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二)


2014/9/4    热度:1582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二)

 

  <第二卷>

  上一堂课我们讲到佛教的生命观,是从「因缘」建立的--诸法因缘生。佛法把因缘分成三部份来观察,就是:过去的因缘、现在的因缘,跟未来的因缘。对于过去跟现在的因缘,我们叫作「承受果报」,佛教徒对于承受果报,要看破、放下,修行不是把心思放在这一部份。下根人才活在过去,过去无法改变啊,你能回到过去,去改变你自己吗?真正要把握的是你的未来。你说我很痛苦,我怨天尤人,业力就能改变吗?不可能。所以打妄想也没有用,不如好好持咒念佛,创造一些善业力更好。

  过去的业力,你作不了主;未来,你可以作主。有很多人错用心,花太多时间想要去改变过去,生命就这样浪费掉,忘了自己应该设法去创造未来,却把心思放在一个无法改变的地方。其实,你不要费心,该来就来,该走就走,对于过去只有一句话「概括承受」,认命;今生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因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必须明白这一点。

  也许你会说:佛教徒这样不是很消极吗?遇到什么事都认命。你只说对了一半;佛教徒对于过去很消极,但是对于创造未来就积极了,我们如此不懈积功累德、忏悔业障…就是着眼在未来!

  一个人的心,老是想着过去,这样不吉祥,不能进步;你要经常想到来生、想到未来就有希望了,因为修学净土就是为了未来。你看净土宗的最高指导原则是什么?「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他把今生当作过客;我们现在把它当真,等到临终时就放不下。所以净土宗的人,时时刻刻想到净土,把今生当做通往极乐净土的跳板,「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这才是我们今生最重要的使命。

  总之,对于因缘观-- --过去的思想创造今生的你,这部份就不要费心了;但是转化生命就要注意了,当你在受用今生的果报时,你用什么样的思想来面对,这就很重要,会影响到你的未来。所以你应该怎样利用你今生的生命,去创造你未来的生命--生命的转化,转化的关键在哪里呢?凡圣之别,圣人之所以成圣,凡夫之所以变成凡夫,关键就在「流转门」跟「还灭门」。

  丙二、转化生命

  什么叫『流转门』?他的内心世界是:触、作意、受、想、思。「触」就是接触,心跟外境接触时,产生「作意」,然后产生一种「感受」,可能是快乐的感受,然后在感受的情境当中,打了很多的妄想,之后产生「思」,就开始去造作了。

  也就是说:凡夫的心念,是由你所接触的环境来决定,回到家里就开始放逸,去佛堂就很用功,所以你的心永远做不了主,你的心是外境决定的。接触三宝的因缘,你的善根就现前,遇到染污的环境,你就放逸,完全依你所接触的环境来决定。

  圣人就不是这样,他是先「作意」,作意就是「智慧」的观照。不管遇到什么环境,能自我要求;修行人的特点是懂得回光返照,不向外攀缘。诸位要知道:你一旦向外攀缘,就跟过去的业力结合,外境是怎么产生的?那是过去的业力所显现的。你去攀缘外境,那你一定活在阿赖耶识。你活在外境,你就生起很多的感受、生起很多的妄想,然后又继续造业…构成一种恶性循环,起惑(烦恼)→造业,造业之后得果报;得果报之后又起另外一个烦恼,就是一种轮回性。为什么我们一生又一生…流转到现在还是这个状况呢?就是我们活在一种等流性、轮回性,前生打什么妄想,今生还打什么妄想,怎么可能改变呢?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你的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想要改变,没有其他情况。佛陀不能改变你,佛陀只能说法让你了解道理,让你自己去改变。佛法的整个中心思想在「自觉」,你要不觉悟,谁也救不了你!

  我们看佛陀有无量的功德,佛者觉也,为什么以「觉悟」作根本呢?因为所有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为觉悟才去布施,因为觉悟才去持戒,因为觉悟才修忍辱…所以整个波罗蜜的行动力,来自于觉悟。

  同样的道理,我们为什么要受戒,诸位知道吗?就是启动这个「作意」产生观照。你说:「诶,我不受戒,我照样能够做善事。」我相信如果你不受戒,在某一个条件之下,你也会起好念、作善事,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环境中,都做好事,不可能。受戒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境,我一定要断恶、修善、度众生。没有受戒是「想要」断恶、修善、度众生,「想要」是说你作不了主,是外境决定的;你不要刺激我,你刺激我,我会骂你。受戒的人是自我要求,你对我怎么样,那是你的事,我对我自己负责,他知道回光返照,不让恶事相续下去。所以受戒的人,他的特点是:面对每一件事情,能够回光返照—忆念他的戒体,就是不忘初心。所以受戒是把你「想要」断恶修善,提升到「一定要」断恶修善。

  其实,净土宗也是这样,你不能活在我想要往生,那表示你不会往生,因为你是有条件的-- --临终的时候,环境要很好、有人来帮忙助念、外境没人来刺激…很多修学净土的人,平日就很少培养心力,使令我们整个功徳,完全由外境来决定,自己做不了主。

  《楞严经》上说:一个没有经过心灵训练的人,永远是活得很被动,因为你活在「触」,接触什么环境,就起什么想法,那就是佛陀说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所以我们现在要训练自己,遇到事情,要记得「回光返照」--自觉、自省、自调,唯有经过观照力,才能够把善根启动起来。

  其实,我们的善根已经足够用了,多生多劫,我们听闻了很多佛法、参加很多共修,平常也做了很多定课…那些善根跑去哪呢?诸位知道吗?佛陀告诉我们这叫『金刚种子』,善根是不会退失的,即便你造了什么恶业,都不会退失。我们无量劫来造了那么多的善恶业,哪里去了?潜伏在阿赖耶识中,唯识学以「种子」为喻。也就是说:你必须把你心中的善根唤醒。我们现在很少去唤醒自己的善根,碰到事情就直接反应,照你平常的习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纵使栽培了善根,对你一点也没有作用。

  我们现在要学习,遇到事情反应慢一点;《楞严经》说:「不迷、不取、不动。」修行人不能反应太快,反应太快会跟你过去的习气走,遇到事情先观照,把你的善根种子引出来-- --回光返照。

  你有这种「回光返照」能力,才可能把你的善根慢慢启发出来。我们现在栽培很多善根,都没有拿出来用,都在睡觉,都是妄想在作主。现在,我怎么把善根启发起来?要记住这四个字:「回光返照」就够了。遇到事情,不要去管外境对错,先反观你的内心;只要你有观照,善根就会起作用,你不观照,一味地向外攀缘,它就消失了。

  佛陀开示了很多清净法要,我们不懂得拿出来运用,问题在这里。只会急着去听闻佛法,栽培善根,却忽略了如何运用善根,事实上运用善根也很重要。虽然平常听经的时间很少,如何将本身所具备的善根好好运用,这是重点。怎样把善根启发出来呢?就是「作意」-- --不断的提醒自己向内安住,所有的因缘法,都是你内心变现的。这当中的作意力,主要就是观照「真如佛性」,也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空、假、中三观:

  一、空观—发明真空体性:观想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的本性是本自清净的,这是破除心中的妄想。

  二、假观—发明随缘妙用:向内观照「假观」,观照我们的内心,只要念头一动,就有随缘的作用,开显心性的功德--信愿持名、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这些都是假观。

  三、中观—发明空有不二:「中观」是把空观跟假观做一个平衡,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我们可以这样解释:

  「空观」,主要是空掉过去的想法。我们过去的想法大都是不如法作意,所以修行第一件事情做什么?先大死一番!佛经告诉我们:没有经过佛法薰习的人,过去的想法都叫「颠倒想」;你可能是一个好人,但是好人并不表示是个「道人」;你可能会生起善念,但是善念并不表示正念。所以学佛要先空掉过去。

  「假观」,是创造未来;忆念名号的功德、忆念净土的殊胜,把这个妄想破坏之后,重新建立念头,就是假观;由这个假观的因缘,来启动我们的信心,启动我们的愿力。

  内心当中,以空观否定过去的颠倒想,以假观来引导未来、创造未来,这是一种整体观照--空、假、中三观。其实主要是在空、假观,因为中观就是空、假的平衡。一个是安住真如,正念真如;一个是顺从本愿。

  接着看附表一,在生命当中,如何来启动我们的善根呢?

  附表一,首先将生命的现象作一个解释。生命是怎么回事呢?有三个主题,唯识学分成:异熟、思量、了境。

  第一个「异熟」:是指「第八识」。第八识能够成熟过去的善恶种子变成五蕴的身心,可能是一个男人的五蕴身心,或者是一个女人的五蕴身心,这都是从第八识变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事出必有因,因为我们过去有善恶种子,才会有今生的身心世界。

  第二个「思量」:当第八识把果报变现出来之后,「第七意识」的思量,就对身心世界产生一种坚固的执取,执着有一个自我。你是一个女人,就以女人为自我;你是一个男人,就以男人为自我;是一只蚂蚁,就以蚂蚁为自我;不管变现什么果报,就会在这样的因缘果报当中,产生一种自我意识,这就是第七意识的作用,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第三个「了境」:是指「第六意识」,当这个果报变现了,自我意识也产生了,就开始去受用外境。在受用外境的过程当中,它有两种选择:

  一、活在一种「直觉性」的受用,什么叫「直觉」呢?就是当外境刺激你时,令你感到快乐,你就一味的追求;当外境的罪业显现,使令你产生痛苦,你就一味的排斥;你的心是向外攀缘的,这叫直觉性的反应。这样的生命是从第六意识,回到第七意识,再回到第八意识去。

  也就是说:我们从第八识而来,你又熏回到第八识去,这叫作:「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形成一种生命的轮回力量,永远活在十二因缘中-- --无明缘行、行缘识…到生老病死,又产生另外一个无明…所以一个人最可悲的是什么?活在直觉的等流思想;你的生命,每天身口意造作,都是在加强生死轮回的力量。临命终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跳脱不了自己的妄想?因为你平常就把它栽培起来,如果你还是依这样的想法来思考的话,想要离开三界就很困难。

  反之,如果我们遇到问题,不管外境怎么样,选择回光返照、自我反省、自我调整-- --诶,生命就产生变化了,你开始摆脱阿赖耶识了。当我们正式修习止观,进入到一种觉悟的佛性,你的生命在十二因缘当中,开始逆转了,无明灭则行灭…我们之前的生命叫作「顺生死流」,只要你开始懂得自我反省,你就逆生死流了,生死力量,也就随之慢慢淡薄。

  《楞严经》上说:我们一念心性有二个开关,一心二门,叫「不二法门」。如果你的生命是向外攀缘、活在外境,就启动生死之门,你的来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继续生死轮回。如果你是选择回光返照,就能开启解脱之门、菩提之门。这二个门,在我们心中同时具足,一心具足染净二门,看你如何选择。

  佛陀不能主动拔除我们的痛苦,宗喀巴大师说:「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不能把功德送给你,也不能用甘露水洗净你的罪业;你陷在痛苦当中,佛陀也不能以他的大悲把你的痛苦拔除…佛陀出世做什么呢?「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把真理宣扬出来,当你听闻之后,靠你自己去反省、去开启解脱之门。佛陀只是一个增上缘,生命要不要改变,是你自己决定的。我们看附表二,就更清楚了:

  附表二:「一心具足二门」

  第六意识在受用外境时,包括了「受用」跟「想像」,也就是受用果报以及产生很多善恶的想像。我们这一念心,可能会随顺妄想,「唯识学」对于妄想的产生,分成两种:

  第一个,「唯识所现」:《楞严经》叫作「循业发现」,比方说一盆水,人道有善业,看到的是水;鬼道众生看到是火,天人看到是琉璃地。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心识是善业,你看到的生命是美好的;你的心识有罪业,你看到的外境都是痛苦的。好比同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吃同样的饭菜、住同样的房子,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活得很痛苦,这怎么解释呢?这跟你内心的善恶业有关系。所以唯识所现的部分,我们无法作主。

  其次,「唯识所住」: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产生感受跟想像,第一念不能怪你,佛陀制戒是从「第二念」。因为「第一念」是过去的等流习性,从这个地方制戒,强人所难。但是妄想产生的时候,你没有回光返照,还继续的、相续的安住在这个地方,这就是唯识所住,就治罪了。

  我们不可能完全没有妄想,你说我修到没有妄想,那你可能连妄想在哪里都没有发觉。我们只能做到--不随妄转。连等觉菩萨都还有点微细的妄想,只有佛不打妄想,我们是带业修行,怎么会没有妄想呢?

  什么叫「临终正念」呢?

  不是说临终不打妄想,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临终妄想生起时,你能够回光返照--「不随妄转」,这叫「正念分明」。所以唯识所现、妄想的生起不可避免,但是不能住在妄想。那怎么办呢?

  我们应该启动自己的观照力,以空观正念真如,启动真如的力量;以假观顺从阿弥陀佛本愿,启动往生的愿力。

  在修行当中,「安住」是很重要的,《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我讲一个实际的公案,给诸位参考;这个公案是我们在读佛学院时,老和尚说给我们听的:

  过去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事业做得很大,到了晚年,专修净土。因为年纪大了,开始为来生准备,就拿了一部分财产,盖了一个念佛道场,每天参加共修,很精进。后来生了一场病,临终的时候,因为平常跟很多人结缘,所以有很多莲友来为他助念。他本身有善根,加上外在的助缘又特别好,内因、外缘都具足,所以正念现前,安祥念佛,一心求生净土。

  但是他娶了两个太太,跟小老婆感情很好,在这个时候,小老婆刚好现前,小老婆没有学佛,就向他哭诉说:「你不能往生啊!你走了之后,我怎么办?」因为林居士对小老婆的感情没有放下,平常没有起观照,坚固的执取种子还在。诸位都知道,有种子、又有外境的刺激,心境结合,一定会起现行。所以小老婆哭泣的声音,就唤醒林居士对小老婆的爱着,结果当下整个心念一变,相貌就改变了,脸色变得不好看,就往生了。

  往生之后,没多久他儿子作了一个梦,梦到他投胎为一只小狗,还把投胎的地方描绘得很清楚,他儿子循着去找,才把这只狗要回来。这只狗是白色的,头上有个黑点,他的儿子把牠送到谛闲老法师的道场去放生。

  这个公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平常打了很多妄想,也栽培了很多善根,问题是:临终紧要关头是善根起现行,还是妄想起现行?这部分我们做不了主。如果你一直是住在妄想,它就变成很有力量,所以平常如何摆脱妄想的执取,重点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行,应该先修空观,先做到「不随妄转」,这样忆佛、念佛才能坚固,才有解脱的力量。

  下一段,附表第三,这个「一心三观」很重要。我们怎么样去唤醒我们的善根,看空、假、中三观:

  ○附表三:「一心三观」

  我们如何安住真如,不管修什么法门,一定要「安住真如」。真如的心跟打妄想的心,其实二个是同时存在的,是不二的。佛陀说:阿难,你还不了解,我们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这些妄想像什么呢?就像空中飘浮的灰尘,上上下下,不断的变化。就像魔术师所变化的虚妄之相,是不真实的。

  这个虚妄又不真实的妄想,是从什么地方来呢?「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是因为业力的和合,以及外境的刺激而出现的;当业力消失,妄想也就消失了。虽然它的相状是虚妄,但是它的本质却是妙觉明体--妙觉之体,妙明之体,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

  妄想你不执取它,它当下就是真如;你要执取,它就变成妄想。

  「一念方动乌云遮,一念不生全体现」-- --当你起烦恼时,你就变成魔王;当你回到佛堂忆佛、念佛,你就变成佛陀,二者其实都是同一个东西。问题是:我们怎样把妄想转为真如呢?看下一段:

  妄想的本质是什么呢?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这是指五阴身心,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妄想是因缘所创造出来的假相,跟过去的生命有关系,是从生命点点滴滴累积而成的。

  过去有一位年轻人,他跟一个女孩恋爱交往三年,已经准备要结婚了,突然这个女孩子变心嫁给另外一个男众,这个年轻人承受不了,就生病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他是心病,医生也治不好,后来有一位行脚僧路过他家,他的父母亲很高兴,就把这位出家人请到家里坐,希望这位出家众能为年轻人开导。这位行脚僧入定一观察 --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就叫年轻人先睡一觉。这位年轻人在梦中出现一个景象:他发觉自己走到大海的岸边,沙滩上有一具女众的浮尸,尸体被海水冲到岸边来。这时候,有一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女尸,充满了悲悯心,讲了一些祝福的话就走了。第二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女尸,也产生悲悯心,讲了一些祝福话,还把他的夹克脱下来,盖在女尸身上,也走了。第三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女尸,不但起悲悯心,还挖了一个洞,把女尸埋好,讲了很多祝福的话,才走掉。

  年轻人醒来之后,行脚僧就对他说:「你看到了喔!你就是第二个人,当初你看到这个女尸,脱掉夹克盖在她身上,所以她陪你三年,她现在是嫁给第三个人,那个帮她埋尸的人,你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们今生跟什么人结什么缘、做什么事,事出必有因,只是看不到过去的因缘而已。这些因缘假相,在生命中会不断的出现,你一执着,它就干扰你;你不去执着,它自然会消失。就像这个年轻人,要是没有遇到这位禅师,就糟糕了-- --活在妄想之中,总是忿忿不平,为什么她会这样子?如果走不出他的妄想,谁都救不了他。等到临命终时,你生起这个妄想,又住在这个妄想,那谁也救不了你。

  我们这一生所出现的假相,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知道就好,要放下。在这个假相当中,应该如何安住呢?看下一段,这一段很重要!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佛陀说:生死凡夫一次又一次的轮回,是因为不知道在生灭去来的身心假相当中,它的本质是如来藏性、真如本性的--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具足这四种功德,它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真如佛性;在真如佛性当中,去看生命的去来、迷悟、生死,都了无所得。

  佛陀在《楞严经》中,把生命分成二部分:一个叫「因缘假相」,一个叫「真如佛性」,因缘假相是变化的,真如佛性是不动、常住、妙明、周圆的。我们一般人是活在因缘假相中,造成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 --过去造了一个业力,业力变成假相,活在假相当中,又产生另外一个烦恼…所以《楞严经》告诉我们要「把心带回家」,从因缘的假相回到真如本性而安住,这句话很重要:「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楞严经》的人生观就是「正念真如」,也就是: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的假相。

  说:临终的时候,我凭什么能不随妄转?

  这跟你心中安住与否有关系,你是不是真实的安住了?

  我在新加坡,有一位居士,特别喜欢他的小儿子,因为过去生结善缘,所以对这个小儿子的假相,永远也放不下。我告诉他说:「其实,你本来没有这个小儿子。我们本来都没有这些东西。」我们要知道人生是怎么回事,《楞严经》讲到一个观点:我们怎么看人生,才不会被它所转呢?就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楞严经》认为生命是没头没尾,你本来没有,后来也没有,只是现在暂时有而已--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你今生的生命,是本来就有的吗?不可能,外道才说自然有,佛说是因缘有;那么「因缘有」是有时间性的,诸位要知道,你今生所有的一切,本来是没有,本来是清净本然,那是因为你造了很多业,业力去熏习真如,它才虚妄显现。所以我们今生的生命是「本来没有」,死亡之后也没有,后来也没有,所以生命是什么?没头没尾。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生命不是让你来受用,生命是让你来历练的。如果你对今生的因缘假相,还是执取得很紧,还是坚固的住在假相中,那你临命终想要跳脱它,不太可能。

  《楞严经》的人生观认为: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从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从本来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从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这叫「称性起修」。这句话你们听懂吗?如果你认为本来有烦恼再来对治烦恼,那你会很辛苦,只有「事修」而没有「理观」。你不是烦恼的对手,它是无始劫熏习所成,你今生的修行那点功夫,根本是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不是它的对手,所以智慧的观照很重要,这叫善巧,般若波罗蜜就是善巧方便。

  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妄想,安住真如;要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妄想,一切都是缘生缘灭。你今生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本来有的,都是因缘的假相,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未来总有一天也会变成没有,所以生命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应当从过程当中积功累德,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当你不断地这样正念真如,经常把心带回家,对今生的身心世界,慢慢的松脱,慢慢的松脱…临命终才有可能正念分明。因为放下心中的执着是需要慢慢来-- --理可顿悟,事要渐修。你要不断的回光返照,从本来无一物当中,去建立你的生命观,这就是所谓的「忆念真如」。

  我们这次的课程有三个忆念:

   忆念真如

   忆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

   忆念净土的庄严

  以这三种忆念,来达到临终的正念。

  第一个,启发我们心灵的力量,最重要就是「忆念真如」。

  忆念真如只有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诸位要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生命的原点是什么?以《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们是从真如佛性而来,从本来无一物的「空性」而来,也回到「空性」去。当然你说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你前生的色身不是这个样子,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我们不是从前生的果报而来的,虽然我们从前生的业力来,但并不是从前生的果报来。是从什么地方来,诸位知道吗?你真实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吗?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来无一物,我们是从本来无一物而来!

  如果,你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会被困在这些因缘当中,转不出去,因为你还找不到自己的家,表示你的修行还没有上路,入道多辛苦啊!一定要找到你的本来面目,你的生命才能产生根本的扭转,才能在因缘假相中:不迷、不取、不动,做你该做的事。

  当然佛法也不是把因缘假相全部否定掉,这样也不对-- --不能执着,也不能否定,叫作『就路还家』,该来的就让它来,把它当作人生的历练,调整好你的心态,这就是转识成智。

  再回到我们的主题:转化生命。我们讲到心灵的力量,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个、了解我们是由过去的因缘所创造的,而且我们当下也在创造未来。但是面对因缘,首先把心带回家。有些事情,不是马上去处理,因缘太复杂、业力太强时,要先修空观,把心带回家之后,再重新面对因缘。否则一开始就面对因缘,容易被因缘所转。空、假、中三观,先修「空观」,消灭你的执取,才开始修假观--面对因缘,借假修真。

  在《楞严经》中,佛陀跟阿难尊者对话时,佛陀不断问阿难尊者:不要老是活在现在的因缘,要阿难尊者反观:你从什么地方来?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原点时,那是什么?会被现前的因缘所迷惑吗?你要先跳脱今生,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你才能够真实的安住,才能够不随妄转,这叫正念真如。

  其实这样的态度平常就要建立起来,不是等到临命终时再来想。如果你不忆念真如,临终的时候,任何一个妄想都可能影响到你,都可能干扰到你,你把今生当真的,妄想怎么会放得过你呢?只要有一个妄想生起,你的佛号就被破坏了,佛陀无法救拔一个起颠倒的人,所以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忆念真如。

  《楞严经》上说,我们的真如佛性、清净的佛性,都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却一直忽略它的存在,总是习惯跟着妄想走,这是不对的。所以真如佛性只要你忆念它,它就产生作用,所有的善根都需要靠你去忆念它,才能够产生作用;如果你不去忆念它,它就永远处于休眠状态,那就很可惜了。我们的生命要从被动转成主动,就必须做到印光大师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觉照什么呢?「觉照真如」。当然「真如」对我们来说,可能很生疏,但是你必须试着踏出第一步,因为它生生世世陪着我们,只是我们一路来,都忽略它的存在。如果这个方法你没有用,是用事相来对治-- --以佛号来压制妄想,那你一定入道多辛苦,而且效果很差。只有事修没有理观,绝对不是妄想的对手,出现一个,对治一个…你会疲于奔命的。

  如果这样的观念能建立起来,才能讲到后面:忆念名号功德,忆念净土的庄严。总之,一定是摆脱过去,才有办法创造未来,如果你跟过去的妄想还纠缠不清,就没有所谓的未来可言。摆脱过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带回家-- --正念真如,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把你的真如本性唤醒,安住在真如!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经里面常讲“生死疲劳”,没休息的,非常苦。《地藏经》说,人死了不到四十九天又投胎,投胎之后又是生老病死,死了再生老病死,永远在那儿轮回,没有休息。只要不出轮回,大家要记住,生死轮回是每况愈下的,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怎么知道?我们也不要想过去世,也不必考虑未来世,就想想这一生,你就会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是善多还是恶多?如果一生当中起的恶念多,看人不顺眼的多,顺眼的少,善念少,来生的果报当然是恶多于善、苦多于乐!现在造什么样的因,来生得什么样的果报。我们从无量劫以来一直到今天,一世不如一世!我们觉得这一生苦,要是不出轮回,来生比这一生还苦,只有一直苦下去,绝对不会苦到最后得乐。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