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2)
2014/9/4   热度:331
妙祥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2) “不轻未学难”,不轻,就是不轻视;未学,就是最开始学的,学位最低的那个。这个未学呢,不能当无学。无学,这是大学,究竟大学,已经学满了叫无学,没有什么可学的,已经都学过了,叫无学。 不轻未学难。我们平时都是用知见论高低。比如会修汽车的,修汽车有技术好的、有技术坏的,有的是大技工、有的是小技工。有技术的就对没技术的有另一种的看法。说:“你这不会,不能干活,你得听我指挥,得靠我挣钱,靠我学手艺。”这种想法呢,统统属于世间法。世间法就是这样,都是我在教育你。我们学佛法了,就不能这么学,应该怎么学呢?大家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佛法的态度应该怎么学? 我来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只有这么学佛法才为正确的,为究竟。学佛法,学的是佛法,第一个就要无人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的。无我相,那我是谁?我也是一种虚妄,最大的虚妄就是我。我们有了我相,就有了人相,就有了众生相。而且有很多的众生相,包括六道的众生,其它的众生,生死各不一样。还有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山河大地那是无情众生;能活动的,立为人,横为畜生,这都是有情众生。寿者相,长命等等地,这都是一种错误的概念。 有了这些概念,他就会干吗呢,就会产生了轻视心。有好有坏,他就有分别心;有分别心,那轻视心必然要成立;成立了,就必然要分别。他要分别,就不会对未学恭敬。甚至包括一个小虫子、一个蚂蚁,他都觉得你不如我高大,等等的心就生起来了。这个轻视心来源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了这四相,你就会产生这种轻视心。你想断绝这个轻视心,首先从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去学,这个轻视心就下去了。 你说这个人相吧,我们以为人是一切主宰,其实不是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四大组合的假象,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你有什么可骄傲的,是不是?都是一种虚幻。那四大——地水火风一解散,死了一火化,啥也没有,你有啥?都是一种虚妄的概念。 你比如燃个指头吧,你烧掉了,也就拉倒了,还有啥?它又化为四大了,本没有啥实际意义,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是我们凡夫呢,非执著这个身体不可,“不行啊,我疼啊,我饿啊,我难受啊!”这个人相老是不断地生起,老是在起心动念之中,他不知道那是一种虚妄的东西,认为就是真实,而且真实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非常坚固。所以就出现了我相。 这我相简直就了不得了:我为中心,一切都以我为发展;我心里想的,就是我全部的生命;我的想法,是不允许任何人侵犯的。反正整个就是个“我”字,好坏都是个“我”字。在我上,他不断地起心动念。这个我相坚固了以后,他就产生了众生相,有情无情的众生、六道的众生,不断地分别。也有了寿者相,想不断地延续,等等的现象都要生起来。我们主要通过这个四相来体会世间上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都是四大的组成。那四大是什么组成的?谁能答一下?我们知道,四大是地、水、火、风,那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弟子:都是由我们的妄想心组成的。 是妄想心组成的。答得非常好,那什么是我们的妄想? 弟子:妄想就是无明。 是无明。那无明又是怎么生起来的呢?因为什么生起来的?咱得问一问,无明怎么生起来的? ……(无人回答) 我们这些不弄明白,就……当然啦,这个修证的功夫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到,才能明白这个。 由于我们妄想的生成,最后产生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但是这些妄想,又是无明所造成的。无明和妄想是一个,但是无明比妄想要细一些,它更全面一些,更微细一些。因为一念不觉无明起,那时候还没有什么想法。只要是微微的、一个很微细的,没有形成念头的这个微微的一动,它就会产生无明。这个无明,刚开始是察觉不出来的,你没有彻底见到这个本来,是察觉不出来的,没有对比是察觉不出来的。 由于不断地起心动念,无明越来越厚,妄想就越来越大,最后就形成了坚固的妄想。坚固的妄想就出现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了这些相,他就要分别。他就出现了一个未学和先学的问题,说这人是先学的,这人是未学的,他就有这么多的分别心。 举个例子来讲,这个“心”字就是代表了一个什么呢?就是代表了无明,这种无明是一种坚固的无明。你有了轻视的心,有瞧不起人的心,那就是一个坚固的无明,你不用合计。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无明,虽然你没有定力,观察不到实相,你就看你是否起心动念、有轻视心;有轻视心,那个就是无明。有了这个无明,它就会产生未学。 本来就没有一个未学和先学的问题,它没有这码事,它就是个空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哪来的未学和先学的问题?是不是?连人相都没有,你说你上哪去找人去,是不是?那都没有我,上哪去找未学?你没有对立呀。它没有这种事,你硬生出来一个未学;生出未学,就生出四相,有个四相就生出未学,它俩是一个东西。 由于“心”字跟未学,它俩就像演双簧戏似的:有一个心字,这面就产生一个未学;产生未学,那面就产生个心字。它俩是相辅相成的,分不开的哥俩、双胞胎。我们知道这个以后,就应该想法克服这一关,怎么样去克服?谁能说一说?怎样才能把它克服? 大家都不答,留给我答了,那就说明大家比我明白。 怎样克服这个问题?它既然是无明的变化,那我们去掉无明就是最好的克服。但是呢,我们有时候在事相上做不到,我们没修到那地步,怎么办?我们不断地修禅定、诵咒、持戒、尊敬、互相友爱、互相帮助,这都是去掉无明的最好的方法。不是说有个师父要尊重,我们是为了要去无明;不是有个人需要团结,是我们需要团结起来,而去掉无明,去掉人相,我们是往这上使劲,用心不同。虽然方法和他们有近似的,但用心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所以说,我们想去掉这个轻视心,就得想办法去掉无明。在事相上我们要做,但不堕落在事相上。用什么心来指示我们的心?就是把事情做好。第一个,你比如说,什么叫师父?佛讲得很明白,以戒为师,有戒就是师,没戒就不是师。是不是? 另外呢,比如说,我们有的人学了点东西,或者理解了一点,或是理解得很好,或是师父讲得很好。说:“师父,你平时讲的这个道理,我们有的明白,有的不明白。为什么师父你能讲出道理呢?什么原因?”那师父可以明白地告诉你:“不是我能讲出道理,而是你们需要,是你们需要我来讲,我就根据你们需要,我也沾点光,它是这么明白的。如果你们不需要,我同样也是不明白。因为你们需要,所以通过我这个话筒就说出来了。道理出来了以后,我先明白了,明白了我再让你们明白。实际上,还是你们让我明白。既是你让我明白,也是我让你明白,最后大家都明白,就算完事了。所以说,我的知识来源于哪呢?来源于你们大家。” 说:“我不明白。”你不明白,因为你有这个因缘,所以能叫我明白;我明白,再叫你们也能明白,这是互相明白。所以说,你有这个心,还能轻视谁,那未学正是你。他不明白也好,或是他明白也好,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宣化上人讲的,那句话怎么说的?“众人是我师,我是众人师。常常师自己,我是自己师”。就是说,我们应该这么看,一切事物都是这个因缘。 就比如说,我们今天能学到一点东西,都是大家来成全我。成全我的目的,是因为你想成就得快。你想得到更多,你就要把所有的东西(指道理、智慧)布施出去。你布施出去,发心给别人,那别人得把更多的东西源源不断地返回给你。因为别人想通过你的手来布施,需要通过你来发,那别人都狠狠的把东西运到你这块儿,通过你再发出去,而你在其中也受益,是不是? 本来就是一场戏,这里没有一个先学和未学的问题。像一个教授再好,没有学生有啥用啊,你说是不是?你给谁讲去,那教授也就不成立了。连教育的对象都没有,你去给谁教?另外,没有学生,你那些知识也没有用啊。你所谓的知识……就因为他替你听,所以你才成为教授,把你的名分成就了。你为了想给他讲,首先你要明白;等他明白了,实际上,和你还是一样的。就是他不明白,实际上,也是他给你的这个机会。要是没有他,你就没有这个机会,没有诸法缘起,你没有这个因缘,那是不会成就的。 所以说呢,我特别感谢什么呢?感谢这些人,感谢众生,感谢所有的人。我今天能学佛,能明白一点道理,这些都是大家给的,所以说没有一个可轻视的。你轻视谁?一个小虫子都给我讲法,如果没有小虫子,我就不知道还有我。 我们通过这个明白一点道理,就是从事相上明白。更主要的,我们明白了真实的东西,就是无我相,无这个事相上的东西。本无众生,你上哪去找众生,是不是?你有了个未学,那绝对是一个事相上的东西,有了事相就是众生。如果你没有事相,也没有未学,那你就是觉。 我们现在就堕落在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上。说:“不对啊,这山河大地都存在。”你别看它存在,存在也是虚妄的,这点非常重要。你永远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并不因为相存在,就可以否定,就因为相存在,这句话才真实的成立。这句话就是我们学佛最关键的地方,因为我们不认识一切相都是虚妄。我们只要认为有个真实,我们就有了追求,就起心动念,喜欢这个或轻视那个,都是错误的。 我们知道了轻视心和未学,这都是虚妄的变化,所以我们一定要克服这些东西。怎么样克服?不断地通过禅定——一念不生是最好的了,如果要是证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最好的克服。如果做不到,我们应该恭敬别人,你恭敬别人,实际上就是在去掉我相。严格持戒也是在去掉我相,你坐禅也是在去掉我相,你去学戒律也是在去我相,一切佛法的行为都在去掉我相。 有的人说:“我们现在学戒,是不是着相啊?我们学敲打唱念、上殿拜佛,是不是着相?”这不是。因为是要通过这个方式来去掉我执,最后达到的目的是去掉我相;去掉我相,这个轻视心就没了。 佛菩萨从来没有轻视心,他心里没有这个概念,连人相都没有,他哪来的轻视心?就看到所有的众生相,他也会真心地认为你是未来的佛,或是自己的父母,他完全没有轻视心,因为他这个心不分别。他并不是我们这个想像的佛菩萨,要这么想,那么想,那都是错误的。佛菩萨不起心动念,只有众生才起心动念,没事还想个没完。实际上,我们那个起心动念有没有作用呢?它也没有作用,是我们在不断地自己糟蹋自己,觉得不想点东西就没我了。所以说,我们都上了这个当了。 我们想不生轻视心,就得要真实地去做,做什么呢?克服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平时怎么去克服?就是说,一个是要严格地按照这些规定去做,每项规定都这样,特别是行苦行,更是克服我相最关键的。我觉得在道场里确实有几个人很了不起的,比我强。那天在那边收拾鸽子窝,我说拿个棍往外扒拉扒拉,那棍子上沾的都是鸽子粪,亲藏过去伸手就拿了。是,他眼睛是有点看不见,但是他知不知道是鸽子粪?知道!但是心里没有分别。所以说呢,在我眼里是鸽子粪,在他眼里就没有,只是一片清净,多了不起! 还有很多小沙弥,挑粪哪、倒厕所啊,不怕埋汰,这就是去掉我执。还有一些打扫殿堂周围的鸽子粪便,别人不爱做的我去做。打扫厕所,有人每次打扫厕所都非常卖力气,而且擦得非常干净,这些都是去掉我相最好的方法。大家每个人都在去我相,不说别的,每天一顿饭,就是去我相。每天一顿饭,那就是克服我相的最大的定力,你有多大的修行也不是吃一顿饭,是不是?不摸钱,那也是去我相最好的方法。要把“我”字、各种贪欲心全部去掉,因为贪欲之后,我相就是坚固,所以我们就舍这些贪欲。 大家在克服事相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地明白,一切成就来源于众生,还于众生。我们今天的成就,今天能够得到这个机会修行,那都是众生给我们的,并不是我有什么能力。这样的话,我们的轻视心就会克服掉。 另外,这个轻视心是最可恨的,若瞧不起人,那你这心里就是黑暗。你不知道,恭敬人是不好学的。那是文化大革命刚过,我就想恭敬人,不愿意与人有冲突。我那天在那看书,也不知道怎么看的,就有要恭敬人的概念。事实上那时候的人都是勾心斗角,文化大革命以后,人的脾气不知道怎么那么大,在屋挺好,一出外面就想打仗。一遇到打仗的事情,大家就热闹了,就像正常地看戏一样。这让我生起一种什么心?让这个世界上不要有斗争,从我做起,应该恭敬所有的人,于是我就这么做。 刚一做,让人骂一顿,把我骂得伤心了,那心一下就失落了。那时候天天在痛苦,就想恭敬,甚至我都想恭敬一个小孩,但那时不懂佛法。我就想恭敬所有的人,把这个正气扶起来,但是没扶起来。后来自己也没有去做了,但是那种心情特别的难受,痛苦了多少年,还是找不着自己。 后来学佛了,渐渐地明白了,这才把那个心解放出来。明白什么呢?就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父母,未来诸佛。你这么去恭敬所有的人,心里才没有痛苦。你要是不这样的话,你永远是痛苦的。你何必去找痛苦?放着快乐干吗不做呢?你恭敬所有的人,你说你低了?那还能低?而且你把这个幸福、这个自在、这种清净拿回来了,那才是真正的财富。 所以说,这个“轻”字就是痛苦的根源,我们一定要去掉这个痛苦。 大家行持的时候,具体的做法我不说大家也明白,永远要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越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时候,他越尊重你,尊重到什么程度呢?你要命给命,要啥给啥,完全是一种布施心。所以说,能布施者才是真正的无人相、无我相。 前几天看了本书,一提那个还生气,这本书说:“布施和持戒是得人天福报,不能出三界。”过去佛在世的时候,那些出家人、阿罗汉就是严格持戒,进行布施,舍身护戒,既持戒又布施——有布施才能持戒,没有布施你持不了戒。因为他不断地舍掉自己的生命,或是自己的一切去持戒,很快就证果了。所以说,这种说法完全是一种胡说乱说。 我们大家平时就要养成这种习惯,要帮助人,而且要主动去帮助人,别等人上前。说“你求我,我一定帮你”,那叫什么帮助?那你就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了,你只要发现问题……他鞋埋汰你就刷一刷,那就是我的鞋,他鞋就是我的鞋,他脚就是我的脚,他没吃饭等于我没吃饭,他吃饱了也等于我吃饱了,他快乐就是我快乐,他痛苦也是我痛苦……我们和众生永远是一条根,不光有情众生是一条根,无情众生也是一条根,任何大地,一草一木都是一条根。 【解】佛尝言四种不可忽:一者火虽小不可忽。二者龙虽小不可忽。三者王子虽小不可忽。四者沙门虽小不可忽。今有轻未学者,未知其不可忽故也。 要恭敬一切众生,不要有轻视心。当看到别人的不足,产生轻视心,要一切都是由我内心的不平造成的。而且呢,用实际行动去做,哪怕替他刷双鞋呀,捶捶腿呀,或是帮他打扫打扫屋里呀。我们都发这个心,这样的话,这毛病就解决了,就不会产生轻视。有轻视心就有未学,有未学就存在轻视。如果永远是“人人是我师”,他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说,“沙门虽小不可忽。今有轻未学者,未知其不可忽故也。”他不知道这个,是不可以忽视的。忽视未学之人,那绝对是没有开悟的。他不知道,他的开悟行为来源于他的愿力和行持,没有那些众生,他上哪有开悟和修行?没有众生,你哪有这个因缘,是不是? 你要是不发心,你也不会开悟。因为你那是自私,我就想成就我。那你就自己成就吧!开悟是悟一切众生皆是我的心,悟的是这个。如果你说我不管他,那你与悟正好背道而驰,所以你永远也不会开悟的。只有发心要度众生的人,一切为了众生,将来为众生,永远为众生,你这才有开悟的因缘。你的开悟因缘是众生给你的,让你开悟再度众生。它俩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你如果明白这个,你那种轻视心就不存在了。生你养你的是众生,成就你的还是众生,所以你往哪轻视?没有轻视。今天主要讲这一段,如果再讲恐怕时间不能够用。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我们这个轻视心有时候就不断地升起,为什么不断地升起?因为我们老发脾气,你有脾气就有轻视心了。说:“这人太可恶了,这人咋这样呢?”有时候我也生气,因为他真不听话,虽然嘴上说你不听话,但心里并不敢轻视。你看我说是说,但心里没有那种概念,只是说这个问题不对,而不是说我轻视你这个人。因为啥呢?今天我说你,你明天可能比我还先成就,你可能来救我。我为什么能说出来?是你给我个教化因缘,你帮我成就我那个菩提心,是不是?人各有各的长处,应该这么看。 我们千万不要发脾气,人要柔和,说话要和气和声,柔和就是不轻视未学。有时候我们说话太冲,这都是毛病。说话一定要柔和,这反复强调,柔和不是表示你低下,而是表示你的清净和尊贵。 在历史上,凡是有轻视心的没有不失败的,有句话怎么说的?轻敌。不是打不过他,是由于轻敌故。好像是这么说的。为什么被打败了,不是我没有力量,是由于太轻视的关系。这就是教训,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打败仗,你想不打败仗就不要有轻视心。通过反复说“不要有轻视心”,让大家能够清楚地认识它。 另外,我们也不承认未学的问题。因为人人都有佛性,是我们的前生父母、未来诸佛,你看,就是一个小虫子,它也有智慧。如果我们承认有个未学的问题,我们已经堕落众生相里了。没有谁可轻视的,虽然他对佛法有的不明白——那只是暂时不明白。而他现在已经学了,不等于以后不明白。等以后明白了,他又有其它的长处,一旦他的行力起来,有时候速度还超过我们,是不是?所以说,不能眼前论高低。 另外,刚才我讲的那个实相。凡所有的众生都是通过各种的方式来度我们,因为你需要。他为什么表现了一种笨的行为?有时候表现了一种不聪明的行为,或是叫你生气的行为,什么原因?是你的需要,你需要在这里觉悟,所以他才表现,你要是不需要,他不表现。并不是他愚蠢,也不是他笨,也不是他不听话,是谁?是你自己,你自己在不听话,你自己在做愚痴的事情,只不过通过他来警告你:你就是这个模样。因为对方就是一个镜子。 就像人照镜子似的,有人就要照镜子,镜子里也有个人像。我们就是这样,为什么要轻视人呢?就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照过镜子,从来不认识对方就是自己。像照镜子似的,我们照镜子时就知道,对面镜子里的那是我,这是我照了镜子。因为有了我相,就有了对方的相;对方的相是因为有我相而产生的,是不是? 我们这个镜子非常广大,而且还变化无常。因为这个镜子是直接地反映了我们面貌的像,但是它反映不了我们的心里的相。我们心里的贪嗔痴,这个结构反映不出来。是不是真不反映呢?实际上早就反映出来了,是我们不认识。一切外面的事情,你这种轻视心,都是你心里的贪嗔痴的结果,并不是那个人的贪嗔痴。说“他有贪嗔痴,他有嗔恨心”,那不是他的事,实际上那是我们内心的结构,我们内心的东西。平常的镜子只能照我们表面;真正的东西得通过看其他人反映出的相,那个就是我们心里的结构,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我们心里的污垢不断地放大变化出来的。 所以说,你看到好的、坏的,你就知道自己心里是什么模样,有什么东西,你不用再去找,你说多自在?所以大家要记住这个方法,记住了以后,我们慢慢地、经常这样观察问题,最后无明就降低了。它不起心动念,无明就要轻。另外由于我们这样地思惟,坚固的妄想就会很快地破裂。妄想,只要你明了,它就得破,不破不行。一念明了,一念觉,无明当时就破。这句话就是说,一灯能除千年暗。有一灯亮了,不管多少年的暗,都要除掉,也不管你这古洞黑了一百年或是黑了一万年,只要有一灯亮了,这个古洞都得亮。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常常思惟,思惟久了,一念间,我们这个灯泡亮了,你这个古洞就被照破了。一照破就成就了,还有啥?就这么点事。 好,今天就讲到这。 现在接下来讲“心行平等难”,宣化上人讲: 【释】心要行慈悲平等,这也是不容易的,但还是要去做。 这个平等去对待人,有几种平等。第一种就是世间的平等。 世间的平等,就是你有我也有;你有吃的,我也有吃的。人与人之间的这个平等,主要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平等。还有一种就是在精神上的平等。人与人之间在物质上能平等地去供养,这也是非常难的。比如说有穷人和富人,有贵人和贱人,我们跟一个比较有钱的人结交,和一个穷人、要饭的结交,如果你心里能平等地看待,这个也是比较难。别看是世间的平等,这也不容易。 你跟有钱人结交,他很有势力,你可以拿一百块钱给他送礼,他不还你,你觉得将来会有回报,就感到心满意足,感觉是很光荣的事情。如果你拿这一百块钱给个要饭的,心里就不平了,“太多了,给个十块八块就行了,干吗给一百块呢。”你觉得这钱给出去就没有希望了,完全不是一种结交的心理,而是我在给你,我在布施你,我在帮助你。他是这种心理状态。你给个富人,你好像是一种荣誉,人家瞧得起你。就是同样给钱,心里想的也不一样。所以说,在物质上是平等的,在精神上实际不见得是平等的,世间就是这样。 有的是在精神上平等了,有的人说:“你我都是一样,都是人,没什么区别,我应该尊重你。”虽然理上是这么讲,但物质上的分配却不这样了,就有所差别。所以说,世间的平等法总是存在着一些互相矛盾的东西,虽然想平等,但也非常难,世间的平等非常难,这些矛盾总是有的,很难圆满。从物质上去衡量问题,物质满足了,精神上又不能满足;等到精神得到满足,又带来了物质上的困难。精神影响了物质,物质同时又影响了精神,互相穿插着。虽然我们不断地要求圆满、要求平等,但只是在努力之中,没有个结果,很难有个结果。所以这种世间的平等很难,不平等的事情就太多了,而且你就是想做到平等,在世间上也很难做到。 第二个,出世间的平等。什么叫出世间?超出世间法,不在物质上,也不在精神上,在于什么呢?谁能说说? 弟子:在于心。 哪个心?这个心?什么是心。 出世间的平等在于什么呢?我们要求真正的平等,佛法的真正平等在于实相中,出世间真正的平等在于实相,只有实相才能达到真正地平等。心行平等,我们想真正地平等,就得真正地理解实相,只有真正地理解了实相,我们的心才能永远地平等,这个很重要。为什么说只有知道实相,我们才能心行平等?谁能答一答这个问题?你说一说。 弟子:实相就是一切作为都是大公无私的。 怎么大公无私?世间也讲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本身就在有相之中,虽然是善法,还是在有相之中,没超出这个世间。 弟子:应该是先去掉贪嗔痴,完了去掉无明,然后把一切都看成自己。 他有两句话说得对,一切都看成自己,去掉贪嗔痴。去掉贪嗔痴就能达到平等,有了贪嗔痴,你永远不会平等。一切都看成自己,只走了一步。还有谁能更具体地把这问题再进一步说明? 弟子:我认为实相可能是觉而不迷吧! 你是从这个实相上解释的,我问的是怎么用具体的几句话把它概括。你说一说。 弟子:实相是最圆满的,它没有分别。 我替大家答一答。也就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什么叫无四相?无四相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无四相。如果你在无四相之中,常记住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的心必然平等,你不用去做作,说:“咱俩挺好,我有馒头,掰给你一半,我这个全部布施你……”都用不着这种想法,你用不着去想,你就常常地思惟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且你所有的作为都很自然地去做了,它就符合这个。这样去思惟以后,我们的心里慢慢就能平等。 如果像刚才有人答的“一切都是自己”,但你还有个自己,自己还存在呢,这也不行,你还不能平等。有“我”就不能平等,有了“众生”也不能平等,只要有一丝一毫的相,它都不能绝对的平等。只有进入实相,才能圆满地平等。要是具体地做,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怎么会平等呢?这就是佛法的关键。就是因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它就平等。你说平等从哪儿来的?它没有个来因,也没有去处。做任何事情既没有一个要求回报的问题,也没有任何相的问题;它也没有布施,它本身就没有个所施和被布施的人,而且能布施的也没有,一切都没有,像虚空一样,什么境界都没有,你说多自在啊?也不要求“我”的存在,也不要求对方的存在,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才是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平等。我们并不是说证到那境界以后才去行,而是我们平时的思惟就要天天进入这里去,对一个小众生、一个虫子,我们要平等对待,至于它听得懂、听不懂你的话,无所谓。你对它没有任何要求,是以一种平等心去对待,因为它就是你法身的一部分;而你的法身又是无相的,又不存在着“我”字。 听起来好像是挺别扭,但它是绝对的真理,是不生不灭的,永远存在的真理。而我们认为很顺理成章的东西,都是比喻而成就的,所以它永远是被毁坏的,今天生了,明天就被灭掉了,永远不真实。我们修行就要往实相去修,一旦证到这里面,我们就自在了,一切自在! 这个比较大了一点儿。但是我们想讲法也好,我们想做事情也好,就是往究竟做,虽然我们没修到那地方,但也要往那做。我们虽然出家很晚,甚至是刚开始学习,但是有一条你不要忘了,你也不知道你修行了多少劫,是不是?这已经修了多少劫了,无量劫就开始修行了,所以我们应该有信心。 我们现在应该具备一切要往大乘修行的这种决心,绝不去修二乘佛法。你跟我讲别的,我不谈。什么世间好了坏了,你跟我谈也没有用,我不讲那个,我就讲这一条,我就这一个原则,没有第二个原则,你讲什么我也是这个原则。吃米饭我也是这个原则,上厕所我也是这个原则,人和人交往,我还是这个原则,就这一个原则。你总行这个原则,最后行来行去,心里就平等了,没有挂碍,而且对方也在慢慢地变化。 你这是真正的帮助别人,不光帮助一个人,而且帮助遍虚空所有的人。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那多自在啊?是不是?而且自己也没有任何求回报的想法,想什么回报给我,什么我帮助你了,你明天得帮助我……没有这个概念,因为他没有“我”,你往哪儿帮助?你帮我啥?哪是我的?就是一个四大组合而已,地火水风,你帮我有啥用?再说你能帮我吗?我也帮不了你,你也帮不了我,本来就没有人相、没有我相,是不是?我也没有帮你,你也没有帮我。但是我又努力去做这件事情。这所谓的努力做,只是一种随缘去做,而没有任何相貌。就因为没有任何相貌,我才能真正地去做这件事情。这玩意可怪了,秘密就在这块。越是没相,他越是能平等;越是没相,他越能去做那些事情。 你看看,咱们现在做的事情就别扭了,“今天我打扫厕所,明天该你了,你老不打扫厕所,全是我打扫的。”做点事情都是有相的,所以做一件两件、三件五件,心里就不平等了。就是一件事情,这心里也是不自在的,那都不行的。如果我们越是没有相貌,越能发心,越是自在。没有相貌,我们想像的是什么事情都不做了,不是,越是没有相貌,什么事情他都去做。 你看虚空,有粉笔在的时候,虚空在粉笔的周围。如果粉笔拿走了,离开的时候,虚空又填满这一部分。虚空从来没有说“因为你占这块了,以后我就不来了”,或有什么想法。没有!只要你离开了,我就到;你走哪,我就跟到哪;你若这么横着,我虚空就可以变成这样,可以这么充满。我这个虚空永远允许你放任何东西,允许你随意使用,你怎么使用,我都满足你。你想怎么办,你就是躺着睡着我都允许,你倒着也行,你活着我也允许,你死了我也允许,你吐痰也允许,你称赞如来,我还照样满你愿。这才能真正的平等、一切平等,而且一切都能随缘。 这种心就是一种无缘大慈,因为无缘就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缘,它就会生起一种大慈悲心。这个慈悲不是我们说的那个“慈悲”,不是我们想像的“慈悲”,不用脑子去思惟,但是充满了你思惟所达不到的地方,离开你的思惟,却充满了所有的思惟。你所有的思惟都化成慈悲,没有别的,就是那种慈悲。 这种慈悲是一种清净自在,没有思惟了,但是无所不思、无所不能。就是这种大慈悲,你说多自在!对一切众生,有情无情,它都能够真正地去满他的一切愿。就像佛说的,你要头给头,要眼睛给眼睛,要什么给什么,因为啥呢?他无眼耳鼻舌身,要啥给啥,只是满你的愿,满你的想法。但是在他来讲,不增不减,他也没少个什么东西。 就像虚空似的,这粉笔立着也可以,横着也行,你拿走了还照样是那样,虚空没有关系,它有啥?你什么时候看它减过,什么时候看它增加过?那种慈悲心同样也没有增减。而且不光是心里慈悲,它那个实相就这样,不是从感觉上去说,也不是想像地说,它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就这么自在。我们如果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能慈悲。 所以说,慈悲的人他必然要悟到实相。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大慈悲,但我们可以小慈悲,慈悲来慈悲去,最后就慈悲到哪儿去了?慈悲到实相上去了。因为有实相才有大慈悲,我们现在行慈悲,就会进入实相,所以我们要行慈悲,平时爱护众生、放生、帮助人、舍掉我……那目的不是叫你受苦,也不是叫你受累,是让你进入实相,而不是让你着相。 有人说:“我本来谁都没想,最后师父告诉我,看到众生还要救护,你说我何苦来着?这不是多一事吗?”不是,因为这个慈悲能叫你进入实相。因为什么呢?慈悲即是如来,慈悲就是佛,佛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慈悲。所以说,真正的平等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平等。所以我们要往这方面努力。 所以“心行平等难”哪,我们现在的平等就难了。虽然难,我们也得做下去。我们要努力做善事,但又不住在善相上;我们帮助任何人,但是一个人我也没帮助。有的人说:“一个人都没帮助,那我干脆就不管了,不管得了。”那个可不行,你说不管,那是自私。你去做了,虽然你还有相,但是终归在往慈悲那条道路上走,终有一天会到家的;要是不帮,你是离那个家背道而驰的。 “心行平等难”,我们为什么不平等?就因为不理解实相。你要是理解了实相,你说你还有什么难的?要命给命,要身体给身体,要啥给啥,而且见事情我就去做,就努力抢着去做,从来没有自己的想法,什么“我帮助你了;我今天唱钟偈了,你没唱……”没有那想法。我给谁唱?给我唱?但我是谁?你就是我呗!我为什么能唱?是你给我的机会。要是没人听,我给谁唱去?是不是?就是这么回事。我们要离一切相,努力做一切善。 大家要想心行平等,你就别要求别人,先要求你自己平等,要求自己去离相,永远不看别人的过失,永远不要求别人,那才行。就这样行来行去,等到你行久了,这个慈悲就起来了。等你证到实相时,那就自在了。究竟怎么自在?那就是不可言说的,你每天都在甘露之中,哪来的烦恼?那成天都是一种清净愉快,永远是那样,那种法喜不是人间所能尝到的,就是天下最好的东西都换不来,没有一样东西能叫你生起这种欢喜。这种欢喜是无价之宝,这种甘露只有佛菩萨行大慈悲心才会有。所以我们得争取,不能让它跑了。 心行平等就要对任何人,无论老的少的都要平等去看;农村的、城市的都一样;男的女的,都要行平等。但是对女的还要“恨”起来,你不恨她还不行,你不恨她就不平等,你恨她的相不等于恨她那个人,是不是?你不能“他做错了我也平等”,还说:“哎呀,你做得挺好。”没有那事,我只是针对你的事情,因为你是一种愚痴的行为、贪嗔痴的行为,我得知道这个问题,但是我不是恨你这个人。 而且我是去帮助你、理解你,知道你是一个愚痴,最后帮你把问题解决了,这个还是应该做的。不是说不解决问题就是平等、就是无相了,解决问题也同样是无相的。因为无相才能解决问题,你看他和你解决问题、讨论问题,他那个心里没有什么想法,他说出的话让你感觉心里非常的舒服,因为他不带有任何的观点,没有任何强制的部分,只讲出了一些真理,所以你的心肯定会被调和过来。 所以说,我们要心行平等,虽然难行,我们也要去做。这里面的例子就太多了,你们还只是师兄弟之间互相要行平等,接触的居士还少一点,像我接触的居士多,什么样的人都有。好的也有,有点权势的也有,社会上的也有,你对谁都要有一个平等心,老的少的都要有个平等心,这样的话,众生就欢喜。 他说:“这个师父慈悲,跟他唠嗑没有不平。”而且那老人都愿意和你唠几句,都说几句。有的人把自己家庭事也跟你说,她孩子怎么怎么地了,她丈夫怎么怎么地了,她愿意和你叨咕几句。你就成了纳收这种语言的一个箱子,什么都往里装。但是你装的是什么?装的是那种平等心,好像装的是那些语言,但到你那里全化为平等。他诉说的一切事情都是你的需要,他帮助你早成道业,叫你生起真正的慈悲心。所以说,这是个好事情。 我们平时就要加小心,什么事情千万不要去计较,不要搞斗争,一切都放下,永远去当个吃亏人。吃亏了,你还应该感谢别人。特别是物质上的东西,一定要和大家平等。不是说因为有了实相平等,物质上就不在乎。越是你心里平等,在物质上就更平等。 咱举个例子,我说我自己。咱们吃饭的时候,原先没有什么要求,吃水果的时候,分到钵里,我都是等到最后一个人分到了再吃。原先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我没有要求大家,现在我也没要求大家,自从大家看到我不吃,奇怪了,大家也不吃。 我就等最后的人分到以后,我才去吃。为什么分给我了,也不去吃呢?因为我有个愿力——吃不吃这是一方面,关键是我有愿力。我有个什么愿力呢?就是有一个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这个愿力我要随时实现,如果有一人吃不到这个水果,就等于我还有私心。“要是有一个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这句话就成为一句空话。连吃个东西都做不到,怎么能有那个愿力呢?是不是?那个愿力都是假的。所以你平时就得做。 咱们做的效果在外界反映非常好,他说:“这寺院太慈悲了,你看,吃东西也这么平等。”他说这么平等。也是,像这个物质,虽然每个人都可能发到,但是我先吃一口,你在那瞅着,你那个心是不平的,是不是?等发到你那块的时候,我已经吃了很多了。我都吃了很多了,你还一口没吃着,你心里怎么能平等?是不是? 就算你心里不在乎,但是那个胃口、那个眼睛,眼耳鼻舌身意不让,“哎,这什么味道?”就起心动念了,是不是?而且等我吃完了的时候,你还没吃完,我还得等你,你还得急急忙忙地吃,吃得不香,而且着急,甚至一看师父吃完了,“得了,我不吃了。”这一天就一顿饭,还没吃好,怎么能行?所以咱就:你也有、我也有,我等你一起吃,咱们一起吃。要放下的时候咱们一起放,吃的时候再一起吃。 这并不是一种故意做作,主要是为了达到这种平等心,也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福不能同享的人,在有难的时候他不会同当。有福,在你不困难的时候、没要你命的时候,也没让你付出什么东西,你都不能与人去共同享受,在困难的时候你能和人去共同承担吗?你早就跑了,是不是?这个也比较难,我们大家都要学。平等,光嘴说不行,事事都要平等做起来。 我常给大家讲,那是刚从五台山行脚回来,上本溪的时候。那天挺冷的,苏居士准备回盖县茅蓬,上火车站,我戴了个观音斗,就是秦皇岛居士做的那个观音斗。性空师没戴,这些送的居士也没戴帽子,惟独我一个人戴了帽子。本溪冬天冷,而且我们得走到车站,那么老远一段路。我戴了帽子,我耳朵自然不冻,他们耳朵冻,但就这一个帽子。如果给大家都戴,这不可能;给别人戴,他也不戴。居士就说了:“师父你戴,有一个人戴着总比不戴强。” 虽然人家这么说,但是我不能那样做,因为你的痛苦我不能分享,我还会心里痛苦,干脆我也“享受享受”你们挨冻的那种痛苦。我就把帽子摘了,和他们一起去受冻。好像是一种愚痴的行为,说:“你看看,解决一个是一个呗,干吗那么执著呢?”我宁可这么愚痴,和你们同甘共苦,因为那也是一种享受。大家都没有吱声,但是我能感觉出来,他们对这种做法还是挺认可的。 就是说,我们在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和大家同甘苦。同甘知道了,我们共同地去享受这个,你得到甜,我也得到甜,共同去享受。但是同苦,你也得做到,你苦我也得苦,你不用我也不用。你得去做呀! 同苦还包括另一种。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沙弥和一个大戒师掉到海里了,掉到海里的时候,那个沙弥抱着一个木板,这个长老没有木板。长老就说了:“佛说了,一切沙弥要供养长老。”沙弥就这么样想:我应该供养长老。他就把这个木板推给长老。因为谁抓住木板,谁在大海里就等于有了生命一样。他没有犹豫,他说“佛怎么说,我就怎么去做”。在痛苦的面前,他能够舍去自己,愿意自己来承担这种痛苦。 最后,他在海里就慢慢地沉到底下去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一看,让一条龙给驮到岸上去了。龙说:“你这种精神太可贵了,超出了一般人,真是佛的弟子,我就皈依你。”后来龙就皈依他了。那龙在海里,你的一言一行,它看得明明白白的。我们觉得是在生死中挣扎,实际上你在经受考验。在生死面前经过考验以后,这才能够真正地知道同苦,同甘苦,而且还要把一切苦留给自己。我们就得学这种人,千万别自私,一个自私的人永远是痛苦的。 你就记住了,不管在什么时间,只要做了一件自私的事情,就会永远埋在你的心里,永远是痛苦的。你就是多吃了一口饭,超过别人,也会在你心里得一块病,也是一种痛苦。是不是?有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东西如果我比你们多吃了,你们要是没吃着,我要是先吃了,我会生起一种痛苦。我甚至想抠喉咙,把这个东西吐出来,我不愿意有这种不平等。哪怕是一粒米,也得把它煮了,我们大家都喝水,我也心甘情愿。 人得有一个真正的同甘共苦的这种心,有这种心的人,我跟你说,将来久了肯定要进入实相。我们为什么不能进入实相、不能开悟、不能成道?就是因为我们的慈悲心不到位,平时行慈悲不到位。所以佛说的要进行布施、要舍,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那个物质的问题,而是通过这种物质的舍去进行修行,物质代表了我们贪欲的一部分,因为你不断地舍去,最后就换来了慈悲。换来慈悲,慢慢就往“家”走了。但说是这么说,行的时候就难——难也得行。你也不要着急,说“那个众生需要”。不是众生需要,谁需要?是你需要!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原先在山上闭关。那天看到一个虫子,嘴挺长,能有这么长,还挺硬的,像针鼻那么粗,比那还粗一点。我起先没注意,一看这虫子挺老实的,在地下像走不动似的,就赶紧捡起来放在手掌里。我正观察着,还挺欢喜的时候,它那个嘴突然就伸出来了,照我那肉“咣”就咬了一口,就使劲往肉里扎。当时我就一种自然反应:“哎呀……”就把它抖搂掉了,没让它扎。当把它抖搂掉的时候,就生起一种痛苦心,“哎,我怎么这样?人家众生要吃你的肉、喝你的血的时候,你怎么不能布施呢?平时说得挺好,要对众生同甘共苦,要什么给什么,人家众生这会儿正好要什么,你怎么没给呢?”把我气得。 没办法,当时把那虫子捡起来,我说:“给你。”哎,它还不要了。我就更难受了,这哪行?这怎么办?因为这犯了妄语,说是说,但自觉要做的时候,它又不起作用了。我就拿针把那个肉挑了个口子,把血挤出来,我寻思:它不是要喝血吗……不管怎么放,它连理都不理你,你就是扎破了,给它血,它也不搭理你,机会失去了。 再一看虫子的那个嘴是什么样?那个嘴没有尖,你说上不上当?原先寻思它有很锋利的一个尖,以为它很锋利地往下扎,最后发现连尖都没有。你说这个亏吃得多大?就算有尖,扎进去又能怎么地?何况还没有尖,这人就是这么愚痴。众生之所以要扎你,无非是根据你的愿力来成就你,就像佛菩萨来成就你,你没经受住考验,就算完事了,过去了。以后再扎,用血补也不好使,你给它都不要,嫌埋汰。因为你那个心不真实,你用分别心来进行布施,是不是?那一念,在你没有想法的时候,那一念是无相的,但是你没有真正地做到。 所以我永远地记住这个事情,记住这个教训,永远是一种痛苦。虽然是教训,但是这种痛苦是永远灭不掉的。 所以说,我们平时说能布施,那还是假的,没有真正布施。就连个小虫子扎你那么一下,你都不割舍,何况说将来要耳朵给耳朵,要鼻子给鼻子,要命给命,那可能吗?我们是做不到的。所以说,我们那是一种愚痴的行为。我们要想做到,平时就得努力,你不努力,永远不会做到。小虫子扎你都做不到,在大的面前你能舍去吗?是不是? 释迦牟尼佛,人家看到老虎要饿死,马上就开始布施。要换做我们,就是做动员都不好使,可能要两人绑着你,把你绑到跟前了,你都得说:“你先放了我,我先修完道,我再度它。”最后急眼就骂人了,什么也不干了,是不是?我们差得太远了。 我们为什么不得道?一点都不怨别人,就是我们放不下自己。别说其它的,就是打扫个厕所还有怨言呢,心里还不平呢,“我今天扫地,他没扫”,或者“我干了点活,他没干”,那都不行。还有的人就那么想:“你干你的,那是你的事,我睡我的觉,我才不管那事呢。”那就更完了。我们千万不要那样去做,一定要平时行平等。行平等,首先就要舍掉自己,你在舍掉自己的时候才有个平等心,心行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好,这个“心行平等难”就讲到这地方。 下面接着讲下一个,“不说是非难”。 【解】泯是非,则一切诸法,无非佛法。 “泯是非”,就是不起是非的意思,“则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泯是非,心里不起是和非的概念,也就是不起好和坏的概念,不起这一切念,没有这个是非概念。什么他好了、他对了,特别是说一些没有用的废话,宁可把这些话烂在肚里也不讲。 如果你能够不起这种念,“一切诸法”,“一切”就是所有的,“诸”就是各种,什么是“法”?万事万物都是法,桌椅板凳、苍蝇蚊子,这都是法;干这个、干那个,那都是法。如果一切是非皆泯,不说是和非的事情。这样的话,我们能够不起心动念——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不起心动念,但最起码我得把是非搁心里,我不去说,而且心里不挂碍这些事情,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虚妄的东西。 你能够在一切诸法上不起分别心,不起是非心,那就是“无非佛法”。也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为什么我们不见佛法?就因为我们有是非心,所以一切法都变成非法。什么是非法?因为我们有分别心,有是非之心,所以有法也会变成非法。如果没有是非,一切法就变成佛法。为什么一切法都会变成佛法?大家说一说。 弟子:一切佛法是住善的。 一切佛法住善。还有谁能讲一讲? 弟子:因为诸法空相,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 对,这才说到点子上了。 泯是非,没有是和非的事,一切诸法,就是一切有为法,怎么办?变成空相。空空是大道,空所空尽,把空字也去掉了,那剩下的就是佛法,这才叫真善。我们说的还是在世间善上说的,虽然也对,但还在世间善上。有人这就答了,什么是佛法?诸法空相,那才是佛法。刚才讲了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就是佛法,那实相就是佛法。离开这个,没有第二个佛法。 泯是非,什么是是非?一切都是空相。咱还达不到空相这个目的,但是要往这方面努力。比如外面有人说他人是非了,不传不讲,我宁可烂在肚里,隐恶扬善。表面是不讲这个事情,实际上你心里已经起了空相。你觉得:“这个事虽然压住了,但我也没空啊?”但是你不知道,它已经在空了。因为你能压住的东西,它肯定是空的。若不空,你能压住吗?如果有个东西在顶着你,它不得冒出去吗?因为你没有说出去,所以已经起了空相。 虽然你觉得它很难压,实际上已经压住了。所谓的能压,无非就是把它化去了,没有这个东西了,已经被你破掉了。它是一种空,但这个空不是断灭的空。你如果把它压住了,你的德行和福报因缘全部在增加。这面空了,那面增加了,在实相上增加了,所以也叫非空。 所以说,空是大道,一切诸法的幻境都会破灭的。 如果你说是非,表面上,“这也没啥,和佛法离着远呢。你看,他那个事我说两句,心里挺痛快;或是我讲一讲这个事如何如何,大家还能乐一乐。最起码呢,能体现我的存在……”但是你说完了,恐惧心就生起来了,是什么使恐惧生起来了?因为那里放了一把刀。 佛法就是诸法空相。佛又有一个名字,叫空王,空王就是佛,空到顶点了。我刚才讲了,什么事情的是非你都不说,泯住了,咱就不讲。不讲,好像这个事情没讲,实际上你不知道,你已经得到了一个空的更真实的意义,那在养你的心、养你的福德因缘,所以千万不要讲是非。 但是我们的习性过重——贪嗔痴的习性,特别是那个嗔恨心,不说出来这心里不平。“这个人这么可恶,他也不像话,诵咒那样诵,弄这个声音,把我们搅和乱了。这哪行啊?等他诵完咒,我怎么也得跟他说一说,这影响大家。”这个心里也就不平了。诵完咒了,“你不对啊,下回注意。”虽然也是一种帮助,但是我们心里也起了不平,没有空。并不是他诵得不好,像昨天说的,不是鸽子在闹,是我们心里有个不平的东西在那搁着呢。就算没有他,也会有第二个人在那搁着,不赖他也得赖他。 我跟你说,因为你心里有个不平的东西,那疙瘩在那块搁着呢,所以听他那个声音就变动静了。并不是他的声音变动静了,是你的耳朵听到后变动静了,听什么东西都两样,因为你那里面有个不平在那块晃悠呢。你如果是心平的时候:“他诵咒诵得还可以,人家出家这么多年了,什么也不要求,这么精进,还磕大头。”他光往那上面解释了。如果你心里不平,“你真是的,诵咒老抢,你抢这句话干吗呀?”他心里就不平了。 我们泯是非是观察自己,不观察外相,因为一切的事情、是非是自己心里起来的,和外界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老认为外面是个助缘或是有关系,那绝对是一种错误的概念。说:“我心里是有那东西,但如果没有外缘,它就不起来啊。”实际上,你不知道,外缘也是你。你心里那东西是你,外缘就不是你了?外缘就是别人了?那不是正确的说法。因为你还没有空掉,你光空掉心里的东西,对外境还没有空掉。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绝不说是非,这并不是叫你没有正义感。一切的是非、正和不正,都是因为我们有了是非而生起的。没有是非,哪来正和不正呢?所以说,我们泯是非就是在修佛法,不说他人过失就是修佛法,在难忍的情况下能忍就是修佛法。 再一个就要隐恶扬善,谁的过失,过去就拉倒了,完事了,不再讲了。再讲一遍,如果你把别人的心引动了,也是把你自己的心坏了。“这不对啊,我把他心动了,但我没动啊。”他没动之前你已经先动了,你先坏了,他才动。外面动就是你的心在动,因为外面的心、别人的心就是你的法身。你觉得:“我总算把他给搞坏了,叫他起烦恼了,我的心里乐了。”你乐谁?那是把你的法身搞坏了。就像有人把自己的肉割下来了,“哎呀,你看,我把你的肉割下来了。”他以为是把别人的肉割下来了,实际上他不知道,这块肉是他自己的,他还认为是别人的。 就像一个老修行似的,在那打坐,后来看到一个孝子背着他母亲过来了。孝子来跟他见面说话。他寻思:“啊,我在这打坐打得好好的,快入定了,你到这来找我算账,你这肯定是魔!”拿起斧子就给孝子一斧子。他把孝子给砍了,觉得入定还挺好,“这下我把魔给驱退了”。等从境界中出来一看,大斧子在自己腿上挂着呢,这才明白:外面背着母亲的那个孝子就是他自己。等到明白事实的时候,那大斧子在腿里镶着呢,你说你跟谁说去?他在那还挺高兴,“你看,我可把他砍了,我把魔给驱除出去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你伤着谁了?谁都没伤着,就是把自己伤着了。 我跟你说,我们天天干这种傻事。你觉得伤着谁了,还挺解恨的,“这下我可把他说了。”实际上,你都是把自己伤了。我们就是不懂得诸法空相,认为外面还有个“有”。说“我们看到了”,看到也是空的,那是你的业报。我们要是常这么思惟,就不会起心动念了。没有意义,它有啥意义?就算你起心动念,它也是假的,是不是?你不起心动念,它也是那样;你起心动念,它也没增加,只不过是被自己骗了一场,自己把自己伤了而已。你伤了,那是白受伤啊,最后留下的永远是一种痛苦。你伤了腿难道就不疼啊?你不得养啊!后悔啊!这些东西都是谁来承受?都是你自己来承受,还有谁承受?是不是?你能换个人替你承受?没有那回事,都得自己承受。 人就愚昧在这块,老以为“我能把别人伤了”,或是“我能把别人说了”,或者“我教育着他,我如何如何的……”你是永远做不到的。可以这么说,你是永远做不到的。为什么你永远做不到?因为是诸法空相。你怎么往虚空吐唾沫,那唾沫最后还得下来;你往天空扔石头,石头还得下来;你扔了刀,刀也还得下来。最后都是自己伤自己,你扔得越高,伤得越重。所以你永远也做不到。 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你何苦找这麻烦,是不是?为什么偏要等伤着自己才后悔呢,到后悔时,什么都晚了。有的人这一辈子都不明白这个理,所以说,不说是非难。要想不说是非,首先就得明白这个理;明白这个理了,你才能永远地不讲是非。叫你讲,你也不讲了。说:“这人太坏了,大家骂他两句得了,说他几句。”“骂他干吗呀?说他几句干吗呀?说他那些也是说我自己,骂他也等于骂我自己,我才不骂呢。”你不骂不等于不解决问题,而且一切幻境都要破灭的。 上回讲到“不说是非难”,讲了一半。 “不说是非”,“是”就是对,“非”就是不对的意思。不说对和不对,这个非常难。为什么说“不说是非难”呢?有时候,是非搁在一起就令人起心动念,令人不能一心奔道,而且斗争心起,或是贪欲生起,最后导致了愚蠢。 有人就会挑唆是非,说三道四,跟这人说的是这个话,跟那人说的是那个话,造成了斗争。只要造成了斗争,这句话就是是非。造成斗争就是是非,这是是非最大的一个过失。而且我们往往不能息事,非要把事情扩得越大越好,以满足自己的心愿。所以说,这个是非是一切斗争的根源之一。 第二个,它会引起贪欲。本来这个人修道很认真,平时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他没事就老叨咕:“这饺子好,真好吃。”人家没动心。说:“饺子最好搁上酸菜馅。”或是说吃什么馅饼更好,把那个饺子烙成馅饼,没有糊的,这就更好……老是让你起心动念,所以叫是非。 再有一种是非,就是让人愚痴。本来是正的佛法,他硬说是邪的。比如说,你说:“出家人应该不摸钱。”他说:“哎呀,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你现在何必这么执著?佛要是在世都会改过来的。现在佛不在世了,我们应该这么做就对了。你看,大家都认可。”这种愚痴之见破坏佛法,是下地狱因。 本来日中一食是佛非常清净的戒律,也是佛的本意,它能够让人速速地证道。他说:“你会导致胃病,何必吃那么多?你一天吃三顿,平均分吧。你吃一顿,反而还吃那么多,更贪!”他用这种愚蠢的想法来诽谤日中一食,就跟诽谤佛一样,最后也会下地狱。 本来是正确的东西,他非说是不正确;不正确的东西,他非说是这样。对的,他说成非;不对的,他说对。他说:一天三顿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有个好身体就完事了,有个好身体就能悟道。那世间人有那么多身体好的,也没看哪个悟道,是不是? 释迦牟尼佛日中一食,而且日食一麻一麦,最后人家悟道了,人家就是那么样苦修悟道的。现在还有一种愚痴的人说什么呢?说:“释迦牟尼佛日食一麻一麦,是无益的苦行。释迦佛行了六年以后,最后舍去了,佛才知道那是无益苦行。”你说这人多愚蠢!那是再来佛,哪个对、哪个错,佛还不清楚啊?六年的苦行,佛在哪说那是无益的苦行?而且这个说法还普遍,很多书上也是那么讲:“那是无益苦行,最后为了取中道义。”他们说的中道义就是不苦不乐。什么叫不苦不乐呢?就是“有吃有喝的,但别太享受了。”他说那叫不苦不乐。你去掉贪欲心,才叫不苦不乐呢!不再贪,彻底把贪去掉了,你才有个不苦不乐。是不是? 这种愚蠢就是是非颠倒,把对的说成不对的,把不对的说成对的,老是挑唆是非,而且这种诽谤佛法就是大的是非。小的就像长舌妇似的,非得说两句不可,觉得不说点什么,就显得自己见识少似的,老是给弄两句。那农村的妇女也是,上谁家串门了,手里拿着瓜子,趿拉个鞋,往门口一站,就在那说了:“那家怎么怎么地……”传完了上那家再说两句,把这家看的事再往那家说一说。就这种女人,专门说是非。这样的人将来都要下地狱的,下犁舌地狱。 是非还包括什么样的是非?就是大颠倒、大妄语,那都是属于是非这一类的。特别是能叫人不和,互相不信任,最后对佛法失去信心。 不说这种话特别难,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你不说点这个事情,心里觉得缺点什么东西,怎么也要张张口,也得说两句。人不说是非是很难的,但是我们修道了,一定要克服这个,不是说做不到,是你去不去做的问题。而且你不知道,不说是非是真正的好,心里特别平静、特别暖和。你如果忍住了不说,今天一句话都不讲,就是看见了什么事情,我先不说。特别是一些不正确的东西,我不能给当成正确的东西;而且正确的东西,我不能当成不正确的东西。你能够很有正见,憋住这个劲,这一天心里就特别地暖和,这一晚上也不会做噩梦。 是非是一种恶心,它会导致斗争、贪欲和愚痴,所以绝对不能说是非。而说是非的人,对于世间人来说也是最烦的,最讨厌的人。人家一看见他就像瘟虫似的,“瘟疫来了!”他要是开始说了,你不听还不行,他还有观察能力,能瞅着你脸色来行事。刚开始,他能用话把你引来,“哎呀,你吃没吃饭呀?这脸色怎么黄了,哎呀,你是不是有病了?我记得有个得癌症的人,他就这么个脸色。”给人家吓得担惊受怕的,然后再乘虚而入,他讲他的那一套,最后给弄的是:他来一趟,人家是担惊受怕一宿,好几天都缓不过来劲。确实有这种人。 我们大家一定要远离是非,因为是非绝对是障道的因缘。一个僧团如果讲是非,内部必然不和。世间上讲是非,必然有斗争。所以我们一定要远离是非,虽然是难,我们也得要远离。特别是注意每一句话的是非,一定要加小心,有时候一句话就把人给坑下去了。特别是有些问题,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一定要谨慎!一定要有事实根据,谨慎!有了想法一定要跟师父讲,不要自己去想像,“我跟你商量商量”,“跟他说一说”,这就不合适了,一旦传开就坏了。我们千万不要搞是非,这个是非在世间上都是非常痛恨的,在一个集体里头也是非常痛恨,何况在佛法里?更不允许! 谁能说一说是非最大的特点,最明显的特点?谁能说一说? 弟子:造成咱们集体力量薄弱。 讲得很对,很好。就是说能削弱你的力量,最后导致了彻底的破坏。还有谁能说一说?最大特点,刚才我已经讲过了。 弟子:挑起战争。 挑起战争。还有谁能说?最大的特点。 弟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导致僧团不合。 导致僧团不合,这也对,确实是这样。 大家都说得很正确,说是非能让正法不能久住、让僧团破坏、导致战争等等的事情。最大的特点,能让人起心动念。本来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他非给你宣扬得很大,简直和真的一样,那表情什么都具足,他非叫你注意他不可,叫你顺着他的想法去走,他非让你起心动念。他不怕事情大,也不怕撒谎,目的就是叫你起心动念。 我们大家修道就知道,只要起心动念,就是堕落。特别是起这种恶心,更是堕落的因,非让你起心动念不可。你看,说是非的人,他没有轻轻说一句就完事了的,他非要把这个事情给你说出来不可,非让你跟着他走不可,顺着他的思惟去思惟,或是顺着他说的是非去做事情,最后让你上当受骗。 以前我遇到个小孩,那位说是非的技巧更纯熟。十几岁的小孩,跟我一起走道,顺便就说一句:“哎呀,他这么晚还没起来呢。”就像没那码事似的,而且还瞅着别的地方,根本就像无意中说出来的,你根本不注意。后来我这一打听,这个晚起来的事情有没有?有,但那已经是好几个月前的事,他就把它挪到现在来讲。就是想坏一个人,或者说一个人的时候,他就这么安排一个巧妙的环节,有破坏性。是非就让人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堕落。 我们一定要克服这个说是非,因为它能让你起心动念。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心里不平,或是心里有什么想法了,这个嘴就难控制了,它非要说是非。它就是这么个过程:有了起心动念,他就要说是非;说了是非以后,会更引起起心动念。所以说,心若不平,是非就生。只要是非生,肯定是心里不平,你不用找,不用评论它对和错的问题,只要有了是非,那肯定有个不平在那搁着。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如果不说是非,那我们就是在克服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生死的根本,如果我们不说是非,就在破掉起心动念这一关,这个多重要啊!大家觉得是很简单的一个事情,以为这个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表面上好像只是不说一句闲话,实际上它能叫你得道,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想控制,说“我要心平,要不起心动念”,首先你不要说是非。同时,别人一讲是非,你就要知道,目的不是别的,肯定是让我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堕落。包括讲世间的事情,讲这些动人的故事,这都是让你起心动念。为什么我不给大家讲得过多呢?一个是我不会讲,另外是我不想讲得过多。你不知道,不讲那就是一个最好的讲。我们讲得过多了,有时候也造成了一种起心动念,就不合适了,也变成了一种“是非”。 所以说,是非有多种多样,只要能叫人起心动念的一切事情都是是非,这主要是指语言说的,包括语言和一些事物,或是一种暗示,这都不行。不说是非虽然是很难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因为我们是凡夫,老起心动念,所以这个是非老是存在。那我们就抓住这个关键的环节,就在“不说是非”上下功夫,你不说是非就是在修道。 好,下面我们再讲“会善知识难”。 “会善知识难”,“会”就是遇到的意思,“善”就是能够止恶的意思。行善止恶,不但能止恶,而且做的都是善业。“知识”就是老师的意思。“难”,什么叫难?就是很难遇到,艰难。但不是遇不到,是很难遇。 【释】会,就是遇。遇到善知识,这也是不容易的。你看,多数学道的人,遇到的多数是糊里八涂的。善知识则不糊涂,不会叫你走到错路上去。修道人一定要听善知识的话,不听善知识的话,在没有证果之前就信自己的心,任自己的性,那是不行的,这终究会堕落,遭魔障的。所以修道人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听善知识的教化。所以说,会善知识难。 这段是宣化上人讲的。会善知识特别难,因为善知识不会让你走到错路去。但多数人遇到的都是糊里八涂的,很难遇到善知识。 修道一共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得有一个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师父、老师教导你。第二个,就得有一个很好的道友,在你有错误的时候,他能指出来,能帮你。善知识能帮你走正路,不至于把你给引偏了。因为一句话、一个问题,就能把你偏到十万八千里。有个人讲过,“如果说了九十九句都对,有一句不对的,整个也都变成不对的了。”就这么样。所以善知识特别难遇。 如果你按书本去求善知识,有时候也并非是真善知识。虽然照书本讲没有错,但是不能深入,这是一般的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是离开书本讲,但是绝不离开书本的本意,深深地符合这书本的真实义,但是他又能离开书本,而且他讲的所有话都符合书本的意思,一句都不会错出书本的意思。 比如最大的善知识,咱们都知道,六祖一个字也不识,你看他讲出的话,句句了不得,句句是真理。按现在来讲,大德著书一般都叫“论”,证果了以后著书叫“论”,唯独《六祖坛经》称为“经”,就它称为“经”,剩下的都叫“论”。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善知识,给我们讲了很多修道的方法。这个修道的方法,包括开悟的人都很服气,而且都认为他讲的是真理。 特别是我们末法时期,遇善知识更难。宣化上人他老人家在台湾就骂一个道场,具体的情况不太清楚,反正对它的评价非常不好,就直接了当地说。没人敢去讲这个地方,也没人敢去讲这个人,因为他的势力很大。宣化上人不怕,在台湾直接就讲,怎么说的呢?“这地方就是魔窟!”可能是这么个意思。世上还没有第二个人敢说那种话,他说了那个话,因为他有力量,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善知识,他不避一切风险,为了救度众生,不让众生堕落进去,就马上大声疾呼:“这是魔窟!”并不是为了自己。 那个道场对他非常恭敬,还请他去讲法,他也毫不客气,就批评。所以宣化上人只是认识法,从来不搞人情。“你请我也这样,不请我也这样,我不管那个,我只为了救众生。”这叫真正的善知识。而且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为了佛法而出发,这叫善知识,这是直心。你想,这样的善知识多难遭遇?龙天众生都护持。 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什么问题?关于神通。我们在修佛法上,有的人是不断地追求神通,以达到某一种目的。有的人是排斥神通,认为有了神通就会障道。现在有这两种说法存在。特别是不要神通的这个,说:“有神通的那个就是魔,就是魔业。”有的有点神通的人就说:“你没神通就没有证道,我有神通,已经证道了。”就这样互相斗争,各个大德的说法也都不一样。 在这种是非不明确的时候,宣化上人有一篇开示讲得很明确,他说:神通不是坏事,我就怕你没有神通。佛法是让人有神通,如果你有神通,是允许你使用的,不是不允许你使,菩萨教化众生那是允许的,这是一种方便,这是可以的。我怕的是你没有神通,而打着追求神通的旗号,在这里搞你那种名闻利养——“名闻利养”这句原话可能没有,是我给加的。 宣化上人指的是这个意思,而且上人还明确地说,“如果你有神通,我会声援你,会在很远的地方来声援你,我怕的是你没有神通!”为什么我单提出这句话呢?因为对一个问题,神通不神通,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在这里。不能因为有了神通,在某些方面就引起一种不正确的追求,而且有了弊病,我们就否定了神通的功德,这也是不正确的。也不能说因为没有神通,我们就拼命地追求神通。这两个都不正确,必须要有个正确的看法,但始终没有人拿出这个正确观点,不是偏着这头,就是偏那头。 宣化上人把这个问题给你弄得非常清楚,也许我知识浅薄,听了上人的开示以后,这一个问题一下子就明了了。而上人讲的就是本意,心里就知道有真理,讲法从来不委屈自己,不虚假、不藏真。有神通是不是好事?是好事。就怕你没神通,你在那招摇撞骗,这个是绝对不允许的。这就澄清了修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就很明确地把这些问题给你讲得很清楚,没有那种个人知见在这里。而且他说了:“如果你真有神通,你尽管使,我声援你。”反而没人使,因为他有个话在那里面搁着——就怕你没有。 由于反对神通,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因为啥呢?神通是修行的一个过程,它是你修到一定的程度,必要产生的一种方式、一个过程。如果你把它否定了——不是别人追求不追求,你的概念是错误的。正确的东西,你把它作为一种错误给否定的话,这是有过失的。 比如这个人有了正确的行为,做了一件善事,你硬说他不正确——就你们俩知道也不行啊,是不是?正确就是正确,不正确就是不正确。不能因为他这个人不好,做了一件善事,你就否定了。因为他不好,就说他做的事不正确,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是不是?不能戴有色眼镜看问题。真理就是真理,不能因为大家不认识,我就不讲真理了。 宣化上人在这块讲得非常明确,而且对神通的这种鼓励,也必将对佛教的兴盛起到很大的作用。他说了:“你有神通尽管使,我声援你。”而上人本身也具备了神通,像济公活佛,还有金山活佛,他们都具备一定神通,而且都是严持戒律。金山活佛特别严持戒律;济公活佛就是装疯卖傻护持戒律,又显神通,最后的结果都是使佛法兴旺。我们得看到这个问题。 因为正确的观念能使我们产生正确的看法,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对一切事物的分析就会抓住中道义,我们不能违心地去讲一个问题。比如说有人反对神通——因为不断地有人追求神通,会有很多的功课进行不下去,或有些问题进行不下去,但是你不能因为这个问题而把那个真理给否定了,对不对?你把正确的东西给否定了,这也是不正确的。 这样才叫真善知识,这叫善知识。为什么这叫善知识呢?因为他是真善,没有偏离,而且没有“我”字,完全是真理的化身,他就讲真理,这叫善知识。这里不掺杂个人的感情和概念,也不会因为外面的形势如何,我就不讲了;也不会因为你没有这种情况,我就不说了;或是你认为你不需要,我就停止了;也不会因为你需要,我就去讲。他不会这样的,他讲的就是真理,没有别的,所以这叫善知识。 我们能遇着这样一丝不苟的善知识,而且能帮你把问题指出来,特别难。你今生能遇到一个善知识,那你今生就有成就的因缘。如果没有善知识,你就很难成就。所以说,善知识是一个关键,你差不点也不行,百分之九十九也不行,必须得百分之百,这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善知识。 以前我刚学佛时,佛经看得少,那时候我就对人生迷茫,有很多的不平心。不是怨这个,就是怨那个,总觉得社会对自己好像有一种不公平,同时自己也觉得亏欠于社会。这两种复杂的心理总是在不断争斗。有时候被自己的贪欲心,或各方面所产生的忏悔而干扰,也被自己的一种追求心所煎熬,各种的心都有,没有解脱的机会。虽然别人讲到一些东西,包括教我干一些事情,或是看看电视、看看书,但都解决不了问题,没法解决。 那时候有一位师父还没出家,他正好上楞严寺,向仁普师父请大乘经典,要看《涅槃经》。仁普师父说没有,说:“你看什么《涅槃经》,你看看《楞严经》得了?别的书你都没看好,你看什么这个?”就给拿了本《楞严经》——是《六祖坛经》还是《楞严经》?忘了。然后又拿了一本《宣化上人开示录》。那本《楞严经》他没说要往回要,这本《宣化上人开示录》,他说:“你看完了给送回来啊。” 我是陪他去的,出来以后,他就说:“这本书给你看。”我就拿回去看。看到哪一页呢?就是讲到“死也不求人”这页。就看到这句话——死也不求人!剩下的我看都不看了,一句话就足够了!当时那个心里一下子透亮了,所有的问题都解开了。 因为我心里的这些痛苦都是因为“求”,都在有求上。所以说,一句话就把我这么多年的痛苦解决了,一下子就把我从苦海里救出来了,一下子就拔出来了。就像你堕落、堕落……,别人采取了多种的方式,还没有把你救上来,但是也起到一点作用。遇到这个后,一下就救出来了,一下就起来了。 当时充满了希望,而且把今后的一切路程全部定下来了。那一句话我就把今后的事情定下来了,不用再合计了,我就决定这么走这条路。我当时有一种恍惚,那心里说:“天下还有和我的想法想到一块的。”实际上我还没想到这点,关键是我走到一种迷茫的时候,上人的话正好完全符合我心里所要求、所想的东西,直接就讲出来了,就把我这一生给救了。 什么是善知识?这才叫善知识。“死也不求人”,就这种修行方法,我跟你说,这才是真正的善知识。哪个是善知识?这是最大一个善知识。只有善知识才能讲出这句话,不是善知识,他绝对讲不出这句话。讲不出这句话的人,你不能称他为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我的话说得狠了一点,但是,确确实实地说,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真正的善知识死也不会求人的,他教你的一切东西都让你死也不求人,我敢说,这种人是个真善知识。有的人讲法就打了很多的埋伏,讲得不直接,开了很多的方便,虽然也起到了一定善的作用,但绝非是最高的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不会有那种想法,因为他知道万法都会因你“死也不求人”而转变,知道万法的作用就是心的作用。 讲到这块,顺便跟大家再重复讲一下。九五年由五台山行脚回东北,出了山海关,那天晚上就住在一个苞米垛里,那个苞米垛旁搁了那个做酒的酒糟,有一股酒糟味。原来在人家门口坐着,那狗总叫,结果让人家撵跑了。走到那个草垛,还有酒糟味,熏得够呛,就在外面草垛睡了一宿。早上起来就有点头疼,有点感冒,就是有点发烧。从来没有的情况,走那么长时间也没有发烧。 发烧以后,兜里没有感冒药,这还不求人。就我和性空在一起走,我都不求他,不能问:“性空,你有没有药?”这事都不求他。你说怎么办?愁啊,万一这晚上真要大发烧起来……紧着走紧着合计:要是高热不退怎么办?咱乞食是不是可以乞药呀?乞药是不是佛制啊?那时候就在思惟这些事情。后来想:“哎呀,这是不是又求人了?要是求人,这死也不能求,要抱定宗旨,就死也不求。”就把这个想法放下了。放下了,因为感冒了难受啊,这脑袋又想。所以就不断地颠倒,不断地这么走着,也不去求。 后来走到一个大石头那块,我们两个休息一会儿,他在前面坐着,我搁那面坐着,背靠背坐着。我这一低头,那草里放着一共十片药片,捡起来一看,那是“安乃近”,还有字。而且那药片没有埋汰,好像刚放上去不长时间,连早晨放的都不像,而且那药片其中还有一片被掰成两半,两半的还放在那原地上摆着,没动。掰开的药片,按道理应该是东一片、西一片,是不是?这才对。而掰开的那两片就在那当地搁着,其它那九片都在那块地方,还没有瓶子,还没有说明书。——现在我也解不了这个谜。 后来我一看……起先我不想捡这个药,因为我知道,这个药如果没有名是不能吃的、没法吃,没想到这上面写着“安乃近”,正对路。还给你掰成半片——可能我那时候发烧的程度,吃半片恐怕就能好。后来我一寻思:得了,赶紧把它捡起来。为什么没跟性空说呢?我怕给他造成一种误会,说:“你看这师父又搞那些神神道道的事情。”所以没吱声,也没讲。把那九片就收起来了,那两半片的寻思寻思就没要,寻思有这几片得了,那个就不要了。 之所以能有药,主要是能战胜自己贪欲的想法,就是死也不求人。由于这个概念,当时就悟到了:你死也不求人,就会改变你的外境,外境就会随着你的心去改变,这叫佛菩萨加持,也是不可思议的事,你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当时对佛法生起了更大的决心,从这里也体会到更多的秘密。“死也不求人”绝不是执著,这叫什么呢?谁能说?“死也不求人”是什么? 弟子:那不叫执著,叫正法的不可思议感应。 正法。还有谁能具体地说一说,这个“死也不求人”是什么? 弟子:是修道的一个阶段。 死也不求人是修道的一个阶段。也对。 弟子:“死也不求人”是成佛的正因。 成佛的正因。好,这个有点意思。 弟子:“死也不求人”是了生死的根本。 了生死的根本,生和死的问题。 弟子:“死也不求人”就是自己的自性。 自性,这讲得不错。还有谁能说一说? 弟子:“死也不求人”就是波罗蜜。 太对了!就是智慧,讲得非常正确! “死也不求人”就是智慧。什么是智慧?就是成佛的正因,也是自性,这都对,就是智慧。我们觉得是一种最愚蠢的办法,实际上你不知道,那就是智慧。这“死也不求人”就是善知识,你上哪儿去求?放着这现前的善知识你干吗不求啊?是不是?你干吗不去找?能得最大的智慧你干吗不去做?“死也不求人”就是没人可求,没人可求就是自性嘛,是不是?所以说,“死也不求人”既是修行的过程,又是成佛的正因。波罗蜜就是智慧,它就是智慧的化身,波罗蜜,死也不求人是真“甜”。我们有这个死也不求的心,就会得到善知识。 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善知识?就因为我们老在求人,老起心动念,所以你不会遇到善知识,就算遇到,你也会失去的。如果你死也不求人,反而能遇到善知识。人不断地求,有求皆苦,有求反而难遇。你不求,不苦,反而还容易遇。我们想会善知识,只有死也不求人才能会到善知识。 有的人说:“你说死也不求人,那我们就不应该参访了?”不是那个意思。你不管见到啥,心里都要有一种不求人那个心,没有攀缘那种心,因为众生都是因为攀缘而流落生死。你有那个死也不求人的心,你就是不会善知识,你也已经找到善知识。找到善知识的人,你去求善知识,善知识给你讲,最后的法也是叫你不求,叫你反求求自己,不让你往外求。讲了半天法还是叫你不求人,你为何不直接来呢?是不是? 真正的善知识就是死也不求人。只有死也不求人,你这一生才过得圆满,修道也非常容易,而且你也不会埋怨任何人。你不是为了自己而去获得利益,会为了真正的成道,而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舍去。就是为了自己,他也会把自己的一切舍去。因为什么呢?他不想有一个自私的我。它实在没有意义,自私的我永远是一种痛苦的根源。我们修道就是想有一个真正无我的我,那才是真正的目的。 我们想会善知识,用什么去会?就用“死也不求人”去会。我们这样会到的善知识,他是真善知识。善知识就会给你印证“如是如是”,咱俩都一样。他成为善知识,因为他死也不求人;你因为死也不求人,所以就能遇到善知识。为什么会善知识难?就因为你有所求,所以就难。 有的人就说:“师父你讲法,讲了很多的不求。你看,有很多的人在不断地求师、拜道,来求善知识开示。这是不求吗?能得到善知识吗?”是,你不求就得不到善知识,因为你是有求之心,所以必须得去求。等求到那个善知识,善知识告诉你:“哪也不要求。”就是这么个道理。如果你直接有不求的心,去会善知识,那你能会到什么?会到真正的善知识。什么是你真正的善知识呢?就是这个——自性,也就是你的心,它有无穷无尽的智慧,有无穷无尽的波罗蜜,哪个也不如这个。所以我们这一生要这么过日子。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想把大家变成这么样一个人,死也不求人的人。“这师父太绝了,平时看他说话也没力气,细声细语的,没想到办事办得这么绝。”就是这样。我为什么创建这个僧团?我就是想把这其中一条,就是“死也不求人”传下去。只有拥有这一条,我们才能在修行过程中真正地走一条正路。 有了这个心念,我们才会把一切众生看成真正的父母、未来的佛,会生起真正的大慈悲心。死也不求人绝对不是自私,他会无私的奉献。他奉献没有所求,因为他死也不求人。给你就给你了,他没有说:“我在给你的同时得玩玩心眼,以后你再给我点。”他没有所求,布施就布施了。布施了,他也没做布施想。 特别是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怎么办?就是死也不求人,慢慢地增长这个智慧。虽然走了很多的“弯路”,别人都认为是愚蠢的。比如说,行脚的时候,别人要开车送你,你也不要;给你各种方便,你也不要,就是一步步地走。在别人看来,你也不求人,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你看,走得那么慢,人家坐车一个小时就到了,你得走半个月呢。”表面上是我们犯了愚蠢,好像在行为上、路程上,我们不如人家快,但是我们的心很清净。虽然你快,你的心还是那个心,可能还会有一个贪念在那里,你的心还是原来那样,没有改变。我们虽然晚了,但我们的心改变了。什么事情都不看表面,主要看里面的真正的因。 特别是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难处的时候、遇到痛苦的时候,它能替我们过关。想不开,怨东怨西,你怨谁呀?你有个不求人的心,就算给你都不要,你还怨恨人家干吗?是不是?有时候我们虽然意思是说我不求人,但是又希望人家来进行布施,等他布施以后,我们再不求人。还有这种心理状态,这也不行。你要有“死也不求人”的决心,坚定起来,你就有铁铮刚骨。 见月老人就是这种人。弘一大师曾经对他评价特别高,还说:现在的人多无刚骨啊!他指的是现在的“善知识”,也挺“客气”。他说“现在的善知识多无刚骨”,就是看了见月老人的那种刚骨而感慨。和见月老人一比,见月老人就是铁铮刚骨。它来源于什么呢?就是死也不求人。 为什么有的人持戒持不起来?就因为没有这种心。为什么这个金钱戒持不到底?就因为他有求之心,有个“求”字在那搁着呢,所以他这个戒非破不可,你叫他持也持不下去。只有死也不求人的人,他这条戒才能不破。只有不破戒的人,他才能不求人。所以说,你有这一条“死也不求人”,很多的戒律马上就明白了,甚至在你没有接触的时候,就相应的会有一些戒律和戒条,隐隐糊糊的你都会清楚一些。因为佛所制戒,就是让人不求人。你不求人,等于在求自己的心;如果求人,就是心在外求,那就是外道。只有外道才求人,佛法里没有求人。所以说,真正的善知识就是这个。 啰罗嗦了这么多,咱就讲明白了一个什么问题呢?真正的善知识是非常难遇的。宣化上人讲了:“你看,多数学道的人,遇到的多数是糊里八涂的。”就指现在的“善知识”多数无刚骨,“糊里八涂”就是没有刚骨的人,他就是有求的人,都是这样式的。 真正的善知识是不糊涂的,他不会让你走到错路上去。修道的人一定要听善知识的话,不听善知识的话,在没有证果之前就信自己的心,任自己的性,那是不行的,这终究会堕落,遭魔障的。你任自己的心、自己的性,那是不行的,这终究会堕落的,遭到魔障的。 因为我们的想法, 都是知见,说:“我这怎么不对?我想的对呀,我看经书上是这么说的,那也是这么说的。”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你以为你的“对”就对了吗?你以为你的“错”就错了吗?因为我们这本身就是个凡夫的心,你凡夫的心怎么能测量佛的智慧? 所以说不行,必须要有善知识指导。在你没有证果之前,要听善知识的,不能任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的心。这个很重要,有时候我们往往相信自己的感受,说:“师父,我这心里难受,我现在心烦,我就得这么做。”他相信了他自己的心。有的说:“不行,我就喜欢这样。你看我原先的脾气不好,我这么样心里就舒舒服服的。”实际上,那都是任自己的性。告诉你,那是不行的,这终究会堕落的,因为你这些东西都在求上,都是远离善知识,远离你的自性和心,所以终究会堕落的,而且还会遭魔障。 如果你没有求的心,魔来了也治不了你,他怎么能治得了你?你有什么好的,我不求你;说你天上如何,我不去;你给我什么东西,我也不要。我不求,你给我啥,我都不要。你说给我佛的果位,那我也不要,我啥也不要,魔就没有办法了。你有求的心,“啊,那个罗汉我不要,但是那个菩萨我考虑考虑,那佛果我肯定得要。”你有求之心,你就远离了佛法。 供养三世如来,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什么叫无心道人?就是没有求的人。连心都没有,他求啥?啥也不求,不求正是那个心。“死也不求人”正是你那个心,你那个心就是“死也不求人”,你往哪儿找?你的自性就是“死也不求人”,那个就是自性,你做到极点了就是自性。 我们一定要真正地听善知识的话,不要相信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的判断、任自己的性,这一定要知道的。修道人一定要亲近善知识。什么样的人是善知识?不求人。亲近善知识,听善知识的教化。“会善知识难”,因为很难找出这么个人出来,把事情做绝了的人太少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 上回讲到了“会善知识难”。人这一生最难遇的就是善知识,因为善知识能让我们平息贪嗔痴,能指出我们的缺点,能帮助我们克服缺点,这是我们的善知识。他不会顺着我们的缺点去做事情,不会顺着我们的缺点给予鼓励,也不会顺着我们的缺点给予人情。所以说呢,真正的善知识只会帮我们去掉毛病,教我们怎样去更好地修行,有正知正见,这叫善知识。 这样的善知识为什么难得?不是没有善知识,是我们的习性过重,所以很难遇见善知识。如果我们的习性不断地减少,善知识也就不断地现前,难就会变成易。 下面讲下一个:见性学道难。 见性学道难,这个“见”是离一切见的“见”,叫离一切见。什么叫离一切见的见呢?因为我们这个能见和所见——能见就是能看到的意思,所见是所见到的东西。能见和所见,这是什么呢?这是分别心,能见和所见是分别心。离一切见的见,那是什么呢?是不动心,是清净心,也叫无污染心等等。 我们用这个见——能见和所见,能不能见到性?是见不到的。因为我们世间上的所见和能见,它就是分别心,也就是妄想。以妄想去见非妄想,它可能吗?这个能见和所见就是分别心所产生的,是妄想所产生的,它是见不到性的。这个见,那就是离一切见的见,离一切能见和所见,离分别心、离妄想所产生的不动心、清净心、非妄想心,这个叫离一切见,也叫空见等等。 只有那个“见”才能够得到见性,也是空见,也是空一切相,离一切相,空和离是一个词,并不是两个。所以说,我们只有空一切相,那就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真正的见性。 有人说:“我念佛,我不需要见性。”这种说法是极端错误的。因为你不见性,你非佛弟子,非真正的佛弟子,你离佛还有很远很远。有人说:“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不用见性。”那是绝对的一个错误。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为见性所设出的方便,它只不过是为了让你逐步地走到见性才设出的方便,所以要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最后达到常寂光净土,那就是心的化身,就是心,没有别的。所以说,他那种说法还是不懂佛法。 如果没有这个“见”,你也不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你做了很多的善事,有很多的善业,但也不见得就能往生。只有你在做善事的时候,同时再悟到了这个空性,离一切见,你才能往生,通过善事去悟到这个。所以说“见性学道难”,见性了你才能有学道的机会。 见性才是真正的学道,没见性之前,你说你在学道,连道你都没看着呢,你怎么学?边都没摸着,你都不知大道是什么样的。所以说“见性学道难”,现在末法时期就更难了。大家说一说,为什么末法时期更难? 弟子:这个人自己的业障是一个方面,外部环境的障碍又是一方面。 就是外面的环境比较难,所以学道就难了。为什么现在见性学道难?刚才他答了,一个是会善知识难,另外内外环境都不允许。谁能再具体地说一说? 弟子:末法自己魔多。 什么是自己魔? 弟子:无明、妄想。 妄想多,那什么是妄想? 弟子:分别心。 那分别心从哪儿来? 弟子:从自己心起。 心为什么要起分别心? 弟子:…… 就是一句话,我们的贪嗔痴三毒。有了三毒,它就有了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它必然要贪图三毒,它俩是一个根。所以说有了三毒,学道就难,见性就难。如果我们克服了三毒,我们见性学道就容易。为什么不能见性?就是一个贪嗔痴,堕落就堕落在这里。 因为我们有了贪心、有了嗔恨心、有了愚痴的心,就沦落在六道里轮回了。如果我们去掉贪嗔痴,就能超出轮回。那我们怎么去超出?在具体上讲,就是见性学道,能见道、能学道。见道你就见性,道就是性,性就是道。道和性它是不是两个呢? 弟子:道和性它俩是一回事。 为什么是一回事? 弟子:因为先有性,然后就学道了。 先有性后学道,有了性了,还需要道? 弟子:先见性就不需要道。 因为什么呢? 弟子:因为一见性啥都明白了。 啥都明白了,那道呢? 弟子:道是不见性以前需要。 不见性前需要道,为什么不见性前需要道呢? 弟子:因为不学道不能见性。 那道和性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 弟子:它俩啊?它俩是一个。 一个,那为什么有前有后?你怎么又给说成俩呢? 弟子:按理说没前没后。 没前没后,为什么你说有前有后呢?什么原因? 弟子:还是我自己不明白。 不是不明白,学得挺好。 性、道本来就是一个,只是说法不同,一个是见,一个是学。学为渐修,这是渐修的过程。学道是渐修,逐渐地修道。见性是顿悟的意思。悟是顿悟,修是渐修,所以这就叫顿悟渐修,顿悟渐修难。虽然顿悟了,悟到我们自性以后,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的毛病习气要修掉,来保持这个性,这叫学道,这时候我们才算是学道。你没见性之前,只是在门外面。说我们学道,只是像学道,只是像、或是似,还没有真正学道,因为我们没有见道,不知道“道”是什么样,是不是?我们只是茫然。 见性学道难,主要就是贪嗔痴过重,我们只要放下了贪嗔痴,这个难就变成易。现在大部分人都感觉难,难在什么地方呢?你叫他日中一食,他不做;叫他不摸金钱,他还不做。他家也能出,财产、地位也能舍,女人也能舍,就这点小毛病,他就不肯舍去,所以就造成了“见性学道难”。你叫他持戒,他就不干了。你说:你干别的。他说:这可以。 所以说,难就难在我们的习气过重,它就变成了难起作用,难在这上面,并不是见性学道难。那个见性学道,它是平等的,只要你条件达到了,人人都会开悟,人人都要成就你。因为什么呢?我们的贪嗔痴过重,老是“我如何如何”,老是“我”,你老是“我”就老自私,老是贪著和嗔恨心,再一个愚痴,最后的结果就是见性学道难。 过去那些祖师大德见性,那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并不是非常复杂,几年就要把它攻下来的事情。像上回见上体下清老和尚,那是我刚出关的时候去见老和尚,一位师父告诉老和尚:“师父闭关了三年。”“哎呀,你闭啥关三年,那有个七天不就够了吗,你干吗闭关三年?”他说七天就够了。 七天,实际上那祖师大德说了:何需七天,你要是能够看个话头,四天就行。咱们别说四天,你能有一天也行,是不是?释迦佛悟道的时候只是一天一夜,虽然坐了四十九天,但一天一夜就把道悟了。并不是难,悟的时候不难,关键是在去毛病上难。有时候我们不割舍,这就成为我们最大的障碍,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 不是我们现在的性离我们远了,是我们的毛病太多了,这个是大家必须得清楚的。有的人往往说:末法时期佛离我们远了。什么叫佛离我们远了?这就说明我们前面的障碍多了。什么是障碍?就是贪嗔痴过重了,佛性从来没动过,是我们贪嗔痴习性过重了。 末法时期“见性学道难”,难就是难在我们自己不努力,最主要一条就是不持戒修行,难在这里。现在的人就是好高骛远,“我要参禅”、“我要念佛”,不学戒,轻视戒律。本来一片好心要成为佛子,但是由于轻视戒律的关系,最后造成了很大的难。佛说:你就算证到了三昧现前,如果你持戒不清净,也是魔。你就是能在虚空飞行——飞行那都没有问题,将来还是修罗这一道的,将来你还是在修罗道。 特别是在《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里讲:YIN杀盗妄不除,都堕落到魔道里去,有一条不除都堕落魔道里。比如杀心不除,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就是讲这个。还有妄语,如果妄语不除,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佛讲得很明白,YIN杀盗妄不除,最后没有一个能出去的。并不是见性学道难,是这个贪嗔痴习性过重所产生的难,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 【释】学道的人,不容易明心见性。学道若要见性,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见性学道难,宣化上人只讲了这一些。我多讲几句,这个“难”字不是见性难,也不是学道难,就是难在我们习气过重,就是这种难。如果我们改变了习气,就变成了一种容易。实际上,我们大家只要努力去做,一年、二年、三年、五年……肯定有一天要水落石出,因为你天天在去毛病。 我给你讲的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是什么冠冕堂皇的问题,就是让你去毛病。没有别的,就让你去毛病,就是让你悟这个心,就让你怎么样去掉自己的毛病,怎样去舍掉我,怎样去发心,就这么点事。我成天讲的就是怎样去除掉灰尘。所以说,我们主要得在这上下功夫,坐禅也是这样,平时行道也是这样,讲法也是这样,叫大家去发心的目的也是这个,都是去掉这个贪嗔痴。 因为贪嗔痴它可以起很多的变化,那些恶习无非都是贪嗔痴的变种,什么慢心、YIN欲心、嗔恨心等等,这些都是这个恶习所致。我们为什么不见道?为什么没有成就?是恶习所致。所以说,你修道修什么?就是除恶习!你不要打别的妄想,你说:“我看经、看书好不好?”好!看经、看书的目的是教你觉悟人生,无非是让你觉悟人生,最后放掉你那个执著和你的习气、毛病。 我们每一念都要控制自己,不要随着贪嗔痴的习性去走,而且逐渐地、慢慢地去悟诸法空相的道理。诸法空相,我们都知道万法是空的,但为什么悟不到?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的贪嗔痴太重了。 你想悟,但你想是一回事,能不能悟又是一回事,因为你还没等悟,没等去想,真正往里去深入思惟或去做,心还没往那行呢,贪嗔痴就告诉你,“你赶紧吃苹果吧,吃水果。”它不让你去悟空相。你刚有那么一点事情要做,眼睛马上就溜到别的地方,“哎,这东西真好!”马上把你的念头给转走了。不给你时间去悟,这个是很吓人的! 在末法时期,要想见性学道,就得去掉贪嗔痴。贪心过重是绝对不能悟道的,这是一大弊病。再一个就是嗔恨心、傲慢心,以为自己了不得了,自己很有修行,或听别人开示讲了一点,就以自己的模式来衡量一切问题,最后就要受骗上当了。 有的人千里万里来求法,虽然是一片的诚心,但是慢心放不下去,嗔恨心放不下去。你就跟他讲,他也会认为不如意,实际上他还是认为自己那个正确。他不是没有主意,而是自己已经有一个主意了,在那搁着,以他那个主意去衡量别人,这都是嗔恨心所致,所以就容易失去机会。 再一个就是愚痴心,什么是愚痴心?就是不信佛法,不信世上有佛,不信自心是佛。一切万法都没有离开自心,这是正确的。如果说心外还有佛,那都是一种愚痴的做法,虽然你比别人从善法上讲可能要强一些,但是你终归还是在道外,没在道内,那种做法还是不符合佛的本意的。所以有这种想法的人,想见性学道,那是非常难的。 为什么呢?因为你心里所行的道和佛那个道,它是两条道。佛道是这么直走的,你非要这么往岔道走,你怎么能去见性呢?你虽然做了很多的努力,最后越跑越远,知见越来越大,老是别个劲,所以你不能悟道,这也是有关系的。 如果有一个正确的知见,虽然有很多东西做得不是很圆满,但你毕竟是在朝佛道走,而且很快地和佛拉近距离。在因缘成熟的时候,很可能就由于无始劫的善根同时爆发,令你见性。虽然见性了,但有的人需要渐修,因为他还有很多的习性,所以说见性学道难。我们现在就要有决心把这个难变成容易,那我们就从贪嗔痴下手,一定要具备正知正见,一定要去掉嗔恨心,一定要去掉贪心,这样才能有所成就。这个就讲到这里。 下一个是“随化度人难”。 【解】不学称性权实之道,不能随化度人。 不学,咱们都知道,就是不去学。称性,什么是称性?就是见性。你不学这个,不在自心上下功夫。“称性权实之道”就是真正的、真方便、真实之悟。你没有这个真实之悟就不会有真方便,真方便必须来源于真实之道。什么是真实之道?就是称性。所以说,你达不到这个,你就不能随化度人。 比如说,一个人心里不干净,他说出的一切话都是不干净的。就像这一个杯,这个杯本来就是很脏的,有很多灰尘,虽然你往里倒了很多的干净水,最后你倒出来的时候,这水都是被污染的水。佛法很清净,你讲得好像是很有道理,但是由于你的容器不干净,倒出来的法水,它也变成不干净了,所以你没法去度化人。怎么能给人解渴呢?你这里都是毒药,你怎么给人解渴?人家喝了你的水会中毒的,只会死亡。 如果我们能够称性,得到权实之道,就是佛的真方便,我们见到了实相,得到这个道,那你怎么讲、怎么说,都在度人。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说:“我要度众生。”要度众生,你要是没有见性,你还是不行的。佛在《楞严经》里讲得很明白:自己未度,要度他人者,是菩萨发心;自己已度,能度他人者,是如来应世。 我们大家看到了,你不见性,没有权实之道,你是不能随化度人的。但是我们做不到怎么办?我们要发心,要度众生,那是菩萨发心。自己已度,能度他人者,是如来应世。这就是这句话:“不学称性权实之道,不能随化度人。”真正能称性度人的,只有如来。我们因为还有度相,所以很难度人,但是我们可以发心。 我也跟你们讲过:你不开悟,说我能讲法,那就是魔。他们很不服气,说:“那就是文字呗,我就讲一讲。”你要知道,你讲来讲去,虽然讲得头头是道,和书上说的是一样,但是你要知道,如果最后有一句话你给说错了,就把人引向了黑暗。 就算你每句话都说得很准确,都没有什么错,和书上说的一样。说心里话,你那里还没有法。你看你说法,它没有法,因为你那里没有权实之道,你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个太阳,你就不能给人温暖,不能给人破除黑暗。所以你没有权实之道,怎么能说你那叫说法,能度人呢?你没有这个,所以你说得再好听也不行。 学佛法必须要见性,这是必然的。说:“我不用见性。”那绝非是佛的弟子。我们想度人、度己,必须要见性,这是我们必经的路程,只有走到这一步,我们才算真正的迈出第一步,这才叫真正迈出第一步呢。 我们现在都是在做一些准备,随时在往上努力。但是现在有的人以为自己出家几年了,就认为已经差不多了。那还差得很远。你不努力,到时候也往下出溜,那些功德都就饭吃了,只够个吃饭钱。所以不努力是不行的。有的人认为:“我出家好多年了,我也做努力了,排班也该排我这块来了,也该开悟了。”不是那么回事。你还得勇猛,虽然出家很多年,这很好,修道那么长时间,有很坚强的毅力了,但是你自己不能懈怠,还要去努力。你努力达到能度人的程度,这才行。 随化,什么叫随化呢?就是随顺众生,化度一切有情无情。就像太阳能化除乌云一样,能化除冰雪一样。我们要是不见性,比冰雪还冷,谁化谁还不知道,是不是?谁化谁都不知道,谁救谁也不知道。我们的贪嗔痴比那冰雪还厉害,“你贪,我比你还贪呢。”所以说,那就不行了。而真正能够随化度人的,那就只有见性的人。 有的说:“我得参学去,我要干吗去……”自己都没有明,你凭什么去参学?人家给你讲法,你明白吗?说:“我能明白,人家师父说的那话,我全懂。”是,师父说的话,你就算全明白,但是师父做的那些事你全明白吗?说:“事,我也明白。”那师父也不说话也不做事,你还明白不明白?完了,傻眼了,他就不明白了。所以你参什么学呀?是不是?这就不好使。所以我们一定要见性,要学称实之道,这样才能随化度人。 你要是见性了,掌握了大乘佛法,你心里永远是一种空相,不管你讲什么东西,它都能离开这个(虚妄),什么也骗不了你。那些东西说得再好听,它对你已经失去了它的诱惑力,它怎么说,对你也没有诱惑力。不是我们说的那个诱惑力。我们说:“我也烦它。”你烦它,但是你看物还是物,你见马是马,见物是物,所以你那个“烦”,只能说是在喜欢和不喜欢之间那个关系。人家这不是,这是空相,而这个空相非外道的空,是实相的空。 见到实相的空,你就掌握了大方便之权,你可以随化度人,怎么讲都行,我跟你俩唠嗑,打、骂全是法。所以赵州和尚说了:“你给我端饭,我也吃;你端茶,我也喝。你怎么说我没教你?”我们有时候不认识善知识,都是在相上找,都想弄两段公案,几句口语、转话。就像《西游记》里那个,给他无字真经,他不要,非得要有字的。 随化度人是难,但是难有一个好处,难中能行,就是解决难。有时候难,我还挺高兴,如果都容易就没有我的份了,留个难,最后还给我留一点。不管是度自己也好,度他人也好,终归还得去努力。留个难就是给我个机会,如果一个都没有,那更难,人家都成佛了,不给你机会,你怎么成佛,是不是?给你个磨炼的机会。 我们大家现在就是这样,虽然是难,但是那么多的人需要我们,给我们机会,我们一定要带好头,持好戒去修行,这就是把难变为易。 随化,随时随地,也可以称为随时随地都要度化人。不是说,“等到哪个居士向我请法,我搁那一坐,开始给人开示,要度人。”那不是。一个小虫子死了,我把它掩埋了,这叫度人;有一个小蚊子进屋了,我把它放了,这也叫度人;一个小虫子,注意别踩了,这也是度人;一个石头子在道上,我给放路边,别硌着人,这也叫度人……随时随地都要度人。什么叫随时随地呢?谁能讲一讲? 弟子:不离一切处,不离一切时。 谁还能解释一下子? 弟子:随心随力。 我这叫你讲的是“什么是随时随地”。 弟子:无时无刻。 弟子:就是时时刻刻地在度众生。 弟子:就是要无人相、无我相…… 嗯,行了,这个说对了! 随时随地就是空相,你什么时候都要空相,这叫随时随地。不是“这个时间我也度人,那个时间也度人……”你拿什么度人啊?你得有个度人本领,就是空,诸法空相,随时都要见诸法空相,没有一样能够污染着你的,你这才叫随时随地度人。 我们说的那个随时随地,那你做梦度不度人了?黑暗中看不见东西,你度不度人?两眼睛没了,度不度人?真正能度人的不是那个“随时随地”,因为你有相,它就不能度人,只有空相才能度,这叫随时随地,这才叫“随化”。 还有一个什么叫随化呢?就是有人刚才答的那个随心随力,就是尽心尽力。一定要尽心尽力的,不是说,“随缘度人,哎呀,我没碰到缘,有缘分我也就度了。”你在那坐着,就在那等着,那不叫随心随力。随心随力,就是我得到你跟前,你不来,我得找你去;今生不行,来生我也得度你。今生我跟你俩拼了,我非得像膏药似的贴你身上,我就不下去了,咱就绷着来,就是不放手。不放手,也就是尽心尽力,尽最大的力,这叫“随”。 这个“随”字,一个是空,一个是尽心尽力。所以说,大家应该知道这个“随”字得这么解释。 为什么难呢?就因为我们不知道“随”字是空,我们就难。如果你要是知道随是空,空就是随,你就不难;如果你知道“随”字就是尽心尽力,当时就不难了。“啊,原先我为什么老度不了人呢?就是因为我没有尽心尽力。”你说去帮助他,刚说两句,那个人刚跟你讲不点他的看法,最后你就:“得了,这人难度。”还没等度呢,你就说他难度,就走了。“得了,不行。师父,这人度不了,我刚开始跟他讲,他就跟我俩犟上了。”你连他五句话都没听完就回来了,你这怎么叫度人呢? 南芬程居士的儿子告诉她,说有一个王居士,打麻将、抽烟、喝酒的,后来告诉他母亲:“你去度他去吧。”她一去度他的时候,他就在打麻将,她就坐在旁边等着。打完了以后,没啥事了,她就跟他讲几句。就这么样,在他们家呆了多长时间?呆了一个月,最后把那人度成了,麻将不打了、酒不喝了,现在唯独还抽点烟。等了一个月,天天上他们家堵着,你打麻将,我不打扰你,你打完了,我就跟你讲。天天那样,天天去,你想躲还躲不了呢。 最后这两口子到底给说服了,现在学佛了,也不打麻将了。这回反过来了,那程居士要往哪去,去了一天,他两口子这一天打好几个电话,“你怎么还不回来?”最后反过来了,还离不开她了。你看,人家这叫尽心尽力去度人,我们什么时候度一人说是度了一个月?你要是度三回,算了不得了。讲一回就讲翻天了,拉倒了,“师父,这人不行,没办法了,这人已经完了。”没咋地,就说这个人完了,这不行。 尽心尽力,我们是否把自己的全部力气使上了?就像干活似的,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力气全部地用上?我这里是不是还留了一点?“别太累了,一会再唱钟偈,或干点什么我就没有力气了。”这样虽然还是为了公事,实际上这还有一点私心,做什么事情都要尽心尽力去做。 为什么有时候我挺佩服能上高干活的人?为什么佩服呢?咱说心里话,这个上高很难的,有时候做事情不方便,但他们都是尽心尽力地做好。做那个你要是不尽心尽力,它确实不行,而且他做哪个事情都做得挺圆满。还有他们几个,做事情都是把全部的力量一下投入,能做到哪儿,我这一腔热血就扔在那完事了,至于成不成功那是又一回事了。要是说起来,大家基本上都是这样,就是尽心尽力。 我特别赞成这个尽心尽力,因为尽心尽力它就有个“随”字,有“随”字,它就会进入空相。它俩是这么个循环:随就是尽心尽力,尽心尽力就会进入空相,进入空相就能够真正的随化度人。所以说呢,这个尽心尽力是我们修道中很重要的一步。你就是打扫厕所,也得干干净净的,不管有人没人,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所谓的有龙天护法都瞅着你呢。 那还是小事,关键是你是否尽心尽力,是否能对得起你那个心。能够尽心尽力,你这个“难”字将来就不存在了,就会变成容易法门。为什么说变成容易法门呢?因为你随顺这个法门,它就能成就,所以它变成容易。这个“随化度人难”讲完了。 如果我们知道了怎样修行,认真去修行,就不会有二十难。如果我们再听不进去二十难,又怎么能克服二十难?是不是?二十难就是我们不得道的主要原因。就像谁说的,这二十难只要修一难,我们如果能克服好,都能得道。这是一点也不假,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尽心尽力去做,就在这。每一条难处,师父给讲的都包含着无比的深意在里边,你们一定要珍惜,机会不是很多。 下一个是“睹境不动难”。 【解】未达随化度人方便,安能睹十法界境而一心不动? 睹境:睹就是眼根,见到境界,也就是眼根对眼尘。“不动难”,不动,这俩是关键了,见境不动。为什么见境还能不动呢?什么是睹境?我们眼睛、六根见到六尘以后,而且还能不动,那睹境不动这个“睹”是哪个睹?我们平时见色著色、见香嗅香、见声闻声、见味尝味、见触著触、见法著法,我们的六根对到六尘的时候,要能看到一切境界而不动,但我们见到境界没有一个不动的,谁能答一下?为什么见境没有不动的? 弟子:心没收回来。 还有谁能知道?为什么见境它就得动呢? 弟子:定力不够。 弟子:有贪心。 弟子:视而不觉。 怎么不觉? 弟子:没有觉悟。 怎么叫没有觉悟? 弟子:对境,他不知道这个境是自己的心。 不知道境是心。为什么见境它必然动呢?因为他把境看成是境,它能不动吗?说,这个是什么? 弟子:黑板擦。 他把这玩意看成是黑板擦,它能不动吗?你能认出它是黑板擦,你心就动了。 睹境,你见到这个境,你认为是境,你就在动。说:“我没动。”没动,你怎么知道是黑板擦?你知道是黑板擦就在动。因为你知道黑板擦,黑板擦是哪来的?是你的分别心所起来的,是你有贪心起来的,是你没有定力起来的,那它能不动吗? 人家大德有时候开示,说:“你看这是什么玩意啊?”“啊,黑板擦。”你说见境不动,它可能吗?黑板擦你都认出来了,能不动吗?是不是?我们凡夫都是这样,见境认境,一下就进去了。虽然自己说:“我没进去,我不贪这个东西。”不贪,你怎么知道是黑板擦? 说:“我不想要。”你不想要是一回事。你说:“我不贪它。”不贪它是一回事。但你那个是现在不需要,你种子识早就需要。不需要,你怎么知道它是黑板擦?它怎么能变成黑板擦?它怎么不能变成一尊佛出来?说明你的心里还是需要,贪心早就在那搁着。所以你说不动,它好使吗?它不好使。见境认境,这个“认”不是认识,是认路,你见到境界,其实你早就进入这里边了。你说:“我心里肯定不贪。”你说啥都不好使。 过去有个公案,有两位大德住旅馆,这两个出家人一起住旅馆,隔壁就是女人住的。早晨,过去古人收拾衣服的时候,“叮当”地乱响,就是耳环这些东西乱响。那个出家人就问:“刚才你听的那是什么?”他说:“破铜烂铁。”他说破铜烂铁,那个出家人说:“你这是很有修行的人,这是真正有修行。” 破铜烂铁,你听到这些东西以后,如果认为它是耳环,你就见境认境,已经进入那个境界去了,它已经把你骗了。他说的那个“破铜烂铁”,并不是指这个物质的破铜烂铁。那个“破铜烂铁”叫什么呢?这是个代名词,他说的“破铜烂铁”指的是这个心,但他不明说是心。他说“破铜烂铁”,那个就明白了:你没有被境转,而且你直接就知道它是心,但你又不著在这个心上,所以才说是“破铜烂铁”。 我们凡夫见境没有不被境转的,因为你见到境就认为是境,所以没有不被转的,所以我们睹境不动难。你想,这东西,你能说它不是黑板擦吗?有几个能把它看成不是黑板擦?所以说凡夫睹境不动难。 说:“我不贪它。”你不贪它也是动,你不要以为归你所有就叫动,不归你所有就叫不动了。那不行。只要你认出来了,没有不动的。说:“我没认出来的东西,我不认识这个东西,动不动?”你照样也在动。你说:“我不认识,这两人见面,我不认识你是谁啊。”那你以为就不动了?认识和不认识是同等的,只是根据需要。你需要就认识,不需要就不认识,是不是?但都是境界,所以睹境没有不动的。如果要睹境不动,我们怎么办?要怎么做这个功夫?谁能说一说? 弟子:睹境不动就得离开人相、我相、众生相,要离开相。 离开相,那我们怎么样来离开相呢? 弟子:万法皆空。 那么我们怎么样来万法皆空呢? 弟子:还是这个心不动。 还是心不动,怎么样心不动? 弟子:不起分别。 对!不分别。 见境不分别,第一个事我不分别,第二个事不分别,第三个事不分别……渐渐地你才能达到睹境不动。因为什么呢?境界和你了无干系。你别看你走在这一个大千世界,虽然走了很多的地方,但火车响根本没听着火车响。火车响,震动的是什么样的人呢?震动的是见境而动的人,对动的人它有效,对不动的人它没有效。 你看那火车“咣啷咣啷”,好几里地都给震得轰隆隆乱响,但对见境不动的人,它啥作用也没有,就像虚空,根本就不存在那个火车。有没有火车?有,那是什么?是纸啊?还是什么东西?那是什么玩意?像风似的来回在那刮着。而我们就不是了,那沉重得要命,“咣啷咣啷”的。如果你的业力越大,感觉的压力就越沉,震动力也越大。你的定力越小,你感觉它的动静就越大;如果你定力大了,这动静还能小点。那声音是随着你的定力大小而变化,定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不动了。 什么叫定力?就是不分别,你不分别才有定力。不是你咬牙在那瞅着,“我不动。”不是。你再怎么咬牙,它也不好使。主要是不分别,这个功夫要这么做。不分别久了以后,它就会产生大的定力。产生了大定力,就会出现几种情况。所以有的人甚至走了几里地,经过闹区,一个人也没见着,什么也没见着,你问他,他确实不知道。什么电视广播、什么闹区、男男女女的,他一个也没见着。 你看他真从那过去,就在你眼前过,但他眼睛也没瞅,他一个也没瞅着。你要是说他傻了,他还没傻,还在那走呢,但他一个也没瞅着。如果他想知道的话,耳朵马上就好使,想听就听着了,想不知道他就不知道。体清老和尚上回就说过,他说:“我这耳朵也不知道怎么的,想不听的话还听不着,你想要听的话,多远它都能听着,这玩意真麻烦。” 睹境不动,那是很自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自在?就因为见境就动,他没有不动的。就是给我们口吃的,我们也得衡量衡量好吃不好吃。第一个概念,好不好吃;第二个,我能吃多少,这些都是麻烦事。人心里迷了,紧着吃紧着动。 睹境不动就是在不分别上做功夫,最后达到睹境不动。不是做不到,是难!难不等于做不到,关键是我们不去做。平时我教大家行道,就是修这种功夫——睹境不动,就专门修这种功夫。平时你打坐,你是闭着眼睛,也不见境界,在那静静地坐着。你这个容易不动,但是你见到境界不动,那就难了,是不是?见境界你要不动就难了,所以说你若没有功夫,它就不好使。 说:“你走这一道,把心摄住。”“怎么摄心啊?我得盘腿摄心。”他那还得盘腿摄心。你说你什么也不用做,不通过打坐等方式就能把心摄住,那很难。所以平时说得再好也没有用,到时候见境不动,那才是功夫。这个功夫得靠平时不分别来做。你不做功夫,想达到马上就不动,那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你只要耐心做,这种境界是很快、很容易达到的。 见境不动,不分别了,就可以得到直心,直心是道场。当直心现前的时候,我们该做什么事情照样做,还要做,自己知不知道呢?有人说,我什么“了了常明”啊,或是怎么怎么地,说了很多的话。那都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要是知道,又进入分别心里面。他根本就不知道,虽不知道,但所有的事情他都做了。他自在,不用脑子去想,他自然就做了。 你需要的东西他都满足你,但你问他知不知道,他确实不知道。但是呢,他想要知道的时候就离开了直心。等到他说那个“知道”,是他那个分别心知道。说:“你在干吗……”“哦哦,对对对,是那么回事。”实际上他已经进入了分别心,他这个直心已经失去了。不分别一切,而且所有的事情都能分别。我们都是靠“知道”来生活,所以我们每天活得非常累的,非常不自在。 这点跟大家讲,但是你别拿这点去唬人家。真有明白人,人家一旦问两句,就把你问出来了。但是你们必须得明白,也别叫别人给唬了,是不是?什么“了了常明”,我知道你干什么,然后我这头还能入定,我这面还在定中。 有没有这种情况?有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它那个不是直心,只是打坐有点定力了,星星月亮、日月星辰全都知道。我说:“你知道咋的,知道,你也没有逃出这个境界之外,你只不过还在这个境界里,是不是?你没跳出这个境界。”后来他一听:噢,是这么回事。那就不再执著这个。 你境界还没灭掉,还在境界里,是不是?你只不过比别人高明一点。说:“别人说话我也听得清清楚楚,别人干什么我也清清楚楚。”你这不叫了了常明,这叫啥明?你这还是被乌云所遮盖,只不过乌云薄厚有区别,是不是?大小有区别,粗细有区别。 所以说我们要睹境不动,不动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境,最后你才能睹境不动,见到任何境界你都可以照样做,但是从来不分别。就比如我常跟大家讲的,人家说:“你给我拿十个石子来。”你顺便拿起石子,“给!”就怎么数,它也就十个,你根本用不着去看,用不着。本来就是用不着的事情,那境界就是你,你就是境界。你现在是境界转你,你从来没转过境界。所以定力大的人就可以达到直心,能睹境不动,见到境界不动。 还有一种叫灭一切境,见境灭境,从而达到了不动,那也就是一念不生。不讲那些了,都太多了,这些都非常难。这个睹境不动,就是见到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要贪心,不要起贪心,要诸法空相,无人我。诸法空相,一定要空出去,不管什么都要空。 你说,这是什么? 弟子:粉笔。 我这又白讲了,还粉笔啊? 弟子:没达到那个地步。 没达到那个地步得努力,不能讲了半天,你还粉笔。咱倒不是说让你妄语,但是你要知道,必须这么做功夫。过去丛林里都是这么考人的。这杯水,你说这是什么? 弟子:我看还是水。 那“哐”的一杯就给你撇脸上去了。那既然是水你就用呗,就完事了,所以说,那就不行啊。要怎么呢?不敢答。不答,那真收拾你,两次就折服了。你不认识,不改变认识不行。当下不认,你这就很难成就的,所以有时候禅宗门下当下就认,认完了,很快就成就了,马上就成就了,很短的时间,马上认下就完事了,就那么点事。你不认?你等着吧。 睹境不动难,难就是因为我们有贪心。我们现在主要是贪心作怪,见到境界先衡量:哎,我需不需要?我喜不喜欢?适不适合我?第二个,我再考虑考虑适不适合别人?第三个,我再考虑适不适合僧团?最后,我再考虑考虑适不适合居士? 这还算不错的,还考虑考虑。有的连考虑都不考虑,只要不适合我,你就怎么也不行;只要适合我,你怎么都行。非法也给说成是合法;合法呢,也给说成非法的。我们就是有贪心,有时候这个贪心作怪是很厉害的。你要知道,你见境,知道这个东西,就已经在动,何况再起贪心,就动上加动。这种动叫什么呢?动上加动叫什么?谁说一说?这一到提问题,都耷拉头了。 弟子:坚固妄想。 哎!这才对。坚固妄想,动上加动就变成了坚固妄想。如果动上加动要轻一点呢?就叫细妄想、微细妄想,再轻一点呢?等等……不讲了。 动上加动就变成坚固妄想,我们现在的妄想就是坚固妄想,我们现在就堕落坚固妄想里。动上加动,不光能知道境界,而且还对境界不断地获取。取,有取就有生……有受就有爱,有爱就有取,那十二因缘里不是讲了吗?这整个的生死轮回就开始了。所以说呢,睹境不动难哪。 要睹境不动,第一个,见境,你得先空掉。如果空不掉,你得克服你那个贪心,少欲知足。不是见什么东西都要,不是什么好菜我都得吃,不是什么好饼我都得要,不是什么水果我都非吃不可的。你要知道,你吃一口,实际上你的坚固妄想就坚固一下。虽然这回水果你没吃,觉得吃亏了,但你的坚固妄想已经打破了一点。 你觉得吃亏了,我觉得你还占便宜了。你寻思你没吃水果还觉得怎么回事呢,“吃亏啊,那师父不让我吃。”我心里话:你要是这一年不吃水果,那你可妥了。吓坏了,一听到一年不吃水果就吓坏了。我们应该知道,不贪色声香味触法,坚固妄想它就不牢固。所以我们一定要做这个功夫——睹境不动。在任何境界面前,我们都应该睹境不动。 总的原则我们明白了,根本意义明白了,我们在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管是谁,任何诱惑,我们都不能动。上殿,在那站着就一动不动,像石头站在那块似的。好坏我就那么地了,硌脚也好,不硌脚也好,我站着,我就不动弹了,就像和大地生了根,这一场殿不下来我就不动一下。得有那种精神。“哎呦,这块怎么疼啊?”还没疼他就想疼,好活动活动腿,左晃悠,右晃悠,那可不行。 睹境不动,见任何境界而不起心动念。你是分配衣服也好,给吃的也好,和我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谁来,谁好谁坏,我们不去分别。 另外,特别强调一点:不要有远近。“他和我好,我就和他近乎。”那就是见境就动。他怎么好?那是你被境所转了。他有个好相,那他好,他不好,完了,这就是见境就动。见境动就生情,这种情啊,管你是人情还是什么情的,反正有情。动,它就是坚固,情更是坚固,都是这个坚固妄想。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睹境不动,不管见到什么好,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佛法就讲平等。平等并不是说“你有吃的,我也有吃的”就为平等,那只是一种方式。要达到一种真正的心里平等,就得诸法空相。不光你空,我也空;我空,世上一切都空,得这样才行。所以说,想攻破这个堡垒,首先就得灭掉这些东西,见境灭境。好的我不起贪心,坏的我不起嗔恨心,永远那么平平静静。 过去佛在世弘法的时候,佛就是这样。证道以后,佛给人讲法的时候,说:“你抬头看看我的脸。”人的烦躁心就平静下来。 过去有个女的很美丽,一次佛正在路上走,她的父亲看到了,说:“哎呀,你不要走,我把我女儿嫁给你。我女儿长得像皇后一样美丽,简直不可言喻,我非得把她嫁给你。千万别动,我回家去找她。” 把他女儿找着,他老伴说:“你干吗呀?”“我见到一个人,特别好,我一定要把女儿嫁给他。”他领着女儿去了,一看,佛走了,但那留下脚印。他的老伴,就是孩子她母亲就说:“你不要找了,从这脚印就看出来了,这是一个大定力者,是修梵行的人,这人是属于圣人之流。你不要搞这些了,不可能的。”他说:“不会的,这是不可能的。我的孩子美丽得像天仙、像王后,他不可能不喜欢,没有谁能不动摇的。” 后来追了不远,就真把佛找着了。他就跟佛讲他女儿怎么怎么好,问佛:“你看看,你看怎么样?”要佛娶他女儿。 佛说:“我怎么没看出哪个是你女儿?” 他说:“你这个人真是的,我女儿你都看不出来。” 佛说:“我没看出来,我只知道前面有两个女人,不知道哪个是你女儿。” 他说:“年轻那个是,那个老的不是。” 佛问:“哦,那老的不是,年轻的是。那为什么呢?那老的她年轻的时候怎么样?” “她年轻时也像我女儿一样的,也那么美丽。” 佛又问:“那她现在又怎么样?” 他上了圈套了,他说:“现在怎么样?皱皮,老态已现前了,实在是不可闻、不可见的,没想到她长得这么丑。”这个丑陋的身体就是原先那个漂亮时候所变来的,和过去不一样了。 佛说:“我见这个漂亮和丑陋没有啥区别。她将来不也这样吗?它有啥意义?你说是不是?” 后来佛又问他那个老伴,说:“你现在对过去的事情是怎么看的?你过去和你丈夫一起玩耍,一起等等的活动,你现在怎么看?” 她说:“那简直荒唐透顶,一点意义也没有。现在老掉牙了,你说有啥意义?啥用也没有,一点意义也没有。” 佛说:“既然没有意义,你现在为什么还要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佛给她讲法,说:“你看这个老啊,怎么怎么地……”她母亲说:“圣者,我已经看出来,你和我女儿的婚姻是不能成立的。”她女儿一听,生气了!她母亲都把话说到这块了,气得跑了。后来她母亲说:“我把女儿托付给亲属以后,我们俩都要出家。我们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实在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见境不动,你就是再美丽,佛看到以后,说:“在我眼里没有啥区别。”老的和年轻的没有啥区别。佛一点点分析,最后两人都放下了,都要出家,成为僧团的一份子。 后来他女儿就要报复佛、害佛,买通人造佛的谣。在佛经过的路上,在树上弄些树枝、露水往佛身上洒。佛如如不动,你愿意骂我就骂我。阿难说:“你可别去了,他是骂你。”佛说:“这不是在表扬我吗?是在称赞我。”佛说在称赞他。突然,这些人中有一人从那高树上摔下来了,坐在最高的树枝,一下摔到地上,后来佛把他扶起来了。刚才他还在骂佛,而佛现在却来帮助他,他看到佛的脸,心里当时就变化了。因为他们肯定要看到佛脸,看到佛的威仪,都被感化了。 在他掉下来的时候,还掉了一块金币,他气得拿脚把金币踢得挺老远。因为这个金币是那个王后给他的——就是原先那个女的,后来当王后了,正宫娘娘。拿这个金币干吗呢?买通他诽谤佛,诽谤诽谤,最后从树上掉下来,给摔成那样。后来佛把他扶起来,而且又给他看病。他对那个金币是痛恨不已啊,最后都明白了。后来那些人都说:把金币都收起来,将来供养佛。佛说:“我不要,一个是你们大家平均分,要不你就还给她。”……后面的我就不多讲了。 后来这个女的嗔恨心越来越大,动不了佛,就挑动国王,国王也差一点被挑动。后来又陷害他原先的那个信佛皇妃,陷害不了,就把那皇妃及五百人都给杀死了,都给烧死了。最后,皇帝查明事实以后,把她和她家族全部灭掉,连她家族都灭掉,惟独跑掉的就是她父亲和她母亲。 美丽就这么害人。她父母在佛的教育下,一下就看清楚了,跑了,出家了。就他俩跑出去了,连她的家族都没跑出去,全都给灭掉了。因为她一下子烧死了五百个宫女和皇妃,全给烧死了。嫉妒嘛,嫉妒佛的原因,最后她被残酷的刑法处死了,包括她所有的族人。这就是见境而动,最后结果就这样。皇帝呢,因他见境就起心动念,最后惹出个祸根进来了。他们就贪图这些东西,而且骗取这些荣华富贵,最后嗔恨心起来了,造成严重的后果。 佛就说了,这个所谓的美丽后面就是贪欲,贪欲达不到的时候就是嗔恨心。嗔恨心最后非起来不可,达不到目的就生气了,嗔恨心就起来了。所以说呢,所谓的美丽,什么叫美丽?它是嗔恨心的那个外皮,只不过是外皮。这个外皮,你看着好像挺美丽,其实那里包的是嗔恨心,那个嗔恨心就能把所有的能毁灭了,地球都能毁灭了,很愚痴,那里是个毒药。 所以说,睹境一定要不动,你要是动,非招灾不可,非被它转不可。你以为:我见那个东西,动不点行不行。你动哪个都会受果报的,都有果报,只不过我们平时做了很多事情,就不认识了。为什么有那么多果报现前?就是因为见境就动。你不动,这个果报就没了。不动,不但没有这个果报,而且还得到圣意,还能灭我们过去的一切罪业,就像忏悔文所说“心亡罪灭两俱空”。 睹境不动难,但是要克服难,我们现在就是做这个功夫。我们远离闹区,让大家不分别,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坐禅是为这个目的,学戒是为这个目的,而且我们行道也是为这个目的,今天所讲的也是为这个目的,都是让大家对境不要生心。比如说,你吃饭、吃水果,大家还没吃呢,你就狼吞虎咽地“咣咣”就吃上了,这叫人笑死了,再怎么饿也不能那样的。 睹境不动难,这个就是说,我们如果有贪心,它就难了。虽然我们一直去不掉贪心,但只要我们努力去修定力,严格持戒,控制自己,慢慢就进去了。可以克服的,不是克服不了,很快就可以进入的,那才自在呢!好,这个先讲到这块。 下面还有二十难里的最后一个,“善解方便难”。 【解】若不能于一一法界中具见一切法界事理,何由善解同体方便? 这就讲了,“若不能于一一法界中具见一切法界事理,何由善解同体方便?”,就是说要能睹十法界而一心不动,才能善解同体方便。我们怎样才能不动呢?你必须明白它的空相、空理,就是明白这个。你如果不明白这个心,你怎么做它也动。只要明白这个心,知道这个事理以后,理事合一,就会如如不动。但要做到如如不动,这得靠功夫,不是嘴说“我如如不动,我明白这个理,我背下来就是了”。那不是,你得做。 看看宣化上人怎么讲的: 【释】能明白什么是方便法,用它来教化众生,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善解方便,什么是方便?谁能答一答? 弟子:如果真要是善解方便度众生的话,你就得应机得势。 我就问的什么叫方便。 弟子:应机,应对方的那个机。 应机叫方便? 弟子:得势呢,就是时间早晚的正好、恰当。 就是机会正好,是不是?正好那叫方便?什么叫方便?谁还能答一答? 弟子:方便就是随缘。 随缘叫方便?随缘是方便,就是说他走你也走,他停止你也停止,完了回来这叫方便。 弟子:我理解的是,用最简练的言语能趣入实相。 我问你什么是方便。 弟子:就是用非常巧妙的方法去度众生,就叫方便。 好,答对了,就是方法。 方便就是方法。什么叫方便呢?就是方法,各种方法。巧妙就是“善”,善是巧妙。像你说的什么时间啦,就是“解”呗,在这上。我问的是“方便”,方便二字就代表了方法。还得感谢你,要不我这讲了半天,没有一个人能答,我这尽白讲了。这个词句我们应该记住,以前我们都是在佛学上用,所以我们一讲就从佛学那个角度讲。我们不光要明白佛学,同时对文字的字义也要有所了解。 说善解方便难,善解,这里就有两个善,哪两个善?谁能答一下?不答我就答了啊。 弟子:是不是应该有善解,还有一个是善巧吧? 我就讲善解,不讲善巧。巧也巧不过咱这个善,我就问善有哪两种善? 善有世间善,还有一个出世间善。世间善,用世间法来解各种方便,它这个方便终归离不开世间法,只能顶一时,但不会长久的。如果用出世间的善来解各种方法的话,那所有的方法都变成出世间法。如果用世间的善,这个方法就变成世间的善法,因为它是用世间法来解释各种方法。方法本身是诸法空相,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就看你用心的问题。你用世间的心解这种方法,就变成世间法。如果你用出世间的心来解这种方法,就变成出世间法。 那什么是出世间法呢?就是诸法空相。有了诸法空相,我们遇到一切事情、一切法,我们都能空掉,所以一切法就会为你转。当你用世间法善解一切方法,是你围绕方法来转,你被方法所转,它已经能转你,但你转不了方法。只有出世间善才能转一切法,它都围你出世间转,并不在外面那个法的大小上。就一句话,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理解,得到的意义就不同。比如说“吃饭去”,你用世间的心,他的意思就是叫我去多贪。而还有一种,赵州和尚告诉:“你吃饭喝茶去。”他就不是那个意思,他那是让你解脱。同样还是这句话,得到的意义就不同,你要是真当成要你去吃饭,上斋堂去吃饭,那得把人笑掉大牙。就告诉你“喝茶吃饭去”。同样都是这一句话,但是得到的东西就不一样了。人家一句话就叫你从这个迷雾中脱离出来;那个世间的善只能解决肚子一时的温饱,最后还起到增长贪心的作用,和了脱生死了无干系。 所以说,真正的“善解”就是出世间善,出世间善才叫真正的善解,诸法空相才能善解一切法。因为世间的善只能解决到一定程度,再深入就解决不了了。像科学,只能解决眼前这一点东西,再往里深入它就解决不了了,生死问题它根本就不清楚,轮回问题根本就不清楚,它没有办法去解决。出世间的善就能解决这个,什么六道轮回啊,十法界啊……这些现象,没有什么解释不清楚的。而且解释完了,不是说要等以后再有效果,而是当时解释,当时就解脱,就这么厉害。 所以说,只有“善解方便”才是真正的方便,也就是说,诸法空相才能解一切法。那怎么样才是诸法空相?也就是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就是这个心,我们只有见到这个心的时候,那才叫如如不动。平时说的“我如如不动”,你那都是犯妄语啊,早就动了,没有一分钟、一秒钟停下过,是不是?你都在动,只是你不知道。说:“我没动啊。”还没动呢?犟了半天还没动?早就不知动了多少回了。如如不动就是这个心,用这个心去解一切方法才是真正的善解,这是最好的方式。 刚才我讲了,比如说:这一堆沙子,我就要十粒沙子,我顺手一捏,往这一放,你怎么查,它都是十粒。也没想,也没看,就那么如意。你不管什么方法,它都能给你做得恰到好处,同时它给你讲出的方法,那就像太阳出来以后照亮大地一样,从你心里到外一片透亮,没有不解脱的,没有不明白的。 所以说,“善解方便”那个方法才是真正的方法。为什么是真正的方法?它能够让你解脱,讲的每一个方法都能让你去掉贪嗔痴。讲吃的,从吃的方面让你解脱;讲到味道,让你从味道解脱;讲到语言,让你从语言解脱。不管从六根、六尘怎么讲,最终的目的都归于这个心。所以说,只有这样才叫真正的善方便。 这就是二十难。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 更多妙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劝导我们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虽然很难,可是不发菩提心,就谈不上修行。 菩提心的反面是迷惑,迷惑的人纵然有修,成就是很有限的。一定要破迷开悟!修行的功夫,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毛病习气,自己一定要知道,知道是觉悟,不知道是迷惑。 就以日常生活来说,有一点小小的不如意、不自在、不痛快,我们在习惯当中,都觉得这个无所谓,都没有留意这些现象,哪里知道,这些现象就是造业! 这其中的道理,不读佛经的人不知道,未能深解义趣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不自在?还不是分别执着。你要没有分别执着,你哪里会有这种心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