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集


2015/5/23    热度:539   

请掀开经本下册,我们现在看人题:

演【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

这是作《疏钞》的人。莲池大师写《疏钞》,他原本这个题上面是「后学古杭云栖寺」的字样。后来刻书的人,因为大师是明朝人,就将「后学」两个字省略,换一个「明」字,一看就晓得他是明代的人。

演【人题中。学者,效也。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故古人有大彻之后,乃终身居学地者。今大师自称后学,亦此意也。】

向下都是介绍莲池大师。先说明「后学」的意思。「学」也是觉的意思,也是效法的意思。后觉的人,一定是效法先知先觉之所为,这个所为就是他求觉的方式。他是怎么开悟,怎样证果?这些值得我们模仿,值得我们来效法。古人留给我们修学的榜样,大彻大悟之后他还像初学的人一样,那么样的谦虚,那么样的好学,这就很难得。这一点更是我们应该要学习,一定不可以得少为足,学了一点点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觉得自己在一切人之上,狂傲!那是障碍。真正有修有学的人一定非常谦虚,一直到如来地还是那么样的谦虚,你看哪一尊佛不谦虚!凡是带着傲慢习气决定没成就。我们在一切经里面没有看到有傲慢的菩萨、傲慢的佛,连傲慢习气都看不到,傲慢习气是阿罗汉有,辟支佛以上都没有,绝对不带傲慢的习气。后来的这些修学的人,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特别是要检点自己,往往是不知不觉好像学问增长一分,我慢也随之增长一分,这个确确实实是有。

甚至于我们还听说,世间真的有这个事实,儿子瞧不起父亲,父亲不认识字,种田的。把这个儿子栽培到大学毕业,儿子自己觉得不得了,父亲没有知识、没念过书,回到家来连父母都瞧不起。诸位想想,他那是什么学问?作父母的后悔莫及,当年叫他种田就好,还晓得孝顺父母。哪里晓得学问愈大,眼睛慢慢长到头顶上去,看不见人,烦恼习气与日俱增,这不是学问;俗话常说「学问深时意气平」,那是真正学问。当然更不是佛法里面所讲的觉悟,迷惑颠倒的人才会有贪瞋痴慢的习气,觉悟的人决定不可能有。所以迷的样子,觉的样子,我们要能够观察得出来,特别是回光返照,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的觉了,还是一天比一天迷得深,这个要紧。莲池大师是何等人物,不是佛再来也是菩萨再来,他的本地我们虽然不知道,确确实实不是普通人。他在世间成为一代祖师,还这么谦虚,称后学也是这个意思,仿效古大德自称后学。

人题里面,原本是「后学」,后人把它改了,改了也对,因为在当时他称后学是正确的,明朝亡了之后到清朝,必须冠上朝代,晓得他是什么时候人,所以换成「明」,他是明朝时候人。

演【古杭,古称杭州。】

他的籍贯是杭州。古杭,古时候这个地方叫杭州。

演【南宋建都更名临安。】

宋朝原来的首都在汴梁,就是现在河南开封。那个时候金兵入侵,宋朝没有办法抵抗,宋高宗迁都到现在的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这就是岳飞那个时候。迁到这个地方来之后,把这个地方名改了,改成「临安」。

演【今曰杭州复古也。】

现在又称为杭州,明朝就改过来,一直到现在都叫杭州,这是地名。

演【云栖寺名。】

这是大师的道场。

演【在五云山之麓。】

麓是山下,这个地方也在杭州。

演【先是山之颠,有五色瑞云盘旋其上,因以名山已。】

这是叙说五云山得名来源,就是有五色祥云常常在山顶,叫它做「五云山」。

演【而五云飞集山西坞中,经久不散,时人异之,号为云栖坞。】

坞就是山谷。云从山顶上渐渐降到山谷,常常不散,五色祥云,大家就叫那个山谷叫云栖坞,好像云它栖息在那地方,这是说明云栖寺的来源。

演【宋时有志逢禅师建寺。】

就建在这个地方,寺的名字就叫做云栖寺。

演【号曰云栖寺。岁久芜废,大师爱其岑寂,趺坐其间,时人为之构室,寺复兴焉。】

这个地方风景非常好,很寂静,一般人都不到这个地方去,这个庙年久失修,没人住。宋到明当中还隔一个元朝,大师是明朝末年的人,算算这个年代总有六百年以上,这个庙年久失修,已经荒芜废弃了。莲池大师走到这个地方,喜欢这个地方的环境,环境非常寂静,他自己没有意思要把这个寺复兴起来,他只是在废墟里头搭茅蓬,在那里住。以后被人发现,人家亲近他,发现到真正是一个有道的高僧。于是亲近的人愈来愈多,地方上长者、居士渐渐的都晓得了,大家发心把这个寺庙恢复,就是现在的云栖寺,成为一个丛林道场。它里面的大殿叫神运殿,是神力帮他建的。这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很有名,这是大师德行感召。古人常讲,「不怕没有庙,只怕没有道。」大师有道,虽然没庙,有鬼神来帮他建立,感动四方的学人逐渐聚集这个道场,这个道场自自然然就复兴。

演【沙门,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沙门」,这也是大师谦虚的称谓。沙门是梵语,翻成中文是「勤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就叫做沙门。沙门是古印度修行的人通称。我们晓得印度在古代是宗教之国,佛经里面常常提到九十六种外道。这个外道其中有相当高明的,他们功夫可以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有神通、有禅定(四禅八定)。出家修行的很多,通称为沙门。从这个地方来看,不但佛法要断贪瞋痴,印度这些外道也断贪瞋痴,跟佛法断的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佛法是真断,它那个只是伏断,禅定功深,贪瞋痴不起现行,四禅八定都是伏断。阿罗汉到第九定才真正断,这一断就出三界,超越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怎么来的?贪瞋痴变现出来。我们要问:将来还要不要轮回?你不要问别人,问问自己还有没有贪瞋痴?真没有贪瞋痴,轮回就没有了。贪瞋痴是因,六道轮回是果报,有因必有果,因断了,果当然就没有了。不断贪瞋痴,决定免不了轮回,而且贪瞋痴相当麻烦,如果贪图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果报多半在三途。如果贪图佛法、贪图善业,贪瞋痴没断,果报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要出六道一定要断贪瞋痴,这是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沙门」这个名称到中国来之后,变成佛教出家人的通称,其他中国这些外教不称沙门。沙门,这是谦虚,是在学地上的称呼,就好像作学生的称呼。经里面讲沙门有四种不同,此地说出来:

演【有胜道、说道、活道、污道四种不同。】

出家人可以分为这四类。

演【胜即佛菩萨等。】

胜道沙门,「胜」是殊胜,最为殊胜的沙门,就是戒定慧圆圆满满,贪瞋痴消灭得干干净净。胜道沙门,这是佛、菩萨。诸位看到这个地方会觉得奇怪,佛怎么在学地?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都是学生,都不圆满,因为他们是正等正觉,不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三教的佛也可以称为沙门,只有圆教的佛不称,圆教佛真正是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等觉菩萨他还要修,他还没圆满,还是学生,圆教佛才真正是毕业、圆满。

演【说谓说正法者。】

说道沙门,就是讲经说法的法师。这些法师他没有成无上道,他也是在学地,将他自己所修、所学、所证得的境界,提供给初学同修来做参考,帮助他们修学,这是说正法者,说道沙门。

演【活谓修善品者。】

活道沙门,「谓修善品者」,就是依照佛经的理论、方法真正修行的人。

演【污谓诸邪行者。】

污道沙门,这一类的沙门虽然他出家,他不懂得佛法的道理,也不晓得修行的方法,反而是邪知邪见,落在名闻利养里面。

我们不要去看别人,问题是我们自己属于哪一类。无论是出家、在家,要想成就要真修。这四种,胜道不必谈,是没问题的。我们要问:说道的,说正法者,他修不修行?说道一定修道,先修后说,不是说了不修。他修了,他真正证到这个境界,他对理论方法没有怀疑,他才能说,他才能肯定的来说,毫无疑惑的来给我们介绍。如果自己没证道,所谓是道听涂说,听别人这么讲,我也这么讲,没把握,自己没见道。古时候讲经说法都是有修有证,所以说道在修道的上一层,修道未必能说道,说道决定修道。

污道,罪业就深重。一般众生堕地狱机会不多,诸位想想,五逆十恶有几个人去做?五逆罪是「杀父、杀母」,几个人杀父、杀母?没有人;「出佛身血」,也没人;「杀阿罗汉」,阿罗汉在哪里你也不晓得;「破和合僧」,这都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最容易堕阿鼻地狱是谁?污道沙门,这就是经里常讲:「譬如狮子虫,还噬狮子肉」,进到佛门里面来,破坏佛法,这个罪业太重太重。

演【袾宏,是法讳。】

这个名字是大师他老人家的法名。『袾』有两个读音,也念ㄕㄨ,殊胜的「殊」。原来大师这个名字就是用殊胜这个「殊」,因为专制时代怕人家给你戴上一顶毁谤的帽子,那个麻烦就大了。明朝的皇帝姓朱,你用殊胜的「殊」,人家到皇帝那里告发:这个人心术不正,瞧不起皇帝,「歹朱」。这个麻烦大,必定又要兴文字狱。所以他老人家把它改成「衣」字边。

演【号莲池,仁和人。】

「仁和」,这个地方也在现在的杭州。在汉朝时候这个地方叫钱塘,到五代时候吴越王将这个地方改名叫钱江县,与钱塘合并称作杭州。宋朝时候这个地方改名「仁和」,现在称为杭县,民国建立后是浙江省会所在处,我们通称为杭州,就是杭州的一个区,这是地名古今沿革不同。下面是说他出家一段事迹。

演【从性天和尚祝发。】

祝发就是剃度,他的剃度师是性天和尚。

演【遍参知识。】

剃度之后,剃度师是接引你入佛门,「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佛门里面最重要的老师是得法的老师,得法在禅宗就是开悟,你在哪一个法师会下开悟,这个老师对你非常重要,为什么?法身慧命是从他这里得来,称之为法子,法子比徒弟重要得多,直接是得法的。在净土宗它这个水准没那么高,净土宗只要真正建立信愿行,这就得法,而不是得理一心不乱,不是的。因为净土真正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决定往生,这一往生是一生当中决定成佛,这是非常的殊胜,哪怕是下品下生都是成就,这就是一切法门所不能及的地方,所不能比的。

「遍参知识」就是去求学,到处去参访。参访要晓得,遇到一个真正的老师就要留下来,不能够离开,这个地方真正能够成就人,怎么可以离开?如果这个地方很苦,饭都没得吃,你是为了吃饭而来,还是为了修道而来,他这里有道没饭吃,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饿死也得要学道,要有这样的决心,决定不能离开。为什么?法身慧命要紧,身命不要紧。法身慧命要紧,古人重视这一点,所以遇到真正有道的所在,他是决定不舍弃的。不像我们现在,我们现在看哪个地方过得舒服自在,就去了。那个地方太苦,不能去,太苦了。不管它有道没道,先打听一下环境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待遇怎么样,他谈这个而来,这就很难有成就。

演【于笑岩处有所契入。】

「笑岩」就是遍融禅师。这位禅师怎么教他的?这个禅师在当时很有名气,是一位高僧。他那时候作学生,出家没多久,到他那里去参访他,三步一拜,非常的虔诚,拜到老和尚座下。老和尚给他说什么法,使他开悟?传记上记载得很清楚,老和尚说的法是老生常谈,没一句话稀奇。老和尚告诉他:「你年轻人不错,记住!这一生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他就在这一句话上悟入。当时在座听老和尚讲,听了之后都笑笑,有这么虔诚的人来,老和尚一定给他说妙法,哪里晓得是老生常谈。那么多人同时听,都得不到受用,只有他得受用,这就是古人所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那些人同样在听,为什么得不到受用?没有诚敬心、没有恭敬心,虽然听了,不得受用。莲池大师说:「这个老和尚是真正善知识,他跟我讲的话非常平实,我一生一定要把它做到。他不欺骗人,不谈玄说妙故意抬高自己身分,他老老实实的。」这把我们末世学人弊病一句话道破,点醒我们。他一生得力,得力在老和尚这句话。能舍名闻利养,就能办到。有一丝毫名闻利养,名闻利养好像毒药,我这一壶醍醐里头掺一点毒药,全部都变成毒药,醍醐里头掺不得一丝毫的毒药。有所契入,他在这里悟入。

演【遂结茅深谷主张净土。】

就是在云栖坞,古时候的云栖寺,在废墟那个地方搭个茅蓬在那里面进修。他是专修念佛法门,传记里面看到,他没有做过佛事,什么都不会,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有一年地方上闹旱灾,很久不下雨,有些人说他的道德高,是真正有道的高僧,请他出来求雨。他什么仪规都不懂,好吧!求雨,你们大家就跟我一起,他在前面拿着引磬,在田埂上就念阿弥陀佛。说也奇怪,他走到哪个地方,雨就下到哪里,真有感应。什么仪规也没有,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哪里雨就下到哪里,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演【僧腊五旬。】

僧腊是指出家的年数,他出家五十年。

演【世寿八十。】

诸位一看就晓得,他三十岁出家,八十岁圆寂。

12下一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业,分为“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于一切众生有利益的是“善业”;于自己有利益的,不利于众生的是“恶业”;谈不上善与恶,非善非恶这一类的是“无记业”。善业起贪爱,恶业感得嗔恚,无记业的果报是愚痴。我们一天到晚都在造作,天天都在制造贪嗔痴,业障怎么能消得掉?甚至有些人念佛都起贪嗔痴!怎么念佛起贪嗔痴?他一天念一万声,我念二万声,要超过他,这是贪心、傲慢心、嫉妒心,试问,这样念佛能往生吗?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