此而得以往生淨土。並且能隨各人的功力見到佛的粗略相,而菩薩見到的是微妙相。這是沒有什麼好懷疑的。
因此華嚴經說:“所有諸佛的淨土,全都是一樣的莊嚴清淨,只是由於眾生各人的業力及修行程度不同,所以各各所見不同。”就是這個意思。
第六疑
問: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國,即得不退,超過三界?
答曰:得生彼國,有五因緣不退。云何為五?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也。
在此惡世日月短促。經阿僧祇劫復不起煩惱,長時修道,云何不得無生忍也?此理顯然,不須疑也。
問:就算具縛凡夫能得往生西方淨土,但是由於邪知見及貪瞋痴的三毒經常會起來,怎麼可能生到那裡之後,就能夠證到不退之位,超出三界呢﹖
答:生到西方淨土,證得不退位,有五個原因。一、由於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的攝持,所以能夠證不退。二、由於經常被佛光照著,所以菩提心經常能增進,所以能不退。三、極樂世界的流水、鳥雀、樹木、風聲及音樂等,全都在講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聽到的人就會經常起念三寶的心,由於經常念佛念法念僧,所以修行不會退。四、彼國人民全部都是菩薩,因此到處都是善知識,沒有娑婆世界那種惡劣的環境。在那兒外面沒有邪魔鬼神來害人,內心又不容易起貪嗔痴三毒,由於煩惱不起,所以修行不會退轉。五、生到彼國之後,壽命就和佛、菩薩一樣無量,因此修行不會退。而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裡,壽命短得很。在那兒經過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不起煩惱的修行,怎麼會不證無生忍呢?道理十分明白,因此無須懷疑。
第七疑
問: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淨土耶?
答:求生兜率,一日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校大有優劣,且論二種。
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彌勒上生經云:“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釋迦佛說九品教門方便接引,殷勤發遣生彼淨土。但眾生能念彌陀佛者,機感相應必得生也。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機會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皆生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為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此比校,優劣顯然,何須致疑也。
如釋迦佛在世之時,大有眾生見佛不得聖果者如恆沙。彌勒出世亦爾,大有不得聖果者。未如彌陀淨土,但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為生死業縛也。
又聞西國傳云,有三菩薩,一名無著,二名世親,三名師子覺。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願見彌勒,若先亡者得見彌勒誓來相報。師子覺前亡,一去數年不來,後世親無常,臨終之時無著語云:“汝見彌勒即來相報。”世親去已三年始來。
無著問曰:“何意如許多時始來?”
世親報云:“至彼天中,聽彌勒菩薩一坐說法,旋繞即來相報。為彼天日長故,此處已經三年。”
又問:“師子覺今在何處?”
世親報云:“師子覺為受天樂,五欲自娛在外眷屬,從去已來總不見彌勒。”
諸小菩薩生彼尚著五欲,何況凡夫?為此願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問:彌勒菩薩是補位佛,下次就輪到他在娑婆世界成佛。只要修成上品的十善法,就能生到兜率天見到彌勒菩薩,然後可以跟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在龍華三會中,就能證得聖果。何必要求生西方的淨土呢﹖
答:求生西方與求生兜率,都能在一日之間聞道見佛,這兩種情形,大致上看起來似乎很相似,不過仔細比較一下的話,就大有優劣之別了。現在且分兩方面來講。
首先,就算能夠修十善法,恐怕也未必能往生。何以見得呢?因為彌勒上生經上說:“要修行眾多的三昧,要深深的進入正定聚,才能夠往生。”此外並沒有其他方便的接引,所以比不上阿彌陀佛用本願力和光明力,攝取念佛的眾生。而且釋迦牟尼佛又講九品往生的方便接引法門,殷勤的勸眾生往生彼土。只要眾生能念彌陀佛,機感相應就能往生。好比世間互相戀慕的兩人,只要有機會相見,必然一拍即合。
其次兜率天宮屬於欲界,在那兒修行的諸天退步的很多。而且那兒又有女人,這些都是讓修行者增長貪愛五欲的環境。再說天女極美。諸天容易被迷惑而沈迷欲愛不能自拔。所以兜率天不如西方淨土,極樂世界的流水鳥雀樹林風聲樂音,全都在說法,能提起眾生正念,使眾人生起念佛之心及發菩提心,而伏滅煩惱。那兒又無女人及小乘人,全部是大乘行者。因此,那兒的眾生煩惱惡業都不會起來,最後就能修到無生忍之位。兩相比較之下,優劣一眼就看出來,還須要懷疑嗎?
而且釋迦佛在世的時候,見到佛而沒有證聖果的人多如恆河沙數。將來彌勒佛出世也一樣,見到佛而沒有證到聖果的大有人在。因此比不上彌陀的淨土,只要能往生,統統都能證到無生忍。不會有任何一個人墮落到三界,被生死之業所束縛的。
印度的傳記裡,有這麼一則故事。曾經有三位菩薩,一位叫無著,一位叫世親,一位叫師子覺。他們三人相約要往生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先死的人見到彌勒菩薩後,要回來告訴世間還活著的人。後來師子覺死了,結果很多年都沒見到回來通報。接著世親也不行了,臨終前,無著就叮嚀他說:“你見到彌勒菩薩之後,要馬上回來告訴我呀。”結果世親去了三年之後才來相告。
無著就問他:“怎麼去那麼久才回來呢?”
世親回答說:“我到了兜率天,只聽彌勒菩薩一坐說法而已,旋繞禮畢之後,我就馬上回來告訴你了。因為那裡的日子長之故,所以這裡就已經三年了。”
無著又問:“師子覺現在在那裡呀?”
世親回答說:“師子覺去享受天樂去了,他沈迷在五欲裡,只能當彌勒菩薩的外眷屬,因此到目前為止,都還無緣見到彌勒菩薩。”
由此可知,小菩薩生到那兒,還會沈迷五欲,何況是凡夫呢?因此大家一定要發願往生西方,在那兒一定能證得不退,所以不應該求生兜率天呀。
第八疑
問:眾生無始已來,造無量業。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罪業。無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云何可通?
釋曰:眾生無始以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並不得知,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業強,始得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可論十念成就?
又汝以無始已來惡業為重,臨終十念為輕者。今以道理三種校量輕重不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云何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緣,三者在決定。
在心者,造罪之時,從自虛妄顛倒生。念佛者,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一虛一實豈得相比?譬如萬年闇室,日光暫至而闇頓滅,豈以久來之闇不肯滅耶?
在緣者,造罪之時,從虛妄痴闇心,緣虛妄境界顛倒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滲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葯鼓,即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滲而不肯出也?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
又如有人一生已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
又云,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云:“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云:“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臨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墮陷也。
問:眾生長久以來,就造了無量的惡業。這一輩子如果又沒有遇到善知識,結果又無惡不造。請問臨終時,念十口氣的佛號,就能往生而超出三界嗎,從善惡因果的道理來講,怎麼通呢﹖
答:眾生無始以來所造的善惡業,多寡及強弱情況不得而知。但是如果臨終時能遇到善知識教念佛求生西方,而且果真十口氣念佛即往生成功的,那都是由於宿世善業很強的緣故,否則是不會遇到善知識,最終還能往生的。而宿世惡業強的人,連善知識都遇不到,那就更不用提十念往生了。
你認為無始以來的惡業分量很重,而臨終十念的分量很輕。其實這種輕重是不一定的,不在於時間的長短及罪業的輕重,而決定在下列三項因素:一、在心,二、在緣,三、在決定。
在心是說,造罪業的時侯,是從虛妄顛倒的心念所產生的。而念佛的人,是聽到善知識教念佛法門,知道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名號之後,用真心誠意的心來念佛的。由此可知,造罪是虛妄心,念佛是真實心,這一虛一實,如何有得比呢?譬如有一間屋子,已經暗了一萬年。當它被日光一照的時候,黑暗馬上就消失了。難道黑暗會因為它已經暗了一萬年之久,而不肯消失嗎?
在緣是說,造罪業的時候,是從虛妄愚暗的心,緣由虛妄顛倒的境界而起的。而念佛的心,是從聽聞佛的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由無上的菩提心而生的。這兩種一真一假,怎麼能相比呢?譬如有人被毒箭射中,雖然中箭很深,毒液已滲透肌骨,但是只要一聽到除毒鼓的鼓聲,毒箭馬上就會應聲而出,不會因為毒葯已滲入肌骨而不肯出來。
在決定是說,造罪業的時候,是以將來還要犯的心,斷斷續續的在造罪。而念佛的人念佛之時,已下定決心要脫離三界,以不再以凡夫身投胎人間的心,持續不間斷的念佛,因此而捨命。由於這種善心十分猛利,於是得以往生。譬如有一條繩索,粗得十個人才抱得住,雖然一千個人來拉也拉不斷。而一個小孩子,只要用銳利的劍,一下子就能把它切斷。又好比堆積了一千年的木柴,只要用像豆子那麼小的一點火苗焚燒它,一下子它也就被燒光了。
又好比有一個人,一生都在修十善業,照道理應該可以生天的。但是臨終的時候,他突然起了堅決不移的邪知見,而這一念的邪見,卻讓他馬上墮落阿鼻地獄。你看惡業雖然虛妄,但是由於非常猛利之故,結果還能排除他一生修的十善業,而使他墮落惡道裡。因此難道臨終時用猛利心來念真實功德的佛號,而不能排除無始以來的惡業,而得以往生淨土嗎﹖
佛經上又說,只要用一念清淨的心來念佛,就能夠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因此念佛的時候,由於心猛利故,可以伏止消滅惡業,一定可以往生。這點你是不須要懷疑的。
以前有人把十念成就解釋成,只要臨終念十。氣佛號就能往生,這是絕對錯誤的說法。為什麼呢?因為攝大乘論裡說:“這只是發願而已,實際上卻並沒有修行。”雜集論裡說:“如果願意往生安樂國土,就可以往生。若是聽聞無垢佛的名字,就可以證得佛果。”這些講的都只是最初所種的因,及最後所成的果,而省略了中間的修行法。如果有人把臨終無間十念善行,當成只要臨終念十口氣佛號的話,那真不知道要耽誤多少人呀。希望各位修行者要深思此中的道理,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要被邪知見誤導,以免墮落。
第九疑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既有此教,當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
答: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但使眾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
為此觀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即得生彼,不須愁遠。又如人夢,身雖在床,而心意識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異也。生淨土亦爾,動念即至,不須疑也。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者,但論生彼國,無女人及無盲聾瘖人,不道此間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說者,愚痴全不識經意。即如韋提女人,是請淨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記悉得往生彼國。但此處女人及盲聾瘖人,心念彌陀佛悉生彼國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
二乘人但迴心願生淨土,至彼更無二乘執心。為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非謂此處,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
故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我名號厭惡女身,捨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覺。”況生彼國更受女身?根缺者亦爾。
問:西方極樂世界離我們這兒有十萬億佛剎那麼遙遠,我們這些劣弱的凡夫,如何到得了?往生論裡面說:“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既然論這麼說,那就表示女人和殘障者,一定不能生到那兒去啦。
答:你認為西方淨土遙遠,凡夫劣弱難生,是以凡夫的肉眼來看,以凡情的生死心來說的。要知道極樂世界雖然離我們的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剎那麼遠,可是只要眾生的淨土業修成的話,臨終時淨定的心,就是在淨土受生的心。起心動念之時,就是往生淨土之時。
因此觀無量壽佛經說:“阿彌陀佛的極樂國,離我們這兒並不遠。”而且業力是不可思議的,只要一念清淨就能往生,所以用不著擔心那兒遙遠。又好比我們做夢,身體雖然躺在床上,而我們的心意識卻已經神遊到其他的地方去了,而世間的一切卻如平常一樣毫無不同。往生淨土也和做夢一樣,心頭動念就到了,用不著懷疑。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是說,已經生到那裡的,沒有人是女人、瞎子、耳聾者或啞巴。而不是說這裡的女人及殘障者,不能生到那兒去。如果這麼認為的話,那就太笨了,根本就不瞭解佛經的意思。經裡面韋提王后是女人,她也是請佛講淨土的當機者,佛陀授記她和五百位宮女都能往生極樂國。因此娑婆世界的女人及盲聾瘖啞的人,只要修淨土法門,往生極樂國之後,就不再是女人身,也不會是殘障者了。
小乘人只要迴小向大,發菩提心,願意往生極樂國。到了淨土自然就不會再有小乘人的執著。這是往生論所謂“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的意思,不是說這裡的女人及殘障者不夠資格往生。
無量壽經裡,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其中一願說:“當我成佛時,十方世界的一切女人,要是厭惡自己是女人,如果稱念我的名號,死了之後下輩子還是女性之軀的話,我就不成佛。”何況生到該國,還會是女人身嗎?殘障者也一樣。
第十疑
問: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為種子,得生彼國?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斷YIN欲得生彼否?
答: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
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已來為五欲纏縛,輪迴五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為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穢。
故涅槃經云:“如是身城,愚痴羅剎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又經云:“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縱使妻房不能頓斷,漸漸生厭作七種不淨觀。一者觀此YIN欲身從貪愛煩惱生,即是種子不淨。二者父母交會之時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淨。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處不淨。四者在母胎時唯食母血,即是食噉不淨。
五者日月滿足頭向產門,膿血俱出臭穢狼藉,即是初生不淨。六者薄皮覆土,其內膿血遍一切處,即是舉體不淨。七者乃至死後膨脹爛壞,骨肉縱橫狐狼食噉,即是究竟不淨。
自身既爾他身亦然,所愛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厭離常觀不淨。若能如此觀身不淨之者,YIN欲煩惱漸漸滅少。又作十想等觀,廣如經說。
又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謂厭離行。
二明欣願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為業縛淪溺三塗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眾生?
為此求生淨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故往生論云:“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則是攝眾生生佛國心。”
又願生淨土須具二行,一者必須遠離三種障菩提門法。二者須得三種順菩提門法。何者為三種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當憐愍一切眾生欲與其樂,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若能遠三種菩提障,則得三種順菩提法。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染身心障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為拔眾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隱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令離生死苦,即違菩提門。是故安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作心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即遮菩提門。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淨土常不離佛,得無生忍已,於生死國中救苦眾生。悲智內融定而常用自在無礙,即菩提心。此是願生之意。
二、明欣心願求者,希心起想緣彌陀佛,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迴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渭欣願門也。
問:我現在決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過不知道該怎麼修,怎麼做,才能得種往生之因,而得往生之果報﹖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都有妻室,不知未斷YIN欲,是否也可以往生﹖
答:決心往生西方的人,只要修兩種行,就一定能往生。一種是厭離行,一種是欣願行。
厭離行是說,凡夫從無始以來,就被五欲所纏縛住,因此在五道裡面輪迴,受種種的苦,因此如果心裡不厭惡此五欲,不想離開此五欲的話,想要脫離三界實在是遙遙無期的。所以我們要經常觀想觀看我們這個充滿了膿血屎尿,含藏了一切惡臭污穢的臭皮囊。
涅槃經說:“這個身體好比是一座城堡,裡面住著愚蠢而吃人的羅剎,有智慧的人誰會喜歡這樣的身體呢?”經上又說:“這個身體聚集了所有的苦惱及一切的污檅,被束縛不得自在,又會生癰長瘡等,根本沒有絲毫的好處。就連諸天的身體,也是一樣的。”
修行的人不管是動是靜,不管是醒著或睡時,都要經常觀想這個身體只有苦沒有樂,對它深生厭離之心。即使房事不能一下子馬上斷掉,也要漸漸產生討厭的心態,同時要修七種不淨觀。一、觀想我們這個YIN欲的身體,是從父母貪愛YIN欲的念頭而來的,這是最初的種子不清淨。二、父母由於YIN念起而行YIN,行YIN時父精母血結合,我們的神識就進入精子與卵子的結合體中,這就叫做受生不清淨。三、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裡,居於五臟六腑之內,這就叫做居住之處不清淨。四、胎兒在母腹中,食的是母親的血,這就叫做食噉不清淨。
五、在母胎內期滿之後,胎兒要出生時,自然頭部轉向產門。出生時刻,膿血一起流出來,又臭又髒,滿地狼藉,這就叫做初生時不清淨。六、出生之後,日日長大,全身被一層薄皮包裹住,皮內到處是膿血,這就叫做全身不清淨。七、死了之後,屍體腫脹腐爛,被狐狸野狼吃得骨肉縱橫,這就叫做到了最後都還是究竟不清淨。
我們自己的身體如此,別人的身體也一樣。因此我們對於內心貪愛的男女肉身等外貌,要深深生起厭離之心,常常觀想它的污穢。如果能這樣觀身不淨的話,YIN欲就會日漸減少。這時還可以再作十想觀,經典上都有詳細的說明,這裡就不講了。
此外還要發願,願自己能夠永遠離開這個在三界中,充滿膿血污穢、沈迷YIN欲及五欲的雜食之肉身,願自己能夠得到淨土的法性生身。以上就是所謂的修厭離行。
其次要講欣願行。修欣願行有二個步驟,第一,要先明白為何要求往生。第二,要觀淨土的美好莊嚴,心裡喜歡很想要去。先講求生淨土的意義,我們求往生淨土,是為了要救拔一切痛苦的眾生。這時就要想,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如果我在濁惡的世間,周遭環境太惡劣,說不定我還會被宿世的惡業所束縛,而墮落三惡道,求出無期。如果這樣的話,我怎麼能夠拯救苦惱的眾生呢?
因此之故,我應該要求生到淨土,在那裡可以親近諸佛修行,等到有一天證到了無生忍,這時我才有能力到濁惡世中拯救苦難的眾生。所以往生論裡說:“發菩提心就是發願成佛,發願成佛的心就是發心度脫眾生免受災難,而度眾生的心就是教眾生往生佛國的心。”
發願生淨土要具備二種修行,第一,要遠離三種心,第二,要生起三種心,這樣才能獲得清淨的菩提心。首先我們講要遠離那三種心,一、要以智慧為前導,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快樂,因此要遠離只貪愛自身的心。二、要培養慈悲心,要時時想如何來拔除一切眾生的苦惱,因此要遠離不為眾生著想的心。三、要修行神通方便,要憐憫一切眾生,以神通力讓他們得到快樂,因此要遠離只以神通供養自己的心態。
若是能遠離上面所說的三種自利心的話,自然就能生出三種清淨的利他心,那就是一、無染清淨心,能夠不為自己求各種快樂。菩提是無染污的清淨之所,如果為自己求快樂的話,就染污了身心,就障礙了菩提門。
二、安清淨心,就是能夠為眾生拔除痛苦。菩提心就是能讓眾生獲得安穩無憂的心。如果不發心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讓他們得以脫離生死的束縛,那就違背了菩提門。
三、樂清淨心,就是要讓一切眾生獲得大菩提涅槃的心。菩提涅槃是最究竟之處,能夠獲得永遠的快樂。如果不發心讓一切眾生獲得畢竟的常樂,那就遮障了菩提之路。
那麼這種菩提心要如何才能獲得呢﹖要生到淨土,經常不離諸佛,證得無生忍之後,到有生死苦惱的國度去,救度苦惱眾生,這時才能獲得。菩提心是慈悲與智慧的互相融合,雖在禪定之中而能生起大用,這種神通大用能自在運用,了無障礙。以上所言是講如何生起求往生的心。
接下來談如何修行以得往生?那就要修觀想法。首先要觀想阿彌陀佛,觀佛的法身、報身等,觀佛身金色光明中的八萬四千種相貌,每一種相貌中的八萬四千種妙好,每一種妙好又有八萬四千種光明,而這些光明一直在攝取念佛的眾生。又觀淨土的七寶莊嚴及種種的殊勝妙樂,這些觀法在觀無量壽佛經裡,全都講得很清楚。此外,平常還要常常修念佛三昧,還要修布施持戒等一切的善行,同時把這些善行,通通迴向施給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國。如果能夠這樣子修行的話,絕對可以往生。以上所說,就是所謂的欣願門。
略論安樂淨土義 (後魏)曇鸞
問曰:安樂國於三界中,何界所攝?
答曰:如釋論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何以故?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無色界。
經曰,阿彌陀佛本行菩薩道時,作比丘名曰法藏。於世自在王佛所,請問諸佛淨土之行。時佛為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善惡,國土精粗,悉現與之。
于時法藏菩薩,即於佛前,發弘誓大願,取諸佛土。於無量阿僧祇劫,如所發願,行諸波羅蜜。萬善圓滿,成無上道,別業所得,非三界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间人俗话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每一个人相貌不一样,为什么相貌不一样?心不一样。假如你两个人心一样,相貌一定一样,所以看相的人说“相随心转”,这话很有道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以看相的一见面,就能看出你的吉凶祸福,实在讲,那是看的人多,经验丰富了。心里的念头全都在面孔上,骗不了人!那个看相的人,你骗不了他;还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有经验的人,你也骗不了他。他观察一个人,断定你的吉凶祸福,常言说得好,八九不离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