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三)


2014/9/4    热度:548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三)

 

  <第三卷>

  净土宗的修学特色,它是一种本尊相应法门,一般的圣道门,所有的功德,都是靠自己去修持六波罗蜜而成就的。净土法门的功德,包括我们现世的安乐,以及来生所受用的净土,完全是仰仗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加持;所以身为一个净土修学者,我们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感应道交」。我们必须把心灵的力量,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能够心心相应,感应道交,特别是在临命终时,更是重要。

  一个净土修学者,不管阿弥陀佛什么时候现前,都要深信阿弥陀佛无所不在,当我们准备好,随时随地都能与佛陀感应。祖师大德讲出一个譬喻说:「千江有水千江月」,意思是说,月亮已经存在,当水平静时,自然水中有月,所以为自己做好准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有一位西藏喇嘛,有一天去外面弘法,回程的时候,在一个小石头上救了一只小老鼠,是一只冻伤的小老鼠,他把这只小老鼠带回修行的山洞,给牠食物、给牠温暖,小老鼠又活了过来,从此以后,这只老鼠就陪着喇嘛上师一起修学,牠活得很快乐。但是这个当中有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喇嘛上师除了小老鼠之外,身边还养了一只猫,这只老鼠看到猫就感到浑身不自在。牠刚开始也是忍着,但是久了之后,实在忍不住,只好向上师求说:「师父啊,我实在对这只猫没办法接受,你可不可以用你的神通力,也把我变成一只猫呢?那就圆满了。」牠的师父很慈悲,就用神通力把牠变成一只猫,牠的那种恐惧心马上就消失了。

  但是,这只猫有一天到外面去游玩,看到一只大狗,又感觉很害怕,回来又跟牠师父求说:「师父啊,你干脆把我变成一只大狗好了。」牠师父又把牠变成一只狗,当牠变成一只狗,牠的恐惧也暂时消失了。

  但是,当这只狗跑到森林遇到老虎时,牠又很害怕,再向师父请求说:「师父啊,你就把我变成一只老虎吧!」当牠变成一只大老虎,牠就觉得自己威风自在了,百兽之王啊,无所畏惧。但是有一天,这只老虎从外面回来的时候,一进门看到猫,突然吓得浑身是汗,牠觉得很奇怪,自己已经变成一只大老虎了,为什么看到猫还会害怕呢?就去问牠师父,师父说:

  「我可以改变你的外表,但是我改变不了你的内心,你无始劫来对猫的恐惧,不是我神通可以改变的,那是你自己要去突破的!」

  这个公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佛陀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跟能力,但是他唯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改变我们的内心。佛陀可以创造很多的因缘、可以宣说很多的道理,但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我们自己去做。诸位要知道:佛陀可以影响我们,佛陀创造很多让我们进步、成长的因缘,但是唯一做不到就是: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去改变我们。换句话说,我们想要改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愿意去改变!

  「诸法因缘生」,生命是有条件才会出现的,不是无中生有的,事出必有因。佛教讲「因缘」,大乘佛法是指你的「思想」,每一种思想对于我们的生命,都有一种引导的力量,好比邪恶的思想引导我们堕到三恶道,善良的思想引导我们到三善道,我们想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也要有相应的思想,所谓的「正念」。

  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说,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必须具足三种主要思想,或者讲三种忆念:

  第一个,忆念真如。

  第二个,忆念阿弥陀佛。

  第三个,忆念净土。

  上一堂课我们讲到心灵的力量--忆念真如;临终的正念,最大的敌人,就是心中的妄想。我一再的提醒大家:不要忽略你的妄想,你平常可能不太感觉它的存在,但是临终时它一定会出现的,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大仓库,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任何一个妄想,全都记录下来。特别是我们很熟悉的妄想,经常出现的妄想,这个叫「熟境界」,临终一定会出现,所以我们必须用智慧、用方法来突破,就是印光大师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妄想虽然存在,但是你不住在妄想,它对你就没有影响。

  在《楞严经》里,佛陀告诉我们,对治妄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反观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妄想没有根,只是一个假相;如果外境可以生起妄想,那应该放诸四海皆准,事实上圣人遇到境界,他心不动,所以说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是故知『无生』;《楞严经》叫作「循业发现」--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只是一个假相,是在业力成熟的当下,出现一种剎那剎那生灭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所以妄想是没有根源的。只要我们忆念真如,忆念:「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妄想自然消失,就像太阳一出来,乌云就消失掉。所以忆念真如能够让我们不随妄转,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断除妄想,但是只要能够不随妄转,这时再提起佛号,就有自在力了!

  其实,忆念真如主要的目的是:破除我们心中对妄想的执取;也就是说,对境生起妄想时,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就做这件事情就好了。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观察,因为「不迷」本身就是智慧,你要知道它是一种因缘和合的假相,全是我个人的业力--循业发现。

  所以一个人想要保持进步,一定要经常向内回光返照。在整个修学当中,都必须经过收摄六根的过程:我们的心本来是习惯向外,心光是外泄的,现在把它拉回反观自己,一切都是业力显现出来的--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心本来是清净的;「即假」,因为我有这个业力,所以才会显现,当妄想出现时,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忏悔,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业力,跟别人没有关系,别人只是一个助缘而已。自觉、自省、自调,你就永远保持进步。佛教是重视未来的,你现在烦恼很重、业障很重没有关系,只要掌握了方法,不放弃努力,就有希望了。

  前面讲到心灵的力量,事实上心灵最大的力量,就是:调伏妄想、安住真如。经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从前面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当中,我们开始走出心中的妄想,进入阿弥陀佛的光明;虽然阿弥陀佛有大悲愿力,但是必须走出你的妄想,才可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是我们上一堂课所解释的内容:如何发挥我们心灵的力量。接下来,我们要说明佛陀的加持力,这是讲「他力」:

  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我们常说:「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呢?净土宗的所观境是什么呢?就是「名号」!

  净土宗「阿弥陀佛」的代表者,就是你所称念出来的佛号,这叫「名以召德」。当你创造一个佛号声,这个佛号声就代表阿弥陀佛全部的功德,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可以用任何方式出现,比方说色尘、比方说音声、比方说各式各样的六尘…因为娑婆世界容易受音声所影响、所感动,因此佛门中持咒、念佛、唱梵…都是以音声来启发我们的善根。那么阿弥陀佛也是一样,他是以名号来代表他的功德,当我们的心跟名号接触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二种加持力:

  第一个:他力门

  第二个:果地教

  「他力门」,是约着现世的安乐,所谓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果地教」,是约着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当我们的心去聆听佛号的声音时-- --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念从心起」,念佛时内心要有一种皈依的心;「声从口出」,要靠你嘴巴的振动,创造佛号声,然后「音从耳入」。当你创造一个音声,听清你自己的音声,一定没有妄想,这时候你跟阿弥陀佛已经产生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这个佛号的相应,代表什么意思呢?表示你的生命,已经产生二种功德的加持:第一个,今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第二个,这句佛号对你临终产生接引的力量。

  关于净土宗的传承,我们在这里也说明一下:

  在龙树菩萨时代,就是佛灭度之后七百年,龙树菩萨把整个大乘佛法判成「难行道」跟「易行道」。「难行道」唯靠自力,所以修行方式是困难长久,譬如我们用步行、走路,这种修行过程很困难,时间也很长。「易行道」是仰仗佛力,譬如坐船,它的修行过程顺利而短暂。所以在龙树菩萨的时代,他是鼓励大家念佛,好比《十住毘婆沙论》也强调:「多障众生念佛观」。但是早期的念佛,偏重在启动「他力门」,也就是说早期的念佛人,不求生净土。只是在修止观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身心的障碍,乃至于外在的鬼神障,忆念佛号帮助他破障、消除业障。所以早期的念佛思想,并没有明确的求生净土,以我们的角度来看,只是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启发一半,只有加持这一部份。事实上,《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于净土的传承,应该是包括了现世的安乐,更重要的是包括来世的解脱-- --临终佛来接引。

  那么果地教的「果地」是指什么呢?是指「净土的依正庄严」。因为到了中国北魏的昙鸾大师,他开始提出五浊恶世的概念。昙鸾大师对于整个净土宗的贡献,是不可抹灭的;他认为念佛不应该只是消业障而已,更重要的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他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认为这个时代叫「末法时代」,也就是说「正法时代」已经过去,「像法时代」也过去了,正式进入了末法时期。末法时代就是经上所说的五浊恶世,众生污浊的力量渐渐在增长,会有两种情况出现:

  第一个,我们之所以生长在末法时代,表示我们的善根浅薄,烦恼粗重,这是大家的共业。

  第二个,外在的邪恶因缘特多,包括软、硬二贼:硬贼就是用种种方法障碍你修学佛法;软贼就是恩爱的眷属,在过去生中结了善缘,他喜欢你,你也喜欢他,这也是一种障道。

  也就是说,到了末法时代,我们本身的善根浅薄,外在的环境又对我们产生一种不利的影响,正如印光大师说的,譬如逆水中的鱼,因此不应该继续留在三界中,应该快到净土去,换一个好环境行菩萨道比较好。这样的思考,就把早期的念佛消业障,提升到求生净土的思想,所谓的:「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他劝勉所有资粮位的初心菩萨,提出一个理由说:譬如小树未成,经历暴雨,终为所折。意思是说:你只是一棵菩提幼苗,你一定要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历练,虽然精神可嘉,但是这叫不自量力。因为我们的善根太薄弱,遇到恶因缘,很容易退转。

  所以到末法时代,昙鸾大师提出了净土的思想,到了印光大师就把这两个思想结合起来-- --他力门、果地教;净土宗应该包括「他力的加被」消业障,也包括求生净土,所以提出了:即凡夫心,投佛觉海!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念佛时,应该全心投入阿弥陀佛的功德海中,跟阿弥陀佛结为一体,启动他力门,也启动果地教。其实净土法门,来生比今生更重要,净土宗对于今生的经营,是为了来生做准备,所以把「往生净土」看得更为重要。因为,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个,偏重心力之修学,入道多辛苦

  如果,你完全仰仗自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功德力,你都完全不采用,你不想跟他感应道交,宁可自己去面对无始的烦恼罪业,就会修得很辛苦。

  第二个,偏重佛力之修学,修学多障碍:

  如果,我们一味的向外攀缘佛陀的功德,不知道把自己准备好,你就很难解脱心中的妄想障碍,修行也就障碍重重。

  最理想的方式是:

  第三个,心力与佛力之结合,事半而功倍:

  如果,我们一方面做正念真如的理观,调伏妄想不随妄转;一方面忆佛念佛,这就是我们说的「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事半而功倍。

  我们再看第三段,正式的讲到「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乙三、心力与佛力结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出整个净土宗修学的纲要,把净土宗的「因」跟「果」讲得很清楚,我们看净土宗的因地是什么?「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是净土的因,我们想要感应道交必须做二件事:第一个忆佛,第二个念佛。

  「念佛」--比较偏重持名,是一种「止」的专注力。

  「忆佛」--有二个内容:忆念名号的功德、忆念净土的庄严;忆念名号的功德是成就信心;忆念净土的庄严,是成就往生的愿力。这二个都是属于忆佛。

  由信愿的忆佛,而带动了持名的念佛,这三种资粮就是我们净土的因。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看果地的功德:「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念佛人主要是见佛--把阿弥陀佛的功德显现出来,这个「见」也可以说是「显现」,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所以蕅益大师说,净土宗的修学就是「转他成自」-- --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你内心的功徳;只要透过忆佛念佛,就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自然能够心开意解,业障消除,开启智慧。

  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就是我们本来身体没有香气,但是我们到大殿去,经常跟香气接触,就可以把外在的香气,转成自己身上的香气,这叫「香光庄严」。

  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净土宗的「作意力」就是「忆佛、念佛」,前面讲到「作意」,生命的改变来自如理作意。忆佛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念佛是一种禅定的专注。其实《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其中一章,它的忆念包括了忆念内在的佛性,就是『真如』。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说,「忆佛」应该包括了三种忆念:忆念真如、忆念阿弥陀佛、忆念净土,这是整个净土宗的观照力。由这种观照的信愿,带动了持名的专注,次第上是先有观照力才有专注力,这一点要知道。好比一个人先有眼睛,确定要往哪里去,才有脚的开始行动。

  这点很重要,我再讲一次:不是念佛就等于修净土,修净土跟念佛没有直接的关系,你心中没有信愿、对名号没有产生强烈的信心、没有想要往生的愿力,你就不可能往生到西方净土。

  我曾遇到一位一贯道的道友,他问说:「师父啊,你们寺庙有没有打佛七?」我说:「有啊,你想参加吗?」他说:「对啊,我想参加!」我就问他说:「你对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对净土的庄严了解吗?」他完全不相信。「你不相信,那你念佛干什么?」他回答说:「师父,你不知道啊,我做生意工作很忙,但是忙完之后我念佛,心里感到很安定。」他用念佛来安定内心,当然这样只是种下未来一个得度的善根,但是他今生想要产生强大的救拔力,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念佛,我们不叫净土宗的念佛,因为他没有观照力,他的佛号缺少一种引导的力量,没有信心跟愿力的引导力量,要往生净土是不可能的事。

  清朝有一位老菩萨,这老菩萨以前是做生意的,因为先生往生得早,所以她一个人做生意,很辛苦才把子女抚养长大,到了晚年她就专心念佛,把事业交给她的子女去做。念了几年,她总觉得不相应,她的心跟佛号好像有距离,就是没办法跟阿弥陀佛心心相应。她就去请教她的师父说:「我念佛那么久,佛号怎么还是不相应呢?」师父问说:「你是怎么念的?」她说:「我就是一边念佛,有时就交代儿子一些事情。」师父说:「你没有真正的念佛,你的心没有真正产生强烈的皈依,你还在攀缘心中的妄想」。她说:「怎么办呢?」师父教她说:「你现在遇到任何事情,要讲三个字:『随他去!』要放下你心中的妄想。」也就是说,这个老菩萨以前是住在妄想念佛,所以佛号的加持力很有限。之后,她就专修「随他去」,慢慢慢慢…不随妄转,她真实的万缘放下,一心提起佛号,没多久,就自在往生了,在《净土圣贤录》称她为「百不管老人」。

  所以,修行人除了放下外境,更重要的是放下心中的妄想,心力很重要。净土宗,它把来生看得比今生重要,如果这件事情,不影响你往生,你就可以做;如果这件事情做了之后,你今生会得到很大的快乐,但是会牺牲来生,你就不能做了!当你面临抉择,今生安乐重要?还是往生净土比较重要?就在考验你对阿弥陀佛皈依的心。所以净土行者,他宁可牺牲今生的安乐,也要保护临终的正念,有这种决心的人,才有资格叫做: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如果你心态没有准备好,佛号也很难念得好!念佛,是要念到跟佛心心相应,不是讲究数量多,数量多你的本质都是妄想,妄想就是妄想。就像《楞严经》说的,你拿沙去煮饭,煮了半天叫热沙,不能叫热饭;你没有产生真实皈依的心,如何感应道交呢?我们一定要有观照力的引导,产生强烈的信愿,然后来带动这个佛号,这才叫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能够成就临终的见佛,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讲到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 用「心力」来启动「佛力」!

  甲二、正文(分三: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

  前面甲一前言,只是把心力跟佛力的关系,做一种概略的介绍,以下我们讲到正文有三科,就是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三资粮:

  第一个、观佛号的功德以生信

  第二个、观净土庄严以启愿力

  第三个、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

  所谓的「信心」,主要是观察名号的功德,才能够断疑生信;在整个四十八愿当中,我们从五个地方来观察。就是说我们如何对名号产生信心、产生强烈的皈依呢?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当中,我们提出五点的观察:

  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心五

  丙一、消除灾障(光明无量愿12)

  经文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佛陀对我们众生的加持,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显神通,第二个是放光。放光是比较直接的方式。

  这段经文是说:假设我成佛之后,我身上的光明…佛陀的光明有两种:一个是「常光」,一个是「放光」。「常光」是经常显现身上的光明,比方说我们看佛像,他的头顶上面有一个圆圈,那个叫常光,经常存在的就叫做常光。第二个是放光,就是遇到特殊的因缘,一般都是佛陀说法之前,众生有障碍,佛陀放光,或者讲经到一半,这个难信之法众生开始疑惑时,佛陀也放光,为了要让众生生起信心,这个叫放光。

  这地方的「光明」是指什么?是指「常光」,就是说阿弥陀佛身上的光明,就算是有限量,最低的限量也不能够少于百千亿那由他;「那由他」是一亿,就是「百千亿亿诸佛国者」。佛陀在经典中,都是以一个佛国为单位,那是很大的世界,一个佛国表示什么?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换句话说,阿弥陀佛的光明能够照了百千亿亿的三千大千世界,假设不如此的话,不取正觉。

  其实,阿弥陀佛的光明,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无有限量:他的光明特别的广大。释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四十华里,阿弥陀佛的光明是百千亿亿诸佛国,没有限量;因地愿力不同。

  第二个,无有障碍:一般的日月光明遇到墙壁,是照不过去的,阿弥陀佛的光明可以通过墙壁,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障碍它的光明。

  第三个,摄受众生:台大电机有一位教授,他用电子仪器做一个实验说:打坐的人,身上有强大的能量,会放出光明;没有打坐,身上的光明就比较微;但是你一念佛,那个光明更强。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是他本愿的力量,可以跟众生分享,能够摄受一切念佛众生。

  在念佛感应录中,有讲到一个故事:

  四川某地有一片竹林子,竹林里住一个老人家,因为年轻人都到城市去工作,他就守在茅棚里面,每天编竹器过活。有一天晚上,他睡觉的时候,突然听到窗外有二个鬼在聊天,其中一个鬼说:「啊呀,我明天就要解脱了!」另一个鬼问说:「怎么回事呢?」「明天有一个卖煤炭的,他早晨把煤炭卖了之后,下午会走到这个地方,他肯定会来这里喝水,我就趁机把他拉下水,做我的替身,我就解脱了。」「啊呀,那真是恭喜你了!」这个编竹器的老人,听得很清楚,到了隔天下午,他一面编竹器,就老是往窗外看,看看是不是有人过来。

  到下午的时候,真的有一个人,挑了一些没有卖完的煤炭,就走到大石头旁,把担子一放,歇歇脚,之后就跑到水边喝水…但是喝了水也没事,又挑起煤炭走掉了。到了晚上,这个编竹器的老人,又听到二个鬼在一起讲话:「诶,你不是要解脱了吗?怎么还在呢?」「啊呀,真是的!那个卖煤炭的人真的来了,也跑到河边喝水,但是他每喝一口水就说:『啊呀,这个水真好,阿弥陀佛!』喝一口水,『阿弥陀佛』。他念一句阿弥陀佛,身上就放光,我不敢靠近啊,就把这个机会给错失了,喝水就喝水,干嘛要念阿弥陀佛呢!」

  其实,阿弥陀佛的光明本来就存在,四十八愿的真实功德本来就存在,所以这里的「不取正觉」,意思是说,假设他没有成就这种功德,他就不成佛。那么现在他已然成佛了,所以这四十八种力量当然是存在的,你只要把你的因缘准备好,就可以启动阿弥陀佛的功德。

  当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开始摄受你了,就好像这个宝库已经存在,只要掌握到它的密码,就可以把宝库之门打开,这个密码是什么?就是「佛号」。所以当我们念一句佛号时,我们要深深的相信,自己就已经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了,这是第一个观察-- 观察名号的功德!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一定要学佛。佛是怎么教导我们?佛是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完全是以平等心,完全是以慈悲心,一定没有差别。对于一切人,都要慈悲,都要容忍,要能够包容,要能够“和颜爱语”,这非常非常重要。化解内心对人事物的对立与冲突,我们的身心就会协调、安康。古人常讲:“学问深时意气平。”越是有学问的人,越有涵养;越是有道德的人,越能够包容。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人不是圣贤,免不了有过失。对于人的过失要能够包容,不要憎恨,不要嫉妒,这非常非常重要!人与人过去生中是有怨来的,“包容”可以把“怨恨”化解掉。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要学会“以责备别人的心责备自己,以包容自己的心包容别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