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9集
2015/5/23   热度:380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三面第六行: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乐着睡眠乃有如是无量过失。若有闻者。不生忧悔厌离之心。发起精进。当知是人甚大愚痴。若有菩萨。为欲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说如是真实句义。功德利益。于诸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进住菩提分。无有是处。】 末后一段弥勒菩萨非常慈悲,听了世尊的教诲之后,给我们大家做一个总结。这里面字字句句都是勉励我们、警惕我们的话,我们要能够体会。正如世尊前面所说贪着睡眠过失非常之多,佛说了二十种,不过是略说而已,实际上过失太多了,说之不尽。我们听了佛的教诲之后,应当要悔过,就是应当要忏悔。怎么个忏法?一定要把精神提起来,克服睡魔,发起精进,这才叫真正忏悔。如若不能,那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这个人是个愚痴人,「甚大愚痴」,听了佛说了之后,还不知道改过,还不晓得回头。 弥勒菩萨的总结是两段,前面一段是讲一般人,听了佛的话应当要觉悟、要忏悔、要改过。如果是菩萨,则跟普通人不一样,菩萨之志就是要作佛。你学佛,学佛为什么?学佛一定要是作佛而来的。现在学佛的同修很多,有这样志气的人不多。我学佛四十多年了,从来没有见到一位、也没有听到一位同修给我说,他想作佛。你才晓得这都不够资格作菩萨。既然作菩萨,他的目的就是要作佛。 早年,我读《六祖坛经》,读到六祖去见五祖的时候,他们的对话,我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五祖问他,说:「惠能,你到我这里来究竟为的是什么?」六祖回答得很好:「我来作佛的。」这真是了不起,他来作佛的。可见得这个志趣就不同凡响。作佛就是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求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求作佛。 真正发心想作佛的人,听到佛这个开示,字字句句「真实句义」,真实的教诲,「功德利益,于诸善法」。「菩提」就是道,就是清净心,就是觉心;还会生懈怠,还会不精进,心不能安住在道上,没有这个道理!由此可知,我们听了之后不很在意,讲堂听了,好像是有这么回事情,下楼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这就不是菩萨!菩萨不会的,菩萨听了之后会起作用。看看我们会不会起作用! 下面这一段经文也非常要紧,也是我们现代人常常犯的过失。虽犯这个过失,还不知道自己是过失,以为自己的功德很大。实在讲,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持之中所犯种种过失,都以为是功德,都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譬如贪睡,古大德曾经说过,「饥来吃饭困来眠」,那这个睡觉不是很正常的吗?那叫大修行人。你修,用什么功夫?他说「饥来吃饭困来眠」,这是他用功的。你要学这种用功法,这上面所讲的无量过失,你统统都有了。 但是祖师讲的这个大修行人用功的方法,有没有错误、过失?没有。他们可以睡觉,他们肚子饿了吃饭,困了就睡觉,行!我们不行。为什么?人家生死已办,换句话说,他的烦恼已经断了,生死已经了了,没事了。这个意思就是说,「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说他已经没事了。我们烦恼没断,妄念太多,这个事情没有办了,你怎么敢安心去睡觉? 所以佛菩萨祖师所说的话,我们决定不能错会了;他是给什么人说的,在什么境界里面说的,我们要明了。有一些话,我们可以学习,有些不能学!如果学他们就坏了,这不是我们的境界。前面曾经说过,初业菩萨跟慧行菩萨修行的样子不一样。慧行菩萨是法身大士,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至少也破了几品了,所以他们修行的样子跟我们初学的不同。我们初学的要循规蹈距。他们的境界不可思议,不是凡夫、小乘、权教菩萨的境界,那个学不得的。这一段里面也是这样的,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众务中过。若观察时。令诸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这是弥勒的问词,什么叫做「众务中过」?众是很多,务是事务,许许多多这些事务。营是经营、造作。你经营造作许许多多的事务,对你修行有很大的障碍,这里面过失也有二十种。 「若观察时」。观察就是你明白了、觉悟了,你知道这一些事务是障道的,这一些事务是修行人不应该做的。 「令诸菩萨不营众务」,不再经营造作这些事情了,这一些事情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 所以教我们要「勤修佛道」。佛道是正觉之道、大觉之道,对于宇宙人生究竟彻底的觉悟,这叫做佛道。弥勒不但为我们启请,而且将启请的目的都说得这么清楚,目的就是「令诸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下面是世尊的开示: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乐营众务二十种过。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你看世尊的答覆,第一句就说明了「初业菩萨」。初业菩萨就是我们这些人,烦恼没断、生死没了,去受了个菩萨戒,就当了菩萨了。这个菩萨就是此地讲的初业菩萨,凡夫菩萨。 这一句话很重要,诸位同修如果细心去读诵佛门里面的典籍、古来祖师大德的著述,你就能够明了。从前寺院里面的住持、当家,乃至于做寺院里一切杂事务的这些人,不是凡夫!都是诸佛菩萨应化来的。佛菩萨大慈大悲看到你真正发心,想用功修学了,他来化身,做这些事务来护持你们。 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隋朝,天台山的智者大师,往生的时候,学生们问他往生的品位。他老人家说,他因为作住持,要管人,要管事,什么都要管,对于自己修行当然就耽误了、就妨碍了,所以他是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这个地位很低,不高。如果我不领众、不管人、不管事,那个品位就高了。这就是说明牺牲品位帮助初学。但是这个牺牲是有底限的,他那个底限是什么?决定往生。我下下品往生都可以,我总是往生了,所以它有个底限在。如果为大众服务,自己不能往生,来生还要搞六道轮回,甚至于还搞三恶道,那就错了,大错特错,决不是佛菩萨的意思。 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们能入地狱吗?我们入地狱就不得了!你要当上地藏菩萨了,可以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就是此地讲的初业菩萨跟慧行菩萨不同。地藏菩萨是慧行菩萨,我们初学的人不能学他。初学的菩萨老实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统统恢复了,跟佛差不多了,你就可以学慧行菩萨了。你来经营众务不怕了,不碍事了。 我们晓得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化身再来的,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这次化身来是以作住持领众的身分;还有作打杂的,他们也干。可见他们这个心平等,并没有在里面拣别、分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这两个人在厨房打杂的,在厨房烧火、挑水。还有个丰干和尚也在厨房打杂、舂米,侍候大众。丰干是阿弥陀佛。弥陀、文殊、普贤在厨房里打杂,供养大众!这就是营事务。古时候,这个道场真正有修道人,佛菩萨来侍候、来照顾! 因此佛门里面任何一个人,我们都要以最恭敬的心看待,不晓得他是什么身分!你不能说在这里面扫地的、端茶碗、招待客人的,你就瞧不起他,也许他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你是肉眼凡夫,你看不出来!这是教我们对一切人要用平等心、真诚心来看待。 所以修真诚、清净、平等,从哪里修?佛门是最好的修学场所。因为知道上上下下有诸佛、菩萨、罗汉混杂在里面,你也不认识、也不晓得他是什么身分,所以只好统统一律平等恭敬,那就没有错误了,你真的修福了。如果你有分别心,你在里面不但功德修不到,福德也修不到。 所以说明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乐」是爱好、喜欢,喜欢做这一些拉拉杂杂的一些事务,这里面有二十种过失。这一句「乐营众务」四个字,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广。 「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这是正答弥勒菩萨所问,弥勒菩萨问的目的在此地。如果他能够观察、他能够明了作务的过失,他自自然然就舍弃了,他就专心去办道去了。 【弥勒。云何名为二十种过。一者耽着世间下劣之业。二者为诸读诵修行比丘之所轻贱。三者亦为勤修禅定比丘之所呵责。四者心常发起无始生死流转之业。五者虚食居士及婆罗门净心信施。六者于诸财物心怀取着。七者常乐广营世间事务。八者念其家业常怀忧叹。九者其性狠戾发言麤犷。十者心常怀念勤修家业。十一者爱着诸味增长贪欲。十二者无利养处不生欢喜。十三者多生恼害障碍之业。十四者常乐亲近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昼夜。十六者数问世间所作事业。十七者常乐发起非法语言。十八者恃营众务而起憍慢。十九者但求人过不自观察。二十者于说法者心怀轻贱。弥勒。是为菩萨乐营众务二十种过。】 「弥勒,云何名为二十种过」?这些经文我们都要细细去思惟、细心的去体会,你才能明了佛的用意之所在。更应当自己要冷静地反省,我有没有这些毛病,有没有这些习气,这个非常重要! 「一者,耽着世间下劣之业」。业是事业,世间的事业。世间的事业太多太广了。不但在家的菩萨耽着世间的事业,出家的菩萨往往也被烦恼习气所覆盖了,也贪染世间的事业。 先要明了什么叫「世间」?世间就是六道,你经营造作这种事业,不能出离六道轮回,这个事业都是世间的事业。你修善、积德、修福,来生当了大梵天王,我们这个世界什么帝王、总统都比不上,差远了。你当大梵天王,你还是世间事业,你才晓得这个世间事业的范围有多大。 「下劣事业」,那就不好了。下劣是什么?是六道里面的三恶道。你所经营造作的是什么事?是饿鬼道的事业、畜生道的事业、地狱道的事业,这叫「下劣之业」。 哪些是这一些事业?这个经上讲得很多,大家要细心去体会。这里面有一个总纲领,凡是帮助你增长贪、瞋、痴、慢、嫉妒的,就是下劣之业。凡是能够帮助你减少贪、瞋、痴、慢的这个事业,那就是佛事。诸位要记住,佛事一定是帮助人断烦恼、帮助人开智慧、帮助人得清凉自在。如果与这个相反的,那就不是佛的事业。不是佛事,真的是下劣之业!所以这一点我们要冷静的去反省。 「二者,为诸读诵修行比丘之所轻贱」。「轻贱」,人家既然是真正修道、真正用功,他不会找你的过失,他也不会说你的过失。那怎么轻贱?对你敬而远之,这就是轻贱了。佛在戒经里面教给弟子「默摈」。默摈的意思,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敬而远之」。我对你很尊敬,我跟你保持远距离,轻贱是这个意思。 「三者,亦为勤修禅定比丘之所呵责」。「呵责」也是敬而远之、也是默摈。决不是看到你,把你教训一顿、骂一顿,没这个道理,不会的。勤修禅定的比丘,就是修行的功夫比前面的深。前面是初学,真正有依教修行的人。第三这一条就是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也就是得禅定了。前面那个没得禅定。要是依我们念佛人来讲,第二条读诵修行有功夫成片的,第三条勤修禅定是得一心不乱的,这个功夫深了。他们对你都是敬而远之。 「四者,心常发起,无始生死流转之业」。这是决定不免的。他心里面常常念着的都是他所经营的那些事业,这些事业都是六道轮回的事业。所以说他「心常发起」,就是生起;「无始生死」是习气;内有习气,外有这个环境,这个环境不是好环境,这是恶境,障道的境界,所以依旧不断造作生死流转、六道轮回的事业,干这些。 「五者,虚食居士及婆罗门净心信施」。这说明出家难!出家舍弃世间一切营生的事业。世间人都要有工作,经营工作为了要养活一家、养活自己,要作谋利的事业,叫营生的事业。出家了,这个事业没有了,舍掉了,接受在家信徒的供养,你不要去谋生了,你接受他们供养。他们恭敬供养你的目的何在?因为出家人是福田,到这儿来种福的。我们要问,我们是不是福田?如果不是福田,这些人到这儿来种,种了将来又长不出果实来,那怎么办?问题就严重了。 所以佛门常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一些施主怎样才能得福?必须你自己修行证果,他就得福。如果你修行不能证果,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就对不起,将来要还债。现在这些供养你的人全是债主,将来生生世世有的还!你收的供养愈多,那你还的时间愈长。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祖师大德不是吓唬我们的,句句说的都是实话。所以我们自己要明白、要谨慎。 施主的供养,古时候讲的是四事:饮食、衣服、卧具、生病的时候医药,这是把物质生活降低到最低的程度,我们可以接受,一心办道。决定不能有多余,有多余就是罪过,有多余的容易增长贪心,道业不能成就。我们今天修的是易行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真去的了!去不了,还是要披毛戴角还。 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有这个警觉心。同修们对我的供养,我的衣食足,多余的我们印经、做录影带、录音带、CD,赠送给全世界的道场与学佛的同修们,跟他们结缘。我要不了道的时候,这些人将来都代我还!这个事先要搞清楚。供养都给你们分了,你们个个人都得到了,所以将来要还帐的时候,你们统统都要代我还。自己固然要用功,但是要想着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这个后路先要想好! 必须做真正利益众生的事业,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真实的利益。所以这一条的意思很深,「虚食居士及婆罗门人净心的信施」就是供养! 「六者,于诸财物,心怀取着」。我们现在还有没有这个习气,对于财物还动不动心?还有没有贪心?要断掉!这个东西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决定有害。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诸佛菩萨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有这个念头就是攀缘心,怎么会不障道?道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这些决定妨碍! 诸位一定要晓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心清净。不是说你念佛念多少就能往生,没这个事情!古大德常说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不能往生!念佛是一个手段、是方法,目的在哪里?清净心。妄念一起来,一句「阿弥陀佛」把妄念打掉,是用这种方法使我们的心得到清净。心净则土净。所以,你有一丝毫取着的念头,有一丝毫悭贪的念头,你的心都不清净,这个不能不知道。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问题都出在此地。 「七者,常乐广营,世间事务」。他喜欢搞事务的事情,天天动脑筋,还要把事业扩大。世间人有这个念头已经是大错特错了,出家人再有这个念头,那就更错了。 譬如建道场,古人建道场是按照实际的需要,有多少人,需要用多少场地,这样建法。不是预先建一个大道场,再去找人,没有这个事情的。从前丛林寺院的兴起,你看看山志、看看它的历史,最初都是建一个小茅篷。开山祖师在这里建茅篷修道,他有道行,有很多仰慕他的人都来跟他一起修,人慢慢就多了。多了,在旁边再盖一间;再多了,再盖一间。所以一个丛林往往是几十年、一二百年才形成的,他是为了需要才建的,那是对的。不是盖了很大,到处再去找人,找的不合适天天打架、天天吵嘴,那就错了。 现在佛门里面这一些众务跟从前都不一样。你仔细冷静观察,从前如法,现在也出现了一些不如法的,这是我们要反省的。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达,不要再建大的道场。大道场的时代会随着岁月淘汰掉,不起作用。今天的道场是什么?是国际网路,这是现代化的道场!我们需要多大的地方?我们这个房间已经太大了。我们在这儿讲经,此地在这里录影,录完了之后,就送到国际网路。全世界只要有电脑,电脑一按钮,这个画面就出现。 十年之后,我相信手提的电脑像一本书这么大,每一个人身上都带着一个。无论在哪个地方,你只要按到这个讯号,这个地方讲经活动就在你的面前。哪里要跑到这儿来听经,挤得一身臭汗!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打开电脑,逍遥自在在那里享受!所以佛法要走在科技的前端,不需要再费这么多力气,花这么多冤枉钱。这个钱埋在地下变成死的,不能动了!能利益几许众生?这是现代学佛人必须要明了的。 「八者,念其家业,常怀忧叹」。喜欢经营事业的人,众务就是现在所讲的事业,常常忧虑他的事业如何来拓展。实在讲,他的钱几辈子已经用不完了,他还不够,还要去赚。这个念头就错了,这是增长贪瞋痴慢。 「九者,其性狠戾,发言麤犷」。地位高的人,富贵之人,因为他有财富、有地位,于是乎在现代社会他就觉得值得骄傲,待人接物常常轻慢人。有几个跟他身分地位相当的看在眼里,不相当的没看在眼里。他的言行态度,就是此地讲的「狠戾」、「麤犷」,他自己也许还不觉得。 「十者,心常怀念,勤修家业」。他心里所念的是他家的事业,没有念在道上,他没有想到众生,只想到自己的家业,只想到他自己的小团体,这个就是增长我执、增长法执。佛法是破二执的,这两种执着他是与日俱增。 「十一者,爱着诸味,增长贪欲」。「味」并不是指饮食。以广义的来说,现在所讲的物质的享受、精神的享受,一切享受都在「诸味」这两个字里面。增长贪欲,增长贪心,增长享受的欲望。 「十二者,无利养处,不生欢喜」。对他没有利益的地方,他得不到名闻利养的地方,他没有兴趣,他不会生欢喜心的。他所在的地方一定是得到名闻利养。 「十三者,多生恼害、障碍之业」。「障碍」是障道,障碍你修道!他多生烦恼,当然障碍修道。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迷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觉悟才能解决问题!他没得吃,你送吃的给他;没得穿的,送穿的给他;没得住的,送房子给他,好不好?是好事,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解决一时。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