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女子的穿著要合格


2015/5/23    热度:11147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越溪,万分感恩能够有珍贵的机会听从师父上人的教导,向本次祭祖活动呈上一份学习报告,题目是「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之根本」。

近年来,目睹社会一代不如一代,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技能培养,都存在严重的滑坡的现象,十分令人担忧。这是现代社会不注重教育吗?显然不是。因为现代社会对于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世界各国因为教育的普及,人口的文盲率都是有史以来最低的,而平均学历又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这种教育投入愈来愈多,人才却一代不如一代的奇怪现象,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与深思。培育人才包括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学校教育则由老师主导;社会教育则掌握在媒体手中。因此,要让我们这个时代人才济济,就需要三个教育的互相配合,三者之中又以家庭教育为根本,根本如果疏忽了,仅仅在学校教育方面下功夫,难免事倍而功半。

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之根本,这一点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明确指出来了。遗憾的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如何有效的将圣贤教育带回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幸的是,依然有一些家庭,传承着中华传统圣贤教育,给世人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习主席一家就是其中之一。在老一代国家领导人之中,习仲勋老人家恐怕是家教最严格的。老人家勤俭持家,谦虚忍让,心系人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因为老人持家严谨,习近平、远平两个孩子,常要穿姐姐剩下来的花布衫、花布鞋,因此为同学嘲笑。因为父亲严格管理孩子的花费,甚至每花一分钱都要孩子记帐,所以习家子弟得以身居高位依然廉洁奉公。

据孩子们回忆,习老常拉着孩子们的手,给他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习家的家风就是忍让、谦让、礼让。由于老人家处处忍让,令他蒙冤十六年而毫无怨恨。《了凡四训》有言:「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现在,习近平主席成为全国人民爱戴的主席,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如果说习家给我国乃至世界做出了实践的榜样,那么,学者们则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家庭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是社会稳定、世界和平的根本。

九一一事件发生后不久,澳洲昆士兰大学和平学院,曾经开会讨论世界动乱的根源,学者们问师父上人:世界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师父上人回答说:「动乱的根源是家庭教育。家庭像一棵大树上树叶,社会像一棵树,树叶如果都烂掉了,这个树会枯死。今天,我们的社会,家庭没有了。子女没有受过教育,不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于是必定随顺烦恼习气,胡作妄为,危害社会,这个社会哪里还会有安宁?」

这个结论与西方历史学家的看法暗合。西方历史学家将中国人数千年社会安定、文化代有传承,归因于国人普遍重视家庭教育。研究宋代家庭的国际史学权威伊佩霞教授(Professor Patricia Ebrey)说: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本。父母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着养育下一代、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而完成此重任,母亲尤为重要,可谓家教是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源,而母教又是家教的根本。

甲、为何家教为根本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中华民族正遭遇着深重的灾难,印光大师特别指出:「世乱极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劳。其本所在,急宜知之。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于此讲求,治何可得乎?」在传统文化的私塾学校正在迅速消失的民国初年,印祖没有将保护私塾教育做为首要考虑,而是在利用许多场合强调家庭教育、母教的重要,并特别指出家庭教育要结合因果教育,双管齐下,方可转化人心。「国家人才,皆在家庭,倘人人各注重家庭教育,则不数十年,贤人蔚起。人心既转,天心自顺,时和年丰,民康物阜,唐虞大同之风,庶可见于今日。是以忧世之士,莫不以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为挽回世道人心之据。」这正说明家庭教育是根本,学校和社会教育是辅助,因果教育是关键。

乙、家庭教育的内容

《礼记.学记》是现存的最早关于教育的专着,它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教学首重传道,令接受教育者能够明道、行道。人虽本性本善,但是没有好的教育,还是会受到后天习气的染着,不但其本善无法彰显,甚至还会令自己变成习气的奴隶。是故,教学则以「长善救失」为要。

已故著名的翻译家杨必女士,是杨绛先生的胞妹,是家中排行老八的小女儿,难免有娇、骄二气。一家人便善意的取笑她,帮助她做一位心智坚强的女子。如此次数多了,杨必就坚强了起来。再有人取笑,她都会很欢喜的跟着笑,满不在乎。终于磨去了骄、娇二气而成为幽默的开心果。长大后,即使承受常人无法想像的苦难、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杨必不但不会出卖自己的良心,还能乐乐呵呵的突破重重困难,完成译作。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在充满爱心的磨炼中,断除烦恼习气,完善人格。「长善救失」不仅要帮助孩子断除习气,更重要的是启发他孝敬之心,使之一生不改变,并且能将这个推广至万事万物,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家庭教育包括伦理、道德、因果以及宗教教育四个方面。伦理道德的教育首重《弟子规》;因果的教育是《太上感应篇》;宗教教育在取决于家庭的信仰,如果是佛教徒,《十善业道经》就是入门的基础教材。这三本薄薄的经典,是五千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总结。如果能够真正落实其中的教导,就会发现,它们可以说是现代家庭「镇宅之宝」,不但要真正力行,更要将圣贤君子的教育永远传承下去,家道必然绵长久远!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教育往往是几代人积累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圣贤君子,教育的重点,便是帮助孩子「爱敬存心」。习老虽然家教严格、似乎不近人情,但是老人对子女深沉的父爱非言语可以形容。老人受辱入狱,未曾为自己的处境而哀叹,但却会因思念孩子而老泪纵横。习老重归政坛之后,教导孩子的是敬爱人民。由此可见,「父子有亲」是所有德行的起点,从这个爱心延伸出去,便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故,父母真正对孩子毫无保留的、充满智慧的爱心,是家庭教育得以成功的根本。

传统的家庭教育,依然是值得现代人学习、参考的对象,因为它是中国实践了几千年证明有效的方式。中国虽然经历朝代的变革,但是教育制度从来没有改变,证明了这个教育实践之伟大。师父上人说,中国过去的家,对于这个社会贡献非常伟大,长治久安是家造成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私塾,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学校。因为中国过去是大家庭,每个家有祠堂,这是纪念祖先的地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念念不忘老祖宗的教训。每个家有家规,有家规、家道、家学、家业,所以传统的大家庭是个社会团体。现在家没有了,古人讲:「家不齐(家要是没有规矩),社会就乱了;子不教(小孩要不好好教他),人心就坏了。」由此可见,虽然恢复传统的大家庭是很困难的,但是恢复家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当务之急。

丁、家庭母教

丁一、何为母教。

「父子有亲」是自性第一德,它体现在母子之间,便是母教。《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攴」是指小小的击打,「孝」是指善事父母。是故,「教」的本意,是通过上一代善事父母的行为,以启示下一代效法。失去孝道,则教无以立;未能力行孝道,则为失教。是故,所谓「母教」,便是为人母者,将自己孝顺父母、敬事公婆、助夫成德、勤俭持家、洁身自好等行持,启示孩子,帮助孩子彰显其本性本善的性德。

丁二、不同时期的母教。

丁二.一、胎教。

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一入胎就开始了。古圣先贤非常重视胎教,如果说母教是天下太平的根本,胎教就是成就圣贤的根本。《礼记》有言:文王的母亲太任品行端庄诚实,一切事情,只有合乎德的才做。当她怀着文王娠的时候,眼睛不看那不好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当的声音,嘴里不会讲出傲慢的话。睡的时候很端正,坐的时候也不偏着身体,立的时候,两脚就平平正正。平时不吃奇怪的食物,不吃割得不方正的肉。座位摆得不端正,她就不坐。所以后来生了文王,生下来就很聪明神圣。君子说,这是太任能够应用胎教的效果。

由此可见,古人教孩子的方法是从孩子入胎开始,就要保护他不受到外面环境的染污,此为「长善」。母亲怀孕,十个月中只有善念,没有恶念,让胎儿感受到母亲的正气。言语柔和,决定不能发脾气,不能有爱欲,就是夫妻在一起也都要保持礼节,不让这些不安、贪欲影响孩子。胎教之重要,可谓确立孩子一生的禀性,能不重视吗?

丁二.二、幼教。

孩子生下来,母亲就要全力保护好孩子,不仅要尽量母乳喂养,更要在家中为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创造出和谐、正面的气氛。父母能够将《弟子规》做出来给小孩看,就是最好的婴幼儿养正教育。印祖曾言,无论何人,「即婢仆小儿,亦不许打骂。教其敬事尊长,卑以自牧。务须敬惜字纸,爱惜五谷、衣服、什物,护惜虫蚁。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决定贤善。若小时任性惯,概不教训,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类。此时后悔,了无所益。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乱,皆基于此。」谚语云:「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小孩子看到三岁,一千天,所接触的都是正面的,没有负面的,就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这样圣贤教育的根基扎下去,孩子会成为圣人;即使达不到圣人,也会是贤人。是故,圣贤是教出来的。

于此同时,印祖特别强调务必要在孩子幼年,思想观念还处于养成之时,常常说善因善果、恶因恶报的故事给孩子们听。「小儿从有知识时,即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毕现丑相,无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惧,勉为良善也。」这一点,是这个时代的幼教所缺乏的,但却是安定社会、培养良才的最重要的一方面。遗憾的是,现在圣贤教育丧失了,因果教育被视为迷信。不但讲起来大家都不相信,并且由于母亲要出去工作,还在婴儿时代的孩子,普遍会交给保姆或者祖母、外祖母带。令孩子在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所学习、效法的不是母仪,所听到很可能是电视上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十分可惜、可叹!

师父上人说过,因果教育的城隍庙对于社会大众的震慑作用,比警察局更有效,而且还能防患于未然。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一个人羞于作恶,而因果的教育则让一个人不敢作恶。这个震慑作用,便是以「礼」来治理社会的效果,「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制虽然不存,但礼的教育却依然可以在家中实践。它端在于母亲的用心,母亲如果能够在孩子小的时候,时时将因果报应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展示给孩子看,令其先入为主,自然会对社会不良风气有了免疫力。虽然很多地方已经没有城隍庙了,但是著名的江逸子先生将「地狱变相图」用国画的方式画了出来,印成了精美的画册,备一本在家中,等于将城隍庙的教育请回家里。平日所见所闻,抓住每个机会进行因果教育,让孩子有所畏惧,也帮助母亲不断深信因果,知道如何修善因、得善果,从而令母亲真正能托起全家的未来,真的是教学相长。

丁二.三、青少年、成年时期的母教

贤母对于子女的教化,伴随着子女一生,从古至今,都不乏优秀的母亲为天下人所效法。《韩诗外传》就记录了一则「田子为相」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田稷子给齐国做宰相,三年之后退休回家。拿了一百镒黄金,奉给母亲。母亲就问:「孩子,你怎么得到这么多黄金?」田子说:「是国家给我的俸禄。」母亲说:「你做三年宰相,难道就不吃饭、不花钱了吗?你这样管理公务,肯定不是毫无私欲吧。孝子奉事自己的父母,要竭尽诚意,不义的东西,不能拿到家里。做人家的臣子,却不能忠心耿耿,就是不孝了。孩子,你应该把钱还回去。」田子非常惭愧,就回到了齐国朝廷,将所有钱财奉还,并请求治罪下狱。齐宣王感叹田子母亲贤明,又对田子明道行义感到高兴,就豁免了田子贪污罪,还聘请他为宰相,又将钱赠送给田子的母亲,以嘉许她教子有方。

俗话说:妻贤夫祸少。贤妻多为良母所教,如少时有良母教育,及长又有贤妻相辅,必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是故印祖云:「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

丁三、母教的次第

丁三.一、和与敬是母教之始

古人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这句话意思很深,用在教育子女方面,则体现为,夫妇若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子女必在心灵方面得以健康成长。反之,若父母意见相左,时有不和,则子女多不知所措,难以与他人相处,甚至有心理困扰。遗憾的是,现代社会常常出现夫妇缺乏尊重,互不体谅,甚至离婚的情况,遂令问题儿童、问题青少年愈来愈多。因此,和敬是母教之始。和敬的教育,从恭慎对待婚姻开始。净空老法师指出:「婚姻虽然表面上是两个人的结合,它实际上是道义的结合,与社会、国家,乃至虚空法界都有密切的关系,要对祖宗、后代负责,对社稷、天下负责」。

家庭的任务有二,一是祭祖以传承家道;二是养老育幼以期代代出人才。由此可见,一个家有无孝子贤孙,一个国家有无圣贤人出世,一个时代能否实现太平盛世,全都在于母亲能否相夫教子,能否持家睦族,能否传承传统的家风、家道、家学。这是女子在一个家庭中的重任,在一个国家中的角色,在一个时代中的关键所在,也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所在。是故,印祖常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正因如此,古今中外各个民族都非常看重女子之谦德,认为好的女子应该能够孝顺父母、性情柔和、言语少而神态安定,举止娴静而知所进退。在古代,女子在出嫁前三个月,她的母亲及族中长辈会郑重的在庄严的庙堂上,教授女子有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之四德,并且在学成之后还要祭告祖宗,以成就女子柔顺的德行。及至婚礼当天,也有一系列的礼仪,以明示身为媳妇应孝顺、谦恭。

《圣经》有言:「有贤妇为妻,是一种福分;但是只有敬畏上主的人,因自己的善行,才能得到她。她不论是富是贫,心神总是快乐,时常面带笑容。」(德26:1—4)「沉默寡言而明智的妇女,是上主的恩赐。受过好教养的人,是无价之宝。圣洁而知耻的妇女,乃无上的恩赐。贞洁的灵魂,实尊贵无比。」(德26:17—20)《圣经》的教导与我国传统教育暗合。遗憾的是,现代社会对传统女性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误解,斥之为封建。如果和《圣经》互参,相信能够消除此误解。

对家庭教育而言,谦和的女子事奉夫君,必心存恭敬、态度婉然;而男子亦因敬重夫人,而时时注意端心正意、不失威仪,夫妇相敬如宾,同心同德。夫妇之间的和敬,是培养孩子恭敬、诚意的最好身教,这正是「孝为百善之根,敬为立德之本」。今天的社会,女子常因其社会责任而疏于陪伴子女,不能教化子女,这就大错特错了!印祖于百多年前已经对此扼腕叹息,称之为「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是故,身为现代母亲,首先要修信德,坚信本性本善,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切不可生丝毫对立、不敬的心念;其次要创造整洁、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环境;继而随缘随分的将教学资料带入家中,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下,令家人逐渐感染到传统文化大家庭深厚的爱心,将圣贤教育带回家中。唯其如此,才能帮助家人明其明德而离苦得乐,正是「相夫教子,敦亲睦族,教学为先」。

印祖云:「吾尝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相夫教子于家庭之中,俾有天姿者,即可希圣希贤,大立德业。无天姿者,亦可循规蹈矩,作一善良人民。若舍此不讲,而专欲操权与男人同,则是乱天下之第一大祸也。」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好的首相,然而当撒切尔夫人离开政坛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为了从政而牺牲家庭是多么的错误。她曾私下对同事说:「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绝不会步入政坛,因为我的家庭已经为我的从政之路付出了过高的代价。」自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首位女性首相之后,愈来愈多的女性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做出了出色的贡献。然而,铁娘子凄凉的晚景、家庭的痛苦以及悔不当初,渴望回归家庭的肺腑之言,印证了印祖的教导,字字句句真实不虚!

丁三.二、端心正意是母教之源

教乃上行下效也,母亲的心行、言语,无时无刻影响着子女。言纵未出,身教已见,身教之正,源于心正,即「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这是身为人母者延续一生的生活态度。唯其如此,女子才能渐入圣贤之境,而母仪夫家。同时,母亲帮助子女长善救失的同时,亦长养一己之善,救己身之失,正是「善莫大于教子」。世乱至此,欲继往圣之绝学,若无一番克念作圣的功夫,若非下决心与物欲做一番格斗,圣贤教育实难入门。

尽管母亲可能与圣贤教育相见恨晚,古人亦云「知来者之可追」。母子本为一体,母亲何时觉悟,奋力改过都不为晚。只要一息尚存,为人母者皆可因改过而得以尽分,所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另一方面,母亲改过之心虽然猛厉,切不可苛求子女速断习气。各人根性深浅不同,习染厚薄不同,母亲每日与孩子一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此渐修,自然「功夫到,滞塞通」。母子于不知不觉中成就君子之德,所谓「纵去远,以渐跻」的教育成果,母子皆可证得。

丁三.三、妇言、妇容,母仪二要

妇言:和颜爱语

身为人母,修身必先谨言,女子之德,贵在贞静,女子言语少,则易行止专注、安定。母亲的言语往往是孩子听到的第一句话,若不能帮孩子树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德,可谓失教。佛门常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同理,身为母亲,口吐莲花,言语柔和,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夫家上下,皆宜「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和颜爱语,劝谕策进」,自然家和万事兴。母亲的心正、言正、行正,即可在家庭中树立正气、培育正能量,让一家人沐浴在朝气向上的气氛中,和乐融融。子女儿孙,才高者能够造福一方,平庸者亦能尽己所能,服务社会;待嫁之女,有圣母之资,新妇过门,亦有礼让之德。又母亲若常在孩子幼小时,常常讲述善因善果、恶因恶报的道理和事实,则孩子心念端正,不敢造次,因而绝祸患之恶缘;即便逆境现前,也不会怨天尤人。所谓祖德荫庇,便是如此。

妇容:开正气之风

妇容是女子四德之一,这一点易被世人所误解。然妇容虽看似为个人私事,实则流弊深远。现代社会崇尚穿着暴露,认为这样可以展现女性美。这其实是误解,因为这往往容易令他人生非分之想,遂于无意之中招惹祸患之余,亦种下地狱罪业。相反,如果女性穿着得体,仪态大方,令人望之而生欢喜、恭敬,如此母仪,自可为当世、后代所效法。对儿子而言,母亲的仪态令其建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不至于成人之后被欲望所蒙蔽。对女儿而言,母亲优美、得体的妆扮令她耳濡目染,长大之后自然不会受到不良潮流影响。由此可见,妇容并非个人小事,切不可任性而为,亦不可潦草对待。母亲就是这样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逐渐令社会形成美好、良善的社会风气。

丁三.四、「无我」为母教之指归

母教,归根结柢是无我的、智慧的大爱。母爱之伟大,便在于母亲完全忘却自我,全心全意养育孩子、承传家道,真正给家庭带来和睦、安宁。从造字上看,家中(宀)有了贤女子(女)则「安」,女子于持家,行有所止,皆有所法,不失礼,则「定」。是故,社会安定必肇端于家中,家中安定必源自母亲。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下的女子,最值得赞叹的,便是她们能够完全忘我。国学大师辜鸿铭以抢救中国传统文化自期,他说,传统中国女性以其宗教般的无私奉献,成为中国家庭的守护天使,令其家成为人间的小小天堂。

丙、结语

三千多年前,闪米人用古希伯来文写下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理想的母亲。谁能找到这样一个德行出众的妇人?她的价值远远超过红宝石,丈夫对她完全放心、信任。天未亮,她就起床忙碌,为家人做好早餐,并给闺女们特备一份。她纺纱织布,经常手不辞纺锤,指不离纱杆。下雪了,她也不必替家人担心,因为家人都穿得漂亮、暖和。她出言巧慧,柔声细语、和善可亲。她精心的照顾一家而不吃闲饭。她的孩子起床就向她祝福,她的丈夫也是如此,并对她赞不绝口。

同时期的中国,周朝出现了三位圣母,将这种理想的母亲做到了极致,开周代八百年之基业,亦以其勤劳、端正、懂得胎教、尊师重道,而成为后世女子之榜样。妻子被称为「太太」,亦是国人期许每位已婚的女性都能成为圣母。

几乎是同一个时代,佛陀释迦牟尼佛,正在印度,用几乎相同的教导,教化一位傲慢的媳妇玉耶女,如何谦卑奉事夫家,以成就女子之德行。佛告诉她说,奉事夫家有五善:一者、后卧早起,美食先进;二者、挝骂不得怀恚;三者、一心向夫,不得邪YIN;四者、愿生长寿,以身奉使;五者、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是为五善。佛陀又说,善于相夫教子的女子是真善知识,她「奉事夫婿,敬顺恳至;行无违失,善事相教;使益明慧,相亲相爱,欲令度世」。

三大古文明对于成就贤妻良母之女子德行,虽未沟通,竟然暗合。唯以中国传统文化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之四德最为简明扼要,易于推广。总之,母亲将《弟子规》(伦理道德教育)、《感应篇》(因果教育)、《十善业道经》(圣贤教育),用身教完完全全的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圣母如此润物无声的让孩子接受古圣先贤的教化,如同守护的天使、睿智的老师,这就是一位女子对家庭、对社会最大贡献。

古罗马天主教神学家、哲学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曾以「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比喻美好的家园。他说,上帝之城的人民皆有德行,受上帝之爱的蒙化而无私无我,令其城池、家园成为人间天堂。而中国历代无数贤妻良母们,以其柔顺婉约的女子四德,令其家无论贫富,皆可成为人间天堂,安宁、美好、崇尚道义。家如此,国亦然。

最后,印祖的教导给本篇做了一个最好的总结。「家庭教育,因果报应,乃现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极要务。若不从此下手,则凡所措置皆属枝末,皆可伪为。俾举世之人,同注重于家庭教育与因果教育,而家庭教育,母教最要。使贤母从儿女小时,以身率其敦伦尽分之事,又日为宣说因果报应之理,其儿女决定皆成贤人,又何有越理犯分,伤天损德等行为乎?所愿匹夫匹妇,各任其责,庶可贤人杰出而匪徒革心,礼教兴行而天下太平矣。」

以上是弟子一点粗浅的资料汇集,弟子很惭愧,不会做人、不会做母亲。在此,恭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老师大德慈悲教导。阿弥陀佛!惭愧弟子越溪顶礼敬呈。

老法师:越溪这一篇心得报告,是当前社会,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如果人人都能够体会得,认真努力向这个方向去走,不但能救自己,我怎么说能救自己?现前社会,诸位要是冷静,可以观察得出来,人,这生命结束了之后,并不就是完了;如果完了,那这些东西就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了。人死是身体死,灵性没死,身不是自己,灵性是自己,这个东西还有来世,有来生,来生到哪里去?造作恶业的没有不在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多么可怕。所以我觉得,救自己比什么都重要。怎么救自己?忏悔,彻底改过自新,让自己从今而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合乎正道。只有自己能从三恶道走出来,你造作这个业肯定受这个报,谁都救不了你,佛菩萨再慈悲也无可奈何,自作自受。

她这里提到了,现在这个社会,女孩子的穿着、打扮,那是什么样子?是地狱的形象。女子的穿着,大概就是我们看到伊斯兰的妇女,基督教跟天主教的修女,那个穿着合格,其他合格的穿着少了。这个穿着就带给你三途的果报,你说多么可怕。这一篇报告,给她们是个严重的警告,也是个帮助她回头的警惕。文字非常好,我们也要在这个祭祖法会里面推广。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一0八集) 2014/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08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断恶修善不是为自己,破迷开悟不是为自己,成佛也不是为自己,乃至于我们生活、吃饭、喝水也不是为自己;只要有这个心,就是回向。有恩的,我回向给你,这是报恩。有怨的,我回向给你, 这是解除怨结。我们报恩或解怨,都是回向。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